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为解决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定位及教学内容设计与其职业能力需求衔接存在的问题,调研酒店管理专业实习酒店及湖南本地有代表性酒店的中餐厅岗位群,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 探索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构建与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创新“三化八步”教学模式及方法,以提升学生餐饮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 中餐服务与管理 分段项目化 三化八步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89-03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处于整个教学改革的中心地位。因此,探索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目前一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其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衔接不紧密,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特色很难彰显。该文针对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教学实效。

1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与分析,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首先要对酒店中餐厅相关岗位群进行调研,对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标准构建基于职业培养的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在对中餐厅各岗位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改革与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培养出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酒店中餐管理人才。

1.1 中餐厅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酒店中餐厅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邀请餐饮管理专家及行业指导委员会一起研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及目标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将酒店中餐厅职业岗位群划分为两个层级,分别是一线服务层和基层管理层,每个层级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1.1 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包括以下几项:对餐饮企业认知能力,对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应用能力,餐饮服务技能,中餐菜单筹划设计能力,餐饮服务质量管控能力,中餐营销活动策划能力等。

1.1.2 方法能力

具备从事餐饮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收集、组织、分析信息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等。

1.1.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餐饮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与顾客、同事进行合作和实现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等。

1.2 精准课程定位,确立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中餐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要求学生在积累酒店中餐厅相关岗位需要的职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餐饮服务的操作流程及标准,并且熟悉餐饮基层管理理论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不但具备从事餐饮服务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能胜任餐饮部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对餐饮部菜单计划、宾客关系管理、餐饮服务质量、营业推广等工作进行协调与管理,最终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餐饮知识与技能,以及较强的管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应打破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确立“理论够用、注重实效、提升能力”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邀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餐服务与管理项目为载体,按照该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来开发设计。课程首先细分中餐厅岗位,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其次,确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能力标准;再次,整合教学项目, 确定工作任务;最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完成项目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实现课程能力标准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2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

围绕餐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基于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设置“分段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在对岗位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中餐服务与管理岗位能力相结合,构建与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对应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见表1)

重新构建的教学内容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把餐饮理论知识演变为完成每个工作项目与任务的工具, 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一个连贯的业务操作流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每个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构成, 每个任务包括“案例导入、任务引领、知识资讯、任务实施、能力测试”五个环节,借助餐饮服务与管理案例分析,将餐饮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与情境,将学习课堂变成工作场所,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场感性体验,使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阶段化、项目化、任务化和实践化,培养学生胜任中餐服务与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3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强化学生中餐服务与管理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实行“三化八步”教学体系。

3.1 教育教学实行“三化”模式

3.1.1 理论实践一体化

该课程采用“工学情境结合、工学过程结合、工学任务结合、工学角色结合、工学环境结合、工学标准结合”的“六结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过程要体现岗位工作流程和标准,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1.2 线上线下同步化

加快该课程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课程教育网络学习空间,提升课程教学水平。该课程教学资源将全部上传空间,学生可以在空间直接下载该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教案、课件、微课、案例、试题库等,并为学生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平台。

3.1.3 实践教学多元化

针对课程特点,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为依据,立足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色,做到学做一体,理实融通,实现餐饮从业人员的能力递进,创建 “感知实践、项目实践、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岗位技能培养模式。“感知实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了解餐饮企业基本知识、发展现状与趋势、餐饮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酒店参观,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开展主题班会进行讨论交流等方式开展相关实训活动。“项目实践”阶段是针对每个项目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实训,由此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企业实践”是通过学校与酒店合作,酒店有大型餐饮接待活动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深入酒店餐饮部各工作岗位进行短期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理论到实际和教学做一体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3.2 “八步”创新项目教学法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法、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训练法、实践体验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八步”创新教学法,再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与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与展示―检查与评价”进行教学组织,实施“八步”项目教学法,在“任务与资讯”环节,教师设计和解析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资讯,包括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编制项目任务单,项目任务单包括工作目标、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在“计划与决策”环节,教师将全班编成若干学习团队,每队四名成员,设组长一名,组长拿到任务单后,组织团队通过教师引导、成员提问、互动答疑与协商研讨等环节进行计划制订与方案决策。在“实施与展示”环节中,各团队在教师或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按计划完成实训项目。在“检查与评价”环节,采用项目作品报告会、作品展示、主旨演讲等形式进行,该课程实施“过程表现评价”加“目标评价”的“360°评价法”。将学生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纳入评价体系中,引入6S管理理论,结合理论制订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餐饮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以餐饮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化八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中餐服务与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实现酒店餐饮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莹雪.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44-47.

[2] 韦飞.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33):156-157.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模具制造;教学模式

近几年我国模具业发展迅速,模具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随着行业和模具技术的发展,对模具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过去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改为按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讲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指通过一种动态的结构把实际工作中要求的技能和需要的知识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强调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通过企业学校、教室车间的紧密合作,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育手段,贯穿新的教育理念,以工作能力作为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评价的标准;以通过工作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企业对专项能力的需求方向作为安排教学计划的依据,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充分体现了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一、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

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由任职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从而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及知识,在上述分析论证基础之上,创建课程体系,最终具体化于中职模具专业课程中。此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预先向学生讲授繁琐理论知识而后按照自己具备的技术能力寻求岗位的传统,要求该专业课内容的设置,与当前该专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设置具备代表性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所设置的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就业必须的知识与能力。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具体如下:首先由工作过程分析――岗位分析,导出“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再经教学整合――工作课程开发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方案设计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2]

二、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步骤

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关键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3]在各个阶段都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六步教学的不断强化学习中,形成自觉的行为意识,学会遵循职业规范。

1.资讯――下达情境任务书,明确任务,获取信息――通过对工程实践的前期准备,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2.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计划包括分工、时间表、成果列表等――通过实践计划、报告的撰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决策――拟定任务、工作单包括场地、工作设备、工作步骤等――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形成合议,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4.实施――结构、零件分析设计实践包括分析原理、设计尺寸结构等――通过操作实践,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

5.检查――学生自查、小组检查――通过实践结果的分析与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评价――小组汇报、互评,教师、企业评价――通过工程实践优化与探索,培养学生开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组织与保障

1.成立优质指导团队

中职模具专业由于“模具生产过程”的实践涵盖模具设计、制造与模具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并且涉及加工中心、数控铣、线切割、电火花、磨削、模具钳工等多工种设备操作,其教学复杂程度和难度远远高于传统教学。因此按照“管理团队有老总,技术团队有总工,教学团队有能工巧匠”的建设思路,建成校企深度交融的3-4人专兼结合基地团队,每个指导团队负责两个学习小组的综合实践教学、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4]“老总”进入教学管理团队,作为校企合作纽带,有利于校企优质资源的整合;“总工”参与教学的技术团队,直接参与或指导技术开发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能工巧匠”则作为专业课程团队中的一员,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与专任教师同时在现场指导学生实训,专任教师侧重进行教学设计。

2.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由8-10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确定1名组长,并明确组长及组员的职责。“模具设计”学习情境任务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模具的设计,设计优秀的方案投入生产,其余学习情境任务由团队采取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教师是行动过程的导向,学生是行动过程的主体,教师从知识传授的角色转变为项目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评估者,让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5]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3.实施“企业”技术标准

剖析企业中从事模具生产的相关工作岗位及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通过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资料与企业技术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本着实用性、指导性,规范性原则,全面有效地控制、保证、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最大限度地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缩短制模周期,确保设计、制造、检验等生产技术活动能顺利进行,实施相关“企业”技术标准,如:注射模具设计标准、冷冲模具设计标准、注射模具制造标准、冷冲模具制造标准,模具生产管理规范等,从而规范综合实践各学习情境的技术、生产、管理活动。[6]让学生知道标准、熟悉标准、掌握标准和使用标准;让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岗位,积累岗位工作经验,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步入工作岗位,使他们在顶岗实习或就业后能及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实现学习与职业岗位群的零距离对接。

4.构建“产学研”一体实训基地

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等区域,真实的生产环境是增强学生对生产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良好平台。[7]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真实的工作岗位。同时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四、建 议

1.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建立“岗位轮转”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设置四类教学工作岗位:教学培训岗、产品生产岗、技术服务岗、管理岗。实施教学分期制,专任教师分期在基地的四类岗位之间循环流动,在岗位流动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2.进一步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具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核心能力要求,依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思路,按照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和企业共同确定岗位能力知识、基础技能知识拓展、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5大课程模块,构建符合企业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8]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中职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行企业“5S”管理、“TPM”(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等,并悬挂或张贴标语、标牌、安全和警示标记、操作规范图示等,以及要求学生以企业“生产者”的身份,按照企业管理规定参与学习、生产等。学校不仅要承接企业的生产任务,引入企业生产项目,主动融入地方产业链,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巨大的收益,而且要引进企业管理,引入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形成有机融合,更深层次促进教学,最大限度获得教学效益。

五、小 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及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开发的优点是提前让学生感知“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过程。按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采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厂所需的员工做到零距离对接,真正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

模具工业,2011,(1).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

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13,30.

[4] 周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

[J].科技信息,2008,(1).

[5] 陈玉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

企业技术开发,2010,(10).

[6]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

[7] 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青岛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8,(6):51-53.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组长;通用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班组是企业的最小组织,企业所有工作都需要班组来落实和实现。班组长是班组建设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也是班组工作的核心和带头人,其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和带动作用,是完善班组建设、完成企业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企业性质不同对班组长素质能力要求不同,企业内部对不同工种班组长素质能力要求也不同,本文以水电生产班组长岗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通用能力(共性素质能力)模型的构建和测评方法、提升手段。

一、水电生产班组长岗位范围

水电生产班组是指水电企业从事水电机械运行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电气运行与检修、水电施工、水文气象管理等专业工种班组的集合。从国家电网公司东北分部代管的云峰发电厂、太平湾发电厂范围统计,这些班组从事着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等24个工种的作业。水电生产班组长即在以上专业班组长岗位工作的员工。

二、水电生产班组长岗位能力及通用能力的构成

(一)典型素质模型

1.冰山模型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公司合益( HAY) 公司1993 年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一个人的素质由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人格特征和动机五大要素组成。知识,指个人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技能是指动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自我认知是对自已身份的认知和知觉; 特质是指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 动机是指决定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维和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属于面上的冰山部分,其余三个要素则是位于海面下的隐性部份不易触及,也很难改变的深层特征。

2.洋葱模型

美国学者博亚特兹( Richard Boyatzis) 对冰山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对冰山模型的诠释,它描述胜任特征时由外层及内层,层层深入,最表层的是基本的技巧和知识,里层核心内容即个体的潜在特征。洋葱模型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 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3.素质模型综述

无论是冰山模型,还是洋葱模型,都将人的素质大致分成了易于可测部分和难测两个主要部分,即冰山模型的水上部分和洋葱模型的外层是可测部分,而冰山模型的水下部分和洋葱模型的内层是难测部分。可测部分是岗位需求的最基本素质,包含知识和能力两个大的方面,这部分素质是能够完成常规业务的基础和重点,是需要严格控制的部分。难测部分是工作绩效提高的保障,包括个性、价值观与自我形象、主观能动性、社会角色等方面,提高这部分素质将有效促进工作绩效的提高,由于这部分素质的特性,提升方式主要在于引导与强化。

(二)班组长通用能力模型的构建

经对国资委、相关企业对班组建设规范中对班组长素质能力的要求,及对班组长自述、对班员调查,我们归纳总结了如下班组长能力33项,并根据其影响范围、表现形式和提升方式等进行了分类分组,其模型如表1所示。

表1:水电生产班组长通用能力模型

从以上能力模型中可以看出其中仅有6项能力因子处于表象层,7项能力因子处于趋表层, 20项能力因子属于隐象层,即分别对应冰山模型的水上部分、水下较浅部分和水下部分的能力。

以往我们将教育培训当做一项工作,然而我要强调的是应该将这一词汇进行分解,即教育和培训是两项内容完全不同的工作。因为 教育和培训所对应的侧重点和采取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教育侧重于隐象层能力的提升,针对的是思想、心态等能力因子,如思想道德素质,采用的是引导的方法进行提升,主要在于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意愿,愿意接受和不愿意接受可能导致完全不同或截然相反的效果。培训侧重于表象层、趋表层能力的提升,针对的是直接能力因子,采用的是训练的方法,主要在于培训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无论受训对象是否愿意接受,通过耳濡目染受训、反复训练,能力将有不同程度提高。根据能力提升方法将素质分为通过教育手段提升、通过培训手段提升及自然形成(综合促成)的三大类,其中通过教育手段提升有17项能力因子,通过培训手段提升有13项能力因子,自然形成有3项能力因子,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三、水电生产班组长岗位通用能力的测评

总体上看测评的手段主要有考试和调查两大途径,考试包括理论考试、行为测试、各类竞赛等具体手段,调查包括自评调查、向第三方调查、综合业绩分析等具体手段。根据能力因子所处层面、分类分组、提升手段的研究,测评手段形成以下规律。

1、通过能力因子所处层面研究,测评手段形成以下规律:处于表象层的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处于趋表层的通常采用考试或调查的方式进行测评;处于隐象层的通常采用调查的方式进行测评。从能力因子所属层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沟通能力、目标认知度、激励能力、信任授权、文化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包容能力、知识广度、关心员工、创新精神、民主意识、职工代表性、奉献精神、诚信为人、谦虚辞让、乐于助人、团队意识、工作态度、进取精神、忠诚企业、大局意识、责任心、决策及应变能力、自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25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调查的测评方法;身体健康、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理论水平、文字组织能力、安全知识水平、培训培养能力6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考试的测评方法;工作计划能力、工作组织能力2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调查或考试的测评方法。

2、通过能力因子所在分类分组研究,测评手段形成以下规律:属思想意识形态范围的通常采用调查的方式进行测评,且部分能力因子无法测评;属管理能力范围的通常采用调查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属专业能力范围的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从能力因子所属分类分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包容能力、沟通能力、关心员工、创新精神、民主意识、职工代表性、奉献精神、诚信为人、谦虚辞让、乐于助人、团队意识、工作态度、进取精神、忠诚企业、大局意识、责任心、决策及应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律能力19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调查的测评方法;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理论水平、文字组织能力、安全知识水平4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考试的测评方法;知识广度、身体健康、目标认知度、工作计划能力、激励能力、信任授权、工作组织能力、文化管理能力、培训培养能力9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调查或考试的测评方法;人格魅力1项能力因子基本上无法测评。

3、通过能力因子通常采用的提升方法研究,测评手段形成以下规律:采用教育手段的通常采用调查的方式进行测评;采用培训手段的部分可以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部分需采用调查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通过自然形成(综合促成)的部分通常不能够直接测评或通过调查的方式进行测评。从能力因子通常采用提升手段分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身体健康、包容能力、知识广度、关心员工、民主意识、职工代表性、奉献精神、诚信为人、谦虚辞让、乐于助人、团队意识、工作态度、进取精神、忠诚企业、大局意识、责任心、自律能力、信任授权、文化管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20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调查的测评方法;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理论水平、文字组织能力、安全知识水平4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考试的测评方法;沟通能力、目标认知度、工作计划能力、激励能力、工作组织能力、培训培养能力6项能力因子适用于调查或考试的测评方法;人格魅力、创新精神、决策及应变能力3项能力因子基本上无法测评。

通过对以上三条规律的分析,结合他们的测评方式的重叠点,形成如下结论。包容能力、知识广度、沟通能力、关心员工、创新精神、信任授权、民主意识、文化管理能力、职工代表性、奉献精神、诚信为人、谦虚辞让、乐于助人、团队意识、工作态度、进取精神、忠诚企业、大局意识、责任心、决策及应变能力、自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22项能力因子适用调查的方法进行测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理论水平、文字组织能力、安全知识水平4项能力因子适用考试的方法进行测评;身体健康、目标认知度、工作计划能力、激励能力、工作组织能力、培训培养能力6项能力因子适用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评;人格魅力1项能力因子基本没有好的方式进行测评。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在日常的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的工作中,将要有侧重的应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将教育和培训手段合理应用,将思想引导和业务训练并重,并采取对应的测评方式进行验收总结,查漏补缺,促进水电生产班组长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班组的生产、管理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53-01

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剧,企业所处的整个竞争环境不断的激烈,这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下,认为企业所占有的人才是一种具有增值性的资源,因而现代企业的竞争也逐步演变成为对人才的竞争。这一点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电力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本文在对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应采取的策略,现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电力系统人才分布不够合理:

在整个电力系统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分布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力系统中的高级人才还比较缺乏。据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在企业职工总人数中的所占比例较小,具有高级职称的职工在企业职工总人数中的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小;其次,电力系统管理层级人员在配置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冗余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功效。可以说,电力企业所配备的机关后勤人员占有相当庞大的基数,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工作实效陛不高;最后,电力系统当中具有高等级技能的基层人员还比较短缺,导致电力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1.2 电力系统人才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绝大部分电力企业所占有人才的老龄化问题不断的加剧。按照电力企业现阶段所推行的内部退岗工作制度来看,越来越多的技术性人员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陆续退岗,在加上大部分电力企业多年以来未大批量的调入新职工,在人才力量的储备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对于电力企业,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经营发展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更加关键的一点在于:现阶段电力系统当中从事线路架设、电力运行维护等关键性工作的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接受专业教育较少,所招聘人才的岗位流失问题突出,引发严重的人才队伍断层问题。

二、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分析

2.1 对员工职业通道进行拓展:

首先,电力系统人力资源部需要组织各个基层单位分批次、分阶段的到市局,对电力企业所占有员工的基本人事档案信息资料进行全面核对,确保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所录入员工基本人事信息的准确性,这对于员工申报资格审查,拓宽发展方向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需要对企业员工能级申报进行严格且合理的组织,引导员工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员工能力发展的通道主要包括经营管理、专业管理、生产技能、技术管理、以及辅助服务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人才队伍建设中需要针对不同能力发展通道设置合理的准入条件,员工在符合基本准入条件后才能够进行相关能力层次的申报。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力系统员工职业通道的合理拓展,使得企业所构建的人才队伍能够实现员工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统一性,提高人才队伍的凝聚力。

2.2 对分配机制进行合理的改革

从薪酬分配的角度上来说,电力系统相关企业可以以上一年度的工资总额以及薪酬分配情况为依据,通过测算的方式,将全员、全额工作统一纳入岗位能效工资分配的操作范畴当中。此种方式有助于相关人员对岗位能效工资的实施效果进行掌握。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新岗位工资进行执行之前,需要预先对岗位薪级制度予以取消。通过对企业员工工作年限的合理评估,对应具体的工资薪级。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以整个电网系统的“三集五大”建设为切入点,严格相关工作机构的设置,对既有班组以及岗位设置工作加以规范,同时对各个工作岗位的定员编制进行合理的测算。以此为背景,还需要加大对于内部人才调配机制的建设工作。针对员工配置存在超编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消化计划。而对于员工配置存在缺编的问题,需要通过落实毕业生招聘工作计划、劳务派遣用工计划等多种方式,逐步面向电力企业输送并补充人才。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力系统员工分配机制的合理改革,能够使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坚实的人才队伍作为基础保障,提高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三、结束语

在本文有关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过程当中,首先指出了现阶段电力系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分布不够合理、以及人才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这两个方面。进而就电力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设策略加以了详细说明,指出了对员工职业通道进行拓展、以及对分配机制进行合理改革这两项措施在优化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望能够为后续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君,黄云江.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6-67.

[2]盛会敏.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培养造就一支“四型”人才队伍[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10.

[3]梁军.如何建立更优秀的人才队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409.

岗位能力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1-0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既具有基本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同时又能承担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及维护、维修工作,能零距离上岗的一线操作工人。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合一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一体化课程开发步骤有:(一)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可划分为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以数控编程与操作为主,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二)课程设置方面,要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针对性、应用性原则;(三)课程内容方面,专业课采取“精简、综合”的方法,精简过多的理论讲解内容,综合多门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一门或几门。文化基础知识课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养成和职业素养熏陶,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模块的设置要依据学生专业基础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筛选综合,形式为新课程;(四)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项目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将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以项目教学为主线,贯穿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学习任务引领为主要方式,落实相关的技能要点;以完成产品、工件为载体,培养现代工人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设置由初级到高级的学习项目,通过完成一个个技能水平要求递进的产品,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操作技能,使学生技能达到由专项操作提升为综合实际生产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为核心,以普通机床操作为基础,附之与机械常识综合课程、控制课程,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全面实现。建立相应的核心能力模块、理论教学体系模块、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一)核心能力模块为专业课程服务。现代企业更看重员工良好的品质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合作沟通能力。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语文、数学、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等。要注重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专业性。

(二)理论教学体系模块。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存在着学时少与较广泛的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矛盾、与后续学习能力培养的矛盾,与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较宽广知识面的矛盾。一体化教学体系摆脱学科体系的约束,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进行综合化。

把数控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中涉及的专业理论课经过综合有机地整合为四门课程即《机械常识》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以任务的形式设计课程内容,《机械常识》课程将图样表达及含义、零件的功用、材料的选择等知识融合,从而将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知识融入到理论教学基础模块中,体现了任务引领教学。以学习任务为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科学设置教学模块,分解为轴类零件、盘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叉架类零件单元模块,学生选择2-3类进行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综合为机械制造概述、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铣工工艺学、机械制造综合训练等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都配套进行相关工种的技能操作。《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综合为电气控制技术、液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与PLC控制技术三大单元。《数控机床与编程》综合为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控加工综合应用能力。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大大减少学科数量,密切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大大压缩理论课讲授学时。

(三)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贯穿技能教学。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建立以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重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统一。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应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零件分析、数控编程、制造工艺以及数控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四)具体操作步骤。首先要确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课程实施方案,即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会在一起,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多个有针对性的实习教学训练项目。实习教学训练项目应通过由企业行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成员共同设计制定,实习教学训练项目内容应该覆盖相应学习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设计数量较多、模仿性较强、技能水平较低的学习任务;对二年级的学生可设计数量较少、综合性强、技能水平较高、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三年级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全方位与企业对接,这种顶岗实习教学是完全按照生产产品的观念进行的,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体会数控加工的生产工艺与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了知识技能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