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的总体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的总体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的总体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总体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小城镇的脱颖而出,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我国城镇建设的进程。基于暴露的问题,笔者在下文中详细地对当前我国在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与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我们的城镇规划管理从理念到手法都相对落后了,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长远的投资眼光。如尚未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由于没有意识到规划本身也是资源和财富,在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中缺乏经营意识,以往的许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点不合理,不能带动周边土地的滚动开发升值,造成大量城镇建设资金的流失。

2、规划体系不完善。常出现的现象是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建设,不顾小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盲目拉大城镇骨架,忽视实际的到处建设,既没有真正把城镇建好,又浪费大量人力,大面积的耕地,结果欲速则不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3、忽视城镇特色,面孔单一,城镇建设的品位、档次亟待提高。从而导致规划滞后于建设及规划执行不到位,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如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等不良现象。

4、管理手段亟待更新。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信息通道有限,不仅管理上相当困难,而且容易造成差错,使规划建设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技术标准不一致、信息资源不共享,也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小城镇建设总体科学规划

上述分析说明,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1、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化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科学规划对小城镇的和谐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好科学规划,又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通过区域、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各小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②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及环境生态规划。特色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加强管理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充分给予小城镇建设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使“块块”管理和“条条”管理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小城镇的综合管理,包括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交通等,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管理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协作。认真落实国家、省颁布的城市规划建设、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城镇管理的法规与制度,使城镇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提高人们的科学规划意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甚少,人口却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当今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点和突破口,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对规划建设好小城镇的决心和信心。

4、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结束语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集镇的桥梁和纽带,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城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龚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广东建材.2010(06)

课程的总体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城市规划;

1、GIS与城市规划

1.1 G1S概述

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 “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丨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空间分析源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和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是对分析空间数据有关技术的统称,空间分析的目的是:①有效地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数据,如绘制风险图;②理解和解释生成观察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如住房价格中的地理邻居效应;③预报,如传染病爆发;④调控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如合理分配资源.

1.2 GIS用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城市规划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问题更加复杂多变,这些都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而产生的GIS这一高新技术包含了处理地理信息的各种高级功能,它所具有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可视化等功能使其成为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强有力支撑工具。城市规划的主体是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它要为城市经济产业、政策措施等非物质规划对象提供实体空间,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决策,空间是城市规划的主角。而GIS有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在GIS中也是核心要索,城市规划和GLS的“空间"本质相同,二者在’空间’有相互借鉴、吸收整合、集成的切合点,所以将(GIS技术应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在实践.是必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GIS 的应用可以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从设计到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到成果出来,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等方面,可以说,GIS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

2、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GIS技术,结合传统的基于CAD的规划实验技术可以逐步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模式,由此来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而且由于GIS技术日益被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中,特别是目前各个城市纷纷建立了基于GIS 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规划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作为未来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专业教育也要加强对G1S知识的传授,否则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将不能很好地胜任规划设计和管理丁作。我的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层次,相应的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也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主干教学课程。因此在这两种核心专业实验教学中引人GIS空间分析技术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2.1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总体规划的特点在于其战略性,它强调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性质、规模等事关城市全局问题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因此,让学生规划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GIS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城市总体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2.2应用实例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适宜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要确定土地对开发建设用途的适用程度,为建设用地的合理选择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是GIS技术在规划编制领域内相对最成熟的应用,它综合了 GIS的各种空间分析技术,如缓冲分析、叠加分析、数字地形DEM构建、表面分析等。在城市规划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主观定性判断上。其分析结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并且常常因人而异。而GIS 可为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方便、逼真的定量分析平台,具体的实验分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等高线或点高程数据在GIS中构建城市规划区的数字{程模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在GIS中计算出坡度在30%以下的地区作为可能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2)对生态保护用地、基本农田保护K、水域执行缓冲K分析,缓冲距离可根据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或14行设置。这些特殊用地及其缓冲范围内的用地应从规划范围内剔出,不作为可能的建设用地考虑;

(3)建立现状及规划道路、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范的不同距离的缓冲区;

(4)将2和3步骤中得到的图层作叠加分析,距离现状和规划道路以及现状城市建设范围较近的可能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距离较远的则作为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适宜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奠定基础,也为确定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和空间范围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进一步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G1S 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和分析决策7:具。但应看到,GIS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对于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来说不可能全面教授和学习GIS知识。因此,重点教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于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GIS技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必要的定量分析方法,由此来对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逐步构建以“ CAD + GIS”为技术支撑平台的全新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这既是今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课程的总体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规划教学 换位思考

城市规划是一个包含众多学科知识的特殊工科专业。在规划过程中既要体现规划者思维的严谨性,又要体现其高度的创造力。通常在教学中,已经将规划中涉及的各种学科知识分离成各门课程来进行讲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其规划作品常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作品过于严谨呆板,过分强调规划中涉及的法律、规范、各种学科知识中的细节问题,欠缺个人想法,缺乏创造力。另一种则是理想化地体现个人创造力而缺乏对法律、规范、各种学科知识中的细节问题的思考,使得规划作品缺乏学科严谨性。而这两种问题都是学生没能够很好地将所学各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性地教会学生在理解各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的引导方法很多,如案例解说、增设规划实践环节、展开课堂讨论等,其中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可以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换位思考顾名思义,就是转换规划者在规划时的思考角度。在规划中常见的思考角度有四种,分别为管理者角度、投资者角度、使用者角度和工程技术角度。

一、管理者角度的思考

所谓管理者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以城市整体规划为例,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规划方案必须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且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这样就意味着规划者要高瞻远瞩,能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而这种思想高度要与管理者思考角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这就意味着城市总体规划受到城市管理者思考角度的影响。对于城市的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其自身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的,里面已经包含了管理者希望的一些城市建设要求。对于各种专项规划而言,同样不能摆脱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要求,这样各专项规划之间才有统一性和协调性,避免各种系统工程之间相互制约,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以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为例,规划期内自来水每年增加的供应量必须与规划期内每年城市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等产业用水的增长量保持一致,否则增加的自来水供应量多了会出现浪费,少了则导致城市用水紧张。而规划期内每年城市生活用水的增长量与每年城市人口增长量相关,每年产业用水增长量则与每年城市各产业增长情况相关,城市人口增长情况和城市产业发展情况都会直接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

以上各种规划都表明,规划中要经常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实际上为了避免规划者出现短视的情况,国家的一些法律、规章制度,以及行业规划中都作了一些明确的硬性规定,如,城市各种建筑用地的容积率规定,城市道路宽度的规定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产生这些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条例的缘由。最典型的如城市建设法课程的学习。

二、投资者角度的思考

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工程项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非营利性质的工程,如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城市防灾减灾系统,等等。有的是营利性质的工程,如商品房住宅小区、商业楼盘等。非营利性工程的规划往往由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出资,投资者通常希望通过规划使工程项目在达到预期目标或实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投资尽可能少。而盈利性工程的投资者则多追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因此针对不同的投资者,规划中也要以不同的规划思路来选择适合的规划方案。因为现实中规划方案最终能否实现也往往由投资者来决定。

希望学生学会以投资者角度思考,进行规划的代表性课程是工程概预算。当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只要提及以投资者角度思考规划方案,就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避免盲目性。除了工程概预算课程外之外,很多规划类课程的教材都会不断强调从经济上评价工程项目规划方案,其实这也是以投资者角度来思考规划的。

三、使用者角度的思考

规划方案最终要通过各种具体的工程项目来实现,于是便有了使用者。使用者使用方案时会发现规划中的各种细节问题,所以评价规划优劣的又一种思考角度便是使用者角度。一个优秀的规划方案往往更注意各种细节,并考虑到使用者的利益。例如,我国城市中常见的“看海”在欧美的大城市中却很少见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城市排水规划方案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以前的规划者很少考虑使用过程中排水系统常遇到的堵塞和降雨峰值问题。又例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中公交站点的设置,不恰当的站点设置不仅会使公交搭乘者感觉不方便或者不安全,还会引起路段交通堵塞等问题。所以当从使用者角度看待规划方案时,会使规划作品更注重细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规划方案的质量,并有助于规划者整理思路,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各种工程项目。

虽然这种规划角度并没有在某一门规划课程中单独体现出来,但是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合理性和规划者的创造性往往来源于此,可以说是对规划较高层次的要求。

四、工程技术角度的思考

首先,实现一个工程项目除了规划阶段还包括后期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实际上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是以规划为指导的,而规划中的详细规划阶段也包含了初步设计的内容。可见规划并不能脱离其他工程环节独立完成,工程建设中的一些规范除了在设计和施工中要遵守之外,规划中同样要遵守。例如城市管网布置中各种管道线路之间的间距规定了最小值,建筑场地的选择要求,等等。其次规划中的方案要具有可实施性,不能摆脱现有的工程技术水平而存在,如在火山口上规划一个别墅或者在很难铺设燃气管网的地区大范围规划燃气管网设施,这样都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规划中从工程技术角度思考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工程技术角度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详细规划阶段和各种工程项目规划的详细规划阶段,所以在教学中也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划的严谨性。

总之,要使学生规划严谨且富有创造性,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一个规划方案从几个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分析,就能极大地提高规划的质量,使其成为一个较好的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高立胜,毛世英.换位思考: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J].哲学研究,1994(1).

[2]陈军.换位思考——面向贫困群体的城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5(1).

课程的总体规划范文第4篇

城市规划专业 环境影响评价 宜居环境 人才培养

一、开设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必要性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规划等的实施所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评价,并在不利情况下提出改进意见或替代方案的过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形成初期就参与其中,并贯穿始终,作为政府部门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战略层次上重点论证规划中未来开发活动的布局、结构以及资源配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提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并从总量控制的角度提出规划中的可行项目和限制项目。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规划专业的结合。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城市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编制规划应当注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城市规划实践及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对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各个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前瞻性地考虑环境影响,避免或降低不利的环境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城市规划实践的现实所趋。虽然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不需要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师,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和知识,可以增强城市环境教学内容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规划能力和规划成果的质量,以及规划成果的成功审批。

3.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完成,归根到底,还是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健康的、有文化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准则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两方面着眼,合理选择适于开展城市建设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物理环境与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同时,着力营造城市内部的人工生态环境,通过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建筑物合理布局、减灾措施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做到对外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内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乡村关系和城市体系。

二、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重点――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宏观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比如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等,并对城市发展中的重点专项或部门性问题提出引导性、控制性的框架,以指导部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这些内容一般是通过土地利用政策影响供求关系,对开发活动在整体上起到引导作用。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密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对规划内容中的(1)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并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2)提出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公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这两方面规划内容的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宏观性和规划性,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强调这两方面不仅应对于整个城市,而且应对于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规划内容中的(3)确定主要交通设施的位置,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走向,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城市地铁、轻轨走向及车站位置;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容量;(4)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信、燃气、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这两个方面主要涉及城市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这些规划内容的实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也是目前城市环境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中,加强在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和意识,是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也可为下一步开展具体市政工程项目提供有力指导和技术支持。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交通、能源、水务(供水与排水)、环卫规划方面。

3.规划内容中的(5)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6)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7)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及防治污染措施;(8)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风貌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专门保护规划。这四个方面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等保护与建设,是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的有力保证。此方面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规划目标的可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相容性,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公众对此规划目标的支持力度。

4.针对规划内容中的(9)确定城市防灾要求、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规划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并强调从规划层次采取降低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的措施和预案。

5.规划内容中的(10)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11)综合协调市区与郊区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这两方面关系到规划区内不同地区之间、规划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公平。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可能的社会影响方面。

6.规划内容中的(12)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可看成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近期实现,教学中应突出近期建设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研究,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课程的总体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决定》的出台,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因而,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职业教育必须根植于区域经济,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应紧盯区域产业总体规划

高职院校能否建立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遵循地方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能否遵循区域产业总体规划。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必须紧盯区域产业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自身发展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抓住机遇,研究区域产业总体规划,切实寻求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主动对接,打造核心竞争力,把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国家长远发展需求,“一带一路”重要战略部署的提出,给丝绸之路重要支点西咸新区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通过实地调研,西咸新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建设集约紧凑、生态低碳、和谐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包含沣东、沣西、秦汉、空港、泾河五大新城,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商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物医药、康复保健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未来西咸新区将对于带动大关中、大西北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辐射新区周围,职业院校林立,而且90%都是陕西区域内生源,伴随着西咸新区的历史发展机遇和产业布局,再加上国家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天时地利人和。职业院校发展紧盯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发展职业教育,设置院校招生专业。学生毕业生可在区域内就业,既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又能很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稳定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职能。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紧贴产业实际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紧贴产业实际,要认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发展实际、专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就业岗位关联度分析,确保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确保专业建设紧贴产业结构,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就业岗位。要开展区域产业调研,了解区域产业结构基本动态,了解企业生产转型升级的信息,及时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等,科学确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等。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变化, 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出发,合理制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设置规划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紧贴区域产业发展实际,还要必须下大力气加强与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争取企业的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一是实现校企之间合作共育技能人才,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核评价、学生实习就业等。二是要实现校企之间共建实训基地,吸引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实训设备和资金等。三是要强化校企合作要共享优质资源,动员企业与其共享优质生产技术,实训设施,技术能手等。四是要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