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障碍;出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37-03

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独具特色。有着200多年发展历程的师范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普通教育机构师资的重任,而且是俄罗斯国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与社会要求之间出现了很多不协调之处,教师培养和教师质量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俄罗斯将目光聚焦在教师培养体制方面,试图通过对其实施根本变革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障碍

(一)职业地位下降致使教师职业面临“双重选拔”危机

教师作为智力劳动的生产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俄罗斯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致使教师收入不佳。数据显示,2012年俄罗斯教师平均工资仍未达到国家平均工资水平,与经济领域平均工资相比所占比例较低。相对于工资而言,俄罗斯教师还面临着繁重的工作,数据显示,2011年俄罗斯教师每周平均工作量是18个课时,而且近年来俄罗斯教师的平均工作量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局部学校和地区尤为明显。偏低的薪资和沉重的工作负担降低了教师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影响了中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从而使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面临着缺乏“优质生源”的危机。

此外,俄罗斯庞大的教师队伍基数降低了教师职业在年轻人心中的受欢迎程度。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俄罗斯普通教育机构的教师数量减少了4.79%,一个教师平均对应13名学生。在大学毕业生中有意愿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仅占10%~20%,师范大学的学生进入中学工作的仅占15.2%。这种较低的就业率导致教师职业面临着优秀师资不足的困境,从而引发了教师职业的“双重选拔”危机。

(二)传统的知识本位观限制了教师现代化职能的发展

世界教师培养计划的根本变革实际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当时苏联时期的教师培养体系以知识本位观为基础,注重培养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转型以来,俄罗斯虽然实施过多项教师培养变革策略,但仍未突破传统知识本位的桎梏,培养出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缺失,与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不符。国际PISA2009知识测验结果显示,俄罗斯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较低,71%的参与测试的俄罗斯15岁学生中,具备数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学生仅占5%;其中有22%的学生还未达到掌握自然知识的要求。这种现象表明了俄罗斯中小学教师过分注重教授学生基础知识,未能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在俄罗斯多数教师培养大纲中,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与理论相比居于次要地位,那些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基地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被认为是大学的辅助资源。而且,科研在传统教师培养大纲中被视为一种理论教学活动,具有实践特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和职业训练很少开展。因此,这种带有理论特性的科学研究活动阻碍了未来教师职业个性的形成。

(三)职业保障机制缺失致使教师队伍质量下降

教师保障机制是稳定学校教职人员的关键因素。当前,俄罗斯教师培养缺乏统一的资格鉴定制度,教师入职前的评价考核缺乏科学依据,这种不完善的教师资格制度不能保障教师职业吸引优质师资,以致俄罗斯教师队伍的质量下滑。此外,教师奖励机制的缺失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缺乏透明,资料显示,俄罗斯学校教师仅有一次职业发展的机会,即转向学校行政岗位,这些不合理因素致使教师职业出现大量优质人才流失的现象。年轻教师的入职指导机制不健全,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缺乏专门人员的指导和监管,使其职业技能发展较慢。

此外,俄罗斯教师队伍结构的“老龄化”现象明显,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平均年龄在41~42岁,目前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影响着俄罗斯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变革

多年来,俄罗斯致力于完善教师培养体制的策略多是学习国外的经验,并未解决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当前面临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这种带有苏联特色的教师培养体制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为此,俄罗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变革。

(一)开放现行的教师培养体制

1.改革招生体制。

在招生方面,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除了统招,还可以自主实施多种选拔形式,拓宽教师选拔路径,为那些喜欢且具有从事教学活动和教育培训动机的人提供获取师范教育的机会。如通过举行国家性和区域性竞赛,选拔那些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此外,还可以针对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实施有偿服务策略,为师范专业选拔品质较好的学生;在教育机构中实施有效保障和发展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兴趣的职业定向活动,从小学教育开始利用多种课堂和课外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教师职业活动的兴趣,为教师职业作准备生源。

2.研制多种转向师范教育大纲的模式。

对于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培养大学生,研制规范的转向师范教育大纲的模式,促使其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如采取扩大“教育和教育学”专业类别,为非师范学生和具有从事教学活动动机的学生制定关于师范教育和心理师范教育方向的职业进修大纲和研究生大纲。

(二)出台教师教育政策标准

1.制定教师职业标准。

为促进俄罗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规范教师职业资格,保障教师培养质量,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13年10月首次出台了培养普通教育机构师资的标准性文件――《教师职业标准》。该标准从教学、德育和发展性三方面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资格,同时对未来教师的全纳教育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该标准倡导的师范教育能力观和全纳教育理念不仅为未来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还是研制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大纲的理念基础。

2.颁布《关于提升普通教育机构师资职业水平综合纲要的构想》。

为提升教师职业水平,增强普通教育机构效能和竞争力,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于2014年5月颁布了《关于提升普通教育机构师资职业水平综合纲要的构想》,提出了包括教师职业标准、师范教育现代化、教师评价向绩效合同转型以及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威望四项综合措施。其中,师范教育现代化为俄罗斯培养未来教师规划了总体蓝图。当前,俄罗斯在这种现代化的框架下,基于教师职业标准正对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三)制定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大纲

1.研制不同类型的教师培养大纲。

更新教师培养大纲是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战略。教师培养大纲的设置以教师职业标准为基础,其教学结果或培养目标即为标准中规定的职业能力。在师范生培养大纲中,注重强化实践培养,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研制多种培养大纲,为那些非师范且有从事教育活动动机的学生提供进入师范专业学习的机会;研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学术型研究生大纲,对于应用型硕士而言,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

2.加强教师培养的实践训练和科研活动。

教师职业能力和个性化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活动。研制强化师范生实践方向的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创建宽泛的网状互动(大学和中小学)模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是保障未来教师形成符合教师职业标准的职业能力的主要要素;此外,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践行活动观,将实践活动贯彻于培养过程,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师培养大纲中的比重;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的科研活动,基于联邦国家高等教育标准和教师职业标准更新组织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技术,并将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培养未来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创建教师职业发展长效透明机制

1.创建统一的国家政策信息资源。

为提高教师职业地位,满足年轻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俄罗斯基于国家政策的统一标准,结合地区发展差异实施了教师绩效合同,通过把教师工资与劳动时间和劳动效果相结合,保障教师职业发展的公平性;此外,构建和完善年轻教师的职业保障体系,为年轻教师提供多种职业内部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如举办全国性和地区性教师教学大赛,开设教师职业进修培训班等,都有助于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2.完善教师考核鉴定体系。

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是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俄罗斯教师培养通过实施“宽进严出”策略,严格把控教师“出口”,制定标准本位的教师考核鉴定体系,以保障未来教师形成符合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采用独立性评价方式,通过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价系统和教师职业鉴定联盟,以保障未来教师与社会劳动市场需求契合。

三、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中俄两国师范教育发展具有相似性,研究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有助于反思和发现我国教师培养问题,可以为完善我国教师培养体制提供借鉴。

(一)拓宽教师选拔和培养渠道

教师作为一种服务社会大众的职业,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招生方面,师范大学应优先考虑那些喜爱教师职业且具有强烈从事教育活动动机及个性品质较高的学生,实施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方式和教师培养路径。如通过举办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和创新性活动竞赛等,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另外,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开展自主招生模式,实施多元化的选拔形式,如通过组织面试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行为素养,为师范大学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针对那些非师范且具有从事教育活动动机的大学生,通过制定规范的转向师范专业的大纲和模式,为其获取师范教育提供条件。

(二)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和纲要既是政府参与教育管理的行为,也是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新时期,俄罗斯不仅出台了规范教师职业资格的职业标准,还颁布了统筹规划教师培养方向的现代化纲要,同时,还创建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从政策层面加以保障,构建长效机制的举动,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更为教师职业成长创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我国应尽快出台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从宏观层面引领我国未来教师的培养方向,保障教师培养体制的顺利变革。此外,应基于国家教育标准,结合社会劳动市场需求,创建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大纲,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

(三)优化教师培养大纲的结构,强化教师实践环节

我国的教师培养体制也是以传统知识本位观为基础。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教育教学技能薄弱,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必须调整教师培养大纲,建构一体化的理论、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课程体系。培养内容方面,引入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学生未来从业相关的职业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组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提高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在教师培养大纲中的比重,开展多种科研训练活动,以保障学生形成个性化特征。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固化,实习时间较短,总共6~8周,这与俄罗斯的20周实习时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还要创建“大学―中小学”合作联动机制和“大学―社会”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和教育空间,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四)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透明机制

优质的教师保障机制有助于保障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水区,新型人才是保障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与人才培养休戚相关。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有关教师培养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仅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院校有所体现,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发展态势。而且,有关教师职业的长效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这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体从教的积极性,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教师职业保障机制,创建教师入职机制、竞争机制和晋升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要制定标准本位的评价体系,促进未来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保障教师培养质量。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第2篇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属国有特大型能源供应企业,也是湖南省重点骨干电力企业。从事湖南电网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经营,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供应和服务。

目前,公司共有发供电、电网建设、科研培训等直属单位33家、控股企业6家、代管县电力公司24家,供电范围覆盖全省14个市州和116个县(市、区),营业区面积19.75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93%的地域,营业区人口65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6%。公司坚持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凝聚力、执行力、软实力。

2013,走过这一年:

2013年工作收获

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教育培训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推进培训管理集约化

一是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整体要求,优化培训机构资源配置,对培训中心和分中心统一计划、标准、流程和考核要求。二是通过深化SG-ERP培训模块应用,将专项计划从制定到实施全过程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了培训计划的可控、在控。三是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所属各单位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量化考核。初步实现了培训管理的集约化。

推进人才管理系统化

构建人才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按照国网公司要求完成专家人才遴选工作,共评选省公司级专家116名、地市级专家169名,推荐国网公司级专家46人,初步建成公司各层级专家人才队伍。制度优秀专家人才管理办法,加强了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与年度考核,促进专家人才成长。

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

开展培训师换届和认证工作,完成了493名中级、1257名初级兼职培训师的考核认证,以及22名高级兼职培训师的推荐上报。制定培训中心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稳步推进职院师资向专职培训师转型,组织专职培训师下现场实践锻炼、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构建优质专职培训师队伍。

优质完成国网重点项目

在完成县供电企业负责人正职送培26期156人的同时,完成县供电企业副职轮训4期304人,供电所长轮训46期1883人。

完成变电检修等4个专业竞赛和人力资源等10个专业的全员培训、普考调考工作,其中变电检修竞赛取得国网团体第一名。

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历时159天,完成电力有限公司九名青年管理和技术骨干培养任务。

本单位2013年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针对新上划公司技能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组织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活动,完成“送培上门”专项培训10期557人,“以点带面”专项培训5000多人次,有效、快速提升了技能人员水平。

积极推进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和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的实施,实现所有单位的全覆盖;在前期制定发供电125个专业能力评价大纲和相应题库,2013年又完成支撑机构72个专业的能力评价大纲和题库,组织3634人的能力评价考试评审。

分生产和营销两大类,完成供电企业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轮训,共举办集中培训班17期,1229名班组长参加了培训。

技能鉴定、职称评定、学历教育多措并举,消除“三无”人员1388人。制定三年提升方案,努力提升人才当量密度,预计今年将超过0.907的既定目标。

全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班4217期,71.8万人·天,年度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99.19%,培训投入计划完成率98.75%。2013年第8期《中国电力教育》杂志“标杆企业”专题以《国网湖南电力:静水深流育英才》为题对湖南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报道。

工作特色和亮点

创新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快速提升新上划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周密调研,突出岗位技能,量身打造培训方案。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送培上门。三是规范项目管理,保证培训质量。四是分层实施,以点带面,覆盖全员。由于结合现场,方式新颖,学员愿意听、听得懂、学得会,素质明显提升,90%取得了相应职业等级,具备了岗位上岗资格。

将“两个办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培养、发展、激励一体化机制。通过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拓展能力发展通道,建立“岗位、能力”双通道员工成长机制。通过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新增能力工资单元,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能效工资制度。将培训的效果转化为能级,将能级的激励直接引入到薪酬体系,激发了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突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对于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在前期处、科级干部轮训的基础上,突出依法从严治企、舆情应对等热点、难点,启动新一轮轮训工作;对于高级技术人员,以新标准、新规程、新技术为重点,组织开展春季轮训;对于高级技能人员,选拔优秀技师举办提高班重点培养,举办高级技师培训班提升综合素质;对于优秀专家人才,制定专项培养规划,在课题研究、标准建设、送培等方面予以倾斜,举办技能专家综合能力专项培训,同时强化“十大”领军人才跟踪培养。

突出管理技能提升,分类开展供电企业班组长轮训。借鉴处、科级干部轮训成功经验,充分考虑班组长职业发展,以班组长日常管理工作设计培训模块,采取“任务驱动式”方式组织教学,编制了数十万字的培训讲义,正式出版《电网企业班组长工作指南》培训教材。

现场培训特色纷呈。突出班组专业、岗位、能力的差异化,通过春季和暑期专项活动,大力开展“差异化”现场培训。组织班组现场培训典型经验评选,共提炼市局级典型经验24个,公司级典型经验6个。采取随机抽取人员等“四个随机”原则,突出全员参与,深入开展现场培训竞赛活动,多措并举,形成常态机制。

加强制度和软资源建设,夯实培训工作基础。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各单位培训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制定《职业导师制实施办法》,强化新员工培养机制;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32个技能工种实训大纲和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强化兼职培训师考核,连续两年评选十佳和优秀培训师。

2014年重点工作

落实国网“五统一”工作要求,推进“四强化”(强化计划管控、强化信息系统应用、强化培训项目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各项重点项目,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理顺培训机构运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培训管理效率。结合国网兼职培训师认证,逐级开展培训师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强化计划管理,深化ERP应用,将所有培训项目从计划编制、实施全过程纳入ERP教育培训模块管控,提高培训计划与实际需要、重点工作的匹配度,确保计划可靠执行。

加大全员培训考试力度,逐级开展全员培训考试,结合国网竞赛调考计划,早计划、早安排,开展针对性培训,切实提升竞赛调考成绩。

加快关键紧缺人才培养,完成特高压、智能电网和国际化人才专项培养任务。做好各级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培养和考核。落实人才当量密度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力争同业对标进入国网系统前十名。

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处、科级干部轮训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人力资源专业轮训,抓好优秀县供电企业负责人和供电所长培训,各类人员培训走入规范化轨道。

在全面完成“两个办法”推广任务的基础上,转入完善提升和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阶段。重点优化能力评价体系和常态开展晋级考试,构建激励引导员工岗位成才的平台。

加强培训资源开发,在利用好非修非改资金的同时,在全公司范围内充分利旧,重点完善各单位实训场地、设施,保障一线培训需求。

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网络大学统一部署,做好网络大学培训课件开发和系统应用维护工作,为员工自学提供培训资源,大力推广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

在国网下发通用制度的基础上,汇编成册,分级组织专题培训,加强政策制度的宣贯学习,提高培训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

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第3篇

1拓展训练的起源、定义及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1拓展训练的定义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体验式学习,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游戏活动为活动形式,通过受训者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从而提升自我认识,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进而完善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拓展训练项目的难度决定了参与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锻炼身体、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进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1.2拓展训练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将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推广开来的是美国一所高中的校长皮赫(J.Pieh)。经过不懈努力,皮赫将拓展训练的方法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与现存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为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领域。1974年,拓展训练实践活动的大纲出台后,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好评,该大纲被“全美教育普及网络(NDN)”评选为优秀教育大纲之一。随后,在美国高中课程大纲中,一直沿用该计划的学校达到90%。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几乎在同一时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作为指定课程内容。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的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只有天津等少数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作为试验点接受这一种特殊的、以“互动体验式学习”为模式的素质拓展训练课堂,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2拓展训练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可行性

2.1拓展训练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1.1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帮助,紧密地依靠团队的协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得感悟和提高。因此,它的教法和学法,完全是自主、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的体育课有所不同。拓展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但更重视的是,把从拓展中获得感知体会,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游戏的同时磨砺了意志,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参与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1.2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1)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拓展训练通过看、听、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培训,以小组讨论、角色的模仿、团体互动、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学员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拓展训练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员从中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都可以有很大的进步,在拓展训练的比赛中不仅仅是对体能的考验,更是对智商、情商、体能的综合训练,同时,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结合陆、海、空三类课程的拓展项目。

2.1.3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3]。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中不仅向同学们灌输了体育健康的知识,而且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拓展游戏,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锻炼顽强的个人意志、品质,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创新力,使学生们体验到了为了同一目标奋斗的艰辛,和收获成功时的喜悦,潜移默化的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地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主要以个人竞技项目为主,即使一些集体项目也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核心精神(团队合作)的局限性。2.2拓展训练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目前教育界已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试教育”向“健身教育”转化,这也将打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基本上沿着的一套老模式,即“老师牵着学生鼻子”的模式。由于这种被动教学观一直统治着课堂,因而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拓展训练以它“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拓展训练的项目很好的融合了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跨越等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总结出一些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同时,可以在课堂内进行的拓展训练项目,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堂内容,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活动的有益延伸,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3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国家层面的干预和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竞技化,致使体育教学几乎等同于运动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大量规范的运动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拓展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用一个个趣味性小游戏启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课的趣味性。但拓展训练真正的普及和推广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拓展训练虽然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在中小学还鲜为人知,要想使其得到普及和推广,国家层面上要加大必要的宣传力度,另外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由于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陆、海,空,三类课程组成。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专门的场地、器材。另外如何处理好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课的时间比例分配,拓展训练的教法、学法、评价机制,都有待教育部、体育总局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相应的教学书籍或者教学大纲。

3.2师资来源和师资培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拓展训练课程的质量,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并做到身体力行。教师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体能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目前学校体育的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学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学校拓展训练课程奠定基础。拓展训练要想普及和推广就应该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训机制,并在体育大中专院校开设专业的拓展训练科目,提高拓展训练教师的质量和数量。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第4篇

教育部于2010年6月开始启动“卓越计划”,该计划是促进高校培养创新能力强、主动适应多样化和多元化社会高级人才需求的一项新“质量工程”,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强国的重大举措。本文将借鉴国际上成熟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探讨如何建立并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与模式,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及较强的自学、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背景

2000年起,以美国工程院院士Crawlev教授为首的跨国研究团队经过四年探索研究,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成立CDIO国际合作组织[1]。CDIO代表构思(Concerive)、 设计(Design)、 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合格工程人才为目标[2]。CDIO工程教育是从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来综合培养学生,以CDIO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能体现现代工程师所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即“硬技术,软技能”素质,不但要传授宽泛、扎实、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等“硬技术”,还要培养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行为方式、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软技能”[3]。目前国内已有57所高校在机械类、电气类等专业开展了CDIO改革试点实践[4]。一些公司专门为CDIO毕业生制定了高于其他教育模式毕业生15%的工资标准,这表明了产业界对CDIO教育模式的认可[1]。

二、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促进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转变教育理念,回归现代工程教育。CDIO工程教育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全面深入工程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我们应牢固树立CDIO大工程观意识,把工程教育从过去重视工程科学回归到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上来,明确工程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实施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本科教育。

2.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倡导自主性学习。CDIO理念中所倡导的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工程实践框架导入课程设置中,实施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根据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将项目实施的主线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将工程实际问题带入课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3.制定适合“3+1”联合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CDIO的标准,制定教学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时必须分析企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每一课程的开设都要与该工程的建造、设计紧密相结合,因此“3+1”联合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即四年本科教育中三年在校学习,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保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到工作单位中有用武之地。

4.提升教师团队工程实践能力,形成CDIO特色教学模式。CDIO教学大纲强调只有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系统建造的能力。“卓越计划”和CDIO教育模式都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更新工程知识,听取产业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保证CDIO模式的有效实施。

5.建立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构建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多个模块共赢的良性合作机制,通过让企业专家和优秀工程师参与制订学生的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和高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分组设计方案、成本估算、生产、检验等一系列课堂训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使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6.建立工程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是开辟和完善卓越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单纯的第一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第二课堂在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人员、规模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有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年级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方面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学生多样化、多元化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第5篇

一、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大纲

认证与欧洲对接高等教育质量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传承的自然产物,而是管理的结果。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高低需要对其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及标准、连贯的组织政策,并且是否有效地实施来判定。欧洲国家在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构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成立了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大纲认证机构,出台了认证工作的各项规定。越来越多的社会性机构和组织参与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活动,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为确保其优势地位及国际竞争力,积极加入了上述机构。(一)欧洲工程教育大纲认证

1.欧洲工程教育大纲认证机构

欧洲工程教育大纲认证机构包括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ENAEE)和技术与工艺领域大纲认证委员会(ABET)。ENAEE目前下设7个国家级认证机构:德国工程、信息、自然科学及数学领域教育大纲认证机构,法国工程教育高校工程师文凭委员会,英国工程委员会,爱尔兰工程师委员会,葡萄牙工程师委员会,俄罗斯工程教育联合会(RAEE),土耳其工程教育评价与认证联合会。上述机构直接隶属EUR-ACE计划(工程大纲框架标准及欧洲认证体系)领导,其成立目的是建立和保障全欧洲工程教育大纲的认证体系并使其发挥积极作用,ENAEE在工程教育大纲的认证中发挥重要作用。技术与工艺领域大纲认证委员会(ABET)由28个专业性工程与技术学会组成,负责技术和工艺领域教育大纲的认证工作,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АВЕТ对教育大纲的认证工作不仅是对工程教育是否符合标准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认证发展工程教育和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对欧盟各国来说,已制定的法律文件都必须执行,未加入欧盟但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的国家也应通过制定相应的国家文件予以执行。从国际工程教育大纲认证机构的组织和构成可以看出,这是在世界范围内联合高校、生产部门及科研机构的一种尝试,是欧洲工程教育一体化的充分体现。

2.欧洲工程教育大纲的认证程序

ISO9001:2000国际质量标准的理念在于对本机构产品质量标准的不断补充与完善。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方法论水平及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综合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产品,是在完成教育大纲过程中提供的教育服务的结果。教育大纲应接受本国和权威国际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具体的认证程序为:大学提出大纲认证申请后,申请学校所在国家的认证委员会就会组成一个工作委员会来到申请认证学校,对其大纲是否符合欧洲高等教育的框架标准作出认定①。一次认证通过后有效期最长5年。认证委员会作出认证通过的决定后,经由ENAEE批准颁发给申请院校专业教育资格证书,申请院校可据此颁发由本校签发的某专业高等教育文凭证书。通常认为,这是高等教育文凭相互承认的重要一步,也是稳定工程类人才的重要举措。现在正在讨论授予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框架标准学位问题,该学位可成为国家工程师联合会欧洲联合会的成员国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在工程岗位从业的资格证明。

3.认证标准

对教育大纲是否符合现代化创新性的标准主要是看其对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和工艺的定位是否明确,与劳动市场的实际需求是否相符合,是否能正确处理好大众化与精英化培养的关系,对教育大纲是否进行了专业认证等。

(二)俄罗斯工程教育大纲认证与欧洲对接俄罗斯工程教育紧跟欧洲工程教育大纲认证步伐,实行对工程教育专业大纲和专业方向认证制度。

1.国家认证机构——俄罗斯工程教育联合会(RAEE)成立

在欧洲工程教育网络认证机构中,RAEE作为俄罗斯工程教育的代表,负责对技术和工艺领域教育大纲进行社会认证,该联合会与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及一些国际组织同步进行工作,促进俄罗斯社会专业认证体系逐渐形成。1992年7月10日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及2003年7月7日的修订稿中明确指出:“国家对教育机构的认证、促进社会对教育机构的认证都属于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职权管辖范围(第5条第37页),教育机构可以获得各种俄罗斯的、国际性的社会教育、科研和工业机构的社会认证。”为体现公平公正,俄联邦教育质量与行业发展社会监督局(AKKOPK)作为社会认证机构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②。俄罗斯工程教育大纲的认证工作不仅与欧洲认证机构紧密合作,而且有国家教育方面的法律保驾护航,表明了俄罗斯为保障其教育质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心和力度。

2.RAEE对俄工程教育大纲进行欧洲认证

RAEE主要负责对俄工程教育大纲进行国际认证,这是俄罗斯与一些国际组织联合构建全欧洲教育体系的具体体现。RAEE根据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2002年10月21日签署的协议,制定了与国际组织相一致的技术与工艺领域“本科工程教育大纲”、“工程专家教育大纲”、“工程硕士教育大纲”的社会专业认证标准和程序。三个工程教育专业大纲分别列出目的、内容、大学生与教学过程、教师队伍构成、职业活动培训、物质技术基础、信息保障、经费与管理、毕业生等9个方面的具体标准。为进行教育大纲的认证,在RAEE下设了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以及技术与工艺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机构,培训了来自科研、生产和高校等领域的一大批专家代表,并向他们颁发了证书。RAEE负责组织对技术大学三个层次的工程教育大纲进行认证,认定工作同华盛顿协约成员国代表及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共同完成,认证结论有效期为5年。RAEE将社会专业认证结果报送国际工程教育联合会,并同时发给俄罗斯和各相关国际组织。截至2004年,RAEE的鉴定中心收到俄罗斯一些著名技术工程大学的30多个教育大纲的认证申请,占工程教育大纲总数的5%~10%。2005~2006年俄罗斯3个学校申请的工程教育大纲经过RAEE认证后已通过了ABET的评价。为促进高校的智力活动成果得到国际认证,2002年俄罗斯成立了教育与知识密集型工艺领域国际鉴定与证书颁发促进基金会,其创办单位是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技术大学联合会及RAEE,宗旨是促进国际证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俄高校教育大纲的鉴定、高校教师和高等职业教育专门人才证书的获得。RAEE对教育大纲的国际认证将成为俄罗斯工程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助推器,也是俄罗斯工程教育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具体体现。

二、俄罗斯高等工程教师队伍培训与国际接轨

(一)国际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1.欧洲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师范类大学是不能培养出技术类课程教师的。技术类课程的教师是从工程类大学毕业生中“成长”起来的。目前,欧洲愿意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数在逐渐减少,而劳动市场对工程师的需求却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的统计显示,学生对学习精密科学缺少兴趣,中学生的物理—数学知识水平较低,工程教育的教师培养面临挑战。高校的工程专业教育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知识,而且要很好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除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外,还应具备以技能为导向,能够跨学科授业解惑的能力。因此,欧洲高校在接受国家或社会机构的认证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一项重要指标。

2.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的教师队伍培训工作第一,成立专门组织以稳定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工程教育学会(IGIP)成立于1972年,负责进行工程教师教育及对高校教师进行国际水平培训。IGIP的国际监测委员会(MMK)正在对所有工程教育中心进行认证,审核其教学大纲和对毕业生的各项要求,审核各工程教育中心对工程教师培训后颁发的结业证书是否合乎国际要求。MMK通过将结业证书列入“国际资格的大学工程教师”名单的方式对其进行注册。各国的监测委员会负责领导各工程教育中心的工作,并向IGIP的国际监测委员会提出对某工程教育中心的认证建议和证书颁发建议。第二,制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要求。工程类大学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技术学科知识,才能富有成效地工作。IGIP根据国际统一标准,为工程类大学的教师制定了明确的专业技能要求,并与国家监测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第三,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工程教师培训合格后,颁发统一的“大学工程教师”国际资格证书①。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具有符合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联盟制定的欧洲工程师标准的专业技能才能获得此证书,按照IGIP认定的大纲,他们须接受每学期20学分共计不少于204学分的工程教师知识教育培训及参加不少于一年的工程教育实践工作。对技术类高校教师进行国际认证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空间专业技能框架的一个方面。IGIP制定了一个教师认证的标准体系,并出台了教师达到这些国际标准后有资格承担相应技术类课程的清单。

(二)俄罗斯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按国际标准进行工程教师教育与培训一是建立工程教师教育培训中心。1995年成立了IGIP在俄的监测委员会(РМК)。IGIP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尽一切可能完善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建立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培训中心分布网。IGIP目前拥有43个工程教育中心,其中有13个位于俄罗斯境内,与IGIP的合作有助于俄参与欧盟的教育计划并获得来自欧洲委员会的支持。这些工程教育中心在俄罗斯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呈网状分布,过去的10年里,俄罗斯工程教育中心已培训了284名具有“国际资格大学工程教师”。РМК负责协调俄技术大学工程教育中心的各项工作,1990年成立的莫斯科公路学院(国立技术大学)是俄最早开始与IGIP合作的高校,目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工程学教研室。教育中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均按国际教师培训标准执行,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教师培训的国际化特点。二是执行国际工程教师教育与培训标准。IGIP的大纲将工程教师必备的职业专长分为两类:职业技术专长和普遍的工程教育专长。其中包括:技术、教学、社会、心理和规范的美学专长,监督专长,组织专长,交际专长,团队工作专长,反思专长和自我发展专长。目前俄罗斯高校教师教育体系及技能提高体系是单独设立的。硕士生以及国家高等技术大学希望从事教育活动的本科毕业生,只要学习了工程教育中心教学大纲规定的相应内容或专业技能提高系的课程,均可被视为已经过“高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优秀者可成为教师。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对提高工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高度重视,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教学法体系,一些积极从事教师技能培训的工程教育中心得到了国家拨款。俄罗斯对工程教育中心工作的拨款最初来自国家预算外资金。

2.工程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IGIP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和举办每年一次的工程教育国际学术会议。АВЕТ的专家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实施技术和工艺领域教育大纲的高校代表举办培训性质的研讨会。对非成员国来说,АВЕТ举办的研讨会采取自愿原则。研讨会成为АВЕТ推进工程教育大纲认证、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俄罗斯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这种国际性的研讨会,充分利用与其他国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本国高等工程教师对ABET使用的一些基本工程教育术语及标准的内涵有更为统一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在国际工程教育经验、案例方面的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和借鉴。俄罗斯技术大学的教师积极参与IGIP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除了交流和学习的意义,还可向国际学术团体展现俄罗斯各技术大学完成的科学教育成果,这对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来说意义重大,是其向国际化道路迈进的重要一步。

3.俄罗斯工程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俄罗斯培养工程教师的历史悠久,但苏联的解体使俄高等教育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教师教育任重道远。目前,俄高校教师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劳动报酬低、对科研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经费短缺等。工资低导致教师职业声望下降,青年教师短缺,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高并出现断层。除了面临上述问题外,俄罗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也较大,而且还要了解和学习欧洲的先进教学经验。

三、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管理机制与欧洲接轨

(一)欧洲工程教育质量管理一体化

1.成立欧洲工程教育质量外部管理机构:ENQA欧洲高等教育区十分强调外部质量保证机构的独立性,以确保其外部质量保证工作的公正、公平和权威性。为此,1999年成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合会(ENQA),该协会制定了基本文件及工程教育证书认证的基本机制。国际工程教育学会(IGIP)是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一个权威性国际组织,该组织成立了国际专家委员会即国际监测委员会,在个别国家设有专家小组,成为该国的国家监测委员会,每个国家监测委员会得到IGIP的授权,负责对本国工程教育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几年前刚成立的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合会(IFEES)已联合了各大陆的50多个该领域的社会组织和工业集团。今天国际工程教育界关注的中心问题是质量与认证问题,所以特别提出“保障工程教育质量与认证是走向卓越的路标”的口号。

2.对国际工程教育质量进行外部管理第一,以法规形式出台质量管理文件。一是2005年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专业技能框架(QF-EHEA);二是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2008年4月23日通过了终生提高专业技能的欧洲专业技能框架(EQF-LLL);三是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2005年9月7日通过了职业技能认证指南。各国在上述法规框架下进行各项改革。要求各国对专业技能的阐述使用统一的术语,在对其进行使用时应注意这些术语的一致性及翻译的准确性,以便在多语言的欧洲建立统一的教育空间。第二,明确质量评价指标。《博洛尼亚宣言》明晰了教育结构指标,确定学位制度的专业结构,学生工作量测量体系和有效性评价体系,即欧洲学分制体系(ECTS);证明专业技能的证书,即文凭附录;确保文凭质量体系的透明性①。通过强制要求和工程教育信息的交流,实现各国工程教育质量管理指标的一致性。第三,工程教育信息汇总交流。国家监测委员会的监测工作主要在所在国家进行,对各技术大学工程教育类的综合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如对在工程教育的哪些具体方面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才是最佳的,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科学、技术、工艺、文化、商业的发展规律等作出统计、比较和分析。在IGIP国际监测委员会范围内,对分析出的信息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会迅速发送至各个国家监测委员会,并刊发在IGIP的官方杂志上,供各国参考。第四,建立国际工程教育文凭证书认证制度。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工程技术等级证书的两级认证体系。第一级是通过鉴定程序认证教育大纲。第二级是对获得的证书和注册认证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进行认证。每个国家都由一些非政府性质的专业机构负责完成认证工作。各国对工程师技术等级证书的国际认证工作分两个阶段:签订认证教育大纲的协议及签订认证通过国际注册体系注册职业工程师的协议。

(二)俄罗斯工程教育质量管理与欧洲接轨

1.工程教育管理机构与欧洲对接作为IGIP在俄的机构——俄罗斯的监测委员会(PMK)也即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设在莫斯科公路学院(国立技术大学)的机构。PMK在俄罗斯高校与国际工程教育学会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②。

2.工程教育质量的外部管理与欧洲对接第一,对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2008年“俄罗斯科学与工程学会联盟(СНИО)”加入了“欧洲国家工程师协会联合会”,现在又成立了该组织在俄联邦的“国家评价委员会”,为保障工程教育质量与行业规范紧随国际趋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俄罗斯“国家评价委员会”的职能是颁授“俄罗斯职业工程师”称号并对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俄联邦国家教育标准的样本2009年6月已正式公布③。第二,明确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定位。俄罗斯工程教育在全面现代化的条件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实践定位问题。《2015年前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发展战略》指出,技术大学要与科学和生产一体化。表明现代大学不仅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而且应完成试验设计研发,设计新技术和新工艺,做好学者、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确保研究成果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第三,明确工程教育战略方向。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及能在国内外竞争和开放的劳动市场上富有成效地工作、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专家和科研人才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方向。这些人才包括各工程领域的科学家、设计师、研究者、生产者和实际操作者,还有从事实际生产工作的建设者和工程师。高校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保障高质量的专业培养、教育与科研一体化上。

3.工程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欧洲对接俄罗斯该领域高校成立了机械、材料、设计、电子生态等方面科研所,设立了技术园区,一些独立的企业进驻其间,有效地运用现代工艺。为实现“从设计到试验”的完整过程和尽快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学校还成立了一些小型企业、股份公司、合作公司、工程中心、许可证和证明发放中心,这些机构都在发挥很好的作用。上述举措旨在吸引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与监督,充分体现了高等工程教育在办学模式与办学主体上的国际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