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实务与管理

会计实务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实务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实务与管理

会计实务与管理范文第1篇

1食堂财务及资产管理

1.1食堂物资采购及存储管理食堂物资采购的基本原则是质优价廉,经济实惠。对大宗商品如米、油、肉、面、燃料等建立定点采购、集中支付制度。1.1.1健全物资采购的报批验收制度。采购人员每天应根据食堂主管提出的采购品种、数量、价格等编制采购计划表,经审核无误后方可采购。采购回的货物需由验收人员办理过秤、验收等入库手续,并由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分别在入库单上签字认可并经食堂主管审核后登记入账。1.1.2健全食堂存货盘点制度。食堂存货按进库时间可分为进厨存货和进库存货。进厨存货指购进后直接进入厨房用于加工的原材料及辅料。进库存货指为加工过程中耗用而储存的原材料及辅料,如大米、面粉、食油、干货、山货、调料和燃料等。食堂负责人每月月末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并编制月度盘点明细表。盘盈或盘亏的存货报院部领导审批后由财务按有关规定进行账目处理。1.2食堂销售管理食堂资金来源主要是员工和病人及陪护人员的就餐收入。病人伙食费在患者出院结账时统一收取,其他来源的伙食收入均通过收费IC卡管理。在这一环节中若管理不当容易出现无单取菜、擅自将食品免费赠送或没按规定价格刷卡少收漏收的现象,从而导致收入流失、成本率提高[1]。因此,要关注食堂的月度成本核算情况,及时发现成本收入率的异常变化。1.3食堂支出管理食堂支出内容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原辅料支出,包括医院食堂加工过程中所耗用的主料及调料等如米、面、菜、盐、味精、燃料等支出;二是其他伙食支出,指医院食堂加工过程中耗用的除上述以外的支出;三是其他支出,包括食堂聘请职工的工资或其杂费等支出。对于食堂支出的资金控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对定点采购的物品执行定期付款制度。经验收合格、手续齐全(发票填写准确、完整、规范)的物品,由食堂负责人遵照医院的资金审批流程至财务科办理,非特殊原因不得支付现金。对蔬菜、副食等存在零星或非定期采购的,采购员凭食堂负责人填写的计划单经院部领导审批后,可以领取核定的备用金并定期凭有效发票向财务科报账。另一方面,食堂零星菜类的采购由专职采购员到菜市场采购。至财务科办理资金支付时,应提供合法规范的票据以及由验收人及食堂负责人签字认可的货物入库单。1.4食堂经济考核管理食堂坚持“收支平衡、保本不营利”的原则。依托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对食堂的资金增减及经营成果进行全面反映;并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目标,通过分析各项指标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财务行为[2]。力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消除亏损。措施如下。1.4.1食堂每日营业结束后,将当天收入和采购支出情况及时汇总,做到日清日结,每日编制盈亏计算表;同时,据此汇总编制食堂周报及食堂月份经营情况报表,如期报告主管院长。1.4.2食堂成本费用是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而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来反映和调控食堂每一环节的运营状况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3]。核算员每月根据账务系统及食堂提供的物资出库明细单编制成本核算表,计算并比对成本收入率。成本核算月报内容如表1。

2食堂业务的会计实务

会计确认和处理应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采用的会计科目与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相同;同时根据医院食堂的经营特点,在新会计制度规定的一级科目下设置个性化的二级和三级科目。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食堂分为营养食堂和职工食堂,各食堂的收支均相对独立;根据食堂管理的质控要求,营养食堂需独立核算;故在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时均考虑区分食堂类别。鉴于食堂收入基本采用预收款结算,医院建立了完备的IC卡缴费系统,通过信息平成资金进出的监控和核算。2.1科目设置食堂经济活动虽然简单,但其核算内容却比较复杂。如何分门别类反映、监督各种经济业务,并记录食堂经济状况?需对其业务流程进行分类,按不同内容和管理对象进行科目的设置和细分[4]。(1)“库存物资”:增加二级明细科目“营养食堂”和“职工食堂”,并按物资类别建立三级明细科目“原材料”“配料辅料”和“其他”,核算食堂物资的采购、消耗。(2)“应付账款”:在现有的二级明细科目“其他”下增加三级明细科目“营养食堂”和“职工食堂”,核算从供应商定期集中采购的业务。(3)“其他应收款”:在现有的二级明细科目“备用金”下增加三级明细科目“食堂零星采购”,核算日常零星采购所需而设置的备用金。(4)“其他应付款”:增加二级明细科目“营养食堂”和“职工食堂”,核算伙食费预收款。(5)“其他收入”:在现有的二级明细科目“食堂收入”下增加三级明细科目“营养食堂”和“职工食堂”,分别核算来源于不同食堂的销售收入。(6)“其他支出”:在现有的二级明细科目“食堂支出”下增加三级明细科目“营养食堂”和“职工食堂”,并分别按支出类别增加四级明细科目“原材料”“配料辅料”“人员支出”“能源支出”和“其他支出”,分别核算不同食堂的成本支出。2.2业务处理(1)食堂支出:为简明起见,以表2汇总了食堂支出账务会计分录设计。(2)食堂收入:有关食堂收入的会计分录设计如表3所示。(3)食堂物资盘点。每月食堂负责编制物资月度盘点明细表并报送财务科;盘盈或盘亏的存货报院部领导审批后由财务按有关规定进行账目处理。物资盘点会计分录设计如表4。公立医院食堂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以服务患者和职工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食堂的财务及资产管理就成为食堂整体工作中很重要的环节。通过以上会计实务的设计和实践,已将食堂总体的财务核算并入医院大账。从而在医院食堂的运营中,较好实现了对食堂资金的控制,并通过经济业务的核算体系对食堂的各项活动作出合理反映和评价。

作者:马煜 单位: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财务科

会计实务与管理范文第2篇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分支形成后,会计便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所组成。从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来看,财务会计应定期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则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会计报表。鉴于此,西方会计学家一般把财务会计称为外部会计或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内部会计或对内报告会计。这一观点,基本上为我国会计学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依据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把财务会计称为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对内报告会计,这只是对会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只能说明两者一个方面的差异,并未揭示它们的本质差别。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只能从会计对象与会计目的上去寻找。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的对象,我国会计学界把它界定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关于管理会计的对象,许多人对其进行过探讨,如“现金流动说”、“价值差量说”、“资金流量说”,等等。尽管众说纷纭,但也都没离开资金范畴。简言之,就总体而言,财务会计对象与管理会计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那么,两者的区别又何在呢?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总体内部的差异。

资金运动具有两重性。一是价值增殖性。在商品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其投入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必须在运动中不断地增殖,这是资金的一般属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资金的增殖过程。没有资金的增殖,企业就失去了生存与的基础,投资者也就失去了投资的目的。另一方面,资金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资金及其运动,必然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如产权关系、债权关系、分配关系等。资金运动只能在特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并在运动中再现这些关系,否则,资金运动就失却了存在的条件,这是资金及其运动的特殊规定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运动过程。

资金及其运动客观地存在着价值增殖和特定经济关系运动这两重属性。从本质上说,财务会计是以后者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亦即作为其核算与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基本目的正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维护人们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则是以前者、即以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其存在基础的。价值增殖是资金的属性,但价值的增殖并不是自发地进行的,而是一种在人的参与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只有对价值增值过程进行的运筹、规划与控制,才能实现增殖并达到预期目标。

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价值增殖则是经济效益问题。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会计是以资金运动中的经济关系为对象,以维护相关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管理会计则是以价值增殖运动为对象,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这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这里应提及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也只是就它们的对象与目的的主要方面而言。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作为会计工作的两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种“分工不分家”的关系。

在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加以区分的同时,必然要涉及到对成本会计的认识。成本作为资金运动的一个环节,作为资金投入的一项内容,它既与资金运动中的利益关系相联系,又与资金运动中的效益成果相联系。就成本的前一性质而言,它应属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实际成本的高低、真伪,直接对实际利润发生,对各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发生影响。因而在有关法规中,对成本的列支范围、开支标准、补偿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成本的后一性质而言,它又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管理会计学中人们研究成本习性,量、本、利关系,成本控制等,以求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国外会计学中,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与成本控制实际上是分属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这一做法也为上述观点的成立提供了旁证。在我国出现的把有关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独立出来,成立成本会计学的做法,主要是基于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会计教学的系统性而作出的一种选择。既然如此,成本会计就应该既具有财务会计的某些特点,又具有管理会计的某些特点。而在会计实务中,实际成本的核算是不可能脱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

二、财务区别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决定它们各自特点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只能是会计对象的性质与会计目的。下面便以此为依据,对财务会计不同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试析如下:

第一,财务会计必须以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作为其工作的准绳与规范。这一不同于管理会计的特点,是由财务会计核算的特定对象和目的所决定的。既然财务会计是要对资金运动中的关系进行确认、计量与反映,那么,便只有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才能保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才能为各利益相关者所认可。

第二,财务会计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因为财务会计处理的每笔业务都与人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才有可能保证经济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各种侵犯财产的行为发生,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三,财务会计实行定型的会计模式。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直接涉及到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所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并要对其工作质量,即会计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进行检验。为了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有章可循和便于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财务会计需要定型的会计模式。

第四,会计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会计方法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会计核算结果的变化。为了避免由于轻易变动会计方法而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或以变动会计方法为手段去谋求某些相关者的利益而侵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各国的会计准则均规定,财务会计选用某种会计方法后,一般不得轻易变动。如确有改动的必要而变动会计方法时,一般需要在会计报表中作出说明。

三、正确认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区别的意义

从本质上揭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无论是对会计,还是对会计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正确认识会计的目的。通过前面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区别的,笔者认为会计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会计的双重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利益”目的和“效益”目的。勿庸置疑,会计对象的二重性必然规定着会计目的二重性。以来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会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也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在我国设立管理型会计与开展管理型会计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讲求经济效益这一会计目的的话,那么,全面实施会计准则与新会计制度,以便使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适应变化了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利益关系,则充分体现了维护一定经济利益关系这另一会计目的。

会计实务与管理范文第3篇

一、预算会计工作运行缺失的主要方面

1.专项资金核算会计处理的缺失。专项资金一般是指预算单位收到的具有特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项目资金,对其已完工项目的余额,按规定上缴或留归本单位使用。会计处理实务中,有些地方的一级或基层预算部门和单位,对财政和上级的拨入专款设置往来科目账户进行核算,平时的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直接从往来账户冲销;或虽然设置了拨入专款和专款支出分别进行核算,但对于当年末未完工项目的支出也进行年终结转处理。导致跨年度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往来账户或拨入专款的年初余额仅反映上年末未完工项目资金使用后的结余数。

2.往来账户资金核算会计处理的缺失。预算会计往来账户核算的内容,是特指一定范围和含义的暂存、暂付或应收、应付资金款项。而有不少的预算部门或单位由于主、客观因素并存等历史原因,在会计往来账户中形成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费用,长期挂账不作处理。从会计主体单位的内部来看,无论是领导升迁岗位调整或财务人员变动与否,对收入、费用往来挂账不管不问,接任工作的人员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会计主体外部的监督管理部门来看,无论是地方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银行部门和财政部门等监督管理部门,对政府行政事业预算部门或单位的收入、费用往来长期挂账不作清理等问题,不会如对企业税收那么敏感或关注,也不会如对企业那样应用一整套的科学方法来讲究经济效益或考核经营业绩。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反映的政府资产、债务不实,造成虚增虚列虚报。

3.资产管理核算监督会计处理的缺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预算单位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财产清查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从委派形式改革为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职责意识相对弱化,预算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缺位问题日益显现。如有的地方卫生部门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未作会计入账处理,形成极易流失的账外资产;有的地方基层教育部门长期以来未进行实物对账,导致资产账实不符;还有不少预算单位资产日常管理和财产清查制度建立执行不力家底不清,如应报废资产持续挂账不作处理等,导致预算会计信息失实失真。

4.结转和结余资金核算会计处理的缺失。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结余资金是指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相对于中央部门而言,地方预算部门或单位的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核算有所欠缺。对于结转资金,预算会计制度未要求地方预算部门或单位统一设置结转资金科目账户,因此无从分别反映基本支出结转资金和项目支出结转资金的实际情况;而对于结余资金,地方不少预算部门或单位均未按规定分别设置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明细科目,该科目反映的是包含所有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项目支出结余情况不仅无从反映,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5.决算编制与调整审定会计处理的缺失。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表相符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预算部门或单位的决算编制应当以真实的会计核算结果为依据,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定的决算纠正或调整应当以财政部门核准的业务事项和数额为依据,逐单位编制、逐部门归集、逐级次汇总编报。而有些地方相关部门或单位在决算编制与调整审定实践过程中,存在会计核算处理业务衔接的缺失,例如:由于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因预算部门或单位未进行衔接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缺失导致与财政决算编报数的差异;又如:预算部门或单位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下年度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部门已列支但未下拨的按规定应列入年度决算的结余资金,因预算部门或单位未进行衔接相关的会计处理导致与财政决算编报数的差异等。这些决算编报差异在未进行相关的后续衔接账务处理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预算部门或单位决算编报账表不符的结果。

6.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与运行的缺失。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工作规范相对而言,预算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工作规范的设立和运行情况相对不足和偏弱,尤其是运行成效不尽如人意。预算会计工作相对比较简单,而越是简单的事项就越易于被忽略或不足重视,有些预算部门或单位,包括一般性的会计工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往往也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岗位设置、业务流程、权限授予、集体决策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缺失,如近年来有的预算单位对报账员资格审查把关不严,任意指定无证人员上岗从事会计工作,又如有的单位会计档案由单位报账员负责保管等。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缺失都可能导致潜在的舞弊或错弊隐患。

二、提高预算会计工作运行质量的措施建议

财政财务管理必需以真实的不含虚假成份的会计工作成果为基础。在现代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下,无论是预算会计或是企业会计,不能仅为单纯的核算而核算,还更应从战略、管理、决策等财务管理和微观细节实务各方面充分发挥服务单位的参谋助手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计法律规章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行为规范准则,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制度的遵照执行到位是会计工作运行的关键,两者密不可分,否则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是形同虚设。提高会计工作运行质量要从多方面着手。

1.要着力加强会计制度建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一项最起码的会计工作要求,长期以来在应用和推广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近几年来在执行力上有所松懈。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需在现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并进一步强化实施力度,同时,应抓紧制定和完善预算会计内部控制、预算会计核算、预算会计报告等领域可操作性强的政府预算会计实务规范准则。如:制度建设中考虑预算部门或单位对债权债务采取实行函证对账办法等,明确至少于每会计年度终了前,必需取得债权债务对方单位确认的相关业务内容和结余数额的书面材料支持证据,以确保资产和权益数据和会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在相关制度建设中建议考虑严格规定和明确,在会计工作中未履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职责或违反会计实务规范准则,致使会计工作运行缺失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对单位和会计岗位人员分别细化的法律责任和后果承担制约等,进而从制度建设上科学有效地最大限度防范会计工作错弊现象的发生。

2.要着力提升会计工作水平。“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会计队伍的优劣决定着会计工作水平,提升会计工作水平就要着力提高会计队伍素质。一要着力贯彻财会法规制度。预算单位领导要自觉加强会计法和相关规章的学习贯彻,对会计岗位从业人员要严把准入关,为会计队伍建设提供强力保证,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行、执法必严。二要着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会计专业技术从业资格人员的继续教育,应着重增加有针对性的提升日常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技能课程,同时还要进一步测重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并重的方式,强化会计工作的时代感和责任感,自觉增强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三要着力开展会计工作考核。建立开展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相关的政府预算会计实务规范准则等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工作考核机制,会计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或工作方案要以会计工作实务越位或缺位、作为或不作为等管理要求为主的量化考评目标,按年度考核实行奖惩并举的方式,会计工作考核结果作为评优劣汰的主要依据,从而促进全面提高会计实务工作水平。

会计实务与管理范文第4篇

 

1 关于财务与会计

 

财务与会计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门学科,同时又是既有密切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项工作。财务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它从一产生就是直接筹集、组织、监督、分配资金运动,正确处理或调整资金运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财务的职能不断向投资决策、资本运营、外汇风险防范、国际避税等方面拓展;而会计则是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

 

财务与会计的学科区别,应该从这么几个主要方向去区分:其一。目标不同。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说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有人说是企业所有群体利益最大化);而会计的目标是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其二,基本职能不同。财务的基本职能是筹集、组织、监督、分配资金运动。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二者都对资金运动进行监督,但财务是事前监督,会计是事后监督;其三,工作内容不同。财务是进行财务预测,编制财务预算,进行日常财务管理,事后财务活动分析。而会计的工作内容则是以凭证为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其四,工作方法不同。会计使用的是专门的七种方法,如设置账薄、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而财务则是运用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可行性分析、预测等方法,如筹资的计算资金成本方法、投资的净现值法、回收期法,以及分析比较的比较法、因素法、平衡法、动态法等等方法;其五,从利用货币计价方面去看,财务与会计虽然都是货币计价,但二者所利用的货币职能又不相同,财务利用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而会计则利用的是价值尺度职能。

 

在实践上,财务与会计是两项完全不同的工作。之所以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项工作,原因有两个:一是两者联系十分密切,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都是利用货币(价值)形式进行计价、计量和评价;其次,两者都是企业的管理活动,目前又合署办公,所要达到的总目标都是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再次,从两者的工作联系上看密不可分,会计必须以财务预算和财务制度为依据进行核算与监督,会计工作是以财务供应资金为前提;而财务进行预测和预算必须依据会计提供的信息与核算资料,日常财务管理的效绩必须依靠会计核算来评价,财务分析必须借助会计核算资料才能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说,财务与会计这两项工作谁也离不开谁,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二是历史因素造成的。建国初期,我国的财务与会计是各自分别设立机构,独立工作的。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企业资金供应渠道越来越单一,国有企业的资金基本上由国家包了下来,财务工作的筹集资金职能不能发挥,因此,单独设置财务机构就没有必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如何筹资的巨大任务,此时财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筹集渠道多样化,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还要面临着对外投资、引进外资、防范外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等等重大决策性工作。

 

这些财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显得极其重要。如果继续用计划经济的观点看待财务,继续实行一套机构,合署办公,既影响财务职能发挥,也影响会计工作。

 

因此必须清楚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两项工作,在市场经济下应该分开工作,各司其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2 关于稳健性原则。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就是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由于市场的多变性而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中不确定性,此时,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应当列人本期成本(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资产增加和收益则不予确认。进而,国际上形成惯例。选用一些“公认”的会计方法:推迟确认收入;早确认费用把;低估资产;高估负债,等等。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稳健性原则可以防止股东(所有者)产生过于乐观情绪,规避虚增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侵蚀资本的风险。国际上看重稳健主义,也就是看到了其对资本保全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贯彻稳健性原则更有现实意义。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经营多年后只剩下一个空壳,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一些经营管理者为了夸大功绩,虚增利润,导致企业过度分配侵蚀资本,多年来一直吃老本,最后把企业吃成一个空壳。正因为如此,国家作为所有者,必须把资本保全放在首位,从计提坏账准备到强制提取八项准备,就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另外,实务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核算与稳健性原则不很协调,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是我国会计改革时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而引进的一种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的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只要被投资企业产生净收益,投资企业就要按照其所占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由于这部分投资收益企业本期并没有收到,日后有可能不分或不全部分配,必然导致投资企业利润虚增,把不应确认的资产项目作为资产在财务报告上列报。其结果是使资产所有者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乐观估计,被虚增利润的假会计信息所误导。但有一点应该说明,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与稳健性原则背离,当被投资企业亏损时,投资企业根据其所占被投资企业股份比例分得亏损,确认投资损失并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此时,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完全符合稳健性原则。这也说日月权益法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双重属性。

 

3 关于成本管理。

 

成本对于会计界是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一提到成本管理,往往就误认为是降低成本水平,力求避免某些消耗或费用的发生,尽量去节省和节约。所以,企业在成本考核中一直是强调成本降低率。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从社会宏观经济方面去看,努力降低成本消耗水平,节约费用开支,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因为在生产中消耗的活劳动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该力求节约;消耗的物化劳动是社会早已创造出来的财富,它是有限的,当然是越节约越好。成本消耗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损失,因此马克思说“就社会总资本考察,这样平均化的损失仍然是损失”。从宏观经济来讲,降低成本是对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来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讲究投入与产出之比。在企业里,经济效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函数,不但成本(投入)是个变量,而且销售收入(产出)也是个变量。如果成本上升,导致销售收入上升的幅度比成本上升的幅度还大,则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因成本上升而提高。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就是要利用投入与产出之比的关系去进行成本预测,确定成本目标,加强成本管理。

会计实务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会计风险管理;措施

新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因受传统经营管理观念和模式影响,长期弱于内部审计工作,其会计风险防控能力较低,导致企业损失严重无法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目前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地进行会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需要予以完善和加强。为真正在企业内部落实审计工作,有效降低企业发展风险,我们首先要弄清内部审计的内涵,要深入认识内部审计对会计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需全面分析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并且积极探索解决之策。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指的是组织内部中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它以企业既定的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独立评价,以促使企业各部门不断完善,降低各环节风险发生几率,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内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在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借助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对企业会计流程、会计工作方式、会计管理效益等内容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评价,便于财务管理者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不断优化会计管理方式,提升会计管理成效。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会计风险管理当中的职责内部审计在会计风险管理中主要肩负着三项职责,即预测风险、控制风险和咨询服务。首先,预测风险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风险评价,内部审计部门以会计报表和市场反馈数据为基准,对企业当前或计划实施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找出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其次,控制风险是以风险预测为前提,以预测结果来作为风险控制的基础参照,在风险控制时重点针对会计中的重大漏报和错报进行检查并纠正,对某些重大投资项目的方案实施可行性进行论证,对重大投融资活动进行全程监管,支撑过程管控工作。另外,所谓咨询服务就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有义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各类信息咨询、风险警示、经济活动决策建议等,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主动履职,严把审计关口,确保咨询服务质量,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转型过渡做好支撑。

(二)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从企业战略高度来对会计风险管理调控和完善,通常内部审计被用作实施企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来对企业的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做出客观评价,并针对其中的关键点提出相关建议,以此降低企业内外风险,避免出现较大经济及声誉损失。其次,因为内部审计通常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及管理活动,并且属于企业内部独立设置,所以一般较少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干预,如此可以确保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其审计结果对企业会计风险控制的实际效果更好,利于企业及时完善会计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弥补管理缺陷,避免风险恶化。另外,内部审计还利于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企业管理者可以清晰地发现自身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内部各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进行检验,对功效低下、成本占用较高的部门进行精简和优化,以便发挥出最大功效。对会计部门而言,可以进一步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便于推进会计工作的变革和创新。

三、企业内部审计在会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针对性不强,实际功能未充分发挥首先,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因自身特殊情况的需要,其内部审计标准都存在较大差别,同一集团企业内各分支单位之间或者同行业内的不同企业都可能采取不同标准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评价标准,这使得不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实现相互参照和借鉴,影响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缺乏针对性。其次,企业其他部门和岗位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体系不够了解,致使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百出。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人将内部审计片面地理解为财务账目检查和数据核对,将内部审计和财务审核的混为一谈,没有看到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整体意义,影响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因素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早期内部审计制度及管理规定带有强制性,具有普遍性,制度内容缺乏灵活性,往往受政府行政干预影响较大,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化现象严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开放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也在发生改变,其制度内容也逐渐完善,但在审计的独立性上,虽然政策性直接干预降低了,企业内部的高层干预却一直存在而且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体现为不少企业的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或企业所有者负责,其审计活动和信息披露都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存在审计结果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不能为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此外,部分企业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合并,将审计功能划归到财务管理之下,内部审计工作受财务工作支配,无法有效发挥其独立的风险预判和监督功能。

(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对相关会计风险内容进行跟踪监管,利于保证内部管理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可以更加客观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当前一些企业在制定内部审计制度的过程中,未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没有抓住问题关键,致使内部审计制度存在多方面的缺陷。首先,内部审计流程不清晰、不完整,导致相关审计工作缺少支撑。一些审计人员不清楚要审计什么、怎么审计,审计工作不够规范,有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以企业本身的审计标准来开展风险评估,对企业各部门的风险控制起不到实际作用。其次,企业内部审计监管制度缺失,实际审计工作无法落实。对于企业审计部门而言,因其在企业中的地位比较特殊,目前在企业中很少有专门监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相关文件的要求,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企业内部监管较弱,这也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形式化现象。另外,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权威性较低,有效约束性太差。一些企业在制定审计制度时,要求标准较低,制度内容不具有强制性,造成审计工作开展不畅。

(四)企业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审计方式不合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而审计人员存在专业教育、实际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其职业素质也高低不均,在审计方式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在审计取证时,通常以现有审计制度、基础账目以及现场经验作为衡量因素,但因这些内容自身的不完整性,所以使得审计的查错防弊工作质量也不高。某些审计人员在进行抽样审计时,往往根据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在确定审计样本模式和类型的时候也没有遵循既有程序,容易产生漏审、过审、选择性审计等问题,致使企业会计管理风险加大。

四、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的措施

(一)明确内部审计目的,重视审计工作的实施会计风险管理既要充分运用财务管理手段又要结合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对企业当前或预期规划的各种经济活动的风险因子进行提前分析和预判,为相关部门提供工作指导,以此有效降低企业营运和管理风险。首先,企业审计人员要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将保障企业财务运行稳定,保障财务管理有效性,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避免企业资产流失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并朝着这一目的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在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实施前,企业管理者和审计工作者须充分了解审计工作每一环节,要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熟知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理解审计与会计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审计人员应深入分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会计风险,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应对措施并全程跟踪监管工作实施和变化动态,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化落实,增强企业会计风险的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企业要想真正增强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就必须要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设置,对内部运行机构和管理机制进行全面优化,包括审计工作氛围营造,在企业内部开展审计工作宣传教育会,提升企业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认识,要求各部门进行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需要明确审计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相关权限,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便于审计流程的更好地执行;对内部审计、会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权限范围、工作内容和职责进行明确区分,优化机构设置尽量减少与这些部门之间的牵扯,让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独立、灵活、有效地开展,解决其工作中的后顾之忧,降低内部审计时的人为主观影响,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性、时效性和公平公正性,从而有效规避企业的会计风险,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三)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审计制度审计工作方式和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特点有不同的要求,现代企业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结合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观念来优化内部审计制度,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一方面应重视信息化建设,引入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内部审计的全面性、数据精准性、审计时效性,对会计风险因子进行精准预判、标识、防控以此有效降低企业风险性,避免出现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为信息化内部审计工作创造优良环境,应结合信息化技术和审计工作特点以及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和保障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序推进,尤其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安全制度,严防企业内部重要信息泄露,还要加强审计监管力度,建立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企业审计监管机制,由企业高层和组成监督小组不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同时审计结果要定期公布,企业审计部门既接受企业内部职工的监督,又接受国家管理机关的监管,以此保障审计工作的规范性。

(四)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提升审计质量企业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影响到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所以要重视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首先,企业可以与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专业院校进行合作,聘请专业教师来对企业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与其它优秀企业或审计机关展开合作,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审计专业人士前来做工作指导,以此提升内部审计职工的工作能力。其次,企业也要积极地为审计职工搭建职业再教育的平台,鼓励职工自主学习和提升,增强自己的专业性。另外,还要重点加强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审计管理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出既知法懂法、思想道德较高又具备现代审计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此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水平,实现会计风险管理的全面控制,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总之,内部审计对提升企业会计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分析自身现状,明确内部审计目的,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审计制度内容,同时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如此方可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晓峰.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4(12):202.

[2]郭宏莹.探讨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财务审计,2019(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