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临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环境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要率先转变发展观念,改革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尤其是成本控制制度的完善,才能为企业的后续发展赢得了先机。会计成本控制体系关系着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乃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1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费用目标,对构成成本的诸要素进行的规划、限制和调解,及时纠正偏差,控制成本费用超支,把实际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主要包括预算实施、成本核算、资金管理、差异分析等等,因此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但不限于这几项,但实际上企业的会计成本费用控制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成本费用控制意识薄弱、观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工作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缺少完善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会计成本费用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够严密,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技术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这都影响了成本费用核算的实效性和可参考性;企业管理者和财务队伍的职业修养有待提高,存在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这一切都严重束缚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故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对策分析
2.1提高企业及其财务人员的成本管理理念。树立企业管理者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效益观念,管理者是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财务人员则是会计成本控制的直接实施者,因此要想提高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实效性,转变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观念至关重要。面临当前处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理念,转变原有的传统粗放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成本控制氛围,将成本控制意识贯穿到每一位员工的实际日常工作中。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建立成本控制工作组,将成本控制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员工身上,并且与绩效考核相关联。2.2构建并完善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企业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其自身的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还要加强对财务的重视,注重成本费用控制,规范内部资金审批程序、严格执行预算制度,节约企业的资金。这一方面能够加强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监控管理力度,能够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专业的分析预测还帮助企业决策层准确掌握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先进的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不仅仅是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更重要的是能逐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改良企业的生产结构。2.3加强成本核算工作,明确部门成本任务。成本信息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重点的数据依据,因此企业要重视成本费用核算工作,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尤其是要重视原始信息,销售记录、统计报告,会计单据等的收集,拓展核算范围,改进核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保企业成本费用计划的科学执行。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故而应该明确各部门的具体成本任务,形成层级分明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要将预算和成本计划等分配给企业的各个部门,部门再细化到具体个人,从而将员工的自身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4优化成本分析工作,落实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利用成本费用核算数据,优化成本费用分析工作。不仅要将生产信息和销售信息纳入成本分析中去,也要将售后等环节进行深度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地形成参考数据,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需要。预算管理制度同样是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不可缺少的一环。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需由财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合作。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要细化预算科目,对相关数据要层层分解,同时结合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另外,预算编制完成并下达之后,一定要严格执行预算,严格控制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在预算金额下达之后,各项目、科目之间不能随意调整。2.5实现信息化的成本费用管理,打造高素质财务队伍。要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成本核算与实施等步骤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避免出现信息漏报或者失真的情况,最大程度地确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进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企业要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以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工作经验为标准来选拔财务人员。通过培训等机制不断提高财务队伍的成本控制手段。还要细化会计的岗位职责,从而形成实时监测预算执行情况、监控成本核算情况的财务体系;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考核机制,以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把评价体系贯穿于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当中,提高员工的成本费用控制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3结语
关键词:管理会计;医保控费;医改
财政部2016年6月颁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推进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医院财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应用管理会计的工具与方法,符合医院实际的医院管理会计实践,应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具体案例,描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思维路径的不同,以及自发式的管理会计实践背后的理论依据。用实践取得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发展医院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及开展医院管理会计活动的启示和策略。
一、某三甲医院医保控费的案例
1.案例背景。新一轮医改提出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某三甲医院所在H市医保中心,为保持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将医保支付方式由按人头定额支付改为总额预付制,医保结算不再根据医保实际服务量乘以定额来结算,改为年初为定点医疗机构设定总额,医院无论实际服务量多少,超出总额预付范围的,原则上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以倒逼医院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
2.两难问题。实行总额预付制一年以后,该医院经初步核算,应收医保款大幅超过预付总额,面临大量坏账损失,严重影响医院资金流量,医院决策层紧急召集财务、医保等相关部门研究对策。
财务部门拿出会计账簿,认为应收医保款超过预付总额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医院的呆账,应当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以正确反映医院收支结余,揭示财务风险。为此,财务部门建议升级信息系统,建立总额预付的临界报警机制,一旦达到临界点,除非急危重症,临床科室应当停止接受医保病人。否则,新增医保病人收不回的医保款,直接形成医院的净损失。
医保部门认为,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H市,医保病人占到该院病源的50%,对医院收入的贡献举足轻重。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简单拒收医保病人会构成违约,面临医保中心处罚甚至出局的风险。而且固守总额来提供服务,会导致医保服务量不进则退,在次年医保中心按照基金总盘子给各家医院划分额度的时候,面临市场比例和预付总额度下降等更加不利的局面。医保部门同时认为,从次均费用、药品比例等指标来看,本部门对于医保政策的执行和监控已尽到责任。
医院决策层陷入两难。医院总会计师提出,固守总额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说,不会形成新的坏账,能够保证医院经济在既有规模上的良性循环;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说,可能会导致本院在医保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减少甚至出局。能否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在医院财务可承受的条件下,尽量做大蛋糕,在占有市场的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等手段控制医保病人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坏账,提高医保收入的含金量。
3.解决方案。医院成立总会计师领衔的专门小组,经过深入调研和细致测算,向决策层提交专题报告及实施方案。
报告提到,医保病人总费用由统筹支付部分、自费部分两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医保报销比例,统筹支付部分平均占到总费用的7O%,在总额预付制下,统筹支付部分最高就是医保中心预付的总额。因此,(预付总额÷70%)÷平均住院费用=基础服务量。基础服务量就是医院固守总额,不发生医保坏账的临界点。
报告指出,为体现公益性、履行社会责任、做大蛋糕,医院在一定条件下应当尽可能满足医保病人的就医需求。所谓“一定条件下”主要指确保医院财务运行的可持续性。
报告进一步分析,收治超出基础服务量以外的医保病人(以下称为超额服务量),仍然可以收回一部分费用,即超额服务量的医保病人的自费部分。这就是说,按照现行医保报销政策,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费用的坏账=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费用×70%。为保证财务运行的可持续,医院应当明确超额服务量的边界何在。
报告根据医院实际数据,运用本量利分析模型,测算出医院收治医保病人的盈亏平衡点,并进行了相关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其基本思路如下:
3.1建立实现医保病人盈亏平衡的条件
(基础服务量的医保病人总费用+超额服务量的医保病人总费用)×收入结余率=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费用的坏账即:(预付总额÷70%+超额服务量×平均住院费用)×收入结余率=超额服务量×平均住院费用×70%其中,收入结余率=1一物耗占收入比率一人员经费占收入比率一折旧占收入比率一其他费用占收入比率
3.2换算得出超额服务量的计算公式
超额服务量=预付总额÷70%×收入结余率/平均住院费×(70%-收入结余率)
3.3实际数据代入求出超额服务量。根据该医院实际数据的测算,超额服务量约为基础服务量的15%,即超出基础服务量15%以内的部分是医院体现公益性、履行社会责任、维持医院经济运行可持续的边界所在。基础服务量的115%就是医院收治医保病人的盈亏平衡点。
4.实施效果。该医院工作专门小组把问题摆开、用财务数据说话,统一了思想,为医院业务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一方面,临床科室在盈亏平衡的边界内放开了手脚,专注于治病教人;另一方面,医院医保坏账增幅明显放缓,整体经济运行在可控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年,H市医保中心根据医保系统的运行数据,结合考核情况,适度上调了分配给该医院的年度预付总额,医院基本實现其市场份额目标。
与此同时,该医院制定配套工作方案,从分析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因素人手,实行综合绩效考核,医院经济运行的各项关键绩效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比如,医院认识到根据超额服务量的计算公式,在预付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影响超额服务量的关键因素是收入结余率和平均住院费用。没有结余就没有盈亏平衡,更谈不上超额服务量,要提高结余率就必须控制成本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代表病人负担水平和医院运营效率,平均住院费用越低,医院就有能力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就更有优势。在这种绩效导向下,医保控费也就有了着力点,国家政策通过医院内部的绩效考核实现正向传导,逐步得到落实。
二、案例分析和启示
1.财务和业务相结合,从财务会计走向管理会计。在上面的案例情境中,面对医保总额控制的政策环境,医院确实陷入两难。按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医保中心应该结算给医院的资金,全部在应收医疗款挂账,其中超出总额预付的部分就是坏账,基本是无法收回的。财务部门主张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固守总额绝不“透支”的做法,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问题。当然,医保部门也有苦衷,担心拒收医保病人导致违约,还担心市场份额停止增长。两难问题看似无解,但医院总会计师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从最终的解决方案来看,问题的解决不能执于一端,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将财务和业务结合起来考虑,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已然是自发的运用管理会计的思维。管理会计强调战略导向,在全民医保已成为基本国策,医院在医保市场上维持现状,不争取发展显然与战略不符。管理会计重视决策分析,不会静止地看问题。正常情况下医院收治医保病人是有结余的,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的费用也有能收回的自费部分,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的坏账实际是对基础服务量医保病人产生结余的稀释,这样看来,一定存在着平衡点。
正是因为医院决策层把财务和业务结合起来,站在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难题迎刃而解。这启示我们,医院经济管理者需要理解医院业务,需要跳出财务会计看会计,从财务会计的思维升级到管理会计的思维,自觉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医院财务工作的实践。
2.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管理会计的精髓在于实用。从前述案例不难看出,该医院运用盈亏平衡分析进行医保控费管理是H市医保中心实行总额预付制倒逼出来的,是对一个迫切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并非是该院系统的采用管理公司咨询服务或上马一套昂贵的管理信息系统。该院进行测算的模型也不是教科书上经典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下的本量利模型,测算的数据可能也不是特别精确,但在实践中却取得了“物美价廉”的显著效果。这启示我们,公立医院发展应用管理会计,关键还是要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证明,管理会计产生于实践的需求,在实践中发展和演进。
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也要求“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據管理特点和实践需要选择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前述案例中,该医院自发的运用管理会计思维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配套实施方案中,又自觉运用管理会计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方法,找准着力点,初步控制了医院成本和药品比例,提高了病床使用率。随着医院管理基础的提升和医保控费工作的推进,相信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方案和信息化的需求也会提上日程。
3.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发展应用管理会计正当其时。
在前述案例中,该医院置身于新一轮医改的大环境下,为应对医保总额预付制,初步进行了管理会计的部分实践。然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只是医改整个顶层设计中的一环,公立医院还面临取消药品加成、分级诊疗、允许社会办医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在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迫切需要强化精细管理,提质增效,在参与和支持医改的同时,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公立医院发展应用管理会计可谓正当其时。
改革进程中,公立医院同时面临医保控费和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力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经济运行压力和风险不容小觑,公立医院开展业务的安全边际何在?在医保病人应收尽收的情况下,又如何提高安全边际?这就需要医院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财务战略。结合前述案例的思路,医院提供的超额服务量就是医院开展业务的安全边际,提高安全边际就要提高收入结余率、控制平均住院费用,具体从降低物耗占收入比率,主要是药品、卫生材料比率;降低其他费用,主要是水电物业运行费用、管理费用;降低平均住院费用,主要是运用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加快病床周转、减少平均住院日等方面人手。
关键词:借款费用 会计处理 纳税处理 差异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相同点
(一)关于“借款费用”的定义相同
不管是新的会计法或者新的纳税法,都统一把借款费用的概念解释成,公司由于借款而产生的利息和其它成本,包含了借款的利息、折扣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和由于外币借款而产生的汇兑差额等。新会计法及新纳税法对于借款费用范围的限定也一样,都涵盖上面四项内容。
(二)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规定相同
如果借款的费用和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范围相符,那么新会计法和税收法的定义就会比较相似。满足资本化标准的财产指的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而且,“相当长时间”通常为一年。至于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涵盖了默写资产、投资性房产以及存货等几种类型。
(三)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相同
对于能够符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上来说,新会计法和纳税法的限定标准本质上是不相差的。不管是特别的贷款或者是普通贷款,只要是满足资本化的标准要求,会计法以及纳税法指出都能够允许资本化。
关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暂停资本化以及借款时发生辅助费用、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的处理,税法中未作具体规定,一般认为从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不同点
(一)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存在差异
对于贷款的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时点不一致的情况,会计法对于这类借款的解决根本方案是:基准方法费用化,并且批准贷款费用在满足标准条件的情形下可以资本化。会计法的解决方案依据的是谨慎的前提,所以在贷款费用的资本化和起始或者终止上都提出了比较严密的标准。分析贷款费用的资本化以及资本的终止的时点,会计法重点突出“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前”所形成的贷款费用可以批准资本化。在会计法上一般通过使用性或者是销售性来区分货款。而纳税法限定的贷款费用要依据不同的情形给以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实际为基础来决定贷款费用是否可以在纳税之前消除,还有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解除。相对会计法的谨慎方针,纳税法采用的是合理性以及税收促使的方针,所以在贷款费用的起始资本化和终止资本化上并无严格的限定。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纳税法对于自己创建的固定资产是通过项目结束期来计算资本化终止的时点。实现使用性或者销售性同项目结束时间不一定一样,这时候会计法和纳税法对于资本化的解决方案就形成了区别。
(二)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存在差异
新的会计法规定批准特别贷款所产生的利息费可以完全资本化,但是在第2章第6条也指出了,假如特别贷款中包含还有使用到的资金,应当在特别贷款产生的全部利息金里扣除那还分还没有用到的贷款在银行里可以获得的利息或是对那笔未用到的金额在投资上获得的利润,根据计算差额来资本化。并且,对于购建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纳税法律中尚未详细限定贷款利息的资本的计算。在以后的新的税法规章当中或许会增加有关特别贷款当中还没有使用到的金额在银行中可以获得的利息或是用这笔费用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回报来抵消资产的资本化费用,而不计算进当期损益。
(三)借款费用利率水准存在差异
会计法中提出根据现实的利率水平来核算贷款费用进行资本批和费用化后的资金。但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第38条,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产生的下面几项利息开支可以去除不计:不属于金融的公司向金融公司提供贷款的利息开支、金融公司的每一笔存款利息的开支等;不属于金融类的公司向同样不属于金融类的公司贷款的利息开支中不超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所以,这种情况下利息的开支上会计法和纳税法的计算方法会有一点区别。会计法中对于贷款利率水平没有提出严格的限制,但是纳税法在这一点上却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对非金融类型的公司提供贷款产生的利息开支假如高于规定的利率标准,纳税法提出高出的费用不可以资本化也不能解除纳税。
(四)关联方借款费用的处理存在差异
在会计法当中,关于公司的关联方间的贷款并未限定贷款的额度。对于这一点新的纳税法有不一样的要求。根据新的纳税法第46条,公司在关联方上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如果高出限定的范围而产生的利息,可能够在纳税中减免。公司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可以是满足本条款的第2条项,也可以是获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比值满足下面两种情况:一,对于金融类公司,值为五比一;二,对于其它类公司,值为二比一。并且,根据这一方案的条2项:公司假如可以根据纳税法和相关的执行法案上交有关的证明文件来证明其交易类型东路独立性,或是这一公司的现实税负低于区域内的关联方的,公司的现实支出给关联方的利息在核算缴税的金额进可以减除。
总结以上的分析,会计法和纳税法在贷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除了有统一的条款外,也有细微的区别,但是这些区别是科学合理的。根据笔者的观点,相关的经济部门需要考虑好新的会计法和纳税法当中在贷款费用的资本化上的协调性,加强完善有关方面的规定,将标准具体化,简化公司的这类事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有效的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公司及政府单位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新准则规定,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这些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交易费用,但交易费用的处理是隐含其中的。举例说明:2007年6月30日,A公司向同一集团内B公司的原股东定向增发15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13.02元),取得B公司100%的股权,并于当日对其实施控制;同时A公司发生交易手续费150万元,合并日B公司的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6606万元,合并前两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合并后B公司仍维持其独立法人资格继续经营。
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66060000
贷:股本15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9560000
银行存款1500000
说明在此种情况下,投资方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交易费用并没有计入投资成本,而是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如果资本公积不足冲减,再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新准则规定,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之和。这意味着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是不同的。举例说明:2007年4月30日C公司为取得D公司75%的股权,支付的资产包括银行存款1200万元和一项专利技术,原价1500万元,至合并日已累计摊销400万元,支付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600万元,取得该股权后C公司能够控制D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合并中C公司支付相关费用100万元。假定合并前C公司与D公司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27000000
累计摊销6000000
贷:无形资产——专利技术15000000
银行存款13000000
营业外收入5000000
此例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2700万元由C公司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2600万元和支付的相关费用100万元组成,而银行存款1300万元包括付出资产的1200万元存款和支付的相关费用100万元,借贷方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规定,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这种情况比较简单,将交易费用直接计入投资成本,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银行存款。举例说明:E公司2008年2月10日自公开市场中买入F公司20%的股份,实际支付价款8600万元,其中含有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600万元,另外,在购买过程中支付手续费等相关费用200万元。
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82000000
应收股利6000000
贷:银行存款88000000
此例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由8000万元购买款和200万元相关费用构成,特别需注意的是,实际支付价款
8600万元中的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600万元不是交易费用,也不能计入投资成本,应作为未来可收回的应收股利处理。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规定,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为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相关费用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应自溢价发行收入即“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种情况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比较类似。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意味着交易手续费等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举例说明:E公司设立时,其主要出资方之一甲公司以其持有的对F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作为出资投入E公司。按约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作价6000万元,交易中E公司发生相关费用200万元。E公司注册资本为24000万元,甲公司出资占E公司注册资本的20%。
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60000000
贷:实收资本48000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10000000
银行存款2000000
二、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
虽然长期股权投资的形成是多渠道的,不同渠道形成长期股权投资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各不相同,但对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产生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应该基本相同,基本处理方法是将取得的转让价款与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具体的账务处理为: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按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贷记“应收股利”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除上述规定外,还应结转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交易费用应直接冲减处置资产的收益,即减少“投资收益”的账面额。举例说明:G公司原持有H公司40%的股权,采用权益法核算该长期股权投资。2007年12月20日G公司决定出售10%,出售时G公司账面上对H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构成为:投资成本1800万元,损益调整48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300万元。出售取得转让收入715万元,另支付转让手续费10万元。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705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7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4500000
——损益调整1200000
——其他权益变动750000
投资收益1350000
本例中投资成本1800万元,损益调整48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300万元是H公司40%的股权,现G公司出售10%的股权,就是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乘以1/4,该10%的股权的具体数据为:投资成本=1800×1/4=450万元,损益调整=480×1/4=12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300×1/4=75万元。单纯的转让收益应为145万元(715-450-120),因为支付了交易费用10万元,使最终的投资收益只有135万元,而收入的转让款项为705万元。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S].2006.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激光电离; 飞行时间质谱; 薄层; 深度分析
1引言
随着材料科学和表面科学的发展,镀层和涂层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利用表面处理技术在产品表面覆盖一层或多层的物质,不仅可以使产品拥有美丽的外观,而且能提高其防护性能。该技术应用已经从日常生活扩展到科学上精密仪器研制等领域。大多情况下,薄层材料的性能与镀层的厚度、组成及镀层元素的深度分布密切相关[1]。因此对薄层的深度分析至关重要。
目前,应用于薄层的深度分析技术中,代表性的有二次离子质谱(SIMS)[2],俄歇电子能谱(AES)[3],X射线荧光光谱(XRF)[4],辉光放电光谱(GDOES)和质谱(GDMS)[2,5]。
然而,对于一项分析技术的评价涉及到样品的分析时间、结果的可靠性及其应用领域[6]。在这些分析技术中,它们的局限性和优越性是共存的。二次离子质谱技术(SIMS)非常适合低浓度的薄层分析,但分析耗时而且基体效应严重[2]。俄歇电子能谱(AES)虽然可以很好的分析多层样品但是灵敏度较差[3]。X射线荧光光谱(XRF)虽然可以对样品非破坏分析但对于低质量数的元素分析却无能为力[4]。辉光放电光谱(GDOES)和质谱(GDMS)有能力快速分析有着较大厚度范围的镀层,然而,对样品形状及尺寸的苛刻要求限制了其普遍适用性[2,7,8]。
近年来,激光采样技术以其直接对固体进行微量取样而备受关注,这项微采样技术极大地减小了采样过程对样品表面的破坏;而且该技术放宽了对样品的尺寸和形状的要求。当前,这项取样技术已经与多种不同的技术结合并应用于薄层的深度分析中,代表的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和激光溅射电感耦合质谱(LAICPMS)。但基体效应和分馏效应是它们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7, 9~11]。
高功率激光电离源连接到飞行时间质谱并应用于薄层的深度分析目前是一项极具前景的分析技术。首先,作为溅射和电离源的激光功率密度通常比LAICPMS和LIBS高出一个数量级,根据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减少基体效应 [12]。其次,高功率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IOTOFMS)的分析对象可以是导体、半导体及非导体材料,极大地拓宽了分析领域;而且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检出限。此外,其分析速度非常快,一个样品耗时仅需数十秒。因此,这项分析技术较大程度上克服了其它薄层分析技术的不足(基体效应严重、横向分辨率较差、谱线干扰严重、灵敏度较低和分析耗时等),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比如,镀层厚度的确定,多元素的同时检测、无标样时也可以对组成进行半定量快速分析,对于该项技术在不需要标样时也可对固体样品的组成进行半定量分析[13]。甚至对于组成复杂的薄层样品也可实现很好的分析,这是目前很多其它相关分析技术难以实现的。本实验就是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将该技术应用拓展到薄层样品的深度分析中,不仅揭示出薄层的厚度,而且可同时确定其中的组成及元素的同位素分布,由此验证了LIOTOFMS在深度分析中是一项多功能的技术。
2实验部分
2.1仪器部分
3结果与讨论
3.1参数优化
激光聚焦到样品表面,样品发生熔化,蒸发和离子化。在深度分析中,激光重复作用在样品表面一个固定的位置,样品材料的溅射从表面逐渐延续到基底。激光的功率密度是一个影响材料的剥蚀速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15],激光溅射速率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为了减少热扩散,弱化来自相邻的镀层的干扰,减少单个脉冲的质量剥蚀和提高深度分辨率,实验应降低激光功率密度[16],但是功率密度过低又会降低离子化效率和引起信号的不稳定,所以综合评价0.2~1.2 mJ/pulse,实验选择0.5 mJ/pulse(RSD=1.5%)作为激光能量,其对应的激光功率密度是9×109 W/cm2(烧蚀斑直径40 μm),这比分析合金元素的典型的激光功率密度稍小[17]。
众所周知,激光脉冲的能量是根据高斯分布的,所以为了获得更加均一的溅射,引入光阑切除激光束边缘低能量部分和减少弹坑边缘的热效应[10]。实验采用6 mm的光阑,而激光束直径大约8 mm。激光束通过光阑后又经过透镜于样品表面溅射出直径约40 μm的凹坑。虽然透镜(LMU3X,OFR division of Thorlabs)可以聚焦到直径小于10 μm的斑点,但是较大的斑点可以相对减少凹坑壁上的覆盖层,使得每一层的信号更加清晰。
深度分析中,激光脉冲频率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保证在后续的脉冲作用之前溅射出来的熔融材料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凝固在凹坑的壁上,从而有效地保持单个脉冲的作用和避免来自相继脉冲的信号干扰,即为了使两个相邻的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悬浮颗粒在凹坑的停留时间,所用的激光脉冲的频率要足够低。实验采用2 Hz激光频率不仅保证实验的需要而且有效节约分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