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第1篇

一、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视角

(一)基于价值评估理念的视角

在我国,“资产评估”是对各类财产、产权或者是专指对企业和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行为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但“资产评估”的对象本身并不局限于“资产”,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对标的物价值的评估。《美国价值评估行业统一操作标准》(2008-2009版),对“Appraisal”的定义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行为或过程,也可以称为是一项价值判断”。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的英语全称“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uncil”中的“Valuation”更是指“价值的评估”。

针对资产评估人员而言,价值评估的理念和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经济学理论、财务学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学历教育正是奠定资产评估人员系统且完备的理论功底的途径,是拟进入资产评估领域的人员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及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二)基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的视角

资产评估人员基于现有岗位,通过实践工作的逐步锻炼,是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岗位成才往往难以系统和完备地吸收相关理论与专业知识,而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可以系统和完备地培养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储备人才。作为资产评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历教育应该是培养资产评估人员的重要方式,其课程设置必须具备恰当的系统架构。

(三)基于系统论的视角

从系统论角度看,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体包括学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授课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诸多环节。其中,课程设置是一个核心环节,也是当前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将决定资产评估专业后备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基础,以及综合执业能力。从我国曾经试办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情况看,对于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办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盲目性依然存在。目前的资产评估专业、专门化或方向的开设院校多以财经类院校为主,而资产评估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这样,资产评估课程设置的跨度与财经院校的师资资源就有着明显的缝隙。

当课程体系设计忽视了学校的师资资源,忽视了社会及市场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口径及专业执业能力的需求等现实情况,则将导致课程体系形式上似乎面面俱到,但实质上则是没有突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各个专业的目标,从而偏离了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资产评估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线。

二、职业胜任能力是构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线

(一)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明确职业胜任能力在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重视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既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第三章明确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后续教育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自身完善的两个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的任务是为职业胜任能力奠定基础,而后续教育的目标则是保持和不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

(二)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素

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美国国务院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外交官的选拔开始设计预测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继而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能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从品质和能力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帕里1996年又提出,胜任能力是“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角色或者职责)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并可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培训与发展加以改善和提高”。

上述概念认为,胜任能力即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就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而言,既要求拟从业人员具备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处理业务的能力还应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见图1)。其中,资产评估的职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如人际沟通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技能;而最重要的是作为资产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图1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三)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从上述资产评估胜任能力框架来看,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并不完全依赖于学历教育,一些职业素质需要由后续教育来培养(比如理解和沟通能力)。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不仅要设置资产评估实务的相关课程,还必须设置实践性课程;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还应设置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案例课程。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主线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在结合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符合价值评估理念的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以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一)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本科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二者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的差别,另一方面要考虑二者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的衔接问题。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课程模块将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研究型选修课、应用型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属于一般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和一般技能,重在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为以后专业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一般应包括以下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基础、公共英语、体育课程等。

对于资产评估专业而言,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核心的基础课程,是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的根本源头。资产评估拟从业人员应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式、经济学研究中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种类等。具体而言,经济活动的种类、资源与收益的界定、价格体制的特点和作用、生产要素理论以及决定正常经济活动的因素等理论,均是培养拟从业人员的价值评估理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理论起点。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具体设置的课程将包括微观经济学、经济法以及税法、会计学或工科专业基础教材、价值评估英语、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资产评估行业中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包括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的评估、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动产评估又包括各类行业的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等等。在学科基础课阶段,各类评估专业就应该有所侧重,不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建筑工程方向课程,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方向的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如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应侧重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方向的课程。

财务会计与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其在该项资产评估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尤其重要。在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中并不需要全部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评估师应着重掌握的是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能力。

法律法规是我们所有职业的工作前提,具体的资产评估业务必然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税法就是税基评估不可或缺的基础。微观经济学对于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如城市土地使用的决定因素、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土地价值理论以及城市其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等,无一不对提升不动产评估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重要作用。金融资产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资产评估也应重视对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统计学对于资产评估具体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也是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在上述学科基础课完成的基础上,各资产评估专业需要分别根据培养方向设置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税基评估等专业必修课程。各资产评估专业都必须完成国内外价值评估的准则标准课程、各专业相应的国内外价值评估案例课程及职业道德课程等专业必修课程。

4.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是根据资产评估各种业务范围及咨询服务的特点,把课程学习划分为更细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课程:如珠宝首饰评估、环境与不动产价值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等,也可以是资产评估准则标准研究等研究型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与能力从这些选修课程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主攻方向,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5.实践性课程

(1)灵活多样的实验课程

随着资产评估教学方法的发展,模拟实验将成为实践课程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的具体方式是按照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单元,在每单元结束后设置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及时将教学内容同业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零时差”和“零距离”。

(2)实地学习

为了使学生对评估实际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到评估实验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并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为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应届毕业生直接派往实习单位参与资产评估的实际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会资产评估实务操作,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二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以资产评估实验教材为基础,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实验软件系统地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

(二)资产评估研究生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第2篇

继续教育论文一: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36―07 【IDO】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6

一 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教师是课程与教学过程的灵魂。当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什么内容最值得教给学生”、“哪些内容是对学生现在及未来最具有价值”等抉择时,背后都隐含着信息技术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生活,这就是说,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意欲和行动,因为它给我们的意志和行动提供方向”。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isner)。说:“学校课程、教学和评量方式,无处不蕴涵课程实践者的个人内在信念与价值观”可见在课程理论化的过程中,都无法避免价值的涉入。恩尼斯(Ennis)等人指出价值取向代表着理论信念的系统,它可以指引教师从事课程的决定(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深刻影响和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为了了解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全国5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探析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价值取向上的总体状况,从性别、年龄、学段、学历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差异情况。针对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结果进行细致地分析,并且提出了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5个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地区的选取上主要考虑到区域的划分,这5个城市包括南方城市2个、中部城市2个、北方城市1个。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58份,其中有效问卷348份,回收率89.5%,有效率97.2%,符合回收统计比率。本研究针对回收有效样本的基本信息,分别从性别、年龄、教龄、学段、学历、区位进行比较。样本的基本信息统计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男女比例约为5:6,这与目前学校一般科目女教师多于男教师的情况基本相同;在年龄和教龄方面,31~40岁的教师占71.3%,教龄6~15年的教师有59.5%,可见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呈现稳定状态。在学历水平上,92%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本科学历,还有少部分拥有研究生学历。

2 研究工具

美国体育课程学者Jewett与Bain于1985年提出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量表(Value Orientation of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VOI)是最早的课程价值取向量表。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以及改进,VOI量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课程价值取向量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参考了VOI量表,采用了靳玉乐、罗生全等人所确立的六种课程价值取向:学术理性、认知过程、社会重建、人文主义、科技发展和生态整合等取向,具体描述如表1所示。

我们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经过专家审查和前期预测后,最终修订形成了包含60道题项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题目分配表如图表2所示。

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段、学历、区位等维度;第二部分是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1代表最不重要;2代表不重要;3代表重要;4代表较重要;5代表最重要。在某一分量表上得分越高,即表示教师在其课程价值取向上认同度越高。

3 问卷信效度分析

(1)信度。信度代表量表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一份信度理想的量表,其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至少要在0.800以上,α系数值越高,表明其信度越高,测量误差值越小。本研究问卷60道题项的cL系数为0.929,各分量表的系数均在0.771-0.825范围内,这都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比较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效度。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在国内外课程价值取向量表基础上,确定了六个具体课程价值取向维度,对于具体题项,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色进行加工改进,经过专家审查和前期预测后最终修订而成,确保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问卷KMO值为0.908,Bartlett’s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9844.608,显著性概率值p=0.000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水平

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于六种课程价值取向得分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信息技术教师在六种课程价值取向上的平均数均大于2.5,这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在这六种课程取向上均具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度。在六种课程价值取向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于社会重建取向认可度最高,但并不排斥其他五种取向,接着是生态整合、认知过程、人文主义取向、科技发展取向。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学术理性取向认可度在六种课程价值取向中最低。

在本次调查中,社会重建和生态整合取向排在前列,这两种取向都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整合取向也强调学生在追求个人意义的同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生态体系以及整个社会的需求。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倾向于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个体进入社会的方法和工具,并没有把人的个性化发展摆在第一位。事实上,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工具性课程,认为信息技术是每个学生进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技能。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学术理性取向。这是因为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指向操作性技能,并不太具有系统知识性。相对于社会重建取向,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太认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术取向。

2 不同性别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差异分析

我们对不同性别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六种课程价值取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信息技术教师在不同课程价值取向上不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信息技术教师在除了学术理性外的五个取向上的平均值都要高于男性教师。这表明,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女教师比男教师更为认同和重视,对于新理念和新变革可能更注重顺从和响应,男教师则可能较多具有自己不同的观念。

男女教师在各项课程价值取向上并无显著差异,而且男女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排序基本一致,与整体教师的优先顺序也是基本一致的。一方面,这可能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有关系,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将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为方法和技能,在这一点上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另一方面,男女两性对于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获取,已经趋向于普遍化的两性平等机会。

3 不同年龄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差分析

根据对于不同年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信息技术教师在除了生态整合取向外的五种取向上都没有显著差异,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得出,20~30岁、31~40岁的信息技术教师在生态整合取向上均显著高于41岁及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41岁及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此取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教师,这表明年长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关注较少,他们的教学理念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发生改变,他们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接触和认同就更少。

4 不同教龄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差分析

不同教龄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并无显著差异,如表6所示,不同教龄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排序一致,与整体教师的优先顺序也是一致的。

总体来看,1~5年教龄的信息技术教师对六种课程价值取向的整体认同度最高。这与有关专家提出的教龄越短,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越强较为符合。随着教龄的增长,各取向上的平均得分都有所减少。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会对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探索。随着教龄的不断增加,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对价值取向的认同感降低。

5 不同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差分析

表7表明,不同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得出在六种价值取向上,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与高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有所出入,国外研究表明不同学段的教师在每一种课程取向上都没有显著差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六种价值取向上都与高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比初中、高中教师更多的人文主义取向。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则显得尤为尴尬,信息技术教师的发挥空间有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六种价值取向都显著低于小学和高中学段。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被列为必修课程,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六种课程价值取向上的得分显著要高于初中。

6 不同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差分析

我们对于不同学历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历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学术理性和社会重建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四种取向上则没有显著差异,如表8所示。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得出,在学术理性取向上,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在社会重建取向上,本科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

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术理性取向上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教学权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更为宽松、相对灵活,他们对于学生的要求可能更自由些。

四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启示与建议

1 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综合化取向

从以往的文献以及所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技术教师虽然持有多种课程价值取向,但是信息技术教师仍然是以社会重建取向为最先选择的,这凸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取向,过于强调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社会价值。其实,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排除单一取向设计思想,能够从综合化取向上强调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实也是能够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很大作用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仍然是以信息素养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但是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等个性化思维能力理论也应该得到重视。

2 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关怀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论,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关怀。由于工具理性思维影响,信息技术课程被异化为技能训练的机械课程,难以关注人的主体回归。“技能化倾向、缺少人文精神,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只是在盲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时要坚持STS理念,真正地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融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使用技术以及如何使用好技术,让信息技术工具插上人文性的翅膀,让技术应用有目的、有约束,信息技术课程才能够真正具有“人文”内核。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第4篇

MBA之所以成为热点,另一原因是其方式的转变,知识与能力在MBA教育中同时得到体现,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保证,观察和发现商机,提出解决方案是MBA的培养重点。

由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所在,强调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动态特性,提升能力的特性。

关键词:知识管理、个人成长

知识价值观

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者都把目光放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并希望从研究中发现商机,一些软件公司也为知识管理开发了许多管理系统,不管这些系统是不是真正能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但新的概念已经为包括咨询顾问业在内的行业带来发展的机会,知识管理不再是一个概念,一些企业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以求能对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就来讲,任何知识管理系统或知识管理平台其实都只能起到文档记录的作用,要发挥知识的作用,最终还得靠发挥个人的作用。那么关心个人的知识管理,更能在知识运用上找到更多的机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个人的价值。

我们从读小学到大学,几乎都听命于老师和家长,大学毕业后我们才真正开始建立自我发展的方向,而从此开始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情况,便会很大程度地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大学里所研修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我们清楚进大学选择专业时,还有许多盲点和误区,完全可以通过工作以后的时间进行新的调整。

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简单地选择进行充电,重新按照大学以前的方式其他知识,要能理解学习的动机、社会的需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是管理不能只是进行阅读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找到知识增值的有效,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

知识资本的新观念

不断学习、传播、创造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过程变得更为迅猛,我们称当今经济为信息化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个知识的转播和速度前所未有,过去几百年的知识积累和转化到应用的过程,现在只要十来年的时间;知识转化为应用的程度,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能力,知识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价值日异提升,成为重要的资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被人们高度重视,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项目,特别在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存在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正是这种观念的兴盛,企业的人才战才愈演愈烈,拥有知识的员工的价值也得到体现。

技术入股、员工期权的演变基础便是知识资本形成的重要例证,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权、著作权,以及他所有用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已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资本的地位,形成与资金等价的发展贡献点。

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便是这一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增值,使我们不仅懂得积累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运用和衡量其价值。

知识管理的个人动机

知识增长对于个人价值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培训与学习也因此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个人知识管理的运用也就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知识增长,包括如果选择学习机会、调整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的能力等等。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结构调整的正确动机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呢?

许多人会认为最佳的知识结构来自于社会需求,从职业场所观察热门行业所在,电脑热的时候拼命学电脑,MBA热的时候又拼命学MBA。从宏观上讲,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知识结构调整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是人才的供需得到更好的平衡,但就个体而言,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安排,性格、气质在职业生涯中的影响甚巨,个人知识结构也与之配合,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潜能。

所以,在个人知识管理这个上,不能简单地出市场需求出发,发挥个人潜能,把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合在事业之中才是更好的管理目标,也就是说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机应该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潜能。有一些职业或岗位,并不是市场既存的,开拓性的思考甚至能创造新的工作职位,形成对企业的有效贡献。

正如伟大的家、经济学家都是要创建自己的研究方向,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一样。任何人都有机会,在职业发展为企业规划出更有意义的职位,个人知识管理也就应该为之服务。

对个人知识结构的认识

管上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是木桶定律,描述一着水桶所能装的水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在个人知识结构方面,这条定律也同样成立,无论是专家还是知识面极宽的人,其知识的发挥机会与其知识结构直接相关,并且总是存在瓶颈,在能力发挥方面会受到其制约。

个人知识之价值评估

知识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发挥价值的基础,对一个人的知识进行评判至少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在知识积累方面需要考察的是,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包括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以及与个人兴趣的契合程度,另外也要考虑其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知识应用方面,则需要考察面对实际问题时,其解决的方法,是单一地从学科方向中找到答案,还是能综合应用,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动态地组合应用。

个人知识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历证明、技能认证、面试评测、案例、沙盘演练中,都能得到关于个人知识价值评估的信息,出来便是对个人知识价值的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方式更需要与其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便能对其调整知识结构有所帮助。

我们要强调的是,个人知识的价值评估是综合性的,不能简单地从学历证明或技能认证或其中任何单一的手段中得到完全的结论,编制工作计划、撰写报告、主持会议、讨论发言中能会映射出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底蕴。

知识结构与知识这两个重点,分析知识评估的手段及表现的用意是为知识管理提供以及,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文档处理过程,需要更全面的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才能达到知识增值的目标。

有效的知识积累方法

我们大家都看到一条知识积累的金光大道,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因此而出现学历至上的现象,上的单位或个人都失去了一个人知识含量的眼光,而只会翻看学历证明中的文字和审查其真伪。

不能否认正规的创造的知识积累过程,也不应该只把知识与学历挂钩。古代的存在隐士,以自我观察和而形成其观点、方法,社会中通过自己的而形成思想者也同样存在,许多改行而取得成功的个案,可以证明他们取得知识的途径不是靠正规教育之途。现在所倡导的终身教育也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对知识的不断的析取,而不是进入课堂。

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分析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个人发挥潜力的帮助所在,也需要考虑对动态的积累过程进行管理,对知识结构进行年度分析、,并提出目标便是很有效的管理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知识积累方法。知识积累方法的好坏,就反映在一定的时间里知识积累的有效性方面。

关于知识积累方法,我们所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非正规教育的知识积累过程同样重要,而是应该动态的规划知识积累过程,并予管理之。

知识增值是最重要之处

有一条管理上的黄金定律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以最短的木板为准的,要提高木桶的装水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短的木板加高,另一种是把木桶倾斜。加高最短的木板对提高装水的容量肯定是有效的,而把木桶倾斜是否能取得效果则要看这块短木所在的位置,及比例,因为把木桶倾斜最多只能装半桶水。

其实个人知识的增值管理也可以用“木桶原理”来考虑,而且比较有效的价值判断是把自己作为集体或社会中的一块木板来看待。一个人的突出价值往往表现在集体中只是独有者身上,这个人便是其中唯一的专家,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团体在职位设立上独特技能的人往往有更高的地位,比如中的翻译、机专家都能有比较高的地位。

就个人知识来讲,更优先吸纳的也应该是知识结构方面的短项,其实知识积累过程中对于个人最大的贡献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知识的有效应用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专业往往有不同的视点来观察同样的,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便于驾驶汽车需要及时加油和维修保养是一脉相通的。

也就是说,横向观察自己的知识结构,纵向规划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是知识增值的最重要之处。

专业知识的更新管理

在计算机芯片制造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其运算速度每18个月就可以提升一倍。而人类知识的积累速度比之古代已不知快了多少倍,计算机软件的新技能也大约18个月就需要更新。

有人提出大学学历应该有失效期,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保证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致老化到落实于,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专业知识的更新管理是重要方面,估计超过50%的人并不从事大学专业的工作,专业知识可能发生多次转向。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第5篇

摘 要 现在国与国之间开展了多层次的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越来越多,这不仅仅为那些爱好体育事业的人才提供了发展舞台,也使得合格的体育老师成为促进各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高校田径体育老师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当前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本文主要是采用了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某高校师资队伍的状态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在我国高校体育老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高校 田径体育 师资队伍 培养策略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田径体育教师绝大多数是来自于高校的,但是不管是综合素质,还是总的数量来看,都与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无疑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在田径事业的发展,为此,笔者想以天津某高校为例,对高校田径体育的老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一个初步的调查,发现高校体育老师的薄弱环节。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天津大学体育学院的30名体育老师作为调查的总样本,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二)调查方法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主要是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这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共发放了3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5%。

二、天津大学田径体育教师现状及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是运动训练中的领头羊。负责确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制定与实施,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同教师的执教和管理能力间接决定了运动队伍水平的高低。教师队伍质量如何,决定了运动员质量如何。

(一)田径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情况

学历与职称不是完全呈对等关系的,这只是教师知识和执教水平的一个反映,因此我们决定开展对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现状的调查,以了解田径体育教师竞技体育的专业水平。在调查的30名教师中,具有中专学历的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3.3%,专科学历的1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3%,本科学历的1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3%;30名教师中,其中有5人是初级职称,占被调查人数的16.7%,中级职称有1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6.7%,另外有8人是高级职称,占被调查人数的26.7%。就总的来看,在天津田径体育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情况都是还说得过去的,无论是学历,还是在职称上,高学历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就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特点来看,实际教学效果要远比自己的学历以及职称重要的多,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团队提高体育水平。因为在正式比赛时,我们更多的是了解教师的执政效果,而不会去关注他的学历和职称。

(二)教师的年龄、执教年限情况

体育运动训练实质上是一种集体力和脑力为一体的活动,为此对于教师来说,经验最为重要,他们要花大量的工作来实践和总结经验,而年龄结构要尽可能合理,这样才能发挥出教师的执教水平。据有关统计表明,我校田径体育教师30-49岁年龄段的人数占70%。西方学者曾经就人才创造成绩的最佳年龄做过研究,并提出观点即人在30-50岁时,最容易创造成绩。由此看天津大学田径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三)教师的待遇状况

天津大学田径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培养人才,责任重大,如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为之付出较大的努力,为此,必须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只有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在工作中调动起来,才能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教师的待遇不满意的却不在少数,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5%和35%的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是“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有8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资待遇“低于”其付出;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资待遇是“基本相符”。这表明在我市训练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与强度没有成正比,劳动待遇偏低以及没有体现其劳动价值的情况表现得比较明显。

三、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策略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就当前高校而言,高校田径师资队伍就要从学历,年龄,以及他们的待遇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高校的老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促进师资队伍更加合理化

一是,要针对高校田径师资人才老龄化的情况,聘用更多的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新人才,主要是从年龄和教龄上进行把关,淘汰年龄较大的、无法在体育事业中发挥自身作用的老师,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用各种政策吸引新人才;二是,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主要是要从学历和职称上进行严格考核,作为高校老师,必须是不光仅仅会体育训练的老师,还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职称,才能够胜任田径体育教学工作。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考核制度对于每一位高校田径老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关系到老师的劳动价值是否得到认可,同时还有助于他们主动开展工作。为此,要制定合理的绩效方案,方案中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工作态度、科研能力等,并且以教师任务书的形式发给教师,教师要在此任务书上书面承诺予以确认,以此让教师深刻明白绩效考核的内容以及方法。其次,教师在参照绩效方案工作时,领导应常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不能是重结果,轻过程。在绩效期结束,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一定要确保考核的严肃性、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袁从文.陕西省田径优势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