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文化营销

中国文化营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文化营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文化营销

中国文化营销范文第1篇

对莫言老师很尊重,但客观感觉,这个奖是三位一体,如果没有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连年高速增长和译者的卓越贡献,诺贝尔奖花落中国,花落中国的乡土文化恐怕很难。

2.莫言获奖的国民反应与莫言效应

起初文化界反应不一,最终一致热烈祝贺。

传媒股票全线飙升,34只股票中26只上涨,冲破了一段时间以来股市漫长的低迷雾霾。

莫言作品收录入中学语文选修课本。

莫言著作卖断货,成了热捧俏销的礼品,出版社连连加印。

莫言手稿身价上涨百万。

莫言家乡建莫言纪念馆,建万亩红高粱。

陈光标请莫言老师住别墅。。。。

3.中国文化营销哲学反思、反问与尴尬

之一. 消费者爱的是文学还是商品、礼品?

图书大厦人山人海,让人既为文化而心喜,又生悲催。文化需要知音,需要鉴赏,需要共鸣,如果仅仅沦为畅销的热门礼品,被人束之高阁塞进储藏室,或者草草了了翻过两页后成为某一天的午餐谈资后直接成为陈列柜里的摆设,都只是文化的悲哀。真正的文化热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作者的一次国际获奖而到来。

之二. 文化商品日常如何营销?

莫言老师的早期作品是通过文化期刊阅读的,随着越来越忙以及阅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光顾书店,或者不再选择书店买书和读纸质书,实体店也因此一家一家倒闭。经常光顾当当等网站的是一部分阅读群体,在机场慷概解囊的是另一部分脚步匆匆的商务人群,那么更广大的中间人群有渠道了解新书、新作品和有影响力的推荐丛书吗?这些就是文化商品的营销盲区和丢掉的营销销量,前两部分人群中也有相当多的营销遗漏和盲区。

之三. 西方为什么看重中国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拯救者,如果以老外的淳朴销售观,十三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的人一年只买一本书也相当可观,完全是一个天文数字。诺贝尔奖来到中国,也会将中国的消费视线引向世界和世界文化与文学。

之四. 莫言作品的翻译如此重要,为什么没有掀起翻译热,也没有掀起整体的文学热?

这些既体现了商品社会现实的景况,也印证了文化市场营销的薄弱与虚弱。不去推,不去运作,怎会有热?

之五. 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奥运甚至全运会大奖受商业和政府重视?

从奖励力度上尚未体现出重视程度, 文化在现代文明古国的地位实属尴尬。

之六. 文化遇冷与奢侈品趋热

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数据,中国奢侈品全球价格最高,比香港高45%,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税率并非全球最高,工资收入更非最高,决定其售价的是消费者的热捧程度。未说出的另一半话为,以及市场的不规范性和投机性。十一黄金周国人出境消费奢侈品累计约38.5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

中国文化营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元素;丝绸服饰;文化营销;运用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07-1从丝绸服饰的销售思路上来看,我们进行销售前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产品、品牌以及定价。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元素在其中的运用做相应的说明。

一、 产品中的应用

(一) 造型款式。从中国的审美风格上来说,中国人比较注重含蓄美,同时比较看重意境的创造,所以这就使得我们中国的服饰与西方的“窄衣文化”完全不同,我们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宽衣文化”。中国的服饰讲究宽大、支撑点少。并且强调人与空间的协调统一,像中国传统的旗袍、中山装等等,这些都是极具中国风格的服饰设计。当然这些服饰也给我们的丝绸设计提供了灵感来源。在丝绸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水袖、开叉、立领等细节设计,这些都使得我们的丝绸服饰更加具有中国本土的味道,当然让消费者更加喜欢,自然在销售上就有更多的优势,使得我们的丝绸服饰在众多服饰产品中独具特色。

(二) 图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凤、祥云以及各式的花卉一直都是在服装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所以在设计丝绸服饰时,我们往往就会选择这些很有特点的元素加入到我们的服装设计中,辅助以刺绣等工艺,使我们的服装看上去更加的具有中国风情。在丝绸服饰的设计中,在图案上我们一直是着眼于各种民族图案,从各种传统的文化中吸取这些精髓,然后运用到服装上,这样使得我们的服装更加民族化。当然,在利用这些图案的同时还要加以利用一些特定的手法,比如刺绣、吉祥纹的运用等,这些也会使我们的传统图案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我们将传统图案诠释在丝绸服饰中,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发扬,更加使我们的产品更加美,更加有文化内涵,在市场中更有自身的魅力。

(三) 色彩。在中国,我们由于地域的差异可能在色彩的喜好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仍旧有我们中国独特的色彩文化。在中国的传统中有“五色”一说,与“五行”相联系。具体是指赤、黄、青、白、黑这五色。在丝绸服饰的面料配色设计上,我们一直是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为基础,选色上主要偏向于五色,因为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偏好的颜色。例如我们常用的三大织锦:云锦、宋锦和蜀锦。虽然在织物风格上三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分,但是他们的色彩配置都极具民族特色,而其也都是由中国传统的色系演变而来。

(四) 服装材料。中国传统就是强调追求意境上的美感,强调一种气韵上的美,而我们的丝绸正好具有光滑、飘逸以及很有垂坠感的特点,这正好与我们的传统审美相符合。并且丝绸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纤维,面料本身手感极好,又具有透气、保健以及美观的特点,给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所以介于丝绸本身的优点,我们在设计上就要运用中国的传统的刺绣、挑花、绘画以及蜡染等工艺进行生产,这样能使我们的产品保持丝绸面料本身的特点,让消费者体验丝绸的丝滑感,才会让消费者从心里爱上我们的产品。

二、 品牌中的应用

品牌就是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和附加价值。品牌文化有着其独特的自身魅力,它有着可传性和独特性,每一种服饰都可以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同时文化也是品牌的核心,品牌的创造就是将文化提炼出来然后利用自己的产品展示给消费者,对产品的传播其实也就是对品牌的创建和传播。一旦商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证,那么相应的品牌也就得到了认可。中国人是注重精神建设的,所以我们的品牌文化也应该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品牌的精神也就决定了品牌的形象和个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企业精神上。丝绸产业作为中国特色的产业,其精神自然应是中国特色的,所以相应的品牌特征也应该与中国的社会风貌相符。

三、 定价中的应用

产品的定位同样也是营销的关键阶段,只有对商品进行好的定位才能实现好的销售。大家都知道,产品的价值并不仅仅是由成本的销售业绩决定的,更多的是由消费者所感知到的,商品的整体价值所决定的。所以在对丝绸服饰进行定价时,不仅要体现出丝绸的尊贵和档次,还要关注丝绸服饰本身的文化内涵。介于丝绸的取材本来是一种天然的材料,这也使得我们的产品具有舒适性和保健性的特点,当然它的绿色环保也与我们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相适应。从远古来看,丝绸服饰向来为达官贵人所有,所以丝绸在中国也一直是服饰最高水平的代表,是高品质的象征。因此在定位时一定要表现出其高档的一面,发挥其在大多数产品中的独特魅力,在产品定价中一定要抢占话语权,要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赵丰.中国丝绸文化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

[2]王国和.中国元素在丝绸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0,(04).

[3]李勉.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营销观念的营销[J].营销,2010,(30).

中国文化营销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进口白兰地;中国市场;文化营销策略

白兰地,从狭义上理解是指由于葡萄发酵、蒸馏后得到高纯度酒精,再使用橡木桶储存而制得的酒类。从广义上理解则是以水果为原材料,在经过发酵p蒸馏p贮藏等工艺后酿造而成的酒类。我们日常所说的白兰地通常都是指由葡萄酿造而成的白兰地,若是以其他水果为原料而酿造而成的白兰地,应在前面加上水果的名称。白兰地产业无论是在生产、营销还是在消费过程中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实际上,白兰地酒在中国也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之所以不如白酒、啤酒的普及度高,很大程度是由于工艺局限以及宣传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近几年随着媒体宣传力度的加大,白兰地也逐渐出现在公众面前,成为了一种高端酒品。现阶段的白兰地市场,是一个集技术、传播与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本文以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现状为出发点,对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中的文化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1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现状

11以制度推动发展

在白兰地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类型的白兰地陆续向市场推出,并出现在各大超市、商场的柜台中,这些白兰地的质量鱼龙混杂,一些酒商为了牟取利益将一些质量不达标的白兰地向市场销售。针对这一现象,政府不得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白兰地市场进行规范。2003年,我国首次出台了法律法规用于规范白兰地酒的成分和比例,2006年继续出台标准用于规范白兰地的产地与产量,直到2008年,我国法律进一步对白兰地酒的年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些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足以表明我国对白兰地酒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同时,这对白兰地酒制造商也具有一些负面影响。2012年禁酒令等政策的颁布,使中高端白兰地酒在我国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缩水,尤其是对进口白兰地酒来说可谓是致命一击,这就刺激了白兰地就业改革的产生。而我国食品工业的“十二五”规划又提到必须将白兰地酒的发展划入重点规划项目,逐渐使用果酒来替代传统的粮食酒,这对于品质以及工艺都极其具有保障的进口白兰地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

12与国产白兰地差距逐渐缩小

在大多数消费者理念中,白兰地酒始终是进口的更为醇正,认为国产白兰地酒不管是在种植、酿造还是储藏等环节的工艺都无法与进口白兰地媲美。在白兰地酒领域中,一直以来都有“三分酿造、七分种植”这一说法,就拿种植这一环节来说,国产白兰地酒制造商无论是在管理方案、制造工艺还是在人员素质方面都不如国外酒庄。但正是由于消费者的这一理念,导致国产白兰地酒商的危机感加深,开始在制造工艺方面大下功夫,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白兰地酒商所生产的白兰地酒在市场中大受好评。在最近几届的葡萄酒大赛中,各种重大奖项屡次被国内白兰地酒商所夺得。由此可见,以往在品质、特色等方面都占据明显优势的进口白兰地酒正在被国产白兰地逐渐拉近差距。

13市场回暖

根据2016年海关的统计数据得知,进口瓶装白兰地以及散装白兰地的进口数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前面三个季度中,瓶装白兰地酒的整体进口数量呈现出回温现状,而排名较前的进口国也未发生过大的变化,仍以法国为主。在M口数量方面,智利的增长率排名第一,新西兰的进口数量在2016年第四季度中也排到了第七位。而在国产白兰地酒方面,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中国白兰地产量为221万升,同比前两个季度下降了454%,销售额达2514亿元人民币,与前两个季度相比增长了053%。由此可见,国产白兰地酒也逐渐走出了销量低的阴霾。

2进口白兰地在中国文化营销上存在的策略性问题

21难以建立理想的品牌效应

当前市场中销售的进口白兰地酒种类十分多,并没有较为突出的品牌,存在品牌张力不足的问题。品牌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来说都是一种形象代表的符号,消费者在看到品牌时立刻能够联想到它所对应的产品是什么,然而在现阶段的白兰地市场中,基本没有任何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牌,它所给消费者呈现的仅仅是一个眼花缭乱的格局。对于商品来说,没有品牌便意味着不存在品牌效应,从而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并吸引忠实的消费者。

22产品诉求缺乏明确性,卖点分散

进口白兰地酒在进入我国市场的初期阶段时,人们对于它的印象主要为“高端酒品”,要想在中国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这一定位必须得到改变,必须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不同的产品,满足各层次人群的需求。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于白兰地酒的文化缺乏了解,难以分辨年份酒、陈酿、酒庄酒等专业术语,因此难以辨别价格定位是否符合产品定位。此外,大部分进口白兰地酒商都是以自我审美及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产品卖点,很少考虑中国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尽管酒庄背景、 酿造工艺等内容时常出现在白兰地酒的宣传广告中,但是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导致这些宣传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23市场推广与广告宣传无法同步

大部分进口酒商在白兰地酒的广告宣传中未考虑到宣传力度,导致宣传效果不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来自各种途径的白兰地酒广告,消费者在不断的广告刺激下逐渐建立了对白兰地酒的深刻印象,尽管如此,消费者却无法获取这些白兰地酒的购买途径。而在口味方面,大部分进口酒商在产品设计时未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仅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中国人的需求,因此所推出的产品往往与中国消费者需求不匹配。在销售渠道方面,国外酒商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招商模式,如大型展销会等,而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无法赶上人数规模仅为几十人的小型白兰地酒鉴赏会。

3进口白兰地酒在中国市场的文化营销策略

31将企业文化与产品特色相结合

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文化营销无法离开企业以及产品自身文化的依托作用,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是最根本的指导纲要。企业必须让内部员工熟悉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以及产品的发展历程及属性特点,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此外,在向市场推广进口白兰地酒时,酒商也应注意产品特色以及产品文化的推广,消费者只有了解了产品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欲的产生。

32将地方特色与产品文化相结合

白兰地酒不单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地方特产,因此酒商必须站在地区的角度来促进白兰地酒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中,这一类成功案例已不是特例,如法国波尔多国际葡萄酒以及烈酒展览会的开展,不仅有效加强了各国葡萄酒文化的相互交流,同时也对当地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

33将产品文化与餐饮文化相结合

目前,国外白兰地酒商通常都是通过与酒店、KTV等娱乐场所进行合作的方式进行营销的,这些娱乐场所的服务员会向根据消费者需求介绍相应的白兰地酒,但大部分服务员均未受过专业的培训,对于白兰地酒的产品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再加上国内白酒、啤酒的市场份额较大,导致这种营销模式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加深消费者对白兰地酒的印象,国外酒商就必须针对自身品牌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在传统营销渠道的基础上开通一些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渠道,如白兰地酒餐吧、酒窖等场所。

4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白兰地酒与进口白兰地酒在品质、特色以及口感等方面的差距都逐渐缩小,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竞争的市场中,酒商要想冲破障碍,就必须从文化营销的角度寻找到新的突破关口,提升自己在中国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实现进口白兰地在国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牟德华,康明丽,等营销文化与葡萄酒的文化营销[J].酿酒,2014(5).

[2]王姣,冯仁德,邓俊超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229-230

[3]杨吉华葡萄酒文化产业初探[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3):65-68

中国文化营销范文第4篇

在美国,在60年代以前,没有流行Cool这个词汇。60年代的叫嬉皮士的年轻的颓废人群爆发在美国社会里的时候也没有流行这个词汇,但是到了80年代流行雅皮士阶层以后,这个词汇才开始悄悄地流行起来。

雅皮士阶层的出现显然是Cool产生和流行的社会基础,60年代的嬉皮士是反社会反传统的一群人,是战后‘美国梦’破裂的一种社会表现。雅皮士没有像嬉皮士那样反对和反抗传统的美国社会正统文化,但是雅皮士显然对美国社会的正统文化采取了一些冷漠,冷淡的态度。雅皮士不太关心社会政治的转变,对正统的比较抽象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采取冷漠的态度。他们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寻求感官上的刺激,对他人和社会采取了一些比较冷酷的态度。他们追求经济价值,在世界观上还有一些还原主义的味道:寻求简单、寻求刺激、寻求个性和寻求金钱享受,而不寻求真理、也不寻求荣誉、更不寻求来世。

他们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知道把自己和不受社会欢迎的嬉皮士区别开来。但是他们也继承和延续了一些嬉皮士的特点,先把反(社会,传统)字改成烦(社会,传统)字,然后在行为里再把烦字改和表现为冷(Cool)字。

其后,“酷”的年龄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不仅成为一些小青年心理与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漫延到了一些儿童以及有成就、有知识的中青年阶层人群带来了特色的消费市场,国外相应针对“酷”一族产品的出现也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社会现象。

在中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酷(COOL)”文化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兴起,证明了此种文化在中国人中间其实也存在着广大生存空间,当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这不仅与国人天然的一种崇洋心理有关,也与好莱坞、港台影片在中国的大量传播有关,也与中国企业的推波助澜有关。随着“酷”文化的兴起,中国企业也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酷”文化营销史。笔者对近年来的“酷文化”营销案例稍加拾缀,把其整理成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野战苹果:有“酷”不可言传

特点:在中国第一次用酷文化营销产品。认为“酷”是新新人类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存在状态,但“酷”不是说出来的,必须通过一些特定的元素来体现,纯粹扮酷只能招致反感。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也必须以此为准则,采用适当的策略来迎合其心理。

一九九八年,叶茂中来到湖南美丽的雪峰山下,为当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红豆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个产品劲王枸杞汁做营销策划。在枪毙了客户的产品方案后,组成了策划小组到车站、码头、娱乐场所、零售点、学校等地方观察了解10岁-20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购买习惯等。在这些青少年中“混迹”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青少年的行为取向不再如以前那样仅以“漂亮”、“潇洒”为准则,而是以“酷”为荣,“很酷”是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青少年们喜欢说“够酷”的话,做“很酷”的事情,抽“酷极了”的烟,穿“酷毙了”的衣服。项目小组很敏锐地发现了青少年中正流行着这种风靡的酷文化,而且他们从本质上认识到青少年所追求的“酷”就是独特、冷峻、有个性,实质是80年代高仓健“坚毅、深沉”文化的翻版。至此,叶茂中将青少年心目中的感觉加以细致研究,将其归纳为中国的“酷文化”。但老叶的研究发现,“酷”是感觉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新饮料的气质问题基本得到了确定,但要表现“酷”却不能直接喊酷。如果你傻傻的叫一声“XX饮料,酷!”那就完蛋了,青少年会认为像“装酷”而“装酷”是他们最大的忌讳。青少年需要的是让他感觉到产品也“酷”,却坚决不能说一个“酷”字,为了给这种翻版的有酷不能言传的文化制造传播载体,叶茂中先生推出了“野战饮料”并设计出了有迷彩背景、中间悬挂一白色五角星军用挂件的包装。在市场推广之时,叶茂中先生又重温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并用这句话作为“劲王野战饮料”的广告语。因为个性叛逆的口号一下子切中了青少年在心里断乳期渴求独立又无法独立的矛盾心态,加上“火红的底子,雪白的字迹和前卫、独特、充满激情的广告表现”,“劲王野战饮料”在市场上一下子就点燃了目标消费群心中的躁动,成功地实现了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振的愿望,产品很快从滞销变成了畅销。

点评:老叶毕竟是老叶,比起一般的策划人来,眼光就是高人一筹。从中国企业营销史上来说,老叶可谓是“酷”文化营销史的第一人。在新新人类混迹一段时间后,竟能先人一步地发现这帮小子是中国的新“酷”一族。在老叶看来,酷是小青年们有感不可言传的感觉,要表现“酷”却不能直接喊“酷”,青少年会认为像“装酷”而“装酷”是他们最大的忌讳。为迎合这样一样心理,创造性地推出卓尔不凡的“野战苹果”,并在包装与口号上为表现这一主题作了完美的配合,从而达到了切合人群心理、引领消费潮流、快速创造新市场的目的。可惜的是,这个项目起得快,死得也快,轰轰烈烈一阵后便悄无声息地落下了帷幕,先驱成为了先烈。当然老叶操作的项目大都有这个毛病,也不是第一次了,似乎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也许是厂家操作能力有限,也是老叶的思想太过超前,总之,留给后人去评说吧。不过就“酷”文化如今在国内大行其道这一事实上来,老叶不愧是中国酷文化营销第一人,该记上头功。 第二阶段 名人智能王:我“酷”,就要说出来

特点:既认同“酷”文化的存在的重大意义,又不完全按叶茂中的观点而行。不仅以“酷”为荣,而且并不忌讳说“酷”。认为消费的发展将明显呈个性化消费趋势,名人应把“冲动性文化情感”作为品牌传递的核心,以在定位中寻求差异,以被广大消费者迅速接受。 以“商务”与“时尚”资源为品牌基础,以“酷”为核心进行品牌定位大部分消费者都有追求“酷”的潜在心理渴求,并希望以“酷”来体现自己的个性与品味。

PDA市场在99年以来几乎是商务通的天下,已经形成了商务通=PDA,并且广告中明确的诉求了,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类别广告语的概念,名人掌上电脑又该采用何种策略呢?

名人公司通过调查认为,大部分消费者都有追求“酷”的潜在心理渴求,并希望以“酷”来体现自己的个性与品味,于是在协通策划会议上一致通过:智能王的品牌个性冲动化文化非“酷”莫属。但酷”,如果失去了核心的内涵,便失去了全部意义,因为对于品牌来说,所传递的并不是“酷”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内涵、潮流与个性,所有这些,都需要各种要素来表现,否则,“酷”便失去了全部意义。

名人采用三套策略来对酷进行传播和表现。一是高空广告轰炸,并在笑傲江湖热播之际启用新“酷”代言人李亚鹏大喊“我酷,智能王”。其次是在低空用平面等媒体传播智能王又小又“酷”有个性,并通过“手机换了,呼机换了,掌上电脑已该换了”暗示商务通已不时尚,过时老化了。第三是设计了“新‘酷’一族真人秀”,加强品牌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

为了尽快的拉近市场距离,名人采用了贴身肉搏战的策略,即人为的造势产生与强者竞争的的产品也很强的态势,名人首先开始了关于技术与赵强的炒做,这是先手!

名人打出了一套商战上漂亮的组合拳,首先通过广告上紧帖商务通, 在推广上更是和商务通拉近距离,专往商务通热闹的地方钻, 又公然挑起了价格战。取得了先机,恰恰此时,商务通内部出现了问题,随着啸傲江湖的播出,名人掌上电脑的的“我酷智能王”出台,直接针对是商务通连笔王。最厉害的绝招是策划人赵强开展了一次要命的公关宣传,通过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操作了一次痕迹非常明显的商业有偿新闻,公然宣称商务通曾是个名人的商,并且还象商务通发出结素价格战的公开信。没办法,商务通措手不及,又没采用危机公关……

结果,大家全知道了,名人一夜之间一酷到底,让人的感觉不仅仅是推出了一种很“酷”的产品,而且市场操作手段也是其“酷”无比。

点评:比起老叶来,名人的操刀高手们不过是做“酷”产品市场的后辈,然而,这帮高手下手之狠,方法之“酷”是有过而无不及,正所谓长江后浪赶前浪呀。再有,这年头市场永远叫人摸不透,往往以为没机会的市场其实是大有机会可为,以为没法打败的对手,其实也不经打。从名人和商务通的较量可以看出,市场永远都是有机会的,就看你出招“酷”不“酷”了。 第三阶段 酷儿:酷儿真“酷”,名字也“酷”

特点:一“酷”到底,一直“酷”到名字,并把“酷”文化人群进行了细分,专门让儿童“酷”起来。核心观点是酷也要细分人群的,差异化的人群定位,让酷儿找到了感觉,同时在果汁领域前无古人的树立一个略带神秘感的卡通形象,有效切合儿童心理,从而在强手林立的果汁市场炸开了一道大口子。

酷儿诞生在可口可乐家族里,可口可乐系统在产品品质、货物流通、配送、价格管控等方面卓越的市场执行能力为其成功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这些还不足以使酷儿与竞争品牌之间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同样,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想靠产品品质、价格、通路等政策形成竞争优势,也越来越难。

酷儿决定另辟奚径,定位为儿童果汁饮料,目标人群为5-12岁的儿童和他们的母亲。

酷儿的成功反过来印证了“儿童果汁饮料”这一精确定位的高明:避免与市场领导品牌展开正面较量,寻找细分市场机会,独辟蹊径,所有的沟通行为,无论是渠道策略、价格策略,还是广告表现、媒介策略,都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对象,火力集中,避免浪费,而且噪音小。实践证明,儿童对父母购买行为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另外,又没有漠视儿童父母的对儿童营养与健康的关注,结合了理性概念的开发,同时占领了购买者与饮用者的心智,更使其概念有了人群基础。

在品牌的命名上,可口可乐公司也费尽了心思,如果说十几二十几岁的小青年想酷也不能直白说“我酷”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针对儿童而言,这种担心似乎是不必要的。儿童极易形成模仿心理,一个极具音乐感的名词是极具传播力的,Qoo这个词语对儿童而言是有感染力的。在厂家有意识地引导下,果然是“酷”声一片。在这一点上,蓝猫“咕噜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为相互印证。

酷儿品牌的核心价值就被顺理成章的确定为“乐趣、口感、营养”。但这并不是定位的终点,你光跟人说“乐趣、口感、营养”是没有用的,因为人家听不懂,也太虚,不实在。人们是通过各样的具体有形符号----语言、图画、物体、人物、色彩、行为来推想特定价值的。因此,需要一种物化的载体,能够用真实可见的信息传递“乐趣”的感觉。蓝色大脑袋卡通人物“酷儿”,营造出了童话般的沟通氛围,单单一个形象的出现就足以令我们回到纯真的童话世界。我们所有想要传播的关于“乐趣”的观点,都可以通过“酷儿”实现,它是代言人,是主角。

酷儿编故事,讲故事,“乐趣”被融入故事,变成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灵魂,而不再是空洞的形容词。以下“酷儿简历”被称为“圣经”,定下了所有传播活动的基调:

高姓大名:酷儿(Qoo)

出身:某日现身森林,后被一对好心夫妇领走,收养为家中独子

身高体重三围:重大机密!

今年贵庚:秘密

血型:不详(但行为似B型)

特征:只会说"Qoo",一喝Qoo脸上的红圈会扩大

个性:喜爱打扮;好动,喜欢到处搅搅乱。想做就去做,所以有时会惹麻烦;外表简单

……

中国文化营销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对策

一、高校英语教育

在信息化高速通畅的现代社会环境下,高校英语教育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英语教育不但担负着语言工具教学的工作,而且还肩负着文化教学的重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使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教育人士已经意识到,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语言与文化这二者相依相存,掌握语言就要掌握相关的文化。

(二)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育,而且还是有关外国文化的教学。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学生语言与文化密切结合的教学。高校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信息通信便捷的今天,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出现的英语教育现象是,重视英语文化的教育,严重忽视本族语,即汉语文化的教育教学。在许多高校中能流利应用英语的学生常常在英语与汉语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囧态。在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不能自如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即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对英语知识内容的教授中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多数情况下是局限在对欧美文化的学习与介绍中。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西方文化渐渐地产生了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学习到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语言材料的机会却很少。这种高校英语教学必然产生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与掌握的忽视。教师没有意识到融入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有益处的。

(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英语教育在中国可谓是遍地开花。尤其是高校英语教育俨然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务对接的焦点,而对高校学生母语文化的学习则位居其后。目前,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介绍与学习。

三、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

目前,高校学生存在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消除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积极探索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新方式。

(一)构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新体系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以构建成以中国文化为根本,以英语教学为表的英语教学新体系。教师在高校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中国诗歌、国学。高校英语教师要做到将中国文化底蕴的优势转变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有跨文化交流的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二)与时俱进的高校英语教学法,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