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技术的描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组织环境;农产品供应链;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其实就是应用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系统。通过物联网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整合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达到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加强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的目的。哪些因素将影响到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技术采纳决策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组织的信息技术采纳的TOE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的众多因素,对组织信息技术的采纳解释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本文将以此模型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围绕TOE框架做了一些研究。Chau和Tam用TOE模型对开放式系统的采纳影响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1];张德海和康世瀛对物流信息网格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2];李文川设计了汽车制造业中RFID采纳的过程模型,并得出了影响RFID采纳的影响因素[3]。

2 采纳分析模型确定

2.1 文献研究

本文在模型确定时,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研究和总结目前国内外对物联网或者RFID技术采纳研究的32篇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

1)RFID采纳研究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国内只有李文川对RFID的采纳进行了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刚开始是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后来,学者们为了使研究更有说服性,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调查问卷分析);

3)在研究模型上,大部分的学者都采用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4]。其他很多学者也采用Tornatzky和Fleischer的技术组织环境(TOE)分析框架[5]。

表1列出了在32篇文献影响RFID采纳的出现频次较高的因素。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政府支持出现的频次比较低,但笔者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沟通后了解到,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对新技术的采纳特别重要,因此,本文将政府支持也作为因素进行考虑。

表1 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出现频次

因素类别 因素 次数

技术特性 复杂性 5

兼容性 3

感知效益 16

成本 6

组织因素 企业规模 3

高层支持 6

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 2

技术知识 4

员工阻力 2

环境因素 外部压力 10

不确定性 4

政府支持 1

通过文献研究,可初步确定影响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因素,初步确定的影响因素如下:

技术特性:复杂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

组织因素:企业规模、高层支持、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技术知识、员工阻力;

环境因素:竞争压力、不确定性、政府支持;

2.2 相关假设及模型确定

(1)技术特性

复杂性

物联网技术复杂性越高意味着使这个技术成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如果认为这个技术很复杂,那么企业的高层就会决定不采用或延迟采用这项新技术。所以,本研究认为技术的复杂性是阻碍物联网技术采纳的一个因素。假设如下:

H1:技术的复杂性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兼容性

这里的兼容性是指物联网技术和企业的业务流程、IT基础设施、分销渠道、企业文化和价值体系兼容程度。一般地,如果信息技术有较好的兼容性,那么企业更容易去采纳它。

H2:兼容性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感知效益

感知效益包括:供应链可视化程度更大、更节省时间、人力成本的减少、业务效率的提高等。

H3:感知效益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成本

Tornatzky和Klein已经证明了成本对新技术的采纳有抑制作用[6]。在该研究中,成本包括采用物联网技术的硬件设施成本(RFID/EPC标签、阅读器、传感器、中间件、服务器等),以及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实施、整合、运行、维护成本。

H4: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2)组织因素

企业规模

大企业将会有更多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的测试或实验,然后再决定是否采用物联网技术。这种大企业更加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也能承担起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同时,他们也将有更多的权利强制供应链合作伙伴采纳物联网技术。

H5:企业规模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影响作用。

高层支持

当新技术作为一种创新被企业采纳时,必定会引发来自技术、任务和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都是新技术采纳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决策者往往要很慎重地做出决定。采纳物联网技术可能会改变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需要企业财力支持、采纳物联网技术带来好处的传达等都需要企业高层来进行。因此,本研究假设如下:

H6:企业高层支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

供应链企业间若没有很好的合作机制和信任机制,那么在物联网技术的采纳中就很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的情况,采纳物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成本大部分将由上游供应商承担[7]。

H7: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是指企业自有的专业信息技术知识。企业如果已经掌握了新技术的相关知识、技能,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对影响新技术采纳的诸因素(优缺点、成本)等进行很好的评估。

H8:技术知识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员工阻力

当采用一项新的技术之后,有些员工可能会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历使用这项新技术,同时,新技术的实施会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劳动力,有些员工担心他们会失去工作,进而会抵制新技术的实施。

H9:员工阻力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3)环境因素

外部压力

Premkumar和Ramamurthy研究发现,企业在强大的内部需要以及能够获得很好的竞争优势的压力下,会采取新的技术[8]。除了内部需要及竞争优势带来的压力外,企业还可能会面对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新技术创新的压力、竞争对手新技术创新压力、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与行业标准的发展带来的压力等[3]。

H10:外部压力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不确定性

缺乏信息、技术知识,或者无法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企业往往不能确定他们自己的产品需求,不能在需求市场上确定他们忠诚的客户。

H11:不确定性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政府支持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律及提供的财力支持都将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是政府导向型行动的,如果政府支持一项新技术的发展,那么企业在推行新技术时将有更大的助力。

H12:政府支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本研究的物联网技术采纳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的“+”表示因素对物联网技术采纳的正向影响,“-”表示因素对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反向影响。

图1 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分析TOE模型

2.3 研究变量的定义及量表设计

为便于数据分析,本研究对研究变量进行了定义,并设计了测量指标。本研究采用李克特的平衡态度7级量表作为变量衡量的方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分值越高,表示认可度越高。根据前面的分析,各变量的定义与分析。

2.3.2 组织因素变量

组织因素中除了企业规模,其余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度量。组织因素量表设计。

2.3.3 环境因素变量

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问卷样本的选取

为保证本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选取对供应链、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有一定了解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选择了佛山市和山东省的农产品企业及深圳沃尔玛的农产品供应商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因为他们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比较熟悉,且对物联网等新兴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本调查的专业性,被调查对象还可能对问卷题项存在疑惑的地方,且问卷的填写也可能掺杂了较多个人的感受,所以,在本调查过程中,笔者积极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回收的问卷中调研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本研究采用了邮寄发放、E-mail方法以及网上在线填写(问卷星)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本次研究调查了34家企业,每家企业发放问卷数为3-5份不等,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回收92份,问卷回收率为61.3%。其中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83份。

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涉及被调查的企业总共有34家,其大型企业1家,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22家。被调研企业的企业规模描述性统计。

3.3 信度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变量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表,如表7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通过信度检验。

3.4 测量模型评价

3.4.1 拟合度检验

用Amos 17.0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为:CMIN=583.32,p=0.0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零假设没有被拒绝,这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同时,如表8所示,其他的拟合指标GFI=0.961,NNFI=0.83,CFI=0.912,RSMEA=0.063,跟理性值对比,NNFI接近理性值,其余的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类,这也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

3.4.2 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为了验证哪些因素影响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并识别影响的程度。在上述2.2节,提出了12个假设,也就是物联网技术采纳的12个影响因素。为对这些因素(假设)进行验证,需对路径系数(潜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称之为路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这与回归分析中的参数显著性检验类似。Amos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单快捷的方法—CR(Critical Ratio),CR是一个Z统计量,使用参数估计值与其标准差之比构成。在用Amos进行分析时,它也同时给出了CR的统计检验相伴概率p,使用者可以根据p值进行路径系数/载荷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在这里本研究将显著性水平设为0.01。表9列出了模型路径系数的标准版估计值及显著性水平,并给出了假设结果。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假设H9和H11,其余假设都是成立的。

3.5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技术-组织-环境(TOE)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影响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驱动因素,并通过SEM及Amos 17.0软件对本研究的TOE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

通过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发现除了员工阻力和不确定性这两个因素被模型拒绝以外,其余因素均被模型支持。在被支持的众多因素中,兼容性、感知效益、企业规模、高层支持、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技术知识、外部压力、政府支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企业规模,影响最小的是外部压力;复杂性和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负向的显著影响,其中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很大的影响。图2显示了根据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修正后的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模型,其中箭头上的数字表示各因素对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的大小。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依据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特性、组织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实证分析,技术特性的复杂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组织因素的企业规模、高层支持、企业间相互信任、技术知识,环境因素的外部压力、政府支持这些因素对农产品供应链物联网的采纳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有助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了解物联网在供应链中应用的业务流程及影响因素,并知晓这些因素对物联网采纳影响的重要程度,有助于企业更正确、合理地做出决策,为推动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可能存在技术、组织、环境三者之外(或之内),对物联网采纳有影响,但没有被本文采纳的因素;(2)由于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存在难度,本文的样本数量偏少,研究出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后续可扩大调研范围,获得尽可能多的样本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Chau P Y K, Tam K 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Open Systems: An Exploratory Study[J]. MIS Quarterly, 1997,21(1): 1-24.

[2] 张德海, 康世瀛. 物流信息网格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情报杂志, 2008, (12): 51-53.

[3] 李文川. 汽车制造企业RFID采纳过程模型及应用问题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1.

[4] 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3.

[5]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0.

[6] Tornatzky L G, Klein K.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Adoption-Im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82, 29(1): 28-45.

[7] 耿雪霏. 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科技, 2005, (07): 79-81.

[8] Premkumar G, Ramamurthy K. 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the Decision Mode for Adop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 Decision Sciences, 1995, 26(3): 303-336.

[9] Brown A, Bakhru A. Inform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ase of RFID[J].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7, 235: 363-376.

[10] Riggins F J, Slaughter K T. The Role of Collective Mental Models in IOS Adoption: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Rationality in RFID Deployment[A].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HI. 2006: 183-184.

[11] Brown I, Russel J.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Adoption in the South African Retail Sector[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7, 27(4): 250-265.

[12] Seymour L, Lambert Porter E, Willuweit L.. RFID Adoption into the Container Supply Chain: Proposing a Framework[A].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ISOnEworld Conference[J]. Las Vegas: IEEE, 2010: 431-435.

[13] Sharma A, Thomas D, Konsynski B.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in the Evaluation, Adoption and Early Integration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Adopters[A].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IEEE, 2008: 407-407.

[14] Yang G, Jarvenpaa S L. Trust an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doption within an Alliance[J].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5:1-10.

[15] Leimeister J M, Knebel U, Krcmar H. RFID as Enabler for the boundless real-time Organization: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Germany[J]. Networking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 2009, 4(1): 45-64.

[16] Koh C E, Kim H J, Kim E Y. The Impact of RFID in Retail Industry: Issues an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Journal of Shopping Center Research, 2011, 13(1): 101-118.

[17] Bhattacharya M, Chu C H, Mullen T. RFID Implementation in Retail Industry: Current Status, Issues, and Challenges[A].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DSI) Conference 2007[C]. Phoenix: AZ, 2009: 201-203.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09902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出现了毒奶粉、苏丹红、毒豇豆、龙口粉丝、染色馒头等食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领域警钟频敲。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检测和环保体系以及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不健全、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为了确保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在我国建立食品跟踪、管理、追溯的“源头到餐桌”的信息溯源体系,将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加上我国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的提高,物联网已经逐渐从产业远景走向现实应用。

1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已逐步向专业化生产方式及全球化贸易模式的趋势发展。据报道,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出口食品因添加剂不符合卫生要求、农药残留、食品污染等问题而被查扣,从而引发贸易纠纷,影响国际贸易。

品牌是食品企业的生命,是食品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保证食品安全。否则,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食品企业便难以为继,如前几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食品安全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大量食源性疾病,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经济效益减少。并且,食品安全事件增加医疗费用,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上升,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目前的食品行业中,食品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就可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中间环节如果增加,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客观上就会增加。一方面,生产者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的行为选择,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如储存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或接触到传染源都将直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我国只是在控制食品生产的加工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并没有将食品供应整个环节连接起来。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检验,对食品供应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手段,但由于管理不严,并且操作失误和人工误差,经常会导致效率低下和出错率较高等问题。为此,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建立起完整的一套可溯源性食品信息,可以追溯“从源头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全部信息,从而可以追究相应环节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经提出,并在全球引起越来越高的关注。所谓物联网,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在互联网上人是主体,而物联网则可以是人类生活中具体的任何物品,物品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讯以及信息交换。物联网具有智能属性,可以通过智能控制和自动监测进行自动操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以及物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控制和管理。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任何一个物品都可以在这张网中,从而实现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智能化定位、识别、管理与监控该物体的目的。这里的“物”主要有如下功能模块:CPU、存储设备、操作系统、信息接收器、数据发送器、数据传输通路、专门的应用程序、世界唯一的网络识别、通信协议。

物联网的组成:典型的物联网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即由信息采集系统(RFID系统)、产品命名服务器ONS(Object Naming Service)、信息服务器PML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实体描述语言)和应用管理系统(Processor) 等组成。其中:

(1)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二维码、RFID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以及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软件,主要完成产品EPC 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采集和处理,以及产品的识别。

(2)产品命名服务器ONS。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在信息服务器PML与各个信息采集点之间建立关联,实现产品PML描述信息与物品电子标签EPC码之间的映射。

(3)信息服务器PML。由用户创建并维护信息服务器PML中的数据定义规则,用户利用XML对物品信息进行详细描述,并根据事先规定的规则对物品进行编码。在物联网中,信息服务器PML为了便于其它服务器访问,以通用的模式提供对物品原始信息的规则定义。

(4)应用管理系统。通过获取信息采集软件得到的物品电子标签EPC信息,并通过产品命名服务器ONS找到物品的信息服务器PML,以Web的形式向互联网用户提供诸如信息跟踪、查询等功能,用户也可以通过无线PDA或手机实时了解物品的情况。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要求能够识别和追踪食品供应的每一个环节。借助物联网技术能将互联网与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识别和管理智能化。

3.1系统结构

系统由3个层次组成:①传感层:以RFID、传感器、EPC编码为主,从生产开始,将统一的EPC编码标识植入食品,在食品生产和流通关键环节安装读写器,自动记录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动态记录,实现对“物”的识别;②传输层:将数据通过网络技术保留到互联网上的食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实现海量数据传输共享;③应用层:是各种商业模式在物联网上的具体应用,包括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食品供应链信息平台等系统软件操作平台。

3.2系统构建

3.2.1数据采集

以RFID、二维码核心技术为基础实时监控食品生产的相关现场活动,进行图象数据和EPC编码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管理。将数据采集和跟踪贯穿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的全部流程中,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于食品第一线,信息采集可采用无线PDA、 RFID阅读器等方式,来获取食品的实时相关信息。

3.2.2标准

标准主要包含RFID、二维码标准,可分4类: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一致性标准、应用标准。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相关的标准内容主要有:商品条(GB 12904码)、时间表示法(GB/T 7408)、数据元、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以及信息技术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GB/T 18391 2002)等。

3.2.3网络

网络是将所有分散的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中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及XML技术对数据进行集中存储、管理,所有数据一旦输入就可以立即查询。

3.2.4协议

主要指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采用的网络协议,除了必须的网络协议外,还有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通讯协议。RFID 网络协议SLRRP是一种简单、灵活的阅读器网络协议,可用来在控制器和阅读器之间传送状态、控制、配置和标签信息。

3.2.5监管平台和数据中心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从“从源头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追踪及其过程的反向追踪。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可以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将质量产品控制策略传输到公用数据中心,建立监管平台。

3.2.6应用系统

一般由开放的数据终端组成。通过数据终端可以查询食品的原料来源以及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信息。

4结语

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食品产业链数据,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从而保证我国人民的饮食健康。

参考文献:

[1]梁正平,纪震,林佳利.基于三位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3).

[2]卢子甲,郑现伟,谭斌斌.物联网技术及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9(12).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范文第3篇

物联网技术如何应用于生产生活?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简称ITU)在其的《2005年互联网报告:物联网》中,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并介绍了其基本特征、相关技术与面临的挑战等等。

这份报告认为,互联网革命已经实现人与信息的跨时空连接,人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坐在电脑、笔记本或手机前点击鼠标。ITU认为,我们正将步入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化社会”(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在这样的社会中网络和联网设备将无所不在(如图1)。

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一经提出,很快受到各界关注和重视。2009年6月,欧盟发表《Internet of things: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首次提出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设想;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那么,物联网技术如何应用于生产生活呢?

研究咨询机构麦肯锡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大面积普及尚需时日,但无线网络技术和通讯协议的标准化已经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未来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六个领域(详见表1)。其中,左侧关于“信息与分析”的三个领域,都可以应用于在新闻业的不同方面。

物联网技术让新闻采集方式更加多元丰富

物联网技术将互联网逻辑进一步拓展至物与物的层面。在物联网技术作用下,联网设备的数量可能会达到百万种,遍布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手表、眼镜再到咖啡杯,从工厂流水线、汽车再到无人机,都将与互联网相连接。

网络时代新闻信息流动的基本规则――“对称参与”,不仅适用于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也同样适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流。这也意味着,物联网技术将使新闻采集方式极大多元化和丰富化。

到目前为止,这方面应用最显著的案例就是无人机。在新闻领域,无人机能够进入此前受环境限制而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高昂的任何新闻现场,并从大量新颖的拍摄视角,实时传回图片或视频。特别是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重大事故、、战争地区以及交通不便的山区报道,无人机能大大降低新闻报道的成本与危险。

事实上,一些媒体已经率先在这方面开始尝试。2015年1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宣布已与美国联邦航空局就在美国国内使用无人机采集新闻素材达成协议。而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媒体也宣称将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国内也有媒体将无人机用于新闻报道。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中荣工厂特大爆炸,《都市快报》记者韩丹到达现场后,使用航拍器多角度拍摄爆炸厂房情况,“画面中可以清晰看到爆炸车间满地的轮廓,甚至能看清救援人员的面貌”。他到现场后15分钟内,就把航拍照片传给后方编辑。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多个栏目都采用了他航拍的现场视频。除此之外,这位记者航拍的杭州市市貌组图《你从未见过的航拍杭州,这才是天堂》,也因角度新颖而新意迭出、广受欢迎。

除了无人机之外,谷歌眼镜等智能眼镜也能在新闻采集上发挥奇效。与传统照相机、摄像机相比,谷歌眼镜重量更轻,更便于携带,尤其是Hanghout、Full Screen Beam等等应用,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甚至眨眼动作来完成图片与视频拍摄,并将素材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或YouTube等社会化网站,在某些突发事件新闻现场具有较强优势。一些美国大学还开设“眼镜新闻学”(Glass Journalism)课程,探讨如何使用“谷歌眼镜”进行新闻报道,师生在课上探索制作适合新闻人使用的谷歌眼镜平台APP。

事实上,不单单是智能眼镜,只要具备录音、拍摄以及联网功能,任何可穿戴设备都具备成为新闻采集工具的潜力,如正成为消费热点的智能手表。

但新闻信息采集从来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专业、伦理乃至法律的问题。无所不在的具有摄录功能的联网设备,让人们担心其被滥用和误用而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包括侵犯隐私、泄密、交通安全等等。因而,相应的专业、伦理与法制的规制显得必不可少。仅就媒体机构而言,未来的新闻报道手册将毫无疑问地加入关于物联网设备的使用规范。

物联网技术将大大改变媒体的物理呈现形式

从纸张、收音机、电视、PC、手机与平板电脑,每种新传播技术,都带来了媒体物理呈现形式的变化。物联网技术让无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成为联网设备,使之具备信息传输功能,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媒体物理呈现形式的想象空间。

以往稳定的、单一的新闻信息接收渠道将被多样的、多变的渠道取代,简言之,就是媒体终端将呈现多屏化趋势。研究者Elisabeth Clark描述了物联网时代新闻消费的一个典型场景:

某个早晨,联网咖啡壶发出的信号,通过苹果手机将John Smith先生叫醒。这个咖啡壶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煮,并告知媒体何时推送最新新闻。这些新闻都是高度个性化定制的,既包括实时新闻,也包括个人推特账号上订阅的信息流。这些信息将跟随John Smith先生的日常活动轨迹,从浴室镜子到汽车进行呈现。

这个场景中,镜子、汽车等日常物品都可能成为媒体的“肉身”。 实际上是为了说明,物联网时代媒体将真正做到无处不在。当然,这种无处不在的核心原则是以受众为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受众生活,在紧凑的时间和空间内提供个性化、随身化、方便化的新闻信息。

事实上,目前在媒体物理形式上已有一些探索。Qleek便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

Qleek的口号是“让你的数字生活实体化”(GIVE BODY TO YOUR DIGITAL LIFE)。这家由法国公司Ozenge Studio创办的项目,提出的口号是“将你的数字生活置入实体图书馆,你可以播放、展示和分享”。

Qleek是由播放底座与一块块六边形木板组成。这些类似于CD碟片的六边形木板被命名为“Tapp”。每块Tapp都支持NFC功能(即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缩写,意为近距离高频无线通信,一种允许电子设备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的通信技术)。

这一功能,使得Qleek播放底座与数字电视、电脑等设备联网。每一块Tapp都关联着相应的网页、音、视频数字内容(如YouTube频道、Instagram订阅目录、播客音频等等)。当把Tapp放在Qleek播放底座上,就可以播放或更新这些在线内容。Qleek本身不存储文件,更像是一种连接网络媒体平台的“书签”。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定制Tapp的内容和外观,并可以随时更改Tapp里的内容。

《连线》杂志引用创始人Ismail Salhi的话,称Qleek打通了物质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鸿沟,并成为人们展示自己虚拟收藏品的一种方式,因为Tapps可以组合成各种漂亮的家居装饰品。

Qleek只是物联网技术改变媒体物理呈现的一个缩影。一些评论者甚至认为,这一项目的意义在于改变了数字媒体没有实体空间感的历史,让媒体再次实体化(make media physical again),从而开发人类所拥有的在时空中记住事物的巨大能力。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基本概念;现状;仓储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51-02

1 物联网技术与仓储管理的概述

1.1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概念的本质就是将各种生活都放在一个物联网环境中进行,让人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拥有确切的感受,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技术是当代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掀起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它将更全面更透彻地展示信息化时代的魅力。

“物联网技术”是以互联网为基本要素,对这一技术进行延伸,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将其运用于各种物品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沟通,通过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等联在一起,实现各种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在逐渐充实的过程中建立更加立体的网络,进一步实现远程管理和控制。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通过无线实现各种不同距离的相互联系,真正实现对“物品”的“节能、安全、环保”管理一体化。

1.2 仓储管理的基本概念

仓储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仓储管理机构和部门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拥有的仓储资源效用,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

“仓”也称为仓库,为存放物品的建筑物和场地,可以为房屋建筑、大型容器、洞穴或者特定的场地等,具有存放和保护物品的功能;"储"表示收存以备使用,具有收存、保管、交付使用的意思,当适用有形物品时也称为储存。“仓储”则为利用仓库存放、储存未即时使用的物品的行为。这一活动对于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物流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部分。

2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行业属于新兴的第三产业,以提供便捷的服务为主要盈利手段,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行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兴起的行业,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技术要求。物流行业与通讯行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关系密切,外在条件的限制也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自身专属特征来分析,我国幅员辽阔,占地面积十分广阔,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地形地势也复杂多样,自然条件的特征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对于交通设备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尤其是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青海、地区,环境恶劣,严重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除了自然条件以外,我国物流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对于物流系统的信息管理体现也不够完善,时常出现商品丢失、损坏等现象,这也明确体现出商品管理和位置追踪的信息技术不够到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多的弱点和缺陷,需要结合物联网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为你们的生活提供便捷。

3 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管理中应用分析

3.1 物联网技术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

仓储管理的核心是效率管理。物流行业随着电子商务和网购出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尤其是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业务繁忙,给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行业内部竞争十分激烈,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上类似,所以,效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物联网技术能够通过定位系统和红外线感应功能,更具体地记录商品的储存信息,使工作人员更好地搜索出商品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储存和运输的活动,节约时间,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仓库控制、协调任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同时,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2 物联网技术提高商品储存的安全性

物联网技术将一切相关的数据与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增强工作人员对于仓储管理的预见性,提高自主能动力。仓库的内部环境和因素对商品安全性有着极大地影响,因此注重仓库内部的环境变化也是增强商品安全性的重要方面。而物联网技术中的感应器可以灵敏地感受到周围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异常成分的变化,给管理人员更多的提醒,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商品的仓储管理带来双重保障。从另一方面来看,商品在仓储的过程中出现的盗抢、丢失现象也时有发生,给物流企业的信誉造成恶劣的影响,同时,也给客户带了财产损失,物联网技术的融入,能够实现商品的精确定位和追踪,在发生盗抢案件后,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损失降到最低,综合上述两方面,物联网技术能够为商品的仓储管理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3.3 物联网技术更好地保证仓储商品的质量

仓储的商品种类多种多样,存储的时间也更不相同,所以仓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难度,对于每一商品的数据统计和状态的描述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就目前市场行情来看,生鲜产品运费更高,由于保鲜时间短的特点,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更多资源和资金投入来保证商品的质量,比如采取空运、需要大量冰袋等。在储存和转站时由于途中的颠簸或是对其保鲜时间控制不够准确,会造成商品的腐烂变质,甚至影响整批产品的质量,给客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物联网技术能够将每一产品的状态数据记录下来,并且能够客观直接地反映出来,给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处理问题的依据和信息,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随数据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比如适时适量地调节仓库的温度、增加湿度等,更好地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将仓储的服务更完美地展现给客户,为自身经营提供更多的潜在客户。

4 结 语

物联网技术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技术水平进步的又一大重要生产力,在未来国际市场以及国际经济发展中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与电信网等信息的媒介,已经逐渐成为各种实物信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网络。不仅能够在物联网上确定这些失物的所在地点,还能够对人员、设备等进行管理,在寻找物品等方面具有身份证重要的意义。由于通讯技术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发展,经济趋势逐渐向一体化和全球化推进,物流产业也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柱产业,而物流行业存在的时间较短,在物流的管理机制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在激烈的行业竞争过程中,物流管理的成本及物流管理的创新显得更加的重要。只有将物流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仓储、运输的创新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康超 梁娜娜.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电子商情:科 技创新,2014,(10).

物联网技术的描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物联网;物流管理

物流运输领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的运输人才与岗位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课程,物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也将随之调整。

1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RFID技术、GPS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在五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都有应用,特种货物运输中应用最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整体上优化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改善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问题等。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

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点等将不能适应物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笔者大量调查,我国高职高专物流运输人才大致包括基础操作岗位(业务员层次)、基础管理岗位(项目经理层次)、运输管理岗位(高级项目经理层次)三个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传统的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当,但需要融入物联网的元素进来。简单地说,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上应用,具备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如RFID技术)、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如3G技术)和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相关设施和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物联网背景下的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顺利高效完成运输管理各环节任务。

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3.1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课程的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第二,系统化课程模式。根据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业务之间的难易程度和递进关系,打破传统按照运输方式划分教学模块的思路,按照一个运输人员从初学者—能手—专家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逐渐递增,体现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课程模式。在物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模式保持不变,结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将物联网技术的简单认知和基本应用知识等系统化融入课程项目任务学习中去。

3.2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和往届毕业生访谈,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基础、特点、就业规律和学院所处的区位特征,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层级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运输管理实务”定位课程定位于培养在物联网背景下,在第一线从事运输调配(运输调度及运输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联网背景的运输行业的总体情况;第二,进行物联网环境下具体运输业务的操作;第三,进行简单的基于物联网的运输决策与规划。

3.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三个原则:课程目标结合专业体系的定位与企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描述上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要求,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除了该课程原有的保证货物安全、选择合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处理各种具体运输业务、正确核算运费、处理运输事故与纠纷、统计运输数据、设计运输方案等11个能力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背景下各种运输流程的变化和处理办法,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最优运输方案的设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各种运输操作和管理,运输物联网技术来保证货物安全。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调研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将工作内容整合成学习内容”的过程。

3.4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

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适当高于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具有共同的业务流程、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融合等原则来确定。将典型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如下表所示。在进行具体学习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需要的知识含量。

3.5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融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从任务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放映法、案例导入法等)—知识点输入(采用教师讲授法、问题引导法、伙伴学习法等)—解决项目任务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模拟实践法、辩论法等)—师生检查(采用伙伴学习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展示法等)—师生评价(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问卷调查法、闪光灯法)—师生反思(采用教师讲授法、自我总结法)。反思环节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掌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掌握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让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迁移。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阙丽娟.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9):14-16.

[2]阙丽娟.基于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系统化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2(11):472-47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