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精品课程建设 现状分析 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国家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上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从国家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将近九年。九年来,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地域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约占申报院校的70%,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

虽然这只是2010年本科类高校的数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种地区差异趋势。广西、贵州等传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2.特色化不足,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教育方面,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走特色化道路,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然而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却放弃了自身特色,盲目向发达地区高校看齐,与其“硬拼”,陷入“长处不长,短处更短”的窘境,而且造成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严重同质化现象。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项目中,约31%的项目存在课程选择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项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了有特色的“基础泰语”精品课程。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谓凤毛麟角。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凌乱。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上有一定发展,但是从其教学手段上来看,几乎没有进步。绝大部分课程教授只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来实现,仍然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展示地点由教室换成网络而已,无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也无法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中追求的开放、互动、发展的理念。

虽然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努力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纷纷加入视频、PPT、动画演示、教学大纲、实验安排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堆砌现象。

4.后续管理不足,利用率低。

目前,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只着重于申报和创建,创建成功后很少关注后续运转和维护工作。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情况为例,2003―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各本科学校(含网络学院)的2220门课程网站中,能随时正常打开课程首页的网站只有30%,完全无法打开的网站占到21%,剩下的网站处于能够断断续续打开的不稳定状态。而且,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很少进行资源更新,以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审批通过的课程网站为例,约有32%的网站从不更新。这些情况使精品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师生不能顺利地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无法培养师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感,从而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二、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国家提出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问题。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政绩工作来完成,没有看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特点,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程的时候,也常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于“讲授”,忽视了与听课者的互动,造成教师单方面灌输,听课者被动接受的现象。

2.规划问题。

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习惯沿用别人的套路,在课程内容选择、建设模式等方面大量雷同。而且“短视”现象严重,规划没有注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只制定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运行的计划,更没有考虑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

3.机制问题。

没有清晰有效的奖罚机制,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建设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精品课程建设被当成一件“额外”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高校的行政命令来促使其完成。任务完成后,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主动更新维护,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4.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保证精品课程的学术前沿地位。

5.技术问题。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团队,教师除了授课内容外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构建等问题,严重分散了主讲教师的注意力。部分高校在网站构建上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理解差异等原因,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彻底实现教师的预先构想,从而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并且不方便教师进行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以下途径能够解决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提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要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堂教学附属提升到教改新方向的高度,才能从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改变建设规划过程中的“短视”现象,以发展的眼光指导整个建设过程,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听课者从教学关系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增加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听课者的自主思考意识,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加大教师团队培养。

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学术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各高校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由在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小组,由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教师深造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高校间学术研讨活动。

3.建立清晰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来展开,使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同时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分配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建立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是精品课程最大的使用群体,因此要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精品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精品课程网络的特点,使各高校教学资源突破地域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这样也能提高精品课程在教学领域的地位,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5.加强技术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把大量精力浪费在数据库建立、网站建设、资源等技术问题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精品课程平台,可将教师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程设计。而统一的平台可以统一各门精品课程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使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正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建设机制,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所有教学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曙,赵坚,陈卫宏.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2]张娟.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国贸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强调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师资、教材和教学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示范性。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等功能的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保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精神,全国各类院校积极推行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并开展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本文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的解决方案。

一、国贸的专业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国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贸和其他专业并无二致。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征又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应兼具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且要体现在“主动学”和“灵活用”上,这是对国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争创先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这一技术手段的灵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立足医药行业,突出实践能力”为专业定位,着眼于国际医药贸易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国医药贸易、扩大医药对外交流输送专业化人才。这种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体现在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方面,一方面,学院整合利用深厚的医药背景,将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对学生培养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要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是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精品课程建设通过高水平的课程示范,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这种教学创建活动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特点,而且要结合该课程所在的专业特征,以及该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品课程建设和优化的方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于2010年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建的省级特色专业却一直未能在省级精品课程上实现突破。以校级精品课程医药国际贸易为例,在从校级向省级精品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国际贸易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关注医药产品,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全球医药市场,体现出医药行业特色;同时要强化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静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满足了上述两个方面才能制订出符合培养目标兼具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即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课程。除精品课程申报网站中将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申报书等内容放到网上,更重要的是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将教学资源网络化,把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讲义、习题、授课视频等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中。当前发达的通讯技术和普及的网络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学生才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就能轻易获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网络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但它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使学生的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划时代的应用。

2.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不仅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路,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且要具有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可以是课程所在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以国贸专业为例,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国贸专业的特色,不能孤立地建设某一门课程,应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一名合格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将这些能力解析后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之相关的关键内容集成到网络平台上,以课程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为基础,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课程系统。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式设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平台的开发要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国贸专业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更要注重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可或缺。在国际贸易交易全程各个环节的实务模拟操作中,学生可以被分配为进口商、出口商、银行、海关等身份,并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该角色的实务操作,和其他学生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互动。通过这种训练并对学生在各种角色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大幅度增强了学生能力。

四、以信息技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选择相对优势课程以课程网站建设培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从高到低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毕竟只有少数院校的极少数课程才能成功申报高级别的精品课程。但我们可以从本专业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相对优势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品课程培育,在从低向高级别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申报工作和课程建设同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将优势课程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发展过程,先进性标准会随时间推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论是已经申报成功还是正在准备申报的课程,课程建设工作都是没有止境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资助优势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按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标准建设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站建设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是国贸专业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最具竞争力的课程之一,在从校级精品课程向省级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先行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在这一框架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建设先于申报既有利于建设又有利于申报。

2.建立以某精品课程为核心相互关联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将该课程与所属的专业和学科割裂开来,应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发挥精品课程先进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通常精品课程的师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有交叉,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能够为其他课程共享,实现课程间的互相促进和协同发展。从课程的学科相关性看,一个专业下的某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是国际结算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先修课程,而且在内容上包含后者,它们对学生国贸实务操作能力有共同的提升作用。因此,对于满足这样条件的关联课程应该把其核心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有利于对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强化基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和交互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给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扫除了时间和空间障碍,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是单向的,虽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也有师生互动,但这种一对多的互动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限制了互动的数量和效果。因此,为强化精品课程的利用效果,应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交互式设计上的应用。现实经济生活的仿真和情景模拟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步入社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力。学生之间多对多的互动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数量限制,能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交互式设计在国贸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课程已经有了很多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这些教学软件装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后,只有在校内IP地址的终端才能操作,限制了软件的利用率。今后应将教学软件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给学生分配账号并设置周期和权限,让学生对教学软件的利用和其他教学资源一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04-08.

[2]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2):41-42.

[3]高润.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的研究[J].高等教育,2008(12):126-127.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值分析;教材建设;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1-02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普通高校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省级精品课程10000余门,对稳定、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精品课程离“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很大的距离。

本文分析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应具有的特性,探讨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在课程研究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提出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发展性评价”的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数学精品课程的科学特征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精品课程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手段与形式的科学组合。

(二)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公共数学精品课程通常包括几个完整的系统,即数学理论基本体系、数学方法体系和实例应用体系。精品课程除了要考虑各学科对数学需求的共性问题,还应兼顾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三)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公共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精品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学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开放性问题。

(四)精品课程应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性

公共数学的教学绝对不只是简单地传播数学知识,而应该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使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提供了解学科发展和数学应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会贯通。

(五)精品课程应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

教授主讲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是精品课程评审的三个原则。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课程都是精品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希望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是因为精品课程都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六)精品课程应形成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成果

精品课程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同时,作为精品课程的具体实践,必须使用和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教学媒介,如教材、网络资源等。

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几年,陆续产生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累计已达1.5万余门。诚然,这1万多门课程中不乏真正的精品,但其中也有不少课程与“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根据作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申报轻建设

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几乎所有高校对精品课程的申报从学校、职能部门到申报教师都极为重视,但当申报成功之后,学校和职能部门对课程的建设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对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远未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不少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有些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立即删除掉某些原创性或高质量的电子资料,使得进入名义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之后,不能访问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三)精品课程网站功能较弱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限,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还较弱,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及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

(四)经费支持不足

尽管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有好几万元,但若真正对课程进行全面建设,这些经费还是稍显不足。

三、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建设的实践

2015年底,数值分析被评为校第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前,课程组已在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一)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

考虑到几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背景和应用不是特别了解,也不熟悉数学软件和编程,动手能力不强,课程组通过集体研讨和专题讲座形式,将数值分析的师资培训与数学建模研讨相结合,学习数学软件和编程,了解计算方法的各种应用,提高任课教师的动手能力。

(二)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

课程组不仅编写、制作了极为丰富的网络才学资源,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签订数值分析教材出版合同,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17年8月正式出版。

(三)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课程组将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数学建模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2015年安徽理工大学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0项,其中5项被报送全国一等奖。课程组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正式签订一项技术服务合同,课程组负责其中的矩阵算法的研究与编程。

四、笛Ь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原因在于存在两个技术难题:(1)如何在网页中便捷地录入公式和绘制图表;(2)如何实现辅导答疑时的即时通讯。这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式和图形的网页在线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为在线辅导答疑和讨论在技术上彻底扫清了障碍。

(二)在精品数学课中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

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态度与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显然,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前提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正在筹建公共数学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试行发展性评价机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将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5.

[2]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6-128.

[3]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69-71.

[5]李天昕.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92-94.

[6]温少芳,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9):62-63.

[7]高田钦.大学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2):32-36.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甘肃;高校;网络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形式纷纷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教学的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的重视,如何快速建设高质量的网络教学体系,是摆在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面前的一件大事。甘肃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发达省份。甘肃省各高校之间的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参差不齐,应用水平也相差甚远。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笔者从甘肃省高等学校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1]:“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

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各高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精神,以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的网络化建设。

目前,甘肃省有高等学校42所,其中本科院校14所,专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16所,独立学院5所,民办院校1所。“211”、“985”学校1所,部属院校1所。省部共建院校4所。其中14所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全省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全省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从表1来看,14所本科院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都非常的重视,成效显著,起到了教学示范带头作用。但从表2来看,本科院校中只有7所院校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占本科院校的50%,占全省高校的16.7%,除兰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比较早以外,其他各高校也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法起到“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作用。

2原因分析

2.1经费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中心报到,我国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区则包括甘肃、贵州、云南、等4省(区)[2]。甘肃省地处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投入教育的经费更是少的可怜,除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部属院校经费较为宽裕以外,其他省属院校经费都比较紧张。多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货款谋求发展,银行利息和本金的偿还使许多大学出现了经费紧张、举步维艰,常规情况下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对网络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投资比较少,发展速度缓慢。

2.2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外部环境较差

甘肃省自然环境恶劣也是制约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因素,当然,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也是制约甘肃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西部高校整体信息化程度偏低,人的认识还比较落后,还不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要求,使得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较差。

2.3重视程度不够,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着重精品课程的申报,忽视后期应用。学校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能严格按照申报要求,精心准备各种材料,一旦评上,部分院校就认为目的达到了。过了好多年网上挂的还是申报时的材料,一点没有变化,更不要说在教学中的应用,精品课程成为摆设。

2.4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对西部地区20所高等院校信息化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初步调查和评价中发现,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的课程覆盖率、生均计算机拥有量、师生上网率、教学信息化管理等方面[2]。而且信息化管理队伍严重不足,学校由于经费、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多数工作人员每天忙于奔命,只能维持系统正常运转,很难抽出精力更深层次去考虑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即使是精品课程,也存在如下问题:

1) 网站界面不统一、功能参差不齐。由于精品课程实行申报人负责制,由申报人自己找公司、老师、学生利用ASP、JSP、PHP、Oracle、MySQL、SQL Server、Access来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界面不统一,功能参差不齐,一旦开发人员离开,给管理和维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 媒体表现单一,重难点不突出。许多精品课程基本上是课本的网上搬家,媒体表现形式单一,呈现方式以静态网页和文本为主,没有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优秀教师的资源优势和网络教学的特长。

3) 课程视频缺乏,没有系统性。由于没有专业的设备和场地,大部分精品课程申报小组请外面的公司来摄录像和编辑课程视频,一般情况是申报小组有几人就录几节,每节不超过50分钟,根本起不到视频教学的目的,等等。

3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网络课程的建设、网络教学模式的建设、制度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明确建设目标,要从学校层面解决网络教学的技术问题、经费问题和人员问题。

3.1积极申报国家项目,解决经费问题

2010年4月8日财政部下发文件“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0]21号)指出: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政策,探索和建立保障有力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新机制。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从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迎新团队建设六个方面进行投资建设[3]。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各学校要抓住这次机遇,选准、选好项目,为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搭建优质可靠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3.2组建由校领导参加的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但需要教师的参与,更重要的是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配合,所以要成立一个由教务处牵头、校领导参与的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此外还应包括财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管理)和各二级学院。领导小组负责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规划、经费安排、组织协调、制度的制订、效果评价等有关事宜。

3.3统一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绝不能像很多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一样,靠任课教师自己想办法完成上网平台的搭建,使任课教师苦不堪言,造成界面不统一,格式不符后要求,后续维护困难等。必须让任课教师将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上,由学校搭建统一网络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只负责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上传和网络教学活动的组织。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可以委托大的软件公司开发,也可以购买成熟的软件,如美国著名网络教学产品提供商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拥有美国近50%的市场份额。全球有超过28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的“Blackboard”产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等。还有国内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清华教育在线(THEOL)”系统软件,目前在国内有160多所大学在使用,性能非常好。硬件建设一定要注意服务器的配置,最好选择高端的企业级的服务器,如:IBM System x3850、IBM System x3950、HP ProLiant DL580 G5、DELL PowerEdge 6850等。

3.4学视频录播平台的搭建

教学视频的录制、格式转换、上传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将一门课程的全部课堂教学内容录制下来放在网上,让学生观看和学习,比学生只阅读文字材料效果要好的多。教学视频的录制、格式转换、上传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一般的老师或公司无法完成。由学校统一建设全自动录播教室,实现教学视频的自动采集与转换。自动录播就是录像、采集、编辑以及集成转换等各个环节与授课过程同步进行,并且能够实时监控录制效果,课程结束的同时生成所需的视频课件,而我们的后期剪辑(拆分、合并)与点播等工作都是直接针对流媒体文件进行的,并且可以预先设定流媒体的各种属性值(码流、分辨率),很容易对大量视频课件统一规范。

3.5成立以任课教师为主的网络课程建设团队

网络课程的建设是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一流的网络课程才能达到一流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成立以任课教师为主的建设团队(包括相关任课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等),负责网络课程的建设。对团队进行定岗定责,签订相关责任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6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介机制

甘肃省各高校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网络教学的开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大家对网络教学的认识和使用都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的精力还是放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网络课程的建设上,但网络教学如何起到“传统课堂教学”强有力的补充作用,如何进行网络教学的考核,还处于探讨和实验阶段,没有一个非常成熟和有效的办法让大家学习和借鉴。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完成后需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 根据网络教学平台制订网络课程建设规范和要求。

2) 由教务处牵头各二级学院为主,按照网络课程建设规范和要求,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的申报工作,然后聘请相关专家对各二级学院申报的网络课程进行评估,对符合要求的课程进行立项,并给予建设经费的支持。

3) 根据网络课程建设规范和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对网络课程的建设进行评估和验收。

4) 组织相关专家和任课教师制订网络教学开展的细则和考核评价标准,也可以借鉴中东部高校成熟的经验,从维护、更新、使用、效果进行一系列的考核打分,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使用情况的评价上。对好的要进行奖励,对差的要进行处罚。

4结语

甘肃省高等院校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力度不够,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不均衡,文中提出的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但要彻底改变网络教学的现状,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加大投入的力度,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使网络教学真正起到“传统课堂教学”强有力的支撑和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 教高[2007]1号.

[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2006(15):9-14.

[3] 财政部.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Z]. 财教[2010]21号.

Actual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the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in Colleges of Gansu

FU Xiang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精品课程;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高规格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成功的经验值得中等职业学校借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就应该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

南通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是全省最早的旅游专业学校之一,为南通地区唯一的旅游类特色职业学校。学校秉承“以崇德为根本,以强技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的内涵发展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决定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第一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具有全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精品课程,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学生就业与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示范性优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

1.精品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

开展市场调研,形成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依托行业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原则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研发项目课例,形成项目课程。

2.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有鲜明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探究式、任务式、体验式、团体合作式、技能训练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辅设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多种教学资源,建立课程资料库,增强师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探索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形成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注重平时教学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考试)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对课程负责人员从职称资质、教学能力、行业知名度,团队合作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拓宽外聘专家来校参与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渠道。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技术含量要高,要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5.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

学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操作

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和研究活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整体规划、重点建设和反馈激励三个阶段。

1.整体规划

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问题。精品课程“五个一流”内涵的科学界定,涵盖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管理等不同的层面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当中,并制定切实可行,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实施方案。

在市场调研和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学校研究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明确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础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办法,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自身任教科目的实际,积极申报精品课程项目。

2.重点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课程都能建设成精品课程,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重点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校从申报的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经过认真评选,重点确定了10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学校统一颁发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证书,重点给予这些项目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每个项目组根据要求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力争在建设期内把立项精品课程真正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课程。

3.反馈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