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1篇

教学 教学理念 国培计划 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2篇

一、 组织建设

1.进一步健全本专业委员会所属各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机构。通过会议的民主程序,推举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学术委员。该项工作将是本年度各学术委员会分别举办的学术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

2. 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壮大学会队伍。

3.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中心、中师中心、高师中心的主力军作用,并逐步规范,形成制度。

二、学术研究活动

本年度基础教育中心、中师中心、高师中心等均将先后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各学术委员会的主要学术活动为:

(一)基础教育中心

1.基础教育中心4月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新课程研讨会暨音乐教研员培训班”。

2. 各学术委员会的活动有:8月,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在上海市举办“全国童声合唱培训研讨班”; 8月,舞蹈学术委员会在深圳市举办“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舞蹈教学)教师培训班”;12月,器乐学术委员会在广州市举办“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器乐教学研究”活动。

3. 大区之间学术协作活动有:东北三省将于6月在哈尔滨市举办“新课程教学交流及专题报告会”;中南六省(区)将于8月在湖北武汉市举办“新课程下的音乐课教学研讨会”;西南四省(区)将于10月在云南举办“音乐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二)中师中心

11月在广西南宁举办“全国中师、幼师合唱指挥现场执教评比”活动,同时进行“合唱指挥教学研讨会”和“论文报告会”。

(三)高师中心

声乐学术委员会将于5月在重庆西南师大举行“高师声乐教学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研讨会”;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将于7月上旬在哈尔滨市举办教学改革研讨会和成立大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将于7月在西北师大举办“高师理论作曲课程改革”研讨会;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钢琴教学改革”研讨会;合唱学术委员会将于10月在开封河南大学举办“合唱教学改革”研讨会 。

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贯通中小学、中师和高师)将于8月在大连市举办“音乐教育学课程建设”研讨会。

三、科研工作

1. 继续做好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后的调研工作,拟与今年9月完成全国各地的调研任务。

2.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2004年的重点工作是搜集资料,10月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召开课题核心组全体成员第二次会议,交流资料和信息;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

四、其他工作

1.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课评选活动”。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3篇

如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已被众多的音乐教育界的人士所了解,但有多少人知道那些为了在中国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而呕心沥血、付出了多年心血的可敬的人们。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便以犀利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的音乐教育若要形成自己的体系,借鉴世界上科学的音乐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历史选择了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音乐教育家们。1980年,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在德国会见了奥尔夫以后,就开始在中国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办“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班”。虽然他1994年去了德国,后侨居加拿大,但他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推广中功不可没。如果说,廖乃雄教授是中国大陆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第一人的话,那么,现任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的李妲娜老师便是其后继者,是他们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还不大为人所知的时候,开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艰难的推广工作。廖乃雄教授出国以后,作为后继者的李妲娜老师为此所做的辛勤工作,以及对在中国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所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为她书上一笔。

一、 初衷

李老师出生于音乐之家,已故的父亲李凌是中国音乐界的老领导。李老师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自1978年起一直在中国音协工作,历任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表演艺术委员会执行秘书,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务。最初李老师并未从事音乐教育,但后来有一件事使她感触很深,并将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了她毕生奋斗的事业。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工作的时候,她曾多次为学成回国的年轻人和在国际音乐比赛的获奖者组织音乐会。但当时最让李老师震惊的是听众的音乐素质欠缺。她认为要提高听众的音乐素质应当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所以,当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廖乃雄教授的影响,接触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后,就认为它可以为中国的中小学和学前音乐教育所用。她曾赴德国、奥地利(奥尔夫音乐学院)学习、考察。将其与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后,她认为中国多年没有改变的以唱歌为主要(或全部)内容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免过于单调,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我们最缺乏的是可供借鉴的音乐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因为中国在与世界隔绝了多年以后,音乐教师根本不知道国际上是在怎样进行音乐教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当代音乐教育相对落后、国民的音乐素质相对低下,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但在当代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国家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与中国古老的音乐美学、乐教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奥尔夫在他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解释了他的“原本”的含义:“‘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s,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中国上古时期形成的音乐的概念即强调“歌、舞、乐”是一个整体,这两者的相通性是显而易见的。“原本性音乐”从哲学的层面去认识,可以理解为它是原始的、自然的、即兴的、综合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手段、一座桥梁,通过它达到促进人性发展的目的。

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学模式,它具有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性,也具有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的广泛适应性。正如奥尔夫曾说过这个体系是一种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方法是可以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完全可以“本土化”。

基于以上认识,李老师自1986年起,就开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推广工作。

二、踏实的工作

1991年成立了中国音协奥尔夫学会(1993年更名为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李老师作为会长,用以下三种方式开展工作:

1.聘请专家讲学

先后邀请德国、美国及台湾的“奥尔夫”专家和学者来华授课。如1986年邀请德国西柏林奥尔夫教师施耐德夫人在北京讲学,1988年、1991年邀请奥尔夫学院教授两度来华讲学,1988年邀请美国奥尔夫协会会长玛瑞・莎洛克博士在北京、西安讲学,1995年邀请德国的沃尔夫冈・哈特曼先生在上海讲学,2001年邀请美国奥尔夫协会前主席朱迪・邦德博士在北京讲学等等。

2.组团出访学习交流

4次出访德国、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活动。如1991年11月应美国奥尔夫协会邀请,李老师赴美参加美国奥尔夫年会,并在会上以《阿细跳月》为课题做了中国“奥尔夫”教学课例的展示;1995年李老师以中国音乐教育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带团(包括16名上海小学生艺术团成员)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纪念卡尔.奥尔夫诞辰100周年国际会议,在会上又展示中国“奥尔夫”教学课例《秧歌》。

3.培训师资

在国内多次举办大型培训班。如1986年,李老师就任刚刚组建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就于当年的5月19日-6月14日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分别在北京和西安举办大型师资培训班,在京先后两期共有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近九百学员参加,此次活动后在各地掀起了一个奥尔夫的小,对当时刚起步的音乐教育改革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988年8月15-25日在奥尔夫基金会资助下,由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与原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联合主办奥尔夫师资培训班,全国除青海、台湾外各省均派人共计四百余人参加学习。这次培训由于重点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法课教师参加,为该课教学注入了新观念、新教法,推动了音乐教育理论的建设。1993年9月至1994年7月由中国音协音教委主办为期一年的“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师资培训班”(现己举办了十届),由李妲娜、吴国本、李燕诒等人任教,学员80余人。1989年起分别在北京、陕西、广东、沈阳、甘肃、河南、山东、天津、河北、大庆等地举办短期(3―7天)的培训班,2002年起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以外开办师资培训班(200课时),与当地有关机构联合开办培训班。

4.教学及研究

李老师在祖国大陆及台湾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她对奥尔夫教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并出版了与他人合著的专著两部:1997年编写出版了《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与杨立梅合著,海南出版社);2002年又编写出版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与修海林、尹爱卿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从书]),这是在大陆第一本比较全面介绍奥尔夫的专著。2000年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陆第一个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站(省略)建立,新颖、丰富的内容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点击,加速了国内外关于奥尔夫教育信息的传递。

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继续教育学院,李老师受聘担任本科“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至今已有4 届。

三、 融入

2000年李老师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艺术课”课题组成员,参与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

李老师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小学的“音乐”、“艺术”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左下栏图表能够很好地说明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与中小学的“音乐”、“艺术”课程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李老师作为参与制定“艺术课程标准”的专家,对以上三者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她说,“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最核心的是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创造性”,这在根本上与基础教育的“音乐”、“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戴维・埃里奥特 实践音乐教育观 我国音乐教育 实践性

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博士现为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曾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学、西北大学、开普敦大学、北德州大学和里莫力克大学爱尔兰音乐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作为音乐教育理论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戴维・埃里奥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观”,引起了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实践音乐教育观的论点简述

(一)多层面与多样性的实践性音乐教育基本主题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哲学源于“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①也就是说,每个具体的“音乐”实例实际上比音乐作品更多。他认为音乐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层面所组成的社会集合体。

戴维・埃里奥特采用“音乐”一词的三种不同写法来概括实践性主题的基本内涵:(1)音乐(所有字母大写:MUSIC)是指世界上所有类型的音乐,包括世界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2)音乐(第一个字母M大写:Music)指一种具体的音乐实践(例如:爵士乐);(3)音乐(所有字母小写:music)指音乐实践中的某一具体内容。

戴维・埃里奥特还认为,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由各自不同的演奏技巧、独特的“音乐理解”所决定。他将“音乐理解”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者和听众。他认为“音乐理解”一词代表着实践活动,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人应批判性地思考、反思,并能够创造性地和符合道德规范地进行表现和创作,以此来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和进行教学。

(二)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观点是将音乐教育作为演奏实践活动,意味着对各年龄段、具有各种音乐能力和个人目标的学生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应当是具有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创造性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爱心的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够进行终身音乐创作,②在学校或社区里欣赏音乐,也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意义上的音乐,让学生参与表演和欣赏、即兴演奏和欣赏、作曲和欣赏、排演和欣赏、指挥和欣赏、听录音和现场表演,并通过学习来提高音乐批评能力。他强调,实践主义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教与学的变革。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扮演一种或多种角色,如教练、导师、顾问、协调员、指挥、领导、资源人等。

(三)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与音乐欣赏水平,进而服务于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教师在实践性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享受、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及通过持续不断的音乐活动来获得自信。同时,他特别强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感与责任感,还举例说明实践性音乐活动的社会价值,比如“活着的地球”音乐会、“青少年援助”音乐活动所、“音乐诗果酱”社团等。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性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进行多层面、多样性、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自身素质高并且有服务于社会意识的音乐教学活动模式。

二、我国现行音乐教育状况透视

(一)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的新音乐课程标准

面对21世纪全球的科技与经济不断往前推演的时代,无论东西方都认识到,自工业革命后,独尊科技、偏重理性的教育内容与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多元的需求。素质教育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而这样的希望工程必须从小做起。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风潮应势而起,中国的教育再次迈步,出现新的气象。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彼此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此外,《决定》中首次从科学角度阐述了美育的作用及功能。如第六条指出:“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决定》具体且系统地规范出学校美育的任务、目标及实施途径。如在中小学部分,应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社会环境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必须以免费或优惠方式对学生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等。

2000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国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中小学教师代表,研究与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明确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反映了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获得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及美感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培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及主动学习、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能力。

(二)目的与现状的反差

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观念存在分歧,理念层次也存在较大分歧:多数教育者仍重音乐教育形式,而轻对非音乐本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音乐教育的社会及娱乐功能;大学音乐教育则倡议多层面的音乐教育目标,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教师培育课程仍以专业音乐的课程培训未来的音乐教师,强调表演与培育精英的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主。

其次,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分歧:目前,我国仍然以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在中小学与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决定》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操,反而更多地注重于部分可能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教学培养中小学生及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养,因为专业技巧过关了,可以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所以,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很大距离,使新课程标准在我国的中小学及普通高中阶段举步维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师资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这都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不便。

三、实践音乐教育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之异合

作为对传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反叛,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依据。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的思想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的当代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主张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基本观点“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命题,是与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可以说,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论,是随着时展而产生的音乐教育思想。然而,他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巨大反差。

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强调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就学生自身来说,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首先具备基本的音乐听赏能力,继而具有音乐创造能力,最终成为社区及社会音乐活动的主力军,服务于整个社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显然,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现行音乐新课标的目标不谋而合,两者对于提高全人类的整体素质及推进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放眼现实,我们又与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说,怎样评价音乐教育目标的可行性与实践性,怎样实施音乐教育?尤其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如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价值的未来的音乐人?作为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能马上更改现实,但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平衡新音乐课程标准与现实的矛盾?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其实践观理念?

尽管如此,不管是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还是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在出发点上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而主要的问题都是怎样有机地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推动、引导社会的音乐活动及音乐文化的传承。

注释:

①②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41,122.

参考文献:

[1]马达.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J].人民音乐,2009(5).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本科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同一时期,音乐界的实践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法,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法注重从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感官和肢体语言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音乐,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经验总结,这种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喜爱而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此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并不密切,而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教学,则属于空谈。所以,用成熟的音乐教育实践课来促进音乐教育本科综合人才培养进程。将音乐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适应就业能力,为就业单位提供能够直接上岗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综合类艺术院校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1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培训机构方面

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就业方向,一部分走向社会培训机构。但是各培训机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学历参差不齐,硬件设施强,软件实力不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存在一定的差异。真正能够到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喜欢此教学法并已经就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年龄较大,属于理论派;而真正能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肢体语言、节奏模仿等手段展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我们省内的大环境下,缺少对奥尔夫实践课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急需科学规范的大规模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此项教学法。

1.2师资方面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从本科教学阶段聘请学科专家正规地培训奥尔夫教学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奥尔夫教学师资,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1.3学生观念方面

实践课堂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是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的基础练习,没有意识到就业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钢琴教师、声乐教师等。所以,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自身专业逐渐向就业方向靠拢,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进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2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例的音乐教育实践课堂

目前,吉林省内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几乎都是从理论上学习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而实践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的教学法实践课堂中,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走出了书本式教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参与教学、独立教学的能力,让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知识的同时参与教学环节,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实践期间,我们与省孤儿学校、明德小学长期合作,实行阶梯式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纳入长期教学实践计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中小学音乐教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对青年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培训;邀请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对大三、大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课教学;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汇报;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走出去,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计划,即青年教师到奥尔夫教育学会进行滚动式实践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参与课堂,增强合作能力、表现力和控制课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看课互评”讨论会,让授课者互相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阶梯式派出教学团队去参与课堂教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所谓阶梯式授课,即对大三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分组、滚动式集体备课训练。按小学六年制分成六个备课小组,每一组准备相应年级的音乐课程。每个组的组员分别负责教授本年级的部分音乐课程,每周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点评,互相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月小组之间进行轮岗制年级互换,将已经成熟的备课信息、PPT等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去粗取精。经过一学期提取精华式的现场教学准备,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讲授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如在省孤儿学校的实践环节和在明德小学的大队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热情地带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环节,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我们教学的最好认可。在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中,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首先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小鸡的声音和动作,一组模仿小鸭的声音和动作。在分别模仿了声音和动作之后,让学生跟着2/4拍的节奏“tata/ta0/titititi/ta-/”来进行交替节奏练习。模仿小鸭的同学说“ta”的节奏,模仿小鸡的同学说“titi”的节奏,同时伴随身体模仿动作。其次,开始学习旋律的时候,将适合这节课的奥尔夫乐器发给学生,乐器有铃鼓、沙球等小型乐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让模仿小鸡的学生唱旋律,模仿小鸭的学生打节奏。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反之。经过这样的排练,让一年级学生加深了对小鸡、小鸭声音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它们的节奏知识,将声音和动作运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出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分好小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进度。

3结语

任何优秀的教学法都是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去粗取精,才能真正地被更多人认可,从而发扬光大。师范类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和输出教师队伍的基地,不但要多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多与人交流,还应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学分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就业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教师经过每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断地丰富每届学生的教案和PPT内容,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把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是直接输出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可直接上岗的专业教师,而当今学龄前或艺术社会培训机构中,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专职教学法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为兼职,少数没有学历。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奥尔夫教学法只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课的课程计划之一,我们想通过此方法,用理念来引领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更好地体现理念的科学性,让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不断地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从而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市场并普及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的契合性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89-291.

[2]田屹.透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审视我国音乐教育现状[J].电影评介,2009(10):95-96.

[3]单宏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