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化课程建设

国际化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化课程建设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 课程建设 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945);朝阳区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编号:Q50010022016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5-01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学科之一。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与我国高新科技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相关。

一、世界各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特点

(一)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典范,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学科建设体系,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国家化水平。积极引导课程与社会、企业的广泛对接。通过推进学生与企业、市场以及国际化的交流,将新的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引入到本课程中。

重视企业、市场的需求,授课的方法、模式及时更新。课程负责人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将授课方法,培养模式及时更新,通过现代化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革授课方式、课堂管理等。及时将课程大纲、教材更新。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创新技术了解市场,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市场的及时把握直接为美国和全球的人力市场输出高科技创新型机械电子工程人才。

在授课过程中,大胆推出个性化教学。不拘泥于课程大纲的限制,依据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教育教学专家指导每位学生的需求。

积极推动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教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保证美国科技领先和高级人才的迅速成长。因此,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授课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执行考核要求,保证了培养质量。

(二)英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英国的课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生教育之一。进入到新时代之后,为了确保本国在教育界的领先地位,维护本国在世界上的学术精英地位,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在英国,授课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必须选拔一批极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授课程。因此学校、学院在遴选授课教师的时候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创造能力,并且把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技能的学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在追求教学目标的统一过程中,英国也非常注重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最终的大的、统一的目标是为了本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进步、科技昌盛作出努力。

英国的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课题。英国学校经常性的组织多个跨专业的专家和教授指导学生,发挥个人的长处,使得学生扩大视野,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得到锻炼。

此外,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工业界和政府的联系和联合。经常性的邀请企业界认识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在就业市场取得相当大的前期优势。

(四)大洋洲澳新两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严格的授课教师选拔标准和流程,澳新两国一直仿效的是英国式的教育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高标准的教师队伍。同时特别重视授课教师和企业界的合作,经常性的聘请在企业界有着良好口碑的具有工程背景和研发经验的资深人士担任校外教师。

更加严格的入校标准,通过执行严进严出政策把握。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通过设立卓越班的形式,每几个月不定时的考察,通过授课教师组织全部人员围绕该项课程的某一点问题讨论。考察成绩由任课教师队伍加权打分,当考核不合格时随时转到普通班。

重视课程的社会服务,努力与企业界建立联系,积极与企业界沟通,探索市场需求,然后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添置教学设备和优化课程内容。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论证

由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交叉学科多,学生质量与热门学科尚有一定差距,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关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估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评价结果的逐次分解,对相关评价指标打分再乘以加权系数得到最终结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相对于平衡积分法、专家团评价法来说虽然设立了中间层的检验环节,具有降低主观性的优点,同时计算方法简单、明了具有良好的推广性。

通过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评价内容具体化,科学分解每个目标的内容。选择若干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一层的权重进行比对和确定,按照两两比对取最大的原则确定所有目标的权重。总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较低、较差,通过计算每一层的最终值将会落入到相应的区域中。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评估。

三、研究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构建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评价体系,并且简单、科学。同时也可看出,国外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这一特点也为我们后续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2]李丹青. 学科建设: 转型期高校发展的根本[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2: 000.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预算法;国际化;互动式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58-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通过观察和对比,国际一流大学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课后研讨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复旦大学学生,而参与研讨对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在立题、思辨和协作方面的能力十分有益。为此,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开展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类课程国际化建设工作,主要目标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研讨型方式,在实验环节中采用协作型项目,并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缩小与国际一流大学差距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师团队的主要人员首先通过全程旁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门相同或类似的课程,认识与国际一流大学在教学手段和效果方面差距的同时,分析中美学生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方面表现差异的原因。然后通过与学生座谈方式收集整理中国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和参与研讨的主要原因和相应对策。最后介绍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根据课程国际化教学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方式调整和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情况。

1 麻省理工学院在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研讨的先进经验

在开展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国际化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教师团队的主要人员利用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参与研究工作的机会,在一年内全程旁听了Design and Analysis ofAlgorithms、Web 3.0、Economics 0f Information、Software Construction 4门课程,并且参加了MIT的IFF(International Faculty Fellow)国际大学教师培训项目。IFF是由MIT发起组织的、致力于提高国外高等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水平和授课技能的项目。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团队人员对于MIT在促进学生参与课程相关内容研讨方面的举措印象深刻,并将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归纳。

(1)学生参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需要相关知识的准备,只有将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愿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而课程教材和课堂讲义对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MIT在课程开始时就由任课教师提供课程相关的文献阅读列表,阅读完这些文献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课程授课时间的3倍左右。对比复旦大学类似课程的文献阅读要求,发现中国学生在完成课程相关文献阅读量方面远远少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

(2)每一门课程除了提供网站用于下载课程相关的资料外,还有课程的BLOG便于学生和教师在线交流。利用这样的系统,教师往往规定在课程授课期间,学生至少针对数个课题(完成相关文献的阅读后)在BLOG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促进学生围绕相关课题开展讨论,这样的方式也为那些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发言的学生提供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3)MIT的教室一般都是阶梯教室,这样既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任课教师各种面部和身体语言,也使授课教师能够看到所有的学生,时刻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各种反馈。学生座位之间留有通道,授课时教师会在整个教室里走动,确保能够走近每一位学生的身旁,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关注和重视,这样也让学生感到亲切随和。实践表明,这样做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

(4)教学内容融合任课教师的研究成果。任课教师对于自身的研究内容一般都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有些理论和技术是世界首创),讲解过程中能够广征博引,相关难点都能够娓娓道来,所以往往更为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在相关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讲授相应的课程内容。

(5)在讲解有关技术内容时,会邀请业界一些著名人物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其擅长的话题。以MIT互联网方面的课程为例,任课教师会请IBM、Google、Microsoft等著名科技公司副总裁或技术总监级别的人物为学生讲一堂课(有时是远程视频连线,教室配有大屏幕高清投影和高速网络),之后一般设有学生提问环节。这样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提问也非常踊跃。

综上所述,在课程开始前精心为学生挑选各章节相关的阅读文献(分为必读和选读部分)、建设课程BLOG促进师生间交流、将研究内容融入课程内容等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值得借鉴,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加以实施。但是中国学生不愿意上课发言和参与研讨也有其成长环境中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追求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谨守中庸之道处事态度等。而美国学生从小就让他们不断地进行发言和表达的训练,从幼儿园开始,每天都会让小孩子轮流讲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情。参加各种活动和社团也是如此,久而久之,养成了愿意并且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所以对于我们的学生,不仅要营造让其发言的环境和气氛,也需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培养他们发言的习惯。

2 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和参与研讨的主要原因及改进建议

课题组对两个班52名学生针对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和参与研讨的问题进行面谈,每位学生面谈时间为20~30分钟。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害怕回答错误后造成对自己不利的影响(特别是教师随后会给出答案的情况)、没有养成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与成长的文化和环境有关)、担心积极发言后被别人说爱表现、课堂上没有能够很好地营造出各抒己见氛围。调查过程中同时也听取了学生对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发言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一些不存在对错的开放性问题。

(2)可以先由教师开题和启发,然后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几点展开讨论。

(3)教师要营造随和的课堂气氛,需要有一个破冰的过程,让学生放松不害怕。

(4)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然后再由学生总结发言的方式。

(5)提出一些学生比较熟悉且有启发的问题比较容易让学生展开交流。

(6)发言和讨论适当增加一些平时成绩(但也有学生担心别人认为他为了成绩而发言,所以增加成绩的比重也不宜过高)。

(7)不要仅对一个学生提问,要求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

(8)对于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采取按座位顺序点名提问回答的方式。

综合以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和研讨应当尽量营造轻松随意的课堂气氛,提出的问题也应是开放性的(即没有标准的答案),任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课堂讨论,在提出问题前给予必要的讲解和启发。

3 教学方式调整和课堂教学实践

通过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和国内名师的先进教学经验,针对中国学生,特别就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方案和措施,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实践。虽然这些方案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研讨和发言的意愿明显提高。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尝试诱导式、研讨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

任课教师要改进之前以灌输式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诱导式、研讨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一般首先给出实际的应用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算法,其他学生需对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然后通过讨论这个算法的缺点,引出克服这个缺点的其他算法,最后对解决相同问题的不同算法进行比较和归纳。适当增加学生对相关重要文献的阅读量,并且根据阅读和调研结果进行课堂讨论。以NP完全性问题教学为例,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计算理论方面的课程,对于理解NP问题和NP完全性问题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任课教师介绍旅行商问题,接着让学生尝试寻找有效地求解算法,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得出结论:在现有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运算能力的基础上,一定规模的旅行商问题目前不存在找到最优解的计算复杂性为多项式的算法;然后指出存在一类这样的问题,并且任取这类中的一个问题,再任取这类中的另一个问题,则一定存在多项式时间复杂性的算法,即可以把前者转变为后者。如果存在解决前者的多项式算法,必定存在能够解决后者的多项式算法;最后指出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多项式算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同时也不能证明这样的多项式算法不存在。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上述问题的体会并且熟知典型的NP问题,将学生分成9组,每一组给出一对问题,其中一个属于P(多项式)问题,一个属于NP问题。要求学生调查这一对问题在应用中出现的实例和变体,然后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法。并且要求每组以课堂演讲的方式向师生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听取报告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提问,要求做报告的学生回答。教学实践表明,此举加深了学生对NP完全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2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提问和思辨的能力

对于每个知识单元,首先提出若干个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提出可行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学生所提出的各种方法,比较之前已学方法,归纳出新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特点和用途,最后在深入剖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综合。

3.3 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弥补与国际先进授课水平之间的差距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借鉴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名课程,并尝试进行诱导式、研讨式和互动式教学。课程的教材、讲义、作业、实践和考试全部使用英文,外教采用英语授课。将世界顶尖级学者撰写的经典著作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作为课程的教材,并且根据中国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文化,对部分案例进行相应的增补和改写。

3.4 以应用为导向,培养综合型人才

目前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教学,一般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原理开始,经过若干中级课程,直至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才可能涉足整个软件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这样往往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学生已经学习了构成软件系统所需的知识和技术,但是难以针对某一现实应用,将所学较好地综合起来。在大学低年级时,以完整系统开发和应用为目标,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早期就能够了解和体会实际应用的复杂性,掌握并实践综合集成各项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只有较早地了解整个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才能在今后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成为既有较高专业水平,又对现实应用有敏锐洞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5 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将最新技术的发展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本内容虽然相对稳定,但对已有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扩展和结合,特别是解决新的应用方面的发展却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和演化速度较快。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组的教师在现有教材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和把握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将最新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每年都增补紧跟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此外,任课教师会指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者推荐学生进入其他教师的实验室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

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实施,使得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科研和教学并线、讲解和演示并重、理论和实践并行的特色。课题组教师不断用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成果充实课程的内容,使课程能够充分体现目前算法理论和应用方面最新的发展和动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经典案例引出科学问题,并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工过程;设计;优化;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0-02

《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课程是化工类研究生专业课中的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泛的化学工程专业课,可以培养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受到国内化工专业高校的重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制定了《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的研究生课程计划,学院经过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选修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开课取得成功。在近6年的校本部研究生及企业研究生班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工程实验意识和工作能力,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一、分析取舍国内外相关教材的教学内容

“优化”已成为一门系统的数学理论性学科。国外的一些原版教材或译书箱大多涉及优化的数学模型建立、因素分析和计算等理论,或者介绍Aspen Plus和PRO/II等软件的应用等。教材的数学理论性强,难度大,与化学工程关联度偏小,难以直接用于本校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国内出版的化工过程与设计方面的教材较多偏重工艺描述,与化工优化知识的结合点少,不能直接采用。我们从国内外的教材中进行选取,注重各章知识点完整性和连贯,强化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经过几轮教学效果比较和学生反馈,最终确定总学时32,主要教学内容分为:①优化基本理论及概念;②优化理论在化工领域的应用;③项目立项及化工厂设计;④化工过程优化与设备选型;⑤化工与优化专题讨论。近年来,通过与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调研与交流,收集整理相关的图书资料,我们还对现有教学讲议及PPT课件进行了一些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包含有化工基础知识,管路及设备选型,工艺路线优化,各种操作单元设计优化与组合方法,公用工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知识,可研性报告编写,技术经济分析,绿色化工过程等适用合肥工业大学的生源状况的教学讲义及PPT,解决了课程缺少合适教学资料支持的问题。

二、改革教学方法,因人施教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的生源发生较大变化。2012年度,“211”以上生源占33%,其他大多为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学院,皖西学院等本省非工科背景生源。这些学生中,有的缺乏化工基础知识,有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薄弱。针对生源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适当补充一些基础化学工程知识点,通过化工与优化专题讨论教学过程,布置相关章节阅读作业,补充理科或师范生源学生的化工管路,流体输运机械,反应釜,搅拌器类型,板式塔或填料塔等知识点。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设计,通过4~5个学生搭配组成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设计型课题,让非化工专业背景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布置Aspen Plus、PRO/II和ChemCAD软件应用专题,让学生通过工艺过程,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及优化系统知识,参加化工项目设计竞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与企业合作中得到的感受向学生做生动地讲解,并结合企业中的化工优化与化工厂设计实例,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有所互动,受到本校学生及企业研究生班学员的好评。

三、培养学生的化工经济分析和绿色化工思想

近年来,国家对化工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有了法定程序,如项目经济分析,可行性论证,安全与环境评估及社会影响等流程。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相当多的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不会编写项目可研性报告,不了解项目的设计―评估―施工―验收―冷模―中试―生产整个流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等专家在合肥工业大学做学术报告时,曾呼吁化工学院应对研究生增设化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编写,项目经济分析,平立面优化设计及绿色化工等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化工学院与合肥安邦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2000t/a溶剂法TAIC交联剂的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为范例,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在课堂上把科研报告,环评,安评,总图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讲评化工厂建设的资料编写技巧,使学生对化工厂设计过程有了认识。在安徽省化工设计院的帮助下,结合该项目的设计图纸,补充学生化工设计制图、识图知识及化工产品的分类等国家标准。

四、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属于新开课程,考虑到缺少教材和教学经验,化工学院把《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课程定位为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进行教学实验。在2006学年选课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对这门课不太了解,选课的学生只有5人。起初,我们从图书馆查阅有关优化和化工设计的图书资料,从20多本相关图书中寻找出相关的教学素材。例如考虑到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数学基础较弱,我们避开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直接采用应用数学的优化结果,如求取极值和黄金分割法等一些优化方法,来处理化工领域的一些工艺优化问题。我们将管路计算,污水处理,工艺参数,换热器,精馏塔的设计与优化作为第二章。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些化工过程的优化专题课外作业。在承担的教学过程中,先后补充了常见化工单元操作优化与设备造型,化工识图,化工经济评价,绿色化工设计等内容。随着选课人数的增加,我们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专题讨论环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专题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查阅文献,对管路设计及优化,项目建议书,搅拌器形式与选型等某个单元进行演讲和讲评,调动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活跃了课堂学术气氛。我们对学生的专题作业进行总结,从中选定一些新的知识点,补充到课件,用于下年的教学。

《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课程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涉及的内容多,教学内容起点高,国内各个高校还没有相对固定或成熟的教辅资料。从师资上讲,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把握教学内容。拟通过与同行交流学习,完善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何小荣.化工过程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道德,等.化工设备的选择与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91.

[3]陈声宗.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胡上序,等.化工过程的建模/仿真和优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祝湘陵,郭海敏.高等教育综合化与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J].长江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17-119.

[6]李柏林,张建伟.“石油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93-94.

[7]刘敏,罗婕,戴玉春.仿真技术在《化工原理》教学中创新应用与实践[J].河北化工,2010,33(9):71-73.

[8]Warren L.McCabe Julian C.Smith Peter Harrott Uin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ixth edition,McGraw Hill Education,ISBN 7-5025-4428-3,2001.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网页设计;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Felix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提出。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将“教学过程”转向为“工作过程”,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特征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种变革式的改革,其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设计等方面不同于学科体系课程设计的特点。

1.1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社会企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主要集中在项目开发、创意思维、动态网页制作、相关动画制作等方面。概括而言,网页设计课程定位于培养网页设计师以及高级网页设计师。其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习者要掌握网站开发的经验,包括网页设计思想、搜索引擎优化、域名管理、网站CMS系统、PHP/ASP编程等高级技术。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内容组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为基点,而非学科体系架构的系统化。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平行结构”为主,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由人的认知规律到职业工作顺序,呈现出一种“串行结构”;其次,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对陈述性知识即理论知识的弱化,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有机的嵌入到工作工程当中,实现对过程知识的诠释和补充。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而又高于工作工程,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能尽可能地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因此,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和学院的实际,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其次,课程开发离不开周边的环境和背景,都有被“本土化”的倾向;三是以课程开发为基点,树品牌,创名牌,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名牌掌控市场,走有“区域特点、校本特色”的创新之路。

1.3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课程的设计从目标的确定到选择内容,到活动的设计,以及计划的实施,不一定都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必须结合行业、企业现状,最大限度的融入企业元素,力争教学效果校企共评对课程作适当的评价,这是完整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促进课程不断改进、完善,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的必要环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体系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

2.1 网页设计课程目标定位与职业定向相结合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生产发展缓慢,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职业岗位相对稳定,因而职业教育可直接面向生产实际需求,而当代社会职业岗位多样化,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及技能的强度,职业变动频繁,教育开始从职业岗位逐渐扩展到职业生涯。因此,网页设计课程目标定位应充分关注行业或职业的各个方面,以“工作本位为导向”的同时更应考虑学生的长远需要,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

2.2 网页设计课程内容组织与工作过程相衔接

网页设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职业岗位群的相关程度越大,就越能符合课程建设的标准,也越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课程设计人员应有工作本位学习的理念,以职业以及工作本位需要为依据探索如何组织课程内容来培养专业人才,选取符合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需要的经验和技能,最终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衔接的格局。

2.3 网页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行业组织相对接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实体机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行业对接交流的一大特点,也是教育的创新点和突破口。网页设计课程组织结构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与企业力量的联系,把优秀的行业资源以及企业人文精神引进课程,积极创设条件,构成学生与员工,课程与工作本位的互动交流,安排课程设置人员到基地或优秀企业考察实践,亲身体会,从而达到课程与工作本位交替结合的良好效果。学校需要通过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设立,或开设校办工厂与企业合作办学等方式保证课程的实施。

3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页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处理好工、学、岗、证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能更加稳妥地渗透于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江苏:职教通讯,2006(5):7-9.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特别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关各方应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低下,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相对低下;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较低,已有的农业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问题加以探讨,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至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另文加以探讨。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有关各方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还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错误认识,即只重视科学技术初始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却不注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第二,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科研活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致使科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并最终有碍于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其缘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导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第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的效率。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对象,更不能纯粹地依靠市场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以提升其推广与转化的效率,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建议

一是增强转化意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对其重视不够,不少人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首先,应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相关主体的科技兴农意识,应特别注意增强各方主体的科技转化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其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只重研究,不重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促使科研单位按照“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系统开发,并注重这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售后科技服务情况。

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既有作为科技需求方的农业企业、广大农民和其他主体,又有作为成果提供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科技应先行。而科技的研发、推广与转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尽快地形成一支由科研项目的研发、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的科技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从而促使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真正地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四是应促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这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农业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其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主研发和推广转化的动力和压力,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多样化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