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实施效果与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质量有较大关系。依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模板,课程的设计包含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程表设计、第一次课梗概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其中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原则要将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考核整合于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注重过程考核的各种检查记录表。
在目前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五花八门,令人有些眼花缭乱,本人在参考范本设计《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课程的考核方案时,发现“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并非在设计的各方面都有借鉴性,有的考核方案设计过于简单,不能较好体现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过程考核;有的考核评价表过多,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考核方案设计好,但并不适用于自己的课程。本人所设计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定位于化工生产中的工控岗位,在分析了该岗位的工作过程后,设计了两个A线项目和一个B线项目,在每个项目下均有对应工作过程的七个工作任务,任务间为串联关系,想要设计一个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表且能适用于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并非易事,在经过肯定、否定的循环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口,因本人的单元(对应一个任务)均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六步教学法来设计,所以就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考核设计,设立了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均适用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项目任务考评表,体现对学生参与性、学习效果、能力及素质形成等方面的考核。
本人针对《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考核方案的设计包含了两张表,一是考核汇总表,将A线两个项目、B线一个项目、期末的操作及理论考试分别按照一定权重计算得到课程总分;二是最能体现过程考核的项目任务考评表,如表1所示。
因任务考评表的归档资料一栏中有对作品的考核,占到了单元考核的30%,而项目中七个任务的作品均不相同,因此补充了相应的作品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展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教学设计这条主线,精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既可解决当前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又可有效提高学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历来是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优化,具备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需求。本课程是很多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唯一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多数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基本相似,均采取以传统的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比较典型的教材体系如:张剑平老师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黄河明老师等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这些教材在教育技术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用量也相对较大。从其教材内容及教学纲要分析,其教材写作体系依照传统的教育技术学的内容划分,既关注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体系,又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但随着当前很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课时的削减,教师发现这种教学体系受到较大挑战。细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1.教学涉及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庞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包涵内容繁多,从内容分析看,恍如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内容涵盖“大而全”。如教材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涉及教育技术学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而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一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导论中会涉及。现将这些内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学习,分析发现部分内容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已有涉及,如学习理论等,有些内容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意义不是太大,对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具有实际意义,如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传播理论、传统视听教学媒体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类似的问题在技术教学方面也存在,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媒体技术的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需要关注的技术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用短短的几个课时一带而过,学生只能掌握皮毛,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设备短缺。
当前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理论课时多为16学时左右,而教学内容有6个部分,分别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传统教学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加工、教学软件的编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平均来看,每个部分所用学时不到3学时,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的基础上明显不足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精心选取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强化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本门课程有32个实验学时,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有9个,涉及内容较多,当前因为师资比较紧张,而开课班级的规模都比较大,实验时间相对集中,因此实验设备会相对短缺,经常实验时间都会安排在周末进行。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与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主要是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要讲解及练习的是教育技术专业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与技能如何在学生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在课程中很少涉及,这就造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以上这三点原因对于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妥善解决这三点问题关系到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本课程的生存与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选择及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必须转变当前课程教学中关注课程体系性与科学性而忽略课程内容应用性的观念。高校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广大的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将是大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及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本课程对于师范生而言,首先应当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师范生以后在教学岗位上就能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才是这门课程存在的目的。基于这一点看,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技术与教学脱节。针对以上目标,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应当与国家对于职后教师所建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相适应,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版)的要求。由对“标准”分析可以发现,“标准”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层面的要求为“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其具体描述为“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等[3],从以上描述看,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或者说是教育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涵盖教学设计过程。从高校现有师范生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在低年级阶段,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初步具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相关工作。同时,师范专业都开设了学科教学论之类的专业学科教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学科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能力。从这些知识储备来看,高校师范生已具备了开展类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要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条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如果经过精心的选择、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与高年级正在学习的学科教学论联系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则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不懂得如何将现已具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中,这正好可通过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解决。所以,如果能有效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把“标准”的要求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把本课程从传统的关注技术转变到以关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服务”的这条主线上,就可以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具体解决方案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完成:
1.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编排方式。
从教学过程分析,教育技术的应用环节其实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体现。一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选择阶段—教学媒体选择阶段—教学评价阶段[4]。根据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实施的过程.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学生根据自己学科的知识进行选题完成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此部分内容一般在学生自己专业的学科教学论中已涉及)→针对这一教学设计方案选择要用的教学媒体(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相关知识)→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及媒体的选择确定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信息资源知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的选择而集成或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信息处理部分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论”相结合的内容)→对教学设计成果实施与评价反思(此部分内容为“学科教学论”、“微格”、“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相结合)。以上设计思路将繁多庞杂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学设计”这一主线梳理,所有学习活动都依托“教学设计”开展,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将一系列与实际教学应用无关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选择的内容,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学生学习的临场感加强,能体验到“学以致用”。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将部分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复的内容以活动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将其他课程所学内容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既可节约出不少课时,又可解决学科之间整合的问题。整个“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活动开展由于都是围绕课程之初学生选择的教学设计选题完成的,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为此选题服务,而学生的选题均为其专业学科教学中的选题,这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科开展的,也解决了原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2.建立以小组协作的活动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传统的教学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分割开来,而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需要过段时间才能进行实验活动,遗忘率较高、临场感不强,学生学习相对困难,很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的情况。按开展的教学活动不适合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比较适合采用以“小组协作”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方式开展,因此,可以考虑将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合并在一起完成。这样,本门课程的整体规定学时就可达到48课时,学生通过48课时的教学活动,能系统完成一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体验并进行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及反思,对于其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将受益匪浅。
3.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由于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学习者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的纸笔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者按“教学设计”为主线而进行的课程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因此需要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本课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阶段性成果,才更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及导向功能。因此,学生的课程成绩应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成果(20%)+教学设计成果(30%)+教学测验(40%)+课程学习活动参与情况(10%)。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进行公布,这样的评价指标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确保以“小组协作”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是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既能解决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有效培养出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以适应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当前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实验,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规范,才能使本门课程绽放出新的活力,成为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不断提高的动力之源。
作者:许山杉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94-97.
[2]张松.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3.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学校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内容
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被提出来的。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是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并将研究的最终成果用于指导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绩效评价主要是对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的过程。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是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科学的评价标准下的对研究的项目或者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合理的评价的过程。
二、优化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措施
(一)设计科学的教学改革项目方案
1、建立高校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设计科学的教学改革项目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领导管理小组。领导在教学改革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是导向性作用,对于改革的方向,改革效果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绩效评价项目中成立领导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1]。为此,需要由学校根据改革的大致目标对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选择,在成立领导小组以后,将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效果绩效评价提上日程,并为学校的改革做好规划与设定,将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作为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标,从而推动高校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深入开展;第二,调动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力量。高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在学校加大宣传的力度,做好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找出当前高校教学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高校教学改革中,使高校的教学改革方案更够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也有助于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进而帮助高校改革的贯彻落实。
2、设计高校教学改革方案
高校在设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组建专门的设计团队。高校在组建专门的高校教学设计方案团队时,需要团队中能够有各方人员的代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的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水平的设计方案,进而保证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第二,发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2]。教学改革设计方案需要在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高校的教学研究紧密相连的。发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这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设计方案提出了较高的难度。这需要相关的设计小组或者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理论研究,还要将教学实践研究与之相结合,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3]。
(二)建立健全的教学改革项目体系
1、加强高校教学改革团队的素质
高校的领导研究设计小组在研制完设计研究方案以后,需要将其落实到基层当中,进而推动改革的完成。教学改革团队人员在该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学校领导部门加强该研究团队的人员素质的培养,加强该团队人员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组织培训或者开讲座等方式,增强其专业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相类似团体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团队的学习能力[4]。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将一部分年轻、有发展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作为本次改革中的代表,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进而促使这些青年教师在本次改革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本次改革作出成功的表率。
2、加强其他各部门的配合
由于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改革是一项较为复杂,并且周期较长的活动,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其他各部门以及人员的支持与理解。因此学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首先做好积极的宣传,讲明改革的重要性及意义,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可,进而在进行改革中获得大家的支持[5]。其次,学校领导要做好表率工作中,积极配合改革人员的工作,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对高校的改革给予支持,进而带动其他人的重视,推动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教学改革项目的相关内容
完善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改革,是指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师生等的配合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此,学校可以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参考:第一,对本校发生的问题与状况,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第二,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对改革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第三,在教学创新方面。教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创新,也是改革效果的主要体现。
综上所述,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学校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改革,进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建,彭玉华.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研究――基于A学院实施评价分析[J]. 价值工程,2015,14:188-191.
[2]严会超,邵玉昆,欧阳俊. 绩效评价在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9,04:119-121.
[3]杨慧瑛.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优化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管理为例[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4,02:1-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说课
[作者简介]张西宁(1975-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及教学设计。(陕西 渭南 7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系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77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CA110020)的子课题“改革教育技术专业教学 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和渭南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项目“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项目编号:JG2011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32-02
目前,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普遍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师资的素质要求,使作为“准教师”的大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掌握教育技术与学科专业整合的能力,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教学设计的能力,为以后胜任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在和同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找出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各专业本、专科学生为例,介绍在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给同行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在长期教学中的经验及对同行的走访,并在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发现本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差。尽管本课程属于公共课,但不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差别较大,有些院校过度地侧重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学生相同,学生因为感到学习难度大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有些院校过度地侧重技术,为了技术而学习技术,使得技术难以与实际应用结合;多数学校的教学,无论是专科班还是本科班,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师都“一视同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改动,这些都是不合适的。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两方面作宏观的、准确的定位,这主要涉及教材的选用问题。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适合师范学校公共课使用的并不多。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学生众多、师资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大多采用集体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局限,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应该是本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有些教师一方面大谈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整堂课播放教学录像,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加上部分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上不重视,上理论课时精力不集中,或者看其他书籍,或者有的干脆不来上课。而且由于很多教师不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本身就对教育技术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3.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不少高师院校尽管部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其在课程结构、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于是,在实践课的安排上表现出了课时严重不足、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等走过场的现象。具体来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技能,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各自为政、设备匮乏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甚至学科教学经验。但是当前承担本课程教学的师资比较复杂,比如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难以将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讲深讲透,更多的只是介绍、运用媒体,至于媒体如何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则无能为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1.明确课程的公共课性质,加快教材建设。教材质量的好坏、教材的适用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范围内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但多数都是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编写的,其内容以理论性为主;也有部分教材由于编者背景的关系,偏重技术操作,但真正适合公共课教学的教材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在2006年组织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人员,在与咸阳师院部分教师合作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符合二类本科师范院校实际和公共课实际的教材。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提出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本教材在我院2005、2006、2007级本、专科各专业教学中使用了一轮,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之后,我们就本教材的适用性对任课教师和学生作了问卷调查。
由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编写、编排、内容安排满意度为85%以上,总体上是比较合适的,也非常适合公共课使用,但在对本教材存在问题方面,学生和教师都觉得在针对不同专业教学时,教材提供的案例过多偏重于语文学科,与其他专业整合方面做得不够。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考虑到文字教材容量有限,我们在配套的电子教材中设置了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案例供不同专业教师、学生有选择地使用。 2.以课程整合的思想指导,以教学设计贯穿,改革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促进教育技术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基本思路是适当弱化理论,以够用为原则,技术方面要求每位学生重点掌握一种软件的操作技能,突出应用,面向能力培养。实践中,以教学设计的思想贯穿,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讲授+案例评析+网上自学+教案设计+说课操练”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做了说明和介绍。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安排36课时的课堂面授,主要组织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等,对教学案例进行评析,进行说课训练;实验教学18课时,组织学生利用软件制作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利用本校提供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其他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其基本特点是:
在课程学习之初,就将学生4~6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整个学习期间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相应教学内容的学习:(1)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围绕与专业相关的某一中小学教学内容,在精选已有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小组撰写一个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组内讨论的结果,修改完善。通过撰写课堂教案,以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2)根据课堂教案的设计要求,在软件学习期间,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以图片、课件、网站等形式设计并制作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材料。通过具体的制作任务,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多媒体处理软件的设计操作技能。(3)根据撰写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对应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材料,在组内课下练习的基础上,选出一人进行说课练习。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依据,采用讲述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行或教研人员作全面讲述,然后听者评议,说者答辩,互相切磋的一种教研活动。通俗地说,说课就是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着重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②。通过说课练习,师生互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找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三、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结合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我们认为以下问题的持续改进对于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教育技术实践课程包括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学校仅安排18学时,所以,重点放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方面。从理论课教学开始,就以教学设计为主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以如何用静态的图片来表达,或者以何种动态效果展现等,做出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对这些设计做出适当的修改、完善,等到上机实践时,学生再以之前的这些作品为蓝本,将之转换成实际的多媒体产品。这样的学习,前后贯穿,也避免了学生上机无事可做的现象发生。尽管做了这些调整,18学时仍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学生反映由于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验课上根本完成不了任务。所以,如何在学生人数众多、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时间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指导不够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高年级全体师范生的公共课,经常面临班级多、人数多、教师课代不过来的情形,所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复杂,除了本专业的教师以外,有来自物理专业、电子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他们各有特长,与教育技术相关,但又对教育技术了解不多,教学多根据自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结合教材简要介绍不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擅长的内容,造成的结果是同一课程教学的重点有多个。所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如何发挥其特长就值得研究。另外,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随时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又不能及时得到。因此,为学生提供简便易得的指导就很必要。实践中,可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根据教师的特点,各自完成一定模块的教学任务,新教师可以只担任教学指导工作。
3.小组成员的参与问题。本课程学习中,有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小组内部、在课外进行的。所以,组内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难以真正调控,尽管教学中采用了组长负责制,但组内成员都是本班学生,学生管理学生,部分组长反映不好操作,使得有一部分自律性差、交往技能欠缺的学生没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致使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每一位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学习就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4.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通过调查走访以及对学生实验课的观察得知,尽管本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但多数学生并未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一般都是教师有要求的时候才去使用。很多学生在使用各高校有关本课程的精品课程时发现,有的网站文字太多,有的理论性太强,有的界面操作不方便等,造成学生使用积极性下降。针对这种问题,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又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网站。
上述所列的问题都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会大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注释]
1课程体系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气象学、园林建筑、园林绘画、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等.从上述所列课程不难发现,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虽然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从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社会的需求来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较为基础的园林植物栽培和简单的园林设计为主,理论性特别强而且重合率较大,与岗位需求对接不是很顺畅,这样就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践课等都是进行分段排列的,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而且缺乏沟通,并未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2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主要是灌输型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老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把知识一五一十地讲给学生,虽然这样能够将课程知识较为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但是学生主要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而且这种枯燥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如今的园林行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但上述这种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园林工艺人才.
3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践课
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学校以实践条件不允许为理由,比如:因设备数量质量问题、校内外实践场所不充足等压缩实践学习时间,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这说明如今学校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即: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不能迅速适应工作.
二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规划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1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的重点是整合课程,具体的方案设计是:第一,就课程内容的设置来说,首先对学生做一个关于所学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重复度的调查;其次,将调查的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做一个书目的整理;最后,将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要遵循减少基础课的重复度以及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将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合并成植物与植物生理学,除了保留部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用的基础知识外,不再详细地介绍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实践性人才而非研究性人才,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植物的一些特性.第二,就课程开设的时间来说,首先,要对各个课程之间逻辑上的联系梳理清楚;其次,根据梳理的逻辑关系再结合课程的时间安排科学地确定每个学期应该学习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递进的原则.比如,在制定专业的设计课程中,先学习制图、再学习初步的设计,最后学习整体的园林规划,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很清楚地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逻辑思维.
2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如今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还延续着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未能注意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具体的设计方案,依次在以下2个方面进行:首先,方案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将传统的老师讲述、实际案例教学、实地操作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通过实地操作与实际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方案设计的内容是:第一,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老师创新多种课程呈现方式,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的讲解内容;第二,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加入案例分析的内容;第三,在课堂学习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地实习.
3加强教学实践的设计方案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校的培养工作与高职院校中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围绕将教学实践与传统的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目标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应该是: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比例以及上课的时间安排;其次,需要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让学生能够找到企业去进行实地操作;最后,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反馈与考核.以上是对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的整体框架式的理论分析,下面就对每一部分的方案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方案的设计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
三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实施
1适应专业培养目标
进行课程建设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应按照园林工程技术的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做到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工程、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突出“教学做”的一体化,编辑与本地园林行业生产相适应的系列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1.1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分析
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以此作为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任务,重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在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并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气象等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将园林制图与园林CAD整合成“园林工程制图”等,使相关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就业的范围.
1.2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组织编写园林花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一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适应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
1.3教学内容
将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和种植设计与施工过程,融入行业相关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与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同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内容专业相结合,同时采用操作过程考核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判定课程成绩.
1.4教学方法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具体包括立体化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现场体验式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采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生产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等方式,真正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2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努力搭建起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平台.
2.1校企合作
办学为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此,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开发教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承担教科研项目,同时,可以采取学校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
2.2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为了锻炼学生职业综合技能、帮助其体验企业工作环境以及熟悉园林施工流程,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园林工程施工的阶段性、工程项目的变动性等特点,结合企业工程施工任务,安排二三年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和考核.对于三年级学生,更要做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
3专兼结合,建设和完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共建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打造“专家级”师资队伍,树立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的行业影响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创新创业培训,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师资队伍.
3.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
通过赴相关高校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生产、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熟悉园林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指导本专业整体建设规划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课程进修、赴国外进修、到企业蹲点、主持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基础知识扎实、善于组织控制教学过程、起示范表率作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
3.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培养全职老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从园林企业或者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或者学生的第二导师,从而让他们有效地指导校内外基地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配套地建立起一套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和考核办法.
3.3“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