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片断一:有层次、有重点地呈现新知并有效操练

A:教学句型What’s his name?/His name is…

Guessing game:教师逐一出示三个人物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各人物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看三个人物的图片,听教师的描述,猜出人物是谁。

T:He is my friend.He is thin.He has black hair and big eyes. He is an American boy.Look! This is his photo.引出主句型并教学。

B:教学句型: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

Guessing game:教师出示三个女生人物的图片,认一认分别是谁,然后让学生看描述,猜出人物,引出句型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板书并教学。

解析:新授部分在分别教学了两组主要句型后,进行替换练习。其中两个Guessing game是本部分的一个亮点,设计好且应用性强。具体体现在:(1)从活动的形式看,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本课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从活动的内容看,活动的语言将新旧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旧引新,自然承接。(3)从活动的性质上看,紧密围绕语言目标,为教学服务,实效性强。(4)从学生能力培养看,前一个Guessing game是通过看图听音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且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听力方法和技巧。后一个Guessing game则是通过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一个活动的两个不同要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性强且寓教娱乐,学生的参与度高。(5)从教师的理念上看,该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新语言,在任务中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符合课标要求。

片断二:回归文本,点到即止

1.教师:我们的朋友John,他也有一位好朋友,让我们猜猜他是谁?带着问题听音一遍。What’s John’s friend’s name?然后核对答案。(意图: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2.再带问题听音一遍,并要求在书上标划出问题的答案。What’s Zhang Peng like?然后核对答案。(意图:带着任务进一步细读,通过寻读的方法,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思、勾、画、记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3.看课文动画分句跟读两遍,教师强调各别语句的升降调、连读、停顿、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读得准确,语调自然标准。第三遍跟读,课件中只出示每句的关键词,要求学生看关键词跟读。

4.借助课件中的关键词,教师与学生分角色读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同桌间分角色读文,鼓励看关键词背下课文。最后展示几组。

解析:文本作为主要知识点的载体,其目标定位在理解熟读的程度,因此本部分处理很利落。首先带问听音解决理解层面的问题,然后朗读训练解决语音的问题,最后简单地分角色读文是练习并输出,为后面的语用能力的培养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片断三:在拓展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猜朋友活动:拿出学生课前的个性化作业描述朋友(自己朋友的画像,下面写出对朋友的描述),并让同桌猜出是谁。教师示范一组,请大家猜一猜。然后同桌间练习,在展示环节中,一生描述,全班猜一猜。(意图:综合运用所学句型对人的外貌特点和爱好进行描述。)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 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7] 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4).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台湾;生活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8-03

为加强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干预,推动“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开展,2009年4月18日至20日,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在北京举行了首期“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讲师培训会。在为期3天的培训会中,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台湾阅读协会理事长、台湾家庭生活教育人员协会理事长黄乃毓,台湾彩虹美语杂志执行长、台湾彩虹儿童生命教育协会会长陈进隆等专家们以讲座、互动游戏、体验的形式,通过理论系统讲解和教学示范,向学员们讲授了“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思想理念与教学思路。

“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是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从台湾引进的系统完整、实用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内容包含“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方面,跨及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程采用“绘本思考教学”“体验学习”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教材补充和课程借鉴。

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和教师一起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她在搅动我整个职业信念的同时,更给我注入了更多有生命的元素和鲜活的启迪――再次清晰化的探究欲、方向感和职业定位――激发了我继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来自宝岛台湾的老师――黄乃毓、陈进隆、谢慧燕、李贤国、廖杏娥――他们有着怎样的热忱,有着怎样的修为,有着怎样的生命动力,才能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为我们倾尽其学术所有?他们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教学。应着教育最美的公式,“榜样感动自省改变”,那我无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了,因为我遇到了课程最好的榜样!

以下是我结合培训内容和自身的实践体会,对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的一些理解,同时谈一点课程带来的启示。

一、立足儿童生命塑造的出发点

对个人而言,早期生活经验对成年后的人格健全有极大的影响,早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防微杜渐,及早行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普及,教导儿童及青少年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遂成为我国各级学校的重要工作[1]。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背后,深层的原因在儿童时期的心理素质养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着眼于儿童早期生活经验,试图通过系统课程教授给予其积极的早期干预,及早帮助儿童探究生命的本质,认识生命的源头,尊重和珍惜生命,去除生命中的消极信念,建构积极正向的生命信念,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产生出维持生命积极向上的源源不断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及早给予发展性的辅导和预防,干预难度低,代价小,效果长远。对于儿童本身,这种干预将为其奠定一生人格健康的基础;对于家庭,改变一个孩子,便是造就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于社会,为青少年谋福祉,就是为国家谋福祉,就是为社会预约一个美好的明天;对于教育本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将影响其他教学的成果。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在教导和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操,并塑造健全的人格,让一个人能活出真实且丰盛的生命,所以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2]”。因此,从儿童早期生活出发,走近和触碰他们幼小可塑的生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的保证,意义重大而深远。

可喜的是,我国大陆地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工程,实施主体由个别部门扩展到社会,关注对象由特殊全体普及到每个生命,逐渐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这项工作[3]。遗憾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仍面临着专业师资短缺、力度不够、普及不广、途径不宽、效果不显著等局限。错过早期干预的机遇,日后再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矫治必然会增加难度,更糟糕的是,这将增加儿童青少年遭遇心理困惑甚至是疾患的几率和痛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将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力度从源头做起――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尤其是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二、尊重儿童生命需要的课程体系

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理念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比如人际困扰,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试图建构全人的人生信念。课程设计也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主题为架构。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主题的课程,并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4]。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

大陆的心理健康课程只有指导纲要,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渗透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和“思想品德”(初中和高中)课程中。以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为例,我们发现其教学内容设计的向度与台湾生活素质教育课程及其他国家的同类课程设计有很大的相似性(见下表),他们都以实实在在的人的发展为中心,围绕自我、与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等向度设置课程内容。具体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为例,改革后的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等。我们从事品德课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这次改革对课程目标、结构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力图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实际,教学生所需要的,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应该说,我们课程的理念和建构都很科学和系统,但实际上,尽管教材与先前相比面目生动了些、资源丰富了些,形式多样了些,我们的品德课仍不像生活素质教育课那样生动活泼、受学生欢迎,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理念和素质。任何一个优秀的课程架构都需要一个有灵魂的教师去驾驭和实施。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和今后可能也会有的生活素质教育课要想取得实效,培养教师队伍是首要任务。

三、适应儿童生命特点的教学方法

生活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爱的教育,需要透过故事、体验活动、多元艺术,启动孩子思考、相互分享、让孩子体会生命的美好并建构正向的价值进而产生行为的改变。课程突出的教学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5]:

这其中,生动的绘本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再加上符合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问题设计,使得绘本成为走进儿童生命的天使和陪伴儿童成长的伙伴;而多元艺术则容易刺激孩子的多种智力的发展;体验教学则最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是儿童最善于接受的教学模式;而关怀陪伴的态度本身就是教育,又能为教育创造可教的氛围,因为有效的教学首先是心与心的交流。其实这些教学方法背后的道理并不高深,可贵的是他们将其实践在自己的教学中,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任何好的理论都必须经由最扎实的实践才能产生出好的效果。每一个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实践者――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行为,如在教学中的位置,变主导者为陪伴者,变训导者为聆听者;改变教学策略等――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教师有生命的表现,小改变会带出大改变。

四、挖掘儿童生命资源的理论依托

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所依托的教育教学及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理论非常丰富: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教学思想到读书会、体悟教学、多元艺术教学等具体教学策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到认知发展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和道德发展及教育理论,再到具体的心理、行为疗法和道德教育方法,如理性情绪疗法及团体辅导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教师运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李中莹的NLP”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反应式的倾听、沟通的艺术、接纳的态度、同理的技术、澄清的技术、正向的评价和表达、恰当的鼓励和欣赏等心理辅导技术的巧妙应用,加上正确教学理念的支撑和优秀教材的辅助,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深入学生的生命律动中的,必然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促其领悟和改变。而这,需要教师自身的成长和不断的锤炼,这其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的生命价值又是极其重要的内因。而这种内因的来由则是一个教师对待儿童真诚的爱和对职业的执着和敬仰。

当然,所有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被教师实践才显得有效。因此,对我们的教师,成长的任务是迫切的。

五、陪伴儿童生命成长的教师队伍

在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课程传授中的巨大魅力。他们的魅力不在于让学生领受了其高深的理论和娴熟的技巧,而是他们由自己丰盛的生命中涌动出来的成长的力量和他们给予儿童的真诚的陪伴态度。教师如何创造能够改变生命的教学?[6]第一是有“忠心”,即教师要珍惜自己,保持生活的愿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等;第二是“合用”,即坚持不懈,全力以赴追求专业成长,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可以分享的人,培养自己善听的耳和洞察的心,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创造最生动的教学现场;第三是“受教”,即愿意改变自己,谦虚受教。“愿意学习,教师就出现”。教师要随时愿意调整自己,做流动的水,做活水。“一旦你近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得停止教学”,只有不断学习,能力才能增长。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份开始心理教师的认证培训并要求持证上岗,很多地区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驾驭课程的坚实理论和实操技能,或缺乏进行交流的平台,不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进取心的心理教师只好参加民间的团体,部分教师自费参加一些心理咨询培训。这些体制上的局限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在期待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保有职业的热忱和成长的自主性。

六、整合儿童生命教育的社会资源

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是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研发的,他们每年定期开办生命教育培训系列课程,以思考教学、体验学习、创造性儿童戏剧等多元教学方法,培训彩虹生命教育志愿者,进入学校以说故事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近年来协会还将教育服务拓展至两性教育和家庭教育。他们的宗旨是透过彩虹生命教育志愿者、协会网络和各界支持,让生活素质教育内涵能落实于学校、社区和家庭中,从而强化家庭教育,促进亲子关系;进而帮助儿童建立内在生命的学习动机,认识生命的价值与信念,使其有能力在未来人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强面对生命的成长与挑战[7]。

令人敬仰的是,这样一个有价值的课程和有造诣的教师队伍来自民间组织的自我成长和开发。这给我带来了两点启示:一是令我继续保持从业的热忱和积极性,哪怕付出再多。因为陪伴儿童成长已然成为我生命的动力和价值所在。二是我们也可以整合一些社会资源,在时机成熟时培养志愿者队伍,集合大家的热忱来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从生命的高度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制的新方向。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其中的理念和操作都非常值得借鉴。期待我们内地能尽快成长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成为课程的实践者甚至是改进者。(稿件编号:09052100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生活素质教育培训讲义(前言).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2]黄乃毓.为生命喝彩――生活素质教育概论.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3]河北石家庄教育局教研室德育处曲连坤老师在培训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9,4.

[4]陈进隆.看见生命的彩虹――生活素质教育的教材设计理念.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5]同上.

[6]谢慧燕.改变生命的教学.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设计,师范技能

中国分类号:G44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把握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从而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曹梅静,王玲,2005)。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种方式,包括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等,其中心理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和常见的一种形式。心理教育课程和其他的一般学科课程相比,所教授的内容比较特别,与学生的心理有关,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形式一般比较多样,课堂的掌控比较难,这些特殊性都要求心理老师要有专业的教师技能。那么一节心理课堂到底该如何进行呢,心理老师到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将就这些问题发表鄙见。

有些教育家说:一节好的课堂应该“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语言清晰,组织得好。”笔者认同这些教育学家所提到的点,但笔者认为就心理课而言,找准学生心理所需是最为关键的,前面提到的点应该都只是为这个点服务。心理课不在于给学生讲解多少学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预防或解决一些心理困扰,调整自我状态,使其达到最佳的心理水平。

1、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确定好上课的主题

正如药要对症一样,一节好的心理课堂的主题也要符合学生所需。主题不符实际的后果,一个是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不能达到心理课堂的教学目的;二是浪费了老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断增长的阶段,要经历从小学到初中,或是初中到高中等比较大的过渡阶段,正处于艾森克所说的勤奋对自卑,或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林崇德,2009),在认知发展、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还不成熟,沉重的升学压力、自我追寻中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会使他们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汪玲,谭晖,2010)。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老师,首先要非常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处于哪个成长阶段,心理上有哪些特点,会经历哪些心理困境,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当然,要确定一节课的主题,老师也可以公开或私下征集学生们的一些意见建议,结合经验和实际开展课堂教学。心理课是一门心理状态调试课,只有抓住了心的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发挥心理课堂的作用。

2、充分的课前准备,考虑各种可能情况

常胜将军绝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名负责的心理老师对自己上课所讲的内容也要充分准备,熟稔于心。中小学心理教学不似其他学科有非常系统的知识体系,加之网络时代各种五花八门的心理知识的泛滥,让一些学生对心理课堂讲授知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持怀疑态度。但因为中小学学生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在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理解方面可能存在极端态度,对一些浅显的心理学道理也不一定就能理解透彻。这就要求心理老师课前准备的内容要符合主题,准确无误,有新意有深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层推进,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不能只是停留在讲解心理知识的层面。

备课时,老师应该对自己的真实课堂情境进行想象和预测,对于每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都要尽量先想好应对的策略。

3、设置精巧的课堂设计,权衡趣味性与启发性

心理健康课堂的知识点贴近生活,这就给心理课堂设计提供了很多种设计的思路。常用的心理课堂设计中包括小组讨论,话剧表演,视频播放,案例分析等形式,比较多样有趣,一般都挺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如果一节课只是这些活动形式的拼凑,缺乏了一个主题思路的串联,没有引发学生思考,那么这节课只是活动课而不是心理课。心理老师要设置有趣巧妙的课堂设计,增加一些有趣元素,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有趣性,同时也要深思如何让这些元素为心理课的主题服务,使得整节课逻辑连贯,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

4、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善于引导学生

青春期的学生对那种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比较反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的课堂比较沉闷。在心理课堂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学生是老师们要努力驱动的对象和主角。心理课堂强调心灵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一些心理困扰。因此在心理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反馈,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表达,多分享,让学生对心理知识不会觉得难懂或不切实际。当有些同学怯于回答或是不太能回答问题上问题时,老师也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

5师范技能要熟练,语言体态要合适

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扎实的师范技能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课堂要求老师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声音要抑扬顿挫,在一些心理活动部分,甚至还要声情并茂。老师的体态动作要自然大方,对学生要微笑要亲和,不能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时,要临危不乱,从容淡定,要善于掌控课堂的气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计划。

6、专业敏感性要高,课后的心理辅导不能少

心理课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开展心理课可能只是短暂地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调整心理状态的思考和方式,但对于长期存在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可能根本没有起到帮助作用。作为心理老师,通过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一些表现或在讨论交流中,要敏锐地观察到心理状态出现了比较严重不适的同学,课后主动了解这些同学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从而帮助他们找到心理的适当的平衡点。

作者简介:凌虹,(1992―),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学生

参考文献:

[1] 曹梅静, 王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 2005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2.锡林郭勒草原草地类型研究——以洪格尔高勒生态建设试验区为例张玉平,满良,金山,吴红英,陈山,ZhangYuping,ManLiang,JinShan,WuHongying,ChenShan

3.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教育策略研究栗波,LiBo

4.网络教学目标的变更管理张湘,张豫,ZhangXiang,ZhangYu

5.高三数学解题反思探究赵梅,ZhaoMei

6.幼儿数学生活化李传江,胡晓蓉,LiChuanjiang,HuXiaorong

7.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张芳,ZhangFang

8.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研究高飞,邢,GaoFei,XingHongjun

9.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化学学科知识点分析龙威,徐文媛,徐国辉

10.中学人文地理教学应体现地理学科本质何妮妮,HeNini

11.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能力的培养李玉新,LiYuxin

12.通过多学科整合提高通用技术课的综合性和深刻性何斌,HeBin

13.论通用技术课的四种课型金睿,JinRui

14.网络视域下的体育教师培训潘建芬,PanJianfen

15.学校体育管理的实效性张庆新,ZhangQingxin

1.Era蛋白(E.coliras-likeProtein)——一个可能参与真、原核细胞信号调控的新分子开关杨青青,YangQingqing

2.基于RSA算法实现的网络办公系统数字签名技术詹永杰,陈国成,ZhanYongjie,ChenGuocheng

3.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徐含笑,XuHanxiao

4.对教师选择和编制中学数学习题的案例分析冯启磊,FengQilei

5.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实效性研究姚晖,YaoHui

6.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声光控楼道灯模型设计制作"为例公维余,赵若斌,孔令鑫,GongWeiyu,ZhaoRuobin,KongLingxin

7.这节课为什么不像地理课——一节初中地理研究课的课例分析张素娟,ZhangSujuan

8.日本基础教育中科学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孟令红,MengLinghong

9.北京市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业测试及其影响因素樊伟,FanWei

10.我国学者关于数学学科的PCK研究综述及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杨小丽,YangXiaoli

11.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马月进,MaYuejin

12.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杨凤霞,YangFengxia

13.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王凌诗,WangLingshi

14.不同发展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探讨李健,LiJian

1.Catalan方程xn+1=y2的正整数解管训贵

2.敏感性试验数据分析——非序贯设计李红云

3.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武旭召,孙卫,杜田

4.信息检索课教学辅助平台的设计张玉慧,苏贵斌

5.师生互动平台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刘芳

6.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继续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纪方

7.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任务设计途径李效庆

8.《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9.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与学能力的研究张庆新

10.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观潘建芬,陈雁飞,周志勇

11.影响农村小学体操教学的因素分析郭书华,马敬衣

12.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的教考差距屈雪松,顿继安

13.中学数学命题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李岩,徐晓阳,刘坤

14.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一体化有效策略的研究韩晶岩

15.正确应用游戏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杜峥

16.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探究陈磊

1.黑甜玉米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刘敬兰,LiuJinglan

2.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幸福感研究水苗元江,朱晓红,MiaoYuanjiang,ZhuXiaohong

3.大一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郑敏,李红霞,ZhengMin,LiHongxia

4.大学生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赵明明,吕秋爽,ZhaoMingming,LvQiushuang

5.情感是体育教师的教学资源李健,路宝玲,LiJian,LuBaoling

6.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张芳,ZhangFang

7.物理教师教学观的测量孙章华,彭征,胡卫国,张芳,龚燕江

8.高校人才资源库规划初论——人才工场计划苏贵斌,SuGuibin

9.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陈淑菁,高冉,ChenShujing,GaoRan

10.高考物理"力与运动"解析程嗣,程首宪,ChengSi,ChengShouxian

11.让数学课堂成为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系统——用"技术参数"赋予数学情感色彩吴维煊,WUWeixuan

12.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探析高丽,彭燕伟,GaoLi,PengYanwei

13.初中数学教材中几何概念定义方式的变化——以新旧人教版教材为例王亚男,李忠海,WangYanan,LiZhonghai

14.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应用教育技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初娜娜,张素娟,ChuNana,ZhangSujuan

1.广义Hardy-Hilbert积分算子不等式匡继昌,KuangJichang

2.关于不定方程12+22+…+n2/=n=m2管训贵,GuanXungui

3.T7表达系统及自诱导蛋白产出策略冯杉,FengShan

4.环境胁迫对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张玉平,南志标,ZhangYuping,NanZhibiao

5.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幸福感及防御方式的特点苏白茹,洪丽,叶彦琪,李坤雄,SuBairu,HongLi,YeYanqi,LiKunXiong

6.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柴江,仲玉,ChaiJiang,ZhongYu

7.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的再思考姜峰,卢苏,侯玉波,JiangFeng,LuSu,HouYubo

8.自然地理与地貌课程建设实践王文福,WangWenfu

9.从新规则的变化特点看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王亚秀,WangYaxiu

10.对警察院校擒拿格斗教学准备活动的探析宋兆铭,SongZhaoming

11.小学科学是科学启蒙课程叶禹卿,YeYuqing

12.高中生物理学科元认知和物理学业自我概念相关性研究赵华波,ZhaoHuabo

13.在把握化学概念本质中促进学科观念建构——"分散系及其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何彩霞,HeCaixia

14.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讨孙建国,SunJianguo

1.形式规则、心理模型与概率理论——条件推理中三种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林珠梅,LinZhumei

2.影响短期时序记忆加工的因素研究马莉,吕胜富,吴景龙,MaLi,LvShengfu,WuJinglong

3.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的研究高明书,GaoMingshu

4.中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探析金家新,JinJiaxin

5.解偶联蛋白家族成员UCP2何茹,HeRu

6.网站建设中的权限管理秦昆,陈捷,QinKun,ChenJie

7.构建校园动态网站的实践和启示于晓雅,YuXiaoya

8.近现代我国体育教材内容的嬗变与展望张庆新,毛振明,ZhangQingxin,MaoZhenming

9.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理论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苏强,SuQiang

10.让物理教学凸显过程性丁庆红,王岳,DingQinghong,WangYue

11.师范学校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陈颂,陈晓侠,ChenSong,ChenXiaoxia

12.以校本教研凝聚教研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校本教研案例分析伍春兰,王新强,隋丽丽,WuChunlan,WangXinqiang,SuiLili

13.学生研究的意义、状态与精神顿继安,DunJi'an

14.为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效果良好的实验叶禹卿,Ye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