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质量管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整个医院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医疗质量管理,这是其所有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障医院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得以生存的前提。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注重于某一方面的技术方面,试图通过技术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现代化的医疗质量管理则是在关注技术的同时,从心灵上关注患者,进而促进医疗质量管理的水平,并将医疗质量管理作为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
1对医疗质量的理解
何为医疗质量?从患者的角度看,医疗质量可能就是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包括对患者所患病症的治疗、心理的安慰、同情等;从医生的角度看可能就是通过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看可能就是医院的工作是否能够达到社会的预期。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看,医疗质量会有不同的认识。
狭义的医疗质量内容主要指诊断治疗是否正确、及时、有效;有无差错事故;工作能否及时等。而广义的医疗质量指是否能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患者伤害最小;是否在各个医疗环节上重视期望的收益与亏损间的平衡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从上述内容来看,医疗质量其实是蕴含于医院工作之中,与整体管理质量和效益的结合,其中包含着运用高新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适用人性化的服务保证工作的质量;促进医院的正常发展等。
2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不力 政府的相关行政部门是对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的最有效的部门,也是保障医疗质量管理的决定机关。从管理的时间来看,监督可以是事前监督,也可以是事后监督。前者是指行政部门以行政许可的方式决定医疗机构是否具备资质等;后者是指在医疗机构运营过程中对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当前不论事前还是事后,相关行政部门都没有做到有效监督,一方面是因为行政部门的质量管理监管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疗行业的复杂,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并不能很好的识别是否有质量问题。
2.2医疗质量管理的思想落后,缺乏管理意识 多年来,我国医院管理存在管理层次多、效率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弊端。在管理中偏向于经济利益,忽略整体性管理。此外,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并且在出现医疗质量问题时不能积极查找原因,及时的在行业内进行差错分享,结果导致同类差错反复出现[1]。
2.3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能够对医疗质量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对是否存在问题和存在哪些问题及时指出,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医疗机构并没有制定严格有效且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医疗质量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发现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
3改进医疗质量管理问题的措施
针对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改进:
3.1强化行政部门的监管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行政部门的监管对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水平至关重要,而我国行政部门监管的缺失正是医疗质量管理不善的重要方面,因此,行政部门要做好事前审查和事后检查工作,保障医疗质量管理的质量;其次是提高行政部门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能够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
3.2强化质量意识,更新管理理念 质量管理的基础在于质量教育,医疗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医疗机构内部成立各级质量控制单位,完成员工从被动的执行到主动参与这一职能的转变,从而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同时,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各个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3.3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指标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监督、评比最直观的依据。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价单个医疗机构的指标,一类是评价多个医疗机构的指标。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广为使用的医疗质量指标体系都是采用结构、过程、结果的分类法进行划分。我国应当积极学习国外的思想,确立统一、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4结论
医疗质量管理关系重大,而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相对落后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活动,需要长时间的工作,更需要意识和思想观念方面的指导。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
⑵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及首诊责任制
⑶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
⑷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
⑸医嘱制度
⑹会诊制度
⑺值班及交班制度
⑻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⑼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
⑽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
⑾业务学习制度
⑿查对制度等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7、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陷档案。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各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药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主任联系会上通报。
(3)、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信息科、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应将检查考核结果、医疗质量指标等,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溃科室质控小组应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关键词】 医院 质量管理 措施
医院工作流程必须从病人的需求出发,“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从病人”。医院要积极制定质量控制标准,逐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组织,健全医疗规章制度,使医院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一、实施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管理
在执行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中,医院以国家卫生部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守则、常规、指标等为依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院的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包括医疗质量标准,教学科研质量标准,医德医风精神文明建设、行风考核标准,后勤工作质量考核标准,财务工作考核标准,质量、安全、效益年活动考核标准。通过标准化质量管理,在基础质量方面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医疗服务诊疗行为;在环节质量管理方面加强关键环节、重点对象的自我控制和监督管理;加强质量评估和信息反馈,及时查找医疗缺陷。通过明确目标、完善制度,以考核制度管人,各科室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与约束,医院目标、质量管理有规章、有考核标准、有奖惩依据,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院、职能科室、临床科室质量管理体系
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必须要有一套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且要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到位,否则是空谈。建立院、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各科室设立质量管理监控小组,全方位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及科主任领导下的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强化环节控制质量,提高临床科室医疗质量自我控制能力。院部职能科室对所属的科室或分管的工作进行考核,按时间规定,定期进行检查或抽查、汇总、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作出奖惩处理意见,呈报院务委员会。院领导班子对分管的工作进行考核。三级质量管理系统要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层层负责、逐级把关、落实到个人,形成一个全院、全员、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其成功运作与否,与最高管理者密切相关,需要最高领导者的重视,由最高管理者推动,医院最高管理者应对医疗质量体系的形成和有效运行负责,包括:制订符合本医院发展、适应医疗形势的质量方针和目标,规定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形成和控制措施。在制订政策过程中,管理者应充分考虑质量形成的社会和环境因素。
质量改进没有止境,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对质量管理系文件也要适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持续改进。在内审中发现,有些不合格项正是由于体系文件与实际操作相脱节,或程序性文件指导的不合适,因此,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内涵,如何编制出适应性广、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作业文件,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还应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经验。
加强医院的质量管理,还要加强医院的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与质量意识和质量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文化活动总和。
医院质量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真实内涵和核心,质量文化是重在以质量和人为中心的文化,质量文化为医务人员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医院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员工队伍素质大大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为医院不断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三、落实医疗质量监控管理
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诊疗水平对医疗质量的影响较大。必须在整个医疗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建立监控机制,进行有效监控,才能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在科室自我约束方面,要实行总管医师、上级医师、科主任三级质量管理。所有病人的诊疗都要实行三级负责制,并通过病历记录体现落实情况。医技科室实行重要辅助检查结果逐级审查制度,逐级把关,及时控制医疗缺陷。各科室医务人员采取自我控制,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做到质量自我检查、自主管理,及时发现医疗缺陷,在科内及时纠正。
另外,在院级宏观监控方面应做以下几点。
1.加强临床科室质量控制。临床科室重点抓好住院病历质控,每月由各科质控人员或科主任轮流对全院住院病历进行病历审查,量化评分,评定等级;医技科室主要考评诊断符合率和报告发送时间;门诊、急诊科、手术室等科室考核医护制度落实情况;药剂科对临床合理用药、门诊处方规范书写进行检查;财务科对合理收费进行检查。
2.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对在职临床科医师轮流送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对短期培训班学习尽量多派医务人员参加。对分配、调入人员执行招聘人事制度,进行上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对各级医护人员每年进行临床技能考绩,主要包括病历书写、体格检查、临床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新技术的掌握等情况。
3.坚持院领导行政查房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加以解决。
4.医务办、护理部定期进行医院质量状况分析,每月对各科室主要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作为评价全院医疗质量的主要依据。
参 考 文 献
医院质量管理内容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内在发展需求强烈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机构服务范围拓展到健康保健、整形美容、心理咨询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同时还涉及医疗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营养、卫生环境、对病人价值观的尊重等多方面因素,对医院的人员整体素质、技术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费用控制效果、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质量管理也从传统的关注终末质量转而关注全程质量,甚至更倾向于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然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平衡而全面的综合发展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医院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要强化软件建设,我们不仅要注重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改善工作环境,更要注重建章立制,挖潜增效,控制诊疗所有环节,确保质量。近年来,不少大医院都经历过外延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医疗规模明显扩大、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医疗环境日益美化,硬件设施也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然而,相比之下,医院软件建设发展的步伐却稍显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而且因为质量问题所带来的医疗安全隐患仍旧比较突出。医院漏诊、误诊时有发生,并发症居高不下,不少岗位服务态度冷漠,医疗投诉不断上升,患者满意度没有明显的好转。据中国消协统计,医疗问题在1998年首次成为投诉十大热点之一,2001年医疗问题成为六大热点之一,当前对医疗的不满意度已经上升到了前三位之列[5]。因此,要真正实现医药卫生改革宗旨所指出那样:医疗机构要“努力用较低廉的费用,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必须大力推进医院内涵建设。
医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组织体系不全,管理层重视不够,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一方面,由于医疗行业较强的专业性和明显的特殊性,医院领导层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方面的系统培训,而且,作为科级层面的管理者———科主任也存在对质量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不知道什么是质量,如何管质量等等,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医院在聘用科室主任之前没有对他们进行管理方面的上岗培训,导致他们大多是经验式管理,表面化地认为把手术做好,把某个病看好就是把质量搞好了,甚至有些科主任会认为医院关于质量管理的方案和措施是多余的,干扰了他们的工作。要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所以医疗质量要求达到万无一失,绝不允许有任何缺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质量管理部门的地位提高到再高的高度都不过分。另一方面,管理精力被专业技术工作占据,据调查,有2/3的业务副院长、医务科和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平均每人每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每周从事行政查房次数在两次以上的不足调查人员总数的1/4[6]。这将严重影响着医院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和运行。
制度不全面,欠科学,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一些医院的医疗核心制度还不全面,内部制定的有些制度流程完全是从其他医院照搬过来的,不太符合自身医院的实际情况,执行起来困难较大;另外,医务人员对相关的制度流程不够熟悉,核心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年轻医生经验欠缺,基本功不够扎实,导致医疗纠纷频繁出现;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流程,建立一套有效的确保制度流程得到执行的保障机制,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这些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
质量检查力度不够,较多流于形式,存在人情因素,相互“包容”对于发现的问题,责任科室在整改方面流于形式,整改措施过于简单,无实际内容,如“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等,没有具体措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需要值得重视的是,质量检查中的人情因素已经成为质量改进的一大障碍,有些医院的医务人员间存在亲属或挚友的关系,对于检查出的问题相互“包容”,或者干脆不实地进行检查,这样导致一些问题会反复地存在,甚至趋于恶化。
质量意识薄弱,奖罚力度不够由于部分医务人员法制观念薄弱,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发生质量问题时不能积极主动查找原因,未能及时补救,他们多存侥幸心理,消极应付,结果往往导致医患矛盾激化。也有些医院存在质量管理标准不规范,质控活动流于形式,缺乏预防性的组织管理措施等问题,在考核方面,存在主观考核,简单用扣分、扣罚奖金等方式代替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状况,对一些问题,奖惩力度不够,导致责任人员觉得无所谓,质量问题得不到根本改进。2.5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畅,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缺乏沟通,资源缺乏有效共享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是将关乎医院质量的技术、人员和资源等各方面因素都综合在一起,在医院质量方针的引导下,达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调运转,为最终实现医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但是,某些医院部门间各自为政,相互不“买账”,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缺乏主动沟通与合作的意识,致使院内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互利共享,导致质量管理效率不高。
加强医院质量管理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健全管理组织,加强领导,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医院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分为:①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中心):由院领导和专家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全院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②科室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业务骨干3~5人组成,科主任任组长;科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③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与医患结合的质量管理组织,如建立意见箱、监督或咨询电话、问卷调查、召开医患茶话会等等,要重视病人的满意度评价,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和建议。必须形成一个层次清楚、责任明确、逐级把关的质量监控体系[7]。同时,医院应该加强对质量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设置独立的质量管理中心,隶属于院长直接领导,要有固定的人员编制,由专职人员组成,执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制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措施,开展医疗质量教育,修订质量考评标准等;另外,要加大对质控工作的投入,每年列出专门的经费培训人员、更新设备,定期加强对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其质量管理的意识、水平、管理手段和专业素质。
制定全面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采取措施保障制度严格落实到位医院质量管理机构要组织全院医务人员深入学习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符合自身医院实际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同时要提高制度流程的执行力,严格执行医疗制度是医疗安全的保障[8]。医院管理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执行力,学术界对执行力通常有以下三种解释:①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②执行力是把战略决策转化成结果的满意度、精确度以及速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管理的不断优化、文化的建设与演进。③执行力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9]。所以,从实质上来说,执行力是一种组织能力,是以组织的目标为导向,渗透着组织的意图,最终实现决策者制定的战略和目标。只有提升了医院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医务人员的执行力,强化了“岗位责任制”,每个职工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且人人都尽职尽责,那么,医院应对新形势新变化的战略调整、服务体系的变化、质量管理的措施等等才能得到彻底有效的落实,管理效率才能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随之显著提升。显而易见,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制度和流程的完整与合理性,执行力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加大质量检查力度,丰富质检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尽量规避人情因素的影响要认真落实质量检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质量检查与考核评价相结合,使质量检查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性全面质量大检查,医疗管理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抽查,各科室每月进行一次质量与安全自查总结,做到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检查相结合,重点在医疗质量检查上下功夫,对于质量检查督导工作,业务科室要高度重视,科室负责人要亲自准备,职能部门负责人要亲自参与检查,不能只是派出几个办事员去看看,只有各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亲自参与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质量督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质量进行督查,重点检查各种交班本、门诊处方、住院病历书写、申请单、报告单、相关制度流程落实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检查过程中不断修正并丰富质量检查内容。对于单位内部员工之间存在亲属关系而影响质量管理的情况,医院领导应该考虑将其分割调离,绝对不能同时隶属于一个部门,不能直接隶属于一个领导,否则根本无法管理,这也是我国干部任用的原则,同时也是国际通用的作法。
强化质量意识,加大奖罚力度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医院现阶段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均与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淡漠或观点错误密不可分。质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医院领导来做,也不能完全依赖质量管理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来做,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使全体人员都重视这项工作,进而都履行好关乎质量的岗位职责。很多医疗事故都是医生不按规范操作造成的,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事情。要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各种教育平台,例如,院内周会、业务大课、学术讲座、外出学习培训等,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关于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育与学习,使大家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变被动接受检查为主动做好工作。医院的中层管理者首先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将质量作为科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医院应强调、重申质量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使其充分、独立行使检查、监督、管理职能。要将医疗质量与医务人员的考核、晋升、竞聘、提拔等工作挂钩,对出现突出质量问题随时进行曝光,加大奖罚的力度。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控制
通过全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各项工作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医院工作质量及效率。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考核组织
1.1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有效运转成立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副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质控办、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及医技科室负责人、临床大科主任及护士长等组成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增补和修改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相关制度、职责规范等,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职能部门、后勤保障等工作实行全面质量控制。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不良事件、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1.2医疗质7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管理组织切实履行其相关职责,每季度召开会议,并落实会议精神。
1.3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负责对各职能部门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对本条块全院各科室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各项工作质量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核。从而形成医院质控办、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2各职能部门督查本条块工作的落实
2.1严格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2医务科、护理部重点对关键性的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3医务科完善并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措施,严格实施监管并规范相关记录。
2.4医务科督查医技科室完善标本签收、查对、临床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讨论、危急值报告等制度的执行。完善影像、病理、药事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并实施。
2.5医院感染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2.6临床药事科加强临床药事管理,强化合理用药,进一步深化开展抗菌素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药事管理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2.7科教科对人才培养、业务培训、科研教学、重点学科建设对工作的监督管理。
2.8质控办每月组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满意度调查一次,每季度召开综合科、精神科病员家属座谈会各一次。
3加强质量和安全的教育培训,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
3.1严格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按照相关规定的依法执业。
3.2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教育:凡新进人员两月内完成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经考核合格上岗,以考促训,效果明显[3]。
3.3全年举行四次全员质量管理讲座,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3.4全年举行两次全员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重点是新颁布的卫生法律法规。
3.5各职能部门每月一次组织各类医务人员进行本专业《临床诊断指南》相关技术操作规程或规范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达标。
3.6各科室每周举行五次科务活动,科务活动内容包括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质控小组活动、科务会议等,每次40-60分钟,并记录备查。
4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4.1分级管理及考核
4.1.1质控办每月一次定期和两次不定期检查考核各职能部门履职及工作实效等情况,每月组织职能部门召开一次质控工作会议,每季度组织一次多部门联合检查,对医疗、护理、医技、药事管理、病案、医院感染管理、教学科研、医德医风等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每月对各项工作质量进行汇总、分析,形成质控信息通报在医院局网公示[1]。
4.1.2职能部门分条块定期(每月两次)或不定期(每月两次)到科室进行相关工作质量检查考核,重点检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3项核心制度、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教学科研、医德医风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4.2健全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4.2.1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按时向信息科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质量指标报表。
4.2.2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院感科、设备科、科教科、药事管理等职能部门每月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质量考核反馈整改表,各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职能部门复查整改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定期在科主任、护士长会上通报。
4.2.3质控办将平时抽查存在的问题、满意度调查和每季度多部门联合检查考核结果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反馈并督促整改,科室质控小组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4.3全院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由院领导、各职能部门对本年度各科室工作质量、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等进行考核、评价。
5健全和有效落实医院质量管理奖惩制度
5.1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年修订医院质量管理考核方案及工作质量考核惩扣细则,奖优罚劣。
5.2质量检查考核结果与科室、个人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院质量单项否决。
5.3目标管理综合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挂钩。
6体会
21世纪是一个推崇服务质量的世纪[2],医院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质控理念,即所谓质控主要针对医疗质量。医院各项工作从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增加了质控范围,有利于医院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医院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蹇蔚红.刘振波.医院管理杂志,2006,Oct: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