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课改;选修;分层走班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让每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制定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教基〔2012〕81号】,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该方案围绕“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不仅对浙江省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提出了调整意见,也对选修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对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管理以及学分认定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推动普通高中构建富有特色课程体系的重大举措。加快选修课建设,转变育人模式,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从浙江省首批30所特色高中建设试点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看,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可以为省内同类学校提供新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选修课程的建设质量问题也给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选修课程的规划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定位?选修课程的开发如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倾向?选修课程的开设如何有效走班?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有哪些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摆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为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调研学校课程方案、选修课程建设、选课走班等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厅巡查组通过看、听、问、记的方式,听取42所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的报告,查看课改资料,个别访谈和现场听课。巡查组发现,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平稳推进,各高中学校都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以确保课改工作有序进行。经过调研走班现状情况如下:
一、学校课程方案基本制定,学校课程体系开始呈现多样化、特色化特点
一些高中对学校定位较为清晰,并能融合学校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例如,杭高的“选课走班”教学涌现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杭高天文社已是全国著名的中学生天文社团,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杭高编辑出版了校本选修课教材,开发了杭高特色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挖掘教师潜能,突出专项发展,培养特色教师。如浙大附中依托明远文化、求是文化和西湖文化,尝试整合必修和选修,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的三层课程体系。
二、选修课程建设进展较快,选修课程质量和课程群建设得到普遍关注
重视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学校选修课程已达到一定规模。据统计,2年来平均每校开发了122门(不包含国家选修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约占47.72%,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约占19.02%,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约占25.50%,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约占7.76%,四类选修课程比例也较为符合深化课改方案的要求。两年来,我省选修课程建设已经经历着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过程。
三、学校有意识地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重视能体现办学特色的选修课程群的开发
如衢州江山中学“技术教育”课程群,包括平面设计、程序设计与信息学奥赛、摄影技术、生活中的创新设计、电子技术和传感器应用、电视节目制作(学生电视台)、数码小电影制作、asp与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与应用、flash游戏的开发、电子控制技术等多门课程,学生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取得了全国信息学奥赛优异的成绩,同时学校也成为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四、选课走班正在从选修课程延伸到必修课程
(一)走班现状
大多数学校都已实现了选修课程选课走班,教师也普遍认同选课走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其个性化发展。本次巡查学校中,约有1/3学校每周8节走班,少数学校每周走班仅为2节。可贵的是,部分农村中学如兰溪游埠中学是硬件设施最艰苦的农村中学,制定走班管理方案、选修课教学评价与方法、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场地,开出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
(二)选课指导
不少学校选课指导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如衢州一中、江山中学,不仅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还通过例如课程推荐会、班主任辅导、家长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选课,有的学校还采取预选与正选、纸质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选到自己想修的课程。据本次学生问卷表明,学生主要是在班主任(51.69%)和指定教师(39.56%)指导下选课的,约有91.17%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课的。
(三)必修走班
调研发现,少数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必修走班。湖州第二中学三年前就试行英语学科必修课的走班教学,是省16所必修走班试点学校之一。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在英语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每周5节。乐清中学历史、地理学科实行必修走班。松阳二中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质量三流。学校定位明确:“立足专科、发展本科、做大做强美术教育”,在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个学科实行平衡班必修课走班上课模式。必修走班教学初见成效,学生成绩进步显著。
五、广大学生普遍赞同我省深化课程措施,选修课程和选课走班受到学生追捧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改变物理的教、学方式,优化物理的课程文化,打造开放互动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南通第一中学被批准为首批建设的江苏省物理实验课程基地。学校为此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集科研、教学、装备三条线的力量,大力推进和实施实验课程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实验课程基地的框架构建
首先统一了认识。要把课程基地建成全面服务于物理课程教学,成为师生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阵地,应该能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应该利于学生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概念、规律、原理构建科学的物理模型,应该提供丰富而又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图1所示,在纵向向下提供初高中衔接的实验课程资源,向上提供与高中物理衔接的选修、竞赛和大学先修实验课程资源等;在横向提供高中阶段与其他自然学科相联系的拓展实验课程资源包括英美的高中课程,例如PGA、AP、ALEVER等课程资源;同时还能提供一些基于探究性或课题研究的新型学习资源,如自制的探究性小实验或现代技术支撑下的实验课程,使课程基地成为立体的、多维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案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和开放性实验课程资源库。
一个全面、科学而富有创造性的建构物理课程基地的整体框架思考,应该围绕一条主线即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物体)的运动和物质(物体)的相互作用,搭建两个平台即实体和虚拟平台,体现三个系列即物理与科学、物理与技术以及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装备四类馆室即基础实验室、媒体实验室、物理技术馆和物理生活体验馆,从而建成以高中物理为主干,并与其他科学、技术、生活紧密联系的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基地,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师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形成物理思想、开发物理校本课程。
各馆室建设
学校多次举行以课程基地建设内容为主题的研讨沙龙,通过物理学科内部、理科学科之间、高中与高校专家之间的多维思维碰撞,各成员对物理课程基地的理论架构、支撑项目、建设方案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确定建设、健全如下四类馆室。
基础实验室
在学校原有的实验设备基础上全面规划好基础实验室,为学生基础模块的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小实验、实验自主学习等提供优质平台。同时,为了满足国际课程和双语选修的教学需求,学校还引进国际高中物理课程要求的实验。根据物理学科本身出发的特征,还为学生提供专题实验室,如基本单位、基本常量的测定实验,基本模型、基本判据实验等。基地还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向大学普通物理实验延伸,引进高校普通物理部分实验及先进的物理实验设备。同时,开发物理与其他高中理科有联系的综合学科实验仪器,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表1所示)。
媒体实验室
通过建立以传感器、信息技术、虚拟技术相结合的媒体实验室,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受益于技术的发展。运用传感器实验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实验方案、实验思路。虚拟技术的引入,拓展了学生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了菜单式学习,实现了人机互动和个性学习。同时,可以更加真实地体现现代科学研究的情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这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提供开放的技术平台(如表2所示)。
物理技术馆
在物理技术馆,学生能看到最新的物理科技的进展、应用,如激光技术、低温技术、工程技术、纳米技术、自动化控制等。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科技在其他学科、生活领域中应用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如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应用。组织参加与现代科技同步的科技活动,如机器人比赛、“登月舱”的设计与实验等;展示科技产品的内部结构,让学生尝试解释其物理原理,甚至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学生对物理科技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如表3所示)。
物理生活体验馆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所学物理知识学以致用。生活中有学生感兴趣的大量物理问题或现象,如空中飞人、不倒翁、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的新装置、新型通信工具等,学生渴望亲身体验或用有关原理解释。基地将建立物理生活体验馆,可以将游乐场、杂技团、厨房、车站、码头上的物理情景放到体验馆,让学生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能根据物理原理解释现象,并运用物理原理到实际生活中(如表4所示)。
课程开发与基地馆室建设同步推进
基地的建设不是硬件设备的简单堆积,而是与课程开发相辅相成。我们依据实验课程引领基地建设,同时又依托基地开发精品课程。我们先根据物理内容和模块功能,在生活、技术、科学等层面分工查找相关资源(如表5所示),集体研究重难点的突破措施和手段,然后再进行整合形成基地实验课程。
常态实验课程的建设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实验报告册等资料,将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课后小实验等进行整编,编写相关的教材和教程,尽量使常规性的实验丰富多彩,尽量增加探究和生成因素,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使常态的实验课程更具有系统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实验素养的提高。
Abstract:The Kangting county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 Ganzizhou only key boarding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lso in Ganzizhou first carries on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Key Middle school,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is school high middle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work, and attempts for this curriculum reform to seek for the good way and the way.
关键词: 藏汉双语 藏文中学 新课程改革
key word: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Tibetan Middle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甘孜藏区汉语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A06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新课程实验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0年秋季起,该校将在高中起始年级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为推进此次普通高中的课改,该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多年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是这次新课改同其它普通高中明显不同的地方。笔者就该校为贯彻落实好此次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作了以下调查:
一、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基本情况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执行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教学计划,整个高中部现有三个年级7个班,学生人数为316人,其中一类模式班级5个,二类模式班级2个,一类模式理科班1个。2010年秋季,学校计划高中招生数为210人左右,计划设立4个教学班。学校高中部现有专职教师17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职称结构中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0人,未评定职称4人,从教师学科上看,学校高中部无专业地理、生物、化学、政治教师,尤其是在一类模式班级,更加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师。在实施高中课改后,学校需要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及部分学科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相当新颖,同以往的课程相比较,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该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提高。
1、实事求是和思想先行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校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掌握思想先行的原则。
2、转变观念与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由于该校实行的是以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双语教学,学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师思想,使课程改革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三、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
2、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体系,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四、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了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形式结构的变化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于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4、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二)基本内容的变化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藏汉双语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给该校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
(一)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新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二)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切实做好学生指导工作,转变传统学习观念
(一)一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学校一类模式按照学生自愿及学生成绩情况,在高一时开展必修课程。高二后,根据学生特长及学生自愿划分文、理科班级,选用选修教材。教学中由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其他科任教师协助。
(二)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三)管理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