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第1篇

针对性原则,是指多媒体教学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影响和主导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文专业偏重于应用人才的培养。美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因其务虚,缺少实用性,其地位正被弱化。其实,美学和哲学作为人文学科,偏重于人的灵魂精神、健全人格的养成,要高于一般的技术和技巧层面,因此,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兼顾知识、素养、能力三个方面。就美学来说,教学目标至少包括这些方面:其一,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审美素养;其二,培养学生运用美学理论分析和鉴赏乃至创造美和艺术的能力;其三,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自觉地按美的规律改造和美化自身。当然这只是总的目标,它还要具体落实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于每堂课每个教学步骤。

针对教学内容,尤其要注意教材的处理问题,大学教学反对照本宣科、观点陈旧,倡导学术独立思考创新及关注学科前沿,于是有人完全抛开教材,另起炉灶,我以为要具体分析,一是假设你学养深厚,自造体系的确优于教材,二是考虑学习层次,比如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的不同,研究生教学强调学术创新,本科教学要在基础常识的普及上再讲提高,一味新异奇,并不合适,对教材要有适度的尊重。三是美学课理论性强,学生听课后,除笔记外,教材是他们课后消化复习的基本凭借。我尝试过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方式是大致用教材的观点框架,但内容更新,对局部观点进行修正、辨析、深化、质疑;另一种方式是否定书本的框架,自己构筑一个能自圆其说的体系,但尽量吸收书上的局部观点,尤其在举例及常识性的问题上,尽量靠拢书本。似乎前一种方式相对顺利一些。比如高教社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属于目前高校使用范围较广的教材,它把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分为学科导论、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我除把审美活动论内容压缩到导论中外,大致就用它这个框架,同时认同它所说的美是生成的核心观点,但对所谓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及生存实践论美学,我以为教材尚未厘清,那只能简要评述,同时我又补充了被这本书摒弃的美的本质的探讨及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问题。

针对学生特点,尤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鉴于美学和哲学天然的亲缘关系,目前几乎所有美学教科书,均是哲学美学,对于缺少中西哲学背景,主要是缺少西方哲学背景的中文系学生来说,教师处理不当,常常让学生觉得是上哲学课,总是概念打圈,推理演绎,抽象之极,云山雾罩,味同嚼蜡。学生总是问,美学为什么不能是鲜活的呢。如朱立元主编《美学》中的那段生存实践论美学涉及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和马克思实践论哲学,学生觉得难懂晦涩。还有西方认识论阶段美学和语言学阶段美学,均让学生头痛。给中文系学生开设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这些问题当然好解决,但这涉及整个课程体制改革,难度很大。如何应对危机,我尝试过一些方法,一是对一些最重要的跟美学关系密切的哲学概念,还是要介绍,但要做到深入浅出;二是侧重艺术美学,加强艺术欣赏,尤其是联系文学现象,让美学活起来,用美学原理来解读文学,如对于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丑和荒诞这些西方美学范畴,均有对应的文学艺术形态。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让美学的教学像Aesthetics这个词本义所指的那样,做到更具有感性的性质。让以往只能在美术馆欣赏到的书法绘画,在音乐会听到的音乐作品,如今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使美学课充满浓烈的艺术氛围。当然艺术作品的选择也要合适,既要选择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同时要紧扣美学理论进行讲解,实现理论思辨和艺术感受恰当结合。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说多媒体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适时性和适度性。适时,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教学呈现为过程性的活动,从教师角度说,包括复习旧课与导入新课、讲解与分析、点拨与答疑、拓展和延伸、归纳与总结诸环节;从学生来说,呈现为诸如温故而知新、感受与思索、质疑与讨论、运用与创新等认知步骤。只有把多媒体用在教学环节中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新课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可诱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切期待;强调知识重点,解释难点时,运用多媒体呈现分析过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评作业时,多媒体中实物投影可将学生的习作直接置于屏幕上展示,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举一而反三;学生阅历不足,所见狭窄时,多媒体可以展现实景,延伸思维空间。总之,只要使用的手段和时机恰到好处,达到教与学同步,内容与形式统一,就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适度,是指要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量和度的关系。在“量”上,多媒体教学有高密度、高效率的优势,易发生让学生“吃不了”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必须找到最合适的信息传递量,比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现在不少美学书都将其视为假问题而予以回避,笔者认为,只要承认美学是哲学的分支或者承认美学是哲学性人文学科,就必须对美的本质这样最基本的问题作出思考和回答,历史上美学之所以具有魅力,也在于人们对美的本质作出了许多富有思辨性和启发性的回答,我们不必对美的本质提供某种既定结论或为美下一终极定义,但应当让学生知晓这一探索的过程。只是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谈何容易,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们在短时间内可以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再到中国当代后实践美学一路全部呈现出来,但绝对是信息量的大爆炸,没有上过西方哲学史课的中文系学生,很难消化掉。

教师应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分清主次详略,科学、合理地控制教学内容与进程,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古希腊美学上,先略讲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重点讲柏拉图的千古之问及亚里士多德的整合。然后跳到德国古典美学,介绍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命题即可,从审美心理角度对美的本质探讨可在美感章节中涉及,分析美学的对美的本质的质疑可以点到为止,对中国当代美学大讨论四派观点不必分析各自短长,而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政治文化背景,对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则可让有志于美学研究的同学课后去关注。“度”的把握,主要是指不要滥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不要片面追求图文并茂、声情动人、直观形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情况,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哪些多媒体技术,何时何地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度,滥用只会损害教学自身的规律发展。它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

三、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指美学的多媒体教学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其一,是多媒体课件本身的制作,要善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媒体主要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选用这些媒体时,要依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接受心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比如美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可用文字表述清楚的,尽量用文字媒体来呈现;需要图片或视频的,尽量用适应学生的视觉心理的简洁形式。其二,是多媒体教学要计算投入和产出,提倡实用和产生高效。就实用和高效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化从教师角度来说,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既轻松省力又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见识和眼光,拓展能力。教师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设计了美轮美奂美的教学课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其敬业认真可钦可佩,但这不是优化,优化应该是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是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好的效果和最高的效率。

四、总结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美学渗透;审美意识

美,是高校健美操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说,体育中的美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健美的体型,熟练的、敏捷的、优美的动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竭力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体美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如何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展开探讨,期待能对各位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有所启发,推进健美操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美育渗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在健美操教学中有助于陶冶情操,追求动作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

美是健美操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搞好健美操教学的根本。人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的情感支配的,人的感情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情感的开发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于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需要感觉、知觉联想、想象,也需要一定的理解“欣赏者的多种心理活动始终伴随形象可感的具体的特征,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抽象思维指向直觉思维,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体育美育中感性和理性的相溶性,正是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即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将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从而完善和充实智力结构,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

(二)美育渗透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能全面培养人才,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

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国外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层次结构: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标准概念,改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陶冶,从而达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美育教育在健美操课中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技术机能的掌握能力,还能有助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塑造,形成良好的体态,优雅的风度,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美育渗透能有效塑造美的形体

许多调查表明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课,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近眼、脊柱侧弯等发病率增高,许多男生不挺拔,女生不丰满,给人造成委靡、迟钝、怯懦的感觉,所以学校健美操课程应在指导思想上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家庭作业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获得健与美的发展),这就是说,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器脏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体育美的风度,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形象。

二、开展美育渗透的思路构想

(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进行美育渗透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美育渗透的关键环节。体育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悟,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能力的高低,自然受到人的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诸因素的制约,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而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形式。

要求教师在健美操教学和形体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不仅能使美育作为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健美操课的教学,使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发扬,而且能使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总体的效果上达到美的境界。

(二)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美育渗透

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旨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

增加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下转第106页)(上接第94页)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三、结语

1.美育渗透在健美操教学中起着引领教学思路,融会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的作用。

2.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势在必行。

3.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美学内容来逐步加强美育渗透,使健美操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课程形式灵活多样,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吴庆华.体育的美育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曾宪刚.体育美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美术欣赏 审美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的精神文明要与物质文明相平衡。特别是美术课里的欣赏课程,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提高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课程有其特殊的美育功能,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为实现美好的愿望积累创造能力。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中,通常是教师刻板地讲解、灌输,学生生硬地去接受,甚至很多学生心不在焉。我们经常看到,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从一幅一幅的作品中讲作品的来历,讲作者的奇闻趣事,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费尽口舌,学生却仍然懵懵懂懂。其实,对于那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述的,那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也是很难去评价的。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很难对这些作品去进行深刻的理解甚至产生共鸣。长期下去,只能禁锢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直至对美术欣赏失去兴趣。然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让美术欣赏变得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甚至喜欢。

第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教学美术欣赏课程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与相应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合,将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学生持久的学习美术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民间艺术中的娃娃”一课时,我以“娃娃”为切入点,先是提问学生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娃娃,然后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以前的小朋友都玩什么样的娃娃”,然后跟学生们一起欣赏书中的“民间艺术中的娃娃”。本课以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娃娃”为切入点,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美术欣赏课中的绝大部分艺术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的,有很多的作品是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的,更不要说是理解、感受其魅力了,这样一来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挖掘美术作品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或相近的部分,就会使学生感到大师的作品离自己并不遥远,并使学生发现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一些技能、技法,可以适当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应用,还使学生明白了艺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价值。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革除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多给学生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其实,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完全可以变换一种形式,采取学生“先说感受,再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导、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动的位置,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一主角”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呢?

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去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所要欣赏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然后自然地产生兴趣,从而对这次的欣赏课产生期待和学习的热情。有准备的欣赏缩短了学生与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能体会到美术作品中魅力。

第二,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和直观感受。这样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就同学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做欣赏课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

第三,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等方面仔细体味。学生也可以在欣赏中提出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评价,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同类作品也能进行欣赏评价,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来,学生既参与了教学,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认为,在美术欣赏课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不停地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而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欣赏,学会欣赏。这才是欣赏的真正意义,学生的审美素养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让学生们体验美术欣赏的乐趣,丰富创作的素材,提高审美能力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美学的世界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提升鉴赏能力,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2]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术;鉴赏课

美术的课程设置里面有众多门类,有造型·表现,有设计·应用,有欣赏·评述,也有综合·探索等。涉及到技法类的课总是有法可循,但是鉴赏类的课总是让很多美术教师抓耳挠腮,尤其是一节成功的美术鉴赏课更是难以拿捏。

一直致力于中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把握,加上专家、领导的指导,也对美术鉴赏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为了自身的提升,遂将见解整理如下,本文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第一课时《秦俑“写实风”》为例,研究课标、深究教材等点分析如何上好一节鉴赏课。

一、课标做指引

新课标中有关高年级的“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是这么指定的: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二、课前积累很重要

课程开始前,我让学生先查阅、积累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史料资料,为了教学更有效的进行,同时建议学生搜集可比性很强的“霍去病墓前石刻”。这样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了解,对于将来课堂的把我就变被动为主动,变“填鸭式”为主动“研习式”。

三、揣度教材“总—分—总”

在教学中,我认真揣度专家给出的活动建议,力求将建议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整节课的设置我按照问题式导入,到总——分——总的设置,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有一个总的认知,然后层层递进,深入了解秦俑的写生风特点。

有关《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科书中提到的“秦俑是一个伟大的写实性艺术群雕”是它在艺术界最伟大的成就。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展开研究。兵马俑作为妇孺皆知的古代大型陵墓雕塑的典范,是受社会环境、社会性质、审美风尚多方面因素影响。秦俑不单单如同西方的写真式的写实,它具有本民族的、时代的美学特征。

虽然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奇迹让世人瞩目,但西安这座城市与我们苏州的学生有地域性的距离,很多同学对于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过的就更少了。而根据初中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鉴赏已经不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艺术形式,如仅仅了解其数量、场面等。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考古、文史、艺术、情感、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墓葬文化的比较等多方面了解秦俑,使学生在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养分,感悟古代匠师的伟大,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工匠、艺术家就缔造了庞大的写实的雕塑群——秦始皇陵兵马俑!

四、导入很关键

导入部分很关键,如何轻松氛围中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又有探究的欲望,于是我用霍去病墓前石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立马”雕塑做引子,让学生在对比中激发求知的欲望。依据写意风格明显的雕塑作品——霍去病墓前石刻图片提问,引出“写实”概念明显的“秦俑”, 通过对比方式引入新课,直接切入主题。

五、史料、新媒体做依托

1、设问做引子

进入新授课,我采用激趣式的自述设问“1974年,秦俑的发掘是中国人对世界写实性雕塑的献礼,在此之前,西方人讥笑中国古代没有写实性雕塑,那秦俑究竟靠哪些写实点来为中国古代雕塑正名,取悦于国民,取信于世界的?”。让学生迅速了解课堂主题,并形成整体思维模式,为学生高效掌握知识重点打下良好基础。

2、深入抓细节

于是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本课的重点,教学在一幅幅充满古典色的画卷中展开。我将秦俑“写实风”分为传统写实风与独立写生风两大类进行解析。让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其中将传统写生风分为五点:1、秦俑“头部细节”写实 ;2、秦俑“单体大小,比例”写实;3、秦俑“身份等级”;4、写实秦俑“军事力量”(规模、数量)写实;5、秦俑“俑殉历史现象”写实。

3、新媒体是调料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秦俑“地域脸”和“明星脸”入手,我分了四个小点进行分析,分别为①秦俑“脸部塑造”写实;②秦俑“五官比例”写实;③秦俑“须、发”写实;④秦俑“表情”写实,最大强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此举也是也遵循了常人的思维方式——写实就是“像”。为接下来沿着该年龄段学生思维模式有序教学做好铺垫。最终通过细致、明了的节奏感让学生有效赏析秦俑五官、表情、须、发的写实性。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黄嘉德译《吾国与吾民》 2008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郎绍君.蔡星仪.水中天.王泷.王玉池主编

[3]《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1997年4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4]李福顺著《中国美术史》2000年12月 辽宁美术出版社

[5]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 2000年1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6]徐公度主编《世界美术鉴赏词典》 1992年7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第5篇

审美教育在社会中的价值日益突显,正逐渐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专门人才,而医学院校在审美教育方面相对于综合院校来说还很薄弱。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审美教育工作,使审美欣赏、审美创造贯穿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得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审美教育;医学生;素质教育

罗特韦尔步特普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人既是美的鉴赏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经济、科技和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审美教育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意义,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审美教育。医学生作为专业针对性极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主体,高素质不仅仅体现在高超的专业技能上,也体现在高素质的审美和创造中。审美教育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医学从来都离不开审美问题,它同美学不可分离。

一、审美教育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1.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认识能力的作用。

医学审美教育是医学生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医学的审美教育是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培养既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全才,来满足时展的需要。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通过人们对生动、具体以及可感受到的美的形象的直观感受,来激发和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生活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了解美,认识美,理解美。

2.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的作用。

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是医学审美的基础。培养医护人员对医学美的鉴赏力,是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求医学生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同时,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敏锐的观察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医学的审美情感、提高了医学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美,提高美的鉴赏能力,有助于调节个人、患者以及社会的复杂关系。因此,审美教育是提高医学生医学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3.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医学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美和鉴赏美的水平上,而在于创造医学美,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医学审美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理解、评价、欣赏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能力,才能使其有效的在医疗实践中创造医学美[1]。

4.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良好的品格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美好的心灵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审美教育能唤起医学生极大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启迪他们在治救病人的过程中,尽心尽力的去帮助病人摆脱病魔的纠缠和疾病带来的不幸。通过审美教育使医学生由切实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使良好的医德成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二、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因素[2]

1.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学生阶段是理想、信念、追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的审美产生偏差。

2.教育因素。

当前医学院校实施针对性教育,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为主,集中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审美素质性教育由于针对性不强,导致审美素质课程开展的严重不足,使广大医学生普遍缺乏审美能力。

3.网络因素。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上网已经成为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开拓思维的有效手段。但是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医学生的审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容易使青少年上网成瘾,从而缺少人际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陷入虚拟空间迷失自我。

4.自身审美能力的缺乏。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周围环境只注意现象的存在或发生,缺乏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只重视对知识的摄取,缺乏审美情趣。

三、加强医学审美教育的措施

1.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

审美教育是一种集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于一体的教育。审美的基础不仅以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促进其对美的观念的认同,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审美方向、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这就要求提高审美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使同学们自觉地把单纯的摄取知识的过程转过成理解和鉴赏的过程,在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有机地融入审美教育。

2.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大学的气质是人文精神的沉淀,不同的大学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气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校园文化建设在审美教育中有重要。医学院校应该从人文的视角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味。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定期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并借助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

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应该承担起审美教育的任务。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审美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思考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要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运用美的基本理论及审美活动的方法来正确的引导学生,要激发医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尝试,使学生在医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突破思维定式,以新颖的思路思考问题,不断开拓医学学科的新领域。审美教育是我国医学人才教育的需要,同时更是高素质人才自我完善的需要。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待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医学从来都离不开审美问题,医学和美学不可分离。

作者:陶庆宇 李林娜 张楠 李静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