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民法律意识

居民法律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民法律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民法律意识

居民法律意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阳朔;民居旅馆;发展

一、引言

阳朔位于桂林市南面63公里,是最早确定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因“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的传唱和优美绝伦的田园风光著称于世,距今已1400余年。阳朔属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内有奇特的山峰2万多座,大小河流16条,自然景点110多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古桥梁、名人纪念地、摩崖石刻点缀于山水之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811.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入境游客120.8万人次,同比增长19.6%;住宿人数266万人次,同比增长24.9%;实现旅游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30.2%。阳朔民居旅馆在此背景下迎来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游客提供了另一种住宿体验。

二、阳朔民居旅馆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民居旅馆的内涵

民居旅馆在国外已发展得比较成熟,现今我国民居旅馆的发展势头迅猛,民居旅馆受到广大游客关注。民居旅馆是居民将自己家庭多余的房间出租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一种旅馆经营方式。现在的民居旅馆已成为游客旅游的住宿的新选择,新体验,成为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阳朔民居旅馆起源与发展

阳朔民居旅馆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游客自己希望体验当地的风俗民情,感受当地的生活气氛,同时也比较经济实惠。阳朔最早的民居旅馆要追溯到1996年,当时主要还是在阳朔县城的西街,后来才逐步向周围景区和农村发展的。西街的家庭旅馆起初是由李莎餐馆兴办的,专门接待背包老外,以体验西街的民俗。随着中外游客从地球各个角落慕名前来,一到阳朔,即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探胜寻幽于山村古居之旁,进而入住当地农民家中,观察了解农民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阳朔民居旅馆慢慢兴旺发达起来。发展至今阳朔县共有农民开办的民居旅馆有200余家,床位6000多张。

(三)阳朔民居旅馆的作用

1、能有效缓解旅游高峰期阳朔境内住宿紧张的状况

随着阳朔旅游知名度的扩大,中国交通道路的便捷以及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国人的旅游欲望空前高涨,自中国休假制度进行调整后,阳朔的旅游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一到旅游高峰,阳朔县城挤满了游客,游客的数量往往是平日的好几倍。宾馆、酒店的造价较高,运营费用也不菲,客观上不可能以高峰期的游客量为标准修建足够多的宾馆、酒店。因此,阳朔通过兴办民居旅馆的形式提供住宿条件,既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当地住宿接待设施的压力,又可以为游客提供别样的住宿体验。

2、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与其他投资相比,民居旅馆投入小、回收快,且市场风险小、有保障。因而,本地居民自办的在自己家种开办旅馆,加入旅游行业,这也是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也为开办旅馆的居民提供了一条经济来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调和了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加大文化体验元素

民居旅馆,除了价格低廉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展现当地文化的建筑风格和生活环境,以及能给予游客感受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氛围这种特殊体验的优越条件。选择入住民居旅馆的游客在此能品味阳朔当地的地方风情与文化底蕴,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还有一种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典雅古朴的精神回归需求的住宿方式。民居旅馆已成为游客旅游的一部分内容,已成为游客很有新奇感的经历,成为代表区别于游客生活环境的风土人情,成为一种表现地方民族文化的载体,大大加大了游客文化的体验。

4、迎合背包游客的消费需求

背包游客俨然已成为中国旅游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不仅希望感受到原始、真实、朴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在经济消费上,他们希望有干净、整洁、安全、价廉的住宿条件即可。而与宾馆、酒店动辄200-300元每晚的住宿费用相比,阳朔民居旅馆收费不高,大约在80-100元一间,这也正适合于来阳朔的大多数旅游者尤其是背包游客的需求,受到的游客的追捧。

三、阳朔民居旅馆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民居旅馆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

当前,阳朔县的民居旅馆发展比较迅速,虽然阳朔县政府在2004年12月出台了《阳朔县民居旅馆(店)标准》、《阳朔县家庭旅馆(店)管理暂行办法》,在建筑设计与维修、村容村貌的整治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资金扶持,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民居旅馆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而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二)一些民居旅馆缺乏地区特色

由于开办民居旅馆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手续简便,致使民居旅馆的建设呈现出了一种一哄而上的态势。由于缺乏正确的规划指导,许多民居旅馆在改建时未能将当地的传统居住文化融入其中,充分体现当地特色,缺乏民居的韵味。特别是后建的民居旅馆,当地居民借助着自家的宅基地在著名景点位置附近的,最初受经济条件限制,当地村民先是在自己宅基地上兴建房屋供自己居住使用,当积蓄增加后,再投资将自己房屋建成民居旅馆,这样的建设一般都缺乏整体规划,难于与周围山水风光交相呼应,大大影响了阳朔山水田园景观的协调性。

(三)民居旅馆周边环境急需整治

阳朔县城的民居旅馆因《阳朔县民居旅馆(店)标准》和《阳朔县家庭旅馆(店)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对于民居旅馆内部住宿条件有统一的检查标准,房间整体卫生能满足整洁、干净、卫生的要求。但是民居旅馆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县城之外的田间山头的农村内的民居旅馆的外部环境状况堪忧。每当游人众多,尤其是在黄金周时节,农村里面的环境承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不仅要处理居民自己的生活垃圾,还要处理游客生活和旅游垃圾,压力大,往往致使一些民居旅店比较聚集的地方农村,垃圾堆积成山,影响旅游外部环境,让阳朔秀美山水田园风光大打折扣,最后影响游客旅游兴致。

(四)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阳朔的民居旅馆的宣传都是各自为政,各自宣传,各自经营。虽然阳朔西街的桂花街民居旅馆一条街、阳朔历村的民居旅馆、月亮山民居旅馆、兴坪的民居旅馆盛名在外,但是鲜见整体宣传,大部分靠口头传播,人际传播,虽然传播效果好,但是影响面窄,不利于广大游客了解信息,扩大受众面,而阳朔民居旅馆整体的宣传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其整体宣传的力度有待加强。

四、阳朔民居旅馆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管理,制定发展规划

要想促进阳朔县民居旅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阳朔县政府、阳朔县旅游局的引导、规划和管理。在阳朔县政府编制的《阳朔县民居旅馆(店)标准》、《阳朔县家庭旅馆(店)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尽快快编制民居旅馆旅游的发展规划大纲,制定与之相呼应和配套的指导纲要,落实相关的指导思想、建设标准、环境整治规划、旅游线路策划等措施,做好全县民居旅馆的规划、规范、引导等工作,帮助阳朔民居旅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以乡、村为主,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成立紧密度不同的民居旅馆管理公司,改变当前各自为战、缺乏管理等的无序竞争状况。

(二)多方筹集资金,营造民居旅馆持续发展大环境

阳朔民居旅馆的发展阳朔县城及周围乡村干净卫生安全的村落环境。而健康良好的村落环境需要多方重视,加大投入,因此要多方筹集资金,做好民居村的规划、村庄整治等工作。可以分别通过村民自筹、县政府补贴、到争取国家旅游专项资金、国债旅游专项资金的投资的途径,积极争取旅游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古民居建筑的维修整治方面、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争取一个良好的阳朔投资发展环境,同时也为民居旅馆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诸如,2011年阳朔县财政已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了漓江沿岸、桂梧高速、桂阳公路、百里新村等区域6788座房屋立面改造。使“坡屋面、小青瓦、白粉墙、花格窗、吊阳台、石板路(水泥路)”桂北民居风貌成了重要的旅游元素之一,提高了田园风光乡村游中外游客的兴致,同时也使阳朔民居旅馆的建筑特色突显。

(三)完善经营方式,突显文化特色

阳朔居民在民居旅馆的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经营方式。在民居旅馆的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将当地的传统居住文化融入其中,无论从建筑的外观设计还是接人待物上,充分体现本地所特有的居住文化,这样的民居旅馆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旅馆,这样的民居旅馆才会长盛不衰,永葆生命力。让游客在民居旅馆的休憩中,在阳朔人生活风貌的庭院里,在与主人同吃同住亲密接触中,能更好地了解阳朔的民风民俗,直接感受、触摸到丰富独特的阳朔山水风光的文化、历史与民俗,给自己的旅程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居民法律意识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市场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扔阻碍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是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级制度为得到根本改进,有些地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显著。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笔者与小组成员深入调研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据了解,新农村建设后农民越来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为了了解安义石鼻镇居民的法律意识特进行此次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研,本次调研以调研问卷形式为主,非结构式访问的方式为辅,在发出的100分问卷中,回收率为76 % ,其中有效率为 65% ,其中年龄分布比较平衡。于此可见,此次调研的结果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随着各界坚持不懈地开展普法工作以及媒体对以案说法的报道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开始加强,农民也越来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情在处理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占了极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小组在安义石鼻镇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

第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第五,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制约市民法律素质提高的瓶颈。当地居民掌握法律法规数量明显不足。大部分居民民对内容有大致了解的法律法规仅在10种以下,对不同类别的法律法规认知水平不均衡且带有明显的选择性。法律认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法律遵守,居民不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法。大多数居民认为不遵守法律的原因是不懂法,尤其是在居民维权意识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法律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智行为。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而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现在安义县石鼻镇在接受调研的人群中学历在高中以上的 仅为23.85% ,而大学毕业的很少。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第二,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第三,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四,当地居民能用到的法律途径很少,当地居民的遇到问题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能够找那些途径以获得帮助,他们(他别是年龄较大的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只能想到向政府求助。

三、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远远不足。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法治国家必须转变农民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做一个现代农民。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关键我国目前的普法教育,是指政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全社会的法律宣传教育,目的在于让全体社会成员获得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情感,确立法律信仰,这种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农村地区所取得成效低于预期值。因此,首先要从发展的视角搞清楚现阶段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普法,提高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和自主性,同时要加大投入,突破陈旧的普法方式,搞好法律援助,将普法的重点放到现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传上来,提高农民对法律的深层认识。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使送法下乡变成简单的送书下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使农民都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必须有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对村委会工作制度进行法制改革,保证村委会有效快速的进行基层工作,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管理自己的事务。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的老人孩子应采取一些针对的方式。

居民法律意识范文第3篇

法治建设为民。社区法治建设必须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社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必须是为民。高升坚持法治建设为民理念,紧紧围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重点,抓住法制队伍和法制阵地建设两个关键,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了社区法治建设“六个一”工程,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了社区的平安、稳定、和谐。一是组建一支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队伍。14年前,在集体经济还非常薄弱的时候,深深懂得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高升人,花重金率先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由法律顾问对重大决策、合同签订、资产处置进行严格依法审查;组建“德乐调解俱乐部”和以盈科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为主体的法律义工队伍,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服务;邀请法官、检察官、警官进社区,开设法律门诊,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二是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法制文化广场。鉴于高升的发展受益于法治建设,在完成农民“两安”之后,为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升级,投资30万元将高升市民广场改造为高升法治文化广场,为突出法治建设主题,在广场上建设了一个法治主题雕塑(和平鸽),两个宣传法治理念小雕塑、一排法治宣传橱窗,两个电子显示屏以法治宣传为主,滚动播放各类法治栏目、法治专题宣传片和各类普法资料。三是社区投资购置各类法律图书,形成了一个法律图书角;组织开办了一所居民法治学校,制定了一套居民学法制度,定期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等普法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居民法律意识。

法制文化育民。人民群众是法治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成败。高升社区在开展法治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宣传法制文化、传播法治理念、营造法治氛围这一根本,多措并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以宣传资料、挂图、宣传栏、居民法治学校、法律图书角、法治题材的电影、法治文艺演出、法律知识有奖竞赛等多种法制宣传形式为载体,采用方便群众参与,易于群众理解的方式,每年至少组织8场次以上的法制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以宪法和与公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法律宣传教育,使社区群众受教育率达到100%。二是开展重点普法教育。在没有转为社区之前,组织支村两委、村民代表集中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征地拆迁安置等法律法规;转为社区之后,组织社区两委、楼栋长、志愿者队伍集中学习《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依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十四年来,各类矛盾纠纷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没有发生过,没有发生非法,社区和谐稳定的局面有口皆碑、有目共睹。三是开展专题普法教育。利用德乐园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四个一”(上一堂法治教育课;看一部法治专题片;办一期法治宣传报;搞一次法治知识竞赛)法制教育活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法律,使社区青少年法治意识、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利用居民法治学校,组织外来流动人口,邀请法律专家开展劳动保障、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和流动人口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利用法治文化广场每月组织开展一个专题法制宣传活动。如一月份开展送“法治春联”活动,重点开展元旦春节期间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3月8日,组织开展“关爱妇女,反对家庭暴力”法制宣传日活动;3月15日,组织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日活动;”5•1”劳动节前后组织开展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宣传日活动;6月26日,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日活动……,丰富的广场文化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享受了学法的乐趣。

法律服务惠民。高升社区组建了近两百人的法律服务队伍。在服务内容上,全方位开展安全法律服务、法律专业服务(培训、咨询、、援助、公证等);在服务方式上,开展常年法律顾问坐班服务,德乐调解俱乐部上门服务,“三官五员”预约服务。在安全服务方面,高升社区高标准建设两个社区警务室,27个治安巡防站,组建了300人的综治维稳队伍,全方位开展社区治安防范、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服务。在法律专业服务方面,围绕基层民主管理、征地拆迁、劳动保障、房屋租赁、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公司运作等社区热点问题,每年至少安排四次以上的法律培训讲座;常年法律顾问每周五在社区坐班,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及时免费调处各类纠纷,及时优惠满足居民的各类法律服务需求,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对象提供法律援助,针对居民出租房屋纠纷较多的现状,为有效减少和杜绝此类纠纷,专门为居民起草了规范的房屋租赁合同。社区居民财产较多,婚姻、继承导致的财产分割纠纷多,此类纠纷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德乐调解俱乐部的同志总是主动上门进行调解。特别是调解俱乐部主任易新明同志,在社区威信高,他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十四年来,经他成功调处的矛盾纠纷两千余起,居民亲切称他为“易得通”,一是电话容易打通,二是经他调处的矛盾双方思想隔阂容易通。在法律志愿服务方面。“三官五员”和社区法律义工都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手机号码,公开QQ号,居民遇到涉法涉诉问题、治安刑事案件、办理公证业务、办理证件等都可以及时联系他们,由他们给予专业的法律指导,引导居民群众依法办事,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做到了把矛盾化解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

作者:王文杰单位:长沙市洞井街道办事处

居民法律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需求 法律意识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各方面都需要法律的支撑。因此,他们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进行普法宣传,高校长期以来也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不断尝试各种形式使大学生的法律需求获得满足。同时,大学生通晓各类型的法律知识,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活意义非凡。因此,把握大学生的法律需求现状,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的法律需求现状

何谓法律需求?法律需求就是主体(国家、社会或公民)对法资源的肯定性要求。相应地,大学生的法律需求是指大学生对法律能够满足自身多层面需要的欲求。然而,从目前大学生的法律需求现状来看,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着实让人忧虑。大学生的法律需求现状表现如下:

(一)大学生对法律的需求不高

由于部分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淡薄,对法律的需求仍比较低,学习法律知识的欲望不强烈且获知渠道一元化,鲜少主动吸收法律知识,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形象相悖,这一状况普遍存在。虽然大学生在自身权利遭受损害时会运用法律手段,但对国家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不是非常有信心,国家仍需持续加速法制中国建设的步伐,加强全民特别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法律教育内容欠缺,教育形式单一

首先,高校太注重对抽象的法学理论的教学,提供的法律教育欠缺。法学理论具有指引性,指导着相关部门法的制定,其抽象性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当深奥的,要是给其它专业学生讲授这些晦涩难懂的法学理论,不仅难以迅速消化吸收,更甚会浇灭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

其次,高校提供的法律教育形式单一。高校提供的法律教育种类少且仅仅通过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科来实现对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同时鲜有别的法学类选修课程开设,实在无法满足大学生获知法律的需求。

二、大学生法律需求状况的形成原因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思维方式不成熟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思维方式不成熟造成对某些法律的片面理解。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其权益遭受损害时会持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就此作罢,导致在实际生活中渐渐远离法律,从而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渐趋变淡变薄,同时也是招致少数大学生对法律的需求不浓的首要原因。

(二)高校大学生对法律课的关注不够

如今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对基本的法律课关注并不高。其一,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较少,在短期内要实现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提升一个台阶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二,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也造就学生对法律知识渴望度不够。所以,在这限定的课时内,大学生获取的法律知识同样是受限的,以致大学生对法律的需求不高,难以成为大学生需求点。

(三)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消极作用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已转向以提高民众素养为其目标。这么一来,法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该从仅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向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转变。但事实上,高校在目前的法律教育实践中,没有太注重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培育手段仍属于传统的讲解基础法律知识的形式。高校尽管明了“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却忽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三、满足大学生法律需求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进程,推进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法制体系。但日趋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又对已成形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快立法进程,制定系统的法律体系是法治中国的客观需要,同时又为大学生享有优良法治氛围创造条件。

(二)创建法制校园文化

1.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第一,促进法制课程改革。高校必须提升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必须考虑周全大学生自身的特质及需求,有计划、有针对地开展教学,设置多元化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教育收到实效。如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建立高效实践环节、拓宽法制教育途径等。

第二,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学校应时常进行以法制培育人的校o校规教育,对大学生的不端行为及时矫正,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宣传环境,宣传各式各样的法律教育。

2.提升大学生的法律实践素养

高校应充分注重实现法律实践活动与法制教育的无缝连接,所学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将对提升大学生的法律实践素养产生阻碍。学校可以邀请法官、律师来校举行法律讲座;召集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系列活动。法律实践活动不但助于燃起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还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重塑大学生权利意识

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生权利意识浅薄,以至于法律需求不高。要改变这种情况,急待重塑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不能凡是忍气吞声,要使他们认识到,权利是实现自身利益与意愿的手段,轻视权利意味着无视自己的人格价值;使权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内在欲求与基本价值取向,以此唤起大学生的法律需求,从而大大激发起学生学习法制的热情,加速法治中国建设。

总之,只要高校积极探索,整合多种有益因素,必定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法律的自觉性、自主性,强化依法治国的信念,以后从事工作必定能够在宪法、法律所准许的范围内,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甘渭花.社区居民法律需求与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活动之对接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

[2]王桥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3,(05).

居民法律意识范文第5篇

   最新国家宪法日学习宪法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家由爱撑起,我们的国以和矗立。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就因为我们——以和为贵。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有义务维护国家的“和”,就有义务去了解和维护能够让我们家融国和的根本——《宪法》。

   在许多人心里,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似乎离我们很遥远,30岁的小张曾经也这么想,直到……

   从他出生开始,他就受到了宪法的保护,他和其他人一样有了作为一个单独个体的“人”的权利,任何人——包括他的父母,都不能随意地伤害他、虐待他;6岁,他上小学了,他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和权利;18岁,他成年了,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他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有了赡养父母的义务了;22岁,他大学毕业了,要找工作啦!曾经的“熊孩子”也要独立劳动维持生计了,他要行使劳动的权利与义务了;23岁,工作一年的他第一次休年假——劳动者是有休息的权利的;26岁,他牵着心爱的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了“小小张”,小张不仅要赡养父母,也要养育“小小张”了,因为婚姻、家庭、父母、儿童都是受法律保护的;29岁,他买下了自己的房子,虽然很辛苦,但是生活也多了一份踏实,多了一份幸福,因为他的房子是受法律保护的个人财产;30岁,也就是现在,小张的父母退休了,俩老人来到小张所在的城市,他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这退休的老俩口的生活也受宪法的保护。

   30岁的小张转变了想法: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法之母,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呢?是无数“小张”中的一员,从呱呱坠地,宪法就像一把无形的巨伞,时刻保护着我们,让我们倍感安全、幸福,让社会愈加融洽、和谐,让国家日益强盛、繁荣。

   最新国家宪法日学习宪法的心得体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锦花社区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宣传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_年11月24日上午,锦花社区联合浙江一华律师事务所组织开展了法律咨询进社区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浙江一华律师事务所的陈红芳律师来到社区为居民进行法律知识解答。在活动中,向前来的群众发放了法律常识宣传材料。

   居民群众参加活动的热情很高,前来咨询的居民高达30多人,现场提出了许多问题进行法律咨询,其中包括:房屋拆迁问题;房产继承问题;什么样的财产属于婚前财产;工伤的界定范围;无籍房确权等问题,就群众提出的问题,陈红芳律师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解答,使居民增长了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此次活动,提升了法律宣传效果,极大增强了广大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也在居民中掀起了一轮学法、守法的浪潮,形成了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局面。

   最新国家宪法日学习宪法的心得体会

   法律,在我们小学生眼里似乎遥之不及,实际上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从小就得遵纪守法,做一个学生。

   我们要懂法律,遵守法律,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让自己不受侵害。学习法律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避免触犯法律。

   这儿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品学兼优、善良可爱的小学生——小民,他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看见几名同学聚在一起,过去才得知他们要去网吧。“网吧”这个家伙对小民来说,非常新鲜,他耐不住好奇也跟了去。长期沉迷于书海的他还从未玩过网络游戏,一下子就着迷了。一开始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和早餐钱,上完课才去上网,紧接着上课也想着网络游戏,变得心不在焉,而后,他找遍种种借口旷课,逃学,整天泡在虚拟世界里,夜晚也称在同学家整晚不归,最后他没钱了,就以大欺小,抢低年级同学的零花钱,结果在一次抢钱时,被警察当场抓住,拘留了,因耐不住时时刻刻向他攻击的网瘾,撞墙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