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场企业;岗位;工作过程;课程
近几年随着对职业教育客观规律的不断探索和认识的深入,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人们普片认识到如何建立起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课程是落实教育改革思想的重要基础工作,下面就我校近几年在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课程建设的体会以及方法做一些探讨。
我校在进行课程建设中充分认识到在职校课程建设时首先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即职校所服务的对象企业的需求是什么?职校所教育的对象主体学生的情况是什么?课程的开设与建设是为这两者服务的,如何把这两者的需求结合起来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1 职校生源构成与需求
分析近年职业学校的生源情况,可看出90%的学生是分数线没能够达到高中录取线的落榜生,10%左右的学生是基本达到了升入高中的成绩水平。再从录入到中职学校的生源构成看,大概有10%-50%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中考,意味着还没有完成9年义务教育中途被分流的学生。再从这些学生的的家庭构成背景了解一下学生,中等学校学生父母的职业是工人和农民为多,约占60% 以上,学生父母是农民的占38%,工人占23% ,总共加起来是62%左右,说明农村职业学校接近半数学生生活水平低于城镇平均水平,而城镇学生又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为主。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就读职中的需求,学生家长的第一需求是什么。在这个背景下实际下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生存教育。老百姓通俗地讲就是两个要求,第一是就业,有一份工作首先解决解决生存问题,减轻家庭的负担,第二,就业的环境和就业的收入有一个期望值,即是个体的发展问题。
2 社会企业的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已成为了制造业的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国内以及国外企业的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分析得出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有两个层面,一是具有一般技能的劳动者,二是更迫切需要不但具备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综合素质(岗位之间的协作能力等)、以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高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如何在企业与学生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学生通过在中职学校的学习完成从学生变成高素质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变,如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里所学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尽快与企业需求接轨,如何实现学有所用,所学即用,中职学校教师面临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这是学校课程建设必须面临的问题。
3 职校课程建设
所谓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职业学校如何实现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是企业岗位所需的,是靠所开设的课程内容来实现的,因此如何根据企业所需来进行学校课程建设是重要的第一步。
反思我们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走过的历程,数控应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材料学、工程力学、车工、钳工、焊工等等,看似够专业了也与企业需求是适应的了,这种课程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学习的方式是单向的,老师的逻辑思维的方式把知识交给学生,学生就是靠逻辑思维的方式在理解。主要以学科为基础,陈述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然而通过仔细分析教材的内容和难度。这样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教材是按照过去是要具备了高中毕业后的水平才能理解的。而我们的学生素质水平决定了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因此存在着与学情不相适应的现象。其次现代企业要求工人首先是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与以往职校课程基于要求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不相同,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再次过去专业学科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在知识的及时性上明显慢于企业需求,往往企业已不再使用的技术课程中还在讲授,企业已大量使用的技术,课程中却没有。
如何解决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以上三个问题,如何找到既能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学习方法,与所学内容又能适应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是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机械行业是装备制造业,最大特点就是动手制造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员工的岗位技能与岗位关联综合素质,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它包含着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能力。通过近几年我校机械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不断实践,逐步建立了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下的以典型产品为项目以模拟产品生产过程下的课程体系。作为以行为导向的课程,它不同于追求学科系统性与完整性的传统课堂教学,传统的黑板教学环境,它是以职业学校最终服务对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在知识与技能以及职业能力上的需求来设立与建设课程的,它所建立起来的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是建立在以企业岗位基础上突出的是技能与知识的及时性与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02)
摘要: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以后从事工作岗位快速接轨,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学以致用,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土建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将传统相对独立的土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典型的、统一的工作项目与教学安排联系在一起,同时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全真工作环境中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在体验真实工作的同时获得熟练的职业技术能力。
关键词 :校企合作;土建专业;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33-3
2014年,我国将继续推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铁路完善、公路骨架网络,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土建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逐年增加。施工企业需求大量精通施工技术、施工测量、材料性能检测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测量、检测工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准先进的仪器更新迅速,企业中高素质测量工、试验工高薪难求。虽然每年各院校不断地向建筑企业输送毕业生,但毕业生书本知识多,实际经验少,加之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脱节,导致毕业生到企业后短期内无法上岗,还需要企业重新岗前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如何改变土建专业这一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与分析
以我院土建专业为例,专业主要面向交通土建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材料检测、工程测量、工程施工等工作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传统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为“工程制图”、“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工程测量”。学期设置和教学计划参见表1。
在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设置模式下,纵向来看,单一学科内,知识结构完整,衔接紧密,符合教学规律。但横向来看,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互相没有关联性,各讲各的内容,各举各的实例,自成体系,缺乏系统性。专业整体的教学计划方面,也只是考虑到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单项堆叠,并没有整体宏观的控制。时间方面,各学期有不同的学科课程,即便是同一项工作任务,也是在几个不同的学期分不同的学科讲授。空间方面,各学科有各自的实训基地(室),同样缺乏关联性。而在土建工程的实际建设工作中,每个项目都是综合性的,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同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只有找到一个途径将这些学科知识技能系统地、充分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拓展建设思路,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建立工作、教学结合点
结合专业实训场地实际地形,虚拟建设工程项目。根据场地地形设计一条二级公路,该二级公路线形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和竖曲线;经过高坡地段需采用隧道形式;在填方地段需设置排水涵洞;经过公园水系需设置桥梁过渡;包含填方段及挖方段以及排水、边坡等相应附属设施。虚拟工程整体设计完全与实际建设工程项目一致。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全真工作环境中完成试验、测量、施工等全部课程,在体验真实工作过程的同时获得熟练的技术能力。
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依托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对真实企业工程项目开展调研,分析整理典型工作任务。创建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计模式,通过企业工程施工必须使用的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把土建核心课程重新构建与整合。新的模式要解决土建专业以下三点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脱节问题。如图1所示。
解决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不一致的问题 改革传统的各学科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实训课学生单一练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按照每一道施工工序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教学组织与授课,学生在实训课堂上按照每一道施工程序所需要的技能进行综合练习操作,将教学组织形式模拟成一道道施工工序,使学生了解施工项目的流程。每一个进度有哪些施工程序,每一个施工程序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解决教学内容和岗位工作内容脱节的问题 更新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施工项目工作岗位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改变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状态。把专业课教授内容重新编排更新,按照工程项目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学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学习,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下页表2所示。
解决校内实训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差距大的问题 结合虚拟工程项目特点,在校内建立虚拟工程的业主、监理办公室(教师担任),工程施工项目部(学生担任),工程实训管理方面引进企业的员工守则、岗位职责、奖惩制度等员工条例,制定与企业管理文化及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相融合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具有鲜明校企文化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学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具备了较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二)加强宏观设计,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统一规划,建立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传统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中,每学期的课程自成系统,互相之间没有关联。通过设计的仿真工程施工项目,依靠典型工作项目的施工方案、工作任务,把各学期不同学科按照统一的工作项目流程和工作目标,进行横向教学组织安排。由“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制定完整详细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施工组织设计重构系统完善的施工课程内容;根据施工项目流程,设计“道路材料试验”和“工程测量”课程顺序与新内容;开发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最终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土建专业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深化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依托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与春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和中铁现代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内容、环境,与土建专业教学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根据实训场地地形设计一套全真施工图,涵盖了公路、桥涵、隧道、房建多种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内容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编制了指导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各岗位施工项目作业指导书。同时,考虑工程施工时间跨度因素,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制作该公路的仿真施工工艺虚拟仿真互动软件,及完工效果演示。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根据设计图施工的进度及最后工程完工的效果呈现,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一体教学,多法并用 将企业文化与实践教学结合,构建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环境。在职业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及施工现场教学等一体化教学。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与工作任务对接,提高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
实施专业课程改革成效与总结
目前,我校土建专业学生获得双证率100%,通过回访调查,企业认可满意度95%以上。
第一,推动了土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对提高我校土建专业的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增强了学生求职就业的本领。学生通过仿真教学的锻炼,接触到了与土建施工现场完全一致的岗位任务与工作项目,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
第三,改革了创新实训基地的功能,完善了内涵建设。在企业专家、校领导和专业教师的探索创新支持下,完善了土建实训场地功能。仿真实训基地不仅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企业的培训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我院土建专业虽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拓宽思路、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课岗“零距离”对接,还应做大量创新性的、细致的工作,真正在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双语教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32-0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的合成/加工―组织结构/成分―性能―材料服役状况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材料合成与制备”主要介绍材料的合成、制备及设备,是一门讲述材料生产与应用方面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设的重要专业课。
一、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了解和掌握目前几种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概况、制备原理、操作设备以及制备工艺方法;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学生能够熟悉几种常见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和工艺方法控制手段,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操作实验的动手能力,对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改革
因课程是建立在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因而理论基础深而广,同时课程涉及内容(装置、设备、方法)都与实际生产、产品紧密联系,由于课堂讲授的限制,难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增加了理解难度。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能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行项目评价和创新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需要给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条件。本课程研究探索并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实验室―校外基地―专题讲座”多元组合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中为避免教师垄断课堂使教学氛围沉闷,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强化“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2.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 learning),分配给每个小组(4~5人)一个项目,提高学生学习批判性思考、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意识。
3.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引导学生关注大型工矿企业网站信息并总结目前世界和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4.进入我校的生产实习、校企共建实习和实践基地进行工厂和企业实际操作和了解工业生产过程。
5.邀请企业的生产主管和领导结合实际生产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开设相关的实验,但是学校和学院设置的科研助手、“开拓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基金等专业能力教学平台,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中,使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另外还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等专业实习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工厂中通过学习和具体操作加深理解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完善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实验报告+口试”或答辩的方式等多种考核机制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开拓杯”、大学生创新基金以及全国金相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考核方法
在课程考核中既要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评价以及创新的能力,并保持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为避免学生通过最后突击一周通过考试,然后全部忘记的现象,考核方式更加细化。强化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的关注,在每章结束都布置课后作业。本课程加强对学生报告的重视,学生报告以某种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应用为主题,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以4~5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写一个报告,每名学生分工明确,包括资料查阅、报告写作、ppt制作和ppt汇报。学生报告的评定最主要的是公平性,能够真正体现出小组内成员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因此要小组内的自评和老师考评相结合。
五、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是专业团队建设的关键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1.青年教师在上讲台前由一名老教师负责,并全程听一轮老教师的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讲授部分内容,教学效果达到良好以上时才能独立授课。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下,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资源共享,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教学进度。
3.互相观摩、轮流进修。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一次其他老师的课,取长补短,并及时指出其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问题。
4.开展校内培训工作,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教育科学前沿理论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辅导讲座,组织教研会议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同时加强对学生自学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完成本校材料专业的人才特色培养,必须由特色课程群的建设来带动。专业培养计划修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实习教学等环节的衔接,完善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微观上,特色课程群建设,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宏观上,特色课程群建设,使培养体系更具科学性,更易组构专业的整体知识体系,避免课程设置过偏或过窄,这是培养计划修订面对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新鑫,何小芳,管学茂,王李波,廖建国.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7-178.
[2]周涛,胡建军,夏华.铸造合金与熔炼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213.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03-02
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W络技术的出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初期的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发展到今天的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SI),成为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的先导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学科,本专业作为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培养国家急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人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出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本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改革方案,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实践。
一、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课程设置方面,与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缺乏专业特色和课程群的建设,课程之间缺少有效地衔接,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微电子技术领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工艺制造以及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建设。
2.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尤其是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相关实践和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仅在教师课堂教学讲授范例和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学生按照课程实验手册上的具体步骤逐一进行操作,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单一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更难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和灵活运用,难以满足当前强调以实践为主,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建设改革的目的与任务
结合集成电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体就业前景和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改革,重点强调工程实训与创新实践,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导创新、全面培养”的教学方针。重新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为重点,设置课程群,构建新的科学的课程体系,突出特色,强化能力培养。
三、课程建设改革的具体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偏工程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微电子技术领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工艺制造以及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工艺、电子器件和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具体的改革内容如下。
1.课程设置。首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需设课,明确设课目的,并注意专业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之间的衔接与学时比例,加强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电路工艺方面的课程设置,突出微电子技术方向的特色,明确专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将相关课程设置为课程群,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突出能力培养。其次,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注重本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
2.教学方式。首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注重讲课、实验、考试及课下各个环节的相互结合,即课堂与课下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其次,讲课中注重讲解和启发相结合,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实验中注重方法和原理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考试中注重面上与重点相结合,概念与计算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重点开展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将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录像上网,通过网络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第三,注重双语课程的开设与优秀经典教材的使用相结合,双语课程与国际该课程接轨。
四、结语
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特色,通过制订适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体系和教学计划,突出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实践环节,进而有效地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一婷,李新,关艳霞,等.突出专业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高教学刊,2016,(7):74-75.
[2]李新,刘一婷,揣荣岩,等.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3-64.
[3]潘宇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优化[J].科研,2016,(3):00209.
[4]韩益锋,姚文卿,董良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45):148-149.
[5]陶建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质量探索与实践[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4,(2):34-37.
[6]谢海情,唐立军,唐俊龙,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76-77.
[7]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link?rl=fsRthBj31TQQh1FCB740v-yPMYbTKEDaxrKs_caajUeYpVorqPMpcpzfV9wyz-vx3Vd7-hKL37B5rClIwE37dIk5CqZU2M-quD7BTAE_tSMwq,2007-06-18.
[8]刘继春,毛剑波,杨明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38-141.
[9]王敏杰,朱连轩,袁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09,(30):20.
[10]李俊杰.浅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J].魅力中国,2010,(10):237.
[11]陈力颖.《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课程实验考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255-257.
[12]何伟明.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W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1-13.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Li-y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测量学基础;建设与实践
测量学基础课程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工程测量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基本工作、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地形图应用,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课间实训和集中实习三个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测图、读图、用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有其经典的理论和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使测绘新技术正向着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进而使测量学为科技、经济、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领域不断地扩大。因而,如何合理可行地进行测量学基础课程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院工程测量专业开设时间并不长,其测量学基础课程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在教学、管理、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下面结合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及我院工程测量专业测量学基础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探讨。
一、优化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作为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已延续几十年,也为人们所适应。然而,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这种体系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工程对测量的要求。依据工程测量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学生应具备的工程测量工作能力,如何对原有体系进行取舍、对新内容进行合理补充以及传统内容与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如何进行衔接等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对原有内容进行优化、再加上新内容进行组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由之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院工程测量专业测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误差理论、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地形图应用组成。测量学基础课程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约为1︰1,集中实习时间为2周,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实训时间,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中重技能的教育理念。测量学基础教学主要知识点见下表。
在主要知识点中,我们仍保留了一些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及测量方法,其原因一是在测量学基础中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及测量方法仍是主要知识点;二是在欠发达地区及部分工程施工单位目前仍在使用一些常规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因此,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说还是有必要的,但在内容上要精,少占课时,以技能为主。
二、重视教学方法,提升理论实践的黏合度
当前,虽然高职学校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但是相对于本科院校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西部地区,学生对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这种情况,教学中更应注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多样化。由于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都有现代教学媒体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完全依赖于多媒体组织教学,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课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不是现代教学媒体工具所能替代的。教师使用黑板加粉笔,会通过丰富的表情、准确的手势、抑扬顿挫的声音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授课的内容,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也融入现代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实物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测量仪器构造时,把仪器安置在三脚架上,配合幻灯片、图片等做演示与讲解。在有条件的时候,将报废的仪器拆开,让学生一窥仪器内部的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以高涨的热情了解、学习到各种测量仪器。另外,制作一些标准规范操作演示视频或动画等,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还通过网络共享,使学生在其他时间也针对自己的疑惑,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学能力。
2.结合工程测量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由于测量学基础课程是工程测量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测量学基础用于工程测量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何实际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将测量学基础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应用于典型的工程测量实例带入课堂内,围绕这一教学内容解决某一工程测量的过程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水准测量时,教师不但要讲解清楚水准测量是测定地面点的高程,同时还要结合建筑工程中场地平整、基坑抄平及坡度测设等实例来说明水准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当然,做到这点,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素质,特别是要经常进入工程施工现场,亲身参与工程的施工测量,积累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随手拈来,与理论结合,使学生所学即所用,点点落到实处。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启迪者。“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不要总把学生看成“可塑造的人”,不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偏激问题动辄训斥,甚至贬低侮辱,特别是对某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实践课程中耽心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动手,教师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