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单元设计;实验实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103-03

一、引言

根据全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目前高职院校广泛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物质设备、实习场地等条件。要做到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都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一个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期,我们该如何做?就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仍然占了较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的单元、整体设计(一)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不仅是一门技术基础课,而且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应按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来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据此,应将机械设计基础以章节划分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机械的组成及特性、联接、机械传动、支承零部件、机械设计综述等。本课程新的课程结构,首先从机械的整体出发,从宏观上使学生了解机械整体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把握每个模块和整体的关系,从简易的联接入手,到各种机械传动、支承结构;以机械传动为课程重点,把握各种机械传动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机械安装和调试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单元内容设计

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要求按照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授课,其课程体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应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按照这一思路,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1)机械设计都是以机构运动简图为研究模型的,建立机械运动简图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因此,应把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性质和常用运动副的代号,机构运动简图的建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2)对机构设计部分的内容,过去是以讲授图解法为主,随着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广泛应用,其教学内容应该逐渐转换为以讲授解析法为主。(3)对于机械传动和零件设计部分,应减少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加零部结构设计的内容和一些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并加强对机械运行的介绍,比如多种传动方式的组合、原理、特点以及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维护等,多向学生介绍机械方面的新发展、新思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只重视设计计算,认为学生只要会计算就达到要求了,而轻视结构设计,以及结构设计与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结合的部分,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如滚动轴承这一章,轴承装置设计在教学中往往不作为重点,但却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接触最为广泛的内容。因此,可以把这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轴承装置设计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安装、配合、紧固、调节、、密封等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在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举一些工程实例,如CA6140车床主轴支撑的例子,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组合结构、轴承的调整以及轴承的精度对机床主轴传动的影响。通过整合,使学生既学会了轴承的基本知识,又掌握了轴承的应用技术,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轴承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

1对课程单元、整体设计及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三)单元设计要坚持“必须够用”原则

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需坚持“必须够用”原则,删除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来龙去脉像研究型人才那样了解得清清楚楚,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机械设计基础中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中的速度、加速度方程的推导过程;带传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之间的关系式的推导过程等都应删除或略讲。与先前所学课程重复的内容、偏深偏难而又不实用的内容、因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而落后的内容也应删除。

(四)单元设计需不断完善

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断完善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机械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且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根本保证。而以往的教材对此注意不够,具体表现为:(1)基本设计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介绍得较少,致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少、方法少。例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一般教材只介绍按给定连杆的2个(或3个)位置设计,以及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等两三种方法;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一般也只介绍轴肩、轴环、套筒等几种方法。(2)对设计方法和步骤缺少分析、总结和归纳,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想方法的形成。(3)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少,不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单元设计的评价

一堂职业教育的好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又要看是否圆满地按照设计进行了实施,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综合起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单元目标的评价。单元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单元目标一经设定,应当严格遵照执行,不能随意更改。但可以将其进一步分解细化,确定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使之更加明确、具体,更具可检验性。另外,还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适当添加德育或人文目标,但不能盲目拔高或扩张。

职业能力目标同知识目标一样,不能随意更改。必须对训练项目实施步骤、方式、训练素材、所需场地器材及工具、安全事项、考核方法等做出规划与安排。

2.单元教学过程的评价。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单元教学设计和现场实施中最重要、最难、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环节,因此,这是单元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应重点考核职业能力训练过程、步骤、方法、手段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符合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得到有效化解,实训条件是否准备充分,教师操作是否熟练,指导学生是否得法,各步骤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三、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动力

机械设计基础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解平面机构时,可列举实际机器(内燃机、汽车等)和日常生活中(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农用水井压水机构等)的应用实例,并介绍与专业有关的金属切削机床――牛头刨床的应用实例,增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对机械设计基础基本概念的讲解要强调联系实际,讲练结合,即在各章节安排相应的练习,还安排一些阶段性的综合练习,提高练习的综合程度,注重方法的运用和掌握,注意对各种理论、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总结。使学生学牢学活知识,并具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讨论是开发学生智能,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概念题讨论、综合题讨论、自选题讨论。例如,经常布置一些较重要的概念性思考题,让学生课外思考,下一次上课进行提问。适当讨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课外自学,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建立必备的实验、实训条件

机械设计实验、实训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实验项目是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如通过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和减速器的结构分析、装配实验等,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熟悉测量工具与设备。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可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并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如可选用一些磨损过的齿轮和使用过的减速器,通过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修理、调整、改进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四)搞好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是把学生学过的各学科知识较全面地综合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力求从课程内容上、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从设计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首先,在选题上要考虑培养目标,有针对性,有侧重面:可选二级减速传动装置作为设计题目,其中,一级为v带传动,另一级为单级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这样的选题,既包括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又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在设计之前,应先组织学生对该传动装置进行拆卸、安装,使学生熟悉装置的基本构造,整体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结构、功能、装置和调整;各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特点,然后找出标准件与非标准件,明确传动装置布置形式与空间位置的关系,建起一个立体的概念,避免出现闭门造车和照抄照搬式的设计,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在设计过程中,许多参数不可能完全由计算决定,需要借助画图、初选或初估等手段,并且通过画图、计算、修改交叉进行,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参考资料,学会查阅相关手册等。

参考文献: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为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倡导开展专题式教学,通过对课程各章节进行内容整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但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使用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教材,开设课程的门数、课时、面对的学生群体、甚至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却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淡薄,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理论水平偏低以及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使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理论性较低、教学内容设计有知识点遗漏、教学方式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

(一)整体性考虑不足,整合范围狭窄化

课程整合的一个有效形式就是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把存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内容组织起来,设计成一个专题,“由不同学科背景,曾从事新课程相关教学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的教学,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对多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是专题式教学的一个特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整合内容的范围,当然,这不是说整合的学科越多越好、整合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际,使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构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3]。在这一点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是有先天缺陷的,本科院校一共开设五门思政课,彼此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只开设三门思政课,没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两门课程的加持,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确实缺少历史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加之一些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囿于自己的学科限制,仅对自己所讲授学科的内容进行统整,很少考虑把其他学科与其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主题交叉的内容融入相关设计中,专题式教学设计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而没有整体性考量,呈现统整范围狭窄的局面。因此,在进行专题式设计时,不光要有本学科内容的融合,还要思考本门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其他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一体化(高职高专院校为三门)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要研究新课程体系总体要求、目标以及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以把握好专题设置的方向”[4]。

(二)理论深度不够,整合后知识脱节、肤浅化

作为较高层级的课程统整模式,专题式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并联,而是要“复原知识原本联系的面貌或把有联系的知识找出来,使其形成有机的联系,统整的知识之间应该是有机联系而非拼凑,更不能杂乱无章,也不能只从学科出发,把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并列甚至堆积”[5]。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习惯于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专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有的教师设计时将课程分为“理想篇”“人生篇”“爱国篇”“道德篇”“法律篇”几个专题,暂且不说这是否适合被称作专题名称,就是否是专题本身而言,被表述为“模块”更加合理,而这几个模块之间并没有知识上的关联。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道德部分的学习包含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这两部分内容,它涉及国学和党史的知识。有些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深,很难驾驭这样跨学科或需要更深层次理论钻研的教学,因此会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淡化相关内容,产生教学设计内容浮浅、浅尝辄止、知识间脱节的现象。

(三)统整维度单一,缺乏多维度整合

作为一个由多门学科组成的有机体系,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在专题设计时应考虑多维度的统整和兼顾多维度的平衡。课程统整的维度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整合;课程整合是将不同课程依据一个设计原则进行整合;经验的整合是课程的整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以及学习者学习特点的整合;社会的整合是指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学习者校外生活的整合。课程统整应是这四者整合的兼顾与完美结合。当下的情况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会更加重视知识的整合,在设计中却忽视了对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呈现出只关注一维而忽略其他维度的状态。有的老师在专题式设计时从教材体系中归纳出主题,但却没有认真思考这一主题如何与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现实需要等有机联系,比如研讨的话题陈旧、表现的方式呆板等,忽略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维度,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实效性较差。此外,高校思政课不仅包括理论课教学还包含着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有些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对两者做了割裂处理,使原本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分道扬镳,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突破学科界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不能囿于自己的学科,而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专题教学既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又不完全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构建体系意识,研究高职高专院校三门思政课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对教材作全面地贯通式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专题的主题需要,以主题为中心合理选择、组织内容,尤其要把其间的内在逻辑、价值关系等找出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信仰”,就需要历史学的学科知识,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各种思潮在中国大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只有救了中国。再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讲清“四个自信”,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论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来源于中国制度的优势。进而使学生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当然,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关注自己学科所设的专题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还要能把这些内容整合进专题。这不仅是对知识储备的挑战,也是对教学全局把控能力的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通过集体备课来确定各专题的主题,对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由擅长者进行知识内容、范围的确定。这样,既可以使各专题的内容丰富无遗漏,也可使各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平衡,防止教师由于不熟悉知识点而在教学设计中故意淡化相关内容的情况出现。

(二)加强理论深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应潜心学习课程统整的相关理论,认真研究专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设计特点。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要根据专题主题的需要开展。要先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设计这一主题的目的,想让学生从中学到什么,由此来界定主题的内涵与意义。然后从主题出发,以主题为核心来选择、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入选某一专题以这一内容是否与理解主题有关为标准,而不是在选了某一专题后从各门课程的内容里去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把其拼凑起来,这样必然会导致知识脱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理论水平较弱是不争的事实,从学生层面而言,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比本科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政治意识淡薄的倾向,理论知识学习意愿不强,对思政课持“不喜欢”“不认可”“不接受”的态度。为了解除“老师台上讲得辛苦,学生台下睡得辛苦”的尴尬,很多老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穿龙袍上课的,打快板上课的,课堂上演戏的,理论讲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政课教学陷入“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怪圈。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理论深度,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能触动学生心灵,在“拔节孕穗期”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这样,思政课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设计出有理论深度、有历史厚度、有逻辑力度的专题,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

(三)构建多维度统整格局,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目中有人”,将学生放在首位,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0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喜爱新生事物,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挑战权威。所以,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专题设计中,“微信转错账能不能要回”“游戏装备被盗是不是盗窃”这样的案例确实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还要考虑职业特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是技术工人,是总理所说的“工匠”。作为“工匠”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贴近社会生活。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使思政教学“接地气”。学者谭希培针对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式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选取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专题设计的主题,依据以下几个观测点作为选取标准:第一是现实问题,即那些“有助于解答贴近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贴近其生活、贴近其实际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学习理论的切入点,甚至是选择不选择某一概念、范畴与原理的根据”[6]。其次,是那些“大学生迫切需要弄明白的现实问题,是那些逐渐帮助大学生确立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大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的基本原理的问题”[7]。再次,所选择的问题不能是明星绯闻这样的八卦娱乐之事,而是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基础上的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当下,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种价值观念杂陈,多种社会思潮交织,成长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爆炸环境下的大学生又对思想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性和批判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回避社会矛盾,不正视社会问题,会让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在唱赞歌,反而会去相信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唱衰中国的言论。所以,在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介绍取得的成绩,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存在的问题。深化青年学生对我国现实国情和科学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领略和体悟作为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融入地域性内容。首先,专题式教学设计中各主题的选取、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内容,既体现国情,也要体现省情、市情、校情。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现实感”,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感性的知识提升为理性的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看待、分析社会现实。例如,在职业道德专题的教学中,引入了我校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案例,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学生表示,这个模范不是高不可攀,“看得见”“摸得着”,就是给自己上课的老师,跟着这个老师学习,争做“大国工匠”。其次,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的各种资源,让思政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多样,以“行走的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历史遗迹、经济示范区中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体会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实现思政课“大小课堂”的互相促进、知行合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入脑”“入心”、学生“真信”“真懂”“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年12月9日,

[2][3]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4-13.

[4]郭凤志.“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

[5]段俊霞.课程统整中知识统整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科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4):33-35.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西红花栽培;红花栽培;教学设计;课程思政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还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宗旨,努力提升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作为中药学专业任课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中医药人文素养[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师德规范,坚持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帮助学生树立中医药思维。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药用植物栽培学[2]各论以河南道地药材为主,兼顾河南省适生并有大面积种植的药材在理论课堂进行重点讲授[3]。本文选择西红花和红花这两个只有一字之差,价格相差甚至上千倍的药材为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探讨和设计。

一、点设计

借鉴《中药鉴定学》花类药材[4]、《药用植物栽培学》根及根茎类、花类药材[5-7]、《方剂学》[8]《中药炮制学》[9]《中药化学》[10]教学设计案例授课方法,根据红花和西红花在河南省的栽培生产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列举红花和西红花有哪些异同,用幻灯片播放红花、西红花不同生长时期及药材图片,让学生辨认,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红花、西红花,如何种植、采收、加工,栽培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红花、西红花药材的质量,引起学生对红花、西红花栽培的学习兴趣和关注。

(一)红花栽培点设计

讲解红花栽培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参考红花近年来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河南的栽培生产情况[11]。第一,概述红花的来源、药理功效、主要化学成分、道地产区、栽培历史和现状、市场状况、今后的研究方向。讲解时以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中年妃灌了端妃一壶红花水导致端妃不孕为例,提出问题:红花的成分及功效是什么?真的可以导致不孕吗?回顾《中药学》《中药化学》中红花的药理功效及主要化学成分,让学生加深记忆。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到作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学会思考,辩证看问题,也让学生意识到保障临床用药有效与安全的重要性和自己未来所担当的社会责任。第二,概述红花的植株形态特征,配以红花不同发育时期的植株图片。第三,红花生物学特性,重点讲解红花生长发育习性、开花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图文配合和列表的方式讲解。第四,红花栽培技术按照品种类型(种质资源)、选地整地、繁殖方法、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留种技术、采收与加工(花采收、种子采收、加工方法、药材质量标准)、包装、贮藏与运输的思路和顺序进行讲解。每个环节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直观学习记忆。

(二)西红花栽培点设计

讲解西红花栽培时,以教材内容为主,参考西红花在河南省种植的生长发育、繁殖系数及生产中的栽培措施对西红花产量等的影响[12-13]。第一,概述西红花的来源、药理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原产地及在中国的主要产地、栽培历史和现状、市场状况、今后的研究方向。讲解时插入《香料之路》《本草中国》西红花、红花小视频,引入电影《疯狂动物城》中提到的西红花,影片中居心叵测的绵羊副市长与狮子市长上演了争夺统治权之战,给一些肉食动物注射了番红花药剂,让它们野性大发,引起恐慌,由此预谋趁乱让草食动物上位。由此提出问题:(1)电影中的番红花与中药番红花是同一种吗?(2)番红花为什么又叫西红花、藏红花?(3)番红花与红花有什么不同?以文献记载、专业课教材及植物分类学工具书为依据,以解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西红花的正品来源,番红花、藏红花、西红花名字的由来,药理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原产地及在中国的主要产地、栽培历史和现状、市场状况等信息。第二,概述西红花的植株形态特征,配以西红花的植株图片。在讲解西红花球茎扁圆球形,外面有黄褐色的膜质包被时,举例电影《疯狂动物城》里西红花球茎被警长误认为是洋葱,加深学生印象。第三,西红花生物学特性,重点讲解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长发育习性,以图文配合的方式讲解。第四,西红花栽培技术按照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种茎直播大田、先室内开花后田间培育球茎)、田间管理(中耕除草、灌溉排水、追肥)、室内培养管理、病虫害防治、留种技术、采收与加工(采收、加工、药材质量标准)、包装、贮藏与运输的思路和顺序进行讲解。每个环节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

二、线设计

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梳理栽培技术与生物学特性间的内在联系,使红花、西红花生物学特性与栽培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形成“线”,如,红花不同播种时间与采收期的关系,红花开放时间与药材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西红花去除部分珠芽以增加繁殖系数的意义,西红花球茎重量与开花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讲解完采收加工及药材质量特征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红花、西红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要求选择相应的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方法,让学生在全面理解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各环节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栽培药材。

三、面设计

将红花、西红花从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生长发育习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化学成分、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药理功效、原产地、目前主要产区、在河南省的生产状况等以列表对比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清晰地区分两者的差异,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所涉及到知识与已学课程知识的联系,全面理解红花、西红花栽培的特点。通过学校栽培示范园观察的有关红花、西红花生长的情况,设想机械化和人工智能在红花、西红花栽培过程中如整地、繁殖育苗、田间管理、室内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14]、包装、贮藏与运输方面的应用;红花在河南与新疆等其他地区栽培技术的异同;红花芽苗菜、红花籽油及作为观赏花卉的开发利用现状;西红花在中国与伊朗、西班牙栽培技术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西红花作为观赏花卉、保健饮品、香料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梳理课程重点、难点和疑点,构建学科内、外的知识网络。积极响应教育部“思政进课堂”的号召,借鉴中药学类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15-16],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思维、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等方面设计思政映射点,充分挖掘红花和西红花栽培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实际融入课堂教学。如在讲解西红花采收时,列举采摘西红花需要大量的人力,平均20万朵花,才能产1kg药材;让学生分析它与红花在名字上仅一字之差,功效相似,身价却高出几百上千倍,俗称红色金子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树立“中药不分贵贱,治病就是好药”的正确价值观。再如在讲授番红花、藏红花、西红花名字的由来时,告诉学生为什么叫番红花呢?农产品中带“番”字的,基本都是原产国外的外来物种。西红花由位于我国西方的波斯地区传入,因此被称为西红花。西班牙是现今世界西红花的主产区,此外,印度、伊朗、日本等亦产西红花。西红花在中国经过中医几百年的临床实践已经成为常用的中药。藏红花主要跟西红花传入我国的路径有关,古时产于波斯地区的西红花经印度进入,再由转运至内地,所以被称为藏红花。我国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北京等地上世纪自60年代开始引种西红花,目前国内西红花的商品来源有进口和国产两类。展示由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团队提供技术指导的设施栽培成功收获的西红花。让学生了解历史,体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同时加深对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优势与特色的认知,稳固专业思想,树立专业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5-155.

[2]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28-433.

[3]张红瑞,黄勇,高致明,等.浅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从业园艺疗法的优势[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27(04):138-139.

[4]杨晶凡,王利丽,付钰,等.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花类中药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4):22-24.

[5]张红瑞,李志敏,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4):57-60.

[6]张红瑞,李贺敏,杨静,等.根和根茎类怀药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J].河南农业,2020(10):38-39.

[7]张红瑞,张云霞,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金银花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2):46-49.

[8]赵黎,吴元洁,章健,等.中医学专业方剂学课程“点-线-面”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06):95-96.

[9]黄琪,金传山,梁益敏.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设计优化与探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06):143-145.

[10]赵启铎,何永志,张志国,等.中药化学课程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8(12):45-47.

[11]扶胜兰,张艳玲,张红瑞,等.播期对红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02):91-95,119.

[12]元玉璧,张红瑞,邹小双,等.不同基质对西红花生理生化代谢和繁殖系数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5):202-204.

[13]陈明明,张红瑞,高致明.栽培措施对西红花生理特性及种球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03):386-388.

[14]安亮亮,曹卫彬,连国党,等.书夹式红花采摘试验台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0(10):109-112+199.

[15]杨晶凡,王利丽,陈随清.课程思政在《中药商品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3):51-53.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思政基础课 改革

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关系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中,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信念、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它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应该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过硬、精湛的职业技能,是必须的是专业课程的使命。“职业行为习惯”就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心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

高校是培养社会未来职业人才的摇篮,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它既要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技能要求,又要瞒足学生未来职业可迁移发展的能力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而这必须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职业素养。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法律意识等素质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中通用社会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等情感熏陶和行动引导影响学生,发挥精神导向、知行结合等桥梁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等素质培养的隐性课程。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要围绕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思政课实践活动设计的探索

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解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不力的问题,以以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目标为驱动,从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展开,加强一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参与性和体验式教学,参与体验式、师生互动式进行教学社会设计强化知行合一,推进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强化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让在“做中学、学中思、思而内化”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围绕着职业素养培育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职业素养,输送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改变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不尽人意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此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受益一生的课程。

三、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政基础)课程改革为例

(1)以规划教材为本,根据教材整合后的13个特色专题教学,适应人生新阶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人际交往、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择业与创业教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思维与法治观念、生活中的法律应用

(2)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了13个实践教学活动。有大学生活设计、晒晒我的理想、爱国教育基地参观、职业生涯规划、我和我的室友、有效的沟通、道德剧场、校园公德状况影展、职业调查与采访、家庭关系模拟、就业、创业体验、法律报告会、模拟法庭、法制剧场等。以培养以乐观上进、爱岗敬业、奉献、等职业素养与能力为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主体性和参与体验式的互动实践教学活动为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彻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3)围绕着学生人际交往素养能力培养为目标为例,设计相应的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的沟通-交头接耳”――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为活动目标:首先学生分组12人一组,选组长,排成排并戴上隔音耳麦;b组长对一人发出传达信息,要求一对一交头接耳方式依次向后传递的信息c.最后一人公布自己知道信息、组长宣布原始信息,d讨论:学生指出信息源与传递后信息差错的环节和原因。在两课时内完成。活动结束时老师总结:指出造成信息源与终端信息不对等的原因和环节,让同学们明白信息传达不到位的影响和出现不应该出现的矛盾和误会,让同学们学会理性和辩证地思考人生中人际交往的问题。不人云亦云,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学会宽容别人,也善待别人和自己,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

四、体验式思政课实践活动设计展开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样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采取引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调查采访、参观学习、互动讨论或辩论、多种学生参与体验等轰动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拓展教学空间,强化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开展素质拓展,充分运用校内和社会这个大课堂,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团队合作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职业素养育能力。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互动课堂;原理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09-03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受到追捧。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博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首先采用的。其特点是:学生通过互联网教学视频课下自学,而教师则组织课堂讨论和作业答疑。“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需要与课程的具体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班容量大,一般都是中班教学,一个教学班有80―100人的规模;学生层次多样化,专业实践性实操性突出。这样的具体条件使得思政课特别是“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困难重重。那么,“原理课”课堂究竟能不能“翻转”?如何“翻转”?这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的难题。

一、“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差异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高校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氛围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特别是后现代教学设计、“MOOC”(慕课)、“翻转课堂”等高效教学模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下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为学生解惑。这样的变化符合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增强,因此,学习成为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志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的目的性和引导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一种教学领域的“互联网+”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实现“翻转课堂”,必须具备诸多条件。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看:第一,课程一般是以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为特征的,或者具备一整套完备知识系统性。课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10个以上)、微小的(制作视频不超过10分钟,制作课件不超过10张幻灯片)彼此联系但可单独成立的知识点。第二,课程可以进行自动化、标准化的考核,课后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作业题进行检验,并由系统自动判定学习成果、生成测验成绩。“翻转课堂”的课程必须具备一套自动化程序作为后台运行的硬件基础。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看:第一,教师必须具备针对个性化问题进行临场解决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有足够的储备和了解。第二,教师除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和互联网多媒体使用技术,掌握一定的课件和小视频制作的能力,了解一定的互联网知识。第三,教师在课堂外可以有大量时间进行在线辅导、问答。

最后,对学生而言,所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现实实用性(解决其目前需要),或者说,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持续不断地像追剧一样追看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根据兴趣选择性地跳看知识内容。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和特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效果。

但是,似乎以上条件对于高校思政课目前状况来说,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以“原理课”为对象,考察一下它是否具备以上所列条件和特征。

从第一条看,理论本身就是一系列逻辑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可以分解成为若干个知识点,具备知识性的特点。比如,哲学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批判,以科学的实践观突破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在哲学经典作家那里,已经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经过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当前“原理课”教材中的哲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中,哲学被概括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内容。这是一个由严密的概念和铁一样的逻辑构成的理论知识的科学体系,要想掌握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领会哲学思维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特性。

但是,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习哲学的目的,并不只是学习哲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只掌握哲学的概念和逻辑,学会用的名词来思维和解决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第一,任何哲学本身都不光是科学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体系之上还存在其特定的价值体系;第二,哲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学会哲学的思维、批判和改造现实。如果完全照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偏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脱离有效的课堂教学,失去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和互动,教学实效性会大打折扣。

这也关系到第二个条件的实现,因为原理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它的测验和考核就不能完全自动化,而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讨论和答辩才能完成。

教师方面而言,教师一定具备把控课堂的能力。据笔者了解,现在大多数青年教师,一般具备快速学习互联网和电脑使用技能的能力。但是,一般思政课教师很难专门去掌握视频拍摄、剪切、配音、音效、画质等的制作技巧和能力,这种制作一般有专门的团队,这一条似乎对大多数教师都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条件看,对于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教师主观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本科的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而且还承担理论类的平台课和专业课,课时任务量极大。除此,科研压力和职称薪资待遇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无暇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客观方面,思政课教师全天候在线辅导、答疑是不现实的。

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原理课”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也不会课下安排时间专门学习“原理课”。

二、“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适切性

目前,“原理课”急需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教学改革的成败,在于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培养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批判思考的意识。这也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难点。

“原理课”往往给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堂,学生昏昏欲睡地听满堂”的“满堂灌”印象。现在大多数课堂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播放一些视频等影音资料,或者设计一些讨论和实践的环节,但往往只是教师讲授过程的“调剂品”,或是预设好结论的“过场性”环节。这些课堂虽然较以往的教师“灌输式”课堂多了不少新花样,但实质却仍是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逻辑,得出预设的结论和目标。久而久之,被当作旁观者和听众的学生就疏离这个课堂,重回“事不关己,深深睡起”的传统“满堂灌”课堂状态中去了。

返躬自省,学生对“原理课”课堂提不起兴趣,教学效率低,主要责任不仅仅在于学生,他们很多人渴求知识和思想求知欲望强烈。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创新思路,改进“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学生为主导的“互动课堂”、“翻转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式课堂教学设计是其中发展较快、运用较广的一种创新性教学设计,是一套完整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材内外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的课堂互动教学方法。因此,“原理课”教学改革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在打造“互动理论课堂”方面具有明显的适切性。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主体的翻转,证明了高等教育教学中教与学主体的互换。在“原理课”教学改革中,不能完全实现课堂的翻转,但是,可以实现教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既要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动性和引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互动理论课堂”能把两个主体性相结合、优势发挥出来。

第二,“翻转课堂”不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让教师的教学活动退到幕后。其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教师应该是专家型和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即教能随时驾驭课堂突况,同时,也需有充分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对“互动课堂”的教师也是同样适用的。

第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保证,要建立一整套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资源库。“互动课堂”则在这方面要求不高,可以作为一种中间类型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简化类型。

总之,要转变传统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大学生衷心喜爱、乐于接受的互动式课堂等多种创新教学设计。通过对思政课互动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实践,不但提高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入脑率,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化、由课堂内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转化,还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适应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感染力、说服力、实效性的教学改革目标。

三、“原理课”课堂“翻转”的策略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过是这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使用而已。从“互动课堂”到“翻转课堂”,我们可以分几步进行策略性的设计实现。

第一阶段的“翻转”:围绕讨论题目互动,检查督促过程学习。

1.原则与形式: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教学突破口,贯彻“少而精,拿到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形式设计使用最先进的、最新颖的、学生经常使用并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手机微信、微博、飞信等等方法,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空间的网络伦理”、“历史的创造者和评价问题”以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读”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

2.案例法: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学习和提高。老师则是一个辅助的、协调的和引导的课堂到行者。这样,案例教学法变成学生自己上网去找案例、身边发现案例、自己讲案例、自己解释案例、自己理解案例。老师成为倾听者,讨论的参与者和错误的纠正者。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的更少,而学生学得更多。”

3.讨论法:讨论内容宜少而简,突出讲课要点。大课堂组织讨论应采用适当形式,例如可分小组,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一般组织讨论应该在课程开始时组织一个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本课程的了解程度、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等。

教师每一节课的导入十分关键。要引出一个学生们都关心的话题,从这个话题入手进行深入讨论。话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困惑。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每一堂讨论课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点评,这是成功组织讨论课的关键。

第二阶段的“翻转”:开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课外通道――微博、微信、自媒体。

1.发挥新媒体教育传播优势,提高综合媒体的灌输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切媒体,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开展的教育传播。传统传媒可以组织案例讨论;广播、电视等内容可用作视频材料;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采用短小精悍、严谨准确地语言与学生沟通。

2.占领新媒体阵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更要引用新媒体,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课堂内外与网络上下的沟通和互动。2003年,我国高校教师之中首次有人将博客应用于教学。200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3.延伸教育空g,开辟远程教育新模式。远程教育是建立在新兴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引导人。

4.直面学生思想实际,直接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用现代传媒解决学生关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群众平等交流,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解决他们的思想难题。

第三阶段的“翻转”:开发课程视频课件,供学生课下学习,课堂进行问题提问和讨论。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美]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M].徐文彬,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芭芭拉・格罗斯・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不发展报告(201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谢妮.个体化视域中大学适切性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