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的艺术形式

电影的艺术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的艺术形式

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视电影;动画片;美术艺术

动画的定义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解释是:动画空间和人物造型等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和逐格拍摄的手法把静态的人物逐一拍摄下来。电视电影动画呈现出来的不只是瞬间静态的美,而是可以超越时空,对客观事物夸张的再现,寄托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对电视电影动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电视电影动画作品能够反映过去和未来,反映生活和畅想,同时还要求能融化各种文化因素,发挥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赋予动画作品想象力、表现力等美学特质,实现电视电影美术艺术的美学特质,使形象美、意味美和道德美的因素融合到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当中,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

一、影响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因素

(一)文化因素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戏剧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近千年,而脸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喜闻乐见,在很多时候,脸谱已经不单单是装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用脸谱来刻画人物的真、善、坏、恶,例如我们在传统戏剧中了解的“生、旦、净、末、丑”一样,根据他们自身的性情、身份、地位的不同,脸谱的造型也各有千秋。我们熟知的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渔童》中的县官、《张飞审瓜》中的地保、《九色鹿》中的舞蛇人等,由于他们本身的丑恶角色,因此,脸谱也是都是运用丑角的。而相反的《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大闹天宫》中的玉皇大帝、《天书奇谭》中的裒公、《九色鹿》中的皇帝,他们所处的地位和形象都决定了他们的脸谱具有戏剧中“生”的形象。再如《张飞审瓜》中的张飞、《大闹天宫》中的护法、《哪吒闹海》中的天兵天将、《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等人物,他们的命运早已经在观众的预料之中,人们对他们的形象耳熟能详,因此,他们大多数是以“净”的造型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

(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我们的动画片有着独特的区别于世界其他风格的艺术形式:山水画、剪纸、木雕、皮影、刺绣、年画等,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国产动画片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叫不动座。我们归结原因是:(1)现在的动画工作者一味抄袭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只是学其皮毛,加之自身修为不足,无法驾驭好这种艺术形式;(2)片子的情节幼稚,内容缺乏兴趣性,故事讲解得不清晰,忽略了动画片的镜头感和视觉剪辑,仅仅将动画片停留在拍摄画面的低级层次;(3)由于好多动画片的创作者是搞绘画的出身,因此导致好多的画面是优美而生动的,但是其中没有内涵,视觉效果差。

一部动画片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美学修为、创作理念、镜头感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动画片的创作者应该注意挖掘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内涵,坚持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语言风格,加之当代艺术形式、当代美学风格去诠释,决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没有深度。

二、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艺术特征

动画片和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物体,真实的动作在屏幕上的再现。而动画片是用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绘制的图画,是平面二维动画。例如用美术颜料、绘画颜料在透明板或纸张上绘制图画等。

(一)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道德美

动画片既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又应该包含一定的道德美,具有道德价值,传播一定的道德规范,当然一些专门的宣传纪录片除外。我们可以使电视电影动画片的艺术美和道德美相结合,其实,在动画电影中,它的道德因素是对真善美的追寻,这种对道德美的追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是我国动画电影艺术的美学风格之一。

艺术美和道德美应该是和谐并存在动画电影中的。动画电影的道德美来源于生活又应高于生活,是对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的再现和反映。例如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三个和尚》,它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一句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影片的中心意思是人们互相推脱责任,一个人办事时尽心尽力,但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办事时则会互相推诿,消歇怠工,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编导们想借这个悠久但生动的故事告诫我们团结方可成大事,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德,私心只会耽误办事。

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制作;现实性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数字技术已普及到电影制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数字技术成为很多电影票房收入的基本保障,它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许多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电影视为重振本国电影业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字技术彻底革新了电影制作方式,它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改变了我们对电影本质特性的思考。

一、数字技术从“配角”到“主角”的发展历程

数字技术最早运用于电影制作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在90年代广泛应用,21世纪初逐渐成熟。纵观历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数字技术主要用于制作电影画面奇观,注重画面的新奇效果,以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为主要目的。这个阶段的影片以《终结者2》《星球大战》为代表;第二个阶段,致力于创造隐性的特效,让观众认为电影画面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或发生的。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波澜壮阔的海洋和惟妙惟肖的生物;第三个阶段,成为电影中无法缺席的表现手段,像美国环球影业2006年推出的《金刚》(KingKong),影片借助最新的数字视觉特效和三维动画,打造了霸王恐龙、巨猿等“虚拟生物”。创造了令观众叹为观止的热带丛林和其中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第四个阶段,数字技术已渗透到了电影制作的各个阶段和领域。现在,数字技术已不仅仅代表电影特效了,从创作剧本、设计故事板、预审形象化的节目、模拟三维场景、创作演员,再到场景数据库、运动捕捉、控制道具和摄影机,还有非线性编辑和计算机画面合成,最终到数字传输与播映等,没有哪个阶段可以离得开数字技术的参与。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电影生产的所有环节。观众的观影习惯,电影制作过程、剧组构成、演员表演基础、还有后期电影发行传播媒介都将因数字技术产生全面彻底性的变化,数字技术也将延伸甚至完全改变传统电影美学理论。

二、现代电影制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现代电影制作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有前期拍摄过程中的应用和后期合成中的应用。前期拍摄过程中常用的是对摄影机的控制,后期主要是运用图形处理技术对画面进行处理。

(一)运动控制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很多镜头其实需要很多次拍摄才能最终合成。例如,先拍摄演员的动作,再拍摄背景画面,第三遍拍摄演员前景中的景物。最后,要将这三次拍摄的镜头进行合成,如果还用传统的拍摄方法,三次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运动参数,诸如速度、轨迹、演员的运动都会有误差,不可能做到完全吻合。有了运动控制系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运动控制系统是一套由电脑控制的摇臂摄影机装置。在拍摄前先将经过精确测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它来代替人工操作摄影机完成拍摄,这样就可以确保多次拍摄摄影机具有同样的运动效果,并且可以控制三维动画软件中的虚拟摄影机模拟运动,得到效果极好的“嫁接镜头”。

(二)后期图形处理

现代电影后期制作中的图形处理技术主要有变形技术、虚拟摄影机和时间分割。

变形技术是数字特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对两幅图像进行分析,找出两幅图像相似的区域,把第一幅图像的关键区域沿着边界勾画出一系列弯曲的弧线,然后,再将这些弯曲的弧状边界转移到第二幅图像上去。在新产生的图像中,第一幅图像的边线人工地变形成能适应第二幅图像的特征。就像影片《都是男人惹的祸》中,有一个特殊的长镜头,摄影机要从天空中冲下来,冲过树木障碍物,跟着演员掉到山谷里的别墅花园路。很显然,要用摄影机拍摄,这个镜头无法一次完成。而用变形技术,巧妙地解决了问题,看上去天衣无缝。拍摄过程中,摄影机分段拍摄,先拍从空中到树林的下降的画面,再拍从树林到别墅花园的画面,最后将两个片段用变形技术变成一个,观众看上去,摄影机始终不间断地下降,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还有许多科幻片中的人物面部的变形,由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或整个人身体的变形,从人物变成动物,由动物变成人物,等等,这些都是变形技术的杰作。

虚拟摄影机是三维动画软件中的一个模块,它在制作动画时对于表现视点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熟知的传统的摄影机。它就像一台真实的摄影机,操作人员可以控制它完成任何场景的拍摄,它可以有推、拉、摇、移、跟、甩、升、降等各种运动,可以变焦、可以改变角度。虚拟摄影机比真实摄影机的灵活性大得多,它可以穿过锁孔,可以穿墙而过,可以在人的血管中穿行,虚拟摄影机的运用不限于此。许多科幻片的拍摄都借助于虚拟摄影机完成,人物的动作由物理摄影机拍摄,场景的拍摄由虚拟摄影机完成,最后将二者合成,由于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参数来自于物理摄影机,所以合成的画面看起来是由同一台摄影机完成的。虚拟摄影机运用时还要用到一项关键的技术就是“移动匹配”,它在现代电影制作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虚拟摄影机和物理摄影机之间的同步表现能力,也是实景动作和数字效果无缝结合的关键。

时间分割技术简单理解就是电影中的慢镜头、快镜头,不过这只是特例。美国电影《黑客帝国》中,运用时间分割技术的确是镜头中的极品,子弹射来的一瞬间,我们看到了演员各个角度的镜头,这种镜头又叫“子弹瞬间”镜头,拍摄时,在演员周围架设一圈由电子快门控制的照相机,每台照相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一幅单独的图像,然后将这些静止的相片转印在电影胶片上组成一组连续的图像。正式拍摄时,通常将照相机从拍摄第一幅画面到最后一幅画面的时间设置成一秒,在正常放映的速度下,120部照相机所拍摄下来的图像可以延展为五秒钟的画面。这种镜头在中国的武打动作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层出不穷的新兴数字技术从各个角度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画面处理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上述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改变的电影,我们需要重新去审视我们熟悉的电影。

三、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本质

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工业以后,传统电影的剪辑手段发展成为非线形剪辑,众所周知,将主观时间体验物理化是剪辑的时空逻辑基础。时间的速度改变了,均匀的时间变成具有很大弹性的心理体验时间,由钟表时间过渡到了十分主观的时间感。当然了,数字技术的介入,最显著的特征是改变了电影固有的“时空连续性”和“现实性”。

电影从发明到现在只有短短百余年的历史,却经历了画面从无声到有声、由单色到彩色,音效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发展历程,这一次次的技术革新,带给电影的视觉艺术形式革命性的变化。当然,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改变电影的技术基础,即电影对胶片和摄影机的依赖。因此,在数字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以前,电影学者虽然见仁见智,但是,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电影的“现实性”本性。例如,帕诺夫斯基、巴赞、卡维尔、克拉考尔,这些电影理论大家都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因为它具有“绝对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马尔丹在他的著作《电影的语言》中说:“电影艺术是高度‘现实的’,更加准确地说,是最能向观众传达现实感观的艺术形式。因为电影能忠实地再现现实世界的外部特征……”[1]他的概括中不仅仅是对理论断言,而是整个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现实。百余年来,各种流派的电影层出不穷,荒诞派、先锋派、符号电影、现代电影、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结构电影等,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很多都如昙花一现,最终都淹没在现实主义电影的里。转向变形和抽象是他现代艺术形式的大趋势,似乎只有电影、电视才如此顽强地坚持了他们的“现实性”特性,这的确是一个奇迹。然而,时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个奇迹开始发生变化。电影制作开始广泛运用数字技术,这对传统的电影制作手段、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无疑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电影的现实性本质正被数字技术无声无息地吞噬殆尽。迪斯尼公司2006年推出了《纳尼亚传奇》(又名Narnia),该片借助最新的计算机视觉特效和三维动画技术,影片中设计了许多动物虚拟角色和童话人物。

数字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电影美学基石,即它的“现实性”。计算机可以创造一切,对于电影画面,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电影不再只是物质现实的简单拷贝,数字技术完全可以制造的“视觉谎言”,它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真实”的概念。[2]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给自己的电影公司取名为“梦工厂”,的确,电影是电影人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梦”的地方。

四、数字技术拓展了电影创作空间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家们可以依赖强大的软件创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角色,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活、劳动等场景,甚至是各式各样的心灵象征意象。美国的好莱坞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恐龙》《星球大战》《未来水世界》《阿凡达》等风靡全球,再次证明了数字技术对于现代电影的巨大意义,也预示着电影寻找到了表现心灵欲望的新形式。[3]在电影《未来水世界》里,类似于《圣经》记载二千五百年大洪水再次降临人间,水手身处的水世界里,他们为了找到传说中的大陆,艰难地前行,充分展示了生命的顽强;电影《恐龙》让时间退回数千万年,让观众感叹遥远的生命萌芽;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亿万年前灭绝的恐龙重现,并与人共“舞”;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穿越时空与三位美国总统握手;跨越了空间的限制的影片《星球大战》,把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展到其他星球;电影《谁害死了兔子罗杰》中,卡通角色与真人自然地交流;《星球大战》中广袤无垠的星球空间,这些大片,无不让观众发出难以置信的感叹。[4]影片制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自由发挥,不再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思维真正进入了“自由王国”。对于电影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来说,2009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电影《阿凡达》完美展现了各项技术的新突破和制作理念上的革新。

纵观近年来的这些影片,都把考古发现、宇宙传奇、神话传说故事和21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视觉效果。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数字技术,卡通形象怎么可能与真实演员同台演出,外星人和现代人更不可能亲密接触,已经灭绝了几千万年的恐龙当然也不可能重现。也无法想象能够再现“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在大西洋中的历史画卷,可以想象,“数字明星”“数字偶像”的诞生指可待。[5]

数字技术的介入为拓展了电影创作者的创意空间,丰富了艺术家们的造梦手段,促使电影艺术家们对新的电影语言的探索,观众将会观赏到更多更美妙的影片。数字化丰富了电影制作手段、效率,节约了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深入地讲,数字化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有了它,我们可以将电影艺术从必然王国带向自由王国,数字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思维想象力自由驰骋的无限可能性和更多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颖.从电影艺术中看民族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李来根.数字技术条件下中国电影艺术的反思[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3).

[3]王维燕.时空扭曲与历史放逐:数字电影对经验世界的改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4]汪代明,张金华.电子游戏与电影艺术[J].电影文学,2007(13).

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火星救援》;叙事艺术;融合;重铸

全球化不仅使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对文化和艺术来说更是频繁交流和快速传播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融合式发展。对电影艺术来说,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深层次影响的是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思维方式,浅表上来看电影的影像内容、表达方式和主题内涵都能够寻觅到文化艺术融合带来的改变。新世纪文化全球化的潮流涌动使电影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发展,文化融合和大众化创作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方向,电影的娱乐属性被摆在了首要位置,电影票房竞争力才是驱动创作的原动力。新世纪电影艺术创作的转向在好莱坞电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新世纪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艺术特征,就连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核心思想――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其内涵和表述也在发生着改变,曾经绝对而纯粹的牺牲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涵被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有普适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涵。本文以2015年风靡全球的大热科幻片《火星救援》为研究对象,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融合式创作为研究方法,深入解读并研究该片的叙事艺术特征。

一、“荒岛余生”式的故事模型

根据美国作家安迪・威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火星救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硬科幻,源源不断的科学理论堆砌而成的“技术奇观”展现了科技之美,也使科学技术摆脱了科幻电影惯常表现的负面形象――科学技术并非只会将人类社会推向异化的边缘,也决非使人类社会走向不可逆转的反乌托邦,电影《火星救援》透过令人目不暇接的科学理论,重新塑造了科学技术之于科幻电影的形象。并且,电影《火星救援》并未像2014年轰动全世界影坛的电影《星际穿越》一般,过分地大量堆砌令普通观众无法理解的科学理论,使影片的硬科幻叙事成为叙事表达和观众产生共鸣的累赘,《火星救援》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喜剧精神作为影片的叙事基调,让观众在惊叹于宇航员马克利用自己的科学技能实现了一般人无法实现的生存目标时,又在马克诙谐幽默的自嘲和搞笑的过程中放松了为其生存问题而紧绷的神经。

《火星救援》的故事模型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但是也决非一般导演愿意涉足的题材领域,毕竟这种叙事空间的营造、叙事方式的设定都不容易实现,并存在一定的叙事局限性,很容易落入俗套。从翻拍多次的《鲁滨孙漂流记》开始,将一个人放置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空间中生存,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故事类型,此类影片都是以一种上帝视角,通过展现人类孤身一人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空间中解决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不放弃生存的希望并坦然地面对并接受这份孤独。这种“鲁滨孙漂流记”故事创造的惊心动魄和发人深省,被新世纪之初上映的《荒岛余生》打破,虽然同样都是流落荒岛的生存故事,但是影片《荒岛余生》创造的遗世孤岛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的情绪带人感。因此,新世纪以来的此类电影的故事模型,我们更倾向于称其为“荒岛余生”式故事模型。与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荒岛余生》不同的是,影片《火星救援》中的宇航员马克被遗忘在远离地球的火星上,空间环境的不同制造了与《荒岛余生》中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没有生命迹象的火星在人类的眼中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而火星与地球距离的遥远也增加了马克回归人群的困难。

因此,宇航员马克在火星上的“荒岛余生”故事显得更具疯狂性和挑战性,在这样一个上几乎无法触及的红色沙漠荒原,马克如何能够在有限的食物补给条件下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来等待同伴的救援,如何在漫长的时间和单调的空间环境中保持乐观、自省,如何能够对抗无尽的孤独,这些都为影片《火星救援》进一步探讨人的生存主义等现实命题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叙事空间。同时,在风暴中幸存下来的马克孤身一人被遗忘在火星,他从未想过放弃求生的念头,也并未放弃与NASA取得联络,感到孤独的时候他以同伴电脑中的复古迪斯科舞曲化解消极的情绪。与影片《荒岛余生》相比,影片《火星救援》更加能够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马克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他内心从未熄灭的对生存的希望之火,在本应更加让人感到绝望的火星,宇航员马克凭借自己的科学素养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无法让人不为之动容。可以说,《火星救援》在继承了“荒岛余生”式故事模型框架的同时,以硬核科幻片为类型基础,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陌生化空间叙事视野,使得本片没有落入对“荒岛余生”故事模型的单一化复制。

二、硬科幻的大众化消解

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教学;演示;示教仪

一、 引言

如今是一个需要人才的时代。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一批能将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的人才已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要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强化操作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相对应的教育模式也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其自身的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即学校的核心工作要围绕这一共识进行。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质量好坏,将直接体现到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就有了具体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而如何提高质量则成了各院校共同研究的课题。

二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它是高等院校电子、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通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门发展迅速、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这样一门具有工程特点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训练,特别是技能培养对工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非常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应用它应该是所有任课教师长久不懈研究的课题。

经过对各地高等院校的考察,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理解难,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各院校基本都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穿插的模式,学完之后多数都增设了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这对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非常重要,本校在学完数字电子技术后也设置了五周的电子设计与装配实训,中间还举办了各种电子设计及制作大赛,给了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时间。但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效果并不好,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大多数学生实验时敷衍了事,实训时抄袭、照搬现象严重。

三、 问题分析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交流发现主要有两点:

一是课堂理论学习抽象难懂,学习积极性降低。这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和目前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都有关系。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的是数字电路,数字电路处理是数字信号,在采用二进制的数字电路中信号只有“0”和“1”两种状态,数字电路不仅能完成数值运算,还能进行逻辑运算。分析电路和设计电路都采用了逻辑代数的方法,逻辑电路一般都采用符号图,虽然有讲解内部电路,但因为学习的重点在外部特性和应用上,在理论课上大多时间都在讲“0”和“1”两种状态信号和集成芯片外部功能,怎么将其用与实际电路联系,如何用实际电路实现逻辑功能就只能通过例题讲解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理解,但效果并不好,对于我们老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却有很大难度,那是因为在我们头脑中已有了实际模型,而学生却只能凭空想象,多次听不懂就干脆放弃了,等到实验环节,因为没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只能让会做的同学帮忙完成任务,等学期末考试结束就万事大吉了,实贱中更是无从下手只好抄袭。

二是学生自己的惰性和自制力的缺乏。大部分学生上课听完后不管听没听懂,课下很少看书,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在实验课时,上课学的理论已忘得差不多了,本来是实践加深的环节就起不到该有的作用。

平时虽然实验室是开放的但也少有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在电子综合实践中也因为前面学习的问题造成了不会分析和设计,对这些学生来说,这些本来连贯的的环节实际却已经脱节了。

四、 示教仪的开发与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总是滞后技术的发展,本来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了基本理论和具备了基本能力后还要具备学习新技术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可就目前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能力都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各用人企业普遍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欠缺。企业很头疼,学校也在不断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更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

在这几年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学生的惰性和学习能力很难改变,那就只能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尝试过在实验室上课,老师站在讲台讲解时,因为有实验台的遮挡,有些学生就开始动实验台而忽略了听课,加上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如果几个班同时上课,不可能都进实验室,通过实践该方法效果不好。每次上课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时就在想,如果讲完理论立刻就有能随身携带又能实现各种功能的示教仪搭接实际电路就好了,可目前没有厂家在做此类产品,所以做了初步尝试,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个简单的能测试基本功能和构成简单趣味数字电路的示教仪,用电池供电可当堂演示,在该学期的数字电子技术课上进行了实践,讲完理论后立刻用它验证各集成数字电路的功能和搭接实现某种功能的实际电路,通过声光反应结果,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反映很好,原来理解不了的现在却变得很容易了,只是台数不够,要是学生能跟着老师一起做效果将更好,而且因为在课上已经验证了各集成芯片的功能,在实验中就不用再做验证性实验,有了充分的时间多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能力提高不少。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我校的学生,但因为是初步尝试,所以示教仪功能和结构都不够合理和完善,演示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示教仪要想做到除了帮助理解还要将验证性和部分设计性实验当堂完成就需要进一步考察和研究,再进行合理的设计使之适合课堂演示与训练,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因此在后面的电子实训环节就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动手做,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示教仪易于制作,成本低,好携带,利于推广。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也更进了一步,并且成本价格控制在了一百元以内,在后面的授课中实现了学生两人共用一台,在课堂上,理论讲完立刻进行实验验证,它能完成该课程的所有验证性实验和个别设计性实验,使该课程的教学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 “教”“学”“做”一体的模式。经过近两年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五、 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要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强化操作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相对应的教育模式也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其自身的体系建设。将这种示教仪用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该示教仪体积小,价格便宜,应用灵活,适合教学,有推广的价值,可向同类学校进行推荐。

参考文献:

[1]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杨志忠. 数字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宗和.电子技术实践与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卢庆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综合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电力系统;巡检制度;线路档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2.073

220kV输电线路一般在露天环境进行施工架设工作,在户外的输电线路系统中用途广泛,是户外电力传输的重要载体。昆明地区形成多端220kV环网,但是因为220kV输电线路用途广泛和覆盖面积大,加之昆明地区多山,施工及运行维护难度大,同时卡斯特地貌及红黏土广泛分布的地质环境对输电线路的施工及运行维护也有重大影响。如果维护措施不当,也很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输电线路的运行进行维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 昆明地区220kV输电线路的特点

220kV输电线路的特点明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维护难度大、宽度要求高和维护工艺要求高。

1.1 维护难度大

昆明地区220kV输电线路覆盖面积广泛,线路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的差异,这对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云南地区主要地貌为红黏土质地,红黏土在雨季吸水后膨胀,旱季脱水后又不能及时收缩,导致基础易受到土质变化带来的杆塔倾斜甚至倒杆,这是造成输电线路维护工作难度大的客观因素。同时维护工作不分季节进行,在不同的季节所采取的维护措施不同,在丰水期,受西电东送负荷影响,需在日常维护项目中加入金具连接部分红外测温检测,并需对雨季期间的基础稳固情况、防洪防汛设施完好情况进行检查维护。在低温凝冻期间,受突发寒潮、冻雨影响,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2008年及2016年两次大面积寒潮都对昆明电网造成了较大冲击。另外,云南地区主要以丘陵、高山地貌为主,线路蜿蜒起伏,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微气象区条件限制,也不能大面积推广无人机巡视作业。同时因昆明片区植被茂盛,通道林木问题逐年凸显,在林木清理问题得不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协调难度愈发加大,赔付费用逐年上升。加之昆明今年发展迅速,外力破坏隐患呈爆发式增长,管控难度大,人员投入多,收效甚微,不能根本杜绝外力破坏的情况。上述原因在客观上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运维难度。

1.2 宽度要求高

昆明市下辖2市4区8县境内83条合计2173km220kV输电线路,最大维护半径达176km,运行维护人员通常需要2~3小时车程才能到达工作地点,加之云南片区山高林密,人员行走在巡视段落内所花去的时间远高于实际对设备开展巡检的时间。同时各种管线如液化石油气、公路、高铁与线路纵横交错,导致各类外部联系及外部隐患协调工作增多。

1.3 维护工艺要求高

220kV输电线路相较于35~110kV线路而言,运行的维护标准较高,同时需按照要求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对220kV输电线路运行的维护工作的更好展开,有利于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如故障在线监测、山火在线监测、防外力破坏在线监测以及线路故障定位装置等,可以有效帮助运行人员对输电线路情况的及时掌握,也可以辅助对故障可能的位置进行判断检查,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对维护人员掌握先进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数据判断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220kV输电线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面积广泛,经过的地形复杂,这对后期进行的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工作都有一定影响。自然因素影响很多也很严重,自然因素主要有雷击、风和鸟害。从雷击问题来看,有些输电线路会经过山地,对山区进行的输电线路施工工作,应注意山区雷电频发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因为雷击可能会造成导地线断裂和悬垂线夹处断线严重等问题,这都是在雷电频发地区容易引发的故障,也是在山区出现严重的输电线路问题。220kV输电线路在山区的设计工作,主要运用同塔并架双回线路的方式来进行电力传输工作,在雷电频发地区,容易引发同塔架设的双回路因为雷电作用同时出现故障,无法进行电力的传输工作,这也是山区雷电天气容易出现跳闸的原因。受风的影响,是指平原地区进行输电线路设计工作,在暴风雨天气,220kV输电线路容易出现引流跳线的现象,暴风雨的破坏作用在平原地区对输电线路的破坏明显,220kV输电线路一旦出现引流跳线现象,在220kV输电线路正常运行中,就容易在跳线的范围内发生故障,影响电力的正常传输,对周围人群的危害很严重。鸟害问题,是指在220kV输电线路在设计中穿过树木繁多的林区,鸟类在输电线路上方停留的问题。鸟类对输电线路不具备认知能力,盲目进行破坏活动,如叼啄电线或者在输电线路中建筑房屋等,都会造成输电线路质量下降,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引发各种问题。因鸟类破坏输电线路,引发安全问题是维护工作无法控制的,应加大对林区的巡查力度,尽量减少鸟类对输电线路的破坏作用。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220kV输电线路出现故障,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还有人为因素的制约作用。220kV输电线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爆破活动、道路建设和工程施工等。在这三者中,最严重的是爆破活动。爆破活动是指在220kV输电线路附近进行对石体和建筑的爆破活动,这种爆破活动,产生的影响明显,因爆破活动产生的碎石和颗粒在空中,会对220kV输电线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得不到及时修复,在220kV输电线路的电力传输过程中,会引发严重问题,如输电线路突然断裂,悬浮在空中,对行人和维护人员都会带来安全问题。道路建设,是指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地形的破坏,可能会影响220kV输电线路的塔基工程,产生动摇影响电力的正常传输。这种影响很严重,但是出现很少,道路建设工程应注意避免。工程施工,是指在进行建筑工程时,人为地对建筑工程进行不合理的规划,穿插在220kV输电电路影响范围内,工程事故对220kV输电线路正常的电力传输产生的破坏作用。如果建筑过程在220kV输电线路范围内,强行施工,建筑工程超过塔基的高度,就会人为地对输电线路进行改造,这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建筑工程的质量都有严重影响。

3 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措施

3.1 实行巡检制度

为了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实行巡检制度是必要的措施。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综合检查,对主要容易发生故障的地区和范围进行重点巡查,这样侧重结合的进行检查,才可以保证对输电线路巡查工作的落实产生效果。这种巡检制度更有利于针对输电线路存在的内在危险因素进行整体排查,并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解决故障,进一步提高电力传输的安全可靠性。维护工作人员也应结合相关电力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对容易引发故障的输电线路环节进行抽检,对这种检查都应形成有效的制度,记录存档,方便其他维护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对输电线路的维护效率。

3.2 建立线路档案

针对输电线路广阔的地域,应建立线路档案制度,由专人负责固定区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输电线路的维护效率,减少输电线路的故障,进而保证电力传输的安全和高效。建立线路档案制度,确定维护工作人员,维护工作人员应结合巡检制度,对辖区内的输电线路进行巡检,及时排查故障和输电线路的潜在故障,针对经常出现的环节,应在线路档案明确标记,和其他片区的线路维护工作人员共同商讨解决措施。在进行输电线路维护工作时,也应结合先进技术,提高输电线路维护的工作效率,确保辖区内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保证电力传输质量。

3.3 妥善处置自然因素的影响

针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自然因素,应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如对雷击的应对措施,可以在输电线路加装避雷设施,及时引导雷击的电力流向,尽量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的破坏作用。对风的应对措施,针对暴风容易造成输电线路跳线的问题,应对电线采用固定的“v”形串联方式,提高电线的稳固性,减少暴风的影响,同时对塔基加固防风支柱,抵御暴风的影响,减少受风影响产生偏斜的问题。同时在对输电线路原材料的选择上,应倾向于稳定性好和抗风性好的材料。针对鸟害问题,应加重对该地区的巡检力度,减少鸟害的破坏作用,同时加固输电线路,针对鸟害的乱啄落叼问题,应及时清理,进行维护工作,尽量减少鸟害的影响,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

3.4 提高维护技术

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维护技术的学习和创新工作,对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利用新的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提高对设备的掌握水平,确保输电线路维护工作的高效进行。

4 结语

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措施。对于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产生的问题,工作人员应针对问题具体分析,查找问题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针对维护技术,维护工作人员也应加强技术交流和学习,对新技术切实掌握,在维护工作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不但有利于提高维护技术,也有利于提高维护效果,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供电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光,周国江.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注意事项

及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2).

[2] 汤李佳.浅谈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注意事项[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

[3] 范定志.浅谈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应注意的问

题[J].科技创业家,2013,(2).

[4] 王向坤,董达鹏.提高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可靠

性与经济学[J].科技和产业,2011,(11).

[5] 石磊,李琦亮,罗小波.750kV线路重合闸运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