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会耐心地对待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认字,我一般都是通过默写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生字词。其中有个男生在多次默写过程中总是出错,于是,我很生气地在课堂上训斥了他,他吓得差点哭出来。后来,他的默写成绩还是没能提高。私下想想,我有点后悔在课堂上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大声地责怪他。有一天,课下我找他谈话。我问他:“为什么默写错这么多,是不是课后没有复习呀?”他红着脸告诉我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容易记混淆。”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将每个词组都结合图片教他重新认了一边,他的兴致很高,学得很快,在之后的默写中成绩提升很快,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好了。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当发现学生哪块知识点不足时,生气发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交流,寻找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能快速帮助学生进步。
二、学会引导学生
关键词:意义;提高;渗透;支持
一、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意义重大。
上学期,我校申报了自治区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课题,我作为课题组的一名成员,在平常的教学及班级管理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制渗透教育。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多渠道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
我喜欢看电视,最喜欢看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喜爱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 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我每次看完后都会感觉到自己又增长了一些见识,在课堂上我会利用自己看到的这些案例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通过一个个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孩子的行为。
三、通过课堂进行法制渗透。
这学期我执教了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九课《自然之道》,这篇课文通过叙事说理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因人们不遵循自然之道,而导致许多幼龟受到伤害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在上课过程中,借总结课文得到启发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浅显适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内容的讲解,并且通过案例《两村民非法捕杀运输野生麋鹿被判刑》向学生渗透法制知识,利用这个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第341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128条规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通过案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少动物濒临灭绝,大自然已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希望更多人能对野生动物手下留情,非法捕杀、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让学生初步知道,很多法律其实就体现了对自然之道的尊重。通过一张张血淋淋的人类残害动物的图片,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
记得去年三年级时,在上《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极大地消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同学们都为之叹息,惋惜。大家都说小山村的人们呀,你们真的不该这样做,多么美丽的村庄就这样毁于一旦。使学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讲到了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森林保护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前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学生及家长发放法制教育调查问卷,从问卷回收上发现很多家长都感受到了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很有必要,但就是作为家长他们认为自己的法制知识有限,所以对孩子的这方面教育大部分要靠老师的教育指导!而我们作为老师,既然家长把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任务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更要提高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一点不假,小学生所处环境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父母作为小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当通过自己的良好的言行来影响教育孩子。同时,对小学生看电视、上网等进行控制,少儿不宜观看的节目不允许他们观看,对他们看到的不好的社会现象则进行正确引导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家长的法律意识淡漠,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在学校表现出来的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我们老师虽然在学校会对学生各方面提出要求,教育他从进校起就做个文明守纪的孩子,然而对于少数孩子来说,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我们会通过家长会或者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相关法制知识以及家庭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教子观念,从而提高孩子的守纪意识。
五、法制渗透教育无处不在。
一、破题引读,学会构思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因此,课题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抓住它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就对学生进行引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读好课文作好情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引读:
师:什么是一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为了我们的大树——
生: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从解题入手,让学生在引读中从宏观上理解什么是美的叶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拿到一个题目如何来构思全文。
二、提示引读,理清层次
提示式引读是指教师读课文时,用有关句子或句群的原词开个头,引导学生诵读后面的部分。这类引读起着提示的作用。一般来说,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写的段落以及天气变化、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句子用这种引读法比较适宜。
如《烟台的海》引读教学片断:
师:烟台的海是独特的——
生:烟台恰是北面临海。
师: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
生:很凝重。
师:春天,烟台的海是——
生:轻盈的
……
这一引读设计的特点就是紧扣文本,线条简洁。教师抓住“冬天、春天、夏天、秋天”这几个词语或短句,引导学生朗读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更细腻、更清晰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设疑引读,引发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课堂上设疑引读是多渠道的:如:题眼处设疑引读、重点处设疑引读、变化引读等,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在学生诵读中插叙一些课文的空白,如诗句中情与景的空白,叙事中周围环境或历史背景的空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古诗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若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点化诗意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意境。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段
师: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西湖仿佛半睡半醒。好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雨慢慢地大了,山更加朦胧,那绿绿的雨丝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雨越下越大,天地间水光山色,俱是一片迷蒙,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他面对着眼前的雨景,不禁脱口吟咏——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古人云:“情生于境,境能移情。”这一引读设计表现出了高度的美感,教师围绕“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诗句,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以“美的方式”诠释了诗句,着力于抒情、移情、激情,创设了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沉入诗句,反复诵读,尽情渲染。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氛围,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一唱三叹”的引读回诵,有如绕梁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关键词】学科史料;课堂情智;探索
一、学科史料运用的现状及意义
学科史料在中学教科书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对于学科史料的重视和普及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史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人生价值观,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探究。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学科史料进行精心的编排,将其合理巧妙地安插在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大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情智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情感及智慧两方面来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在智力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习过程成为寓教于乐的过程,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情感和智慧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因此,学科史料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突破教科书的局限,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该门学科的精神实质,为学生揭示该学科的发展规律及发展特点,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受到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学科史料的探索及实践
中学各门学科都包含有丰富的背景史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学生从这些史料内容中可以收获诸多益处。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索学科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运用策略。
1.通过挖掘地方相关史料,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案例1: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专题时,我开展了“英雄事迹存青史,不朽精神励后人”的主题式探究。首先我让学生收集家乡为抗击外来侵略,为祖国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先烈英雄故事。这一过程既是铭记,也是激励。在追寻革命烈士的足迹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洗礼,他们为家乡的英雄儿女自豪。其次,我引导学生将这些先烈的事迹带入到中华民族近代的发展历史中,让学生体会到为了使饱受外国列强摧残的中国实现独立,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精神。
本专题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对这种探究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首先历史不再是被抽空血肉的“木乃伊”,我们以身边的历史形象为既定的历史文本注入了血肉,滋润了干涩叙事方式;其次在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史料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了效果,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更陶冶中学生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教材历史背景知识的讲解,提升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演愈烈。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实际的学习或工作中时刻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学生是在心智及情感上都已逐渐趋于成熟的一个群体,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为自己民族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而感到骄傲,为自己民族曾经遭受过的屈辱挫折而感到痛心,由此激发学生努力奋发的精神。这些情感都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过社会课程,但个别同学对历史不重视,历史学习基础薄弱。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利用教材史料构建出跨学科的课堂,以此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学案例2: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的“火药的发明和使用”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东晋就已经有文字记载,而国外的火药技术比我国晚了六百多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此基础将化学相关知识引入教学,我再为学生们列举一些我国近代化学技术发展缓慢的状况,如为学生举例说明我国发明了火药技术之后,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滞后于时展,国外将我国的火药技术进行改良发明了各种枪炮,而我国却只能用火药做出鞭炮等;当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我国还封闭于本国的“五行说”等。在比较的基础上,我通过启发的设问方式让学生逐渐加深对古代科技的认识。
通过精心的准备,我在将上述学习内容进行对比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时,学生既掌握了对比式的学习记忆方法,又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激发起学生通过学习本学科振兴民族的强烈愿望,从而达到通过学科史料培养学生课堂情智的教学效果。
3.通过教学与史料的结合教学,提升中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一门课程的长时间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就会产生对本学科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师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让历史教学变成学生们乐于接受的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适时的在抽象学习的过程中加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作为学生学习本科目的一种额外扩充,而史料在课程中的渗入就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既可以拓展学生们学习的视野,也可以增强学生们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以《神权下的自我》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本节课的授课重点内容是为学生介绍人文精神的发展历史,我在授课过程中将本课设计成了提问式的教学形式展开。首先我通过“若国家遇到危机,你是否愿为国家做任何事”、“假如能自己选择,你是否希望出生在别国”,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形成认识冲突,让学生带着“寻找成为自我实现者方法?”这一问题开始学习。然后我再出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作品及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的文章,让同学体悟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从而揭示人文精神的实质。这种授课形式使得同学们对学习内容引起了很高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结束后,当教师对个别同学进行提问时同学们能基本说出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且学生们表示很喜欢这样的课程安排形式。
可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文化背景对学科知识的扩充,不仅可以使课程的学习形式变得丰富有趣,更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学科史料对提升课堂情智的展望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系统有效的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对教师开设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的培训,增加教师对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历史知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学校在为教师开展相关学科背景知识的培训时,可以让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培训,在学习过后让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或研究,既有利于增加教师对本学科历史背景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此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本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或编写有史料内容的教案,并让教师们对这些校本教材或教案进行评比和讨论。相信这样下去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必将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推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程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