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学素养提升

美学素养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学素养提升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第1篇

1 激情营氛,提高学生兴趣

现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有好奇心,并且乐于接受。

论文百事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听觉、视觉乃至感觉全部都调动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能将歌词、旋律、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

《那达慕之歌》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情录入硬盘。在导入时,先让学生听腾格尔的《天堂》,当熟悉的音乐一放出,学生就知道到了草原,然后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你知道的蒙古都有什么?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也进入辽阔的草原,也参与了那达慕的盛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特别是在教授最后的难点乐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根据学生演唱的速度(快、慢),多媒体展示草原上奔马的速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其中歌唱速度给歌曲情绪带来的效果自然而然地展现,让学生边唱边感受,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大草原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旋律的高低、音准的准确、节奏的把握都需要学生高度地集中精力去倾听和学唱,而运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效果,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能知道自己或别人唱得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唱歌曲的课堂效率。

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对于两声部的歌曲学生很容易随着主声部的音调走调,所以基本学生都厌唱,并且学的时间长了精力极度不集中。为了让学生在学唱时做到集中精力,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本来声部的和谐准确性很难,但是学生在生动的多媒体的运用下精力高度集中,学唱的欲望迫切,本来是学生没有兴趣的、很难掌握的二声部歌曲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根据日常教学情况,欣赏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使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如果合理运用多媒体会提高课堂效率。

3 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的学习、难点旋律的演唱、各种记号的运用等,如果仅仅通过简单的口头传授和示范,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也不能把歌曲的意境很好地表达,所以多媒体教学在解决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知识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形成准确的内心节奏,把难懂的知识通过媒体直观的辅助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脑中清晰地记忆下来。

例如,欣赏曲《草原巡逻兵》的主旋律,让学生会记住并且会哼唱靠单纯的教授难以达到。为了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自然地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可以在每一次主旋律出现的时候将旋律显示在屏幕上,一只活泼的小马图像在音符的上面根据节奏的长短跳跃闪现着,学生跟着小马有节奏地唱着主旋律。这样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视、听、唱紧密结合,听赏两遍,难点主旋律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既解决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的提高。

再如教授学生认识反复跳跃记号时,由于这个知识点在低年级出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形象思维占优势并且注意力多与兴趣和情感有关,可以设计小兔拔萝卜唱歌的情景,当第二次反复去拔萝卜唱歌时,小兔跳过房子1接唱房子2的拔萝卜歌曲。这样一个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有难度的知识点,在形象的图画展示下很容易掌握并接受。还有很多歌曲中的音乐记号、难点节奏等学生不易掌握,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使学生手、脑、口、眼并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 丰富想象,激发创造能力

音乐欣赏感受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对触发灵感、启迪智慧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教学有声有形的情景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嘀哩嘀哩》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让学生不仅会演唱歌曲,从音乐节奏等 方面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在上这堂课时,笔者将春天的视频录像设置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清水秀的大自然清新艳丽的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红花、小黄鹂鸟、小溪流等在高兴欢唱“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欢快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嘴里不停地说出春天里会唱歌的其他事物,并且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春天里欢乐舒畅的动作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轻点鼠标选择自己喜爱的“美丽的春天”中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渠道自主学习歌曲,并进行歌词的创编,让学生在充分的欣赏、想象、创造中体会春天的喜悦心情。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学习兴趣 数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67-0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信息传播渠道等优势,可以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一个良好的交互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教师和学生很受欢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逐渐增大,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优化课堂教学从集成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1 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的优势

将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

(1)多媒体可以用于模拟情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数学的教育创新更需要数学实验,在数学实验中,归纳、观察、分析、对比、发现规律,多媒体应用技术给数学实验带来了可能。

(2)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数学对象多重表示。

用多媒体技术来数学教学,在讨论数学问题中,可以较容易的来用图形,符号、语言表达思路。学生可以分析函数,映射函数,知名度和动态显示一个计算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可以探索通过图解法或数值的数学方法,使多个表示的相互转换是一个重要学习理论的表示是可能的。

(3)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要进一步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在的学生,思想轨迹。多媒体技术来创造新的教学环境的整合,从教师教的实践研究的一个主要是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数学课堂变成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得出结论,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 在数学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践中,由于数学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是初级起步阶段,从各方面来说,条件都不是太成熟。在计算机网络中,也有一些不利于一体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为一体化的瓶颈。

(1)辅助教学软件系统是不够的,还缺少软件产品。虽然辅助教学软件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是数学教学软件不多,精品软件更少。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产生丰富的视听效果,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课件制作的一些教师,奇怪的形状,几何形状复杂背景图片变幻莫测,按钮,并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声音。这些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削弱他们学习中的重点,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潜在的计算机安全的问题与网络运行速度极慢的问题,这样会减少网络学习效率。计算机安全问题是能经常碰到,网络计算机病毒的计算辅助教学过程的教学,可能会导致死亡或文件损坏,丢失,甚至系统崩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3 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3.1 促进老师实现职能转变,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信息时代冲击着老旧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从传统教育,宣讲传授知识和解决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疑虑的转换。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来适应现在的信息时代,老师要努力学习,善于学习,要勇于创新,教师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理论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的学习观念。而且老师还要不断地去充实自己,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还要学习必要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操作知识和课件;选择判断网络上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从教师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在科学研究和成果,在线协作备课的实现。

3.2 要适度运用多媒体,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内容太严重,无聊,学习平淡。我们可以展示问题时合理使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维。作为一章的教学“圆柱,圆锥,锥和外侧区”,可用“几何画板”提供的矩形,三角形的一边,垂直于腰部底边的梯形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的过程几何观测以及转动构件的表面包围了一周,从气缸,抽象锥,截头圆锥体,概念的形成。也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的切割,移动,翻转图像的几何重叠,动态的展示给学生观看,并辅以必要的解释,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立体空间感。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动画,学生比传统教学中想象力会有很大提升,寻找和公式的内在关系得到加强的能力。

3.3 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实践证明,学生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其他课外书籍,最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数学。此外,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关键内容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老师对这些内容为重点,来帮助学生们建立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们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到学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最好不过的。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出发,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确是“最好的刺激”,它让学生从“难学”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化难学为易学,变苦学为乐学。但值得教师警惕的是不要让课堂淹没在“音画时尚”中,教与学不要被“有声有色”肢解为两极,要懂得适可而止,合理利用,注重实效,优化整合,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董玉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文集(第一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第3篇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

美术欣赏课业的内容量较大、知识点多,要想较好的完成欣赏课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常常是通过放录像、vcd、实物投影、电脑课件(cai),如authorware或powerpoint以及幻灯片、投影片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学习法

在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我们河北省新编的美术教材第六册的《诗配画》和学生们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学习与欣赏就能很好的结合上。语文教师要求的诗配画与美术课要求学生们表现的诗配画是完全相同的。将欣赏内容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后,我和语文教师的那份惊喜是难以形容的。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前,我让学生从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故宫太和殿》一课中,找出相关内容在教师播放相关录像片时朗读,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 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样,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如: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建筑艺术如:宫殿建筑、纪念建筑、公共建筑、民居等。雕塑艺术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和不少名画如:《清明上河图》、《醉翁亭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我校不少学生在中师考试笔试、口试的问答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如1998年的中师考试,前十名全是我教的学生。

三、点面结合学习法

中外美术发展史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四、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这类欣赏课,必须使用电脑课件效果才好。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五、讨论、探讨学习方法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较广,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对所欣赏的教材有所了解,但知识却并未学透彻。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有可能对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或争辩,解决不了时,要么寻找自己所看过的材料,要么共同找老师问问清楚。这是非常好的,有利于学生把这一作品的内容学透彻。教师应积极鼓励这类学生,并在表扬这类学生的同时,把这幅作品的内容又传授给了全体学生。这种方法,学生对其内容的记忆几乎都忘不了。积少成多,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后,所学内容就很可观了。不仅在课堂上,当你在课下或学生放学时,听到学生们在争论或探讨某一个画家或美术作品时,你的心中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自豪与满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六、对作品深入了解法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第4篇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认读、书写、听读素养

小学生的认读、书写、听读能力起于模仿,成于反复锻炼和尝试。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读能力时,可将字词的读音、写法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播放功能逐项播放,让学生对拼音字母、音调的标注规律,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布局进行细致、反复的观察,然后再进行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正确、规范的认读、书写习惯。

小学生在读句子、课文的时候,受思想、情感、情境理解能力的局限,往往难以把握节奏、语调、语速、轻重音方面的基本技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名家(男、女声)配音画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画面欣赏与声音聆听相结合的方式,在简单模仿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诵读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获得启迪,在模仿中逐渐摸索、感悟朗读的要领,把握声音的轻重缓急。

通过设计和运用这样的课件展开认读、书写、听读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具备一定的能力,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素养。

二、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说话素养

学习语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这些素养时,应从让学生学会口头表达开始。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内容设计成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身临其境地接收信息,自觉主动地生发自己的感受,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学习“自相矛盾”这个典故时,教师可以将卖矛盾者在卖矛时吹嘘自己的矛“很锐利,能穿透任何东西”,在卖盾时吹嘘自己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的过分夸张的骄傲神态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在人物语言、神态有意夸张的情境中发现人物的可笑之处。然后插入提问文字:“这个卖东西的人这么说有什么不妥之处?他这么说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要是你来卖,会这么卖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就会把课文内容与画面自觉地结合在一起,顺着故事情节的推动,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

接下来,教师可以把卖矛盾者在听到旁边的人质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后涨红脸答不上话来的窘态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说说“旁边的人”为什么要这样问?卖矛又卖盾的人当时为什么涨红脸再也答不上话来?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环环推进,学生对课文主题像抽丝剥茧一样层层递进,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观点鲜明、前后连贯的口头表达素养。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对身边事物的有意观察和积累不够丰富,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洞,有些学生因无话可说而惧怕、甚至厌恶写作。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开始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进行《逛超市》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设计一个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虚拟超市,在动画中设置出多种商品,让学生真实地体验“选购商品”的经历,再配上儿童喜欢的动画片中的音乐,让他们边听边看边体验。之后,教师结合动画演示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叙述要求,让他们就自己的简单经历提炼一个主题,或表达一种感受,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也会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如果教师能够坚持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会越来越开阔,灵感会越来越多,时间久了,他们的写作素养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学生想象思维的素养

想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翅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均与展开想象思维密切相关。教师若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会使教学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如在学习古诗《春晓》时,教师可以把整首诗设计成一个动画:沉睡的人们对春夜的风雨声(可对风雨中夹杂的声音进行符合地域、气候等特征的配置)浑然不觉;黎明时分人们还慵懒贪眠在床,窗外花瓣遍地,树上百鸟啼鸣闹春(配以各种鸟鸣声)。让学生结合动画揣摩作者既然“春眠不觉晓”,却似乎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的情境,诗中哪些内容是写实?哪些不是?你能还原作者笔下的那一个春夜吗?学生会通过课件中简约的情景模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一夜的风雨,黎明的鸟鸣声都吵不醒沉睡的人们,清晨地上飘零的花瓣……”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跨时空的想象,在想象中本能地加深对这首诗的印象。

又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把故事设计成一个充满情趣的动画,用动画全程演示故事情节:小壁虎被蛇咬掉尾巴后,急迫地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小马、松鼠、大象、蛇、猫、啄木鸟借尾巴,但均遭失败,灰心丧气中不知不觉又长出了尾巴。

在课件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故事情节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想象—小壁虎怎么拼命挣脱才只被蛇咬住尾巴?—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尾巴没有了,又是多么痛苦?—屡次借尾巴都遭拒绝,懊恼、沮丧到什么程度?—再次长出尾巴后又是怎样的欢喜?这样推进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反复培养。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媒介信息;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14-0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由于新兴技术的成熟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新媒体传播以其自发的、扩张性的独特方式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宣传的同时,其自身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广泛。然而对于现在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们,他们作为新兴的新媒体使用者,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媒介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新媒体究竟会对大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在接触新媒体时,由于对其中所呈现内容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不同,形成的理解方式、需求满足程度和使用偏好也不同,同时大学阶段还属于人格发展过程中,因此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更是长远。

1.正面影响

(1)积极人际沟通与消弭时空隔阂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重写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固有传播模式和传播思维进行解构和颠覆[1]。在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应用里,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使得信息沟通更为及时、互动频率更高,同时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满足了用户分享心情、表达自我的需求和欲望。用户既可以和亲朋好友等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联系,还可以同陌生人进行交流,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交往”增加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玩微信、开微博,还可以在土豆网、新浪网等平台中内容,与人分享自主创作的视频或文本。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社区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创作的平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2)主动获取知识与启发开放思维

以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书本上写什么大学生看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新媒体以广阔的信息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获取知识,比如搜狐新闻、新浪微博、网易客户端等。这些都不断地启发大学生的开放思维模式,使之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

2.负面影响

(1)沉迷虚拟世界与脱离现实社会

“本店不提供WIFI,请和身边的人交流”,不知何时,大学生已经这么离不开手机了,睡前刷一遍微博,进教室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机,宿舍里、公交车上、甚至课堂上马路边,随处都是低头看手机的大学生。饭店、商场、KTV等,走到哪都有无线网络,同学聚会再没有了欢笑打闹,一人一个手机头都不抬,安静地让人都没有说话的勇气。因此,大学生们应当提高警惕,不能无限度地依赖手机,否则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可能性会变大,人际交往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和隔阂。

(2)“人人都是记者”的双刃剑

新媒体信息的确具有便捷和快捷性,人人都可以在新媒体上面自己的言论,不可否认,在如此便利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大量充斥,人们不再依靠日销的报纸来获取新闻资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信息更新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也实现了大学生们想要发出自己声音,在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要求。但是新媒体的信息并没有经过审查,其中不乏一些虚假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传统媒体更迅速,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传播内容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且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时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新媒体在传播时并不会经过审查,虚假新闻借助于新媒体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而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核实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就无原则地传播了虚假信息。这样不经核实的报道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的话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3)“手机人”与“充欲主义”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日本学者提出“电视人”[2]和“容器人”[3]的概念,指出电视对现代人的消极影响。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引起了大家对“鼠标人”和“键盘人”的讨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手机新媒体的兴起,手机网民的井喷式增长,又催生了“手机人”这一话题。其实,无论哪一种“人”,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基础上。例如,手机新媒体大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各种网购应用充斥大学生的手机,没事逛逛手机淘宝,转转唯品会,看看大众点评,无论男生女生,手机上总有几款网购APP,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唯美的意境展示在大学生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受欲。

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性的培养

有学者指出,媒介信息能否被正确的判断和评估以及积极的媒介信息能否有效的被传播,这取决于人们媒介素养的高低。大学生可以看做是我国媒介素养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触媒介、使用媒介、关注媒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大学阶段正是青年的一个最重要时期,大学阶段的人格思维特征,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体采纳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思想先进、思维敏捷、积极接受新鲜事物,这些为新媒体在这个年轻群体的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和阅历不足,大学生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容易产生波动,意志也较为脆弱,其媒介行为易偏激、易被误导,使得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做出规范性指引。

1.法律规范

先前谈到过,虚假新闻在新媒体上面的传播使得大学生不能有效辨别新闻真实性,从而对其自身在新媒体上的媒介素养的形成有了误判,因此,首先要有对新媒体媒介审判的法律规范。新媒体媒介审判主要是通过凝聚巨大的网络民意,形成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司法公正。我国《刑事诉讼法》要求:“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而新媒体的媒体审判并没有直接地宣判责任人有罪,只是用舆论施加压力影响法院作出判决,再加上新媒体出现时间不长,人们对其运行规律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才使媒介审判的滋生得到适宜的环境。相关法律的缺失,也间接拉低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得整个社会媒介不再法制化发展。

2.“把关人”监督

把关人,顾名思义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审核,对积极正确的新闻信息推动其在受众中的传播,对可能造成社会价值观冲突的信息进行传播阻止的行为。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需要净化新媒体内容的传播环境。一个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第一道防线,而把关人则是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而新媒体的低门槛,弱化了媒介组织把关的功能。新闻报道因注重时效性而忽视了理性导向,缺少了把关人,新媒体容易做出一些煽动性报道或断章取义性的报道,激起受众的激烈反应,特别是在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物的报道中,有意或无意地在标题上突出“官员”、“富二代”等非正常字眼,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仇富”、“仇官”心理,让舆论明显倒向弱者的一方。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愤青”思维,不利于规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把关人的作用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由于新媒体的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隐匿性强等特点,网络成为受众表达内心情绪的重要途径,人们从“羞涩的表达者”蜕变成“情感表达的巨人”。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使大学生能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制约着这些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在与新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接触过程中,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增强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的能力,要从多方信源搜集信息,用置疑的目光接触新媒体信息,对不良信息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要遵循选择性定律,做到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正确地、建设性地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避免成为无良新媒介的侩子手,新媒体媒介审判的暴力军。

4.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大学教师,在新媒体浪潮的猛烈袭击下,更应当明辨是非,在新媒体的潮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首先教师更应当积极了解前沿的理论和观点,虽然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但在新旧媒体融合的现代社会中,还是有许多新媒体为在争夺受众的战争中存活下来,不惜提供虚假信息以提高点击率,为吸引眼球数和流量发表哗众取宠的新闻和报道。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效益。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到新媒体的弊端,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对学生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并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才是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小 结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以高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也应该提供媒介素养的学习环境,高校教育应以新的媒介形势为背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运用多种素质教育手段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智分析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也展现了现代大学生的媒介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罗杰斯.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包冉.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时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