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养的描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职业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59-02
会计职业素养是指会计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是在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应用、提高和创新,是学生职业生涯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及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会计岗位的特点分析,提炼会计职业核心素养,对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对会计职业素养方面,高职院校已逐步认识到企业、行业和社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指向性、目的性不够强,没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近年来,以“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已开始引起教育界普遍关注,“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困境对高等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职业准入的通行证。在通识职业素养在这方面,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等通识职业素养未能养成;在会计专业职业素养方面,重知识,轻审核、重业务描述,轻阅读凭证,这些种种不足,导致教学与实际工作脱离,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职场时,缺乏应对能力。
二、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以及长期的练习、锻炼所养成,素养是过程,素质是结果。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切入点,剖析会计职业素养的内涵,提炼会计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会计岗位的特点分析,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内容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核心职业素养
首先,开设通识职业素养课,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养成“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等通识职业素养,以案例教学法为主,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法,进行反复的训练,并且把通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实训中,养成通识职业素养。
其次,以会计入门课程会计基础和职业岗位特征明显的出纳实务为切入点,系统地设计达到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养成的任务,分岗位,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等方法展开会计职业素养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进而随着专业教学的开展,在相关课程各项专业训练以形式多样的方式持续推进,在会计教学中通过实际任务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主要贯穿的课程有:会计基础、出纳实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
再次,会计综合实训,在实训中设立财务室,按企业的规范,明确单位的审批程序、内控制度,岗位责任。采用分岗位实训,学生6~8人为一组,分别担任单位领导、部门领导、会计主管、制证会计、审核会计、出纳。以会计相关法规为准绳,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业务的会计凭证严格按照规范的审批、审核程序,及时、准确地在各个岗位之间传递、办理。会计凭证就是会计语言,通过综合实训,训练学生的六项能力,养成良好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1)掌握各类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在传统的实训中,学生一人多岗,实训中学生无法直观的了解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采用分岗位实训,通过典型经济业务的发生,促使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业务办理,掌握各类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2)判断各类业务的发生和完成应产生何种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传统的实训中,往往是由实训教师提供实训所有的票据,学生根据相关的票据,编制记账凭证。在分岗实训中,让学生思考,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相应会产生哪些原始凭证,是自制的还是外来的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各有多少联,哪一联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3)阅读会计凭证的能力(读懂会计凭证所表达的内容)。阅读会计凭证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在会计理论教学及传统的实训中,学生往往依赖业务描述,没有养成阅读会计凭证的习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没有像课本、实训书上的业务描述,取而代之以大量的会计凭证,学生就会茫然失措。在分岗位实训中,通过培养学生阅读每一张会计凭证,使了解经济业务的发生、完成情况,正确办理相关的会计业务。(4)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书面证明文件。在分岗位实训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会计凭证进行认真的审核,审核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准确,会计凭证的各要素填写是否齐全,会计凭证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审批手续是完善等,拒绝不合格的会计凭证进入核算流程,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的基础。(5)业务的处理、分析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编制记账凭证(即编制会计分录)又是另一项基本功。在分岗位实训中,对于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报告,只有业务处理正确,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6)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核心能力之一,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制度,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和经济事项采取的方法、程序和原则等方面进行选择的能力。2006年以来,《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以及41个具体的会计准则相继出台、实施,形成我国的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体系中,对会计业务的处理,只作了原则性、规范性的要求,许多内容要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核算问题。例如,在准则中,对资产确认条件之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人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综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据此作出职业判断,判断与该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确认这一项资源能否作为一项资产来核算。传统的教学中,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核算时,更多地强调应计入哪些会计科目,怎样写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面对现实束手无策,甚至会出现想当然的思维定势,致使会计核算错误。应通过具体的案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最后,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等财经法规,引导学生渐进的学习,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财政、税务会计网页,及时了解会计、财税政策等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在培养专业职业素养的同时,融会贯通通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如在实训中,要体现敬业、合作、礼仪、责任;会计业务的处理时,应做到诚信、严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考核与评价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中,不仅要考核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即会计技能、职业判断,还要考核通识职业素养,即考核学生的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为了能较全面的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选择在会计综合实训时进行考核是较恰当的时机,从实训是否独立、如期完成,实训操作的工整、准确性,对业务的职业判断是否恰当,各岗位之间的协调,同学之间相处的融洽性,会计凭证的传递及保管等方面,进行会计职业素养的考核与评价。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具有良好会计职业素养的学生,由于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较好的职业规划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视,有效解决“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军.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项目课程设计[J].财会教育,2011(12)
[2]刘啸尘.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3]刘颖.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4)
[4]李文兰.谈会计实训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4JGA375)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商务英语 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几十余载,从课程建设到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师也从课程教学的改革开始关注更隐形的教育,即在课程中如何实现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SanFrancisc曾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①,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职业素养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劳动者的道德品质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还包括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②。随着人才培养和毕业调查的推进和积累,高职教师发现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技能和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人生的重大转变取得较大的成就,能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否实现人生价值,与他们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有些学者把这些素养描述为隐性的,也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描述越来越清晰,教师开始尝试将这些隐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1.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针对毕业生岗位群的调查分析结果,在课程开发专家指导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资深教师共同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商务助理、商务翻译、外贸类岗位群。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胜任涉外行业一线工作岗位,会商务翻译、国际贸易,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表所示为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
由上表可见,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主要还是落实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的课程学习中。
2.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鉴于以上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素质要求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构成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职业知识(包括英语知识、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
职业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积极主动学习意识等);
职业行为习惯(文明整洁、守规守时和务实高效);
职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素养重在“养成”。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要将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在校的三年中,时间大多用于对课程的学习,所以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是可行之道。
二、职业素养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1.商务英语课程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了职业素养的内容,专业各课程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可以结合的职业素养表述到课程培养目标中。根据以上所述之职业素养,商务英语的课程目标中有明确的表述,培养“熟悉并掌握当代商务理念和国际商务惯例,提高商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为以后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基础”。“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学习历程的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国际化的视野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2.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本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尝试在教学评价中实施。本课程对终结性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实现更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该形成性考核过程贯穿学习的始终,包括学习成果预设、学习成果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对应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将伴随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即对应为职业素养的提出、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评估。
首先,预设学习成果。这个阶段是教师在学习成果预设时明确提出哪些职业素养是学生应该养成的,即给定目标,有的放矢。
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在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实现能完成哪些任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开始前对这些任务成果进行设计,提炼出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成果设计过程中,学习成果的内容体现了商务知识和语言在任务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任务“公司年会的活动安排”,教师可以预设成果是学生以小团体为单位完成一次真实接待客户经理的年会安排的策划和汇报。这个预设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部分的学习任务后要完成的“记分作业”。要完成这个学习成果任务,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讨论做出决策,再用英语在课堂上PPT汇报。这些内容教师都将写进任务单,在教学初发放下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习目标和哪些职业素养能够在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下面所示是任务单对于任务目标的详细表述:
知识目标:酒店设施词汇;活动安排的要素;商务文化差异;休闲场所的词汇;基本菜式。
能力目标:能用流利的英语、得体地礼仪和正确的商务态度完成酒店介绍;能向外商介绍商务活动安排;能写邀请函;能介绍基本菜式;能在休闲场所与外商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通过接待工作的完成体会与人交流的成就感。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能自主完成任务且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其次,学习成果的完成。这个过程即学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由于预设了任务单,明确了学习的各种目标,成果为本的评价和详细的评价标准就好像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学生要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相对应的任务,这就让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延伸到了课外,让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利用教室、寝室、图书馆、教学楼等创设不同情境,学习英语,体验任务,解决问题。特别是团队合作的任务,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遇到的更多问题都是需要职业素质去解决的。在不断的任务体验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逐步深化最后达到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任务单上的总结,可以不断自主总结学习情况并互相督促。这个过程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例如:上述的“年会的安排”的学习成果的完成过程中,非常多的学生都会总结出团队合作的难处,讨论决策过程的能力缺乏等问题。因为都参与了学习成果的体验学习,大家都会看到自己缺失的其实不是英语知识或是商务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或是技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百度解决的。学生感觉最缺的是合作的能力或是决策的能力或是主动性等,而这些便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只有在完成了这个任务后,学生才能得到职业素养的提高,但是要真正完成培养或是养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若干个学习成果的过程后。
最后,学习成果的评估。这个过程即是检验学生职业素养是否养成的阶段。
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考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评估不是在学期末进行,避免了评估的时效性差的特点。因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在学习一个阶段后上交的,于是教学评估就分成了阶段性的。评估阶段根据评分标准,教师和学生将会共同承担评估者的角色。教师的评估往往是在学生在任务单上的自评和所上交的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评价。例如:上述的任务的PPT汇报,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个分数,还有语言模块的得分、商务技能模块的得分和职业素养达到与否的建议。下一步则是反馈,在及时反馈阶段,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呈现部分学生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也进行共同讨论。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的讨论总结,达到评估的基本目的。通过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的评估意见,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那些素养需要提高,及时修正;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高职学生才明确地知道要完成工作需要的不仅有知识和技能还有职业素养,要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则需要较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而评估的过程让教师也能转变观念,不仅传道授业还要“授之于渔”。
三、结语
“一带一路”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的机遇,这些机遇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对于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商务英语课程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达到了更好地贯彻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目标,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这些探索能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参考。
注释:
①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
②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6(12).
[2]冉晓莉.ESP需求分析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示范学院学报,2013(5).
[3]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关键词:“90 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突出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1]。另外,目前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是“90 后”学生,他们这代人受网络的影响,在现实中欠缺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与“70后”“80后”相比职业素养缺失[2]。并且,理工科大学教育偏重于技能上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及道德修养的培养。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当今理工科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工学结合不足、仪表不得体、不遵守职业规范、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等方面[3]。因此,现在“90后”理工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和知识的欠缺,而是职业素养的缺乏。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主要针对某一个专业或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4-8]展开研究,而针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缺乏全面系统的思考。因此,本文通过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以成都X高校为例)职业素养的调查,了解目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针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为“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理工科高校的培养计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个人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露在水上的部分只有1/8,是容易鉴别的显性素质,如学历、荣誉等;潜在水下的部分占冰山的7/8,是不易鉴别的隐性素质,如道德意识、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9]。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前三项是在人一生中逐步完善的,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最潜在的部分,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较容易获得,是支撑职业素养的显性内容[10]。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如何认识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对职业持何种观点,在本研究中用职业规划(X1)、职场状况了解程度(X2)两个观测变量测量;职业道德是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本研究中用诚信状况(X3)、责任奉献精神(X4)、公平公正精神(X5)三个观测变量测量;职业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所从事职业中反映出的行为表现,在本研究中用按职业规范行事(X6)、工作习惯(X7)两个观测变量测量;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在本研究中用沟通协调能力(X8)、自我管理能力(X9)、主动学习能力(X10)、专业技能(X11)四个观测变量测量。根据职业素养的概念内涵可构造“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结构方程概念模型,该结构方程模型存在如下假设:H1潜变量(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2性别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H3年级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H4学生干部经验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H5实习经验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
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成都某理工科高校“90后”理工科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 240份,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达88%。具体而言,在性别构成方面,男女性别抽样比例分别占67.05%和32.95%;在年级构成方面,大一占32.95%,大二占43.18%,大三占17.05%,大四占6.82%;在有无学生干部经历方面,有的占55.68%,没有的占44.32%;在有无实习经历方面,有的占17.05%,没有的占82.95%,上述4个方面的抽样数据表明,总体而言,本次抽样比例较为均衡且有代表性。
2.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采取5点计分法,选择“非常符合”计5分,选择“比较符合”计 4 分,选择“中立态度”计 3 分,选择“不太符合”计 2 分,选择“非常不符合”计 1 分。反向题则反向计分。在本问卷调查中,得分越高说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越好,得分越低说明“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越差。
3.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和AMOS17.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可靠性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ANOVA 分析。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使用SPSS19.0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90后”理工科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处于中等水平(3.5),这表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从各个方面来看,“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3.29)、职业道德(3.34)培养还略显不足,职业技能(3.71)、职业行为习惯(3.67)培养较好。
2.数据可靠性分析
采用Cronbach a来检验问卷各项的内部一致性,当Cronbach a值≥0.70时,属于高信度。本问卷的信度为0.792,各项目的Cronbach a值也在0.69以上,因此问卷的可信度较高。效度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进行检验,KMO为0.771,且各因子的值也在0.6以上。同时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且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特征值,4 个因子均大于1。说明问卷测量的项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4个因子的特征。
3.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AMOS17.0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模型整体拟合度检验从绝对拟合度(X2/df,GFI,RMR,RMSEA=1.982,0.863,0.042,0.106)、简约拟合度(PNFI,PCFI=0.528,0.594)、增值拟合度(AGFI,CFI=0.762,0.859)三个方面进行。虽然部分指标不是很好(由于样本数据较少),但是关键性的绝对拟合指标已经达到标准(卡方自由度比值为1.982<3,符合绝对拟合标准),表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被接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4.假设检验和分析
H1检验。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相关系数为0.441,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相关系数为0.721,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相关系数为0.722,职业行为与职业技能相关系数为0.809,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相关系数为0.514,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关系数为0.506,四个维度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故假设H1成立。另外,观测变量诚信状况和专业技能对潜变量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96、0.329,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贡献相对比较低,说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诚信状况和专业技能水平相对比较低;责任奉献精神对潜变量职业道德的影响系数高达0.948,说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责任奉献精神相对较好。
H2检验。男生和女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职业道德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09,0.013,0.034)。故假设H2部分成立。
H3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故假设H3不成立。但一年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较高,四年级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较高。
H4检验。拥有不同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比没有的学生职业素养总体水平高。在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维度上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P=0.03,0.005)。故假设H4部分成立。
H5检验。拥有不同实习经验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比没有的学生职业素养总体水平高。在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维度上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显著高于没有实习经验的学生(P=0.047,0.034)。故假设H5部分成立。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第一,“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二,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尤其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培养还略显不足。第三,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责任奉献精神相对较好。第四,性别是影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因素(尤其“90后”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偏低),年级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没有显著影响。第五,拥有不同学生干部经验和不同实习经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均在职业意识、职业技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依据上述研究,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提高“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助益。
第一,加强“90后”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注重女大学生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邀请优秀女教师代表和优秀女大学生代表开展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选修课。
第二,建立立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渠道,开展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扩展多样化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寻求专业化的职业素养培养人员:
一是理工科院校应开展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据访谈显示:仅有22.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当前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满意,有79.4%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课堂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要求并不相符。同时,还存在教学形式呆板无趣(54.6%)、教材陈旧脱离现实(44.3%)等问题。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赞同的职业素养培养渠道包括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实习基地实习,参与社会实践,组织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讲座。多开设与所学专业相结合,顺应社会需求的选修课。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包括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式、案例分析式和实战模拟。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包括人际关系、说话艺术的指导、职业规范与要求、职业化心态(51.14%)、时间管理、职业形象、商务礼仪、如何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去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等,逐步提升对现代职场的认知水平。
二是定期邀请与专业相关行业的资深员工(61.36%)或与专业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56.82%)进行授课,不应仅限于专业教师和选修课教师。据访谈显示:“90后”理工科大学生认为教师对职业素养的影响最弱,虽然有47.3%的学生表示教师偶尔会提到专业素养培养,有72.7%的学生表示专业教师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偶尔会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但他们认为与职业有关的指导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其意见不够有力,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职场的激烈竞争,没有相关的职业经验。因此,在“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以学生自己重视为主,教师只需定期进行指导。
三是在设置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的时间方面:有51.1%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各个年级都应开设,但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年级的学生应侧重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填报志愿了解其职业方向并及时规划总结。大二、大三年级侧重职业意识的培养,研究历年的就业形势及学长、学姐的就业状况和现代社会的职场状态,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大四侧重职业道德培养,同时促进其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净化社会风气,避免不良社会风气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但是我们能运用社会环境中各种资源为“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树立正面形象,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J].新东方,2009(12):46-49.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76-78.
[3]陈巧玲,徐 敏,许志山.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42-144.
[4]谢天勇,赵凤梅.当前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2):49-50.
[5]周华权.基于模糊数学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31-132.
[6]苏翔.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基于学生工作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31-132.
[7]王双金,孙秀艳.论“职业素养”及其教育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2-14.
[8]谢纳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维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36-38.
[9]谢洪.运用冰山理论构建职业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J].广西教育,2012(31):180-182.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科学素质;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023-02
记者,记录者也,作为新闻传媒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信息、记载社会舆论的重担。尤其在信息资讯高速运转的当下,拥有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人才能快速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传达信息,才能有效地为大众提供具有价值性的信息。那么,新时期下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具体说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另外,他们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才能达到社会寄予的要求呢?
1 新闻工作者具备科学素质的必要性
科学素质一词具体说来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具备对某种专业术语及理论的
基本认知和理解能力;具备包括社会与技能等多种学科相结合的公共政策议题能力。以上是针对大众的思维方式而言,对于广大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要将新闻资讯等信息取材于社会,又要比社会直观的表达方式更显专业与艺术,则应该要求自身的科学素质水平高于普通民众。因此,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总体而言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本身应不断充电,力求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向,通过合法的多途径手段获得新闻信息并准确直观地将其转换成为传播实物告知大众,做好为人民宣传正义与科学的“好喇叭”。
1.1 职业性质的要求
新时期的媒体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字不漏地对信息进行呆板报导,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或手段对其进行实质性的、深层次的挖掘。举例来说,大众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报导并不仅仅追求现象,而是需要了解深层次的原因或实质,而没有相当程度的科学素质水平是不可能达到要求的。
1.2 时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为大众宣传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大众每天都会接受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各类资讯,科学生活、科研进展、科研专家等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此时如果新闻工作者本身不拥有这方面的认知与素养,不能够对其进行及时的完整和精准描述,那么有可能导致人类与先进迈上一大步失之交臂。
2 新时期下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素质
2.1 爱岗敬业的务实能力
不论哪一行业,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认知都是其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而在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工作中,如果连最基本的爱岗敬业精神都不具备:做事拖沓、半途而废,写写文章混日子、爱干不干,没有通过实践而草率决定,只要有以上任何一项死角都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而那些对工作充满干劲,积极热情,为求真实而工作甚至达到忘我境界的人往往都能受到同事、家人、社会的尊敬与称赞。因为只有具备以上素质,才能真正地反映社会实际情况,从内心希望通过大众了解实情而解决问题,为人民谋福利。
2.2 科学知识的获取能力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不仅仅需要了解本专业内的基本知识,还应该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晓。综合来说,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本身应该具备广博而专业的理论科学知识,在工作中能够谈古论今、与人侃侃而谈,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水平快速理解当前事态并作出相应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孤陋寡闻,对所发生的事件没有任何专业性的评价或体会,那么即使再大的信息传载量都不能引起其重视,甚至错过某项重大事件的深层挖掘机会,更不能有效地为公众提供有用的信息,这种人也将在职业生涯中一事无成。
2.3 敏感信息的把握能力
它表现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自身不断累积的心理素质与感知能力对社会各种突发事件与现象直观描述、捕捉并记录存档,最后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一种行为能力。举例来说,记者,顾名思义,为社会时间与现象记录的工作者。如果其本身不具备对新闻素材的敏感性,那么,他如何对信息进行原始阶段的挖掘和后阶段的分析操作呢?所以,在传播媒体设备设施不断更新、各种媒体主体“相互厮杀”的当代,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强化心理承受能力,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提升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力才能高效精准地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整真实地公之于众,最后分毫不差地为公众谋福利。
2.4 稳定扎实的实践能力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通过自身优秀的职业素养与心理技能挖掘到价值性
新闻的程序过后,还需要利用专业的实践能力处理好后期的新闻信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闻画面的理解处理能力,只有自身理解了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才能完成后期成品制作;第二是逻辑分析能力,快速对新闻排序等进行流程处理,避免画面缺乏系统性、趣味性;第三是质疑能力,得到好的新闻线索并能够对其进行后期处理是必须的实操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该新闻现象或事件提出自身的质疑,只能平淡地对其进行论述,无疑这条新闻并不能引起大众对其的关注和追踪,最后只能作为一条无效信息被人遗忘;第四是捕捉大众对新闻素材的喜好能力,在当下注重曝光率与收视率的社会,如果新闻工作者不熟知大众的爱好与注目点,一味采取古板思维进行新闻制作,那缺少了观众该如何将自己的见解展示于人呢?第五是具备对信息高效的精炼概括能力,优秀的文字处理与画面处理能力能为新闻稿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更能够得到大众的关注。
3 结论
新时期下的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描述时,并不仅仅完整地将事态作出复制,而是应该通过自身基本的科学素养将其本质告知于大众,最大程度地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地宣传,这样,才能不违背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为公众追求真实、有效地新闻提供条件,才能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健全自律机制内化传媒人职业角色[J].电子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