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能源 环境 经济增长 回归分析 循环经济
经济、能源消耗及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江苏省的增长速度普遍比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从1990~1993年,江苏省的GDP增长率每年都在上升,到1993年达到最大值,其具体值为22.02%。1993年后,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大的,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量也是相当大的,江苏省的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并呈加快趋势。1999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是5960.14万吨标准煤,而到2007年则快速增长到18031.67万吨标准煤,是1999年的三倍多。同时,电力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其年增长率变化较大,最大已达22.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种能源的消耗量也将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江苏省自身产能水平极低,供需缺口很大。而且,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江苏省在过去几年普遍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许多企业被迫调整厂休,避峰让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因此,能否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将成为影响江苏省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环境污染方面,这里主要分析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从总体上来说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排放量最低,为85481万吨,2007年则上升为192426万吨,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违背的。
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虽然社会能源的种类很多,但是一个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源投入,其初始状态通常是煤、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四种能源。而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与振动危害及其他。本文仅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FS)表征环境污染程度。并以能源消费量(NY)和废水排放量为自变量,全省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建立如下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Y=β0+β1X1+β2X2+μ
其中,Y、X1、X2分别表示GDP、NY、FS,μ为随机项。
本部分收集了江苏省1990~2007年的全省生产总值(人民币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等有关数据。所选数据全部源于1997~2008年各年的《江苏统计年鉴》。由于从年鉴上得到的全省生产总值是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的,各年的数据不具可比性,因此本文用以1985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修正,以便使所得结果比较客观准确。
根据以上建立的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0进行线性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Y=-554.7009+0.307044X1+0.001697X2
(-13.29282)(52.36129) (3.287607)
R2=0.998840,F=5594.677
统计学检验、计量检验。从回归结果看,拟合优度R2接近于1,解释了总离差的99.884%。同时,在给定5%的显着性水平下,各变量的参数估计都通过了t检验,F值也大于其临界值,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总体显着性水平较高,拟合得很好,而且变量电力消耗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着的线性关系。此外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及异方差。因此,回归方程是总体线性显着的,它能正确地反映能源、环境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意义分析。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β1为0.307044,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能源投入的增加,江苏省的生产总值将不断增加。能源多消耗1万吨标准煤,全省的生产总值将增加0.307044亿元,这种正向的相关关系与实际也是相符的。能源是一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能源的提供与利用就不会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供应。然而,由于江苏省“无油、缺煤、少电”,资源匮乏,95%以上消耗的能源都要从省外调入。因此,江苏省不适合发展高能耗项目的产业模式,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另外,β2为0.001697,说明江苏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我国,普遍采用GDP或GDP的增长率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就,用产值和经济增长率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由此所产生的恶果也最终将对经济产生“报复”。因为环境污染的加剧,又不断会拉大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支出。
同时,运用Eviews 软件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得出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9059。这说明能源的高消耗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改善环境,就要从减少能源的消耗入手,不断提高能源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江苏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同时江苏省资源不太丰富,不断拉大的供需缺口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环境污染最终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极不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
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轻工业,向结构轻型化发展。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定量技术指标,在水泥、钢铁等行业,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而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江苏省的能源结构首先要加快江苏省的电源电网建设,并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其次要积极开发水电,利用江苏抽水蓄能的丰富资源,重点考虑建设一批调峰能力强的中型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再次要优化发展煤电,推行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和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以提高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利用江苏省具有引进天然气港口和良好住址的条件,大力发展天然气,并加快对风电、潮汐发电等适合江苏省情的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从而使物质和能源能够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同时,循环经济还能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此外,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江苏省的省情,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实现江苏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四)完善绿色GDP 指标体系
江苏省作为全国“绿色GDP”核算的试点之一,首次也是全国首家向社会公开通报了全省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监测效益。但是,江苏试点的并不代表全面计算完整意义上的绿色GDP,最多只能称之为“浅绿色”GDP。而且在已有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如现有核算只是对当年流量的核算,对历史造成的污染治理成本如何估价,悬而未决;污染损失的口径范围也没有明确等。因此,要不断着力于提高全民,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绿色GDP的认识观念,提高绿色核算技术,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并制定出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摸索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彬,吴翔等.浙江省3E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关键词:地理位置;创新;经济发展条件
本文针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条件,并以县城为例,分析如下:
1.地理位置
本县与江苏省西南部丰县为邻,地处北纬35°04 ',东经116°18’,总面积885.3平方公里,属于黄淮冲积平原。地形西高东低向西南倾斜,西方湖边区和运河流域平均海拔68米。属于温暖的大陆性季风型大陆气候特点,平均年降雨量694.5毫米,年平均温度为13.8℃,冬季夏季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降水相对丰富,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
2.基础设施
县城内外的交通以公路为主,县城和乡镇都建成了水泥路,实现闲了通村公路硬化,道路运输灵活,但是运费比较贵,加上运输量较小显现出弊端。全县通讯网络发展的十分迅速,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很高,在村庄和城镇都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在道路规划上,设计师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路面设计的都非常宽阔,基本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而且还能看到可能无法时应将来的发展。这不能怪设计师,因为没有人能设计一个能够一劳永逸的城市,城市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3.教育和科技
本县为汉族聚居县,全县总人口超过61万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区域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集约化发展,小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不了主导作用。再加上落后的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是很慢的。本县在国家支持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普通高中。但没有大学无法培养高层次人才,技术力量薄弱,势必造成本县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的发展不能留住人才,人才继续外流,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将来会对金乡县经济开发存在长期影响。
4.农业现状
本县盛产大蒜,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里种植面积达500000亩,每年总产量都是最高达6000000吨;平均亩产1200公斤,最高亩产量超过3000公斤;大蒜已畅销全国30多个省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大蒜农业到战略决策的大蒜产业快速转型,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依法全部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土地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土地承包已经成功完成;乡镇综合改革计划如期完成,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确立。围绕农业问题,增加农产品优势的培育和发展,扩大农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增加本县优势农产品的宣传,扩大市场是金乡县县经济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
5.第三产业发展
全县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健全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环境,这为本县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全县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主要以机械,电气,化工,酿造,纺织服装,建造,农副产品加工10大工业体系。亚洲最大的干式变压器生产厂家金曼克电气集团位于本地。本县经济开发区,区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10千伏级干式变压器、万吨甲醇、菲律宾独资蔬菜精深加工等项目正在兴建。本县具有42处批发市场,每年有大约2600000吨大蒜卖到周边省份和城市,“国际大蒜商贸城”年交易额25亿元,在1998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县有11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海关,商检,动植物检疫部门建立办事处,年出口量盈利约60000000美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环境的力量,为本县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6.财税金融
本县区内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信合及邮政储蓄可为工商业发展筹措资金。政府也具有非常强的经济管理功能,如工程立项、寻求区内外资金支持等。此外,纯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也能吸引区外资金来此兴办实业。近年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之来本县企业发展尚不够大,又居民储蓄欲望强烈,资金缺口表现不充分。但如果考虑到本县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及科教文化事业,资金依然是不足的。在本县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以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金乡县政府还具有很强的经济管理职能,如工程项目,寻找金融支持。本县在外创业人员中的成功人士常有回家投资创业的愿望。近年来,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除了金乡企业发展还不够大,居民储蓄增多。今后考虑到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资金仍然不充足。
二、发展区域经济策略。
1、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本县是平原农业县,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突出区域化,规模化,技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农业空间布局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利用绿色农产品的特点,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和其他龙头产业;另外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
2、实施三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目前本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来看,已经实现新突破。一是突破自我,创新观念。二是突破地域,开拓市场。本县农业不仅要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而且更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3、坚定不移的走科教兴县战略。以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务,优先发展教育,拓展训练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薄弱的落后状况,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改善环境,吸引帮助有利于发展的各类人才和技术,快速提升本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4、以五大产业基业为着重点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发挥有机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势,蔬菜种植是主要任务,另外建设区域性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以政府为核心,充分利用水利优势,建设淡水养殖基地结合民族饮食文化,建设县城所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光娱乐基地。(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主编:李宝喻 中国统计出版社
论文摘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实际情况;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颍东区是安徽省阜阳市辖区,行政区划面积664.9平方公里,人口61.7万人。1996年建区。本文尝试从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以探索现阶段地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经济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的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而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就越低,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则越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时期,整个社会新创造的财富的绝大部分是依靠农业实现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扩大而第一产业迅速收缩。而伴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第三产业迅速膨胀。例如,美国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只有1.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72%。同期,世界平均第一产业也仅占5.2%,第三产业比重为61.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在不断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三次产业中,1979-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颍东区自1996年建区以来,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交通不便、发展环境差等诸多困难因素,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经过12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量大大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中,一产年均增长2.7%,二产年均增长1.0%,三产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比重由建区之初的42.8:30.0:27.2调整为2007年的35.8:20.3:43.9,二产发展明显滞后,三产发展迅速,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全国、全省相比,颍东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还是结构调整上都差距甚大,尤其是二产、工业“短腿”、经济结构失衡,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至2007年底,整个二产在颍东区经济总量中仅占20.3%,比阜阳市33.5%低了13.2个百分点,更远远低于全国48.6%及全省44.7%的水平。工业乃至整个二产在经济总量中份额小,比重低,对经济无法构成应有的支撑及拉动效用。以2007年为例,由于二产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低,只有20.3%,尽管增长速度高达20.7%,但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2.8%,仅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仅占GDP总量的11.0%,以26.2%的增长速度仅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只有21.8%;而三产由于比重高,占GDP43.9%,尽管速度低于二产,但仍以15.7%的速度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53.7%;一产虽增速较低,仅增长4.5%,由于比重高于二产,也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3.5%。
粗略推算,假设2007年颍东区二产占GDP比重能达到全市水平,在现有经济水平的基础上,以现有二产增长速度可以拉动GDP多增长大约2.6个百分点;假如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可以拉动GDP多增长大约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
关键词:统筹;人口;中原经济区;机遇;挑战
中原经济区就是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为依托,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省份地区的经济区域,它所涉及的范围加起来大概30个地级市,就河南的18个加上周边的20多个,人口大概1.7亿左右。
大中原经济区起草于2010年,是在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起草下,规划设立的综合性经济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成为国家级战略区。
改革开放的前30年,借助于海外市场,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增长极发展迅速,占据全国经济总量比重较大;但沿海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面临转型,要保持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不能单靠沿海地区,需要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向型,靠外需支撑,此发展模式沿海有优势,沿海依靠内地的资源、人力等要素支撑其发展;后30年不是只依靠外需,而是内需和外需相结合。在强化内需的条件下,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国内最大的市场,也距离其他国内市场很近,有自己的市场和地理优势,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增长极。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腹地,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中枢。如果这一地区发展部起来,其他地区的发展就无法联系成一个整体,永远都是分割的。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也是国家经济均衡发展的必然。
一、中原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也处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推进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作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纵两横”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位于这一区域。中国的运输费用为世界最高,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商家,“海马”,“富士康”等公司相继入驻河南。
2.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暖温带及其向亚热带过渡地带,黄河、淮河、海河、汉水四大流域在此区域流淌,气候宜人,自然景观荟萃。该区域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国公认的古都有其四: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
3.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口压力大。中原经济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该区域用全国约1/3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约1/8的人口,全部劳动力人口超过1.1亿人。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而且为全国输出充足的劳动力。同时,这一地区也存在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4.农业生产举足轻重,“三农”问题突出。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有着悠久传统的农业大区,也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区耕地面积约1.9亿亩,占全国耕地资源的1/10以上,是全国土地耕种强度最高、农副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的地区,无论粮食生产、还是肉蛋奶产量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其中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近1/2。但与此对应,这一区域的“三农”问题比全国其他地方都显得更加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比全国其他任何地方也要大得多。
5.平均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艰巨。中原经济区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基础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河南的食品业占全国的半壁江山,“思念”,“三全”等都声名鹊起。洛阳的“宇通 ”“少林”等品牌已经名声在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2009年,中原经济区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5;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500元;城镇化率30%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
综合分析,目前中原经济区内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接近,所担负的区域职能和发展任务也大体相近,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担负着主要责任,都面临着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问题,都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都处于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要立足于发挥中原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凸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1.全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着眼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确保耕地面积占补平衡,为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创造条件,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走出一条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2.全国新型城镇化先行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深化城镇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产城互动、功能复合、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要求,加快推动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提质增效,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内陆人口大省城镇化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3.全国产业转移与集约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三个基地(粮食生产基地,能源材料基地,现代制造及高技术基地)、一个枢纽”和人力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的优势,集聚产业,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形成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快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生产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人力资源基地,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和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4.全国传统文化开发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凝聚人心、促进崛起、引领现代化的新文化,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开发创新试验区。如新镇每年的“黄帝拜祖大典”,潢川的“黄姓起源地”。
在以往的经济区发展中,都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代表,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肉蛋类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解决自己粮食问题还向外调粮食300多亿斤。中原经济区要走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路子。以农业做保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我们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建设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重要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加快城镇化,工业化,逐步转移农村人口,解决人多地少矛盾。要不断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用工业的力量保证粮食生产。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农户们大树底下好乘凉,公司是众人拾材火焰高,基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尽可能的节约粮食。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原经济区发展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N].20l0—12.
[2].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04).
[3].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06).
[4]曾培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求是,2009,(06).
[5]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l0—06—03.
[6]张平.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取向[J].中国发展观察。2010,(04).
[7]王胜今,吴吴,于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J].求是,2009,(06).
[8]杜鹰.全面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J].求是.2009,(06).
关键词:住宅区;水景;植物
1、水景植物的配置原则
1.1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
《园治》中开篇即提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以说因地制宜是所有造景的重要原则之一,水景植物的配置自然也不例外。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土地结构和质量都是植物配置的重要依凭。乡土植物是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城市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应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来源[1]。
园林空间景物的特点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既要考虑目前的园林效果,又要考虑长远的效果,以保持园林景观的相对稳定性。在我们配置水生植物时还要考虑到,水生植物有着十分显著的季节景观差别。一般北方的水生植物在冬季容易枯死,因此水生植物要与陆生植物配合应用,可以与乔灌木有机搭配,同时在不同的水态、不同的水深都应该考虑不同的配置栽培不同的植物。
1.2群落稳定性原则
植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演替是必然的,那么要保证原有景观的存在和质量,就要求在设计和配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群落的稳定性原则,加以合理利用和人为干预,得到较为稳定的群落和景观。在群落内尽可能多配置不同的植物,提高植物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程度,同时大大增强群落的抗干扰性,保持其稳定性。
1.3生态经济与可持续性原则
随着能源、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产生,早期的水体景观所采用的换水等物理方法就显得代价高昂。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态的也就是经济的。如果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将一些生态方法运用到设计中,实际上能产生很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具备可持续性。
2、住宅区水景和植物配置手法
2.1景点组织
众多植物的组合可以形成出众的色彩、优美的曲线、令人深思的质感对比等和谐的场景,其自身可以成为景观的中心。通过展示它们的迷人色彩、纹理和线条等,给人们以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多方面的审美感受。我国的一些历史景点,都利用水景植物来创造优美的景观,在视觉上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有的除了在视觉上,还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2]。
水景植物主景通常位于,重要的节点位置,最吸引人的位置。水景植物的主景一般是由大量的植物材料成组或者成丛地结合,具有较大的面积和体量。所以需要大型的植物组合和协调的植物层次对比。主景一般突出于环境之中,与整体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较大型的植物空间设计时,较多地植物配置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整体,所有个体的主景也应当服从于整个空间立意,并具有自身的特色。
在组织景点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视觉、游线、空间、观景点、尺度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的。在进行景点组织的同时应当突出空间的立意和特色,以及空间的层次感,多而杂乱的景点使得空间无法突出重点。在体验空间的同时并不是从一个角度和方向进行欣赏的,在设计的时候应当注重多角度,多位置的因素,力求步移景异。不同的尺度,决定了我们会考虑到空间中不同的景点组织方式。所以在进行景点的组织中,应当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尊重整体,特出特色。
2.2尺度选择
根据不同的空间和立意确定景点。不同的尺度确定不同的观景方式。不同的水景植物造景利用不用的手法进行表现。
水景植物空间的迷人风景经常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水之纯美、植物姿态之婆裟往往使得我们更加陶醉。景点是空间的意境的主体,其合理的组织可以使得水景空间的境界得到提升,而且多个景点的组织可以使得空间更加丰富,从而在文
化、历史方面具有更深的层次感。在空间中,较大的尺度往往使得我们体会到远
山线条的自然之美,而近距离的水景可以使得我们体会近水植物的生机盎然的感
受。选择不同的空间中的尺度的水景植物种植,可以使得景观层次分明,主从关
系突出,空间景点不仅竟然有序而且魅力十足。
2.3美学原则
在组织空间和空间关系方面有着众多的美学原则供我们参考。在单个的空间当中,特殊的角度和视点往往能够给我们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在进行多空间组合的处理中,体验整个空间的过程往往胜过了对于单个空间的欣赏,这就是对于多个空间的有效组织带来的效果。整个景观是为我们服务的,是供人们使用和体验的。在体验整个景观中,不仅仅是对于单个空间的细细品味,而是对于多个空间变化的体验。
独立的空间应当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从而使得空间具有一定的特制,我们的精神境界从而在空间的体验当中得到提升。
构图亏蔽原则:在空间构图中,往往存在远景、中景、近景,不同的景观层面给我们以不同的感觉,丰富的景观层次给我们以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为了增加层次感,我们经常利用借景来取得空间范围以外的视觉为我所用,通过障景的方式是的空间增加前景,使得空间更加丰富。
对比与调和原则:调和给人以平静、安宁等舒适的感受,植物作为水景植物空间的元素,其不同的色彩、质感对比也给我们以不同的感受,找到相似感和一致性会给我们平静的感受。同样高强度的线条、色彩对比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受。
统一的原则:空间中的水景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色彩、质感、线条等等,显示出了水景植物的多样性和区别。变化太多的水景植物配置,往往是的空间支离破碎,没有主次关系。
对称与均衡:将体量、质地不同的植物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灵巧或者厚重的感觉,如果厚重的感觉偏于视野的一侧,会给人以不顺眼的感觉,从而在色彩、质地和体量上给与视觉的弥补。
韵律与节奏:有规律的水景植物配置给人以韵律感和节奏感。
对比与微差:水景植物体量、色彩、质感、线条是自然天成的或者是人工规则的,而这些对比会给人以韵律和节奏的感觉,往往在整体的秩序中有着色彩、质感、线条的微差会使得空间更加丰富却有又统一感。
2.4 四时物语
1.春山淡冶而如笑。
选用植物:白兰、桃花、栀子花。
2.夏山苍翠而如滴。
选用植物:火焰花、凤凰木、大花紫薇、小花紫薇、龙船花、石榴
3.秋山明净而如妆。
选用植物:落羽杉、桂花、肖黄栌。
4.冬山恬淡而如睡。
选用植物: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