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法律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92-03
随着全民教育时代的来临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的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在人数增长迅速的背后,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主动自觉守法的意识却大大滞后。为了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必要对当前高校的法律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来除旧布新,通过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授课方式的创新等多种途径来做好当下的高校法律教学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首先,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从宏观上而言仍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知识框架和体系。经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基本上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法律知识,例如了解了《刑法》、《宪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但大学生对这些法律的交流程度较浅,基本上仅仅停留于听说法律名称或是听说过一星半点的法律条文,但对于这些法律在具体生活中究竟应该如何落实、这些法律与身为大学生的自身之间具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等这些具体方面,则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仍较为欠缺,需要继续通过学习来加以充实。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法律观念淡薄、遇事不善于利用法律的情形。大学生自身不仅在法律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且在遇到一系列突发事件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意识,基本想不到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使得我们的学生养成了凡事顺从接受的“逆来顺受”的性格和行事方式,遇到事情就想着得过且过,而不会将其与法律相联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的诸如“权大于法”等一系列有悖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歪理邪说影响到了大学生,冲淡他们脑海中的法制观念,再加之本身法律知识储备就相对不足,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伤害时,不会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了。
第三,近日,引爆人群眼球的就是越来越多的高校生犯罪事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换,世迁,学校成为一个犯罪事故多发的领域,并且相关数据显示,增长率越来越高,增进的脚步越来越紧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校领域的犯罪率仅仅不到刑事犯罪案件的1%,七八十年代也才增长了不到2%,现如今,大学生犯罪率增长到了15%左右。学校本来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优雅的环境,先进的教育,博学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求知求识的好的条件,但是,高发的大学生犯罪破坏了这种环境,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的将是社会的不稳定。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之原因
第一,大学生价值取向游离不定、立场不坚定。由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上存在多重矛盾和一些不健康的理念、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力,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塑造、自身道路选择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也造成了他们立场的不坚定。同时,互联网的发展,造成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互相交融和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没有形成时期,这种混合的价值观念会对他们正常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价值观背景使得现在的大学生自我主义色彩浓厚;追求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大大影响了正常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其相对较为薄弱的法律防线就会不攻自破,极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第二,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工作有所欠缺、成效不大。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摆脱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仅其自身的学习要求和全面发展出现了要求不严、相对滞后的现象,而且学校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松懈。其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强调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法律能力的提升和法制观念的强化,从法律课程设置、相关教材选用以及法律课程授课时间等方面都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客观上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三,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干扰。当前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各项手段来逐利,但在此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对金钱的渴求程度较为旺盛,再加上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袭,就很难守住自身的法律底线,从而误入歧途,也凸显了大学生法制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当前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措施
第一,应该改变法律教育从属于德育的尴尬局面。换言之,此举是要提升法律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比重,是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法律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措。众所周知,当前国内高校在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时通常采用的教材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而在这套教材中法律基础的比重仅占两成左右的内容,因而,高校当前开展的法律教育基本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涉及法律的内容,这一点是造成当前一个时期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诚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道德不同于法律,有的人有很高的道德素质但是还是可能触及到法律红线,相反而言,有的人虽道德素质低,但是他不会触及法律红线。因而既不能全部否定法制教育,也不能全部否定德育。要想对高校的法律教学进行改革最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改变法律教育从属于德育这一教育现状,通过单独开设法律教育课程、更新法律教学教材、增加法律教育教学课时等诸多手段来强化法律教学在整个大学阶段所接受教育的课时比重,并且加大对相应的法律知识和应用的考核力度,增加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利用法律,帮助自己、保护自己。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个人对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称为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内容是广泛的,又对法律本身的认识如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态度和要求,也有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包括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看法,还包括对现实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仅包括对法律本身在情感上、认知上、信仰上和评价上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包括对一些具体现象的反映形式。他们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明天,也是主导未来中坚的力量,他们的法律意识影响的不止是作为公民的本身,还影响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能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教育,要想有针对性的开展类似的法制教育必须“知己知彼”,就是对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和掌握。这是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如果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能准确客观的掌握,我们最后所采取的法制意识培养的相关教学可能都会与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和未来走向的特殊性,也在于他们年龄层次的特殊性,他们在大学中,从刚步入成年的18岁左右到二十几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可塑性的年纪,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纪。人生经历的欠缺、社会经验的不丰富、知识面的不广阔、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心智的不成熟性,等等,都是这一特殊阶段他们的特征。在特殊的年纪如果遇到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时代事件,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偏差与社会对他们相应的要求。由此可见,准确掌握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状态和他们特殊年龄段的法律需求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必经阶段,对提高这一阶层当代法律意识和培养他们在遵纪守法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小而言之的好处,大而言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长远方针有非常高的契合度,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分析,我们法律教学团队想在我校学生的法律课程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更多的收获,在法律意识的培养上同样也有大的收获。所以对我校的学生们开展了一次有关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以下是对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的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形式和结果
通过对我校2015级和2016级学生进行了有关法律意识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方式分层抽样获得调查样本,发出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达100%。我们从法律知识获取渠道、通过对问卷的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如下:
在法律学习的重要性调查中我们调查统计发现,15.3%的学生认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仅限于稍微了解,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来应对;78.5%的学生认为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认为必要的法律知识ψ陨淼姆⒄褂蟹浅C魅返墓娣蹲饔茫恢挥胁蛔10%的学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完全没有必要。
我校学生在法律知识的来源方面的有32.1%的学生来源于学校开展的相关教育,42.7%的学生获得法律知识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网络等),剩余20%左右的学生都是受家庭影响和其他渠道的来源。
在对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运用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23.4%的同学认为自己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并且能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灵活运用到这些知识。71.1%的同学感觉自己没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解决较为现实的问题。
当调查学生的具体实践行为时,大学生兼职工作中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有57%,无意向的人占36%;遇到现实问题自身的利益收到损害时,认为应该向保卫处或者公安机关报案的有74%,这一数据从另一层面也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的淡薄性值得我们深思。29.6%的学生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在于所接受的法律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又有46.2%的同学认为这种淡薄意识源自于社会大环境。
在被问及对当前法律的信任度时,同学们给出了不是很高的评价,其中32%的同学认为满意或者比较满意,37%的同学认为不太满意,剩下的调查同学都对当前法律信任度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对法院审判过程中做出公正判断的信心调查中,有信心的同学们占27.1%,对当前法制环境整体方面不太满意的占到近68%左右,法治社会的前提在于民主立法,以及各程序的健全,社会中少数的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占据了高校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是法制观念的传播者,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必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1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1.1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法律的知识,才能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才能在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运用正确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学生李某,为了出行方便,自己买了一辆电动车。某个下雨天,李某骑电动车外出买东西,在人行道上直行时候,经过一个路口,一辆汽车突然转弯,李某避让不及摔倒在地。汽车司机非但没理会李某的摔伤,还责怪李某不知躲让,并且在责骂之后扬长而去,李某只是自认倒霉。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不懂法,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而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时候没有维权意识,不能很好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2法制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当中,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形成了亵渎法律的意识,往往难以做到自觉的遵守法律制度,没有义务观念,随意的践踏他人的权利,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1]高职院校学生夏某因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而产生报复的心理。在报复的手段上,她采取偷拿室友财物的方式,想以此方式让室友着急难过,达到自己报复的目的。虽知盗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甚至可能造成犯罪,但夏某对此并不在意,法制观念极其淡薄。
1.3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信念。[2]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对法律有所信仰,在心里时刻保持着对于法律的尊重,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实现对于法律价值的正确追求及自觉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严重的误区。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权力大于法律,认为打官司打的是“关系”,依靠的是“票子”,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就简单以为用钱就可以摆平问题,藐视法律的权威性。
2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对策
2.1加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力度,补充法律知识
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法律基础课建设,优化师资队伍,聘请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学习和掌握比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另外,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外,还应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自主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成立学生自治学法组织,鼓励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如“模拟法庭”活动,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等,学生可通过这些活动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拓宽自己法律知识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3]
2.2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教育环境,增强法制观念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特别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环境的影响力更不容忽视,良好的校园法律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实行依法治校,用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依法办事的氛围,使学生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自觉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4]
2.3加强实践活动,提高法律信仰
高职学生对法律缺乏信仰,不信任法律,很大程度都是受个别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片面理解法律,对法律产生误解。要消除学生的误解,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才能学会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权利遭到侵害或是遭遇纠纷时,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自己用法的亲身经历,进一步熟识法律,建立对法的信任,提高对法的信仰。[5]
2.4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有效联系,提高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6]因此,学校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的同时,社会和家庭也要发挥自身力量,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社会方面,要注重优化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家庭教育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李荣兵.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文化,2015.
[2]杨丽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博览,2015.
[3]杜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路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李丹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5]于桂凤.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及解决策略[J].法制博览,2015.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 在校大学生 法律意识 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1 意义与方法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进步和逐步完善,法制建设进入到推进民众法律意识提升的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民众的核心主体,其法律意识的提升与培养直接关系到法制建设发展。通过对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知程度,探讨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以潍坊医学院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按年级、专业(医学、非医学)分层,对随机抽取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前期调查资料并经相关专家讨论后,形成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校大学生一般情况(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等)。(2)法律意识状况: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心理、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四个方面。所有的资料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实证调研分析
2.1 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一般情况
调查300名,男生115名,女生185名,男女比例0.62: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60名,英语专业学生140名;2012级和2011级调查学生人数分别为160名和140名,年龄均值为20岁;52名来自城市,59名来自乡镇,189名来自农村。
2.2 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
2.2.1 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发现,74%的大学生对我国主要法律大概知道一些,22.3%比较了解,但有3.7%的大学生一点都不了解。对法律与法规区别的了解,67.3%的大学生大概知道一些,19.0%比较了解,只有0.7%特别了解,并有13.0%一点都不了解。对违法和犯罪的认知,85.0%的大学生对于“违法”和“犯罪”的概念认识是正确的,而有15.0%回答错误或不知道。从法律知识的了解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只是大概知道一些,对于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情况并不乐观。
2.2.2 大学生法律心理状况
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法治状况的认识不容乐观,对“我国目前司法是否公正”的肯定回答率仅为7.0%,多数表现为对司法公正不认同;在法律的心理接受程度上,对“大学是否有必要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回答是积极的,其中,83.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开设,而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在法律知识获取途径上,46.3%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39%从电视、电台获得,而对报纸、网络等学习途径却利用不够充分。
2.2.3 大学生的法律态度状况
32.3%的学生对法律有信心,认为法律能保护他们的切实利益;40%的学生认为法律会逐渐完善,并能保护自身权益;但仍有27.7%的学生认为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同时,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学生的法律态度明确,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在60%以上,而面对他人权益遭受损害时,法律态度也比较积极,有39.7%的学生去电话报警。但是,也有10.3%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15.7%的学生选择明哲保身、视而不见,甚至1.3%的学生选择去对方单位大闹。
2.2.4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状况
大学生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司法机关的态度,给予信任和肯定的仅为8.3%;有36.7%的学生选择回避,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有5.3%的学生表示不信任。对于当前法律的总体认识,多数认为法律应该值得去信任并且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完善,但有24.7%的学生对当前法制环境不满。
2.3 大学生自身的基本情况对法律意识认知的影响
2.3.1 不同专业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经统计分析发现(表1),临床医学与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我国主要法律的了解情况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别(χ2=6.539,P=0.038);对“法律与法规区别”了解情况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别(χ2=2.459,P=0.292);对“违法是否就是犯罪“的认知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χ2=2.949,P=0.229)。
表1 不同专业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注:因“特别了解”的例数太少,与“比较了解”合并为“了解”组
2.3.2 不同年级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经统计分析发现(表2),2012级和2011级大学生对我国主要法律的了解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χ2=1.427,P=0.490);对“法律与法规区别”的了解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863,P=0.650);对“违法是否就是犯罪”的认知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χ2=4.074,P=0.130)。通过分析,认为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法律意识高低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年级跨度较小而体现不出不同年级因素的影响。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注:因“特别了解”的例数太少,与“比较了解”合并为“了解”组
2.3.3 不同性别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经统计分析发现(表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我国主要法律的了解情况没有差异(χ2=3.439,P=0.179);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法律与法规区别的了解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χ2=1.169,P=0.557);说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违法是否就是犯罪”的认知情况无统计学差异(χ2=1.505,P=0.471)。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注:因“特别了解”的例数太少,与“比较了解”合并为“了解”组。
2.3.4 不同居住地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确切概率法算得(表4),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对“我国主要法律”的了解情况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双侧) =0.002);对“违法是否就是犯罪”的认知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双侧)=0.520);而经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对“法律与法规区别”的了解情况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 79.987,P=0.00)。
表4 不同居住地大学生法律意识认知差异
注:因“特别了解”的例数太少,与“比较了解”合并为“了解”组。
3 结语
在对潍坊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不足,对法律的主要理论、基本常识和特征掌握的程度不深,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基本理论掌握表面化。可能由于个人原因,亦或是多年的教育体制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他们的法律心理表现的较为脆弱,内心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法律获知的手段被动而单一,没有主动积极的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学习,多是通过课堂等传统方式被教授法律知识,容易片面的理解当前的不良现象,有时候容易被错误引导。但随着法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生逐渐意识到当今法制社会的要求,越来越注意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尤其觉得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法律基础课程,通过日常的学习直接获得法律知识,这也是大学生自觉适应社会需求的积极表现。然而可能受我国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法律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的法律态度又表现出不够坚定,希望法律能保护自己,却又对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质疑,甚至受到特殊法律案件和“厌诉”等社会不良现象的消极影响,没有对现代法律意识形成科学的认知和自控,法律信仰也表现的不够稳固,有时候对问题的判断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对法律的规范认同程度不高。所学专业和生源地不同,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产生一定影响;性别上的不同则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所选年级的跨度比较小,未发现年级对法律意识高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针对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国家有计划的改革“两课”教学,加大对法律的学习程度,并贴近生活实际,合理利用网络等现代资源,有计划开展法制实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化解心理矛盾与冲突,伴随着我国立法的逐渐完善以及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的同时,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熏陶学生,将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尝试在中学时代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效果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 汤景桢.上海市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2] 韩世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建议[J].青少年研究,2006,3(12).
[3] 张淑玲.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法学杂志,2002,7(1).
[4] 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法律意识…
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政策的少数失误导致了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一个班级学生数越多教师的教学压力就越大。在思政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由此可见高校教育阶段非常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好好掌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中的触目惊心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低下,启示学生必须从小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要做法律知识的文盲。本文着重分析了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主题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将法制意识“顽固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的相关措施方法,希望能够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重视在思政课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高中、大学已不是稀罕的学校,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各高校为争夺生源而无节制地扩招,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招生质量普遍下降,尤其体现在个人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层面上。再者,很多学生从没有接受过正统、细化、规范、完整的思想政治与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学生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丢弃应有的道德、思想素质低下,当下强调素质教育的目的本就在于培养学生坚实的法律意识,激励他们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若学生仍按照现在这种非理想的形式继续下去,那么我们的社会整体风范将会得到严重影响。
二、将大学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和方法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推进法制意识教育的开展 高校教学的一大内容就是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防止某些学生误入歧途,相当于给他们每个人附上了法律的保护罩。但是如今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主导方向就是以法制教育感召每位学生,却不能百分百地规避学生违法犯罪、知法犯法等恶劣现象。众所周知,初、高中生犯罪只要是满足公民的正常年龄就会受到法律的严重惩治,为他们的人生蒙上一层污点。因此,在学生受教育的期间教师一定要做好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调整的牵引工作,降低学生因一时被蒙蔽落入法网的频率。例如:剖析近年来官方网络曝出种种学生犯罪案例,许多学生是知法犯法,这种情节是相当恶劣的,由此证明我们高校法律意识的传播力度远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其实发生这些不良事件的原因无非归结为三点:1.大学生没有清晰的人生观、价值观,2.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的充实,3.自私自利当道,冲毁了道德堤坝,由于这三大原因很多不坚定的学生都会“沦陷”。从遏制学生犯罪的层面上来讲,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随意倒。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宣扬法制意识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动法制教育共同发展法制意识的树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完成的事情,单纯地传达法制意识的内涵并不能深谙人心,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多姿多彩、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制教育的发展,打造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出于担忧学生的生命安全将法制宣传的范围限制在了课堂和校园这个圈子里,现在这种旧观念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需求。教师要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法制教育的宣传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地体会到法律意识的强大力量和道德理念的震撼力,才能长久地维持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言语交流,指导学生向理智、成熟和完善的方向进发。例如: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法律系列的知识讲座,并邀请相关的知名专家到学校进行扩大宣传,这样学生就会重视起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听讲座汲取法律意识的知识之外,学生还必须将这些思想切实地落实到亲身的行动中去才能理解爱心、自卫、维权等法律意识的真正内涵。就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集体进行一次“扶持孤寡老人,让他们感悟温暖”的爱心活动,对于敬老院的老人来说,亲情是非常奢侈的,这次的活动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爱心,让机构人士和老人们刮目相看,更让同学们收货了开展扶困活动的快乐。诸如此类的公益活动都是将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妥善结合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亲身参与的活动的引领和感召,学生们的思想境界一定可以更上一层楼,从而树立起坚固的法律意识,使得以前的综合素质“扶摇直上”。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在各高校大力开展并渗透法律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思想与概念,归根结底就是引导学生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磨炼的磨合过程,进而让社会收获越来越多的社会栋梁,同时使得自己的人生具有更高贵的价值。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可以成为传播法律意识的载体和渠道,因此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必须把思政课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法制与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之后的生活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楚静,朱文星.新时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刍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
[2]…羊展文.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互动――论高校公民道德意识的构建.梧州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