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05-02
2010年,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总体态势: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
2010年,我市经济延续了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一季度GDF增长12.4%,基本与上年持平;上半年增速达到13%,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F)559.2亿元,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出3.8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10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中位居中上游(见下表)。
二、主要特点:经济发展呈现“3个协调”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1.消费市场较为活跃。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我市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增长18.4%。此外,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3亿元,增长47.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29.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增长12.2%。工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3亿元,增长15.1%,占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提高到54.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7%。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农村投资66.5亿元,增长59.7%,占全市投资比重近4成,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3.进出口较快恢复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步复苏,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促使我市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7.2%,增速居粤东各市首位。
(二)现代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F比重达17.4%。资本市场理性回落,去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适度收紧流动性,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的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增幅回落,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增长4%、下降4.4%,增幅同比回落10.5个和23.7个百分点。
2.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20%。其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7%。先进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增长35.4%,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93.3%。
3.高技术产业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1%。作为我市高技术产业主导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增长14.2%。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利润总额2.7亿元,增长101.3%。
4.优势传统工业快速增长。全市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95.2亿元,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8%。随着优势传统工业生产的复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1-11月优势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4.4亿元,增长21.7%,利润总额14.4亿元,增长31.7%。
5.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均实现增长,共完成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4%。其中陶瓷工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20.2%,对规模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3%。此外,不锈钢制品和服装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均超2成。
(三)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1.财税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我市经济的加快发展促进了财政、税收收入增加。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增长27.4%。各项税收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2.6%。与此同时,财政加大民生保障支出力度,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11亿元、6.9亿元、5.6亿元和5.3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半,分别增长11.4%、26.7%、34.8%和21.2%。
2.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5.4%,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增长59.8%。其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增长13%。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实现全年CPI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
三、问题与建议:扩内需,提层次,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一)问题分析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需环境仍不稳定。目前我市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而且全球出口环境仍不稳定,加上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较大,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仍很多,这对外向度较高的我市经济来说,具有较大影响。
2.投资总量偏小,增速较慢,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2010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投资总量居全省各市末位,增速居全省各市倒数第2位。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重点项目未能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90%。二是城镇投资下降。全年完成城镇投资98亿元,下降5.9%,严重影响我市投资的发展。三是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全年共完成投资59亿元,大幅下降2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3%下降为32.3%。
3.工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5家,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市第11位。去年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04万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4成,在全省各市中处于末位。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占批发零售业比重仅为19.4%,比 重低于全省水平约17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商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总体实力不强。
4.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困扰,总体产业层次不高。
(二)建议
因此,建议我市下一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的引进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公路建设、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投资全面协调发展。
2.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外贸出口增长。要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研发能力,加强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3.加快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扶持一批企业走上市融资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4.加快产业转移承接步伐,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我市现代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利用后发优势,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我市下一轮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层次。
关键词:宏观经济;总供给;总需求;投资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问题,具体地来讲,就是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七大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79%以下,分别为:石化炼焦、黑色金属、化学原料、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制品和化学纤维七大行业。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同时,产成品库存上升,工业类企业开工率严重偏低,产能利用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效益的下滑,亏损企业数量大量增加。
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引起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失衡、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1、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中,经济萧条时期,全社会产品生产能力较全社会产品需求过剩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使得经济出现下滑,但同时它也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动力,产能过剩的现象无需宏观经济政策以外的其他措施来调节。但是,我国的产能过剩有别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有着较为鲜明的制度背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具体地说,就是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投资需求的拉动。
2、利润驱动所引起的“投资潮涌”现象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也是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良好的产业前景一旦被市场认可,容易吸引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这种良好的产业中去,也即形成了“投资潮涌”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市场对于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行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一致共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涌入到了这些行业中去,全国各地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投入到了基建相关的行业中去,使得基建产能迅速扩张,带动了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近年来工业化的进程放缓,急剧扩张的产能未能在预期的时间段内“消化”,产能过剩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主体的不当干预,造成了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政考核的重点更多放在经济总量上。对地方政府的这样一种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迫于辖区竞争、行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从而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的投资,并且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进入地方,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经济总量,另一方面还能缓解居民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凸显政绩。这种不当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造成了个别行业出现资源过度配置的现象。最为直观的便是土地资源,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以低于市场价格甚至免费为外资提供土地这种生产要素,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偏低,利润升高,从而又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行业中去。二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总量,以牺牲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默许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产商进行相应的投资和生产活动,更甚者进一步提供各种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较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成本,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了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最终造成了全行业的产能过剩。
针对这种现状,为了让宏观经济运行更加的稳定,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十分比较。首先应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市场资金流向低能耗、低污染行业,同时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政府应进行有效引导,不能因为效益好,使得市场资金蜂拥而至,导致新的产能过剩,应在市场规模可承载的范围内,应按照相关产业资源优势大小的顺序引导资金进入。最后,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研究新的考核机制,不能仅将经济总量的大小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唯一标准,同时还应该增加资源、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评。(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连济.部分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R].国家社科基金会重点课题,2006.
[3] 苏剑.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学动态,2010,(10).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上,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出了更多挑战。面对新的情况,如何从统计学知识体系来渗透经济分析方法,并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问题来探讨其发展趋向,对于提升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关键问题
从概念上来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统计知识为核心,围绕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也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以计划经济为主时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利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来完成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和平衡。同时,借助于政府统计系统,从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中,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改进下一阶段计划经济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对于统筹兼顾、优化管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我国统计学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概况的讲,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来展开,如利用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从各个核心部门、核心指标、核心统计体系中来分析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借鉴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同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方法,逐步实现了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比性,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
一、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主要依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经济循环理论下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标准、统计分类等内容。宏观经济统计,从概念上理解为从宏观上来探讨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统计范围来看,主要从经济活动中来获取统计数据,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类统计部门设计的用于统计实际数量的调查资料。统计学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各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样本总量的推断;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内容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关联统计法、变化率统计法、总量统计法、结构统计法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和地位更趋重要。概括来讲,经济统计分析从统计方式、统计数据上来全面认识经济获得,并从有效分析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及搜集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相类似,在现代经济统计中,增加了软统计内容,如抽样问卷、心理量表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实证经济分析来处理统计结果。从概念上来看,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的经济活动较多,不仅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内容,还有其他与国民经济管理相关的统计分析。微观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从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中,来构建统计分析模型,并从统计分析变量或指标中探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研究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三项内容,对于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象,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等建立均衡统计分析,从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中来构建各项统计指标,如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统计分析、消费-投资需求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结构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统计分析。如创新型国家经济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主要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等层次化统计数据基础上来开发,围绕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统计方法创新。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归结为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专题型或问题型统计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中,围绕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中来搜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并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表现上来剖析主要问题和成功之处;对于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对执行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从存在问题中来提出应对建议。如国家统计局和各下属统计单位,每年要对上一年度的统计工作进行汇报,以经济分析白皮书形式进行综合。制度化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能够从社会生产、市场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场化、国际收支等多方面进行呈现,既有动态指标,也有近期、中长期发展趋向分析。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主要是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从经济问题中来展开针对性调查统计分析。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专题具有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调查方法来实现对专题问题的全面分析,如抽样调查、软实力调查、问卷调查等的综合使用;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用网络化平台技术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数据质量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问题,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方法,也有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有基于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总的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统计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中动态经济分析、静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经济学问题,能够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体现目标、过程、方法、绩效、因素等统计描述信息,改善统计分析的应用实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对于不同经济变量体系的描述,根据经济运行过程及数量特征,从所选定的指标变量上来进行估计,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应用,从构建基本逻辑架构中来分析客观存在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中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动态性,需要从经济分析的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中,运用分层回归、分位回归以及协整分析方法来转换,以促进对各项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同样道理,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对大量微观性数据,如何发挥统计变量测度及过程变量特征分析优势?实践中常用统计系统描述方法,将系统分类及归纳至分位、分层、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从探索各关系变量及因素之间关系上来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中,对于各类模拟系统方法的运用,主要从各因素的顺序识别和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上来实现动态过程的科学推断,提升核心主体的统计分析精度。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趋向研究
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来看,当前社会环境下面对更多挑战,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决策导向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来挖掘科学的信息资源,来优化和辅助市场化竞争、产业竞争及区域、国际间的竞争需要。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对于海量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将席卷商业界、学术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细化测量行为研究,从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来拓宽延伸,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从协同政府、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来完善社会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从中长期发展政策分析中来进行科学谋划和实施。对于统计信息平台中的活动、业务、行政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要按照统计数据的统一化要求进行科学转换,增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决策科学化能力;三是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统计分析工作,围绕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从国家科技政策制订,到各项经济统计工作的实施,都应扎实推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和驱动地位;四是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模型,围绕我国全面转型过渡期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料,从构建“三高一低”产业结构高端化统计目标入手,加大对信息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及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进程转移;五是注重金融统计分析,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设金融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发挥统计手段来全面跟踪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服务环境,挖掘金融数据,加大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依托大数据时代数据集中化平台,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合作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大数据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01).
[2]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
从经济景气未来变动方向看,全区宏观经济景气有望继续小幅回暖。
一、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双双回升、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上行
(一)一致指数转而上行,经济景气企稳回升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88.52,比7月份上升0.09点,结束2011年7月份以来持续下行态势,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经济景气呈现回升态势。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一致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一降”,除就业指数呈现下降外,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一致指数是选取5个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当前经济运行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选取6个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小幅抬头,经济回稳支撑犹存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100.7,比7月份上升0.09点,结束7个月小幅波动下行态势,继续呈现上升。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先行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两降",贷款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呈现下降,平均消费倾向指数、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指数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三)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上行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3,比7月份上升3点,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稳势头逐步增强。
从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分项预警指数灯号看,工业指数、消费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成为本期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升的主要力量。其中,工业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分别由过冷的“蓝灯区”上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上升至正常的“绿灯区”,投资指数、进出口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居民收入指数、贷款指数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商品房销售额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分析,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呈现较大幅度上升,其分项指标已无指标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均双双小幅上行,总体看,全区宏观经济景气企稳回升态势渐趋明朗。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由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再现回升态势判断,全区宏观经济具有一定回稳基础,宏观经济景气有望继续呈现小幅上升。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工业预警指数由过冷的“蓝灯区”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8月份,工业预警指数达到114.58,比7月份上升 0.91点,结束自2012年12月以来8个月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历史,突破临界值上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工业形势逐步回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及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增加值增长提速成为本期工业预警指数上升的主推因素。
(二)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8月份,投资预警指数为120.14,比7月份下降0.6点。受7月、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影响,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原本已回归到正常“绿灯区”的投资预警指数又重回偏冷的“浅蓝灯区”,表明全区投资态势仍需进一步稳固。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大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5个和1.4个百分点,成为本期投资预警指数回落的主因。
(三)消费预警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正常的“绿灯区”
8月份,消费预警指数达到111.19,比7月份上升0.2点,结束自2013年3月以来5个月在过冷的“蓝灯区”、偏冷的“浅蓝灯区”运行历史,进入正常的“绿灯区”,全区消费形势逐步向好。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是推动本期消费预警指数走高的主要因素。
(四)进出口预警指数小幅上升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8月份,进出口预警指数为96.74,比7月份上升3.83点,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外贸形势略有回暖,主要归因于我区与俄蒙贸易增速降幅收窄,与日韩贸易规模的扩大。
(五)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走低
8月份,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2,比7月份下降0.52点,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财政景气回升动力仍显不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行业、电力行业税收环比降幅分别扩大1.7个、3.4个和4.8个百分点,成为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继续上升于正常的“绿灯区”
国家统计局日前了今年6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预警信号图显示,在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10项经济数据中,工业生产指数处于“热”(红灯)状态,而且从今年1月份开始,该指标就连续5个月处于偏热(黄灯)状态。
综合1日出版的《新京报》、《京华时报》和《上海证券报》报道,除了工业生产指数这一项,财政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2月起也连续亮黄灯,其中财政收入这一指标在5月亮起了红灯。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分析,国家统计局统计体系中的工业生产指数,主要反映的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于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值很大,因此工业生产指数出现热的现象,意味着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的态势更加明显。
据了解,6月的整体预警指数为114.7,比上月上升1.40点,仍然位于绿灯区中心线之上。
最近12个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还显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标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连续8个月处于偏热状态。全国5.9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52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表示,即使现在没有发生经济过热,但按照目前生产水平的增长势头,经济过热很快就会发生。
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分析师祁京梅表示,尽管上半年GDP与CPI的涨幅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也在增强,因此目前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能仅凭数字就判断经济发展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