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的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随着“金税工程”的顺利实施,税收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制度流程和征管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增强税收专业本科学生的税收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在进行税收专业实验课程税收管理建设时,要以税务部门现行的工作流程为导向进行实验课程建设,并注重产学研合作,引入税务信息化应用软件,展现在税务信息化背景下的税收征管流程,提高学生的税收专业实践能力。
(一)《税收管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普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成为就业的瓶颈。当前,对于财经类专业,尤其是财税专业学生,毕业生的毕业实习的去向主要是财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但财税部门是国家机关,很难接收学生进行实习;而企业招聘往往也是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一般的实习生通常都被安排在非业务部门,根本接触不到专业实际业务,所以,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2.增强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急的任务。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随着“金税工程”的顺利实施,税收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制度流程和征管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高等财经类院校的财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尤其是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一项重要而紧急的任务。
3.税收管理实验课程的开设是实现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开设税收专业的财经院校中,税收管理都是专业骨干课程。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是广西唯一开设本科税务专业的本科院校,税收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是本科税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骨干课程,在本科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熟练掌握税收征收管理知识、税务、纳税筹划等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专业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接受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和筹划等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税收管理理论课程是必修税务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税收管理模拟实习是必修的实践课程。近几年随着金税工程的建设,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税收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特别是防伪税控系统,网上发票认证、网上申报等业务系统的的投入使用,税收管理工作流程有了很大改变,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把税收理论与税务机关实际的工作流程相结合,就会造成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所以,开设与税务机关税收业务流程相符合并与时俱进的专业实验课程建设与完善势在必行。
(二)课程建设目标与原则
1.课程建设目标。税收管理独立实验课程应是一门与税务专业主干理论课程税收管理相配套的独立实验课程,内容涵盖税收管理主要流程,特别结合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的主要业务架构,如图1,以税收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建设。
按照金税三期的建设要求,目前税务机关使用的税收征管系统都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范要求开发的,国税机关已采用统一的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版本,地税机关统一的CTMX版本正在开发中,但业务流程已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进行了完善与升级,所以实验课程的设计将按照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版本的业务模块布局,将实验内容分为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务法制与税务执行五大部分,每部分按税务专业学生最需掌握的重点内容设计3~5个模实验块,每个实验模块的内容按重要性设l~6个实验,每个实验按业务流程、典型案例、学生实验三个部分来编写。学生实验部分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课程建设力求达到以下改革效果:(1)真实、实用、有用。真实:税收管理业务实验流程设计真实,与现行的税收管理业务流程保持一致;实用:实验模块设计实用,选择税收管理业务中最常用的业务设计实验模块,保证实验内容的实用性;有用:实验流程设计、实验内容设计要确保学生进行实验后掌握了相关的业务技能,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综合、整合、结合。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覆盖主要的税收管理业务,兼顾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两种不同角色的业务流程;整合: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税收管理》理论课程内容相衔接,是理论的验证、复现,便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结合: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与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相结合,与现有的“防伪税控实验室”的设备与软件相结合,对于防伪税控业务、纳税申报业务实验设计上机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和环境。(3)直观、易学、易教。直观:实验课程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要用流程图设计,使学生可直观地学习业务,自主按实验指导流程进行自主实验:易学:实验课程的业务案例和实验指导要通俗易懂,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设计清晰易学,方便学生操作;易教:实验课程教材、讲义、课件编写要符合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内容全面而规范,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不仅应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需要,在建设时应遵循的原则:(1)实验设计以税收管理工作流程为导向,与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相结合,与最新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用软件相结合,反映最新的税务应用软件(如电子报税、发票认证、防伪税控)与CTMX的业务交互流程的应用方式及步骤。(2)以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角色分别设计实验角色。让学生在实验中分组分别扮演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不同角色,真实互动地展现实际中税收管理业务办理流程。(3)实验设计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组织指导为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起组织和指导作用,组织学生按实验指导进行自主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税收管理实务的主要内容、步骤及操作技能。(4)以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编制实验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实验素材,锻炼学生的财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5)实验业务流程保持与现行税务机关规定同步,采集最新的税收政策制度,反映征管改革成果。(6)实验设计新颖,实验指导全面,实验数据真实。编制实验力求与实际业务相符,覆盖面全,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税收管理实验课程建设思路
1.与企业合作,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把税务专业应用软件引入校园实验室。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具备必须的实验教学环境。在税收专业实验教学环境方面,应建设有包含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模拟教学系统、防伪税控模拟教学系统和电子报税模拟教学系统的税收专业实验室。如果没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MX模拟教学系统和税收业务防伪税控模拟教学系统、电子报税系统,学生就无法掌握目前金税工程建设中最核心的税务应用软件,无法了解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当前以税务信息化为背景下的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的真实操作,无法了解防伪税控系统的建设原理和纳税人必须掌握的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认证系统、电子报税的操作流程目前高校缺乏模拟税收业务实验教学软件,不能满足税收专业实验教学需要,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和防伪税控系统是行业大型业务应用系统,并没有针对高校的教学版。为了满足税收专业本科实验教学需要,应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解决专业业务教学软件不足的问题,把税收专业必须学习的业务系统引进校园。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合约;课程建设;全过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管理模式下,“国际经济合作”涵盖了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工程承包等内容;与此相应,全国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设置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这本应是一门内容丰富且实践意义较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然而由于缺乏核心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国际上同类课程的借鉴,课程体系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步伐比较缓慢。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任务十分迫切。
一、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知识点庞杂。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介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加工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发展援助等国际经济合作现象以及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现状,课程知识点庞杂,具体教学内容难免肤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与其他课程知识点重复。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的“国际投资”内容与《国际投资学》重复、涉及的“加工贸易”内容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重复、涉及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内容与《国际经济组织》重复,导致《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特有的内容仅仅限于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发展援助等,而有的院校若增设了《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项目管理》课程,那么《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开设意义就不大了。
(三)教学手段单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还是以文字灌输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对之兴味索然。为了活跃课堂,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案例,但由于课程核心理论体系的缺乏,案例分析往往难以深入经济现象的本质,因而也难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在实践中,《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沉闷的现象并不鲜见。
二、课程建设目标及实施方案
(一)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从国际贸易专业学科体系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合作》涉及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对外经贸业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构成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基础知识模块,是国际贸易专业高年级的综合应用型课程。针对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知识点缺乏联系主线的问题,新建设的课程以“合作”为主线,即以“国际合作现象识别――国际合作理论解析――国际合作策略与解决方案――国际合作合约拟订”的思路整合国际合资、国际并购、国际战略联盟、国际外包、国际特许、国际技术许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贷款等教学内容。
(二)基于真实合约的全过程案例教学。为了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新建设的课程以真实的国际商务合约为每一教学单元的基本素材,首先以简要陈述案例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程内容之中,而后向学生介绍特定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基本原理,接着详细介绍合作双方的经营背景和合作动机,然后分析合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解析相关解决方案并指导学生拟订关键合同条款。
在采集真实商务合约方面,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通过网站收集国外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合同文本作为案例教学素材;另一方面采集与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紧密相关的案例并收集相关合同文本,从而进一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与经济现实的联系。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合作思维方式。新建设的课程通过对多种国际合作方式的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合作成败的内因与外因,并运用相关理论设计解决方案和合理拟订合同条款。如,国际战略联盟教学单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企业不同的商务战略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国际特许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分析引起特许商和加盟商利益分歧的根源,并学会如何拟订合同条款以达到协调双方利益的目的。
(四)着重培养学生对合同(英文)的经济分析能力。目前,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商务语言应用课程序列中,有关商务合同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合同法律词汇和相关条款的翻译和解释,经济法学和语言学特征比较明显。而本课程应侧重对商务合同的订立背景、订立动机和发挥的作用进行经济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商务合作的内在经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语
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与其他课程重复且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课堂体验不佳,而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并采用基于真实合同文本的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和实践意义的作用,是进一步完善该课程建设的一条途径。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两个参考、三层进阶、多方联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SJG450)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9)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与管理。
一、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分析“造价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梳理行业协会对“造价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有一项重要职能,即对造价员的执业与职业资格进行考核与管理――编写考试大纲、组织考试、认定与注册实施管理。《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大纲》分为《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和《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两个科目。第一科目《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有:(1)工程造价相关法规与制度;(2)建设项目管理;(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4)工程造价的构成;(5)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和依据;(6)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7)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合同价款的确定;(8)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调整。第二科目《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的考试大纲由各地方、各行业有关管理机构根据需要自行制定,送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备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了××工程考试大纲框架,其考核内容包括:(1)专业基础知识;(2)工程计量;(3)工程量清单的编制;(4)工程计价。
各省、直辖市根据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的大纲精神,也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与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考试大纲,都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要求相吻合,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是一致的。
(二)适合就业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目标
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及对企业实践专家访谈活动,分析“造价员”的岗位,整理出“造价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内容,将行动领域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与职业能力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核心课程。[1]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因此围绕一栋建筑物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是课程体系的目标。一栋建筑物的工程造价一般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土建与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造价类核心课程,可按照“识图―施工―计量―计价”这一工作过程建构课程体系。
(三)基于工程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施工员与造价员岗位。为什么施工员成为造价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呢?因为熟悉施工流程及相关知识是从事造价工作的基础,而造价人员也多从施工员成长起来,基于此,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从施工员起步。其中,施工员的岗位工作就是按图施工,进行施工管理。造价员的工作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主要进行工程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与工程计价文件等工作。围绕这两个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学习任务途径,可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四)其他课程
在确定主要专业课程后,可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公共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共同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基础素养。如将制图基础与CAD融合成建筑制图基础与CAD;在文化基础课程数学中补充概率统计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一些复杂性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问题;计算机课程中强化Excel知识的教学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在具体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建设上要进行精心设计。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开发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层分析、三次转换、四级分解、多方参与等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为中心,以编制一栋建筑物的造价文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为目标,结合市场现状与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第一,设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类课程。如一栋建筑物的单位工程涉及的内容有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等,因此核心课程中也要对应设置,进行训练。第二,设置《钢筋算量》课程。在工程造价工程量计算中,因为平法的实施,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在整个工程量的计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一般施工企业与造价咨询企业中都有专门人员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同时,因为需求量非常大,一部分造价人员常以个人名义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单独承接任务,这样工作能得到社会认可,也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加之钢筋算量确实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将以往放在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钢筋算量内容单独分离出来开设一门课程――钢筋算量。第三,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工程量的计算是现在工程造价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如果说早期的工程造价软件解决了手工进行工料分析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现在工程造价软件就是要解决工程量的计算电算化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工程造价软件企业已经或正在开发一些造价软件,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以便学生适应发展趋势。第四,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竣工结算审核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跟踪审核(跟踪审计)。这要求造价工程人员不光要能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文件、投标报价文件,更要能编制工程结算文件,并能与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的协商工作。因此,要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对学生这方面能力进行训练。
这些课程均为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设置,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服务。同时,相应其他课程的开设也是为这个中心服务,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为专业服务及职业技能服务的精神。当然,必须说明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解决什么能力培养问题。
(二)两层分析
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职业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两个层面。学习领域课程是第一层面,由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内容后再进行转换配置,因此在课程开发时首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即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分析;教学分析是第二层面,以教师为主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论分析与加工,设计课程内容。
(三)三个转换
将一系列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第一个转换: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减法”,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的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递减法”突显归纳性特征:一是终结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关性(选择合适载体,合并关联程度高的工作内容);二是非重复性(归纳出与某典型工作任务有关联的部分,形成一个结构完整、任务不重复的工作)与同级性(所合并的任务应当处于同一个层级上);三是支撑性(分析能力群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基础,对完成终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支撑作用,上一级能力对下一级能力支撑,形成新的能力体系)。如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分为项目初步、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其中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过程又分解成给排水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确定、给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给排水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等。
第二个转换: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增法”,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能力递增法”突出成长性特征:一是职业性(学习领域间的排序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二是教育性(学习领域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穿插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连续性和递进性(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递进性)。如图1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
第三个转换: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运用“能力分担法”,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课程设计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然后依此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予以实施。“能力分担法”能实现知识的重构,体现了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目标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按照这一思路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四)四级分解
这四个层级分别是:由整个工作过程所构成的行为领域,它需要基本或导向性的知识,将工程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整个建筑物的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核心课程对应的单元是单位工程造价,再逐步分解到分步工程造价、分项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单元,不同层次所需的知识越来越细化。这样一种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框架,相应的理论知识分别与每个层次相互对应。这就清楚地显示出课程的每个部分与工作过程的对应性。工作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将确保内容与生产体系的灵活性相适应,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1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一教育改革进程中,课程群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这些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交叉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为更好地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文章从高等学校课程群的内涵、建设目的与原则出发,探讨信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一、课程群的内涵、建设目的与原则
1.课程群的内涵。课程群作为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在同一范畴内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的有机整体,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门类、开课顺序,使得专业教师能够从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和技能实现等教学任务。同时,按照课程群由简到难、由窄到宽开课顺序安排教学工作,容易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一般情况下课程群由三门以上专业课程所构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首先,课程之间不能具有重复性,各知识点也要具有相应的独立性、离散性,同时又做到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以便保证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的连贯性。其次,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在组织、内容以及结构等方面符合高校教学的相关规定,使课程群具有良好的技能属性,保证教学目的的明确性,提升教学培养的方向性以及课程开放性水平。最后,课程群还要对课程个性概念进行弱化,提升技能培养水平,加强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水平及关联性。
2.课程群的建设目的与原则。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分类标准、开课顺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进行持续训练,为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为达到这一目的,并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要保证课程群的设置能够推动教学计划的构建与实施;(2)要能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整合,以便较快地提升教学效果;(3)要确保能够加快教材建设以及其他资源之间有效建设;(4)要有利于对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5)要能够促进学生就业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思路
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应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信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数学素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适应社会需要,能在科技行业、教育界以及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应用或管理方面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专业的课程群建设要涵盖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课程和基本训练课程。基本技能课程应包括计算机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基本训练课程应包括数学实验、数值分析和数学模型等课程。
其次,信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教育中知识从来都只是载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技能”。毫无疑问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C语言编程的基本能力,Java语言也要了解,还要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要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应加大课程群中关于基本技能课程和基本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因为加强实践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技能训练要勤动手,教师过多的讲授并不总是有良好的效果。
最后,信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要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这要求课程群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并能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群的侧重点,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开诸如“信息挖掘”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课程对学生就业无疑是有益的。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策略
1.基础课课程群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重视培养学生宽厚的数学基础,其基础课群要包括以下三种基础课程:(1)数学基础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2)计算机技能和训练课程,如计算概论与高级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3)基本训练课,如数值分析、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些基础课程,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编程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等将有显著提高。
2.加强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不仅要对课程进行完善,还需要对教学师资队伍进行优化。而只对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学建模以及复变函数论这四门课程来说,需要配备20人左右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四人、副教授八人、博士学位教师四人、校级教师两名、学术骨干一人以及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四人。同时还要保证这些教师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良好的学术思想以及开放意识,还要具有严谨求实和教学质量意识等。同时还要对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保证课程群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3.课程教材的整合以及优化。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和媒介,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成效。教材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体现教学改革进程的重要标志。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材选用方面,要求使用和引进权威、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教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用的教材,优先选用获国家或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或选用目前通用的、各校反映较好的教材,保证所选教材质量。
此外,由于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内会涉及到较多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间可能存在内容重复、实践环节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进行讲解,因此各高校一定要对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有效的修订,并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不同课程间重复以及交叉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进而保证课程群的专业性以及基础性。同时,还要对各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所在总课时的比例进行调整,进而保证课时能够被合理划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而这样一来,不仅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进行有效结合,还对学生自身技能进行了培养。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课程群的设置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相符合,保证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还要尽可能地对专业特色进行凸显,这样不但使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融合,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身处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结构,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三结合、四训练以及五注重方式来进行教学,其中三结合就是指,教学内容和上机实践进行结合、课堂教学与事例相结合以及课程设计和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结合;而四训练中包含了对基础、技能、综合以及开发训练四个方面;五注重就是从五个方面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情景的构建来对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激发。其次,利用问题设置来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再次,通过适时的引导来对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最后,要设置相应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合作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最后,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以及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而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效使用,能够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进行培养,还能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和水平。
5.加强对学校课程网站的建设。在基础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课程网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资源,它不但可以有效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以及理念,还是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载体。因此学校一定要对课程网站的建设进行重视,进而实现线上学习和交流,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四、结论
综上可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有利保障。因此,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正确把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目的和原则,明确课程群建设的思路,采用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建立完善的课程群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林民,等.“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3):61-64.
[2]孙昌立,赵艳芹.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6):131-132.
关键词:书籍设计课程 项目化教学 思路 实践路径
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书籍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刚刚起步,教学思路和教学实践都处于探索与调整阶段。项目化教学是将各类项目,例如企业项目、比赛项目等,根据项目要求和蕴含的设计理论进行有的放矢地授课。改变了传统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少、实践少的局面,将完全遵循课本内容的教学创新为适应项目的教学,将学生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参与项目实践的学。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更加契合社会、市场需求,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强。笔者经过几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我国高校书籍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思路和实践路径,下以论述和探讨。
一.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思路构建
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不是脱离书本内容的,而是结合实际项目,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突出重点,讲求书籍设计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思路从项目选定、项目分解、结合项目授课和考评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项目选定。高校、院系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市场化项目引入高校书籍设计中。这些项目有些适合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有些适合其他课程教学。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项目目标综合考量,不可为了争取项目或者实现项目化教学而选择不切实际的书籍设计项目。
其次,项目分解。书籍设计项目从文字、色彩、图形图象、装帧、开本等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项目,将项目分解为若干环节和阶段,有理论化程度较多的小项目,再到综合化程度高的大项目。分解后的项目可以将学生分组或者分层安排,采取负责制的模式开始项目分析、调研等一系列活动。
再次,结合项目授课。传统的授课是根据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理论化、程式化痕迹很重。结合实际项目授课是在分解项目后,对重点环节进行重点讲授,一方面通过项目本身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另一方面结合项目实例进行设计理论讲述。让学生在实际处理问题中应用理论。其他基础环节的讲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微课堂和MOOC等形式展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学习完成项目。
最后,考评。项目化教学的考评不再是闭卷考试结合虚拟项目完成后由教师评判。而是教师结合项目完成情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态度和对书籍设计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给出评价,同时学生结合自己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两方面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考评分数。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书籍设计师参与评价,对项目进行市场化标准的考评。
二.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路径由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情况而定,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总结出的实践路径如下:。可以将书籍设计课程与项目整体结合,完成整体实践。主要由主项目统领全局。在主项目之下,进行学生分组、调研、分析、设计、制作和汇报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结合一些小项目进行穿插教学。小项目主要是在基础理论阶段的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理论,为之后参与大项目奠定基础。具体应用如下:
1.理论基础教学与小项目导入。理论基础基础教学是书籍设计课程的前期准备阶段,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字体设计、色彩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的理论,介绍书籍设计的发展史和作用意义,另一方面整合多种设计理念,向学生传递书籍设计大一统的设计思想。在这一阶段上,导论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互动式、交流式授课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对书籍设计的形式、内容等有初始概念和轮廓。在具体书籍设计理论阶段,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在主项目的基础上,引入小项目,同时可以邀请出版社、期刊社的美编、设计师进行授课,以小项目为依托,对教材中中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传授,另一方面将项目要求、目标告知学生。进入这一阶段,通过参观出版社、期刊社、印刷厂等让学生实地了解书籍设计的步骤,掌握书籍设计的构成、书籍设计材料的选择、书籍造型和版式设计等多个环节。在实地观摩后,对小项目进行分析分解、重构,将小组教学和分层教学应用其中,例如某出版社要求对即将出版的中学教材进行装帧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装帧材料、色彩构成、图形设计、设计思路和整体装帧形式进行逐步落实完成,以装帧这一小项目,带动色彩、字体、版式等多方面理论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对书籍设计理论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等,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了调整基础。
2.主项目导入和针对性教学。进入主项目的项目阶段,首先传达对该项目的设计要求。然后是学生分组,各组讨论并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在前期资料都整理好的基础上,进入了实际的设计阶段。首先是书籍设计方案的提出与可行性分析,接下来是书籍设计方案讨论,形成初步方案。接下来是设计方案的深入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书籍设计风格、装帧形式以及书籍封面与编排形式的修改与完善。进而定稿,进行书籍的输出与印刷,以及后期制作装订,最后完成书籍的成型。
主项目实践教学的步骤确定后,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也要确定。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引进来”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上,通过企业项目、比赛项目等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成为完成项目的主战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分析重构,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期望进行分组,划分项目责任。例如前期的调研阶段,需要学生去书店、图书馆等对相关书籍的设计风格、设计形式和主流设计思想进行调查汇总,确定设计思路。而设计方案是根据书籍内容、文化、类别等要素确定适合项目书籍自身的设计方案。这时教师在书籍设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各种类型书籍的设计方法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论、辨别与选择,使书籍设计方案进入到可行性分析阶段。在进入到深入设计阶段,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将多种设计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这一阶段,教师应重点关注,尤其是对分层教学中程度较差的学生应多给予辅导。最后,在定稿与印刷输入阶段,做出样本后先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对设计瑕疵和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调整,进而完成书籍设计过程。这种“引进来”的项目化教学主阵地在高校,能够借助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另一种是“走出去”的项目化教学,即安排多组学生进入到出版社、期刊社、杂志社等进行社会化教学,这时高校教师不可能跟随学生全程,就需要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推送项目注意事项、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等,让学生跟随课外教师进行项目完成,这种方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很快,让学生能迅速融入企业化管理中,具备一整天完善的书籍设计技能。但这种方单一项目的学习与系统知识的训练之间无法形成紧密有效的整体,这也是限制项目教学法发展的瓶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项目教学法教学环节的推进方面研究非常少,如何在推进过程中把它和其他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面临的问题。
3.项目结束。项目结束基本代表了课程的结束。教师根据汇报、作品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结合学生自评和校外专家评价为书籍设计课程进行点评,完成课程。三、结语
书籍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开展、实践过程繁琐,程序多,不仅要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还要实现项目目标。所以教师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路规划,在选择项目、结合项目授课时不仅要突出重点,还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实现项目化教学的初衷,将项目化教学的优势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丛志强.情境设定在书籍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观察,2017(01):90-92.
[2]王洪瑞.书籍设计项目教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