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另外,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使治疗效果的不断提升,使患者与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改善[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60例,女性64例。并根据数字表发随机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4~60岁,平均年龄为(36.13±2.18)岁,有男性36例,女性26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15~59岁,平均年龄为(37.13±2.81)岁,有男性24例。女性38例。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首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常规性的询问,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与心理状态情况有所了解,并对患者的了解手术流程进行指导,并将手术治疗的原理与具体流程向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讲解。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并将手术室的温、湿度进行调整,将手术用品准备充分,手术过程帮助医生固定患者,收拾完成后对患者给予清洁护理,同时,将其送入病房,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病房护理与检查工作,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监测与记录。
1.2.2精细化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随着科学的护理管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实施精细化护理的工作模式,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的环节管理。精细化护理服务是全面落实护士的职责和义务,是用心在为患者服务,是让生命不再孤单的全程护理,要让基础护理不漏掉一个细节,专科护理不断提升,全程护理服务的价值得到延伸,要让患者家属放心的将患者交给我们。手术室的精细化护理就是护理人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患者手术这一特定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需要,提供患者在手术前,中,后期的各项专业及连续护理活动。①手术前的护理工作:在手术治疗开展以前,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与患者相关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充分的告知,使患者与家属对于护理工作进行出现的焦虑与不安情绪有效的消除,根据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指导患者能够正视手术过程的进行,维持平和的心态;②手术中的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在手术前对手术进行消毒与清洁工作,将手术物品准备齐全,在进行手术时,与医师进行积极、合理的配合,在手术完成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清洁工作,随后跟随患者进入病房,在患者手术进行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实施精细化护理工作,对手术相关的操作仪器设备给予密切的检查,与此同时,有效的对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另外,对患者在手术时的生命体征情况给予有效的监测,积极、主动对患者给予关心与帮助,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患者的有关护理工作给予有效的实施;③手术后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后对患者的身体每一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监测,另外,在进行手术时,必须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巡防工作,嘱咐患者在术后进行各项的护理工作,同时有效的指导,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回答。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
2 结果
2.1观察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评分(8.95±0.67)分、术前护理评分(9.35±0.57)分、术中护理评分(9.13±0.38)分、术后护理评分(9.17±0.57)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9.04±0.23)分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评分(4.43±1.12)分、术前护理评分(5.44±1.18)分、术中护理评分(5.12±0.57)分、术后护理评分(5.15±1.56)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5.21±1.57)分。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结果为(94.43±3.11)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的结果为(78.23±4.04)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为患者所提供的有效治疗方法与科学护理服务,已逐渐成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改革的关键内容[2]。最近几年,精细化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广泛应用,促使医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不仅能够促使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将医务工作的实际水平充分的体现,使医院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较为完善[3]。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方式的不同在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评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的评分中差异性较大,实施精细化护理获取的护理影响效果明显比常规护理获取的护理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自从手术室开始推行精细化护理,使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使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手术,减少了医疗纠纷。精细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影响,可以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改善,使患者与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的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维静,陈清梅.精细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07-208.
【关键词】 护理干预;腹部手术;留置导管;舒适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28-02
留置导尿管是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必须做的,但是插管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疼痛感,如何将这种疼痛感减轻,改善患者在置管期间的舒适度,这些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干预组中42例患者在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期间进行护理干预,进一步研究护理干预在患者插管时和留置导管期间的作用。下面是本次研究的结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共94例腹部手术患者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34例,平均年龄约四十岁,都使用气管插管全麻。在94例患者中,有25例为阑尾切除术,1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9例肝叶切除术、14例胰腺手术、11例胃癌根治手术、8例十二指肠手术。随机将其平均分为麻醉前导尿和麻醉后导尿组,再将两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均为21人。临床治疗的94例患者泌尿系统的功能皆为正常,没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尿路刺激征等病况。所有患者出去排尿时间有所差异外,其基线资料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两组患者皆进行入院宣教,对所有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基本的健康教育。在麻醉之前留置导管的患者在早晨留置导尿管,麻醉以后留置导管的患者在其麻醉10分钟后为其进行常规操作留置导管。导管型号:Foley14-16号导尿管,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48h。
1.2.2 护理干预方式 ①认知干预:为了消除干预组患者紧张心理,在为其进行插管前,先将整个操作过程以及放置导尿管的作用向患者细心讲解,为其缓解内心的焦虑。在整个交谈讲解过程中,所需选派的人员必须具有专业护理知识,语言要亲切。②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时,为其安排一位责任护士全程照顾。护士与患者之间不能存在沟通障碍,每天与患者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患者对治疗、护理方面的满意程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患者没有家属陪同时,负责照顾患者的护士要将陪伴患者的时间增多,并给予关心和鼓励。③置管过程干预:将留置导尿管的过程演示给病人看,并让其了解在其过程中哪些配合方法行之有效。在病人置管期间与其进行互动,令其身心得到放松。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尿道黏膜的损伤降至最少。为病人进行插管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在其进入操作室以后,适当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插管前还可以为患者讲述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有利于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增加对护士的依赖和信任,从而帮助其消除顾虑。④术后干预:成功置管以后,护士要对导尿管的位置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令导尿管与尿道保持水平。接着用胶布将导尿管固定在股内侧。患者手术后需要翻身,护士每隔两个小时要主动帮助患者翻身。在术后两小时以后,护士要与患者沟通,令其主动做一些肢体活动。置管过程中要防止导管出现弯折、扭曲或者脱落的现象发生,必须使导管保持畅通。腹部按摩:在手术以后,依据患者不同的耐受情况,为其进行一些适当的按摩,每次按摩的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在按摩时要顺时针与逆时针两个方向交替进行,每个方向持续三分钟即可。⑤环境干预:患者所处的室内温度最宜控制在25℃左右,湿度要保持在六十以下;病房内要保持安静和干净,护士每天都要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打扫,并每天更换一次被褥;病房要保持通风;阳光要能够直射进室内,室内的灯光要保持柔和的亮度;患者的睡眠时间要得到保证;不要留有太多的陪护。
1.3 观察指标 将各组患者置导尿管前后的心率进行监测以及导尿时的血压用手术监护仪器进行不间断的检测,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置管期间的疼痛发生率和舒适度进行同步观察。[2]
1.4 评定标准 ①舒适度评分:患者舒适度的屏风通过VAS视拟尺来完成。依据患者的自述,1-2分为不舒适,3-4分为中度舒适,5-6分为舒适。②疼痛评分:患者的疼痛程度依据WHO疼痛分级,分为三级,即0级,完全没有痛苦,1级,有轻度可忍受的痛苦,2级,中度痛苦,睡眠有间断,3级难以忍受的强烈痛苦,不能够正常入睡。[3]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χ±s)来统计计量资料,采t进行检验,并用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
2 结果
根据各组患者对舒适度的评定、疼痛的发生率比较、血压、心率的变化来看,干预组患者的舒适度较对照组高、疼痛发生率较之比较低,血压和心率没有明显变化。下图以舒适度为例可看出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舒适情况。
3 讨论
经过临床的观察可以看出,在为腹部手术患者置导管的前后,进行护理干预对其缓解插管所带来的痛苦又一定的作用,不仅可以令患者放下思想包袱,还可以提高其治疗期间的舒适度,这时一种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的护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龚蕴珍,魏帆,任彩凤.提高腹部手术后患者舒适度的研究[J].上海护理,2008,15(2):124-125.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 对策
手术室是外科治疗、抢救患者的主要场所,人员复杂、工作节奏快。因此,手术室发生各种意外情况的可能性较大[1]。随着护理科学的深入发展,护理行为过程越来越复杂,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与各个专业关系密切,侵袭性检查及治疗手段逐渐增多,导致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危险因素增多,因此手术室护理安全成为医院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组调查总结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
1.1 护士原因 (1)法律及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依法施护、安全救治的理念,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收集和管理,且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2)专业知识缺乏,有些护士不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对患者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预见性较差,不能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从而出现不应有的操作失误。(3)对一些新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延误患者治疗和抢救,引发护理安全问题。(4)言语不当,部分年轻护士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态度消极。谈话涉嫌侵犯患者的隐私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时简单、生硬、含糊等,均引发与患者及家属之间言语纠纷。
1.2 医院护理压力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护理质量,国内护士工作压力源较多,如工作量、时间分配、护理专业方面及患者护理问题是护士主要压力源。工作压力有利有弊,适度压力可起到激励员工、增强工作效率的作用,而压力过大则会造成不良身心反应,对护理造成影响,增加护理风险。
1.3 管理工作缺陷 管理者缺乏经验,造成护理管理制度松散,责任无法落实。而监控管理机制不健全,也增加了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缺陷主要存在:(1)护理缺陷:如接错患者,“四查八对”工作不到位,易接错患者或将患者放错房间。(2)器械准备不足:术前未调试仪器,术中易发生故障,如电凝器电极松动,引起脱落或污染,钳端夹持不牢,刀剪针等器械易顿,结扎线不牢,管道堵塞等,均延误手术。(3)不当:两上肢外展过度或约束带过紧,导致神经压迫,诱发各种并发症。术中应用止血带、驱血带时,忘记记录时间,未通知主管医生,造成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及肢体神经受损。(4)没有遵守消毒要求:个别的工作人员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不按工作流程办事。(5)患者护送不细心:全麻患者术后尚未清醒,医护人员即先离开手术间,搬动患者时动作幅度大,导致各种插管及引流管脱落、患者坠床等。
2 管理对策
2.1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抓好及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防范差错事故,健全手术室的规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手术室的一般制度、器械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防范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标本管理制度、品管理制度、设备保管制度等。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室规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为患者提供准确、及时、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2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 倡导护士学习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增强其护理安全意识。同时,为预防医疗纠纷发生时能“举证倒置”,护理记录应尽可能做到客观、准确、完整。为降低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应采取以下手段:(1)手术室护士应自我减压;(2)改善福利待遇、工资待遇;(3)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3 遵守医院消毒制度的规章流程 做好手术室工作的第一环节,就是对手术室的医疗器械经常进行消毒和管理,对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无菌工作的培训,讲解消毒灭菌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4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订阅护理刊物,开展护理知识交流。对手术室购置的新器械要求护士全部掌握。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增强其手术室护理质量。加强临床护理实践及有关法律知识学习,如《护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增强法律意识,有效降低护理风险[2]。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手术质量,其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危,因此对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对待。手术室护理工作风险防范需要完善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素质及法律意识,使手术室护理安全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提高护理质量,杜绝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马振芳,高玉平.手术室护理工作质控标准的改进与检查方法.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18.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方法:观察我院手术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点,参考相关文献,手术室常见护理隐患有,术前患者意外坠床、物品遗漏等,术中物品准备不齐致慌乱、核对不清致治疗有误、患者等因素造成的意外损伤、感染,术后有患者意外坠床、标本丢失等。结果:健全手术室管理流程,提升人员素质,规范用品管理,加强责任制,落实执行的各个环节。结论:加强手术室管理,不仅要做到制度完善,执行严格,还要加强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专业技能与素质,加强每项工作记录管理,做到流程顺畅,责任到人。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隐患;预防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实施手术,进行治疗与检查、诊断,同时也是抢救的重要场所,具有工作量大、病种多、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繁重等特点,因此存在一定护理隐患,严重的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几年,新技术的应用,新手术方式的开展,使手术及手术室护理意外与风险也随之增加,我院结合护理工作实际,参考相关文献,分析我院手术室的护理隐患,提出预防及改进措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护理隐患分析
1.1 常见护理隐患
1.1.1术前护理隐患
术前的护理隐患常表现在对于儿童、老年人及昏迷患者,易接错或放错手术间引起严重后果;在护送过程中,易发生引流管脱落;如果因未加床栏约束,烦躁不安的患者易坠床、摔伤、碰伤等,加重患者病情;指引患者行X线片、CT片检查时易造成患者物品遗漏;进入手术室后在过床的过程中,由于手术床较狭窄,易造成患者移动时掉床的危险;全麻患者摆放手术时,因无法表达而造成牵引进某些部位受压,引起该部位不适甚至功能障碍。
1.1.2术中护理隐患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在术前及关闭体腔前后如手术物品清点有误,加之术中添加记录不及时,交接班不规范,易导致患者体内存留手术用异物;术前如器械准备不全,或对手术可能发生的情况而预估不足,造成术中需用时临时准备;患者随身携带物品,如金属物品易造成烧灼伤,患者如皮肤接触到电刀涉及范围也会造成烧灼伤;患者摆放不当易引起压疮;术中应用抗生素或其他药品,如核准不准,静脉输血输液核对不严易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手术室内参观人员数量多,或消毒隔离、无菌措施执行不严易造成患者感染。
1.1.3术后护理隐患
术中患者标本保管不当发生丢失,甚至混淆,造成医师对症治疗方案错误;医用垃圾处理不当;术后患者过床时坠床、摔伤、引流管脱落等。
1.2其他隐患
手术室管理制度,如手术室安全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护理记录填写及交接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够,尤其是应急能力有待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较弱;手术室环境问题,如隔音问题,手术室内噪声易引起患者的恐惧感,引起不良心理反应,影响病情恢复。
2 预防措施分析
2.1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建立并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如安全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标本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并加强考核,制度制定后不仅有据可依,且要做到贯彻落实,不能让制度锁进抽屉,成为空谈。
加强护理执行环节的细化与标准化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加入考核与责任制,做到发生问题一追到底,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减少护理事故出现。建立与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在限制区、非限制区,无菌区、有菌区等有明确标识,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参观人员数量,防止患者感染;护理人员交接时有明确的护理记录及清点记录,每次手术结束后,需有明确的器械使用与使用记录,晚值班护士器械清点完毕方可交接班,出现遗漏要追究到个人。
加强核查管理,仔细查对患者病室、床号、姓名、性别等相关信息,防止出现“开错刀”事件,核对后要有负责的护理人员签字确认。对于老年患者、幼儿、昏迷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要随时与医师、麻醉师等进行沟通,确认患者信息及治疗方案,确认患者病情情况,做好手术准备。
严格标本管理制度,切忌将患者标本随意丢弃,混淆术后诊断。术后器械护士要妥善保管标本,做好标记,交由医师处理。标本放入标本袋中后核实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在标本袋上,统一存放,由专人送检。送检及收检人员均签字确认。
2.2 加强人员配置,提高护士素质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根据护理工作内容及特点,每年安排不同护理培训,除常规护理手法加强训练外,还增加新知识学习、新思想教育等,新仪器的使用与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新思想教育则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培训过程中加强考核制度,使知识后能够有效运用到工作中,提升护理质量;为优秀的护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学习、考察的机会,鼓励护士自我学习与自主参加资质进修等学习、培训。在人员配置方面,尽量选择学历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综合评价较好的人员,以加强手术护理人员的队伍素质。
2.3 严格落实执行的每个环节,防止意外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如小儿、急腹症、醉酒不合作等情况的患者,当患者有烦躁不安等表现,发现有可能发生摔伤、碰伤等情况要及时加以纠正,必要时应使用约束装置,以防出现意外。
观察患者术中摆放是否合理,摆放患者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用力拉扯患者肢体,导致损伤,尤其是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老人、小儿等类型患者,防止加重患者病情。在此我院每年新护士入职时均进行此项培训,以提高护理水平。
2.4规范术中物品,保持物品一致
术前仔细检查患者手术应准备物品清单,防止出现遗漏,手术时出现慌乱状态;必要时可做好手术用品记录,及使用情况,术后仔细清点手术物品是否准确。手术时尽量不要更换器械护士,尤其是小件添加物品,要由巡回护士亲自送交。掉落物品要及时拣起,零散物品要放入固定器内。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与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医疗安全问题成为患者就医的重要标准,并影响医院声誉,尤其是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更是医院整体护理管理的重点。加强手术室管理,不仅要做到制度完善,执行严格,还要加强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专业技能与素质,加强每项工作记录管理,做到流程顺畅,责任到人,防止医疗纠纷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49.
[2]任雪英.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现代护理.2011.8(4):97-98.
目前我院东西医疗楼各有一个手术部,共24个洁净手术间,15个手术科室,自2005年至今共完成各类手术73 379例,其中危重2 886例、特大41 559例、急诊14837例,年均增长率约15%~20%,而手术室护理人员流动大,新员多,风险高,我科通过建立系统的“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管理,严格落实,确保了手术患者的安全,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多年无差错事故发生。
2 建立完善的手术安全管理系统
在实施手术安全防护措施中,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系列安全防范措施,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
2.1 健全的管理组织及模式:手术患者手术期的护理安全是在护理部领导及总护士长的指导下,由护士长、各专科组长、质量控制员组成管理小组。实施层级管理,负责指导重大、疑难、新业务手术配合,规范手术配合常规;对新、特、重手术采取预见性管理,主动控制新情况引发的风险;即时相关案例通报,分析警示。我院两个手术部采取独立运行,平行管理的模式,管理统一规范,运行顺畅。
2.2 完善的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在设施、物品、操作、流程、标准方面达到规范化;在专科知识、制度、常规方面达到系统化;在手术配合、各项工作达到程序化。具体包括: 各岗位责任制、接送患者制度、查对制度(术前物品、手术患者、手术物品清点、安置、术中用药、取血、输血、病理标本送检)、交接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急救物品管理制度、护理文书记录管理制度、抢救预案与意外应对预案、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预防医疗护理缺陷制度、预防医疗护理纠纷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皮肤护理常规、小儿麻醉手术护理常规等。
2.3 持续质量控制(要素、环节、终末质量)
2.3.1 包括全部环节、全部过程、全面的措施、方法及全体人员参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2 采取绩效考评(每月对每人),公示考评成绩,分析讲评(表扬/缺陷),改进措施,通报并警示全体。
2.4 组织各种形式学习专科核心制度与常规:采取多媒体授课、护理查房、作业自学、考核,强化按制度依法工作,提高制度知晓度,落实“照章办事” 。
2.5 落实安全例会[2] (每月):现状分析、大家谈、考核记录、明确改进措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吸取他人教训、养成照章做事习惯。
3 运行中把握规律,注重细节
手术室易发生差错事故及护理缺陷的环节很多,应不断总结易发生差错事故的环节,完善制度保障,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教育会,加强业务及法制观念学习。
3.1 总结完善手术期易发生问题的客观规律(3种人、8个时机、20个环节),完善防范措施,并全员熟知。
3.1.1 3种人:新人;性格特点偏激的人;有情绪的人。
3.1.2 8个时机:抢救时;交接班时;手术时间超长时;有人际矛盾时;实习轮转同学换科时;夏休期间参加手术技术力量薄弱时;节假日时;各种因素冲击人们的思想时。
3.1.3 20个环节:防止接错患者;防止摔伤碰伤患者;防止因器械不足或不良造成意外;防止手术部位错误;防止错用药;防止燃烧爆炸意外;防止器械或纱布等异物遗留创口或体腔内;防止取错血;防止输错血;防止烫伤烧伤患者;防止创口感染;防止病理标本遗失或弄错;防止术中皮肤压伤;防止仪器设备故障及损坏;防止态度语言引起纠纷;防止护理记录不规范;防止防错、漏、多收费;防止低体温;防止麻醉风险;防止自身损伤等。
3.2 注重细节管理[3]:分析常见安全问题,制定解决措施。
3.2.1 手术患者的查对:规范查对的内容及方法;全员示教并做出书写样板。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实施三方核对(巡回护士/洗手护士、麻醉师、手术医师)并依次核对3 次。要求病历、手术通知单、腕带标识等项目必须相一致,方可实施麻醉和手术。
3.2.2 手术部位查对:凡左右脏器、器官等,手前手术部位要做标记,手术通知单同手术医嘱要填写清楚并一致,同时既要同患者核对还必须要求手术医生查对X光片。
3.2.3 手术安置:熟练掌握手术摆放原则,要充分显露术野,顺应呼吸和循环功能,患者感觉舒适和安全、妥善固定,防止术中移位、保护受压部位,防止并发症。
3.2.4 物品清点[4]:防止手术器械、纱布、缝针等异物遗留体腔。责任人: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和第二助手共同清点;清点内容:手术台上全部器械及物品。清点时机:分别为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体腔完全关闭后、皮肤完全缝合后。要求:术中添加物品及填塞纱布等应即时详细记录在手术清点记录上;台上掉下的物品,应及时收起,放固定位置等。
3.2.5 药品的管理:统一执行口头医嘱查对的内容及方法;严格毒麻药的请领、使用、登记等环节;梳理、对照检查、更新标示、规范各环节。
3.2.6 小儿手术的护理:要求依据病历由医、护、家长、孩子、共同查对;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用药精准;严格术中护理;密切观察:出入量、出血量、尿量、呼吸;固定、保暖等。
3.2.7 压疮的预防:落实皮肤护理常规;术前评估,护理措施,术后评估方法,报告流程;制定眼部压伤的预防措施。
3.2.8 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5]:备全员培训,掌握后操作,严格操作规程并定期检修与维护。
3.2.9 接送患者安全:重点人反复培训(推车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定期检修转送车;严格与病房进行交接并记录。
3.2.10 用血安全[6]:严格规章制度;抢救核对的落实;温血方法;特情处理等。
4 讨论
4.1 在手术护理工作中,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系列安全防范措施,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手术室是提供治疗、诊断及抢救的重要场所,具有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的特点[7], 因此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使得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在各项规章制度引导下完成。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
4.2 在实施手术患者安全防护措施中,不断总结易发生差错事故的规律并持续质量改进,是提升手术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细节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管理战略的实施,对细节进行辨认、分析、补充、完善、延伸、控制 超越的过程[3]。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8], 将细节融入到各项操作、细化操作流程确保细节管理的有效落实,为手术患者营造安全的护理文化氛围,护士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心态更积极,工作更仔细,同时加强业务及法制观念的培养,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教育会。
4.3 在实施手术患者安全防护措施中,不断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手术患者安全的保障。通过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等,树立患者安全第一的服务意识[9]。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调动员工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护理操作规范实施各项操作,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责任感,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保障手术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建丽.从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看医疗过程中的患者安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5):309-310.
[2]张代英,何燕洁.手术患者接送风险评估及核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4):48-49.
[3]黎玉伦,谭淑芳,郑楚莲.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183-185.
[4]赵书云,申六女,郝丽军.体腔手术使用有带纱布的护理风险及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5(11):101.
[5]陈燕阳,张红雁.关于高频电刀安全使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11-113.
[6]王雅文,傅 金,毛静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与对策研究[J].护理管理,2012,32(3):62-63.
[7]支洪敏.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