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网络创业 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58

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着投入资金少,占用资源量不大的优势,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契机,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网络创业成为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新途径。但是处于这种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创业也存在很多的创业闲境,如何有效的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新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欧美地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青年失业率逐年增加。从国内形势看,虽然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但是依然面临着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大。2014年全国毕业生高达727万,被称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同时,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民营企业倒闭,使得其吸收毕业生就业的效能难以发挥出来。上述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难以好转,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局面。

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就势必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而随着择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并且积极在各个领域尝试自主创业。网络创业,即在新型网络传媒发达的背景下,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创业。相较于其他性质的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有以下特点:其一,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人类,其对于网络本身就比较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选择这样的方式去创业,是其兴趣所在;其二,网络创业对于社会经验,资金需求等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创业途径。

2 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

一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一3%,网络创业的成功率更是远低于此。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

2.1 创业准备工作不充分

通过调查发现,创业准备工作不充分,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弊病。具体来讲,其一,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并且比较集中的表现为服装、化妆品、美容产品或者充值服务等,在进行此类领域创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对于市场消费、产品的价格、营销的方式进行思考,更多的情况下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开展,缺乏创业调查研究,往往很容易出现风险;其二,将网络创业理解得过于简单,难以从经济利润的角度上去思考创业方案,常常出现实际的付出难以获得相应回报的情况。

2.2创业风险意识太淡薄

首先,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确定网络创业项目的时候,往往难以从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去分析;其次,在创业团队建设方面,团队成员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团队管理制度,也是创业风险意识的重要弱点。

2.3 网络创业知识技能不足

网络创业同样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网上开店,还是建立门户网站,软件应用开发,都需要相应的营销策略,交易平台,运营模式等。很多创业者都缺乏这样的自我学习能力,在遇到不了解的问题的时候,总是忽视其存在,由此使得创业受到负面影响。

3 大学生网络创业困境的合理对策

基于对以上几点闲境的讨论,创业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3.1 注重市场研究,选择正确的网络创业项目

首先,依据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界定创业的市场方向,无论是电子商务网站,还是社交网站,都应该明白其对应的市场环境,消费群体的特点,不要一窝蜂的堆在同样的领域中去;其次,合理定位自身优势,比较竞争对手的缺陷和不足,以建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品牌为出发点,开展精准的网络营销方案,以打造比较好的网络创业效应;最后,从个性化需求出发,力求创新,以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去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规划。

3.2 不断自我提升,实现网络创业技能的培养

其一,积极学习网络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组织领导,软件应用能力等,使得自己成为合格的网络创业者;其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创业期间出现挫折,应该积极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积极构建自己的核心素质,为后期的各项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其三,不断培养自身的领导规划能力,领导好自己的团队,是做好各项网络创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3 提高风险意识,保证网络创业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树立资金风险意识,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控制运营成本,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其次,做好货源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准备好第二供货渠道,一旦出现了货源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采取另外的方式进行解决,以保汪正常运营活动的开展;最后,做好创业资金运营管理方案,保证对于各项支出和收入都记录在案,为后期的各项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4 结语

网络创业同样更需要知识、技能、领导组织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大学生应该明白这一点,一旦参与到网络市场环境下,就应该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去夯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网络创业将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Z】.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马韵.从淘宝开店热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机遇和挑战【J】.成才就业,2010,(2):9-11.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在前十一个五年规划当中,中国经济呈现出了飞速的发展态势,且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取得巨大突破,“十二五”初期中国经济依旧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但2011年中国经济涨幅较2010年出现了小幅回落,而2012年后中国经济又稳定在了另一个增长区间,这主要是由于前期中国经济增长过热而带来的通货膨胀率过高引起的。为了进一步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软着陆”,确保中国未来经济稳定和理性的发展,深入探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波动态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

中国当前通胀形势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十一五”结束,中国经济速度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水平质的提升。不过长达二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也隐秘了不少发展隐患,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且持续时间长,加之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劳动力充足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投资过热、投资过剩和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于兆坤,2012)。

在长达二十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终于在“十二五”的第一年回落到10%以内,这也是二十年之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以前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已经转变为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力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低通货膨胀率发展的稳定局面(李勇、王媛媛,2012)。2011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着陆”点,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成效在这一年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也为未来的四年规划部署指明了新的方向。

“十二五”规划前期的中国通货膨胀主要成因有三个因素:国内外投资、国内成本、货币流动。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尽量下调,不过大多省市提出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在10%以上,由此带来的国内外投资者盲目投资,极容易造成经济结构中的某些行业过度投资,致使行业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干霖,2012)。

在20世纪90年代到“十五”之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和民工劳动力普遍报酬分配比较低,那时候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制造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不过随着国家政策调控,工人素质提升,工资水平上涨等因素,工人劳动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融资成本等国内发展要素成本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成为当下社会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求,而货币流通量不足会引起通货紧缩而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每年国家都发行了大量货币满足市场流通。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增速回落,之前发行的货币现在流通性已经出现下降,造成货币流通阻塞,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董明凯,2012)。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伴随着新形势下的通货膨胀及其形成因素,综合考虑现在全球金融动荡,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制定政策以追求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当前中国经济研究的主要背景(干霖、董智勇,2012)。

2011年中国全年CPI指数为5.4%,远超年初预定的4%的目标(见表1),全国经济增长9.2%,较之上一年的10.3%回落了一个百分点,将经济增长率降低到了两位数以下。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近两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不少企业相继遇到了“用工荒”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发展必将要面临更大的问题,就业人员就业方向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需要企业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沈坤荣、田伟、李子联,2012)。前几年依靠吸引国外投资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出现改变,近几年国内投资者逐渐开始投资海外,不仅国际资金开始减少,同时国内资金出现了外流,国内投资难以赶上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前期货币总量过剩,资金外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高升,货币流通性受阻而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必将会愈加明显。

经济发展离不开外贸交易,但近几年欧美国家鼓吹的“中国”,直接导致了中国产品不断被欧美国家以各种理由实施反倾销打击,严重阻碍了中国产品的海外销售(孙静娟、丘书俊,2012)。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提升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用事实回击一切质疑者。总体来说,2012年国内经济发展较为稳定,CPI指数有所回落,经济保持增长没有出现过热,通货膨胀率也相对稳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做到了向资金技术型发展模式的稳定转变,如图1所示。

通货膨胀下经济稳健增长的调控政策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不能全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调控政策和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国土面积小,大多数发展模式都属于技术密集型服务型行业。而中国国土面积广袤,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大国、农业大国,应该根据中国社会的主产业链采取相对应的调控政策(温万德,2011)。

(一)重视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上文中已经做了详细阐述,并且从最近国家连续颁发的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完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因为气候关系导致一些农业粮食大省在某一段时间严重减产,遭受虫灾等情况下,政府会大量收购粮食以稳定物价,确保粮食生产大户不会因为农作物减产而提高物价。当然,对于某些滞留农作物,国家也会在第一时间用市场同比价格将其收购,在情况有可能发生之前就将问题解决。

(二)保农保粮

要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问题,在中国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保农保粮,确保农业、粮食的稳产稳价。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率升高都是因为食品价格率先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同样没有例外。2011年上半年CPI指数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达到了两位数,往年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同样远远高于CPI上涨指数,可以说明粮食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决定性地位。每年中国都会大量从农业大省收购大量粮食,为的就是以应变将来某个时候突发的粮食危机,好在虽然国土耕地面积日益收缩,不过仍然每年农业都能丰收,确保了粮食储备的稳定。

(三)改变中国负利率状况

利率如果低于物价上涨率,很明显,这样的存款利率是负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负利率。由于负利率的产生最大的受害者是社会中低层,这必将导致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政策调控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利率由负转正,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银行储蓄存款保值,以保证利率在通货膨胀率高起时居民财富水平不会降低。

中国现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整建议

虽然中国是资源型大国,但是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以及对资源的低利用率上取得的成果,这在如今的发展规划当中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了。加快转变经济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调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想让经济稳定发展,必须要将社会物价水平控制在某一个稳定水平,波动不能太大,应该尽量在百姓的理性思想和实际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当中,这就要求在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当中起伏不能太大(陈朝旭,2011)。以前中国的调控政策通常是在价格超出承受范围之后才会进行调控,这在现在要求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显然是不行的。制定一个中长期的调控目标,且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而预备几套宏观调控计划,这是一个国家对社会宏观调控体系成熟与否的一大标志。根据中国前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历史经验来看,将经济增长率设定在8%-10%这个区间平稳发展,CPI指数保持在4%上下,这两大指标最适合中国现有国情下的社会发展,既可以保持经济活力,又能保证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稳定物价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调控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中国现在的发展实情,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中国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过渡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这是必定要经历的阶段。从刚开始盲目追求工业化发展到逐步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发展,在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之后,现代化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人口众多,在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点甚至能让世界上所有的投资者眼红,大量商机让他们开始将大量货币投入进来,造成资金过剩、热钱大量涌入的情况,极易造成经济发展阻塞,不利于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性对待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空间,有效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本身的发展特色,把握住国内市场优势,才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稳定。

结论

总体上来看,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历过一段长时期的腾飞和考验,期间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石油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带来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动荡,仍然能够持续较为稳定地发展,标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改变中国现有经济模式和经济产业链,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向产生已经迫在眉睫。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日益国际化进程中逐渐全球化,尽管这时期的全球金融动荡难免对我国产生影响,但分析新形势下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利弊可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中国本身国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调控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以稳定物价、保证国家粮食储备为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为突破口,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积累下的各种隐患,重点要将社会当中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贫富差距问题解决,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十二五”时期价格水平总体稳定、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兆坤.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5)

2.李勇,王媛媛.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原因分析[J].浙江金融,2012(1)

3.干霖.中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2(4)

4.董明凯.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协整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1)

5.干霖,董智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

6.沈坤荣,田伟,李子联.通货膨胀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5)

7.孙静娟,丘书俊.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农村经济;经济管理

1 引言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之下。根据大量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地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支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可以更好地就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为当前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做出有效地推动引导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农业经济推广的方式和管理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于这方面问题,我们应该更好地引入新的发展思路,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调整和创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好保驾护航。下文就对于县级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2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职责分析

第一,对于我国农业法律方进行宣传,贯彻执行我党在农村地区的各类政策方针。

第二,对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出有效地经济发展计划,实现科技兴农,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的规划依据。

第三,指导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落实,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进行完善,构建各类经济合作互助组织,为广大农民减少负担,做好各类资产管理和经济统计调查工作。

第四,对农业技术推广给予相应的支持,并且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示范工作、试验工作以及推广工作。

第五,为当地农村提供技术培训的支持和各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意义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和任务,做好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可以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备强大的引导作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让农业新技术的价值得到体现。对于推广和示范工作进行更好地落实,这是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农业科学生产的保障。通过展开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对于各类新技术及时地引入到农村地区进行应用,投入到具体生产活动当中,这样可以对技术的价值进行更快、更好地转化和体现,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更好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对于技术指导、科普以及各类宣传工作进行更好地落实,以每一户农民为基本单位,具有良好的服务深度和服务覆盖效果,这对于提升广大农民自身素质,让农民更好地新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掌握和应用。如果农民自身素质不佳,那么整个农业的发展也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为了我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对于广大农民自身素质进行更好地强化,通过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指导服务等工作,让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更好地普及,同时也让农民对于当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更加清晰地认知和了解,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智力角度上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

4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构建思路

4.1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不足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是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当前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存着一定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这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重视。当前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组织不够健全,人才队伍存着一定的缺失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工作队伍的素质有限,结构不够合理,工作方式不科学,工作的执行和落实缺乏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保证和环境条件。

4.2 新时期的工作路径

第一,对于服务的组织进行构建,合理化配置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对于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来说,构建一个科学的服务组织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要对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配备。我们要从思想意识层面,对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认知,更好地引发农村地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构建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于专业人才进行配备,同时配合相应的建档管理工作,让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成效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当地相关部门管理者要提升重视程度,对农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进行明确,做好相应组织构建工作的落和推动,对农业专职农技人员进行配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第二,加强投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工作来说,其相关组织没有盈利方面的特性。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增加投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调整相应经费的投入。在经费投入中,可以联系农业产业链中的各个层级和企业农户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经费投入计划,从资金的角度上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第三,做好培训工作,以提升素质为己任。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对象是广大农民,而工作执行者则是依靠每一个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执行,他们自身的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效果。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类新技术的涌现,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更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推进相关培训工作的落实。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参与积极性,可以引入职称和技术职务的内容,让培训工作的开展落实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保证,打造一直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的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队伍。

第四,做好经营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来说,现有的补助情况的支援不能全面地对于相关工作开展的需求进行满足。在县级地区,可以展开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的购销服务,这样可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地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让市场流动效果得到很好地提升,并且对经营环节进行缩减,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身利益。这种方式也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服务拥有更强的自给自足能力,这对于提升相应经费保障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来说,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当中智力支持和保证。针对于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特点,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展开相关工作,找准切入点,让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体现。

参考文献

[1]肖子连.略论农村经济管理的服务作用[J].吉林农业.2012(01)

[2]潘秀英.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建设问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8)

[3]孙文义.试论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4(04)

[4]吴利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农业政策的创新[J].山西农经.2016(11)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4篇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dominating traits of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year 2004 and the first season of 2005.Then, it plays importance on the strengthening on the market increase by deepening reformation. Lastly, it demonstrates how to regulation economy by the government from three aspects.

关键词:宏观经济   调控     市场销售   经济结构

Keyword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marketing         economic 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 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2). 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1154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5.7%。其中,出口 5934 亿美元,增长 35.4%;进口 5614 亿美元,增长 36%。贸易顺差 320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65 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进口增幅回落。

    3).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于稳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0073 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 1.9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 19.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 27.6%,增速比上年低 1.5 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年初城镇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已经明显回落。6 月底的累计增长速度已降至略高于 30% 的水平,下半年投资增速基本趋于稳定。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539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10.2%,增速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35573 亿元,增长 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 18377 亿元,增长 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 44840 亿元,增长 12.5%;餐饮业零售额 7486 亿元,增长 21.6%;其他行业零售额 1624 亿元,增长 1.5%。

    5).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2.8%,两者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 2.7 和 2.9 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11.4%,是 1996 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13.1%。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峰值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则快速走低。

    总体来看,2004 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较高水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外部影响在加大。

3. 2005 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 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 31355 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 0.3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理性区间回落,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加快,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

1). 国内市场销售较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112 亿元,同比增长 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1.9%,比去年同期加快 2.7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090 亿元,增长 14.7%;县及县以下 5022 亿元,增长 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 12616 亿元,增长 13.6%;餐饮业 2063 亿元,增长 1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是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2).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998 亿元,同比增长 22.8%,比去年同期回落 20.2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9037 亿元,增长 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1962 亿元,增长 1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 2324 亿元,增长 26.7%。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1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9.5%,增幅较上年同期高 2 个百分点。

3). 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 29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1%,增幅回落 15.1 个百分点。其中进口 1393.1 亿美元,增长 12.2%,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 23.8 个百分点;出口 1558.9 亿美元,增长 34.9%,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 165.8 亿美元,主要是进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国内投资需求增势减弱。出口增幅虽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意味着出口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意味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

4).工业产出水平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14415 亿元,同比增长 16.2%,增幅较上年同期低 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 0.5 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 16.3%;轻工业增长 16.0%。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 13.0%、9.1% 和 22.4%,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分别增长 57.5%、23.9% 和 34.1%。汽车生产增长 1.6%,其中轿车下降 2.8%。

5). 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 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较去年全年回落了 1.1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 2.5%,农村上涨 3.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 6.1%,居住价格上涨 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2.6%,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 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10.1%。

6).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3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 26.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 5.1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0.6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为 9.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 10.2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3.7 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 (MO) 为 2.1 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 19.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存款余额为 26.9 万亿元,增长 15.6%。

以上情况表明,2005 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上年的良好态势,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瓶颈”,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 70% 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要保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波动,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观调控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正确把握调控方向,选择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4. 如何调控

在调控方向上,是继续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反弹;还是反向操作,防止经济的加速下行;或是稳定现行政策,观察发展动态;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断。如何调控,取决于我们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控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权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内需和外需;三是总量与结构。尽管这三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确实要有所取舍。

第一个方面的权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标。

年初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实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允许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处?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放缓使GDP增速适度回落,对于防止今后几年的能力过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略微降低一点当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两年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增速。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当前增速的回落应有一个底限,我认为中央确定的既定目标就是这个底限。另外,在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有可能影响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急剧收缩。所以,在权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增长目标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这两个部门的调控力度,以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个方面的权衡是内需和外需。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10年来,贸易顺差累计约30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每年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考虑到去年同期近80亿美元的逆差,仅净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约38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结果对增长、就业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这样的出口实绩是因为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结果,是在各种经济参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应该说不足为虑。问题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计入,资源的价格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也没计入,这就使出口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增大。一是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资源配置恶化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三是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四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造成资本被动对外输出,从总体上看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无论是维护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促进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都有必要对内需与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加以评估。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权衡是总量与结构。

一般说来,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比较难;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加。从2002年底这轮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后,结构性矛盾就日渐突出,主要表现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大,采掘业、资源型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矛盾加剧。今年1-5月,铁矿石原矿量、生铁、粗钢、钢材、铝材、焦炭、纱、布、硫酸、烧碱等产品以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增长;而载波通讯设备、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机站、电工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都呈负增长。这表明,结构性矛盾还在加剧。很显然,在总量高速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的收效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结构的扭曲从长远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总结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总量环境,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大力气。当然,总量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调整结构还必须深化改革,理顺经济参数,校正经济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5篇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冲击

1.全球需求减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将陷入漫漫“寒冬”。这说明这次金融危机是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急剧减少,使得国际贸易全面萎缩,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

2.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泛滥,且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增多,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新一轮贸易保护将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综合化等特点,并且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散。2009年7月2日WTO了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指出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贸易保护举措,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3.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一定变化。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方式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挑战,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到挑战,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帐率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4.贸易融资困难。商业银行惜贷在短期内将成为其经营行为。虽然各国央行不断降息,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银行不为所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失效。国际贸易主要依赖短期信贷融资,但是,目前贸易融资市场形势已严重恶化,各国进出口企业获得短期信贷融资越来越困难。

5.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战后,关贸总协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成功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然而,金融危机使得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WTO的原则、规则、制度等造成巨大冲击,也使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迟滞。同时,大多数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点,轻视了多边贸易体制。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将逐渐恢复并走向繁荣。全球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但是,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低谷,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周期性的,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必将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和繁荣,国际贸易也必将走向复苏和繁荣,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将全面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分析,2010年上半年国际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将率先实现发展,2010年下半年或稍晚国际贸易将会进一步全面发展并最终走向繁荣。

2.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呈胶着状态,且此起彼伏。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是经常性的,而贸易自由化则是短暂的。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虽然他们还认为贸易保护是有害的,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未来,贸易保护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贸易自由化也不会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的主流。

3.从国际贸易总量分析,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的比例开始上升。以往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统治或主导地位。然而,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达到38%。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并且将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4.国际服务贸易将高速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10%上升到90年代的15%左右,进入新世纪以后则上升到20%以上,并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通道,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商业性存在、服务外包等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消退,国际服务贸易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5.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对象。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些国家的主导产业。各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未来,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在国际贸易领域则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6.跨国资本流动将持续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其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出口的40%,技术贸易的70%,国际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开展的对外投资及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国际贸易的垄断程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也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持续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7.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导因素。目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是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成员国相互给予高于成员以外国家的贸易、投资优惠,这就给成员国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能极大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50%以上,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经济合作仍将持续、强劲地发展。

8.网络贸易将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场革命。网络贸易以其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简便易行,且无时间、地域限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等优势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超过20%。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全面收缩的情况下,网络贸易却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未来网络贸易将呈现超常的发展态势。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1.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虽然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任何势力都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同时,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在WTO基本原则、规则的基础上,改革外贸体制,尤其要重视国有外贸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应采用进出平衡的政策,努力增加进口。

2.坚持反对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且有泛滥和蔓延的趋势。近20年来,中国是遭受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有增无减,中国深受其害。2008年全球40%的反倾销行为、70%的反补贴行为都是针对中国的。因此,中国应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与多边贸易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反贸易保护的协调机制,抵制并化解贸易保护的政策措施。同时,建立反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的作用。

3.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紧急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据国家统计局通报,到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它对GDP的贡献达7.3个百分点;消费虽然有增长,但消费仍然不旺,它对GDP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外贸继续下降,但降幅收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因此,中国应从宏观上调整三驾马车的关系,积极扩大内需,以此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保障。同时,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扭转中国外贸继续下降的势头。

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政府应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及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促进体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并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对于中国来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外贸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和地方应增加对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的大规模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各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的示范作用,使高新区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引进技术中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到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多家。通过对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能在更广阔的市场上配置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对外能源项目的投资,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因此,国家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对外投资。目前,应重视收购、兼并这一方式,同时,对外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资源、高新技术等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