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考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民间音乐;传承
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以后,中国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中曲折前进的。从西学东渐到学堂乐歌。西式音乐教育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在的支持下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从而掀开了中国音教史新的一页,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异质艺术文化,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现如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300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由此又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以西方欧洲音乐为中心论、中国音乐落后论、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我们这些“科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二、民间音乐不能在不经意间灭亡
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外来文化,不少人开始追求新鲜艺术时尚的潮流,而疏忽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表面上看民间音乐还在静静地流传繁衍,然而它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已经慢慢丢失。以电子音像产品为主的新时期音乐传播文化使大众的音乐欣赏渠道变得无比广阔,口传心授的民间音乐已经逐渐写入了教科书。
如果意识不到这些问题,那么可贵的民间音乐遗产就会在不经意间消散。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的昆曲被列为世界首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古琴、南音、侗族大歌、粤剧、藏戏、花儿、呼麦等29个项目列入该名录,中国成了世界上列入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三、扬州民间音乐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有着深厚的文明史和江淮文化底蕴。民间音乐非常丰富且流传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如扬剧、扬州清曲、扬州平话、道情等。这些都来自于扬州人民的生活,与该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经验密切相关,并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就拿扬州清曲来说,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等,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民间曲种之一。清曲音乐属曲牌体,伴奏以丝弦为主,曲词优美,意象深远。这些充分的资源既有传统的文字记载资料、音像资料,也有现代的网络音乐形式等,完全可以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这样既在弘扬、传承和保护本土音乐资源的同时,又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内容健康的文化精品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确实有利于加强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并激发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地方高校开发和利用本土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地方高校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艺术,保护区域艺术文化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将具有极为重要的建设性价值。
1.实现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
扬州民歌丰富繁多,20世纪80年代,扬州文化部门创作组曾编辑了三册《扬州民间音乐资料》,辑录了扬州民歌近千首。《拔根芦柴花》就是栽秧号子的代表作品,它既有江南俚曲的委婉缠绵,又兼北方的高亢嘹亮,现已唱红大江南北。另一首邵伯民歌《撒趟子撩在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亚洲民歌。
另外,扬州的文艺团体在向高校介绍本土民间音乐方面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2010年,由扬州曲艺团和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曲艺50年扬州大学专场演出》,给高校的学生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享受,这些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通过他们的欣赏形成感受之后,不仅可以在更多的观众心中产生共鸣,还可以将扬州本土音乐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2.促进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学校音乐教育,在时展的高度上,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浸润在民族音乐的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扬州民间音乐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成立了扬州民间音乐研究所,这是第一家专门研究扬州民间音乐的机构。扬州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夏峰、戈弘、韩月波等受聘为特约研究员。此次民间音乐研究所的成立,意味着民间音乐将走出大学,面向社会。在研究范围上,不只局限于扬州本地,还将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整理、研究。并定期组织音乐家们外出采风,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扬州民间音乐文化论坛》上。
关键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思考
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出台,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1]两门课程的整合打破了长期以来两门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其整合来优化课程结构,从而构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使音乐理论学习与音乐能力的培养相互结合。
一、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中重要的两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乐理》是最基础的理论课,《视唱练耳》则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两门课程是独立分开进行教学的。在课程设置上:
《乐理》学习一学年,每周两节课;《视唱练耳》学习两年,第一学年每周四节课,第二学年每周两节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能够比较全面及系统的完成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但缺乏两门基础理论课之间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感到有疑惑,知识点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以后的教学目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2]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四年的时间中尽可能多的掌握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届毕业生就业以后的信息反馈当中得知,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让我们的学生如何去掌握最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以便于传授给他们的学生们,这是传统高师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1.课程设置的突破
以往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是进行分离式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中我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两种教学的脱节,独立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相对缺少连续性,并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练习也不多,所以在学生的学习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惑。自《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整合以后,在课程设置上也与之前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上有着明显的对比:《乐理与视唱练耳》共开设两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周课时为6节,第二学期为4节;第二学年的周课时都为每周2节。这样整合后的课程设置在总的课时量上较以前相比相对减少,但整合后的课程有机的将乐理和视唱练耳的知识点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大大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教学方式的优化
基本乐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内容的讲解上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死记和练习,这样就出现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3]从而影响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从简单的节奏到复杂的节奏练习,视唱从无升无降号到有多个升降号的训练;练耳则是从单音到音程、和弦、旋律等。通过我几轮的教学下来发现,学生初学时还能跟上步子,但随着难度的加大,理论知识的缺乏和不熟练,视唱练耳也就慢慢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首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此课程的教学。比如在教学中可使用多媒体音乐课件,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视频这样的特点,因此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4]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不仅仅掌握各理论、视唱、练耳的部分环节知识点,又可以在视唱和练耳的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弥补在视唱和听记环节中的不足,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相互贯通,实现两门课程的渗透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视唱练耳的学习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同时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其次,《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是音乐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两门课程学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其他各科的学习和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因此,针对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我们必须对以往传统、单一的课程加以改革,使之具备技能性、师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现代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本专业各学科之间相互融汇贯穿,这样既使他们获得一定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学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而且还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模式的教学,实现了《乐理》与《视唱练耳》教与学的结合。
再有,就大多高师院校而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大多都采用班级授课制,并未按照学生的专业水平分班,这样每班学生的总体水平就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进行规划式教学。可根据每个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成绩或入学考试时的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成绩作为分班的依据,让同一水平的学生划在一班,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我认为可以在院系中适当的举办一系列学生视唱音乐会,在音乐会中也可插入乐理和练耳的内容,它不仅是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实践和检验,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本课程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在此课程的学习中提倡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提高。学习地点不仅仅只局限于教室和琴房,学习用具也不再局限于纸笔和钢琴,[1]在学习中可使用视唱练耳学习软件,如《Auralia》和《EarMaster Professional》这两款软件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广泛使用。[4]如果学习者通过计算机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练习,其听觉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结语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来说是一门新型的课程,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理论教师和全国广大的专业人士、音乐同仁一起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统一认识,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雅先.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
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周燕.高师音乐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合并初探,科技
信息,2008年第8期
[3]杭丽华.高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民族音乐,
2008年第1期
[4]杨婷,张义瑶.多媒体音乐课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针对过去某些程序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供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其他阶段、类型的音乐教育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师范性。
基础性。指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虽然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是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单位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中,除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之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打好宽厚的基础。
专业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对于普通学习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其目标是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如果说,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即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理论、音乐创作专门人才(即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作曲家)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以培养中小学的教师为主要目标。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必须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在这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包括三大部分。即: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1、素质教育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指的是一般大学本科生。包括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在以往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称之为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课、文化、教育课程、体育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等。由于在高等师范院校中,从培养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师资这一目标出发,从教育部到各大学都有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统一规定,各院、乡专业没有太大的自主权,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专业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大致有如下类别:①音乐审判类课程;②音乐表现类课程;③音乐创造类课程;④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⑤音乐教育类课程;
音乐审美。是音乐艺术和音乐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人类的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音乐美和接受音乐美的活动。为了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中。也必须以音乐审美的理论作为统领。
音乐表现,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实践性特点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必须重视音乐表现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声乐、钢琴、合唱与指挥、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合奏、艺术实践等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创设的教学领域。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应当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使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类别,成为促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腾飞的两扇金色的翅膀。
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与自然社会民族等。此外。应在其他课程中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的讲授。一方面从文化脉络中来介绍音乐。另一方面注意音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讲授。
音乐教育类课程,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类别应当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材教学与教案写作、教育实习等。
3、专业选修课程
摘要: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人们所期望的效果仍有一定的距离,其中存在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对此,笔者就这一现象浅谈两点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思考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重要的素质教育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为此,教育部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基础上,于2006年又特别颁发了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此来推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文件明确规定: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艺术类选修课,并取得不少于2学分方可准予毕业。同时还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以此来促进和加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高校都加强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设力度,纷纷开设了各种类型的音乐课程,使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公共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音乐教师们也在积极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中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是最具代表性的问题。
目前,各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每学期报名选修的学生往往是诸多选修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最早名额爆满的课程。但在课程开设中却又常常出现学生逃课、学生不喜欢上课等“反相”,且这一“怪相”在多数学校中都普遍存在,致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一下现象产生的原由。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工作者,在此也想浅谈一下我的两点思考。
一、加强对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机构和师资队伍管理的力度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大多是挂靠在学校团委的音乐教研室,教师们多是以行政工作为主,音乐课程教学工作为辅的兼职老师。从教研室首要的教学研究功能而言,教学单位挂靠在行政部门不利于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学和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不同、传达文件精神内容不同,行政部门教师对于学校教学方面信息的获得则相对闭塞些;教学单位每周对教师进行的是教学研究活动,而行政部门却组织的是政治学习,这些造成老师们在教研上缺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教学管理而言,挂靠于校团委的音乐教研室不属于教学部门管理,按照行政职能划分是不下达教学任务的,所以也不存在教学检查,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形成在教学态度、科研水平等方面远不如其他学科的专职教师。从师资人数而言,现在大学规模学生人数多在万人以上,而音乐教师人数常常不足十人,师资力量显然不足。加之老师们多以兼职为主,日常的行政工作才是她们的专项工作,整天被繁杂的工务缠身,而上课只能作为一种兼职,工作重心无法放于教学上。从课时、课酬等方面而言,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多为一学期(30―36个学时),且每周只上一次课;课酬上,行政教师兼上课程只能拿到同级专业教师课酬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公共音乐教学的兼职教师的支撑评定也没有明确的评定制度。这些都造使教师们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教学严谨行放松了,教学质量也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以上现象造成对教学质量不利因素的影响,笔者建议学校领导,特别是负责分管教学的领导应加大对“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对于大学生全面地、和谐地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改善因音乐教学机构放置于非教学机构管理,造成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而影响到教学的现状,以便及时提高学校公共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加强对公共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的力度
随着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逐步加强,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旧的教育体制影响,目前的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更不可能得到全面展开。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公共课程都以选修课形式为主,其中又以音乐基础与欣赏为主要教学内容。毕业于音乐院校的教师们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几乎都在沿袭着音乐专业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和模式。介绍作者生平、讲解作品创作背景、分析音乐曲式结构,甚至是直接解释音乐等。这种单一的,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教学也直接抹杀了音乐艺术自身的魅力,是形成学生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怪相”发生原因之一。针对此现象,笔者认为,作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们首先应摸清你所教授对象的层次。大学生的选修课多安排在大二进行,教师在开课前的申报表中都有对课程的先修要求。为了合理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先修要求中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把没有基础的学生或有一定基础、特长的学生进行划分--普及班或提高班,以便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免造成“胡子眉毛一起抓”,避免无基础学生感觉太难,有基础学生又觉太简单,最后对课程内容都失去兴趣,都不喜欢音乐课了。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课题组在教育部艺教委的组织指导下,编制了本门课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根据纲要组织专家编写了这门课的推荐教材。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介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树立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为人师表,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
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
通过学习,明确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熟悉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能独立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
进一步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了解国内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了解国内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拓展教学与研究视野。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等方面。
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涉及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关系等内容。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涉及学校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音乐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展望以及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音乐教材分析”涉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实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用教材的选编原则,编写理念、编写内容、课例及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理解学校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标准等内容。
“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包括学校音乐教学原则、模式、音乐心理发展分析和普通学校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及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学习现当代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音乐课堂教学的备课、教案编写和上课等环节。
“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学习评价的理念、过程、方法;掌握音乐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基本方式;通过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学习与探讨,评价教师的教学组织、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学绩、学力的考核指标、命题设计及评定标准。
“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辅导课外学生乐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及音乐主题活动,以及策划、组织、辅导社区的群众性、社团性的音乐活动等内容。
三、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方面,“纲要”要求:1 重视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及音乐教学技能的同时,激发音乐学习热情,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充分认识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要掌握教育教学原理,也要坚持联系教学实践。在有目的地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加强见习、调查、试讲、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鉴于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堂教学经历,建议在此课程学习之前,有教育见习作为预修课程,使学生从教学现象和问题思考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3 音乐教学技能掌握与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力求在关注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调研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培养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为学生音乐教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条件
在教学条件方面,“纲要”分别从教师和教学设备两方面作了要求:1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最好具有学校音乐教学经历。2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微格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应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音响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小学、中学和高中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教学课件及网络资源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音乐课堂教学用乐器,如:竖笛、口风琴、奥尔夫乐器等。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方面,“纲要”要求: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读书笔记、阅读卡片、课堂教学设计、模拟试讲、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和程度,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出整体性的学习评价。2 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在分环节试讲、分专题试讲、小组试讲以及模拟课堂试讲中,对学生的备课、说课、讲课及教学反思进行自评、互评、他评。3 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和教学创新能力、音乐课堂教学基本操作能力、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水平、教材分析能力的质性和量化评价。建议平时成绩占30%―40%,考试成绩占60%―70%。4 一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建议第三学年开设本课程。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特点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必修课的教学,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这门课程教学的推荐教材。这部教材以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为编写背景,将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作为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遵循原理与操作相联系、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其内容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
其课程总目标体现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为教育实习及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选编教学内容体现了原理性、学术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兼容的特点,体现三个结合的原则
1 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内容既体现了音乐教学论的基本框架,也关注了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前沿、热点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理论的介绍,也有现当代教育思潮的阐述,使学生能及时追踪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较快地衔接和适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为学生教育实习和继续发展打下基础。其内容体系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和音乐教材教法两部分,既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也包括了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学习。
2 国家课程指导与校本课程研究和校外音乐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内容体系不仅考虑了《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同时又联系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将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纳入教学中,强调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学校及社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
3 音乐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系以音乐教学实践为引导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并侧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分析。避免孤立陈述基本概念和具体教法,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分析中,将音乐教学的概念、定义及原理适时、适量地穿插其中,体现了学科理论的基础性、教学改革的前沿性及实践活动的操作性。
三、教材结构便于学习和阅读,具有可操作性
教材体系和结构从历史到当代,从原理到实践,从课堂到活动,从教学到评价,具有内容的跨度和张力。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习目标”为引导,以“相关链接”扩展知识视野,以“思考题”促进教学反思,以“扩展阅读”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不仅能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和继续进修的音乐教师们提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支持,并通过阅读和学习,促进他们以新的视点和角度来面对和探讨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