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就是强调人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来看,在对学生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当中,音乐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将音乐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可以让整个素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观念进而塑造性格。由此可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音乐教育非常符合当下的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仅可以发掘出学生们的音乐天赋,还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音乐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创造力
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强调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多元化发展,并且注重多元之间的关联[2]。因此,在大学开展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其他科目中相关技能。例如,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音乐的相关信息:这首歌的词曲唱者、歌词、发音节奏等等。通过音乐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音乐素养。此外,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积极进行探讨,激发创作灵感,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为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还可通过合唱、乐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表演与排练,让学生明白只有良好的团队协作与努力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二)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大学时期,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真正地接触到社会,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所交往的人际关系也多是同学关系,因此在毕业后步入社会的初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时难以适应适应[3]。所以,学校有责任去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进行锻炼,以便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尽快的融入到现实社会当中。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逐渐频繁与复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音乐教学在这一方面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大学的音乐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加深入,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学的音乐教师还可有计划的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例如校园音乐节等,让学生从策划、布置、组织等方面,全程参与其中,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传承音乐文化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就存在礼乐一说,由此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具有教化作用的。因此音乐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当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而且能够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音乐事业发展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感受各种类型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会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共鸣。因此,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并共同努力去传承发扬,通过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有效推动音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陶冶情操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育,也是一项娱乐方式,更是现代人缓解压力的方式[4]。在我们感到情绪低落的时候,积极向上、励志的歌曲会带给我们动力;在我们感到高兴愉悦的时候,热情、节奏感的歌会带给我们激情。音乐就像一个人类情感的发泄口,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听觉体验,会对人们的身心带来冲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此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正能量,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五)推动音乐教育的相关对策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积极推动它的健康发展 [5] 。具体实施策略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加大对音乐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教师以及校方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2学校所编制的教材应增加音乐教育的篇幅,让更多优质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从而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3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组建更加专业的教师团队,制定出更多元化音乐风格的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以上种种对策,不仅可以促进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更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1、音乐教育没有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效融合
中国高校普遍开设音乐教育课,主要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在所有上过音乐课的大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不会识别五线谱,更多的学生不会操作演奏乐器。中国在近些年来的中小学生教育上,以音乐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大学音乐教育却没有获得成效,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审美处于茫然状态,或者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导致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大学生对于音乐普遍兴趣很高,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但是,大学音乐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的这种课程设置就会对大学生的音乐学习以错误引导,认为音乐课就是对于音乐知识背景以了解,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导致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提升。
2、高校音乐教育没有体系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多数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展开,而没有形成教学课程上的规范化、系统化。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虽然由专业教师担任音乐课程教学,但是音乐教学内容的展开都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的角度出发,使得音乐课程资源和多样的内容在高校中难以普及。为了弥补音乐选修课教学的不足,高校往往会将音乐教育融入到业余文化生活中,开展音乐艺术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导致大学生没有对音乐教育以正确认识,更难以突出音乐审美价值。
二、高校非音乐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音乐教育中
所谓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设定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生凭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参与讨论和音乐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不懂的问题还会多方查阅资料,以扩展音乐知识面,深化对于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展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使得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有所提高。音乐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原有的被动听课转变为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中对音乐知识以个性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在音乐知识学习中得以发挥。
2、树立高校音乐教育新理念
高校开展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欠缺,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就不可以从专业教育培养,而是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将音乐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随着音乐灵感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3、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以建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仅要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更要通过提升音乐素质而促进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于其在有限的音乐教学课堂时间内对于音乐教学资源以优化,诸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以及音乐风格等等,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还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塑造良好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在满足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觉享受。高校非音乐专业教学以音乐欣赏为主,课程内容更为强调音乐史的普及,包括音乐风格、音乐曲式以及表现手法等等,且将音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形成边缘化学科。
三、结论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造力 大学素质教育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音乐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类的情感,同时可以发展人类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既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基本素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通过听觉艺术等形式丰富人类的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通过听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创造、投入及欣赏等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让大学生在欣赏思考中成长。
音乐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无论什么音乐形式,都离不开生活,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大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欣赏和剖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例如通过对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从中学习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情感素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类参与活动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人类在参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即兴表达,可以培养学生把握生活的听觉敏锐感,培养他们精确的节奏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等。通过这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从而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欣赏音乐的动态美和情感美,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自觉甄别美与丑。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调剂,通过听觉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等。
二、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培养从单一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向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在提供大学生素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
(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在非音乐专业的教育比重比较低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等,大学教育中的音乐在非音乐专业的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比较低。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大多以选修课为主,部分专业甚至没有音乐鉴赏课程。
(二)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着重于思想品德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大学管理阶层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安排中缺乏合理性。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但部分院校还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主要侧重方向,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指导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则需要专业的教材指导和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高校的音乐课程,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的音乐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等原因,没有专业的音乐教材,甚至部分音乐教师是非科班出身,音乐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对音乐的创造和剖析没有深入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对策
(一)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有足够的重视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窗口,尤其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有充分认识,并在课程安排上使音乐课程更趋于合理。此外,需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如多媒体的建设和音乐器材的建设,都需要学校的支持。
(二)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也是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极其重要,一方面音乐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专业培训让音乐教师深入系统地构建音乐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对音乐教材要统一进行专业编制和采购
对于音乐选修课程,学校要提供专业的音乐教材。目前大学生的音乐教材都是由大学教师自主编写,因此,对于音乐教材的选择,首先要选择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教材。此外对音乐教材要采取标准化的采购,教材的编写要请专业教师统一编写,以便确保教材质量。
总之,大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期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钱学森说:“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爱因斯坦也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运用途径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偏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作为音乐灵魂的情感却没有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通过声音运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情感,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为过程、为归宿,去表意、言志、传情。而目前,音乐教育过于崇尚技术,把技术的训练放在首位,不了解情感机制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甚至否定了音乐的情感意义的存在,使音乐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主动体验。
1.情感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情感的日益重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都先后提出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入“情感教育”这一教学过程。“情感教育”这一概念,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表述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情感心理学》一书是这样表述的:“情感教育应当理解为在对人施加专门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人的各种情感,所施加的专门影响要根据社会为教育青年一代而提出的各项任务去促成情感发生特定方向上的变化,表现出新的品质,导致新的情感的形成和原有情感的消除。”[2]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的一个世界性的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出席了会议,在会议上就“情感教育”的一些问题达成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3]
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一种理念,是针对目前教育中重视认知、理性,忽视情感的状况而提出来的,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学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在音乐教学中提出情感教育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现行音乐教育实践,而是对现行音乐教育实践进行一种补偏救弊。
2.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大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趋向。学习是学生在大学几年中的主要任务,但这只是大学生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多方面的,除了掌握知识技能,还有学习习惯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养成等。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
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片面强调了教育目标的工具价值,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将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了功利主义的需要,致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受到影响,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情感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能促进大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能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实施情感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发展自身的人文价值。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能够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帮助培养完整的人格。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人的音乐活动,右脑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非言语优势半球,所以,进行音乐活动具有发展人的形象思维的价值。音乐活动中的创作、表演、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过程。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将人们大脑中的表象记忆激活,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再现这一形象,从中寻切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过程中,音乐作品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载体,真实地再现生活,艺术地再现情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加深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途径
3.1借助媒介,创境生情。
情绪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情绪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以境生情”的模式发生的,客观事物是人类情绪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情境与情感有内在的联系,一定的情境内容直接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情绪波动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情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并从中仔细体会,那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再现作品所表现出的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能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景。
这里的借助媒介,是指运用图画、电影、纪录片等以印象渲染情境,以图画、剧情等显示当时作者所处的情境。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下载安装一些音乐制作软件,将收集到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编辑成视听课件。这些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情境展示能直接再现作者所处的情景,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同名戏曲片和舞蹈片,很快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使他们对作品的背景资料生活画面有一个生动的了解,这样就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媒介制作视听教材,能拓宽音乐情境设计的空间,让音乐情境尽现,激起学生的情感。又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老百姓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会更能使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3.2亲身实践,入境生情。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品所渗透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中,以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情感,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并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歌曲《望星空》表达的是一位军人妻子对驻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指导学生试唱时,要教他们仔细体味军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爱恋、敬慕等多重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庄重、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这样不仅使听者受到感染,学生自己也会在演唱中受到一次感情的洗礼。
3.3激发兴趣,以趣生情。
在青少年的认知行为中,感性因素强,理性因素弱。他们往往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对于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动力也很高涨;而对于觉得无趣的、枯燥的学习内容,他们则感到厌烦。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十分强调儿童的内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4]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5]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整个教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热情参加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是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达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不用满堂讲、满堂问,而需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和点拨,用欣赏的语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激情的表现带动和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在平等、民主、和谐、激情的氛围中真正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火花。其次,教师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目前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4欣赏名作,以美育情。
教育家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6]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审美教育,其根本的任务是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美的心灵的内在建构……音乐的情感教育,必须是以美育为前提”。[7]因此,音乐教育正是利用音乐和美育的情感性特点,通过审美来育情。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选择情感高尚、健康的作品,通过对不同题材的音乐名作的欣赏,使学生领悟到不同类型的情感,受到深度感染,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等美好情感。
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深沉缓慢的旋律中体会到乐曲所表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悲凉、心酸的感受和刚直、孤傲的生活意识等复杂情感,学生在充分感知音乐情感的基础上,不仅能体会到阿炳创作乐曲的心境,而且能体悟到乐曲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同时激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视,通过情感迁移形成自己的情感,进行情感迁移泛化,使情感得到升华。又如,《革命练习曲》以高度提炼而集中的音乐语言,倾吐了祖国沦亡之后作者无比激愤、悲痛欲绝的感情。在欣赏时,我们应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加深认识甚至以适当的表演、律动等形式去亲身表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情感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仅凭教师口头传授,没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因此,音乐教育者要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善待优秀作品,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2]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277.
[3]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
[4]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7.
[6]高平叔编.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
[7]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353.摘 要: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偏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作为音乐灵魂的情感却没有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探讨了大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可以通过借助媒介、亲身实践、激发兴趣、欣赏名作等方式和途径加强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运用途径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偏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作为音乐灵魂的情感却没有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通过声音运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情感,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为过程、为归宿,去表意、言志、传情。而目前,音乐教育过于崇尚技术,把技术的训练放在首位,不了解情感机制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甚至否定了音乐的情感意义的存在,使音乐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主动体验。
1.情感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情感的日益重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都先后提出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入“情感教育”这一教学过程。“情感教育”这一概念,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表述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情感心理学》一书是这样表述的:“情感教育应当理解为在对人施加专门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人的各种情感,所施加的专门影响要根据社会为教育青年一代而提出的各项任务去促成情感发生特定方向上的变化,表现出新的品质,导致新的情感的形成和原有情感的消除。”[2]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的一个世界性的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出席了会议,在会议上就“情感教育”的一些问题达成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3]
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一种理念,是针对目前教育中重视认知、理性,忽视情感的状况而提出来的,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学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在音乐教学中提出情感教育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现行音乐教育实践,而是对现行音乐教育实践进行一种补偏救弊。
2.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大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趋向。学习是学生在大学几年中的主要任务,但这只是大学生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多方面的,除了掌握知识技能,还有学习习惯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养成等。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
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片面强调了教育目标的工具价值,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将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了功利主义的需要,致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受到影响,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情感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能促进大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能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实施情感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发展自身的人文价值。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能够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帮助培养完整的人格。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人的音乐活动,右脑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非言语优势半球,所以,进行音乐活动具有发展人的形象思维的价值。音乐活动中的创作、表演、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过程。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将人们大脑中的表象记忆激活,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再现这一形象,从中寻切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过程中,音乐作品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载体,真实地再现生活,艺术地再现情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加深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途径
3.1借助媒介,创境生情。
情绪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情绪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以境生情”的模式发生的,客观事物是人类情绪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情境与情感有内在的联系,一定的情境内容直接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情绪波动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情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并从中仔细体会,那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再现作品所表现出的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能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景。
这里的借助媒介,是指运用图画、电影、纪录片等以印象渲染情境,以图画、剧情等显示当时作者所处的情境。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下载安装一些音乐制作软件,将收集到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编辑成视听课件。这些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情境展示能直接再现作者所处的情景,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同名戏曲片和舞蹈片,很快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使他们对作品的背景资料生活画面有一个生动的了解,这样就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媒介制作视听教材,能拓宽音乐情境设计的空间,让音乐情境尽现,激起学生的情感。又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老百姓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会更能使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3.2亲身实践,入境生情。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品所渗透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中,以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情感,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并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歌曲《望星空》表达的是一位军人妻子对驻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指导学生试唱时,要教他们仔细体味军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爱恋、敬慕等多重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庄重、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这样不仅使听者受到感染,学生自己也会在演唱中受到一次感情的洗礼。
3.3激发兴趣,以趣生情。
在青少年的认知行为中,感性因素强,理性因素弱。他们往往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对于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动力也很高涨;而对于觉得无趣的、枯燥的学习内容,他们则感到厌烦。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十分强调儿童的内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4]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5]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整个教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热情参加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是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达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不用满堂讲、满堂问,而需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和点拨,用欣赏的语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激情的表现带动和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在平等、民主、和谐、激情的氛围中真正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火花。其次,教师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目前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4欣赏名作,以美育情。
教育家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6]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审美教育,其根本的任务是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美的心灵的内在建构……音乐的情感教育,必须是以美育为前提”。[7]因此,音乐教育正是利用音乐和美育的情感性特点,通过审美来育情。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选择情感高尚、健康的作品,通过对不同题材的音乐名作的欣赏,使学生领悟到不同类型的情感,受到深度感染,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等美好情感。
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深沉缓慢的旋律中体会到乐曲所表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悲凉、心酸的感受和刚直、孤傲的生活意识等复杂情感,学生在充分感知音乐情感的基础上,不仅能体会到阿炳创作乐曲的心境,而且能体悟到乐曲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同时激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视,通过情感迁移形成自己的情感,进行情感迁移泛化,使情感得到升华。又如,《革命练习曲》以高度提炼而集中的音乐语言,倾吐了祖国沦亡之后作者无比激愤、悲痛欲绝的感情。在欣赏时,我们应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加深认识甚至以适当的表演、律动等形式去亲身表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情感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仅凭教师口头传授,没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因此,音乐教育者要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善待优秀作品,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2]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277.
[3]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
[4]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