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美学素养

提升美学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美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升美学素养

提升美学素养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渠道,这要求学生在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对美术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该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本真,认识到美术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辅相成相促进的关系,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协调好“美”与“术”的关系,去发现“美”,辅以“术”,同时运用情感作画,达到提升美术素养的目的。

一、深入认知,准确把握“美”与“术”

“美”,作为一个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常常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当中。从哲学来讲,美学是人类审视现实,对艺术进行研究,包括美与丑的审美范畴,人类的审美意识、美术素养,以及美的发展过程和其中内在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以对美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科学。

“术”,是艺术的简称,艺术家借此来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当然其内涵中也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方法方式以及技巧技能”,即在美术领域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方法,操作的各种工具、媒材。艺术的表现,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美术”,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平面或空间、视觉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美术课堂的知识后,在美术方面形成的,对事物的各项认知,这当中包括:对美的感知、抽象化、思维、表达、创造再发挥、理解和参与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认知,以及在这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个人品质。当中还包括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理解、审美能力、对美的评鉴能力、对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力、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二、协调“美”与“术”关系,助推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并不是一门单调的课程,它是“美”与“术”的结合,是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也包含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当中,协调“美”与“术”的关系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是有“美”无“术”,没有任何实际作画的技巧技能,只有单调的视觉反应,无异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旦遇到真正的检验,便相形见绌;有“术”无“美”,没有对美的认识,没有审美能力,那么作出的画就完全没有情感,单调的画作显得毫无意义。

三、“美”、“术”协调,专攻于“术”,掌握方法,全面提升

1.转变教学观念,规避传统弊端,主动加强沟通交流

有鉴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下美术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身为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方式中的固定于课本和对学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美”的具体认知、对“术”的掌握程度、美术素养的高低,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也能将落后学生的水平尽快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

2.引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探索新知,提升能力

学生以往对“美术”的认知往往来自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实践,这样的认知来源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美术素养,缺乏主动性的认知只是一个对事物的单调反映,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只有主动实践,去探索发掘,才会有对美术素养的独到体会,这才会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之美,并能欣赏它,在此基础上自行创造出崭新的美,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认知和能力,才是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提高之本。

3.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创新

轻松活跃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两个因素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在这两个方面着力下工夫。活泼好动是学生的普遍特点,那么就要尊重他们,提供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享体会,主动要求去作画。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他们的闪光点,应鼓励他们去创新,敢想敢画敢表达,尊重他们内心的感触和领悟,在价值观选择上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这两点才是学生美术素养的具体表现,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显著提升。

提升美学素养范文第2篇

一、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优化英语教学环节

功能强大、让学生耳目一新的现代电教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能力拓展的空间和舞台,它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愉快地获取知识,轻松地运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1. 利用多媒体,积聚学生注意力,轻松学习

以往的英语课堂往往沿袭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读、反复背,接近于“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效率低下,可谓非意志坚强的学生不能坚持,因而整体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单调的课堂提供鲜艳夺目、风格万千的画面,学生不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in, on, under等介词用法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球和一个盒子的幻灯片,伴随着不同介词的展示,配上不同的图片,当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直观的图片时,知识的差异立刻就会伴随着形象的画面嵌入大脑,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本无需教师反复强调。

2. 利用多媒体,渲染语言氛围,生成动力

英语学科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语言学科的教学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恰当的语言环境能够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的英语教学,教师大多借助母语环境,牵引学生步入英语课堂。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煞费苦心,循循善诱,但学生依旧一头雾水,不得要领,因此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教得精疲力竭,很多学生在经历了一阵“配合”之后也就偃旗息鼓,彻底“歇菜”了,因为现实生活中实在没有运用英语的机会,缺少英语使用的氛围。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可以营造英语学习与运用的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课件中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植入一些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学牛津英语7A Going shopping, 7B Finding your way等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体会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意愿的乐趣。大凡遇到这样的场景,学生总是听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开口说英语,培养了敢于表达的习惯。

3. 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个性,增强自信

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的基础不同,学习的环境也有差异,有的可能在词汇方面存在缺陷,但朗读水平较好;有些学生虽然英语运用能力较低,但语法知识较好。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展现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凸显自己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找回自信,重塑自我。例如:针对那些单词欠缺,但英语朗读不错的同学,我让他们协助老师制作课件,在课件中伴音;而对于平时不善发言的同学,我利用多媒体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将他们推到台前,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开口能力。

二、 运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

1. 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以往的英语听力教学,习惯上都是按照学生听教材,然后完成听力练习这样的模式。教师和学生在反反复复地听读中搞清文章意思,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他们的自主品质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被磨灭。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听力训练中。如我在教学有关水果名称的内容时,给学生创编了一首Flash的《水果动画歌曲》,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边看Flash, 边识记词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个配套练习,让学生边听边完成填词,达到了巩固教学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词汇,还训练了听力。

2. 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提升美学素养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迅速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传播媒体,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许多忙乱,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目共睹。所以,客观认识网络媒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新媒体超时空、超媒体、自主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深刻地影响着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成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与世界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必需看到新媒体的“双刃剑”性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侵略极易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要适应这种信息环境的变化,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

媒介素养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一个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媒介素养教育从概念到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有学者指出媒介机构、社会组织、受众应为建构主体。

媒介机构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社会组织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广大受众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动力主体。具体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具体的实施力量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大学生还处在校园学习的阶段,所以在大学里开设相关课程是提高其新媒体素养的最好方式。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等优势,这样可以确保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老师的带领下获取对新媒体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技巧,这种集体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形成一种主动利用新媒体的良好氛围从而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种做法的优势是培养师资比较容易培养。另一种是把媒介素养内容融入或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实施,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必增加新课程,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德国,有关媒介素养的知识通常被放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并且是师范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宗教团体和社区工作者的经常性的讲演和宣传内容。

笔者认为,就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应该体现出多样化的原则,采取单独开课和融入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该先从选修课开始,然后慢慢上升到必修课。再者,从大学授课内容来看,尽管有些课程已经涉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比如计算机课程。但是涉及内容不多。再开一门选修课,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从已有的课程来看,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学是把媒介素养课程当成专门的课程开。

2.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媒介素养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迅速推广

随着新媒体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入,高校会自觉的意识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设立相关课程,但是这个过程毕竟非常缓慢。只有受到权威部门的重视,新媒体素养课程才能够快速进入大学生教育中去,进而得到普及。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基本就是遵循此发展路径。在英国、加拿大,都是先有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得到广泛认可,进而相关机构或职能部门出台相关制度,使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化,这个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可以避免这段漫长的道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其重要程度足以受到教育机构的制度保障。我国的教育部门可以像规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那样来确定大学生所要达到的新媒体素养等级。

3.培养专业的媒介素养高校教师

在大学校园普及新媒体素养知识,就现在的师资力量来看,明显处于匮乏状态,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培训制度。在澳大利亚,澳洲媒体教师协会提供一系列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并定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研讨会;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诸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服务。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可效仿他们的做法,由一些媒介素养研究机构或者著名大学的新闻院系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培训,以缓解师资匮乏的现状。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饱和,可以考虑将部分老师转向媒介素养教育中去。由于他们具有新闻传播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学习或培训能够很快承担起媒介素养课程的教授。

(二)社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社会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推动力量;学校提供条件,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执行者。如果双方力量结合起来,就会让大学生处在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浓浓气氛中。

1.组建媒介素养社会研究机构,支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

国外的经验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实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的支持。例如,美国的修女托曼创立的“传媒教育中心(medialit.org)”一直在领导着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

目前国内专业的媒介素养研究机构较少,也缺乏社会组织支持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谋求社会组织的认可,能够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效率。

在社会组织力量的推动之下,可以定期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讨会,还可以像国外一样组成媒介素养教师协会、媒介素养兴趣小组等,共同推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一系列活动的的开展。

2.家庭教育要转变对新媒体的恐惧

面对新媒体的负面效应,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没收孩子的手机,限制孩子的电脑使用时间,就连一些学校也采取过类似消极的办法。这些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媒体带来的负面问题。

家长应当先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以开明的态度看待孩子对新媒体的钟爱;在孩子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向其传授一些媒介素养的知识;生活中要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表达对孩子的关爱,防止孩子因为家庭的冷落而沉迷于网络中的虚幻世界。家长需要与孩子一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用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新媒体。

3.媒体机构利用自身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日本,报社在每年的特定时间会开放,以供学生参观,让他们了解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每年也会有专门的媒介素养知识宣传周,教授学生如何有效识别媒体信息。新媒体机构也可以定期向大学生开放,对大学生开展媒介技术教育,给予大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媒体可以适当的接受大学生制作的信息作品,使其参与媒体制作,比如大学生校园记者、大学生拍客,在具体的制作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信息制作过程,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三)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提升美学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鉴赏;感悟能力;艺术素养;文化性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当中,课程在艺术的审美鉴赏方面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而重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锻炼上,乃至课本中每一章的讲解都是按照步骤来操作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随后教师就演示,学生就模仿,最后就看谁的绘画技能和动手技能比较高,以此为优劣断定学生的成绩。在现行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不仅仅要美术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提升学生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升技能,方显艺术底蕴,彰显美术灵魂,扩展想象。美术不是逼真,而是创新,不是固守现在,而是展现未来,因此美术能力的和素养的培养尤显重要。

一、美术文化素养的提升——鉴赏与评述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当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关键,这关系到人格的培养和美术眼光的高低,继而影响到美术的表达和品位层次的高低。一个有着较高美术素养的学习者,在美术的技能表达方面一定是有自己情感的,而且这种美术的情感的表达能够感染别人。

我们美术课程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鉴赏与评述,从原始社会、先秦的美术作品到唐宋元明清的国画与书法;从景物的描述到情感的表达;从手工工具到艺术作品等,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这种美后面的一种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当中才产生了这种美,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美术的鉴赏和评述,然后才能正确地展开美术的教学和学习。

例如,在原始社会和先秦的艺术当中,我们要鉴赏的有甲骨文这一形象化文字;有良渚文化的玉琮、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盆等。从青铜器到秦陵兵马俑再到汉代的丝帛画,这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都是具有那个特点时期的烙印和文化底蕴的,而且展现了国家的生活特色。教师在学习的这个阶段,首先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对艺术的鉴赏感悟与评述,并且从当时的文化中反映出艺术发展的规律,这种鉴赏和感悟就是美术素养的提升,这种评述的能力就是对美术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原始社会的美术特点当中去思考当时的文化和风俗。因为是原始的耕作文化,所以在美术作品中凸显劳动场面;因为具有直观想象的思维,所以用象形来传达信息。社会的发展带动了铸造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青铜器,随后出现了铁器,这些展现在美术中的生活用品同样也是劳动用品,更是艺术品。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与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时代文化去鉴赏不同艺术品的特色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对艺术品的颜色、外形、质地、工艺展开自己的评述,这就是提高美术鉴赏与评述能力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花鸟画,以及历代名家的画作和书法作品等都是鉴赏的好材料,像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学生都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进行鉴赏。历代名家的作品都包括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的展示,里面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的体现,只有用感情去进行感悟,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谛。

二、美术能力的实践与锻炼——动手感悟体验

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感悟之后,就要以此来实践与提升美术技能,通过技能来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感悟理解。

例如,在美术的创作与实践课程当中,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藏书楼和现代的图书馆等,以及读书的名言,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以此来搜集一些与藏书有关的资料与文件。例如,藏书票的搜集与整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展开,让学生自己根据藏书票的内容与年代进行有效的分类。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模仿和制作,像基本的拓印工具和制作工具及材料等,运用纸版、孔版或木刻等方法制作藏书票,教师通过介绍一些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藏书票的功用和审美特征等,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动手去验证美术实践操作技能的基本理论,同时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此外,在实践的创作与尝试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亲手制作贺卡或者通过电脑制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结合运用基本的美术原理去点缀自己的贺卡,或者学习制作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最后大家在一起交流。这种方式将美术的鉴赏与评述带到了实践的阶段,成为了在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体会感悟美术内涵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动手的活动引入到课堂之中。

综上所述,在美术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塑造美术课堂文化艺术氛围,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学习锻炼,更是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有效地结合课本,拓展其中所含的教学内容,与美术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且灵活创新,从各个角度提升美术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谢泰来,《民族艺术研究》,1990.03

2.李华英,《火的艺术》,《江苏画刊》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08

4.高明,《美术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5.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中华书局2008.01

6.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提升美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美术素养;美术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93-01

由于美术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会通过课外的一些社团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更能发掘学生的潜力,促M学生美术特长的发展。活动的开展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将美术兴趣小组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下面,教师要研究如何组织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一、立足教材,安排活动内容

组织社团活动的根本是要立足于教材,社团活动的安排是美术课堂教育的延伸,要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两者要做到相辅相成。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将课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与生活相结合,能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弥补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中国青铜艺术”一课讲述了青铜器的发展。讲完这一课之后,教师针对这一课的内容安排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商周的青铜器,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在参观之前,教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流利地讲解青铜器的历史和发展。有的学生惊叹:原来有这么大的鼎。也有的学生提问:这些青铜器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可以保存这么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投入,对青铜器有了自己的认识。学生们通过亲身参观,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仅提升了美术素养,而且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安排社团活动一定要源于教材。

二、自编教材,明晰活动目标

除了利用美术课程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己创编活动教材。教师自己创编活动教材时,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编出来的活动教材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会更紧密,比较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够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例如,教师曾经编过活动教材《百变的衣服》,这个活动教材就是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衣服为主题。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衣服的照片,让学生们了解衣服的结构、特征和元素以及不同之处,接着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最想要的衣服或者想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并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那件衣服。学生们画的衣服都很有特色,男同学大多画的是超人、蜘蛛侠,也有的画的是小西装,想象力十分丰富。女同学有的画长裙,有的画的衣服带着翅膀,五颜六色,都很漂亮。最后,教师还要倾听学生们的想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述自己画的衣服的特色,再根据学生们画画的特点和讲述过程,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夸奖,来增加他们对美术绘画的热爱。自编活动教材的选题应源于生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种社团活动针对性较强,而且十分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可以较快地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

三、多元展示,激活活动热情

教师可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艺人的工作室、画室,学习民间艺术剪纸、泥人,邀请美术界专家授课、讲座等,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例如,在班级内举办健身绘画活动时,教师把家离得比校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引导他们观察小区内的健身活动、器材和锻炼方式,并鼓励他们参与进去,让他们一起运动,锻炼身体。在锻炼的过程中,他们对运动有了自己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健身绘画创作。教师又和学校宣传部门进行协调,把班级学生的作品放到宣传栏进行展览宣传。学生看到自己的画在宣传栏里展览,十分开心。还有的学生问:什么时候再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学生天玩、活泼,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与热情。健身绘画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让他们对社团活动充满了兴趣,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社团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十分有效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已经开始通过社团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但是一个成功的社团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准备,付诸实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笑颜.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2014(04).

[2]朱海燕.初中美术社团教学与管理初探[J].学科探究,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