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学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社会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课程标准强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大胆创新。但有些教师为了树立师道尊严,给课堂教学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思想品德课戏称为“催眠课”。古人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优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想说的、该说的话都讲完了,学生连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都没有。怪不得有些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做,是对学生敢想敢说、求异质疑精神的鼓励。为了做到尊重学生话语权,首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学生插嘴往往说明他在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说明他有疑惑。如果压制或者“忽视”学生插嘴,学生的创新激情就有可能被教师的“冷漠”浇灭了。只有采取这种宽容的态度,学生求异质疑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其次,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高职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不是很严密,语言组织能力也不是很强,表达不完整。作为教师,一定要耐着性子听他的发言,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即使有些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主题,或者观点极端,也要耐心引导。再次,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自言自语,私下议论要放在心上,以便及时捕捉他们的思维动向。
2、引入多元评价标准,寻找学生创新亮点
学生就像多棱宝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发出璀璨的光芒。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成长风格,正确认识学生的长处,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以自己的特长和突出才能创造出色的人生。
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他们的言行,不仅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关注他们课外表现,注重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用心挖掘他们身上的亮点和创新潜能。有些学生比较好动,肢体语言丰富,就把课堂情境表演的机会留给他。如班上有个学生是个热心肠,爱管班级“闲事”,就委任他为老师的“助学”,让他帮老师做一些管理工作,他积极性很高,在管理中,出了好多点子。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亮点,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掘并放大这些亮点,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校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创新潜能。
二、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分析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如在教学思想品德有关中国资源、人口问题时,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道题目:下面示意图说明了什么?人——从——众,森——林——木。许多学生回答道:由于人口增长,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减少,仅此而已。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象的特征,而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不能由表及里。可以这样给学生进行引导分析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正不断减少,我们应从一个人看到整个人类社会,从一种资源看到整个自然资源,从人到树的关系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引导使学生对问题能够从层次上加以把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想法见解。例如:在与学生探讨一次性塑料袋的危害时,老师问学生:“国家应该怎么办?”有一位学生答道:“国家应该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此言一出,有些学生就议论开了,似乎感到这个观点不正确,可又不知怎么反驳,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加入国家禁止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或不便?”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上月得了甲型H1N1流感,在医院里输液,用的都是一次性输液袋,如果禁止使用,岂不会有交叉感染的危险?”老师表扬了他能逆向思维,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看问题会更加全面。
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仅靠教材现有的东西作为我们认识、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这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面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如学生由于平时学习紧张,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少,即便参与也是被动的,感触不深,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各种校园活动,甚至校外活动,如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校外有一条小河,两岸桃红柳绿,但河水浑浊,学习了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后,老师要求学生就这方面的内容策划组织一次校园主题活动,学生们很快策划了主题为“护我校河,净我心灵”的主题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主题签名活动、环保知识展览、招募护河志愿者等活动。出乎许多老师的料想。这些活动实实在在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关注,为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通过提问,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又有助于调节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真可谓一举两得。但是,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情况,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举例来说,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一起做小纸盒,其中蓝色的小纸盒有30个,绿色的小纸盒有24个,紫色的小纸盒个数比蓝色和绿色小纸盒个数的和还多4个。那么紫色小纸盒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遇到了一个小障碍,但是通过逐层提问,笔者帮助学生克服了这个障碍。首先,笔者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然后,笔者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紫色小纸盒是比什么多了4个?如果我想要知道紫色小纸盒有多少个,那么首先应该知道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障碍,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题。
二、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记忆知识的深刻程度。不少学生对于复习知识抱有抵触情绪,觉得没有新鲜感。笔者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教师应该巧妙地进行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把旧知识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跳板”。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又可以解决学生抵触复习的问题。
举例来说,有这样一道题目:“玄武湖公园四天一共接待了2000人次的游客,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接下来六天会有多少人去玄武湖公园玩呢?”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比较难,各个已知量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这个时候,笔者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两个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首先,是玄武湖公园4天接待了游客2000人,那么每天能够接待多少人?学生不需要用纸笔,就能够算出玄武湖公园每天接待了500人。这样一来题目就变成了“玄武湖公园每天接到500人,六天能够接待多少人?”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两个简单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和巩固了乘法知识,而且更容易学习新知识。
三、适当地增加练习量
一、在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时渗透方法论教育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质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理性知识,任何概念都必定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因此应抓住不同概念间本质的联系,进行方法教育。例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引入都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它们的定义都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再如磁感线和光线等概念的建立采用了理想模型法。通过这些概念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各种物理方法的教育,使他们体会这些方法的本质并体会其含义。
二、在讲授物理规律时,结合规律讲授方法
任何一个新规律的发现与总结,也都渗透着方法论思想,因此可结合规律的讲授来点明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阐述包含着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创立了这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讲授该定律时,适时恰当地点明理想实验法,初步简介该方法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理想实验法。
三、以物理方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可以设计为以物理方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内容,使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组织顺序按物理方法进行,则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物理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方法论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以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控制变量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先引导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再引导他们用实验验证猜想。验证猜想时,又可以以“控制变量法”为“纲要”来组织实验,先引导学生分析要验证电阻的大小是否跟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进而选取适当器材进行实验,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类似的,要验证电阻的大小跟长度是否有关时,应控制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要验证电阻的大小跟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控制材料、长度都相同。
四、利用物理学史进行方法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插入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内容后,可向学生简介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可向学生简述历史上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托里拆利实验的成功得益于逆向思维方法,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离不开理想实验法。这样将物理方法教育孕于生动的物理学史中,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开设物理方法教育专题课,使学生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物理方法
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仁人志士认识到: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比物理知识和原理更为重要的知识,它是比金子更为重要的“点金术”。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每个学期都要拿出几个课时,给学生上好几堂专门的方法教育课,使他们较全面、较系统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常用物理科学方法,我在实践中开设了以下两种形式的方法教育专题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开设有关物理科学方法一般性知识的专题课。课前广泛地收集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方法的含义、物理科学方法常见的形式、物理科学方法原理,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物理科学方法。
2.开设方法总结专题课,使学生对某种特定的方法有较深层次的全面认识。同一物理方法在物理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在许多具体的应用实例,通过剖析该方法在这些实例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较全面地体会该方法的内涵、从而初步掌握该方法,达到初步应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物理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教材中,以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也用该方法研究了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等。适时地总结这些感性材料,从而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科学方法“发现”物理规律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种物理科学方法后,引导学生自主地应用该方法像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问题那样去“发现”物理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这种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做实验前,先引导他们分析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再启发他们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去“发现”规律,学生在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能力,又巩固了方法,实际上也使教学效果达到了升华。
诚然,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课任老师也不应奢求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教师对物理方法的教育更应注意方法: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讲授后,自然地提出一个科学方法,先不要严格推敲方法的定义,也不要详细阐述方法的内涵,关键在于以后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适时点破、不断渗透,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另外,辅之以必要的“方法专题课”。
实践证明: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更为学生日后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种举措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任务驱动,引导实践活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注重拓展,提高学习成效;关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注重拓展;关注评价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此,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拓宽学生的学习认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提升,扩大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应用,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问题可以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传承,达到除疑、解惑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学习内容进行重组,以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就接受和掌握,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主地去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文本“一课时,教师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问题,让学生提前去搜集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的异同点,让学生提前去思考: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寻找有关内容和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来介绍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并引导学生来对比WORD和WPS。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介绍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的发明人;比尔・盖茨和求伯君。在介绍WORD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比尔・盖茨求学路中的坎坷经历、目前拥有的财富等事迹。再让学生认识WPS艰难的成长历程,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样的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独自去寻找答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拓展,提高学习成效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和软件,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让学生学会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当然,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和软件的处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也就足够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椭圆、圆形等形状就不必再教学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制作。当学生学会了基本图形的画法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当学生练习有些熟练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们一个创作主题,如“心中的太阳”。教师要求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去设计,还可以用文字加以说明。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设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大胆放手,进行拓展延伸,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关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物理实验;科学素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46-1
许多物理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和观察在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决定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实验科学。在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物理教学要求下,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前提下,教学的关系主要在于“学”,而“教”只是处于引导地位,科学探究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或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或数据、分析与归纳、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归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目标不在于关注结论而更应关注物理实验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以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而获得启发,从而认识物理现象的相关知识,认识规律,从而达到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物理实验可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学这种双边活动达成统一,在初中物理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结合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材安排大量的实验,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安排1~2个物理实验,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而达成共识,这就是物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概念和规律;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不应太关注物理结论,而更应关注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感受、启发和学生的想法。
二、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关键在于“导”
从教学的实效性来看,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给予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能力,从学生全面发展来看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教师代替学生的劳动只会埋没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例如在“研究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研究中,关键是如何来比较两个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物体推动水平面上木块的距离长短来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实验设计采用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动能与质量大小关系时通过不同质量物体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来控制达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从而比较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给学生,在课后反馈中,学生都会认为是研究动能与物体在斜面上高度的关系;因而在实验设计思路教学中,应以面临问题,到设计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来设计,引导学生在设计中理解控制变量法,认识为什么让质量不同的小球要在同一斜面同一高度下落的真正目的。在“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大量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的实验设计无不都是如此;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能多利用引导、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设计实验的常规思路和方法,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在稳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动”
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大量的实验都由学生来设计完成探究,但实际上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在实验室探究完成,因而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来动手,把教师演示的实验可以改为学生上台来演示操作,在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可以分小组形式也可以针对一个实验由多名学生合作完成,尽量使学生动起来,在学生操作实验中,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应该说明你的做法、操作过程、发现的实验现象、获得什么启发、能能出什么结论等;如在研究串联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在教室中准备两套实验器材,通过学生的猜想到实验设计思路确定后,每一组都可以分别由四五位同学上台演示测量串联电路中不同位置的电流,最后二组比较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安排通过点面的结合,
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在实验室一人代替另一人的劳动,学生的分组实验很难控制,有些学生就直接抄填数据的缺陷,教学效果好;如果教师在每节课堂教学都能抓住实验为切入口,真正使学生回绕实验动起来,那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很扎实,同时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以很大的提高。在平时练习或作业反馈中,学生感觉实验题有困难,平时单元检测也表明学生在实验题上失分很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切实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那就会大大改观。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物理的教学就应该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动手的快乐,获得真知的兴奋,体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实验能力稳步提高的过程中,他们的预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同步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达成的目标,这也正是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