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与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所谓教学效果是指:教师要以得体的方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关心结果,着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寓于教,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反思力

反思是指对教育问题作出合理的决策并评价这些决策结果的过程。卡贝尔·约翰将反思形容为“一个人内心的对话”,认为人们正是因此“获得经验、形成信念、得到感悟”。

福斯纳特说过,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反思型的决策者,他们能够从学习中以及对教与学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辅助、促进的作用。不过,提高教学反思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1.锻炼观察力,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人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大一部分来自观察,观察力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学过程更加注重观察,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动向、在学习中的情绪、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的学习效果等。

有一次,在思想品德课上,在谈到网络有利有弊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甚至平时比较内向、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开始动起来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准备换一种方式,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辩题,正方: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好处;反方: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弊端。分成两个辩论小组进行激烈辩论,正反方由我指定。正当学生辩论激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位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对方发言的时候比较开心。我恍然大悟,我把他分在反方了,他实际上是支持正方的。于是我宣布如果自己观点与我分配观点不一样的同学可以自行调整,于是就有些同学进行了互换。接下来的辩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大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勤思考,重预测,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教学因思维而精彩,因智慧出火花,因集合团队的聪明才智而不可估其重大意义。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如提到2011年日本地震引起的核辐射,学生虽然有所知晓,但是对于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理解,所以单纯地跟他们讲其危害性,将是十分苍白无力的。于是,我便从他们日常生活说起,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有辐射吗?你们知道辐射量比较大的有哪些吗?看电视时间长了,你会有什么样的身体反应?你知道哪些防止辐射侵害的好方法?”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接着教师谈及日本核辐射的实例,并且科学地谈谈其危害,要求学生帮助日本孩子想想怎样防止核辐射的伤害。学生有了先前的心理准备,就不会单纯地作为纯娱乐的实例了,他们会想出很多有意思的做法,虽然有些不靠谱,但是,对于培养他们开放的胸怀、全球意识、社会责任感是有一定意义的。同时,对于自己如何防止辐射也就有深刻的印象了。

3.会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效率

总结是对一个阶段自身实践活动的具体分析,能从这个过程中得到许多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实践中。

如针对本人所教的思想品德科目,七年级学生是活跃的,但想法却有些幼稚,不能切中要害,玩心比较重。在年度总结时,我把他们的特点都非常科学地进行了分析,制订了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教师要采用感性认识和理性指导相结合的方针,规范他们的言行。八年级同学开始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想法也逐步走向理性,有些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全面,能初步体现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尚有欠缺。对于他们在进一步指导全面认识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时事,采用实践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经验。九年级学生相对来讲课业负担比较重,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对于他们我们要适当放松要求,帮助他们缓解过度的压力,又能够以兴趣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厌倦学习;另外要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有好的表现。

二、潜心研究,努力创造,打造优质课堂

对于优质课堂的培育,可以将生活带进课堂,把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努力达成优秀课堂的方式之一。

1.把生活带进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至理名言:“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课堂教学好比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邻里间,好比运动在运动场。”新课程提倡把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融入有限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在贴近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在讲到“留守儿童最缺乏家庭保护”时,可利用“爸妈进城去打工,独留我们在家中,我们的成长靠谁管,外公”的三句半来引入,以此触动学生,并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在谈到低俗的生活情趣的时候,我们可用家长的梦话来刺激学生,如家长在睡梦中大喊“碰!”惊醒熟睡中的孩子,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发生。

2.把实践作为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莎士比亚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列举市场近期主要的菜价,并且为家里买一次菜。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学生述说买菜中的细节,总结买菜时的注意点。这堂课后,我发现孩子对买菜有些兴趣了。于是我鼓励他们养成星期天同父母一起购物的习惯,既能增长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参与了家庭生活,能更好地融入家庭,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培养家庭亲情。

3.把三课努力做优,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将学生带进丰富知识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学生会感觉学得充实,酣畅淋漓。

课前精心备课,细究课标,关注时政,不断整合更新知识,加以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课堂内容的新颖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课中调动气氛,如利用幽默情境和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解读,使学生产生共鸣。

课后接收学生的反馈,可从教学内容、事例、环节等方面接受学生好的建议,并对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三、与时俱进,利用技术,打造技术课堂

制作幻灯片是现代教学中较为简单的软件,它能将知识点、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经过教师的整理组合,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较好形式。

课堂连接网络,将最新的资讯和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教学目标、内容有关联、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源,通过引发学生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置课后网络对话平台、微博、论坛等,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学生普遍认为复杂的问题,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问题,在教师的主持下,都可进行有深度的探讨。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范文第2篇

    要素和难点,明确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抓好课程疋定位、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评价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一文件的有效引导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标志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进一步说明构建一种具有民王开放性、先进科学性、互动整体性的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将成为今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如何建设好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已成为目前国内许多知名高校体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校建设体育精品课程的实际,分析与思考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为有志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同仁提供参考。

    1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和解决教授上讲台的问题,而《通知》的出台则是在教授上讲台后,解决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国许多高等学校根据《通知》要求,纷纷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计划,五年时间内体育学科将评出20门精品课程。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2003年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10门体育课程相继成为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它们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体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2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

    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万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精品课程是体育课程中最优秀的典范,其建设必须与学校的总体改革目标相一致,力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所创新,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坚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学习惯养成。另外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还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站在国际化的高度运行,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视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管理等方方面面。

    2.1课程理念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体现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体现体育课程的特点,纵观现代典型的欧美大学,无一不是把大学办学理念贯串于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成为当今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理念。

    2.2 师资队伍建设

    与其说是精品课程建设,不如说是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每一位教师经验、知识、理念、追

    求、人格的综合体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尤为重要。根据《通知》精神,体育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持,要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梯队。

    2.3教学内容建设

    体育精品课程应结构优化、内容精选,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联系实际,将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特别强调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反映科学发展,知识更新规律,体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2.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体育也不例外,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园

    网络环境,推进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建设、相关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习题、实践指导、案例、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免费开放,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在网上实施课程教学,在讨论、答疑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帮助,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提高学生自王学习能力。体现“教”与“学”的结合,“教”与“研”的结合,以及“学”与“用”的结合。

    2.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体育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包括对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的选用,自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包括纸质的教材、电子网络版的课件、课程学习网络平台),以及指定教科书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与时俱进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应该选用优秀教材实施教学。

    2.6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建立

    各高等学校应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参加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良好的体育

    精品课程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进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难点

    3.1  体育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课程水平的高低与执行体育课程的师资梯队水平高低极为相关,只有持续高水平的师资梯队,才能保持体育课程高水平的持续性。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可以看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与建设体育精品课程同样重要,二者必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出担任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继师资队伍,保证优质体育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3.2 体育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规划与设计

    体育精品课程资源是上网开放的,体育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显得较为缺乏。规

    划、设计好体育精品课程上网内容对体育教师来说显得有难度。体育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规划、设计需要专门的网站技术人员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参与。精于信息技术,不了解体育

    课程教学,精于专业知识,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不良现象都不利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理想的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规划和设计体育精品课程网上资源。

    3.3 持续性的投入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政策、经费上,对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体育精品课

    程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精品”和国内领先地位,没有持续性的投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将面临困境,“精品”地位也将很难保持。

    4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将有力促进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育课程是否达到体育精品课程的标准,首先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要素要有较准确的理解,同时应结合体育课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全面提高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使排球基础课教学适应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排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所有高校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排球 精品课程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排球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高校排球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排球精品课程的成立更是推动排球运动前进的动力。

一、排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要严密结合教学目的。排球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排球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该观点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技术并能灵活运用。

精品课程教学理论内容涉及面广,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的应用程度和前景等,安排大量有趣的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教学内容深刻而且要生动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体现培养学生自己主导自己的体育学习

的现实观认为: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排球课程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应该完全交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实践和空间。让学生学会的是如何去锻炼,如何主导自己的体育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该体现出此目的,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符合时代性

1.力求教学内容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充分利用学位点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成果,将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带操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工作能力等。

二、排球精品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建设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实践练习为主,两者交互穿行,充分提高学生排球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战术的掌握与提高竞技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就是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课堂的开发设计正好激发一部分学生网上学习的兴趣,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排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特征,要求教师须熟练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技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排球精品课程要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合理调配各年龄段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充分利用中青年教师骨干,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以提升其综合素质。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排球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应实现传授向学习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的人才培养。

鼓励和倡导在排球普修课中尝试双语教学,这是使排球学科走向世界,也是未来排球学科发展的需要。

四、排球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排球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十分重要,要把最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互动所形成的课程精华搬上网络,使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并且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相互沟通提高。

(二)完善排球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精品课程网站

排球精品课程的共享教学资源直接来自排球精品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因此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订一个带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建立并不断更新精品课网站。

(三)创建中英文排球学科教学网站

尽快完成排球课程网络资源的上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远程教育,拓展学生的自学空间和同行教学研究的交流空间。在建立排球中文网站的基础上,创建排球精品课程英文网站,将课程建设最新研究成果、前沿信息以及教学课件双语上网,增加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

五、结束语

(一)排球精品课程以其在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管理、效果和教学队伍等多方面的一流状态,成为体育课程的招牌和窗口,是展示教与学的崇高境界之所在。

(二)排球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排球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它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能够拉动排球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再迈上一个台阶。

(三)排球精品课程建设拓展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

(四)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的今天,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力度,通过网络排球精品课程的开放,推动排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推动整个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君芳.排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范文第4篇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界面的视觉要素、交互及功能模块、反馈信息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等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部分文理科教学课件界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特点及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推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关键词】 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1―0087―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展示教学内容,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总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界面设计的优 劣。[1]金燕所做调查表明,课件制作内容、表现形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极高的正相关。课件所采用的外观形式如字形搭配、色彩搭配、图像搭配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国家精品课程被定位为“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流的教学课件来表现。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后续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界面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笔者通过“课程中心”按条件进行搜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6月,其中搜索条件为:教育层次“本科”,课程级别“国家级精品课程”,起止年份为2007-2010年,共搜索到1697门课,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13个学科类别。本研究确定样本时,按照搜索页面的排列顺序逐一链接课程并下载其中的教学课件,限于网络速度及响应时间的影响,共下载了220门课程328个教学课件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文科类的课件128个,约占总数的39%;理科类的课件200个,约占61%。研究样本的学科类别及时间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界面设计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笔者通过大量阅读课件界面设计的相关文献,总结界面设计的各个因素并制定用于分析的类目表,包括界面的视觉要素、交互及功能模块、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运用了哪些视觉要素,视觉要素的设计和运用情况如何,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交互及功能模块设计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交互形式,主要功能模块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设计方面如何等。

三、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一)授课课件类型概况

制作多媒体课件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Authorware等。PowerPoint是一种专门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投影片/幻灯片的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课件。其制作简单,不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适用于制作教师自行演示的课件。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可制作出具备较强交互性能的教学课件,但较难熟练掌握并使用。

在本文所采用的328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样本中,PPT格式的样本约占68.6%,PDF格式的样本约占18.9%,而且这些PDF格式的样本本质上是由PPT格式转换而来的,因此本质上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样本占总数的87.5%,而Flash、Authorware、网页格式的课件则分别为9.5%、1.2%和1.8%,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这表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数选择PowerPoint作为制作软件,只有少数课件的制作采用了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PowerPoint为多数授课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且是最为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二)视觉要素统计情况与分析

不论采用何种工具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视觉效果都应该遵循让用户感觉舒适、生机与活力的原则。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增加对用户的亲和力,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心理特征。下面分别从文字设计、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界面总体色调、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等4个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视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1. 文字设计方面

计算机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其一大优势。但在进行多媒体文本的设计时,应该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明事实的含义。[3]文本的设计包括了文字的字体、字体的颜色、字体背景颜色、每页文字表达的概念以及每页文字的内容多少等。根据这几个方面对328个研究样本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有研究认为,界面设计的用色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故在调查字体颜色数时以字体颜色数大于3为界进行统计。[4]人机工程学研究表明,字符的最小可视高度=视距/250,据此算一个页面的文字不宜超过12行,否则文字的字间距、行距会影响文字内容的可读性,并易使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5]认知心理学家Miller(1956)已经证实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只有7±2个组块,在如此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下,如果同时进行几种认知活动的话,就会出现资源分配的问题。[6]故为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一个页面中所表达的概念不宜超过7个。王优等(2009)研究表明,字体是影响汉字辨认的因素之一,倾斜或过于艺术化的字体影响汉字的辨认。[7]而从统计中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字体颜色数大于3的教学课件比例高达11.3%,字体的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也达到了9.1%。约1.5%的教学课件每页的概念数大于7个,约8.8%的教学课件每页正文超过了12行,约4.6%的教学课件使用了斜体字或艺术字。

2. 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方面

图片/图表具有迅速传达信息、直接专注重点、更突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使信息表达更加鲜明生动的作用。视频、动画具有从属性,能再现和补充文字语言所表达的视觉形象,使学习者更易理解所传达内容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独立性,能够突出页面形式之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认知理论的多重表征原则和接近性原则指出,如果词和相应的图同时呈现,学习者就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即整合信息,这就提高了有意义学习。如果动画和叙述在时间上是协调的,学习者就更可能同时把相应的视觉和语言表征保持在工作记忆中。[4]

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图表的应用相当广泛,其中概念图表和数字图表的使用分别达到了80.2%和85.1%。使用图片的样本有31个,约占总数的9.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还表明视频、动画的使用率偏低,有30个样本使用了视频动画,占9.1%。

3. 界面总体色调设计方面

主色调指的是教学课件中使用得最多的色调。人们会因心理作用而对色彩产生寒冷或温暖的感觉,红、橙、黄使人联想到旭日和火焰,有温暖感;蓝青色使人联想到大海、阴影,因此有寒冷感。带红、橙、黄的色调都带暖感,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 感。[5]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于中性。[6]教学课件应该有一个主色调,并且拥有一个整体的布局风格,这对于保持学习者稳定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样本界面总体色调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采用冷色系和中性色系的课件占总数的84.4%。这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采用的主色调多数是冷色调或中间色调。这两种色调给人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因此多数课件采用了冷色系和中性色系作为课件的主色调。

4. 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方面

恰当使用课件背景可以起到渲染和营造出主体信息呈现所需要的环境、气氛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信息上,实现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背景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整体风格,并依据主题信息的呈现要求,给主体信息提供一个特定场景。界面转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这一界面自然过渡到下一界面,中间没有明显的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

研究样本使用的背景的类型包括动画背景、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使用图案背景的课件是指其在课件框架或背景中加入了底图,教学内容呈现在底图上。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颜色背景占56.7%,图案背景占42.1%,这两种背景是当前精品课程教学课件背景设计采用的主要形式。研究样本统计还显示,背景不一致的课件达到了10.4%,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课件达到了6.4%。

在过渡效果设计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设置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缓出的教学课件占总数的84.1%,共276个课件,这表明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考虑了学习者注意力的自然过渡,但也有15.9%的课件并没有处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的缓出。如图3所示。

(三)交互设计及功能模块统计情况与分析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多媒体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在进行课件界面设计时,一个完整的课件应该包括各种交互功能,良好的交互功能有利于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多媒体课件中适当合理地使用菜单、按钮、热字、热区、动画、切换、链接等功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研究样本统计结果表明,热字是精品课程课件中采用最多的交互形式,约65.85%的样本采用;其次是按钮形式和菜单形式,分别为13.41%和7.93%;使用图形图片作为交互的占7.01%,而使用热区交互的样本只有3个,占0.91%。还有16个样本仅提供了结束的交互功能,占4.88%,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分为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导航(目录)、课程说明、思考练习。一般教育性的课件都应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每个多媒体课件的核心。灵活的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或者更加方便地转入任一章节的学习,或者在任何地点都能回到总目录或退出整个课件等。课程说明可以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信息,例如这个课件的学习需要哪些知识基础、适合哪些人群、学习课件的方法提示等。思考练习环节帮助学习者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从表6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功能模块并不完善,具有导航(目录)功能的样本很少,只占5.5%;具有课程说明功能的样本和思考练习功能的样本所占比例偏低,分别占10.1%和25.9%。

这一现象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以演示型课件为主有关。例如调查显示,仅有44个样本设计了按钮交互功能,其中约一半的按钮只是用于上下翻页,约三分之一的按钮用于退出,其余6个样本的按钮用于提供帮助。

(四)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统计情况与分析

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反馈信息的设计,以便于学习者操作使用。例如对于学习者的回答,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形式可设计成文字(正确或错误)、声音(“答错了,别灰心”或“答对了,请继续”或欢呼声、掌声等)、图片(笑脸/哭脸),还可插入一段动画,这样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而安全性主要是指课件的容错性。即在进行课件界面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误操作,控制出错几率,并尽量在出现错误时给出补救措施。如设置询问,告诉使用者这样的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确认是否进行该操作等询问,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选择做出正确反应等。

研究样本统计显示,仅有3个样本涉及安全性方面的设计,仅占0.9%。而反馈信息设计方面同样仅有3个样本具备反馈信息,占0.9%,其中1个样本采用了文字作为反馈信息,2个样本采用了图片声音作为反馈信息,约99.1%的教学课件没有此方面设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可见,绝大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课件的反馈信息设计及容错性设计。

四、研究结论与评价

教学课件界面是直接面向学习者的人机交互信息传递和导航中介,优秀的界面设计是教学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分析,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在文字图表设计、背景设计、交互设计以及反馈与容错设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一)教学课件制作工具单一,工具运用水平有待提高

样本研究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工具以PowerPoint为主,可见PowerPoint是广大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首选工具。调查发现,87.5%的教学课件是采用PowerPoint制作的,且这些课件多数是演示型课件,缺乏交互。即使是课堂使用的演示型课件,也需要交互功能。例如,制作单项选择题或者是非判断题,然后根据学习者的选择在课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类交互其实都可以通过PowerPoint的控件快速制作完成,但统计显示具备这些功能的课件非常少。这反映出多数教师掌握了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对一些深层次功能的掌握则相对欠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今后的培训方面,不仅要让教师熟练掌握工具的基本功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其开发应用能力。

(二)文字设计仍存在色彩繁复、信息过量的问题;图表运用广泛,但视频、动画使用率偏低

调查表明,教学信息设计方面,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存在使用过多的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在颜色的使用方面未做到协调统一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的本意是要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颜色太过于丰富多彩,反而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在文字设计方面,少数课件把相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导致信息过多,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视频和动画可以对现实中不易接触到或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视频动画模拟,有利于学习者了解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7]图表在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视频动画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播放时需特定的播放软件,专门的视频和动画不容易获得,独立制作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导致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的原因。

(三)课件主色调设计以冷色调为主,存在背景设计前后不一致、背景色彩过多的现象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主色调多采用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目的在于稳定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但也应适当运用暖色调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强调和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对具有相似功能的内容设计的模块、提示框和按钮,应使用同一种颜色或相近的颜色,保持整体风格和色彩前后运用的一致性,给学习者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调查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背景设计以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为主。但是使用图案背景时,课件底图的颜色较深或底图画面较为突出,喧宾夺主,致使学习者阅读困难。部分课件的设计忽视了背景设计的整体风格,繁杂的颜色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课件缺乏完善的交互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不完整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采用适于单向授课的演示型课件,仍然以教为中心,教学内容与流程相对固定,课件的交互功能较弱。此外,这些教学课件多是授课教师课堂使用的堂件,普遍没有设计完整的功能模块,尤其是导航的缺乏易致使学习者产生迷航,不利于资源的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应具备一流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课件功能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设计上并未以学习者为中心,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习者的学。

反馈与容错设计欠缺,说明设计者并未考虑教学课件的共享以及学习者课后的自学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教学课件不仅仅是原授课教师的课堂演示课件,也是各地教师的教学资源、各地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反馈信息设计和容错性设计有助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结束语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质量监控;高职特色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的建设标准,各级教育机构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加快建设、加快实施,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其建设时都注意到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其办学过程中,一直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因为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得到实现的,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应有反映其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

2003年以来,各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改变传统的“类本科化”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止于2010年年底,学校已经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76门,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学校有关于精品课程的管理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一直延续到12月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评审推荐、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推荐,从申报文件制定下发、项目申报文件收取、初审、立项文件制定下发到经费管理,事务繁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精品课程管理已经占据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相当部分比重。而且,由于目前各级别精品课程管理权限基本上还属于学校,所以精品课程管理的工作也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

精品课程是新生事物,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重在“建设”,难在“监控”,评审立项只是建设工作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决定着精品课程设立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为充分和持久发挥精品课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较为重视,但是对“后立项”阶段的精品课程监管不足。

国家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立项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真正能否落实到实际教学应用,则关注不够,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重点是课程的教学质量监管不够。

例如,从2004年着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严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质量关。2009年起,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推荐都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把真正的优质课程送入精品课程的建设轨道。课程申报立项后,学校对于课程的管理基本上是采用“校级普查、省级送查、国家级不查“的方式进行。

所谓“校级普查”指的是对于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务处分批次每年按立项年份进行中期检查,由课程负责人填写“精品课程中期检查表”,并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汇报建设情况,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汇报情况打分,决定其通过检查与否。通过检查者,则发文确定并给予报销余下建设经费(总经费的70%),未能通过检查者,责令其继续整改待下批次接受检查。“省级送查”指的是对于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其检查对象由每年末的省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中省级精品课程抽查名单确定。学校教务处只负责告知被抽查者准备检查汇报材料,并不参与检查过程。省厅抽查合格者即视为学校检查通过。“国家级不查”则指对于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基本上不予检查。

从2005年8月起,教育部开始组织专家成立质量检查组,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但检查范围只限于课程网站运行情况,运行不良者则通报告知,其实约束意义不大,等于未查。

(二)缺乏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标准,质量检查能落实到具体教学效果的核查,检查过程未能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尚未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基本上都是采用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的形式进行,缺乏教学现场情况检查环节,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很难得知。其次,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精品课程组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高职特色。然而,当前的精品课程检查者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的专家,检查过程缺少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检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课程的辐射作用不强。

从目前的表现形式来看,精品课程主要实物载体其实就是课程网站。某种意义上说,网站资源的利用率和网站的推广程度决定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发挥与否。因为,以公开课或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目前开展的次数很少。

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高校精品课程,其网站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精品课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虽然都建有教学讨论区,但是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线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对于自己课程网站的介绍推广不够,学生对于网站资源的内容也很难深入了解,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二是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不足,网站的动态发展严重滞后。个中原因,部分教师存有惰性思维,课程立项后,建设经费到手了,只要在检查之前更新一下内容,应付检查就行了;部分教师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原因,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上传公开。由此,学生和其他教师都无法从课程网站中获取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评审立项后产生的效果和最初所设想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就无从说起。

三、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前文所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在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大面积铺开,并取得初步成绩的背景下,如何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岗位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一)将部分精品课程管理权限下移,分别建立精品课程管理责任制。

随着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展开,可以预想,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精品课程或类似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所有的精品课程都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管理,那么教务处将会不堪重负,根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笔者建议,未来应该将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权限下放各教学部门,由各教学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各教学部门负责人组织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检查情况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评审信息汇总、评审组织、经费管理与政策支持,并集中精力对于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涉及到学校声誉的课程项目,进行细密的全程化质量监控。

(二)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使课程的质量监控高职特色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项目中,除了精品课程外,还有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和教学团队(学校、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精品课程相比,这些项目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可能性更高,更具高职特色。而且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定是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平台的,课程建设必定是在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现阶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完全可以并入对于专业和教学团队的检查过程中。这样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减少检查环节,各个项目的建设质量监控可以同步进行,教学部门的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二、可以借专业和教学团队检查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契机,引入行业企业人员进行精品课程的检查,做到监控的真正高职特色化,这是以前单纯的学校检查所无法办到的。

(三)改革精品课程检查方式,变课程内容检查为教学效果检查。

上文所述,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方式一般为汇报式检查,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知,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情况,无法实际体现。笔者建议,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单纯汇报式的检查方式,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来展现课程建设成果。2010年12月,笔者所在教务处对于学校第五、六批校级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就采用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的方式进行。说课是在真实的教室环境中展开的。按照要求,课程负责人汇报课程建设情况5分钟,然后利用课程网站说课10分钟。现场说课的压力使得课程负责人不再把精力放在汇报PPT的准备上,而是认真更新网站资源,缜密考虑说课内容和方式。最后,虽然有个别课程负责人未能完全贯彻教务处的意图,说课情况不尽人意,但是大多数课程负责人都能利用课程网站的资源,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顺利通过了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精品课程检查中引入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情况、课程的知晓度以及对于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应该是评价课程的第一要素,如果忽略了这个要素,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就不够全面。学生介入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将促使课程组教师及时把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就会提高课程的推广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自觉提升。

同时,笔者还有一个设想,精品课程检查时,课程建设汇报人(说课教师)的人选可以不限于课程负责人,而是临时从整个课程组中任意抽取人员,并非以往那样由课程负责人自己或其指定人员来进行汇报(说课),这样可以促使整个课程组都发动起来,致力于课程建设。如果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够实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核心辐射用,反过来又会推动精品课教师队伍整体素的提高。

(四)采用“双轨制”的课程教学资源安置方式,促进网络互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网站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开放的主要载体形式以及社会共享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的精品课程的资源静态化严重,主要是缺乏互动教学环节的展开,课程的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推行网络教学时都感到困难重重,推动速度很慢,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建议,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割,理论知识的展现仍旧放置于课程网站中,将课程的互动教学环节平移入网络教学平台中,这样的“双轨制”教学资源安置方式,既可以为精品课程的互动教学提供高效平台,又可以大力推动网络教学的开展。同理,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精品课程检查时,就可以采用“双轨制”的检查方式了。

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2月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招标工作。为了推动网络教学的及时开展,学校规定,所有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共105门课程)都必须于2011年5月份之前完成课程教学资源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迁移工作,这其实就是希望借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此举意义重大,效果必定非常明显。

四、结语

目前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发展迅速,精品课程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却难以同步跟进,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就很难保证。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式应该进行改革调整,重点突出精品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体现课程的示范效应以及凸显课程的高职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 2006-11-16.

[2] 谢一风.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9).

[3] 王宁,郑贞宝.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J]. 职业技术教育, 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