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教学的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物流理论,岗位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仿真的环境下,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笔者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从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及具体应用过程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证,阐述笔者对于该教学方法的见解。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一、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符合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
物流专业教育是面向物流产业一线,以培养既懂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案例本身的鲜明性、生动性、实践性、针对性、高度仿真性决定了案例教学能够成为培养新型物流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中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且教师居于次要的地位,充当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不仅对一个学科,对所有的学科都全身心地投入,以达到知识的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突破了原有的那种“空中楼阁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热情被激发,求知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3.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阅读、分析、推导、总结,学会收集资料并全方位分析资料,促使其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在探究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一过程加强了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能力和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和能力;物流案例教学法利用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和实战模拟等手段,能为学生们创设逼真的模拟情景,使他们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调动自身的所有知识和潜能解决问题,获得未来企业环境中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团队合作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课前准备
1.明确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物流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准确掌握专业名称术语和业务知识;技能层面,要求学生获得应用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良好的思维以及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态度层面,要求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他们学会细致观察和积极思考,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及时做出案例所需要的决策。
2.精心准备教学案例
围绕案例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环节,联系当前物流行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具体环节或整个流程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或常见问题,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可从以下渠道获取案例:一是广泛收集和整理案例资料,如查阅案例教材、参考书、报刊杂志及网络资源,参加物流管理实战研讨会等;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修改、加工、补充、完善现有的案例材料;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或主动走出去与企业结合,将企业经营的实际问题及成功策划与运营实例转化为案例。
3.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要认真钻研案例,明确教学重点,并设计好案例讨论提纲及实施的步骤,并准备好相对合理的答案或组建评委会进行评分。案例讨论有多种形式,例如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以及班级讨论等。可以根据案例的特征、班级人数、时间安排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合适的讨论形式。
4.引导学生预习案例
案例教学基于学生自我阅读,因此教师要列出与案例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及参考文献,找出案例中的基本问题和关键问题,拟出思考题,打印案例,提前下发,要求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案例,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初步解决方案,以备小组发言和讨论之用。
三、案例教学课中实现
1.课题导入、营造氛围
在简要回顾与案例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后,扼要说明案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提出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基本程序、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用简短的导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快进入自行组织案例学习与讨论状态。特别要注意营造宽松自由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动力。
2.审读案例、个人分析
学生自行审读案例文本,陈述案例事实,识别案例情境中的关键问题,联想案例对现实的投射效应,个人初步进行案例分析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案。
3.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学生个人在小组同学面前呈现自己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依据;听取同伴意见,对案例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以求达成共识。
4.课堂发言、全班交流
由各组组长演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给出相应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各组在班级中进行交流,相互检验和修正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5.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教师在小组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和提炼学生的主要观点,评议其论据是否可靠,推理是否符合逻辑,并提供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供学生学习参考。教师应鼓励同学独立思考,透彻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通过教师的总结,达到对案例问题的探论在原有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升华。
四、案例教学课后反馈
1.及时的反思和交流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后及时反思与交流必不可少。教师通过召开组长会议,了解学生有哪些心得体会、要求、意见和建议;反思案例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从而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努力创造出适合应用物流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
2.客观的考核和评价
将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与课程考核成绩挂钩。在考评方式上,可以灵活多变,特别是案例讨论评分,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考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更能客观地反省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考评后,将结果记入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感到压力,使其产生动力和紧迫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初步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已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得到提高,课程教学后期案例的讨论深度以及分析的正确程度较课程教学前期有所提高,说明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有所进步。事实证明,在物流管理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实战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英华.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9-81.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档案管理;流程优化;全寿命周期
一、任职教育教学档案管理需求分析
(一)任职教育教学档案特点
任职教育以岗位任职能力需求为牵引,施训对象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施训周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施训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任职教育施训教学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方法创新,常运用案例式、研讨式、想定式、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理实一体化等多种创新教学方式。因此,任职教育教学档案产生周期短、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种类广、参考价值高、收集范围大,这对教学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任职教育教学档案管理问题
教学档案管理是任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教学单位设有档案管理员,负责教学档案的收集、保存、汇编、装订等工作,目前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归档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由于某些教学活动组织参与者档案管理意识不高,教学档案选取范围不准确,教学档案归档不及时,教学档案内容不统一,档案格式标准,会造成档案遗漏、遗失、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档案完整性、实时性、可信性。二是档案管理工作任务量大、效率低。任职教育教学档案产生的源泉多,大多院校教学档案保存采用临时案卷和定期案卷形式,临时案卷主要收集平时产生教学档案,实时的放置在文件盒内。待学期或学年结束再进行档案选取、目录编排、装订封存等工作后转为定期案卷。档案员进行档案收集和整理时,持续周期时间长,档案筛选、补交、修改工作多,部门间档案管理协同程度低,一个档案可能存在多种格式和重复收集等问题,给档案提供者和管理员带来很多费时费力工作。三是不满足数字化建设要求。目前大多院校教学档案存档采用纸质版,纸质文档在打印、排版、装订、保存、借阅等过程存在诸多不便,而且若在教学评价、教学监察或和各种评比竞赛活动中需要提供教学档案电子版,则需要对纸质版进行扫描、拍照、图像处理等,过程极其繁琐。随着院校数字校园推广使用与大型教学活动数字化程度普及,传统教学纸质档案已经不能满足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求。
(三)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广大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者对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开发了不同技术类型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解决了教学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存储、档案检索、数据处理、系统构建、网络化应用等问题。这些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教学档案管理中的产生、收集、录入、筛选等工作量大的部分由人工完成,没有融入到管理系统中,不能满足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简洁化、系统化的要求。
二、教学档案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
在教学档案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各职能部门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传承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条不可分割的管理链,各阶段的管理是管理链中的一环,越是前端的环节,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越强,它不但要管理好本环节,还要全面系统地为下一环节的管理着想,直至末端环节。而下一环节则须承袭上一环节的原则和设想,根据本环节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功能制定更有效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只有如此,一环扣一环地延续下去才能达到周期内管理目标的最大化。
(二)教学档案全寿命周期系统
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是指覆盖档案产生、筛选、收集、编存、修改、流转、删除等全寿命过程,以高质量档案内容和高效化管理模式为目标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全寿命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流程中包含了档案全寿命周期前段的建立文档、档案判断、档案录入等环节,这些环节在由系统引导用户进行,也就是用户建立文档时就已经纳入到了档案管理流程,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系统教学文档产生、收集、录入等工作脱离系统单独进行工作繁杂的问题。
三、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设计
(一)系统设计思想
1.全寿命管理流程优化采用全寿命流程化处理设计,对教学档案全寿命周期中的“产生、分类、编号、传递、编排、借阅”等环节,基于流程管理方式进行协同优化,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中人为操作的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不协同问题,保证了档案质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2.编程易实现、操作简单构建与实现采用B/S互联网架构,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开发系统与ASP.NRT网络设计系统编程实现,人机交互界面良好,操作方式简单,用户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系统进行教学文档的编写、收发、查阅等基本办公处理,档案收集、目录编排、数据处理等复杂环节则系统自动进行。3.数字化推广实用性好建立了一种全面、全员、网络化教学档案收集、共享、传递途径,满足各部门档案管理及使用要求。同时,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可以嵌入到数字校园系统中去,推广实用性好。
(二)系统功能设计
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主要有文档编写、档案判断、档案保存、档案管理、档案流传五大功能。文档编写主要通过嵌入各类办公应用程序应用,建立或上传各类格式的教学文档;档案判断主要是依照各部门出台的档案归档标准,对所建立、上传、接收的文档进行是否属于教学档案,如果不是则建立文档先保存在文档库,如果是则需进一步判断属于哪类教学档案;档案保存主要是在建立在档案分类后,由系统根据档案类别和日期,依据数据库和检索要求进行文件编号和命名后保存到档案数据库;档案管理主要是修改档案内容、分类,生成档案目录,档案管理员还可以对档案进行删除;档案流传主要是系统不同用户之间进行档案传递、接收。
(三)用户与职能设计
系统用户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普通用户,主要职能是进行教学档案初步判断,建立新档案,编排本人档案,接收他人档案,查阅部门档案等,但普通用户没有删除档案权限;第二类是档案员用户,档案员用户除了具有普通用户所有权限与职能外,还承担着对被普通用户筛除掉的非档案的文档进行再次判断与选取。另外,管理员具有删除更改部门所有档案的权限。
四、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流程优化
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全寿命周期所包含工作主要有建立档案、档案保存、档案编辑、档案传递、档案删除等工作,系统采用“全员参与、协同合作、优化流程、自动处理”设计思路,根据不同用户职责规划系统功能模块,优化不同功能模块之间处理流程,保证教学档案收集范围大、归档专业强、管理自动化、使用效率高。所有教学文档在建立时必须先进行教学档案判定,若属于教学档案进行档案编号、保存、数据生产等流程化处理,从档案收集信息源头上保证了教学档案的完整性;普通用户与档案员双重筛选档案模式,从收集信息范围上保证了教学档案的标准性;基于数据库管理技术、互联网访问技术的设计,人人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系统进行档案编写、查阅、传递、管理,从信息使用途径上,保证了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系统功能框架与处理流程图设计如图4所示。系统进行档案建立、档案管理、档案传阅的工作流程如下
(一)档案建立流程
系统进行档案建立时主要进行的工作有建立文档、档案判断、档案分类、档案编号、入库保存。
(二)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管理主要进行的工作分为普通用户和档案员有两种,普通用户进行的主要工作有档案修改、档案查询、目录生成,档案员进行的主要工作有档案修改、档案查询、目录生成,同时还有可以进行档案删除以及对系统普通文档库档案再次档案判断选取。
(三)档案传阅流程
档案传阅流程主要包含档案传递和档案接收两部分工作,
五、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使用制度
(一)用户端使用控制
院校机关出台系统使用管理规定,强制要求所有教学活动参与者必须通过该系统进行教学文档处理。信息管理部门则对办公计算机进行office等办公软件的限制使用,同时视情将该系统融入到数字校园管理系统中,培养用户的良好使用习惯,避免脱离档案管理系统处理教学文档现象发生。
(二)制定档案参考标准
院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订出各部门教学档案收集范围、档案格式等标准,为用户在进行档案选取和档案编制提供指导,提高档案质量。
(三)定期组织档案数据评比
定期组织对各部门系统档案系统数据进行公示与评比,重点是档案内容、用户使用、档案数量、查阅次数等方面内容,配套相关奖惩制度,提高全员档案管理规范化、自觉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张莉雅.高等学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潘虹.加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档案建设的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6).
[3]姜雪.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现状与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2013(1).
[4]张锐.基于B/S结构的教学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
[5]温颖.教学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9(10).
关键词: 现代物流概论 案例教学 实践能力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引导的学科,物流的科学性使得许多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而物流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参与、练习、思考使学生在实践或接近实践的练习中去获得。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学生对物流专业学习兴趣,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高质量实践技能的物流专门人才。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其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在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碰到的主要问题及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好的案例选取不易
由于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产业,早期大多数能收集到的都是国外大型企业的物流案例,发生的时间久远,离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的工作环境很遥远;此外阅读型的案例多于分析型的案例,教学中很难运用此类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物流应用案例有适当的增加,但适用于物流基础课程的典型案例还是较少。
2.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来说,小班教学的效果相对更好。而目前我校物流专业每届大概招生100人左右,普遍是大班上课,这给组织案例教学带来不利。传统的讲述式案例提问时响应不多。而讨论式案例:分组过少,每小组人数过多,则易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现象;分组过多,限于课时,每组讨论时间有限并且不能保证每组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3.考核困难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案例教学部分属于课程平时成绩,只占据总分的一小部分。对于讲述式案例参与的学生仅仅表现在课程平时成绩略有提高;而小组讨论式案例,成绩评定是根据小组的表现来确定的,由于小组中成员的参与程度和贡献不一样,无差别的成绩会挫伤积极参与学生的热情。案例教学考核的困难也是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在现代物流概论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探索。
1.案例的选取方面
选用贴近生活的当前专业热点问题或跟企业运作联系紧密的实际操作问题作为案例主题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讲到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章节,考虑到学生网购的比例较高,对于网购商品的物流服务有自己的体会,在此章节设置的案例主题为电商企业的物流运营模式分析。要求:(1)至少选择两家采用不同模式的代表性电子商务企业(如淘宝、当当、京东等),分析企业目前的物流运营模式(自营、采用第三方或兼而有之)。(2)通过分析,对不同电商企业的物流运营现状进行对比,对自营与第三方物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案例教学的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传统讲述案例和探讨式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将原来传统讲述案例以作业形式在课堂上用一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所有学生全都做过案例题目,对案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观点,再把问题提出来进行课堂讨论,参与的积极性和讨论问题的针对性有明显的提高。二是在某些章节学习前运用引导案例,由教师创造环境,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探讨式案例以分组形式进行,首先在学期初根据课程总人数的规模进行分组,通常不超过6个人为一组。四是确定几次探讨式案例主题及每次主题具体参与的小组。最后对案例教学过程提出具体要求,如课堂讨论时间,每组发言时间、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3.考核方式
在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考核中,案例教学部分要占到50%以上的成绩。以课堂作业形式完成的案例类似卷面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记分。小组讨论部分主要由教师根据讨论报告、课堂展示PPT和课堂演讲三部分综合评分,同时由各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贡献给出每个组员的权重,小组分数与权重相乘即是每名学生探讨式案例的最后得分。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活跃课堂的气氛,对于在所有案例教学环节中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额外加分。
三、结语
如前所述,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起到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必须考虑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背景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
总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涛涛.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9).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较为充足的案例资源是开展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则有三种来源渠道:一是中外学者为公共管理教学编辑出版的案例教材;二是教师收集整理媒体报道的公共管理领域发生的重大典型事件;三是教师深入实际对相关事件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素材,再通过对素材的加工整理,编辑成为教学案例[2]。通过已有案例教材获取所需案例是一种较为便捷省时的途径。编辑出版的案例教材许多取材于公共管理实践中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些案例的优势在于其典型性、代表性与通用性,因此用起来比较省事。
但另一方面,此类来源的案例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其一,选入教材的案例在注重典型性的同时往往很难兼顾时效性,过分依赖此类案例不利于案例教学创新;其二,教材式案例的模式与体例往往都较为单一、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变通性,无法适应公共管理类课程快速发展的要求。实际上,经典案例的运用也是有其限度的,否则,“老生常谈”,不仅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会感到没趣。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案例更多是通过第二种渠道获得。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这成为新时代开展案例教学的一大优势。公共管理类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及时关注各类新闻资讯,尤其关注公共管理领域发生的重大实践,并及时记录、下载、整理和归档相关信息,建立起技术化、制度化水平较高的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
作为案例来源的第三种渠道,对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无疑更具时效性与针对性。而且,在很多时候学生甚至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相关案例的搜集与整理,更有利于培养的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同时也能加深教师与学生双方对相关事件的认识程度。尽管优势明显,但实际上高校教师还是较少使用这一途径获取案例,原因是:首先,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普遍繁忙,闲暇时间较为有限,因此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进行调研走访;其次,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领域发生的事件信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再加之政府部门对于外界的调研、采访、报道等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消息),致使此类通道受阻。
二、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流程的第二个环节,它在整个案例教学流程中地位举足轻重。一个恰当的案例可以先入为主,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由此引致案例讨论的深入化。相反,如果案例选择不当,则可能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致使学生参与热情递减和讨论无法引向深入,最终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究竟怎样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或者如何才能选择恰到好处的案例呢?我们认为,首先,案例的选择必须围绕案例教学的目标进行。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因此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所有教学活动包括案例的选择,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唯此,才能做到针对重点、有的放矢,从而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案例教学在做好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要因人施教,教授不同课程,选择的案例也应当有所区分。一般说来,公共基础性课程在选择案例时可不必过分拘泥于具体的管理领域,其侧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的强化,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案例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特点,确保案例的针对性。
此外,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案例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通常,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可选择一些知识点相对单一、理论相对浅显的案例,而高年级的教学则可以考虑一些综合性较强、理论覆盖面广的案例,以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再次,案例的选择还应当注意案例自身的时效性。即所选案例应尽可能为新近发生事件,以紧跟快速发展的管理实践。一个发生久远的案例,往往无法有效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公共管理实践的快速变迁,这些案例往往会脱离了其发生初始时的具体情境,导致其解释力滞后甚至失效。
三、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选择好案例以后就进入了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案例实施自身又是一个“子流程”,它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其一,案例教学实施前的准备。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案例教学教案的编写。案例教学教案的编写具有一般课堂教学教案的编写的共同特性,例如都必须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要件,教师仍然起着主导性作用等。同时,案例教学教案的编写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例如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学生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学手段更偏好对多媒体的使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多体现以及课堂氛围更加宽松、活泼等。其二,案例教学的预演。在正式上课前,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教师自认为案例准备比较齐全,案例选择比较恰当且备课认真充分,因此往往忽视这一环节,常常导致在正式案例教学时手忙脚乱甚至出现纰漏,例如所需案例不能及时调出或者调出案例并非所需,甚至出现多媒体音视频资料不能正常放音或放映,致使案例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来说细心永远是不过分的。其三,案例教学的正式实施。这一过程又包括教师介绍、学生讨论以及案例总结等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在介绍案例时应尽量保持客观,只需把案例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等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即可,避免较早对案例作出自己的评价或判断。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教师提前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很可能会直接干扰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路径,甚至导致学生为保持与老师一致而压制了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即教师应当以“导演而非“演员”的角色出现。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淡化自己的权威主体特征,视学生为案例教学的当然主体,把“舞台”真正交给他们,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当然,教师权威地位的淡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案例教学掌控力的弱化。相反,教师必须在全局上对教学节奏、发展趋势等作出有效的调控,以确保案例讨论不会偏离案例本身和案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案例教学结束时,应当对案例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讨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客观的点评,点评以肯定成绩为主,但也要适当指出问题的所在。
四、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案例教学得以实施并不意味着整个案例教学流程的结束,其评估与反馈同样重要。案例教学成果如何,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案例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作全面评估。案例教学的评估涉及到案例准备是否充分,案例选择是否恰当,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否顺畅以及案例教学结果是否满意等几个方面。其中案例教学效果是否满意一项应当综合考虑两个层面:一是根据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衡量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小型测验加以检验,这种测验可以采取口头的问答形式也可以是书面的习题解答形式;二是根据学生的参与状况来衡量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出席率、积极性、参与态度以及问题讨论程度等几个方面。
1.分析任务
首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的填报要求提供几个对应的案例,而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国际商务实训室,利用教材资源及网络资源讨论项目的基本情况,如该批货物的监管方式、商品编码、监管条件等,并分析该批货物的报关流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确定任务目标
通过分析任务,找到任务目标,即新授课程的重点内容。以“贸易方式”栏目为例,通过任务分析,确定案例中的货物为一般贸易进口货物、来料加工项下进口料件、进料加工项下出口成品、特定减免税设备进口,任务目标是如何完成这几项货物“贸易方式”栏目的填报。
3.任务实施过程
在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间自行分配任务,根据教材资源及网络资源,成员之间边讨论边学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及时向教师提问。完成各项任务后,每组提交纸质填报结果并汇报报关单填制思路。通过汇报,小组之间可取长补短、相互点评,最终由教师点评并公布正确答案。在完成单个栏目学习之后,学期末还会给学生安排一个专业综合实训,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训将设置8个实际案例,并提供全套业务单据,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并完成报关单中所有栏目的填制。实训除了考察报关单的填制技能,也将同时提高学生检验商品编码的查询能力以及完整汇报货物报关流程的业务能力。在实训的最后一天,每组通过抽签选取一个案例,进而汇报该案例中涉及货物的报关单填制结果、商品编码查询依据及报关流程。
二、任务型教学的注意事项
1.任务的选取
对于任务型教学,任务的选取是首先需要被关注的环节。无论是跟学任务还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选取的任务都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商品和具体业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设定的任务难度应从易至难地过渡。如首先设定一个内资企业投资总额外进口一般货物的案例,再设定一个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内进口一批减免税设备的案例,最后可设定一个加工贸易企业同时进口一批来料加工料件和不作价设备的案例。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既包含了一节课中所有的知识要点,也使学生通过横向比较案例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专业技能。
2.双导师制建设
任务型教学对于专业课教师要求较高,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就报关专业而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存在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不妨采取“双导师制”进行专业课教学,即一门专业课除了由专业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外,还邀请企业的部门经理或行业精英做企业导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配合指导专业实训。通过与企业导师的积极互动,可以使学生拓展专业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3.教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