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要求

课程建设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建设要求

课程建设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毕业要求 车辆工程 实践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21

Abstract Under the program accreditation background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hould highlight the principle of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development must meet the current social need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not only include the requirements when students graduate, but also reflects the expected achievement success in the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field after students graduated 5 years.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reverse design research for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actively explore and to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cientifically and objectively set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an ensur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re fully realized.

Key words program accreditation; graduation requirement; vehicle engineering;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reverse design

0 前言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 700 万人,居世界首位。①但我国工程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工程实践教育严重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相对缺乏;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工程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等现代工程能力。②据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 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 81% 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立刻胜任工作,而中国只有 10%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缩小高校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距离,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③

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10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确保毕业生质量。就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现状,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合理设置理论课程系统和实践课程体系得以实现,而其中实践课程体系是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全面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进入持续改进阶段为背景,开展基于毕业要达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反向设计研究,对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当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④⑤例如未在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探讨课程体系的优化问题。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反向设计是否有必要。

1 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反向设计

1.1 基于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反向设计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制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并能对未来发展有合理的预期,即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因此有必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要求的反向设计,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分解出实践能力,根据实践能力对认证标准的通用毕业要求进行反向设计,提出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然后再根据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向设计。拟建立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践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表。在此关系表中,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最终实现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 实践教学活动的反向设计

首先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制定的11条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力求将宏观、抽象的毕业要求具体化和具有针对性;然后根据指标点反向设计包括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教学活动;最后,为了考核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达成度评价周期,并形成记录文档。以毕业要求4的2个指标点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指标点――能熟练运用车辆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向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为:理论课程实验――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实践课程――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对于指标点――熟悉现代汽车制造工艺流程和先进制造方法,反向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论课程实验――汽车制造工艺学;实践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外活动――挑战杯、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竞赛。采取的考核方式以提交报告和参加竞赛为主,达成度评价周期定为整个本科学习期间,需形成的记录文档包括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毕业论文、实习报告、实验报告、学科竞赛获奖等。

2 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反向设计

2.1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的新型关系

建立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以毕业要求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要求达成手段,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的关系结构。其中课程实验主要实现对理论课程知识点的实证,创新性课程实验由对应课程的多个理论知识点支撑,而综合性实践环节由多个理论课程支撑。在此关系中,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为并行关系,并非传统的实践课程为理论课程服务的关系。为了确保毕业要求所体现的实践能力有效达成,可调整理论课程的知识点,甚至配置相应的理论课程。

2.2 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下的毕业要求对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实践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调整,使新实践课程体系能达成毕业要求新增加的指标点。以毕业生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这一毕业要求为例,应增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课程。或是在原有实践课程增加相应实践内容,例如在毕业设计中增加新知识的应用内容,通过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 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实践课程反向设计

3.1 基础课程实验反向设计

基础课程实验以促进掌握基本理论为目标,实验内容以基本理论的实证为主。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所定的知识点和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实验的项目和实验内容。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例说明如下:首先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知识点情况确定需要的实验项目;然后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2的指标点2(“能系统或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并达到适当的正确性和可用性”)设计实验内容。由于该指标点强调的是数学建模能力,因此针对“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知识点设计动量守恒定律验证实验的内容时,应通过建立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模型进行定律验证。

3.2 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反向设计

基础课程实验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实验内容以汽车原理理解为主。根据汽车的重要组成子系统,确定课程实验的项目,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实验的内容。以已实施的“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为例说明。电机驱动系统是纯电动汽车的重要系统,根据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1、3和4,以及毕业要求7的指标点3(“综合考虑环境、法律、伦理等影响因素的制约,能充分论述设计的合理性”),确定开设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实验,反向设计实验内容包括驱电池管理、电机控制、行驶负载模拟三大部分。对于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1――用于车辆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向设计思路为“驱动系统性能是保证纯电动汽车动力学、经济性和续驶里程的关键,但目前仍有很多关键技术未得到解决”,反向设计的项目为驱动系统实验。对于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3――能应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及电控技术,反向设计思路为“电机控制,SOC 预测、能量管理、充放电均衡是驱动系统的关键电控技术”,反向设计项目为电机控制实验、电池管理实验。对于毕业要求6的指标点3――综合考虑环境、法律、伦理等影响因素的制约,能充分论述设计的合理性,反向设计思路为“目前国家对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实验制定了相应的行驶工况模拟方法,且驱动系统要求满足“双百”指标,即续驶里程超过100km,最高车速超过100km/h,以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必须进行行驶负载模拟实验”,反向设计项目为行驶负载模拟实验。

4 结论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对车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反向设计,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要求的反向设计,拟建立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践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毕业要求达成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的反向设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的新型关系;最后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对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进行反向设计。

论文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学生能力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改革与实践,回归工程实践的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注释

① 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② 罗卫兰,骆健,王海艳.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54-55.

③ 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课程建设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前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精品课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的一种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并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的更新与改革,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当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各高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阻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策略进行一个全面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种共享型、服务型的课程,根据这些特点,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共享资源以及技术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内容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种共享型的课程,它以高效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并且面向社会学习者,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包括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技能,还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同时,为了满足网上公开使用,实现有效共享,课程内容要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二)课程资源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应该从服务课程教与学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系统完整、开放性及共享性强、适用性广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方面,像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案、演示文稿等这些体现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必不可少的资源都属于基本资源,而拓展资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后所用到的辅资源。

(三)技术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共享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创建起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平台,这些共享平台要求具备教、学、多方互动等功能。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才能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探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度

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进行该课程建设的同时,往往都还肩负着其他课程的授课和科研任务,如果教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就有可能在各种压力下放弃对精品共享资源课建设精力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进精品资源课建设,学校首先要加强宣传,提高课程建设的重视度。比如,各高校可以通过召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动员课,在会上通过学习相关的文件来认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性,领会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真正内涵,明确该课程建设的要领,从而在课程建设推进工作中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引导教师逐渐地把录播、录像等推进课程建设的工作常态化,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按照工作计划进行,使课程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精心组织培训,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能力

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视度只是推进课程建设的第一步,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有别于其他的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团队也有更高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因此,加强组织对该课程建设的相关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心组织相关培训,共同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背景、建设意义和建设技术要求等,不仅能够进一步突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让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共同讨论和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现状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关的建设计划,更好地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三)做好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各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充分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工作是精品资源共享课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已有的精品课程,通过对各门课程进行详细的检查挑选出那些资源相对完整的课程进行优先和重点建设,对于那些课程资源较完整,但课程录像不完全的课程,就可以通过和课程负责人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安排课程录像,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而对于课程资源相对欠缺的精品课程,学校应做出全年规划,分层次地进行建设。总之,对于学校的精品课程,学校应该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分重点、分批次地对课程进行申报工作,以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工作有效序的开展。

(四)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按建设要求进行

根据前面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在课程内容上,精品资源共享课有较高的要求。它不仅包含基本的概念及原理,涵盖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典型的案例分析,还特别强调实践方面的内容,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内容上既要做到简单易学,通用性强,同时还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以充分的体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系统性、科学性。因此,在实际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现课程建设内容没有符合要求的情况而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就非常不利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进一步建设。这就要求在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充分重视对课程内容完整性、整治导向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改和调整,使课程内容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才能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按要求进行。

(五)建立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激励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师们在该课程建设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进该项工作。课程的录像在原精品课程转型和升级中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在课程建设中工作量就比较多,不仅要给各精品课程进行录像,还要对教学录像进行编辑、制作网页等工作,对于这些部门学校应该在课程建设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后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其他适当的奖励。而对于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表现和成绩比较突出的建设团队、个人,学校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加分,通过这些激励机制来以充分调动和保持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

课程建设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制度缺陷 质量保障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4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实施了精品课程制度,投入了一定的建设经费,重点建设一些重要的课程,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课程网站、电子课件、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成果申报等方面进行建设,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完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并通过持续的努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建设确实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精品课程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既影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与有效性,同时也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体验,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精品课程建设制度的主要缺陷,并借鉴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效果与效率的普遍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制度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申报制度的缺陷

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采用申报评审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许多院校的精品课程审批缺乏标准,以被评审者的科研成果以及评审者的主观感觉为依据进行评审,评审专家也存在非专业状况,常常出现确定的精品课程建设者并不是本课程最优秀的主讲老师,甚至从未上过本课程的情况。即使精品课程的评审是公平的,由于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的,存在有上无下的现象,随着人才引进以及教师授课变动,还会出现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不是本单位的最优秀教师或已经不讲授本课程的现象。

2.建设标准发生扭曲

许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侧重建设者的科研成果,忽视教学与教改成果。这种现象是由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与结题验收均把建设者的科研成果作为要求和标准,似乎科研成果多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一定好,而教学效果很好缺乏科研成果的教师很难通过申报与结题的评审。这种科研成果导向,使得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发生扭曲,许多精品课程的建设流于形式,建设者不精心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而是用科研成果来替代精品课程建设,使得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多而效果差。

3.存在名义建设者与实际建设者的现象

由于多数高校精品课程申报标准发生畸形,使得教学效果好而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的教师难以取得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使得精品课程的审批向领导以及科研成果多的教师倾斜,领导及科研骨干取得精品课程,既没时间上课,也没有精力从事精品课程建设,便成为名义建设者,而课程的真实建设者是那些有建设能力而不能取得立项的任课教师,这种现象在高等学校中非常普遍是精品课程建设制度缺陷造成的。

4.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不规范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必须要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宣扬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评价标准的扭曲相对应,精品课程网站多在宣扬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成果以及部分教学成果,许多网站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窗口,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以及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得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评价制度的缺陷

评价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应采用综合的指标体系,既要克服偏重科研成果忽视教学内容建设的现象,又要尽量减少主观评价方式。特别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上要进行规范,根据建设内容确定评价指标,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途径

完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制度,提高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高等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还要不断对建设的内容与标准进行修改与完善,才能够通过动态管理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持续提高,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探索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途径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形成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环境

环境建设的目的是塑造组织文化,良好的环境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这种良好的环境包括领导的重视、建设者的责任与积极的建设态度、规章制度的完善、建设的程序化与规范化、评价合理化与公正化等。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建设,形成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良好的建设环境,利用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和作用,促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人员按照规范的行为和程序进行有效地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建设目的。

2.实行动态的申报与建设制度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分阶段进行,并应取消“终身制”,根据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实施动态的申报与建设制度,选择最优的建设者并组建最佳的人员组合;建设过程中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具体的管理效果实施建设控制,重点培育与建设具有良好发展前途的精品课程,讲求建设的效果,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效化与规范化。

3.修正与完善建设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标准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只要标准正确,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有效。在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标准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许多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很不完善,而且还存在很大偏差或错误,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速度及效果。因此,修正与完善建设标准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在建设标准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中才能逐渐提高建设效果。

4.提高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是动态反映建设成果,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中,应注重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的规范,特别重视与学生互动功能的建设,能够及时了解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的感觉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站建设宣传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提高。

5.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及效果的评价,可以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规范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提高。

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上分析了其中的一些主要对策。在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抓住主要的建设内容进行重点建设,同时注重精品课程的全面建设,就会不断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基本结论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探索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要制度缺陷,分析了这些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了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孙 涛.精品课程群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

2 刘丹平、吴 洁.在互动实践中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J].江苏高教,2005(4)

课程建设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 精品课程建设 教育改革

教育部教高#2003#1号文《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帷幕。这6年多来,高校共评审出2200余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精品课程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更是占到当年的三分之一[1]。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与作用

1.精品课程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为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育创新,2001年教育部教高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促进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明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的作用。

当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水平。课程作为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建设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课程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2]。

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也成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环节和实施载体。因此,没有精品课程建设,就无法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1.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中精品课程要由本领域、本行业或专业内影响力较大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外聘教师力度,确保课程建设队伍中行业能手、能工巧匠占一定比例,打造能够真正开展精品课程教学的一流的教师队伍。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正确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培养本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与企业行业零距离就业。

3.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

根据课程特点,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践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创造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优秀的电子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4.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鼓励各个学校、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建设符合教学需要的特色教材。

5.建立符合教学管理的机制[3],[4]。

各高职院应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从校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对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成绩考核机制,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具备教学团队,但是骨干教师脱离了一线教学。

师资教学队伍建设起来了,课程负责人出名了,业务多了,应酬也多了,但真正用在一线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这样就出现了精品课程建成了,教学任务由他人承担,教学质量却原地不前,学生素质和能力没有提高甚至下降等问题。

2.真正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5]。

大多数课程存在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等问题,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未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3.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

已经建设的精品课程大多只能是校内网或者教育网访问,有时由于版权或者出于保密等问题,很多精品课程不提供共享,利用率偏低。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原创性资源少,建成后网络共享性受限,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共享。

4.缺乏必要的经费管理和激励性措施[6]。

经费不足是常见问题之一。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梯队(含精品课程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应该有劳动价值性的奖励。各学校有必要制定与建设进程协调的阶段评价、管理、监督及其与经费划拨兑现联系的具体管理措施和工作计划,并且严格执行,确保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5.仅仅实现申报资料上网,应付评审检查现象严重。

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仅仅把精品课程资料放在网络上,把专家要检查、要看的指标文件放在网站醒目的位置,或者是网上资料都是PPT,缺乏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操作界面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课程建设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职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建设好精品课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观念。

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敢于破除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路和教学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科研与教学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分配,做到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要与学生就业相挂钩,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在数量、质量上,保证实践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关键技能。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和企业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制度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宏伟工程,必须有各种保障制度为之服务,促使其走上正轨。集中精力搞突击、应付评审及检查的方法不可行。

高校要制定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选、评、建标准和管理办法,从校、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师培育着手,强化课程建设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时间上、精力上、物质上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他们的工作,确保课程建设的日益完善。对于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仍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3.技术先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这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而且是这个时代教学对象的要求。新世纪的学生是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新新人类,很反感“填鸭式”常规教学方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一些新的教学设备,如PPT、Flas等,还要应用Dreamwave等更加形象化、视觉化效果更强的网页开发工具;教师应当学会应用网络编程结合流媒体技术展现教学内容,逐步实现电子教案,运用网络资源教学,为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加强自学能力训练、利用电子教材延伸阅读提供方便。

4.突出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是特色。公认的精品课程和名师在教学上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特色鲜明,不可能按一个标准形成统一的评优模式。因此,在课程建设和评审时,除了对优秀教师在德才素质和“精品”基本共性方面的条件外,还要特别重视发现和鼓励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职人才的特色教学,并为这些特色创新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条件。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括诸多方面,如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建设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红.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谈高职课程建设.现代农业科学,2009,16(2):181-184.

[2]关守宁.优化课程建设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吉林教育,2008(28):23.

[3]郝桂荣,高东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41-44.

[4]詹希美,何蔼,吴忠道.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39-41.

课程建设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模式;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4-03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与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2]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构建耦合多主体行为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3]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按照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不相适应。[4]另外,课程设置随意,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出发而是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甚至是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5]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一些课程的内容陈旧过时,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前沿,甚至存在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内容设置未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够,学生较难获得参与课题训练的机会。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校教师待遇不高等原因,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研究生任课教师出现短缺,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缺乏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因此,某些课程设置随意,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或者勉强开设的课程也只是对本科课程在横向层面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6]多数老师连续多年上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内容很少更新。

目前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方式相似,教师根据自身理解对知识进行重组后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而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居于辅助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对原始知识缺乏理解,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现阶段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科学研究”分离严重,导致研究生缺乏独立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机会不多,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据调查研究表明:超过25%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37%的研究生参与过1项科研项目,23.8%的研究生参与过2项科研项目,15.5%的研究生参与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7]因此,研究生无法体会课程学习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所带来的提升效应。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不足。目前的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授课,不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制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4.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组织活动与制度保障。与本科教学规范性、基础性相比,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和导师更为重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轻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8]在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环节外,基本没有其他环节的组织活动,如教学法活动、教学观摩评比、教学督导及教改项目研究等组织活动。由于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硬性规定科研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要求,忽视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激励制度、研究生课程审查考核制度、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度等。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构建

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管理部门、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构建耦合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耦合多主体的集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环节。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要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研究方法类、实践类、研讨类与系列讲座类等模块化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环节,要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建设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师生教学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环节,要做好教师的引进、评聘、培训等工作,建设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建设环节,要从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管理、政策、体制等)出发,制定质量标准、检查办法、管理制度等,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生参与课程建设环节。一方面,研究生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选课计划,可以跨方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拓宽课程学习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参与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课程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三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教学合作,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引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将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积极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四是管理部门参与课程建设环节。首先,要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9]培养单位应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规范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课程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设课;建立和完善灵活的选课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最后,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通过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建设。在严格控制学术水平标准的前提下,选拔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任课教师。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教师端正教风、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挂职锻炼与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支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依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团队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改进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则着重培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提高。[10]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专题讲座式、研究讨论式、案例剖析式等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察。

3.健全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一是课程审查机制。发挥学术组织和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的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根据培养需要按需、按标准设课。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师资力量、主要内容、选修要求等方面对新开设课程进行审查,达到预期标准的才能批准正式开设。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吸收在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审查工作,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评价监督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评价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还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三是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适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纳入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4.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政策扶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薪酬结构中的比重,并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投入,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4.

[2]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3]李占华,罗英姿.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204.

[5]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39-41.

[6]罗尧成,付莹莹.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7):35-37.

[7]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66-70.

[8]章丽萍,赵张耀,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38-41.

[9]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8-111.

[10]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9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cale Breeding Biogas Ecological Energy Engineering

JIA Wei-qia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Nanchang,Jiangxi 33006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