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__单县北城小学 政教处廉荷
培训主题: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动力
一、指导思想:
本次家长学校活动主题是“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动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长学校正是家长与学校心心相交的爱的场所,通过家长学校能够让家长了解学校、老师,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校学习生活和能力表现,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在家所不能知晓的成长困惑。而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老师能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活动,请家长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学校,参与管理;能共同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教育。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展示学校良好形象,宣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家校交流,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引领和帮助家长学习优秀的家教经验。
3.充分调动起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努力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三、领导小组:
组 长:贾咏梅
副组长:廉 荷王 琪
组 员:刘玉锋孙庆霞谢海民刘冬梅
张 侠刘会丽韩猛朱继国
四、活动时间:
2021年3月30日(星期二)下午2:00——4:00
五、活动地点:
南院大门内场地
六、会场组织:刘玉锋刘会丽朱继国
七、会场监护:五年级:韩 猛;三、四年级:孙庆霞 朱继国;二年级:年级:刘会丽 张侠
八、会场拍照、做美篇:朱纪国
开会准备和人员安排
1、学校方面:
①场地:刘玉锋谢海民韩 猛朱纪国(以班为单位把学生板凳按东西纵队排列,每班两排。顺序和开学典礼是一样)主席台:设四人座
②各班班主任必须到场,带领一致两名学生带着班牌在各班所在地指导家长签字、入座)
③配班老师带领学生在本班内席地而坐,内容自行安排。常识老师巡视(四楼:徐效金、黄桂花老师;三楼:唐一鸣、王慧卿老师;二楼:白霜、张淑文老师;一楼:刘素梅老师)
④家长引领和车辆放置:张子锦、马海萱、董佳慧、引领家长入校,朱冰婵、李艺评、单硕协助家委会成员指导家长车辆放置,两轮车放置在围墙外和南边花园内,放两排。四轮车尽量放置在大门两侧,若放不下,可放置路东。
2、各班要求:
①各班主任本周五前一定要以微信的方式告诉家长,通知家长开会时间、地点,要让家长知道他们的孩子所在的班级的班别和老师姓名,让家长到会后先找班主任签字,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入座,要提醒家长安排好他们到会期间的工作、家庭生活,并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监护人来参加,尽量骑两轮车。我们聘请一次专家不容易,要求家长尽可能抽出时间参加。对有事不能来参加的人应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注:到会人员不要带小孩)
②各班班主任要提前组织学生把板凳放好,排齐,会议结束后再带领学生依次有序地把凳子带回班内,在行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上下楼的安全。
③各班看班的老师一定要组织好学生,不准随便出教室,不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不准大声喧哗。会议没结束前不准到会场找家长。要求学生一节行动听指挥。
八、家长学校活动流程:
1、贾校长至开幕词
2、王校长
3、家委会代表 讲话
4、专家讲话
5、廉校长总结。
一、活动宗旨
适应文明校园的要求,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践20字基本道德规范,结合创建文明单位,在全校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普及礼仪知识,提高礼仪意识,加强礼仪实践。形成以“讲礼仪、有修养”为荣的良好风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展示现代化学校良好校园风范。
二、活动内容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编印校本教材。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同时利用宣传画、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2、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相关学科教学。各班要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新修改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开展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岗位培训及文明学校教育活动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4、举办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举办首届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为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5、开展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征文评比活动。
6、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二)制订文明礼仪规范
组织调查研究,发现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制定规范草案,组织各班开展公众讨论,征询意见,制定出各方面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公示)形式公布于众。包括基本礼仪规范;少先队员礼仪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阅览、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三)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1、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在制定礼仪规范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礼仪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课堂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公共场所做起,从家庭生活做起,使每一个人在个人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人相处以及公共生活等多方面,都能自觉形成讲究礼仪的良好风范。
2、组织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礼仪实践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及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评判,督促礼仪行为的实践。
(四)组织文明礼仪竞赛。
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三类群体、五项内容。
1、三个层次
(1)各班学生进行初赛;
(2)全校组织决赛。
2、三类群体教师、学生、家长。
3、五项内容仪容仪表、言辞谈吐、职业形象(含暗访考察)、情景处理、综合知识。
(五)评选礼仪形象标兵
在层层开展礼仪形象大赛的基础上,评选出礼仪形象标兵,并最后推举出“学校文明礼仪形象标兵”。
三、活动组织
(一)主办单位教务处、少先队
(二)参加单位各年级以每班二名学生的基数上报学校参加决赛。
四、活动安排
1、9月份,做好筹备工作。成立活动组委会,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文明礼仪知识读本等。
2、10月底至明年2月份,普及礼仪知识。举办“健康、美丽、文明”礼仪教育师资培训;各班普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活动,开办礼仪教育讲座,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开展舆论监督。
3、11月12月,组织礼仪形象展示。12月份举办“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以推动、指导各班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和竞赛活动。
4、1月4月,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各班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礼仪规范,开展讨论。层层开展礼仪竞赛、演示活动,评选、推荐出各段礼仪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等,广泛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3月5月,组织全校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营造人人学礼仪,个个赛礼仪的热潮。
6、5月7月,组织风采大赛,把礼仪宣传活动推向。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要充分认识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培育师生良好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要把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明两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的抓手、新的着力点认真抓好。教务处、少先队要切实下大力气,精心策划工作方案,认真组织礼仪教育实践,一个一个层面、一个一个群体,全方位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2、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文明礼仪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外在形象、气质涵养,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是现代化都市生活和公共道德的内在需求,也是与国际接轨,展示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要引导师生增强礼仪意识,自觉参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往来等等方面做起,要了解通行的礼仪要求,培养和提高礼仪素质。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溯源于职业教育。我国政府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进行“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们也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了广泛探讨和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准确定义尚难以给出,大概有以下两种理解:其一,所谓“双师型”教师,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其二,教育部高教司从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与其它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对专业教师素质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近五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有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在专业技术方面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二、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养构成
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具有更高的素养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素养呈多维发展取向,其核心素养构成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是教师立身之本。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它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教师应具备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素养。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要热爱小学教育专业,以高尚的师德表率、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其师德水平和职业价值取向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其特殊身份决定了对其师德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应在坚守大学教育阵地的同时,热衷执教小学讲坛,具备扎根基层实践的敬业精神,热爱小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学。
(二)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是身为人师的前提和条件,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是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要提高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深刻把握大学和小学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还应精通所教的学科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方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知识要精通,对大学和小学的学科教材要熟悉,对学科特点要认真研究和把握。
(三)贯通大学与小学的实践教学技能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操作技能、书面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等。教师职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教育实践既是职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行为方式,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必须强化教育实践,且具备复合型素养,掌握贯通大学师范教育教学与小学教学实践的规律,才能指导和培育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
(四)较强的沟通和合作意识教师素养是复合多维发展的,然而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沟通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意识到与学生沟通与合作的必要性,同时注重与外界的沟通和合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富兰教授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了教师对外合作的深层意义:“为了维持生存,我们需要了解环境,而环境(其他的人和组织)也需要了解我们,向我们学习。我们对这个内外双行的车道了解得越快,我们和更大的社会发展得也就越快。珍惜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能完全囿于书斋文化,埋头教学和做学问,不能囿于大学学科知识,必须走出大学,深入小学,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合作,重视与小学在职教师、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三、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一)重塑观念:实现自我转型观念是实践行为的先导,教师要成长为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型。从传统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师范院校提高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诉求,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角色的主体性“自知”。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也担当着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角色。充分认识到这种角色特性,增强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提升素养,才有利于促进自身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教师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应加强与小学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应用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要成长为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实践尤为重要。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扩展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学习小学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小学教学规律和特点,融会贯通大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
(二)走向实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师范院校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必须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旧的教学惯习,重视实践性教学。教师的课堂文化中应充盈着实践性的教学话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情境为纽带,以教学问题为引领,通过教育案例研讨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在分析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认知理解并建构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应走出大学校园,把小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舞台,实现大学课堂的延伸。教师要成长为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解和研究小学教育教学,参与和服务小学教育教学,通过上示范课、公开课,认真把握好备课、上课、观课、议课每一个过程,并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提升。重视小学专业教育师范生在小学的实习实训,提高其实践教育教学能力。
(三)师生互促:构建成长共同体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必然要求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应成为合作者。师范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小学教师过程中,要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对话中促进成长,在实践中促进发展,建立和谐互促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孤立”的个人主义境地,推进师生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形成亲密、友爱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成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小学课堂教学规范和过程,并积极参与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研习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在科研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共同解决研究问题,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在知识应用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构建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四)教育桥梁:沟通大学与小学小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场域,大学与小学的牵手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小学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有效途径。大学与小学可以在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素质提升、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师范院校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与小学的交流合作是重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沟通大学与小学的桥梁,在推进大学与小学的深度合作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师需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通过教学研讨、实习实训、科研协作、职后培训等合作形式,加强协同合作与创新,构筑实践应用的共同体。小学是师生学习、科研的重要场所,同时大学课堂也是小学在职教师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通过搭建“师资互通”机制,完善教师轮岗制度,聘任小学在职教师为兼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参与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等方式,让小学在职教师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师资力量,为大学的教师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四、总结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成为一种形式。“校校有课题”是现代化学校督导验收达标的内容之一。有些学校为了通过验收,会在市、区相关部门选个课题进行立项,选题不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是学校真正需要通过科研解决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经过短时间、浅层次地研究,让会撰写结题材料的人员组织课题结题材料,最后通过鉴定,取得结题证书。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科研就是一种形式。
2.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不切实际。有些学校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比较宽泛,大课题中会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只能是浅尝辄止。真正的研究多为“小题大作”。切合学校实际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远胜于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还有的学校追求新的“动向”或“潮流”,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教科研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3.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存在认识误区。“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一般作为科研兴校的重要标志。科研以课题的形式来表现,可以使研究有明确的方向,课题研究成果也会较为突出地体现出来。但科研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反思,虽然不一定在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应是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存在认识误区。有些教师课题结题报告不会写,认为科研成果就是发表、获奖的论文。其实结题报告就是对课题研究的全面总结,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专业研究者主要需要借助于论文这种文体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形式,如案例、反思、随笔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过程记录,也可以是教科研活动结果的体现方式。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
1.解决学校自身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认识到借助科研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怎样的研究活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学校要准确找出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带领教师们主动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有效方法。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分享教师们好的教学经验,积聚教育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学校的教育科研要紧紧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展开,带动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名师。
3.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明确后续科研要探索的路径,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需要学校将教育科研活动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改进的建议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或困惑,如,如何促进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心理;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互动中生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能兼顾到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协调发展;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等。
2.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经常看到、听到、感受到真实的教育现象,对这些事实现象的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3.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研究的问题。学校如何突破目前发展的瓶颈,需要深入思考后,确立明确的科研课题。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是结为一体的。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去研究。
4.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些研究。教师不仅引导、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同时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学校领导要引领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不断积累教育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5.提倡教研员带领教师们做些研究。市、区教研员有一定的学科实践经验、见课听课多,同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研员可以用科研课题为主线,引领一线教师进行主题教研活动,每场教研活动都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这样日常的教研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师参加每场活动后都能随时改进自己的工作,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也在不断增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研究中脱颖而出,随后他们可以开始立项进行自己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师;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利用
2006年以来,湖南、江西、重庆、广西、河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然而,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培养的本专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在不断退化,具体表现为“五不”现象,即不愿意到农村小学、不安心于农村小学、不适应农村小学、不能与农村小学生融为一体、到农村小学不受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实践基地作为保障,职前教育阶段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
一、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离不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支撑
首先,教师专业情意的养成需要持续的小学教育环境熏陶、文化浸润与实践感悟。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带理智性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教师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是对自身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体现出教师对教育特有的理智之情与事业之爱,凝结着教师对理想的憧憬、追求与奉献。全科型小学教师专业情意对农村广大寄宿儿童及留守儿童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但是,教师专业情意作为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真实教育环境中通过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感悟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的。
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需要与小学生长期保持接触、互动与交流。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具备“教什么”的本体性知识与“如何教”的过程性知识。全科型教师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社会、艺术、体育、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学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管理等工作。这决定了全科型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多科性等特点,也就是要具备宽厚的自然、人文知识基础以及其他学科广博的、综合的知识,而不是系统掌握每门具体学科的高深知识。这种知识结构不同于分科型教师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过程,不能仅靠大学系统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教学与短期集中实习而获得,小学各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及其“如何教”的过程性知识需要职前的培养,要与小学一线各学科在职教师长期保持接触、跟踪、了解、互动与交流才能真正领会和系统掌握。
再次,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真情实境中反复训练与实践。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村小学小班制、复合班、包班制乃至边远农村小学一人一校、两人一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他们要承担几乎所有的科目教学,还要全面负责小学生成长的指导、教育和管理。这就决定了全科型小学教师必须比分科型教师具有更全面的专业能力,既需要具备与各门课程相对应的扎实的教学技能,又需要具备比较高超的管理技巧与育人艺术,既应具有耐心爱心,又应多才多艺,“特别是在艺术方面,最好能有所专长,能歌善舞,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富于爱心、童趣、亲和力与教育情意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通过“纸上谈兵”式模拟训练而成,需要在小学真实情境中反复训练与实践才能实现,因为课堂是教学技能形成的主渠道,实践是养成教师教育教W能力的关键环节,“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是在教学实践第一线培养和成长起来的。”
二、基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在城区优质小学中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选择城区优质小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是因为:优质小学优美的环境、积极的氛围有助于涵养教师的专业情意;优质小学师资齐备,每个科目基本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各科目任课教师都“教有所指、教有所长、教有方法”,即熟知本科目的本体性知识及其“如何教”的过程性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优质小学教师整体素质高、能力强,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能力。通过不间断地到这些基地进行教育见习与实习,加深学生对小学各教学环节、教学中人际交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小学生个别与集体教育、学校管理等工作的具体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自我感悟、领会、实践、研讨与反思,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二是在城乡农村小学中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全科型小学教师就业去向主要是农村小学,选择城乡农村小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教育见习与实习,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参与农村小学的班级管理、文体活动、学校运动会、文艺晚会、文体节目比赛、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校园文化建设、墙板报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基地小学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农村基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积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而且让他们在真实的农村教育工作环境中锻炼,获得更多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体验,进一步强化吹拉弹唱跳及“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锻炼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三是与定向培养的县(区)教育局合作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由于广西全科型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定向培养,学生入学前就与相关县(区)签订了定向服务协议书,毕业后全部进入相应县(区)各农村小学工作,所以,与定向培养的县(区)教育局建立教育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践基地,各县(区)教育局在思想上会高度重视、工作上也会给予大力支持。这种基地一般用于最后一学期的教育顶岗实习,把各实习生都安排到所定向培养的县(区)实习,由各县(区)教育局负责安排接受教育实习学生的具体学校,并提供教育实习所需办公场地和条件、落实好指导老师。通过顶岗实习,使实习生真正融人实习学校的工作中,比较综合地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现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的个人体验、具体教育情境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综合能力。
三、教学实践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充分利用基地学校的隐形教育资源
隐形教育资源在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教师专业情意的养成能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中,应特别注重教学实践基地隐形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一是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特殊的校园环境。基地学校场馆建筑、文体设施、墙板报以及花草树木等校园环境都是教育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布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校园环境熏陶,对形成全科型小学教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和谐的教育人格以及半儿童化的教育思维等专业特性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是发掘和利用实践基地各校的特色文化。每所基地小学在发展历程中都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及特色文化。这些积淀与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组织气氛、心理氛围、精神面貌以及学校成员共同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它以精神形态的方式弥漫于学校各个角落、弥散在工作各个环节,使校园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场,对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着难以抗拒的效应。通过这样的文化浸润,对陶冶全科型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交往能力、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心理健康状况等隐性的专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三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实践基地优秀教师的教育魅力。在基地小学,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甚至是省级以上的特级教师,他们既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又具有科W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育人艺术。通过与这些优秀教师长期保持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不仅可以观察和感受到优秀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由内而外地自然投射出来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更快地领悟和掌握教学的规律和艺术,而且又能品味和体验优秀教师在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学生发展中收获的职业幸福与快乐,进而萌生对教师职业的崇敬、羡慕与追求。
(二)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人力资源
实践基地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也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与感悟。因此,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中,应让基地小学的教师广泛、深入地全程参与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聘请部分优秀的教师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让他们参与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充分听取与吸收他们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聘请小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同时,吸收大量基地教师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的指导老师,并使他们与职前教师的学生一起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让他们全程参与常规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安排,并与高校教师共同完成对职前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训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