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结合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介绍动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与拓展应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在教学中组织实施。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创新

动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随着中国动漫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的作用下也发生了转变,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中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课程安排上更加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在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实践、创新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尤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我们国家又提出了教育要创新的明确要求。作为高等院校要体现出教育的创新,首先就是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添加创新的教育理念;其次是在教学计划上大胆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参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制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计划;第三是在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制定课程设置,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的教学。因此,搞好课程设置优化与创新是当前各高等院校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

1 优化课程设置体现创新思想

优化课程设置应与实际相结合,围绕各高校具体情况加以制定。体现时代的创新性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创新思想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它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实践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动画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高,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尽早让学生接触绘画类、软件类课程,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和上机能力。并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公司机制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因此,课程在设置上不应单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课堂上,更应结合实际,注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在部分公共课程统一的基础上,在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加强课程上的个性化建设,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自己喜欢并感兴趣的课程。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创新。

2 教学方式多样化带动教学创新

坚持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革创新。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往往成为课程传播与创新的惟一场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往往只能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传授。而现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要。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始引入课堂,利用传统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公司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结合自身想法加以创新完成项目。真正达到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作为高校的专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引入公司工作机制到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专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图例、视频相结合,方便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内容。而公司工作机制的引用,有利于学生参与实践,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找到不足,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回归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优化课程设置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每学年根据新学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并合理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安排。力求保证课程安排合理化,优化知识结构。使专业课和选修课程能够得到合理分配,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能掌握并了解专业选修课程。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大纲,使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课程内容合理化。

(2)坚持发展性眼光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优化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时刻关注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了解、思考所学课程,将具有较高价值的创新思想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之中。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努力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充分体现出创新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引入相关的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优化课程设置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1)建立与动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动画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应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必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从教学安排上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实践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公司实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将创新思想引入到实践中去。切实达到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目的。

(2)毕业创作要求突出创新性,加强动画专业学生毕业作品、毕业设计的要求。鼓励学生提高毕业创作的创新性。避免学生采用同一课题,增加创作的多样性。毕业创作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毕业创作规划表,并明确毕业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动画制作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就要求我们要不断重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合理的规划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置,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为动画产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纲要》强调,当前应该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的良性机制,建设优质课程体系。为此,必须以课程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通识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课程建设既要重常规、又要重创新,要注重课程的通识性与创新性的双重结合。常规性课程内容与特色性课程内容相结合、基础性课程建设与创新性课程探索相结合、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是当前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活动的基本原则。例如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应该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实现课程创新。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很多学校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是坚持“厚、宽、精、新”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通识性、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导向性的整合。这里的“厚”,主要是指基本知识要宽广,基本理论要深厚;“宽”指的是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要宽;“精”指的是精简课时、精选课程、精练内容;“新”则指发挥高校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鼓励学科交叉,开设新课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把科学前沿的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如何把握课程建设过程中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世界性课题,对于中国的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一般提法,是要在课程建设中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起来,避免在任何一个方面走向极端。这样的提法不仅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在国内也十分普遍。这样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客观的、公允的、正确的。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恐怕还不是哪一方面过于极端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要完成的任务,也不是这两个方面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最现实的任务与其说是二者的“统一”,毋宁说是两个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加强建设,也即在加强课程人文建设的同时也加强课程科学建设。正如有研究者所说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需要的,是自觉地、明确地提出两个方面基本建设的任务,是从两个方面与各自对立的陈旧落后的课程传统进行抗衡,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课程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发扬光大,真正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扎根和完善。”〔4〕(三)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当前,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坚持课程内容基础性与理论性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主张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倡导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纲要》则强调,当前应当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至于高等教育,《纲要》也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主张课程内容的知行统一,倡导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张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纲要》提出的上述这些指导性意见,着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点,那就是课程内容必须理论性实用性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掌握牢靠扎实的基础理论,又不游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四)课程难度与学生可接受性相结合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一直是课程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点,也是要调整课程难度,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趋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纲要》也同样如此,它一方面强调坚持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基础性标准,同时又强调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提出课程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可接受度相结合。

课程建设过程:优化课程管理,不断调整完善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在不断优化管理,促进课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完善。越来越走向现代化、接近科学化的课程管理,昭示着课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给当前我国的课程建设以重要的启示。为了优化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5〕(一)健全课程管理体制,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使课程管理系统有效运转,既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课程其他方面改革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我国目前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对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要真正保证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中介作用,必须进一步健全学校内部课程管理体制,协调好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二)规范制度与完善机构这是健全课程管理体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特别重视制定课程评价的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各层次评价制度和标准,研制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课程运行各个阶段的科学评价,控制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三)灵活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程管理效益要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广泛使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比如,改革和重建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和督导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引入并加强技术咨询与服务手段,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强化法规手段,等等。(四)优化课程管理队伍,夯实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我国的一些课程政策之所以一进入实践领域就走了样,达不到预期效果,正是因为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有问题,缺乏科学性。因此,目前必须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结构,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扎实的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熟悉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握课程跳动的脉搏,领导课程改革。同时,还应该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除教育管理的一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诸如进行课程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的技能,制定教育管理法规的技能,把握管理时机、促进管理反馈的技能,等等。总之,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课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课程管理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课程资源开发:倡导全资源理念,促进课程资源共享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其实,课程建设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如前所述,学校的课程包括文本的课程,如,教科书、学校自编教材等,还包括学校其他的物态形式,比如,学校的文化布置、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活动等。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甚至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狭义的课程单指学校形成正式的文本,并列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学校的广义课程涵盖狭义的课程,校长的责任则是一方面对广义的课程进行适当的遴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逐步提升广义课程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则从广义的课程中寻找到本校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素材,精心提炼,系统规划,专注建设,逐渐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通常形成文本化的或者音像形态,比如有的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编制出《国学启蒙》,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有的学校根据长期的科技教育,编制成《科学入门手册》,另外,还有的学校创编出校园武术操、校园情景剧汇编、快乐作文、新教师入门手册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的课程体系其实是一个浑然综合的整体,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是课程资源,从中提取出来,形成体系,加以理性提升,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课程来。

校长掌舵一所学校的航向和进程。校长的眼界和标准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校长如果意识到我们当下的教育行动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课程的建设,知道理性化的自觉的课程行动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那么,他就会从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会正确认识和分析校情,寻找到课程的生发点,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建设,尝试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炼精华,最终形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脱离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的行动,而是基于真实的学校实践基础上的而融于现实的劳动,来源于现实而又略高于实践,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有实际的价值,既具有学术性、实践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现实的借鉴推广价值。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的学校着重在国家课程的落实上进行校本化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我们知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我们通常称之为二度开发,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研读文本,集思广益,并能科学艺术地演绎和落实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到课程本身所负载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要义。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的,客观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实践基地和路径,其间有着无限的探索。同时,学校再在本校校情基础上挖掘、开发资源,创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

过去,人们缺乏课程意识,在进行学校之间参观交流时,不少学校大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不少学校意识到课程的重要,因此在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自觉地创建自己的校本课程。这重要的一方面是切实借此提高教育的水准和艺术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创建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相当高度的教育品牌。这是学校从浑然的经验式管理逐步趋向“求真”“求善”“求美”的科研探索之道路的迈进。

当然,校本课程建设不是故意炮制名词或者迎合上级而刻意制造的浮躁举动,而是严肃的学术探究之路。有些学校为了创建校本课程而创建,人为地创编出所谓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根本没有在学校进行推广实践,或者只是某一两个人的闭门造车,不具有推广价值,这样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是虚伪的,一味好大喜功,小探索说成大成果,初探索当作经验看,未成功已经漫天夸,这些都是不行的。这样的校本课程是虚假的悬空的,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肤浅的,内容做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属于课程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泡沫,赚取一时的喧嚣,终归会被淘汰、荡涤出局的。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依托近几年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但各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度不一,水平有很大差异。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设成本、后续建设的投入

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需要申报很多材料,根据笔者走访几个高职高专了解到,在申报前,每个申报团队都是煞费苦心认真准备材料,但大都仅限于纸质材料。由于高职高专经费紧张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无力支付实况录像摄制的费用,致使精品课程申报或者后续建设缺乏成本支撑和长效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意识

就笔者走访的几家高等院校来看,几年来各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大都是些专业基础课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校级精品课程名称申报时有重叠情况的发生,有的是满目的模仿和抄袭,没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有着眼于自己院校的定位开发建设独特的具有自己独特特色、有“亮点”的新课程。

3.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轻质量

精品课程应该是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在当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偏离了建设的本质,重申报而轻建设、轻质量。有的学校为了确保在申报中能够成功,把评审标准的指标逐个量化分解,在申报报告上加以体现,并且对照指标进行佐证材料弥补和加强。并不注重对精品课程内在的建设,只看重申报成功所带来的奖励和各种评比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只是为申报而申报,忽略了“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这一深刻内涵。

4.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不尽合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继续精品课程的后续长效建设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铸就一支具有凝聚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立本之举。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不尽合理,盲目拉进不是精品课程领域相关的高职称教师,并且团队结构脱节,只为评审而凑数,没有建立一个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依据实际办学条件,有计划完善

根据市场导向的发展情况,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各个专业的生源情况有好有坏,导致学校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比较显著,也使得学院、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成本也有不同,因此各个高职高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本,有计划逐年地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2.优质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课程特色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应是多年来建设和教学实施,积淀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着眼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开发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和独特特色的课程模式,特色应特,不能一般化。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学生就业上。课程要以市场发展前沿为导向,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层强化,螺旋上升,并能够以案例教学、范例式教学法驱动,以主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依靠特殊掌握一般。

3.组建合理高效的课程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组成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的假设就像没有水的鱼,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高职高专类应用型院校,应该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要选好、选准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应是学术带头人,并且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课程负责人应该有较强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开放大学;课程资源;资源共享

一、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继续教育部分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开放大学”。《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浙江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是超越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种开放、灵活、针对性强、适应性强的新型的大学模式,是推动教育创新,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革命性力量。因其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开放大学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是国家对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电大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质不是简单的改名易姓,而是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转型的本质是由外延性向内涵性转变的综合全面的系统过程,实现这种根本转变是我国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改革宏伟战略目标的保证。科学优质的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构建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模式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要实现教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双重创新,通过改造、整合、变革多渠道、多类型的教学资源,实现科学优质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主体间的共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从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为抓手,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是实现教学资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根据“办好开放大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要求,完成教学资源的科学化、优质化建设,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推进教学资源的全方位、多渠道整合实现资源共建,并通过资源的平台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共用共享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开放大学是国际远程教育的典范,国内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研究比较多,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也散见于多篇文章。其中,肖俊洪(2009)在“课程·学分·资格·专业———英国开放大学个案研究”一文中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在课程分类、学分标准、专业设置和选课机制,以及证书、文凭、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齐坤、张振虹、徐睁、陈庚(2007)等在“远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一文中,以英国开放大学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了英国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情况。韦润芳(2009)在“英国开放大学再认识:教学篇”中也有关于英国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相关介绍。翟梅伶(2009)对日本放送大学的远程教育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其学科和专业情况及其办学特色。沈霞、王远华(2011)在“印度开放大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对印度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进行了介绍。

丁新(2009)在“网络远程教育发展与课程建设”一文中通过对参评课程与标准(评选指标体系)的差距分析,提炼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探讨了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关键问题。方志刚(2009)在“远程教育的创新趋势与高水平远程开放大学的建设——基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探索和实践”一文中结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30 年的办学实践和经验,进行了理性思考,探讨建设高水平远程开放大学的基本思路。杨银付(2011)在“加强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一文中提出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开放大学,基本思路是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改造、开发、开放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邓幸涛在建设·应用·共享——“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综述中,对2010年12月1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协作会主办的“建设·应用·共享——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进行了综述,这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首次举行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专题论坛。

三、构建开放大学优质课程资源

寻求远程教学资源适应性建构的有效途径要突破原有视野惯性,寻求远程教学资源适应性建构的方式。建设开放大学的核心是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模式的转变依托于教学资源的较强针对性和群体适应性,这也是整体教育体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优质的教学资源,强调资源的最优适应度,并非全部资源的简单累积,注重资源的整合以适应教学群体的需要。

1.以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

“开放”和“共享”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两个基本特性,积极推进教学资源的区域共建共享是打造广播电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致力开放大学建设,力图构建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并把终其建设成为覆盖城乡、贴近群众的社区教育网络。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通过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架通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并通过学习信息存储、学分互认与转换、学习信用管理的途径,实现学习成果互认衔接的“学分银行”。为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平台技术支撑。

课程平台是资源共建共享的载体。首先规整和实时维护开放教育的大平台上,并依此平台作为媒介,完成诸如中专、专科、学士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和学历的教育课程的整合,同时通过构建单科课程的系统管理和学分认证完成岗位在职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非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平台上形成以学历教育为主导、学分认证为主线、非学历教育为补充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使教学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学习愿望,在课程平台上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源,或满足学历需求或满足进修需求,实现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目的、不同知识结构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资源,并依托课程平台,解决教与学相分离的矛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了学习模式的同步转换。

2.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普适性教学资源

对开放大学的研究离不开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设置与需求相适应的的专业和课程。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特色较为突出,因此,教学资源的设置和整合应以此现状为基础,打破原有开放教育的“五统一”的限制,各地方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教学资源,以适应当地的大专需要。另外课程资源建设还应满足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整体需求,在课程平台上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根据我国开放大学的目标定位,设定培养目标,结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求,提出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具体提出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为适应国家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内涵建设为基础的普适性教学资源。坚持一手抓课程结构优化,一手抓课程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浙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形成贴合开放大学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

3.以教与学模式改革为视角,推进课程资源平台的应用

国外开放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显示,课程资源平台的开放和共享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开放和共享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向实践转化的唯一途径。开放大学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通过开展各种层面的实践活动,制定符合实际的标准研究,使得该理念深入人心,依托学术标准、应用标准的制定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制约学习资源平台实现共享共用的瓶颈,教育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学习资源难以开放的因素,陈旧封闭的教育体制导致了资源开放共享缺乏动力,因此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育信息化、教学体制多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

从数字化课程资源有效应用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化课程资源有其特有的动态性和交互性,因此课程资源的数量、质量、完整性,教师的导向,内容与考核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都会影响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有效应用。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是终身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环境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四、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的思考与探索

早在新世纪初,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在《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 2020 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00- 2020 年)》中就提出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办好浙江电大,要求浙江电大争创全国一流,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浙江电大在2009年2月召开的第一次党员大会上明确提出,把浙江电大建设成为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多元办学、协调发展的全国一流远程开放大学,并确立了近期的工作思路和中长期发展方针,“实施两大战略推进,重点做好四篇文章”。

2010年以来,浙江电大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制定《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从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方面规范和保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责任教师资源建设取得进一步提高,责任教师认真做好所负责的课程辅导,从教学大纲、课程实施细则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到课程辅导、课程作业的安排等材料都及时上传。设置资源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在部门、教师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明确资源建设在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在进行科学研究成果评定奖励中,注重资源建设成果的奖励,在实际操作中予以倾斜。浙江电大还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中央电大的教学资源建设,获得立项或者承建资格的,一般给予1:1的配套建设经费。继续开展网络课程全省招标建设,争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类资源建设项目,如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省重点教材建设等。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组建和落实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支持,探索考核方式改革,申报重点课程。

浙江电大课程配套资源坚持以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全面清理课程教学资源,逐步从单一资源建设转变为课程教学资源综合建设。保证所有统设课程配有两种以上教学媒体,省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本着以学校自建为主、市场购置为辅和校际协作补充的原则,切实保证所有开出课程配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性化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采用大量的教学和课程实践视频,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学习方法,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Santosh Panda. Planning & Manag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M]. Kogan Page Limited,2003.

[2]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 [M].Addison Wesley Lonman Limited,1998.

[3]Willis,D. A Framework for Task -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4]丁新.远程教育媒体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1,p11-12.

[5]Desmond Keegan 编.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6]邓幸涛. 建设·应用·共享——“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1(2),P5-9.

[7]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翟梅伶.日本放送大学的远程教育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9] 韦润芳.英国开放大学再认识:教学篇[J].中国远程教育,2009(10).

[10]任为民. 电大网络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远程教育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11]杨银付.加强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11(6),P11-13.

[12]方志刚.远程教育的创新趋势与高水平远程开放大学的建设——基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探索和实践结合[J].中国远程教育,2009(9),P10-14.

[13]郭青春.课程平台: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新境界[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P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