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级会计实务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手工账务处理; 同步; 中职; 专业业务技能; 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耀武. 会计电算化[m]. 修订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笔者在六年多的教学工作中喜欢观察学生。观察他们和其他大学生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高考失败;观察认真的同学与不认真的同学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学生仍继续积极向上,而另一些学生却自暴自弃;观察学习与考试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考试却发挥不出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轻言放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迷恋网络和游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年轻却不敢追逐内心的梦想。我发现他们心里有“三座大山”,这也是“学情分析”的内容:第一座“大山”——“过去的学习很挫败”。这些学生大多有不太愉快的中学学习经历,这给了他们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大学学习遇到困难,他们更容易放弃,认为同样失败的结果才是正常的。第二座“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于追逐梦想的动机不强烈,他们上课更容易分神,加上网络世界非常精彩,所以很多同学开着智能手机上课。如何管好课堂,把学生的心从手机上吸引过来,成了我们教师上课要注意的事儿。第三座大山——“内心世界很挣扎”。经导论课调查,学生内心是有梦想渴望成功的,想成为会计师、小企业主等,但是他们往往缺少自控力,惰性大。内心的“天使”与“恶魔”总是在博弈。此外,现在学生在相对封闭的中小学成长,没有接触过企业,当谈到企业制作流程时,他们感觉抽象。不过学生中女生较多,较易接受老师劝导。这就是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找到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引导他们,这也是笔者理解的说课活动的初衷。
二、说课稿的撰写过程——展开关键词
本文主要阐述三点。1.我们教谁——即学情分析上述学情分析,用图形来形象表达(如图2所示)。2.我们教什么——展开广义的课程标准(如图3所示)(1)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需要培养四个能力,即经济管理能力、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相对重要。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就是重点培养其中的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如图4所示)。(2)课程定位再看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在培养会计实务核算能力的六门主要课程中的定位。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与管理这三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而初级会计核算实训、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两门课程自带的“分岗仿真模拟软件”和“成本会计实训”,则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这两组课程,理论和实践是互相作用盘旋上升的。最后,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完美收官,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们拿到珍贵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走向工作岗位(如图5所示)。(3)课程作用与衔接第一学期,学生学习初级会计核算课程。第二、三学期就学习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含模拟分岗实训),共144课时。后面是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可以直观看出,初级会计核算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又是学习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综合模拟训练、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这些课程的前提。本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中间位置,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意在使学生系统掌握各财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胜任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如图6所示的鱼骨图,清晰地表现了相关重点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4)整体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体现的是一个“圆”的循环。循环起点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这些企业也是我们重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及教师顶岗实习基地。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请专家们为我们的教学发展诊断把脉、献计献策。接着根据需要的知识技能来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日历,解决“分解理论知识、实践专业技能”的问题。接着就是“教学、实训”和“考证、实习”,解决“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的问题。最后是“学生访谈企业走访”,解决“搜集‘售后信息’教学”的问题。这些信息反馈到专家指导委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如图7所示)。(5)狭义的课程标准2011年,课程教学组三位教师一起完成了针对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项目,产出了三项成果,其中一项就是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该项目获得2012年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根据课程标准,依照八个岗位安排教学学时。这八个岗位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这里列举的是部分重点,考核也是重点考核(如图8所示)。3.我们怎么教说课中,分为“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后辅导”、“评价方式”四个部分阐述(框架如图9所示),本文则重点阐释“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以及“教学方法及手段”。(1)选用教材一直以来,我们不断优选教材,前些年曾经使用过的三部教材,都是依据从资产、负债到所有者权益的传统知识体系编写,不适合目前强调岗位、重视项目的改革思想。现在使用的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实务》,就是推荐的项目化教材。但该教材部分知识点的讲解(比如票据贴现、企业所得税等知识点)略显欠缺,体系的安排略显粗糙,也有需要改进之处。(2)教学方法及手段关于理论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其手段,可以通过一次单元内容的设计来有血有肉地体现:引入项目六“资金岗位核算”任务四“所有者权益”的第一次课作为单元设计内容,展示45分钟的课时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下述三个概念: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留存收益(具体如图10和图11所示)。上述两图展示了课堂上教师设置“情景”,并设计“问题引导”来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互动学习的过程。随着这个“综合案例”的进展,引导学生实现书本理论回归到市井生活的想象、感性认知到抽象理论的转变,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实现启发教学。课堂最后五分钟用来总结或者讨论引申话题。该单元内容的设计,运用了“问题引导型互动教学法”、“岗位导向型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导演作用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实践操作的方法及其手段,主要是以岗位为载体,通过仿真软件与仿真课堂,达到理论与实践适时对应,体现工学交替,实现理论实践的“零对接”。(3)评价方式说课介绍到一个期末考试试卷时,谈到了我们的做法是“考核重点,考前不划范围”。在平时,我们也是这样操作的。我们始终认为,只有老师真正看重这门课,尊重这门课,学生才有可能认可并投入这门课。
三、说课稿的后期修改雕琢
关键词:会计实务技能 理实一体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86-02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教学偏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教学。而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差较远,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很好,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操作能力较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财会技能大赛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抓硬笔书法的书写,力求工整
在近几年的苏州财会技能大赛中,会计实务的数字,文字书写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选手因为书写的太差而扣分。所以在会计专业技能教学中首先应该注重对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的训练。汉字书写要做到工整清楚,阿拉伯数字书写规范,为达到这些标准,刚进财会班的新生就要开始有目的的训练。
2 用理论指导实践,有章可循
在会计实务技能中,手工账务处理竞赛执行专业技术标准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处理具体原则和方法遵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财会专业在课程开设上最少要开设《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如果不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就直接进行实务技能教学,增加教师教学难度,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教学内容盲目跟从,不可能形成R抵识体系,不能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自然转化,通过短期集训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些专业理论知识关键在于日常的会计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基础开始,在高一年级应开设《基础会计》共两学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及高二上学期学习《初级会计实务》。同时,还需要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只有在学生学好这些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后,再进行会计实务技能集训,用理论指导实践,将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才不会自乱阵脚,做到有章可循。
3 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直观
有些具体操作,如填写凭证的要求、账账核对的流程,账簿的装订等,还有会计软件的演示,都是在课堂上不容易讲清楚的,我们便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并在讲台上设立配套的教师专用微机,包括教师控制台、投影机、录像机、pc-tv转换器以及大电视转播的先进声像设备。通过pc-tv转换器可把计算机屏幕的演示或录像带的内容直接在大屏幕电视上播出,同时可切换到实物投影仪上播出老师的讲稿或教学图,使学生可参照教师的演示及笔记自己进行操作,达到直观、准确的效果。
4 强调仿真训练,步步为营
4.1 初期:耐心指导,面面俱到
(1)技能教学内容要全面。竞赛要求就是技能教学的内容,但在竞赛要求中过于笼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比赛要求进行职业判断,确定技能教学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要全面不能有任何疏漏。如原始凭证的考核范围是常用原始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可能是银行有关票据,可能是存货收发单,可能是发票收据借款单,还可能是费用报销单。对所有原始凭证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填制,不能遗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小企业常见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重点掌握。
(2)技能教学内容要细致。技能教学内容只有广度还不够,还需要细致入微。特别注意平常学习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例如对于银行支票的填制,除了让学生会填写日期、收款单位名称或姓名、大小写金额、用途外,还需要学生知道银行支票上企业需要签哪些章,单位财务章和会计人员的章应签在哪个位置上,银行支票存根应怎样填写等细致的部分。再如发票等凭证中,还需要指导学生经办人员及相关人员签名盖章的位置,做到细致入微。
4.2 中期:分项练习,层层递进
(1)凭证:练习原始凭证填制的同时练习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
(2)账簿:根据凭证练习的结果同步练习各种账簿的登记以及错账更正的方法,再进行期末结账。
(3)报表:结账后根据账簿登记的结果编制试算平衡表试算平衡后再编制会计报表。
(4)装订:将所填凭证装订成册,练习简装订机的使用,凭证封面的填写等。
4.3 后期:综合练习,形成体系
在凭证、账簿、报表、装订四个项目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在结合小型企业的实务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明白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的前后顺序,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将来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这个阶段,注意控制学生练习的时间,结合技能比赛的时间,一般一个练习要进行2.5 h,注意经济业务的量在20笔左右。
5 注重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果技能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技能不能充分把握,教师上课就没有了底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想提高专业素养,成为一名在课堂上底气很足的教师,需要修炼。首先技能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来增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教师要及时把握专业动态,做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先行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工,实现自我专业成长。再次,提高教师的会计实务技能水平的办法是“送出去,引进来”。“送出去”就是鼓励老师们到校外兼职或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他们深入社会进行实践调查或到企业挂职,到会计岗位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取得企业会计实务的一手资料,才能及时调整技能教学的内容,才能知晓技能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后,技能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这样既可以证明教师技能水平,又能和学生站在同一阵线,时刻了解学生的心里动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湘希,王清刚.中国会计教授会2000年年会观点综述[J].财会通讯,2000(9):45-46.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行动导向教学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一直是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技工院校会计高级班里,大部分学生是中技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就读本专业的,学完一些基础会计课程,接着学习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尽管有专业基础但较弱,而且教材内容专业、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长期股权投资时,由于不能从实质上理解知识点,容易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面笔者结合2014新修改的会计准则规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从三方面就如何上好“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这一课题,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长投”两种核算方法,做一些教学探讨。
一、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会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期股权投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初级会计实务的考查层面,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利用网络资料查阅相关的投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者数学图表,去帮助学生理解。
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所称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单看准则所指的概念和教材所给的解释,是高度概括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对比分析法,并结合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关系,从数字层面上来分析,学生易于把握,见表1。
学生弄明白长期股权投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要区分后续计量的两种核算方法――成本法和权益法,即什么是成本法、什么是权益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成本法核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这是学生在学习具体账务处理之前必须搞清楚的知识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是指某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其持有期间内,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始终保持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对于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理解,教师可以举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假如持有期间,A公司对B公司实现盈利或出现亏损均视而不见,只有当B公司向A公司分红时,A公司才认为自己赚钱了,才确认投资收益,那么A采用的是成本法核算――见钱眼开;假如A公司认为B公司的盈利或亏损与自己息息相关(不管B公司有无分红),B盈利或亏损即A自己也盈利或亏损,都要进行账务处理,反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则A对B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采用权益法――同甘共苦。以上是通过简单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成本法与权益法,但在实务操作中,什么时候该使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呢?2014年新会计准则第2号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教师还可以结合数轴图示来表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两种核算方法的核算范围,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当持有比例为大于20%小于50%时,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大于50%小于100%时,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比较分析
学生搞清楚“长投”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核算范围之后,就要开始学习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了,这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地方。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没有理清思路,经常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账务处理做得一塌糊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分四方面对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1.两种核算方法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
会计核算正确与否,首先要会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要设置的科目可列表对比分析如下。
2.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主要关注初始投资成本与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是投资时点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最终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不同核算方法下,入账价值的确定不同,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1)成本法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未派发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教材内容陈述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初始投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即“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组织学生讨论案例1,并进一步总结出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 15 000
应收股利(价款中包含的部分)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根据会计分录,学生可讨论得出,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价值=(15900-1000)+100=15000(万元)。
【案例1】甲企业于2013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的30%的股份进行长期投资,假如采用成本法(实际上应采用权益法的)进行核算,购入时支付价款15 900万元,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 000万元,同时支付相关税费100万元,购入时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 000万元。请问该项长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是多少?入账价值是多少?会计分录如何编制?
(2)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算与成本法相同,但权益法核算还涉及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问题。什么时候该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根据教材陈述,教师可以这样跟学生探析: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购买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接受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下面还是用案例1来分析权益法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核算:
①初始投资成本=(15900-1000)+100=15000(万元)
②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60 000×30%=18000(万元)
由于①
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5 000
应收股利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 000
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15000+3000=18000(万元)。
假设初始投资成本为20000万元,而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18000万元时,则不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下,经过调整后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仅仅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账面价值)的改变。以上结论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3.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会计核算
在初级会计实务中,“长投”持有期间的会计事项主要包括三大项: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和其他综合收益(2014年新准则增加);被投资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被投资方存在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采用成本法时,重成本,轻权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其他权益变动的影响。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才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下,重权益轻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受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是投资单位进行账务处理的信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利用同一个案例,分别假设在两种核算方法下的会计处理。见案例2。
【案例2】续案例1,乙公司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2014年5月1日宣告派发现金股利2000万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请分别按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账务处理。
甲公司应针对上述经济事项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成本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2)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确认从乙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3000×30%=900(万元),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为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增加了):(如果亏损,则做相反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900
贷:投资收益 900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当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时,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减少,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要相应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 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即被投资单位乙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所有者权益)增加了,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增加相应的其他综合收益。
400×30%=1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12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20
教师回顾案例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的区别,利用表格来对比分析更加直观。
4.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核算
“长投”处置的思路较简单,即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权益法下,还应结转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的金额至投资收益账户,这一点是学生在做题目时最容易遗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利润方面跟学生分析:当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账户而不是直接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主要是为了防止投资企业操纵利润;当投资企业在处置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时,其所持有股权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也应转出,而这项收益又是因为投资产生的,所以应计入投资收益中。结合案例3进行分析。
【案例3】续案例1、2,2015年1月9日,甲公司出售持有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收到款项19000万元(假设不存在减值准备)。
(1)成本法下。
三、小结
以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轴图表演示法等方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成本法与权益法。教无定法,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才是关键。会计学习,关键在于掌握会计处理的思维,思路通了,则可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日常生活和企业实际案例,尽量将会计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那么看起来枯燥抽象的会计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关键词:能力培养 会计电算化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学与市场环境的变换相一致,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1.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成了学科教育模式,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校内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只在毕业实习前安排一次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然后就是校外毕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又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
1.2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性。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经济法、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拓展课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公共关系、语言表达”等课程。
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结果是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对应的初级会计实务和初级经济法课程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只开设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经济法课程。
1.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就现有的职业院校来看,几乎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至六节课,一学期上完。学校硬件条件好的,安排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很重要,由于师资等条件限制,很少学校开设该课程。
1.5课程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应包含哪些内容,我们针对本校2008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会计职业能力情况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会计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2.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校2008至2010届三届被调查的毕业生共有136人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除15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较大型企业工作外,绝大多数学生(130)所在单位为中小企业,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89.7%,又因我校是以畜牧为主的农业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小畜牧民营企业就业,比例达到34.5%。可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培养更多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实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
2.2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比较简单,从调查资料上来看虽然个体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会计岗位基本分为两个层次:基层核算岗位和财务会计管理岗位(见表一)。针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征求了中小企业的意见,各企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手工会计核算能力、电算化会计核算能力等),还包括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上述两方面内容构成了会计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综合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两方面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详细分析见表一。
3.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参照国家财政部与人事部制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构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证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见下表一所示)。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3.1依能力培养规律要求安排课程模块顺序。依次包括公共基础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教育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教育模块,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教育模块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为必修课程模块,第四模块为选修课程。课程模块安排顺序既考虑了职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要求。
3.2实践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时比例合理。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为课程课堂实验(共450学时)、课程期末教学实习(一门核心课程安排一周实习时间,5学期共8周实习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共4周)、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共20周)。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培养学生的会计单项技能、特定会计岗位综合技能、所有会计岗位综合技能等,做到了环环相扣。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共安排120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折合学时为121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基本为1:1。
3.3注重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如一年级安排的基础会计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相配合;二年级安排的初级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为助理会计师资格取得相配合;三年级安排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为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奠定基础。
3.4根据本校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有针对性地安排企业特色课程。如我们学校为农牧业高职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畜牧企业就业,因此就针对性地开设了畜牧业成本核算、养殖业管理软件运用等课程,一方面解决了畜牧业企业紧缺对口会计人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校学生就业率。
3.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安排技能拓展选修课。目前正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端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三化”协调,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发展过程中,商业及服务业将会得到更好更大发展,我们就适时安排了商业会计,饮食服务业会计等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4.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保障。该课程体系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行“教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开放性。融“教、学、做”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合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4.2工学结合型教材做保障。工学结合型教材内容大多取材于生产企业的真实资料,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安排内容顺序,并且操作训练内容与理论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布局,学生学的也就是就业上岗用的,因此这种教材既方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
4.3“双师型”高职师资做保障。“双师型”高职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只有这些师资才能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运金 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第26期
[2]贺军.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第3期
[3]黄海荣.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