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儿童文学
随着自闭症儿童人数的不断上升、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的更新,更多的人开始接触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群体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是众多被关注问题中的重要一项,也是关系到自闭症儿童未来发展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相关研究现状为:“1.自闭症儿童的公立教育机构缺乏,民办教育机构混乱。2.自闭症儿童专业教师严重不足。3.家长普遍缺乏自闭症相关知识。4.缺乏权威的自闭症诊断机构和专业的评估人员。”[1]由目前的现状可推断出自闭症儿童教育仍存在很大缺陷,而相关其教学内容的研究及学科链接牵引的意识更是研究中的空白点。因此,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学科间牵引互动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会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
之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要一项,便是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是人类展开思维活动,彼此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一个人顺利适应社会发展、接受社会知识的重要工具。自闭症儿童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严重障碍,其主要表现在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迟缓,主要问题是无语言、说话声音小、口齿不清楚、发音吐字不准确、语气不当、不会表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培养是时展的基本问题,已成为特殊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研究问题,也是特殊教育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语文教学是儿童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一项,也是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语言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1997年,庄文中曾在《中学语言教学研究》,第一章中曾明确指出:“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语文教学的目的,实质上就是预期的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是人们对语文学习行为主观上的一种期望或理想设计。”[2]因而,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儿童的语文学习,都是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因为语文教学的这种特性,我们已将其应用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中:“1.培养智障儿童倾听能力,是发展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2.创设情境,选择生活中的话题,培养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3.利用看图阅读课文,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发语言表达能力的潜能。4.进行词汇、句子、篇章的趣味性语言训练,增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5.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积累语言,从而提高智障儿童说的能力。”[3]
通过联系、牵引、研究,我们可以考虑到:语文教学对于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有其重要的意义,应用语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手段可以达到对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培养的目的。
对于其语文教学应用内容的选取,我们应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特点。自闭症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其语言感知能力弱,但有研究表明,其对于“触碰―回应”系统有一定的关注力,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音频书作为其教学内容,一方面,让其通过触碰书本上的突起点,得到声音回应,以吸引其注意力,达到集中其关注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其在声音感知过程中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从“听的进去”到“说的出来”的最终目的。同时,研究表明,一部分自闭症儿童对于强烈的色彩,有其感知力。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采用绘本作为其语文教学的内容。绘本上图画色彩鲜艳,会给自闭症儿童以强烈的色彩冲击力,以达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同时,配合上老师对绘本内容的讲解,以达到培养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自闭症儿童语文相关教学过程中,应选取儿童文学方向的相关读物,例如:图画书、绘本、音频书。而读物的形式和内容也有要求:读物所要达到的第一点要求,便是吸引住自闭症儿童的注意,自闭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是其教学过程中的阻力,因而读物形式应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便是声音的配合,必须在其注意力集中之时,给予其声音的刺激,以达到培养起语言沟通能力的作用。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自闭症儿童在认知、思维、社会等芳年存在其特殊性,语言障碍表现有鲜明的特色,且个体间差异较大,因而对其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方法应各有不同,对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应是量身定做。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儿童文学的发展仍不充足,主要表现在:1.儿童文学创作针对角度90%以上是正常儿童,仅有不到10%的作品其针对角度有一定的延伸性,其中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儿童文学几乎为0。2.对于特殊儿童相关儿童文学的研究,立足角度较为局限,仅存在与图画书角度,较少有对绘本、音频书的相关研究。因而,若想对自闭症儿童语文教学进行发展与改进,首先便是从其教学内容“相关儿童文学作品”的发展着手。
总体上来说,目前自闭症儿童教育发展,很不完善,亟需对其进行发展、创新。而语文教学的具体应用,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一项新的突破。一方面,可以为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提供新有新意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与自闭症儿童情况相结合,可以为自闭症儿童教学提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更好地体现、贯彻学科间的连接、渗透、转换的思想,为相关研究提出新思想,新思路。希望,每一位自闭症儿童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肖李娟,张兴伟.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科教导刊,2011,2(下):175.
其一、说话时语意不符。盲童对听觉的依靠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去运用其它感官感知事物,认识世界。对许多事物缺乏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头脑中记住的许多词语由于缺少视觉表象而导致概念不正确或不清楚,从而导致说话时语意不符的现象。
其二、在现实生活中盲童虽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许多事物,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很难呈现出这些事物的具体形态,往往出现语无其形的困惑。如:盲童每天经常听到公鸡的叫声,却并不知道公鸡的外形特征;知道飞机是一种交通工具,能在天上飞,但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这些都给盲童的正确的理解与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弥补盲童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感性知识不足的缺点,使他们茅塞顿开。从而使课堂上的“教有所指”产生“学有所知”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直观教学既充分发展了盲童的各种感官功能,提高盲童视觉以外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同时也丰富了盲童的内心世界,大大提高了盲童的学习兴趣,增进了盲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使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盲童的心中。那么直观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触摸教学教具
盲童的视力缺陷,使盲童对许多事物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形。直观的教具能够使盲童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具体形态,了解物体的特征属性,加深了盲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课堂上可采用直观的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跳伞》这一课时,我拿出一般的雨伞作为教具,让学生触摸其结构后再讲解降落伞的结构和性质与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对于小学生来说,“浮力”问题很难听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尚“捞铁牛”的原理,讲课时,我事先准备好了船的模型、水盆和沙子,让学生亲自演示捞铁牛的过程,学生们跃跃欲试,激动不已,兴致很高。让学生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触摸瓶子里的水的变化,再一边理解课文。这样不但易于理解,而且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演示后会记地更加深刻、更加牢固,也增加了盲童的感性知识。
另外,学生在触摸教具的过程中,掌握触摸方法是最主要的。如果让学生无顺序、无规则地乱摸一通,到头来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使学生对所触摸的物体产生整体的概念。因此,在触摸教具时,一定要反复强调触摸的方法,让他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先了解物体的全貌,然后依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触摸各部分的主要特征,从而使他们有条理地认识物体。在指导学生触摸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连贯的问题,启发他们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加深盲童对事物的认识。
二、生动、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
听觉是盲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部分盲童喜爱听小说、相声等语言类的节目。盲童长期以来对听觉的依赖性,以及他们对各种声音、音频、音律都有着较高的敏锐感。我们应该抓住盲童的这一特点,利用语言来对他们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关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地理空间、人物表情变化等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让学生学会并领悟到这些知识,就需要借助盲童敏锐的听力和教师直观的语言来进行学习。
此时教师一定要运用委婉细腻、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描绘,使盲童感受到各种事物之间惟妙惟肖的变化,让盲童在心中构绘出一幅特有的画面,让他们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课文《秋天》时。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寥寥几笔勾画出秋的绚丽迷人,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金色的稻子、火红的高粱给秋天带来了成熟的美、色彩的美。
三、标准、协调的动作模仿指导
盲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向周围人模仿学习的机会。致使盲童虽听过许多有关动作的词却不理解具体的动作。即使有的动作能够比划出来,但与正常人的得体动作还相差甚远。常常出现动作不协调的现象,甚至有的动作虽然能做出来。但由于其滑稽而让人忍俊不禁。因此对课文出现的那些表示基本动作的词,如:跨、挥、踢、伸……需要教师认真地讲解其要领,并耐心地加以具体的动作示范与指导,纠正他们的“盲态”,加深了盲童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要让盲童理解并学会做那些表示动作的词,就要坚持多讲多练,常抓不懈。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盲童的举手投足才会显得和谐得体,才能有效地避免盲童继续向着他们的盲态方面发展,使之逐渐在日常的行为动作上给我们树立一位“健康人”的形象。
四、创设教学情景
其一、说话时语意不符。盲童对听觉的依靠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去运用其它感官感知事物,认识世界。对许多事物缺乏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头脑中记住的许多词语由于缺少视觉表象而导致概念不正确或不清楚,从而导致说话时语意不符的现象。
其二、在现实生活中盲童虽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许多事物,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很难呈现出这些事物的具体形态,往往出现语无其形的困惑。如:盲童每天经常听到公鸡的叫声,却并不知道公鸡的外形特征;知道飞机是一种交通工具,能在天上飞,但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这些都给盲童的正确的理解与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弥补盲童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感性知识不足的缺点,使他们茅塞顿开。从而使课堂上的“教有所指”产生“学有所知”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直观教学既充分发展了盲童的各种感官功能,提高盲童视觉以外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同时也丰富了盲童的内心世界,大大提高了盲童的学习兴趣,增进了盲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使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盲童的心中。那么直观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触摸教学教具。
盲童的视力缺陷,使盲童对许多事物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形。直观的教具能够使盲童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具体形态,了解物体的特征属性,加深了盲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课堂上可采用直观的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跳伞》这一课时,我拿出一般的雨伞作为教具,让学生触摸其结构后再讲解降落伞的结构和性质与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对于小学生来说,“浮力”问题很难听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尚“捞铁牛”的原理,讲课时,我事先准备好了船的模型、水盆和沙子,让学生亲自演示捞铁牛的过程,学生们跃跃欲试,激动不已,兴致很高。让学生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触摸瓶子里的水的变化,再一边理解课文。这样不但易于理解,而且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演示后会记地更加深刻、更加牢固,也增加了盲童的感性知识。
另外,学生在触摸教具的过程中,掌握触摸方法是最主要的。如果让学生无顺序、无规则地乱摸一通,到头来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使学生对所触摸的物体产生整体的概念。因此,在触摸教具时,一定要反复强调触摸的方法,让他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先了解物体的全貌,然后依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触摸各部分的主要特征,从而使他们有条理地认识物体。在指导学生触摸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连贯的问题,启发他们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加深盲童对事物的认识。
二、生动、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
听觉是盲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部分盲童喜爱听小说、相声等语言类的节目。盲童长期以来对听觉的依赖性,以及他们对各种声音、音频、音律都有着较高的敏锐感。我们应该抓住盲童的这一特点,利用语言来对他们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关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地理空间、人物表情变化等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让学生学会并领悟到这些知识,就需要借助盲童敏锐的听力和教师直观的语言来进行学习。
此时教师一定要运用委婉细腻、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描绘,使盲童感受到各种事物之间惟妙惟肖的变化,让盲童在心中构绘出一幅特有的画面,让他们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课文《秋天》时。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寥寥几笔勾画出秋的绚丽迷人,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金色的稻子、火红的高粱给秋天带来了成熟的美、色彩的美。
三、标准、协调的动作模仿指导。
盲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向周围人模仿学习的机会。致使盲童虽听过许多有关动作的词却不理解具体的动作。即使有的动作能够比划出来,但与正常人的得体动作还相差甚远。常常出现动作不协调的现象,甚至有的动作虽然能做出来。但由于其滑稽而让人忍俊不禁。因此对课文出现的那些表示基本动作的词,如:跨、挥、踢、伸……需要教师认真地讲解其要领,并耐心地加以具体的动作示范与指导,纠正他们的“盲态”,加深了盲童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要让盲童理解并学会做那些表示动作的词,就要坚持多讲多练,常抓不懈。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盲童的举手投足才会显得和谐得体,才能有效地避免盲童继续向着他们的盲态方面发展,使之逐渐在日常的行为动作上给我们树立一位“健康人”的形象。
四、创设教学情景。
关键词:信息技术;作用;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它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它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往往起到优化幼儿学习心理,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印象深刻,达到增强记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媲美而又望尘莫及的。
一、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幼儿产生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信息技术表现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语音、音乐等,这些生动的表现形式都可以赢得幼儿的童心,如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过的幽默、诙谐的声音,会使幼儿备受感染。生动有趣的卡通动画可以让幼儿心潮澎湃、手足舞蹈,感到心情愉悦。大大小小、形形的图形,会勾出幼儿无限想象,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幼儿带去美的享受。信息技术的声像并茂,为幼儿送去童话般的世界,使其在快乐的海洋中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能根据课堂中的不同情况,准确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就可能将问题由难化易,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二、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加深记忆
记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根据记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组织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记忆的发展,并使其获得更佳的效果。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是最理想的记忆,因为这是最自然、最容易的记忆,也是最牢固的记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加深记忆。而信息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为它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利用其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加深幼儿学习记忆。儿童一般来说属于形象思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的教学可以内化理解,促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顺乎自然的记忆,并加深记忆。他们感觉轻松自然,没有压力,在身心愉快的同时自然学会了知识。这种记忆是愉快的、牢靠的,并且遗忘率低。
三、运用仿真模拟,突破重点、难点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许多常识、科学现象凭借传统教具演示,幼儿很难理解,但凭借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功能,问题便迎刃而解。信息技术利用图形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时间的过程缩短,把空间的距离变近,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不但能给出结论,而且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原来教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仍然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比如大班健康活动《垃圾哪去了》,教师讲起来很困难,幼儿听起来也很无趣,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使困难问题顿时变得容易起来,让幼儿轻松地了解到人们处理垃圾的各种办法。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许多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真正实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任何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利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的论断。
四、利用生动音像,创设轻松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育建议:“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在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声像并茂,气氛活跃、宽松,幼儿会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做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沟通师幼间的感情,营造良好、轻松的心理环境。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生动的场景,都会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平时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多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可以在通过信息技术带来的宽松环境中,自然轻松掌握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运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具体形象的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表达方式教育幼儿,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工作的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应该不断灵活运用,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李吉林;情境识字;实物;造字特点;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04-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本文基于李吉林老师执教的课例,有效归纳她的情境识字教学策略。
一、展示实物,链接汉字与实物
一年级新生进入小学学习,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识字,因为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而他们所要学的汉字是一套抽象的符号系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识字教学。例如,教学《神奇的电》这一课时,李老师这样开展。
师(板书:电):我们先学这个字,有谁认识?(板书:灯)这个音怎么发?
师(示范):注意听老师发音,后鼻音。
生(齐):灯。
(师出示词语卡片:电灯)
生(齐):电灯。
师:电灯是谁发明的?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你们看,开关一按,灯就亮了。有谁知道,过去没有用上电灯之前,天黑了,用的是什么灯啊?
生1:我听奶奶说,过去用油灯。
师:用油灯很不方便的。(出示油灯,用火柴点亮)使用油灯之前,灯里要先灌上油,用的时候要用火柴点燃,有时一下子点不着,或者风一吹又灭了,很不方便,对吧?(引导学生观察油灯)大家看,这灯光的光圈只有盘子那么大,想想油灯的火为什么这么小呢?
生2:因为火点燃的是一根细细的纱线。
生3:光圈那么小,写字一定看不清楚。
生4:“灯”为什么是“火”字旁?
师:以前用的是油灯,是用火点燃的,有了火才有灯,所以“灯”是“火”字旁。
……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先依次出示“电”“灯”二字,讲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并演示按开关、开电灯;紧接着,李老师问道:“过去没有用上电灯之前,天黑了,用的是什么灯啊?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油灯。”鉴于油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李老师带来了实物,并当场点亮,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油灯火的特点,同时告诉学生:“以前用的是油灯,是用火点燃的,有了火才有灯,所以‘灯’是‘火’字旁。”这里,李老师由实物油灯到灯火,再到符号 “灯”“火”二字,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多S度认识“灯”这个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向小学教师提出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展示实物,将实物“电灯”“油灯”“灯火”与汉字“电灯”“油灯”“灯火”之间建立链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文字符号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实物成为化抽象为形象的中介,成为帮助学生识字的利器。这时,学生的识字学习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记忆,而是生动有趣的观察、感受、交流活动,他们积极动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识字。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感知、记忆与理解。
二、凸显汉字造字特点,渗透文化知识
汉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造字规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课堂教学中,李老师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识字。例如,教学《日、月、水、火》时,李老师这样开展。
教学“月”字时,李老师先画一轮弯月■,接着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月亮的模样创造了‘月’字”,并展示“月”字的演变过程;最后教学生书写“月”字。另外,教学“火”字时,李老师先划着一根火柴,让学生观看火苗跳动,再进行拼读;接着李老师画了一团火,也就是最初“火”字的形状――“■”,向学生演绎“火”字从描摹事物的形状演变为如今的“火”字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首先由实物入手,画简笔画或古汉字,其次讲述古人造字的缘由,再次范写现行汉字。李老师的识字教学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追溯字源,描摹形象,直观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的传递,让学生眼睛看字形,心中明字义,提高学生了认识汉字的效率。这样的情境识字,让学生沉浸到民族文化之中,使学生感受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学生的识字活动增添魅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施以自然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是在母语环境中识字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场景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有些汉字,教师可以依据其字形进行教学,如狼、狗、猫等字,表示走兽类的字多是“反犬旁”。而有些字在字形上是没有联系的,如牡丹、玫瑰、郁金香等花卉与“草字头”“木字旁”都没有联系,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一类字的教学呢?为此,李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家的院子,和学生一起赏一赏小院里的牡丹、玫瑰、牵牛、腊梅,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花卉之后,再进行识字教学。观赏结束后,李老师带着学生回到教室学习茉莉、茶花这些带“草字头”的生字。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带领学生观察院子里的花,不仅营造了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识字教师学中,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有时她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花坛,认读花坛中的警示语;到校门口,认读画廊、板报中的汉字;到公园里,围坐在一株桂花树下,将观察说话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李老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小场景,让学生的识字范围扩大,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同时,李老师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使之能为教学所用,而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李老师构建起完整的情境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核心领域:教学内容与儿童活动结合的“学科情境课程”;(2)综合领域:儿童多渠道获益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3)衔接领域:让儿童顺利逾越的“过渡性情境课程”;(4)源泉领域:让儿童走进周围世界的“野外情境课程”。课堂教学中,李老师突破几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将学生的识字学习引入宽阔的野外情境之中,这种诗意的选择,让学生的识字学习与生活相连。更为重要的是,李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无须枯燥地端坐于课堂上,无须机械地“横平竖直”,他们欣然地在生活情境中识字,获得了生动活泼的发展。
另外,李老师说自己是一个“长大的儿童”,带着一颗童心,孜孜以求,采取汉字与实物相链接、渗透文化境脉、施以自然教学等策略,有效进行情境识字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李老师的情境识字教学策略,值得我们认真研习、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