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改革措施

医疗改革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改革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改革措施

医疗改革措施范文第1篇

一是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城镇职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筹集资金渠道少,不能完全保证解决退休因倒闭破产退休职员、困难企业职员和退休职员的基本保险制度。因此,在今后应该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和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与考核标准和相应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等一些问题。二是事业单位职员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小,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都不高,医疗救助的功能也很小,让很多人误以为医疗保险报销不了,只能通过医疗救助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样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降低患者的自负比例,致使很难减轻事业单位职员的个人负担。三是应拓宽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渠道,实现各城乡之间享受医疗保险的对接。建立明确统一的全面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现在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的一些原因,医保的覆盖面还是保证不了一些穷困或者患有重大疾病的人承受的医疗负担。然而,如果医疗保险制度在不能进一步解决医疗问题,医疗保险制度将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

二、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一)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提高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拓宽医疗保险基金渠道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医疗保险制度服务管理和管理服务流程,提高事业单位职员医疗费用补助标准,实现医疗保险制度最大化。

(二)鼓励职工参加补充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是在单位和职工参加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后,由单位或个人根据需求和可能原则,适当增加医疗保险项目,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的一种补充性保险。我国处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而它在保险深度和广度上的缺口,需要依靠补充医疗保险即商业医疗保险来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的医疗保障。消费者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它是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国家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它灵活便利,自由选择性强,能够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其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可以为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所借鉴,以促进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只有将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有效衔接,才能使医疗保险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三)要不断建立与完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医疗保险工作最关键的工作部门是劳动保障部门,其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对各个级别的医疗保险业务经办机构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要对基金的筹集、支付以及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承担对财务预算以及决算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的职责;相关的审计部门或者审计机关要定期监控管理社会单位的基金收支状况以及基金的运行情况,并对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情况进行相应的审计管理,不断推进与促进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加强医疗保险的管理与监控。

(四)注重和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力度

一般的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涉及的是门诊和住院两个部分与环节,主要的监管工作就是涉及上述两个方面。一般的门诊就医就是病患直接去医院看病并抓药,最后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报销。医保机构要对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一般操作执行起来比较复杂,因为很多医疗服务机构有时候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此时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要权衡道德与经济上的种种因素,要依靠医疗保险机构、卫生部门、患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多方面的监督。在就医住院的环节进行监督的时候,因为大部分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所使用的住院医疗费支付方式主要是第三方支付的形式,也就是说,参保人员一旦生病住院,主要承担自己个人承担的费用部分即可,其余大部分费用经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转账到医疗服务机构。但是,当前有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也就是医院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常常开比较贵重的药品,并超标开药,并进行很多并不应该进行的检查,造成很多费用的浪费。上述种种现象造成近些年来住院费用不断攀升。对于上述的现象与情况,相关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有责任与义务对医院的这种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主要是核查在医院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合理的检查、治疗以及收费行为。

三、结语

医疗改革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改革 财务管理 重要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有了较大突破,与此同时,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时期医疗改革应将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是对医改中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我院财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建设性的建议。

一、资料与方法

医疗改革以患者为中心,着力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相应国家政策号召,医疗归属于公益性活动,体现了组织领导的职能目标,根据我县及我院实际情况,在医改中加医院财务的管理,采取精细化财务管理、合理统筹资金、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以及改变医院财务管理理念等几个方面措施,对比实施前后的我院财务管理效果。

二、结果

通过对医院财务管理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财务管理理念有了很大转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了较大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医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医院财务管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创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促进创新的发展。[2]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逐渐提上日程,医院除加强对医院财务人员的考核外,还应对财务管理的各项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将对人员与资料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作为以后医院财务管理发展的可靠依据。

我院财务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较多丰富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解决医改中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应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四、医改中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财务管理的内容多且复杂,主要包括费用的收支,医药费用、手术费用的收入,医用相关物资、医疗设备及药品的采购及成本核算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管理,减少成本支出,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效益,帮助患者减轻经济压力。[3]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县各医院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加,而医院财务管理却与快速的发展脱节,对医院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①思想固化,未准变市场激烈竞争的概念,仍寄托于财政支持,风险意识较差;②财务人眼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不足,导致医院财务管理过程效率较低;③医院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计划,缺乏系统的收支核算,出入账目无法严格管理,最终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

五、新时期医改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更快、更好的实现医院的既定目标,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制定业务收支计划、医院投资计划等多项预算内容,根据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手段执行预算,在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下,医院开展全面控制活动,以前期业务的收支作为以后预算编制的基础,以医院的整体经营发展为总目标,结合医疗行业的发展特点及医院自身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在一定程序下实施财务预算管理。[4]加强预算管理需要医院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财务人员树立预算管理理念;二是医院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三是深化、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四是,明确我院经营发展目标,充分利用预算管理的灵活性。

(二)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在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应仔细阅读医院相关财务信息,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医院管理人员应及时核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出现财务漏洞,以专人专管的形式指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将零散的财务管理部门集中组合,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此一来,能保证医院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避免出现财务信息漏洞、脱节以及毁坏现象,保证财务管理的正式、规范。

(三)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

医疗改革对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挑战,医院管理相对于其他管理来说具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医院应加强对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能有效安排医院资金应用,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从而提高医疗改革的作用及在社会中的价值。[5]加强对医院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管理,切实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转变医院财务管理理念

在医疗改革形势下,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想要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增强医院的总而竞争能力,除加强我院工作人员的自身竞争意识外,还应不断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转变医院财务管理的理念,以综合性的管理措施体现医院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医院管理水平和制度,改变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将自身管理模式调整为以经营为目的的新型管理模式,增强医院的实际竞争能力。结合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医院以财务管理为着手点,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及经济效益核算管理,对单独科室额手术成本核算,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五)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医院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更能适应当前医改中医院财务管理中效率低下所造成的各类问题,减少对医院造成的负面影响。医院应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6]首先,医院在人才招聘时,应制定详细的标准和流程,重点选择财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以此来减少后期对人员培训所投入的费用。其次,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邀请专业财务管理人员或经验丰富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现有人员进行财务知识等培训,从而有效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除此之外,财务人员还应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充电,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学习,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满足医改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医改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能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转变医院财务管理理念,还能有效提高医院在综合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对笔者所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为着手点进行研究,对当前医改中财务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提升了医院在综合医疗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提高医院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德放.论医疗改革中财务管理的意义及加强途径[J].中国市场,2016,07:121-122.

[2]徐娜.浅谈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259.

[3]黄晨.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6:268.

[4]侯颖,王晓荣.关于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思考[J].商,2015,39:101.

[5]李娅,梁娟.重视小型医疗单位在医疗改革中的财务管理建设[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7:175.

医疗改革措施范文第3篇

一、人口老龄化需要退休年龄更有弹性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欧洲社会保护模式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在老年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尤其是战后经济繁荣时期实施了刺激提前退休的养老金政策、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这一政策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显现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不得不进行改革。延迟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激活接近退休年龄阶段的劳动力继续留在或者返回劳动力市场,是从北欧开始的一个改革措施,已经逐步向欧盟各成员国扩展。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是欧盟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建设多支柱老年保障体系方面,欧洲学者认为,老年保障体系必须走向多支柱,否则难以应对老龄化的危机。目前欧洲老龄化是人们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的共同结果,传统的老年保障制度难以适应这个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延长退休年龄,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养老金结构,以保证制度具有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盟的新成员国已经根据世界银行推崇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要建立全面覆盖的老年保障体系,仅仅依靠“三支柱”是不够的,因为总有一些社会成员难以覆盖在“三支柱”体系之内。因此,要实现养老金财务的可持续性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双重目的,应当建立比“三支柱”更多的支柱,比如在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之外,还应当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社会最低养老金制度与以家庭为基础的非正式老年保障体系。欧洲学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这种“32支柱”体系比“三支柱”体系更有推广价值。

建立多支柱的老年保障体系将使在职人员为自己的老年进行积累和储蓄,这也意味着老年保障体系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或积累制转变。向部分积累制或积累制转变的养老金有利于提高储蓄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有利于实现不同代际之间的收入平衡。但是,建立了部分积累制或积累制的养老金制度必须与有效的投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上述作用,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与之相适应。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建立一个空账运行的记账式积累制也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些欧盟成员国尤其是一些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做法。这样做有利于明确个人的养老保障权益,实现保障模式的转换,又不需为账户资金(实际为空账)进行投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针对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有的欧洲学者认为,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应当有不同的目标,中国养老金制度目前聚集的因素太多,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不同的供款制度,而且面临着资本市场不健全,储蓄率居高不下和经济体制转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转变为完全的积累制是否有必要值得研究;根据一些欧洲国家的经验,没有必要将个人付费的个人账户制度做成实际的积累基金,作为计账使用的名义账户可能更好,当然,这只是阶段性的做法。

二、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需要改革卫生服务模式和医疗保障制度

在欧盟内部,英国代表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模式和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模式。其他欧盟成员国则形成了一些新的医疗保障类型,比如目前广受推崇的荷兰新医疗保险模式。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建立于1948年,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该体系旨在为英国的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也称为联合体)组成。这些医疗单位能够提供国民日常所需的医疗服务,从而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该体系的运转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在控制费用方面具有很硬的约束机制。

英国医疗费用在欧盟内部和发达国家中几乎是最低的。但是,英国模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转诊看病等待时间长,医疗服务总体质量不高。根据2003年通过的“基础医院法案”,英国对基础医院的管理监督权下放到由选举产生的各社区代表委员会管理,同时允许基础医院向私营者融资、投资、借贷以及高薪引进优秀医护人员。这些改革措施的方向受到质疑(担心导致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瓦解和私有化),其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该制度由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的两大系统组成。凡收入在一定标准之下的人都有强制性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义务,收入超过该标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付一半,按照一定百分比从工资中扣除。保险费取决于投保人的经济收入,收入多者多缴,少者少缴,无收入者不缴,但投保人享受的医疗服务并无差异。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曾被德国人引以为骄傲。但由于德国经济近些年来发展缓慢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该制度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在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下,投保人、医院、药房、保险公司都没有降低医疗费用的意识,结果是医疗费用、保险费率年年增长,法定医疗保险公司赤字严重,不得不靠财政弥补。近年来,德国政府通过了不少新的医疗改革方面的法律,尝试对医疗保险体系进行革新,主要强调增加国民的“自我责任”,要求投保人个人分担部分医疗费用,但在具体改革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分歧,能否进行下去还未成定论。

荷兰传统医疗保障由政府提供公共资金,经常导致卫生机构费用和卫生服务设施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在适当控制费用的前提下提供较高质量和恰当的服务,是荷兰政府进行医疗改革的主要目的。荷兰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法律规定,所有人都必须根据收入状况(低收入群体通过个人收入退税机制参加)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过去20%的高收入群体可以选择不参加),其目的是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确保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为了促使保险公司节约费用、提高服务质量,荷兰政府规定,投保人可以自由选择保险公司。荷兰医疗改革是在医疗保险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试图用新的方式将私营公司、市场效应和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可以借鉴荷兰的经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改革面对着两个基本命题:公平和效率。前者是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而后者则是公众为这项服务付出的代价。如果把医疗服务变成一个政府包底的全民服务,其代价很大,不能解决效率的问题。但

是,如果仅仅为了控制政府的财政成本而减少甚至弱化对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也可能导致牺牲公平并最终影响效率的后果。

三、欧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欧洲在几百年工业化之后,尤其是近100多年来,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现代福利国家和遵循社会团结理念、协商对话和互助共济机制的欧洲社会模式,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甚至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这是中外学者的共识。欧洲各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作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有机协调起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纳入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考虑,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考核指标之中。我们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今天和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欧洲经验表明,任何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革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旧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制度。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具有持续性的老年保障制度,维持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更需要紧密结合现实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注意处理好几大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不能偏废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及社会力量协同配合原则,普遍覆盖与激励贡献有机结合原则等。

从欧洲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必须覆盖到全社会。如果覆盖面有缺口,不仅有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也将限制其作用的发挥。借鉴欧洲经验,我国目前应当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首要目标。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承担更加积极的作用,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投入(社会保障支出占GDP和财政的比例应当进一步提高),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医疗改革措施范文第4篇

卫生部在《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基层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国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40元左右。优化统筹补偿方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力争实际报销比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8万元,提高门诊报销水平,逐步降低个人自付费用比例。

此外,还卫生部还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做好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等;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卫生监督。

【医疗改革解析】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也事关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时至今日,医改已整整20年,并且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站在这一节点上回顾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否定和肯定,对于中国医改这一“疑难杂症”而言,只怕都过于轻率,它需要更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去反思问题,找到良方。

八十年代医改:给政策不给钱。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九十年代医改:大改革大争论。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 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新千年:关注公平与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注重效益,往往忽视公益性,患者追求公平,希望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这对矛盾一直延续至今,有医院先交钱再抢救的,有药价虚高超出厂价千倍的。

医疗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要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必须逐渐出台一些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些条例,适当提供医疗体制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些人必设阻力,甚至搞一些违法行为,对这样的人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对于违法者要依法制裁。医疗体制改革有可能打破传统习惯和观念,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不能立即适应广大医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渐完善体制改革、逐渐学会在新的制度下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和就医。媒体宣传要引导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真正使政府、医院及市民意识到医疗体制改革是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全民的医疗体制改革。

其次,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一直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是按城乡、所有制、就业状态来分别组织实施的。专家认为,这种制度建设方式有失公平,其具体表现就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太小。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再则,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医院商业化运作以后,由于优胜劣汰,导致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高,而初级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很多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更糟糕的是,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所以在看病时,人们都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就往城市跑。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现在,有关改革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抓大放小”。这种思路存在重大缺陷。要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优先发展和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新的改革框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间所发生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

医疗改革措施范文第5篇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这些领域,既有长期积累的老矛盾,也有转型时期的新问题,需要以极大决心、极高智慧去推动解决。

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本身就决定了改革越向前,困难就越多。面对新的闯关,迎难而上探索前行的勇气至关重要。从中央部门“晒三公”,到四川珠嘉乡的15元公务餐;从全国范围铺开的新农合,到红十字会公开招标审计,正是在一次次探索中,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向好,国家社会才能不断向前。

对这些探索之举,公众乐见其成。然而,也有一些举措,会被争议甚至被质疑。一方面,一项新举措难免会触碰不同利益,产生不同意见。比如,医疗改革,医生、患者、药商之间,平衡利益殊非易事。另一方面,随着权利意识增强,公众要求更高、期待更大,也会给各项政策措施以“完美压力”。比如,个税法修改,仅网上征集的意见就近24万条,众口难调。这些,难免给人“物议汹汹”之感,让一些改革者束手束脚、不敢前行。

批评、建言,可以帮助、监督、改进工作。不过,要把工作做好、措施落实,更需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之下,只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旨归,才能赢得最广泛认同。而社会和公众也需要充分估计改革的困难和阻力,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对待各种探索举措。“一有动静就围观、一有举措就怀疑”的舆论环境,不利于改革稳健前行。

迎难而上,对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改革深水区,各项举措需要更合理科学、更具规划性与前瞻性。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及异地高考时,就不仅谈到了山东等地的探索,同样谈到了这一举措可能面临的诸如城市承载力、考生资格认定等现实问题。勇气可贵,但周密计划、详尽预案,充分调研、广开言路,同样重要。“大胆探索,合理迈步”,这也是凝聚起更多改革共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