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

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经济增长的唯一评价指标是产值的

高低。企业在生产时只顾追求产量的提高, 对于生产过程中排放物、

污染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用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评价当时的生产状况, 就是不惜以削弱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能力为代价, 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然资源特别

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枯竭,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物种灭绝, 土地沙漠

化。而自然回赠给我们的就是自然资源耗竭、全球气候改变、地下水

污染、海水赤潮、沙尘暴……这些现象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于是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系统

与经济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 有着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关系。其中, 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

受到生态环境系统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必须的环境;二是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使经济系统的发展具备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三是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提供了必需条件。

3.如何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1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3.2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3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

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成化设计 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079-01

1 集成化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提出

1.1 集成化建筑设计的提出

集成化建筑设计概念首次提出于加拿大的一个小型的高性能示范项目中,该项目中运用了建筑集成化的设计方法,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设计师的共同参与下,利用现有的建筑技术,在综合考虑一系列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建造处技术水平高超、生态环保、高效节能的建筑,在集成化建筑设计概念提出后不久,集成化设计理念就在建筑行业中成功的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在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集成化建筑设计。

1.2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提出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就是一个在形式、功能、性能和成本上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前提条件下,在不同专业相关设计人员的有效配合下,以较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设计方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实现了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融合,而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是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力争为人们设计出最佳的居住环境。

2 集成化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集成化设计理念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机理

集成化建筑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模式并非传统设计中常用的流线性设计模式,基于集成化的建筑设计是一个不断重复设计的过程,同时集成化建筑设计时还有效的实现了建筑设计与其他相关技术进行并发性设计,在以上的设计机制下,不断将建筑设计从一个最初的概念设计转化为最终的施工图纸的设计。由此可见,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相比,集成化建筑设计是一全新的设计方法。作为一个信息的综合体,集成化建筑设计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建筑模型的设计问题,而是一个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的设计问题,它包括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建筑方案的建造实施以及到最后的建筑结构的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

2.2 集成化建筑设计下的建筑信息模型

(1)集成化建筑设计下建筑信息模型的提出。

就当前的集成化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来看,集成化建筑设计的实现往往还需要借助专门的设计软件,同时该软件还需要包含相应建筑设计所需要的一个综合信息数据库,而且数据库中的这些信息在整个建筑生命的周期都是可以共享的,另外该软件还应对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以及集成管理功能提供支持。其中借助集成化建筑设计软件生成的建筑信息模型就可以很好地满足建筑集成化设计的要求。

(2)集成化建筑设计下建筑信息模型说明。

建筑信息模型综合了所有几何的各种属性信息、功能要求以及构件性能等,将一个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都整合到一个建筑模型中来,同时在该建筑模型中还集成了建造过程、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维护管理等相应的过程信息。总之,建筑信息模型涵盖了整个建筑的所有相关数据及数据的所有属性,它既可以用于建立直观化的建筑模型,同时也可以进行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使得所有参与到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都可以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里共享所有的建筑信息。对于建筑集成化设计来说,建筑信息模型就是一个实现集成化建筑设计的软件。目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研究已经得到国际上相关专业人士的认可,并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目标,就要科学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建筑的功能性、整体性和安全实性设计工作。其中在功能性的设计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整体性的设计中要合理展开具有预测性的可变设计,而在安全性设计中应考虑物质安全、精神安全生理安全以及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以下将分别就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在精神层面、环保层面以及技术层面上的设计来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3.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生态层面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和视觉需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生态层面的设计要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情感共鸣,就应在设计的过程中营造一种具有生态气息的空间结构布局,通过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生态层面的合理设计,来更好的满足建筑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和视觉需求,显然,做好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生态层面的设计工作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环保层面的设计

做好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环保层面的设计工作还需要注意如下相关问题。

第一,确保建筑材料自身的环保性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建筑材料的再循环利用与再生。

第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尽量减少有限能源与资源的浪费,有效挖掘资源与建筑材料的再利用性,尽可能多的利用天然环保材料,从而在有效降低成本投入和减少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要倡导更新和取代不合理的施工材料,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常规能源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与回收管理,即便是可再生资源,也要做好其循环利用工作,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技术层面的设计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生态层面的设计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环保层面的设计的条件下,还应采用功能完备的评价软件通过对建筑设计图纸进行三维模拟处理,做好相应的设计方案评估工作。另外从实现建筑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应综合考虑建筑施工技术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技术层面我们应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应的建筑构造技术,通过采用可真正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现代建筑设计科学价值的建筑施工技术来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从技术层面彰显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应用中的各种作用和功能。

4 结语

在当今这个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发展的唯一的正确选择。集成化设计理念下的建筑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同时也应该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集成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尽量依靠自然力来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真正实现集成化设计理念下的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大昂.BIM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福建建筑,2010(05).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档案;精品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16-01

从1998年开始的高校连续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在数量扩张同时如何确保质量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出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国内高校还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就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课程建设来引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成为了《2003一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念阐述

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的定义:“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教学档案袋(teaching portfolio)的定义很多,国内外学者不少对教学档案一词给予定义。张德锐(2000)指出教学档案袋指教师对其教学知能、成长与成就,进行实际资料的收集,并将组织化、系统化呈现之文件档案,其中包含教师的省思与他人对话的记录。Bullard 和Mclean(2000)指出教学档案袋通常由教学和相关技能的文件证据,其中包含一系列教学 情景的讨论和教师所关注的议题等。它通过反思而构建,通过合作得以丰富,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

二、教学档案袋促进高校精品课的建设

教学档案袋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某门课程(或课程组)为单位,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为轴线,记载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果的系统完整的文件集合,具有教学性、成套性、现实性等特点。建立健全教学档案,对于加强精品课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教学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学档案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档案人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档案开发利用程序。

(一)教学档案袋积累了高校精品课建设资料。精品课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奠和大量教学资料的积累。通过建立健全教学档案,为积累课程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平台,支撑课程的持续性建设。

(二)教学档案袋支持高校精品课的研究。精品课建设的科学性,要求必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建立完整的教学档案,无疑会对高校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客观、丰富的信息资源,客观反映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高校精品课研究的工作效率。

(三)教学档案袋增强高校教师在精品课建设中的团队能力。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创建和持续改进精品课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相当于为课程设计、教学、实训和其他辅助教师等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有利于不同角色的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增强教师在精品课建设中的责任意识。教学档案还可以为考核精品课建设团体的工作提供依据,对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档案袋推动高校精品课建设的成果实施与持续改进。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从理念更新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并且需要不断“创新-巩固实施-再创新”的循环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档案,精品课建设成果就不可能得到系统全面的实施,也很难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

(五)教学档案袋为高校精品课建设的检查评估提供依据。教学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与精品课建设有关的全部有保存价值的内容,对课程的设置、教学目的及其实现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等都有直接的记载和客观的反映,记录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可见,从整个教学档案中能够看到每个时期课程建设的成果,也可以了解到每位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这都成为检查和评价精品课建设阶段性成果必不可少的佐证,对保证精品课建设检查评估的准确有效性,推动高校精品课的持续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夯实高校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平台

(一)牢固树立“平台建设”意识,强化教学档案管理。意识到位是正确行动的基础,领导有力是事务成功的保障。在精品课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在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中的平台作用,牢固树立“平台建设”意识。要建立教学档案的定期检查、考核与激励制度,督促课程建设顺利开展。

(二)科学制定教学档案袋管理规范与流程,增强对高校精品课建设的支持功能。要按照“真实、完整、规范、实效”的档案管理原则和具体课程的教学流程制定教学档案的建设规范,明确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分类整理要求、载体归档形式、归档时间以及对档案信息的加工与编排要求,形成全程化的、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在教学档案的内容上则要保持连续性。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资料都不能缺失,要成套,成为一个连续整体,该门课程的历年教学活动也都要有所记载,形成连续性档案材料,以便从中看出课程各教学环节建设与改革的历史,支持精品课的研究与持续建设。

(三)实现教学档案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网络化”的精品课建设要求教学档案也必须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样便于多方人员对多渠道档案资料的搜集归档、分类整理,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共享运用,提高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效率。合理设计教学档案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网络界面,以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与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

(四)建立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档案管理组织与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是高校精品课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学档案管理的主体,应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合理考核与计算教师参与教学档案建设的工作量,将其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与工作津贴发放和职称晋升中的工作量考核等紧密联系起来。

四、总结

教学档案袋是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的平台之一,加强教学档案袋的建设与管理,对于促进高校精品课的持续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档案袋既是记录课程教学活动的历史过程,又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现行实施,还记载学科知识的新成就、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可行的教学经验,将课程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建立完整的教学档案袋,无疑会对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客观、丰富的信息资源,客观反映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高校精品课研究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袁德宁.精品课建设及课程理念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大学科学教育委员会著,熊作勇译.科学教学创新手册[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05).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灵魂,精品课程水平高低是专业办学水平的最好体现。课程建设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方向、层次、质量、品位和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由于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起步时间不长,对其内涵认识不深,体现在:未展现出最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远未形成成熟、高质量、原创性的精品课程体系;鲜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精品课程,而这却是高职课程教学所必须的;各级教育部门都在搞,但是低层次重复过多,特色不鲜明。

2.领军型人才缺乏,项目团队作战能力不强

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存在着纸上拼凑教师团队,地上只有孤军奋斗的尴尬局面,在申报阶段,为了满足申报条件,课程负责人到处招兵买马,网罗符合条件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教师团队,一旦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也就是这个教师团队解散之时。

3.精品课程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不少教育部门采取只给名分,不给建设资金、或较少投入,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课改措施(包括教学手段、教材)无法实施,大多留于表面包装,中看不中用。

4.精品课程整合与利用不够,后续建设不力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精品课程的有效管理,资源共享渠道不畅,推介力度弱,在把握和处理精品课程建设和开发问题上,倾向于项目化,以完成开发建设为目标,项目后管理和评价薄弱,未形成常规化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思路和方法。后续建设工作缺乏应有的力度,只是到了阶段性检查时,精品课程负责人才紧急动员团队人员,采取突击行为,匆匆搜寻所需教学资料,赶制课件、编写教案和教材,而那些结题验收的课程,则永恒定格在结题时的状态。而且很多时候连本校教师也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重申报、轻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普遍存在。

5.实践类精品课程数量极少

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比例一般都超过总学时的50%,但是却多数停留在理论课、至多理论含实践课类型的精品课程建设上,鲜见完全把实训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的案例,这与高职教学实际不符,明显落后于精品课程建设步伐。究其原因,不外乎受到实训条件、实训指导教师力量、成果体现方式、建设难度大等因素制约。此类课程亟待开发建设。

二、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

深化“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找准精品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源头。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相关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及职业资格的要求,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指导工作会议等,组织、学习有关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展开讨论,要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积极投身到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去,自觉地肩负起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细化课程建设过程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有效合作、高效运作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的最为重要一环。应特别强调的是,不仅要有具有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理论型教师,更应吸引一定数量的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技术专家或技术能手,担任课程组成员,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指导,从而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这是高职教育特点所要求的;主讲教师应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并参与其技术服务。学校应该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培养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通常是由一个团队进行,其日常工作一般采取课程建设负责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负责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定期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及时与系、学院领导汇报沟通工作情况。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在学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团队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争取系部、学院的支持。

3.强化校企合作,凸显精品课程特色

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在框架构建和内容选择上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突出职业性的特征。即,精品课程必须以某一职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它不是按学科体系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努力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第二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实践性。要整合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这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大有益处。以上两点决定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高职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之一。第三要兼顾高等性和适应性。通过高职课程学习要培养出拥有高等教育气质、人格和现代思维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社会成员;要注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现代高技能人才,与传统单工种的培训有本质区别,故而职教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其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4.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和建设质量

由于精品课程成果使用、带头示范作用情况不理想,所以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推广:第一要提高相关课程网站的利用率,加大推介力度,搭建精品课程建设指导网络平台,及时精品课程建设相关信息。推介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组织形式的推广,比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说课录像、教学进度安排、课堂设计教案、课件设计等。第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精品课程的奖励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将课程建设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把其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在教师考核中进行适当加分,这样可以把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使堂堂精品课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第三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与示范,通过邀请有经验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对申报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进行辅导、培训,提供技术帮助与支持,介绍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组织专门人员对口、帮扶相关课程建设团队,跟踪、及时解决教师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此外,用好有限的建设经费。严格执行院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管理,确保专项经费落到实处,落实到急需的一线教师身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教师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以持续的过程深化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具有开放性、成长性、先进性、创新性、长期性的特点。精品课程的结项并不等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终结,只能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更新阶段的开始。结项以后的精品课程内容还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岗位需求、科研发展水平继续建设,其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均要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加以更新和完善。

6.加大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示范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296-02

当前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上很多单位和企业对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近几年教育部开始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并评审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几十个,随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也分别启动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评审工作。目前我校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几个,较好地发挥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本人在校从事实验教学好多年,非常熟悉实验教学示范中学的建设的条件、流程,以及在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该文我就来全方面的介绍下。

1建设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原则和目的

1.1构建体系,科学布局

努力推进国家、省和高校三级示范中心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建设水平,使之产生全国影响,发挥引领作用;着力推进省级示范中心建设,坚持提档升级和科学布局相结合,发挥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部分省级示范中心具备晋升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实力;鼓励和引导高校根据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校级示范中心。通过三级示范中心体系的建设,实现所有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全覆盖。

1.2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各高校要结合实际,依据各自办学功能和定位,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已基本完成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布点的高校要着力在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示范共享上下功夫,实现建设重点向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企合作实践训练基地转移;其他高校要着力在统筹规划、科学整合、拓展布局、完善机制、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条件和水平。

1.3统筹设计,联动建设

根据省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要求,结合全省高校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项目,系统设计,联动建设,协同发展,使各类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1.4突出示范,注重共享

省级示范中心建设点的遴选以受益面大、影响面宽、基础性强的学科为主,要有利于推进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省级示范中心的全面开放共享,有利于在同类实验教学中心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1.5动态管理,持续建设

建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定期考核、滚动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推动省级示范中心持续建设和发展。考核重点为实验室资源条件的持续建设、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项目、仪器及实验教材的开发、实验室开放共享运行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以及开放共享的绩效等,并视考核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资助或终止建设的处理。

2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2.1实验室的硬件不达标

现在许多高校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很成旧,包括实验室的环境存在很多弊端,这个包含很多方面譬如最基本的实验外的实验室分布图,引导牌等,还有实验室的安全方面,此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室的计算机等设备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存在这个问题主要是学校的资金不到位,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有的学校可能为了发展一个专业,会把资金投入到这个专业的单方面上,不能做到全面发展。高校现在的实验室都是分专业来划分的!有基础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数据库信息管理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我 们要保证每个类型的实验室能够等到均衡的发展,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存在。

2.2实验室的机制与实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是在二级学院下存立的,很多学校的实验室机制都不是很完善,没有独立的部门,更不用说有一套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实验人员的制度,实验教学的计划书,大纲等要求。所以说,现在我们必须要把实验室和其他专业的系部一样要独立,制度相关的制度,制度相关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实验室开放记录。

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很大的问题,现实情况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于教师队伍,不仅总量不足,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也不合理,高水平人才匮乏。究其原因,受传统观念和政策导向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在业务进修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与理论课教师存在差距,因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热情不够,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所以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得力,能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要由学术水平高的教授担任,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实验队伍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实验教师投身一线的实验教学。

2.3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待提高

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参与开放实验项目学生的受益面和质量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1、学校以实验室紧缺暂停开放,2、开放实验室里实验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失去兴趣,3、实验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不妥,导致学生失去课外实验的积极性。所以说,目前,实验室的开放是很多高校的大难题,必须要解决。

3创建实验示范中心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实验教学改革,科学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工作富有特色,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较好、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在同类高校领域有较大影响。

2)具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归口管理,实验教学资源集成整合,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开放运作,使用效益好,资源共享度高。

3)具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注重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经费充足,实验室装备先进,体现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4)具有胜任的师资队伍。注重实验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数量符合实验教学要求,富有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经验。有吸引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参与实验教学的政策措施,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5)具有自主开发的实验仪器。自主开发的实验仪器设备或装备占有一定比例,在同类型实验室中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

4结束语

建设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意义在于,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队伍素质和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加快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实践教学工作者只有积极改革、锐意进取、相互协作、开拓创新并形成合力,才有可能解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克峰.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