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生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有意义,就有价值
成功的活力课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有所得,即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还要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即学有所乐。与此同时,在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求知,让课堂的时空无限延伸与拓展,从而达到学有所求的最佳状态。执教《负荆请罪》这一课本剧时,我以排演话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演好话剧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准备。在热情与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们查阅资料,积极探讨、练习,不仅了解了剧本的基本特点,明白了小括号与中括号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还能分角色演说台词,注意到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饶有兴趣地研究起道具的制作来。
二、有效率,就有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这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如出一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有效率的活力课堂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虽然在达成目标的高度上可能有所区别。就学生个体而言,要求通过学习,让他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与提升。《青海高原一株柳》文字优美、意蕴深远,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我充分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各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多项目标选择性达成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解读文本、体验情感,从而使自身的综合素养获得有效提升。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以写颁奖词的形式来倾吐学文后的感受;对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则通过诵读,以声音的独特魅力来彰显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对学困生的要求则是读通课文,读好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选择性达成,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学有所成。
三、有生成,就有精彩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所进行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再精心的预设都不可能完全预知整个课堂的生成和所有的细节。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都会有“不速之客”的来访。如果能巧妙机智地处理这些意外,课堂就会更加精彩。有人将活力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比喻成潺潺小溪中跳跃的音符。小溪流淌,活水不断;音符跳跃,旋律曼妙。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智慧、情感、知识都会获得有效提升。教学《珍珠鸟》,我紧紧围绕“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体现文本主题思想的句子,通过一唱三叹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在最后一次出示时,要求学生以陈述句的方式改说这句话。
生: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老师点点头,准备下一环节,此时,一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作者与小家伙之间所形成的境界是多么的令人向往与感叹。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表达: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老师静静地思量了一小会儿,随即鼓起掌来。)
师:你说得真有见地,可以看出你真正走进了课文,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亲密关系。添上“真好”二字,听着让人的内心升腾起更多的感慨。这样的语言,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学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老师享受地读。)
师:谢谢你为我们创作出这么美丽的句子。
这样的生成好比是璀璨之花,不仅美丽了课堂,还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的灵动。只要有鲜活的生命在场,精彩将纷至沓来!
四、有遗憾,就有长进
智慧生命的生存有赖于坚固的大地,除非他们以不定形的状态潜藏于星际云之中。但是除此以外,他们还需要更多的东西——而这些“额外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板块构造。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为何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全球性板块构造的行星,就能够更好地领悟什么样的行星能够最终诞育高级生命。
但是,要理解“已知生命形态”的演化,首先必须对板块构造在塑造地球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地质学动力中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地球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加深对于板块构造的这种作用的认识。
金星和火星的启示
新生行星的内部充满了铀、钍、钾等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的衰变和行星的最初形成过程都会在行星内部留下大量热量。这些内热会被缓慢释放,主要是通过火山活动。
在地球上,这种机制以全球性的、相互分离的、刚性的板块体系表现出来。这些板块在地幔上层水平地漂移。它们会互相碰撞,在另一块板块上滑动并沉入其下方。通过这种缓慢但无可阻挡的过程,就形成了山脉(如安第斯山)、深海的洋脊和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
在板块边缘,会频繁地发生破坏性地震,但是板块沉降的巨大力量通过二氧化碳的循环,也发挥着创造性作用。板块沉降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就像一部内置式控温器,使地球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保持着宜居的温度。一言以蔽之,目前地球上的宜居温度从根本上说正是依赖于板块运动而维持的。
但是要推动行星上的板块运动,除了热量外,还需要其它条件。假如地球上没有大量多余的水来帮助板块沉降,板块运动也不会持续如此之久。水可以将岩石中的矿物质转变为较脆弱的化合物,例如将玄武岩变为松软的滑石,从而使板块顺畅地沿着相邻板块滑动。倘若没有这种由水导致的化学变化,板块运动就会像缺乏油的引擎,最终被卡死锁定。
澳大利亚麦夸里大学的地球动力学家Craig O’Neill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得到了一些启示,那么在其它存在板块构造的行星上,内部的热量和水将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尽管水星、金星、月球和火星都曾经历过火山活动,但都未能保有最初存在过的液态水。由于自转缓慢和很接近太阳,金星或许早已注定将沦为炽热干燥的地狱。即便它有一个存在对流作用的液态核心,243天一周的自转速度也显得过于缓慢,无法产生磁场。没有强大的磁场,金星根本无法抵御太阳风的蹂躏,在诞生后短短数百万年内就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水蒸气。没有液态水对于板块运动的,金星已经在阶段式的地壳翻转中失去了内部热量。
O’Neill说:“阶段式翻转类似于小行星上的地壳沉降现象。它就像一场突然发生、覆盖整个星球、并在几千万年中迅速完成的地壳沉降。”金星的启示就是,许多类地行星和卫星似乎都处于暂时性的“固定壶盖”阶段,而在固定壶盖的下面,则是一壶翻滚沸腾的热汤。
相比之下,火星的体积很小、温度很低,以至于它的构造更像有一个永久固定的壶盖。在过去数十亿年中,它的绝大部分热量都已经缓慢地通过上层地幔和地壳——即岩石圈——传导出去了。
假如没有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或许就不会像如今那样被分为大陆和海洋。这种分化的出现,是因为与大陆地壳(首要成分为花岗岩)相比,海洋地壳(主要由火山岩构成)的密度较大、厚度较薄。但是归根结底,假如没有水,当然就不会出现这种陆海分化:为了制造出未来的沉降带,传递性的压力必须要能够使岩石圈破裂。假如没有海水,地壳在数百万年时间内不含有水分(并因此被削弱),地球上或许就不会有地壳沉降带。
如果没有水,构成大陆的花岗岩也很难产生。水会降低玄武岩的熔点,结果就产生了花岗岩的关键性矿物成分。地球物理学家Norman Sleep(斯坦福大学)说,目前,地球制造大陆和失去大陆的速率相当。但是当板块构造的活动开始减速时,大陆形成的速度也会降低。
板块构造的起源
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相信,正是这种独特的海陆地壳分化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宜居性。但是对于导致这种地壳分化的地质过程究竟是在何时,具体通过何种方式而开始的,现在仍有许多不同看法。
地理学家Robert Stern(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赞成板块运动始于很晚近时期的说法,或许距今只有10亿年。依据远古的岩层提供的地质学证据,他说,直到距今大约10亿年至5.4亿年的新元古代,与现代板块运动有关的绝大多数岩石才开始出现。
另一些地质学家,如Mark Harriso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则坚持认为可能早在地球诞生后短短1亿年的时间,就出现了板块构造。Harrison以出自澳大利亚西部杰克山的硅酸锆矿物(锆石)为论据。他说,这些锆石的存在表明,在地球诞生后的最初5亿年内,就已存在大陆和大面积的地表水。
还有一个分歧是,在板块构造的形成中,行星的质量大小有怎样的影响。除了木卫一(被潮汐加热)那样的类行星体,行星必须拥有很大的质量才能保持内部的高温,从而驱动地幔的对流和板块运动。地质学家仍在激烈地争论这一最低质量是多少。而一个粗略的上限,是10倍地球质量,因为超过这个上限的行星就会变为类似天王星的巨行星。但是持续的板块构造最终有可能依赖于某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例如形成月球的那种碰撞事件,甚至是微生物生命,因为它们维持了星体表面有水存在。
O’Neill甚至认为板块构造的诞生不需要某个最小行星质量。他的团队所做的计算机模拟表明,地球大小的行星质量并不总是导致板块活动。他说,岩石圈中驱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才是关键。行星内部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们是地幔对流的核动力。无论行星的质量有多大,一层脆弱的外壳,加上强大的上浮力和热力,终将使外壳运动,并产生类似板块构造的现象。
在彻底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的起源和起因以前,我们很难知道在岩质行星中,板块构造究竟是罕见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不过大多数地质学家仍在很有信心地讨论系外行星的构造,他们的乐观来自于Stern所说的“理论上的变化同一性”,实际上这种想法反映了在银河系中板块构造普遍存在的主张。但Stern提醒大家,类似地球的岩质系外行星未必有着活跃的地质活动。他说:“如果你问半人马座α旁边的一颗行星是否有板块构造,我们会给出一个意见。但是这未必是一个有根据的意见,因为我们实际上对于自己星球的板块构造都没有真正的完全理解。”
行星的空调
根据我们在地球上的切身经验,行星科学家James Kasting(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表示,通过消除二氧化碳,板块构造帮助维持了行星的稳定温度。无论新鲜的地壳诞生于何处,它立即面临着风和水的侵蚀。从岩石中溶解的钙离子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石灰岩,从而吸收二氧化碳,使之进入沉积循环。
有数量可观的二氧化碳被转化为碳酸盐等化合物,沉积入岩石之中,并被埋入地底。另有大量二氧化碳被溶解入海洋,经由海洋进入地壳的沉降带,最终进入地幔。没有这些过程,二氧化碳就会在地球大气中不断聚集,直至像金星那样发生失控的温室效应。
因此,O’Neill说,板块构造对于行星上产生复杂生命具有关键性作用。他表示:“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宜居带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一颗行星距离寄主恒星的距离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宜居行星的形成而言,首要因素是大气的状态和成份,只有当来自恒星的能量和行星大气构成所提供的表面温度和压强允许液态水存在时,才会形成宜居行星。”
一颗质量足够大、位于恒星的宜居带、拥有液态水的超级地球并不一定拥有板块构造。Stern给出岩质系外行星拥有板块构造的几率是20%左右。他的估计来自于一个简单事实:在内太阳系的5颗硅酸盐行星(包括月球)中,目前仅有一颗拥有板块构造。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类似地球的天体很可能只是O’Neill所言的“冻结的死亡冰球”或“炽热的熔岩球”,这取决于其内部的产热速率和岩石圈的强度。O’Neill说:“热量越多,构造的变化就越快。但是如果与驱动板块的地幔相比,岩质的板块强度过大,那么板块就无法运动。”
帮助生命进化
除了调节温度,板块构造在生命进化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古生物学家Bruce Lieberman(堪萨斯大学)说:“板块构造为不同的物种创造了地理上相互隔绝的有利环境。没有这种地理隔绝,物种就无法形成。没有物种的形成,进化就会终止。想要进化出智慧生命,就需要一系列物种形成事件。”
举个例子,东非大裂谷的出现也许就在2000万年前激发了物种的形成。那时候,东非从相对平坦的热带雨林变成了崎岖不平的高原和山地,布满了裂谷、湖盆和草原。人类的远古祖先很可能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觅食,迫使他们的大脑去适应新的环境压力。
正如地理学家Stephen Mojzsis(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所指出的,地球上大量的干燥土地给了智慧生命以落脚点。而在银河系中可能遍布地球质量的海洋行星,在那里只有一些类似夏威夷的零星岛屿可供生物落脚,复杂生命永远也无法进化出技术文明。他说:“没有干燥的土地,就永远无法进化出智慧文明。无法生火,就无法处理矿石和金属,更无法制造出可用于研究星空的电子系统。”
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兼具海洋和陆地的行星。尽管在岛屿上也可以发展出生物多样性,但是假如没有大陆及其地理多元性,从灵长类到人类的进化很可能永远也无法依序发生。
除非用搜索生命的空间望远镜探测过了系外行星的大气及其组成,否则天体生物学家就确认地球的生物圈是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果在系外行星上微小、温暖的潮湿地中有微生物,空间望远镜的光谱观测就可以探测到生命活动在大气中产生的化学变化。而若想找到一个遍布板块构造、足以支持复杂生命的外星世界,所需要的远远不止光谱观测。
由Darren William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伊利分校贝伦德学院)和Eric Gaidos(夏威夷大学)所做的研究,预示了探测到遥远星球上的地壳分化的前景,这种分化意味着板块构造的存在。Gaidos说,通过追踪系外行星反射的光线的变化,就有可能在它的一个自转周期中看出成片的陆地和海洋。较暗的半球很可能是海洋,而较亮的则可能是陆地。他说,通过多个自转周期的观测,就可以排除云层和天气导致这种变化的可能性。
至少,8米和10米级的空间望远镜将能够区分少云的海洋行星和无海洋无云的行星。但是Gaidos说:“中间的情况将会非常难以区分。”
严峻的未来
与此同时,来自类地系外行星的启示将给我们自己这个脆弱的物种提供一面镜子,展现地球构造的过去与未来。
在5亿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板块运动将趋于迟缓。板块运动将遇到阻滞,继而逐渐停滞,地球也将随之步入自身的“固定壶盖”阶段。
O’Neill说:“到那时,活跃的造山运动将不复存在,火山活动的水平将更低,也不再有新鲜地壳诞生。海平面以上的所有存在可能都将被逐步侵蚀,降到海面之下。最终,整个地球表面都将沦为泽国。”
另一方面,Sleep说,这种地质活动停滞的征兆已经开始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交界处浮现,在这两块大陆之间的海床下,过去几亿年中曾发生过许多板块沉降事件。这个地区正在吸收温度较低的地幔,它不易熔融形成花岗岩。这意味着,进入地幔的水比火山活动释放的更多。在7亿年内,海洋就会通过大量的地底孔穴排干消失。
O’Neill说:“一旦失去了水,也就失去了板块。没有水的,板块就会锁定,板块运动就会终结。”最终结果可能就是一个Frank Herbert类型的沙丘世界——仅有有限的地下水和少量的两极地表水,其余部分连成一片巨大的沙海。
这是一所没有口号的学校。
在这里,你看不到惯常在学校里会看到的“理直气壮”的标语、条幅,甚至看不到诸如“小草青青,脚下留情”之类“温柔”的提示牌,然而你会发现,师生们的行为举止恰恰就体现了那些个标语、提示上的要求。一块块极富内蕴的景观绿地,一件件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雕塑小品,让师生们在涵泳、品味中触景生情,因美生爱。在这里,你会看到崭新的教学大楼、先进的实训场所,看到别处少见的洁白的风力发电装置矗立在绿意掩映的校园里,你也会看到,刘鞠秀图书馆大厅最显眼处放置着描绘老校园旧貌的大幅石刻画,二楼走廊上悬着二十幅老校园校容校貌的照片。条件大大改善的新校园没有绝对地“革故鼎新”,而是把老校园的点点滴滴承继了下来,把人们对传统的回眸和对未来的期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三品石的故事
一进校园,只见三块黄石静静地斜躺在草地上。这是三块普通的石头:它们无棱无角,其貌不扬,比起一些学校会在门口放的气派的大石头显得渺小多了,以致许多人进出校门都不在意。但是,若驻足细细观察,就能品出些趣味:石块自然凹凸而去人工雕琢,石面纹路清晰而不矫揉造作,给人原始天然而沉稳笃定的感觉。它们或倚、或躺、或蹲,造型各异,个性十足;平视、侧视,或从楼上俯视,可能还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体会。设计者将三块石头摆成“品”字,称之为“三品石”,并赋予其“人品”、“作品”和“产品”的职业教育内涵。
2011年10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来校视察,一进学校正准备匆匆而入,王亮伟校长介绍的“三品石”拽住了她的脚步。听了“三品”的涵义后,她连连赞好。“我们的校园有东西、南北两条主线;东西是教学工厂线,南北是文化中轴线,交汇处正是这三品石……”三品石向北的文化轴线上,很有层次地分布着学校主雕、历史步道、纪元坛、国钧广场;穿过国钧广场及学校标志性建筑刘鞠秀图书馆,文化轴线继续向前延展:璧如园、共青林、阳光俱乐部,直到寓意着“基础夯实人生,劳动成就世界”的桩基雕塑群。这些校园景观既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思想,又融合了与刘国钧家族、刘国钧精神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各有寓意,尽得风流。
2刘国钧的“微笑”
在国钧广场的东北角、刘鞠秀图书馆的侧前方,安放着一座刘国钧老先生的半身铜像。每天,刘老先生总是微笑地看着在他眼前来来往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好像看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和作为正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创作的。他说,晚年时期的刘国钧脸型呈圆形,“圆中又自然流露出‘方’,这‘方’来自于他的骨架和早年的人生之搏,在晚年自豪的笑容里则渗透着深深的儒气……平淡、祥和,如惊涛拍岸后的风平浪静,这正是一个人修身至高境时的特有状态”。这种特有的状态就像强大的磁场,润泽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理想。学生们在刘国钧那双坚毅而睿智的目光里,读到了“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的处世观;读到了“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才是一等人才”的人才观;读到了“质量好一点点,成本低一点点,价格高一点点”的质量观。
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企业家,刘国钧的创业史就是一本中国职业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学校特设“刘国钧纪念馆”,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讲述了这位“纺织巨子、民族骄子、中华赤子”的传奇经历;成立了刘国钧研究会,设立组织机构,制定章程,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挖掘整理刘国钧有关资料,对其创业经历、经营管理、用人之道、实业救国、家庭教育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刘国钧精神讲演团”,将刘国钧先生生平事迹编成故事,在全校各系部、班级作巡回讲演,也为校外学校、企业、社区义务宣传;编写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从刘国钧到刘国钧高职校》一书作为校本学习资料,充分显现了刘国钧精神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刘国钧,继承和发展“刘国钧精神”,成为刘国钧高职校文化立校的厚重底蕴。
教学工厂比教室多
如果说新校园的南北文化轴线是学校历史记忆的空间延伸,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那么,东西向的教学工厂线则是学校致力于现代职教高远发展的明证。
3“联动”的背后
学校机电教学工厂前有尊题名为“联动”的雕塑小品:三只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端坐在绛红色的花岗岩基座上。当年刘国钧大成纺织厂纺纱机器上的几个零件,现在却成为刘国钧高职校校园中的别致一景。在所有国钧人的眼里,这尊作品寓含着“校企政”联动、“产学研”联动和“教学做”联动等丰富的职业教育内涵;它的身后,就是学校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并连片成线的“教学工厂”——一个为现代新型工业培育生力军的摇篮。
机电工程系与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企业整体搬迁进校园。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训、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产学研和产教加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这种教学工厂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使学校拥有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训条件,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情境下进行校内实训,再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这种培养方法,初中毕业生五年就可成为基本合格的高级技工。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优越性,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接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真实体现。
机电工程系0953班的赵鹏飞同学就在航天创胜工厂里完成了从专业认识、数控常识到数控装配与调试的全过程。在这里,红领(工作服的衣领为红色)的工厂师傅、金领(工作服的衣领为黄色)的实训老师带着他们这些学生从好奇开始入门,而后登堂入室,一直到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赵鹏飞一举夺得“数控铣加工技术”项目的金牌。
除了航天创胜外,计算机55所、其普乐创意时空、佳立网络科技、创力工业设计、中国银行、淘宝公司……学校把更多的企业引进了校园。企业来了,企业文化也来了。从接收订单、具体生产到产品销售、安装再到售后服务,从产品到商品的完整循环中,学生的课堂如同设在企业的车间里,学生的生活如同漫步在企业的厂房周围,每天耳闻目睹的都是真实的生产实景,员工的一言一行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4拿工件当“眼珠”
600年前,达·芬奇无数次地“画鸡蛋”,他训练的是绘画敏锐的观察力和基本功;今天在刘国钧高职校,学生要训练的却是对工件轻拿轻放,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对待每一个工件的良好习惯,甚至是一种感情。
在刘高职的教学工厂,即使是操作进行时,你会看到:每件工具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一块材料、每一件半成品都规规矩矩地在自己的轨迹上平静地运行着,它们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或者它们已和主人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正是企业文化最原始、最深厚的基础。
刘国钧的企业管理思想中有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靠共同的工作价值观引导员工,让员工认同、接受并融入大成的企业文化。未来劳动者自身的工业文化素养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只有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早些体验和感悟工业文化精髓,才能真正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使学生一出校门,身上就具备了良好的工业文化因子。“拿工件当‘眼珠’”就是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中的一幕。“7S”作为国钧人在校行为的统一标准,使广大师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在仿真的学习场所和教学内容中渗透进学生的意识和心智,更直接体现于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嫁接、引入、融合。财经教学工厂大厅“商海,财赢天下”的主题词,展示了财经商贸企业文化的胸怀和气度;动画教学工厂大厅设有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的“每周一画”、“每周一品”橱窗;机电教学工厂车间现场有半月就翻新的“三品”展台“半月坛”;华夏服务楼“产学研成果馆”里师生的创新作品和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2011年11月8日,作为潞城商会的副理事长成员单位,学校与商会下属46家企业成员在校“华夏艺术馆”共同举办《社区·企业·学校——共享和谐摄影展》,参展作品116幅,作者有校长、教师、学生,也有企业老板、文员、工人,最后还评出了“最佳摄影作品”等奖项,专门举办了颁奖典礼。展览期间,很多企业都特地组织员工到学校来观展,学生也自发前来观看。此举不仅体现了“校企一家亲”的浓浓氛围,还开启了刘国钧高职校文化建设新的境界。
让优秀成为习惯
提及习惯,人们总能把它跟常态、下意识等联系起来。确实,习惯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积累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行为、思维模式。在刘国钧高职校,“习惯”这个词却被“文化”注入了更有价值的内涵。
5“五个一”工程
“让优秀成为习惯”,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使人眼前一亮;不仅如此,还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究竟需要对学生进行怎样积极的文化引导和厚实的文化熏染?
学校首先为学生设置文化基线。学生一入学,即实施具体的“五个一”工程:餐厅排队保持一米线、克服一个行为陋习、每月参加一次社区公益劳动、培养一项终生健身方式、练就一套职业礼仪。经年累月,潜移默化,陶冶了情操,引领了行为,涵养了气质。
排队是一种有限资源的分配方式,也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体现;而保持“一米线”,不仅强化排队的自觉意识,维护了自己和他人隐私权利,更重要的是,它用最直接的方式挑战人性的弱点,同时也更能强化规则意识、理性态度对优秀的意义。在学校食堂,黄色“一米线”赫然在目。学生用餐高峰时,窗口前一条条队伍清清楚楚。插队也有,但“红帽子”志愿者会及时制止。这种社会规范文化氛围的营造及效果,无疑能让学生把校园生活和以后的工作环境自觉对接。
面对校园行为陋习,学工部门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校园十大陋习”问卷调查,以调查问卷为载体进行主动宣传,广泛征集学生对“校园陋习”的看法;公布“校园十大陋习”评选活动结果,举行“告别不良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签名仪式。整个活动过程即教育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不断提高认识,并能对陋习进行自我矫正。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克服一个陋习,再克服一个陋习。虽不能一蹴而就,但“让优秀成为习惯”在螺旋上升中日有所成。
每月参与一次社区的公益劳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连续性和计划性,不仅有制度保证,更有班级、系部、学校三级管理及评价机制。公益劳动是通过认同体验而融会真知、涵养真性、感悟真理的过程,学生不是教育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实施者。从这个角度而言,公益劳动对“让优秀成为习惯”的德育理念有最直接的实践价值。
除此以外,学校的系列德育活动,如校园情景剧、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文明风采大赛、心理讲座、艺术节、体育节、志愿者活动、文明督察活动等,不定期的《幸运教育幸福成长》简报,适时播放的学生行为视频,都在培养学生的优秀习惯,积极提升学生自信阳光、文明有礼的气质。
6一个职校生的个人演唱会
2012年5月26日,综合基础部居宏晖同学迎来难忘的一天——学校为他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这也是学校继去年高佳明同学“个人演唱会”后,举办的又一场学生个人演唱会。那一天,居宏晖同学的朋友和家人全部到了现场……
居宏辉的歌声震撼了在场每一个观众,在喝彩和欢呼声中,音乐让这个并不高大的男生气场十足。这次演唱会对居宏辉来说不仅仅是实现了一个梦想,更是他生命里难忘的一次历练。
在刘国钧高职校,“五个一”工程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化基线,学校还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看上去和“技能”、“职业”不相干的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满足师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显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
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各系部校企合作的文化氛围,学校开办了“国钧·文化讲堂”,讲堂内容包括人文社科、专业技术、科普知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主讲人多为校内外行业领军人物、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名教师等。“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报告、学期有论坛”,粗粗一算,仅今年上半年春学期,学校就开设各类讲座50余讲。听“国钧·文化讲堂”成了一时风尚。
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已成为地方音乐盛事。每两年一届的“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由学校牵头,市音乐家协会、新闻媒体、企业积极参与,面向全市中小学生。赛事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积极倡导文明高雅的精神生活,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著名生物学家乔治·辛普森曾经把寻找外星智能描述为“科学史上最古怪的赌博”,就连乐观主义者也承认这是大海捞针。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丁点儿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在地球以外还有任何生命存在,更不用说智慧生命。如果我们的星系就有1000亿颗恒星,如果有10亿个无线电频道可供选择,将射电望远镜瞄准方向,假设有人在外层空间发送信息,经过微调接收到这些信息恐怕还需很长时间。
所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浪费时间和资源搞这种冒险呢?虽然我也认为寻找外星智能的事业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任何希望,但是它也是一项值得干的光荣事业。这么说给人的感觉是自相矛盾,但是一点儿也不矛盾。
首先,这不费纳税人什么事,主要项目由加利福尼亚私人资助的寻找外星智能研究所负责。其次,这事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寻找外星智能迫使我们正视当前时代最深奥的科学和哲学问题。
宇宙中是否只有我们地球人的这种猜想至少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今天,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科学家,凭直觉相信在外层空间的某个地方肯定有生命存在,支持这种观点的假设会给我们非常重大的启示。比如说,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就一直是个谜。30年前,生物学界的流行看法是:生命起源于化学上的一次巨大的偶然事件。因为发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在我们观察能力所及的宇宙范围中,不太可能发生第二次。一次近乎奇迹的事可能会发生,要不然怎么会有我们在这里评论它呢?可是,两次近乎奇迹的事会不会发生呢?
也许生命的起源根本就不是什么奇异的事,而是大自然固有的、对生命友善的自然规律所带来的自然结果。然而,我们知道的规律当然没有把“生命”写进去。事实上,自然规律这个概念适用于所有事物。生命是一个超自然的、极其特殊的物质状态,很难弄清基本的自然规律是怎么预先了解到一切。然而,杰出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并未因此而不认为宇宙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到来”。
戴森的观点是对普遍感受的一种共鸣。科学思维中大多弥漫着物质转化为生命的固有宇宙动力这种观念,但是很少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如果在类似地球的环境里会突然冒出生命的话,那么宇宙在形成的方式中似乎就有某种深度谋划的成分。寻找外星智能责成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有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和我们截至目前所发现的自然规律截然不同。
此时风早已平息,天上的星星照亮大地,留下了一片银色光晕。突然,一星白光从天空划过,转眼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是什么?好漂亮呀!可它到哪里去了呢?”依米花一边想,一边摇动她那瘦小的叶子,四处张望起来,可最终还是没找到。
“算了,不找了!”小依米花说道,“还是先好好欣赏一下这个世界吧!”两天过去了。在这两天中,小依米花快乐极了,她白天在阳光下起舞,虽然阳光灼热,却也胜过她曾经生活的地下;夜晚,欣赏那美丽的星辰和那最大最亮的月牙,即使是那透骨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她,因为那六年的艰辛早就让她能适应这一切。可令她遗憾的是,她再也没看到那划破天际的白光——风告诉她那是流星。
现在又是一个夜晚,繁星闪烁。可依米花却没了心情,因为她那血色的花瓣快要谢了,这也预示她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将再也看不到流星了。
“六年前我来到这个世界,在前五年的时间中我拼命地将根扎向地底。半个月前,我终于积蓄到了足够的养分,长出了叶,绽出了翠绿。两天前,我开出了花儿,是一种包含红、白、黄、蓝四色花瓣的花儿,让我六年期盼有了结果。可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终结了,我的生命有意义吗?”突然,依米花想起了昨天风伯伯告诉她白光是流星时说过的话:流星是天上的石头,你看见的是它留在这个世间最美丽的一刹那,是它用生命开出的花,那是它生命的智慧——在仅拥有一次的生命中绽放出最美丽的花。
想到这,依米花明白了,自己就如同那流星一样,生命虽然会完结,可却绽放了美丽的花,正如流星留下的一刹那的光华。
一阵风吹来,依米花的花瓣也开始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