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质量保证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 质量控制

1.前言

水利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不表现在技术上或规模上,而在质量控制方面,水电工程施工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正规,一切因陋就简。质量、进度、投资三要素之间是互相矛盾又是统一的,不正常地偏重于一点,必然伤害其他目标,失控的目标反过来又必将制约所强调的目标。在理论上,质量、进度、投资是等边三角形的3条边,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测重。实践证明,任何情况下,以质量为中心的三大控制是正确的运作方法。好的质量是施工中做出来的,而不是事后检查出来的。

2.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些难题

2.1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施工工程中,不能重视施工质量控制,没有考虑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当费用紧张时,就放弃了质量控制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变成了提前使用、节约投资。

2.2对设计和监理的行政干预多

在招投标阶段或开工开始,有些业主就提出提前投入使用节约投资的指标。有的则是提出许多具体的设计优化方案,指令设计组执行。对于大型工程,重要的优化方案都须经咨询专家慎重研究后,正式向设计院提出,设计院接到建议,组织有关专家研究之后,才做出正式决策。个别领导提出的方案,只能作为设计院工作的提示。优化方案可能是很好的,也可能是不成熟的。仓促决策,可能对质量控制造成重大影响。

2.3设计方案变更过多

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变更比较随便,有些达到了优化的目的,有的则把合理的方案改到了错误的道路上,设计方案变更将导致施工方案的调整和设备配置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明显的错误,或者缺乏优化的可靠论证,不宜过多变更设计方案。

2.4设代组、监理部力量偏小

一方面是限于费用,另一方面是易于小看水利工程,在设代组和监理部的人员配备上,往往偏少、偏弱。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由设代组或监理部在现场独立作出决定,更需要派驻专业齐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现场。

2.5费用较紧、工作条件较差

施工设备、试验设备大多破旧不全,交通、通讯不便,安全保护,卫生医疗,防汛抗灾条件都较差。

3.对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几点认识

3.1监理工作一定要及早介入,要贯穿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中小型水利工程大部分是施工招投标的结束,开始施工时才组建监理部。而实际上,开工令之前的质量控制工作更加重要。施工招标的过程、施工单位进场时的资质复核,施工准备阶段的若干重大决策的形成,都对施工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验证明,初期失控,犹如脱缰之马。开工伊始,就应形成一种严禁的模式,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正。

3.2要处理好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

总的说来,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建立在施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上的,后者是基础前提。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转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监理工程师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开工令之前,检查施工承包商是否有一个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没有肯定答复,不签发开工令。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马虎,也不能代庖。监理工程师的职能是指导、监督和检查。“指导”是向承包商提出应如何去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监督”是在实施过程中考查其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制止一切违规行为“;检查”是对运行结果进行考核。包括各工序、阶段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工作。

3.3监理要在每个环节上实施监控

质量控制体系是多环节构成,任何一个环节松懈,都可能造成失控。不能把控制点仅仅设到验收这最后一关,而是要每个工序、每个环节实施控制,尤其是地下隐蔽工程和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更要严格执行旁站监理制度。

3.4监理部的责、权、利要均衡

按照国际惯例,监理工程师应当是责任重、权利大、利益高,监理费用一般略高于同一工程的设计费比率,监理工作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双能耗的高智能劳动,要求监理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吃苦耐劳,廉洁奉公。但是,目前的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监理,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劳务。费用不是按工程费用的比率计算,而是按劳务费的计算方法(元/人/年)或较低的工程费用的比率确定,责任却是非常扩大化的,要求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一切责任。而权利又集中在业主手上。责任是终身制,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却相当于临时招聘人员。

4.结语

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极为重要,绝不能因其工程量不大而忽视。优良的施工质量要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共同努力去争取。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建立在施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之上的,无论监理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都不应代替施工方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业主和监理应协力为其健全和正常运转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晓科.水利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范文第2篇

一、资料与方法

1.背景资料

目前中医医院护理质量管理面临两个主要困难:(1)缺乏符合三级中医医院特色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中医医院一般采用同地区综合医院一致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中医护理特色不突出;②评价重点放在控制终末质量上,忽略了主动服务和可持续受益的指标评价;③评价内容大部分是技术指标,局限于对临床护理技术项目和临床护理流程评估,而忽略了护理对象的人本特性;④部分指标操作性差,不易达标[1]。(2)护理质量管理观念与社会期望值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群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职责越来越重要,护理工作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人们越来越重视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质量。但目前质量管理的观念还没有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护理质量管理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没有达到质量管理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护理质量管理,特别是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与社会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

2.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依据“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评价框架体系理论,一级指标中选择护理管理体系、护理人力资源为“要素质量”指标,护理实践为“环节质量”指标,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护理效果为“终末质量”指标[3]。在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和《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的要求,结合中医医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经15名专家对指标体系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和完备性、指标目的独立性和准确性等作出评定后,形成了3个维度(要素、环节、终末)、7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98项三级指标的“中医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其中,一、二级指标主要内容是:(1)要素质量:①护理管理体系,包括医院护理服务理念、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护理管理制度与规范和护理信息系统。②护理人力资源,包括各级各类护士资质、护士数量与结构、护士教育与培训、护士考核与选聘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③中医护理管理,包括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方案和中医护理临床路径。(2)环节质量:护理实践,包括护理质量管理实践、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护理工作职责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实施、护理评估、护理感染控制、专科护理实践、中医护理常规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落实、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施和中医适宜技术应用。(3)终末质量:①服务满意度,包括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和医生对护理质量满意度。②护理不良事件,包括护理差错、事故和医院获得性感染。③护理管理实践,包括护理人员结构比例、护理人员满意度、护理操作合格率、继续教育和科研能力。

3.建立护理质量保证系统

利用PDCA循环(即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及质量控制点的方法,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4]。质量保证一方面是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方面对患者和社会所作的一种健康担保,另一方面指医院为了确保医院的医疗活动(含护理)所必需的全部计划和活动。护理工作的质量保证即指对护理工作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保证的管理机能和质量保证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有明确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计划。(2)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3)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4)实行管理业务标准化和管理流程程序化。(5)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如: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6)开展自下而上的护理质量管理活动。

4.质量控制点

(质控点,质量保证)方法在护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质控点是质量控制内容中具有一定质量特性,能够体现某一方面质量特点的统计要素,也就是某项质量的关键环节点。其点的质量评价结果可完全或部分地体现这项工作的质量。每项工作可有一个或多个质控点,医院工作方方面面,同一项工作,各科室间制定的质控点也可有所不同,诸质控点按权重构成医院的总质控点环节。在质量评价保证的统计工作中,常用珚x±2s、珚x±3s表达合格线与警戒或控制线标准。(2)质控点的评分方法:在一个质控周期中(亦即PDCA循环中),我们根据预查质控点的位置及重要程度(如权重)给予一定隶属度(一般讲,重要质控点分值高)。每一质控点项目在检查应用时,又根据其完成程度给予一定权值,然后确定某一质控点的得分,全部质控点分数值和即这一部门科室在这一质控周期的护理质量总分。需要注意的是,质控点数据所反映的合格率/缺陷数的分数在不同的科室有不同的比重。

二、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

2013年在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实施了新的护理质量评价方案。围绕7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和98项三级指标,通过护士长总值班日查制、护理质控小组月查制、护理部与护士长季联查、护理部抽查等形式对护理工作质量实施动态监测。重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效果评价,定期由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反映护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广泛动员、引导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按PDCA循环利用质控点方法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三、标准是衡量护理工作的准则,是护理管理的重要

依据,也是指导护士工作的指南。在评价体系制定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服务理念,在注重患者利益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护士的工作价值。在体系的构建上,我们采用了目前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美国著名学者Donabedian提出的“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理论,并且将中医特色融入到了整个评价体系。中医护理管理的开展是“要素质量”中的特色指标;中医特色护理实践的规范、应用、评价是“环节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而“终末质量”着重了解患者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将中医健康教育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实施新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围绕7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和98项三级指标,以正强化的质量达标率方式表达护理质量控制的情况,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重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效果评价,定期由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反映护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促进了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观念的确立和护理质量的提高。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护士潜能,有效促进护理团队重视质量活动的进行;按PDCA循环利用质控点方法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过程管理与终末管理相结合、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相结合、逐级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导向。

参考文献

[1]方海云,陈红,谢文,等.对护理质量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5,4(2):26-27.

[2]安力彬,李文涛,张萍.我国护理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58-59.

[3]侯小妮,刘华平,刘绍金,等.综合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50-53.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检验流程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19-02

医学检验的过程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对于检验操作人员来说,每一步操作必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的要求来实施。

1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在医学检验的三个阶段中,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具有不可控性,对其检测结果也影响很大,在整个过程中显现出非常重要的特性。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指的是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申请检验项目、准备采集患者样本、运送样本、样本进行检验前的处理等等,一直到分析检验过程的开始。据统计,整个实验中的误差有70%产生在分析前。因此加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对减少误差提高实验质量有为重要。

1.1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关系着检验是不是合理必要,是检验患者信息有用的前提。作为临床医生,需要熟悉检验的项目和方法,能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是保证检验结果有效的关键。检验项目的选择要有安全性、时效性、经济性和科学性。为达到上述目的,临床医生要及时了解学习检验科室的新项目新技术,更多的和检验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并参加查房会诊等工作。

1.2 患者准备:患者的准备是否合理和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不过患者的准备工作和医生嘱咐有一定关系。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常会有患者直接拿着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要抽血,这样就影响了检测结果,甚至会让医生得到错的诊断。这就要求各级的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明白正确检测是很重要的操作。①患者的情绪、心理、生理等可变因素是外源性的影响因素。②患者的饮食规律和分析前是否进食也影响检测,在正常的进食后,血液中的TG会增加50%,GLU会增加15%。③人在运动后血液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在分析前要保持安静状态。④某些药物例如维生素C会影响那些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检测,在检测前要停服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药物。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在很大程度是管理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各种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质量的隐蔽性、非人可控因素等使分析前这个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比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首先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检验科人员特别是带头人必须把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作为重要环节来看待,定期的跟临床科室进行沟通探讨。其次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改进达到控制误差的目的。

2重视检验流程的质量

2.1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监控内容,其关系到实验室操作项目是否准确。对于失控项目要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并记录在案,同时应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以避免类似事故。各检验室间的质量监控的重要目的是解决检验准确度的问题,这一准确度是室内质量监控所无法解决的。室间的质量监控与盲点调查关系到检测实验室的质量评价、评测各实验室的项目质量。合格的室内质量监控和室间的质量评价在检测项目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发生医疗纠纷而进行举证质证的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2.2检验仪器、试剂质量的重要性。要建立一起操作规定手册,仪器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并记录在案。有多台仪器可以进行同一个项目的情况下,可以互相比对结果,以此保证检验报告的结果正确并一致有效。选用质量过关的优质试剂进行检验,绝对避免使用劣质、过期试剂,目的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提高检测的质量。

3 重视检测操作的流程

3.1检测流程的重要性。控制试剂盒的质量。在选择试剂盒的时候,首选卫生部检定合格的产品,而且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自检。其次试剂盒的保管必须符合规定,同时要注意试剂的有效使用期限。实验前控制质量。这一步包括患者的准备,样本的收集方法和时间,样本查对和收集后的处理步骤。实验中质量控制。标本采集后要有专人传送,保证传送的及时和安全,确保规定时间内送到实验室。样本进入实验室之后,要有专人核对,核对内容要包括:申请人的信息和标本是不是相符,容器是不是正确等。对不合格的标本要退回并且说明原因。必须尽快进行正确处理,每个环节的控制对最终的结果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仔细操作,尽可能避免误差。实验后质量控制。检验完毕后的记录工作,要求填写人员必须认真填写,信息要求细致、完整、准确。

3.2检测项目的重要性分析,每一项检测项目都进行分析。项目检测有一定的线性范围,如果超过范围,那么要按要求进行稀释;分析样本提供者的检验结果也要参考近期同一项目来对比;如果患者怀疑检验结果,那么实验室可以取出保存的样本进行二次检验。检验报告以及检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检验报告单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填写,规范检验单上填写的汉字,不允许涂改已经完成的检验报告,同时注明“仅对所检测的样本负责”,用电脑备份检验记录。

4 结语

总之,医学检验流程是保证医学检验质量过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重要环节,及时、准确提供患者的病情并且提供诊断治疗的依据。提供完美的检验流程是所有医学检验人员的永远追求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瑞丽,阮林海.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思考与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09, 6(26):159.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当前医院所处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院是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医院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更新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1]。

1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医院已不仅仅是盈利性、福利性的卫生保障单位,而是一个知识密集,多学科、多系统高度综合,经营相对独立,高风险、高竞争的经济实体,正经历着体制转轨带来的深刻变化。

1.1 医院管理模式滞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主要侧重于医院内部的组织与安排,力求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医疗保健任务。进入市场经济,一方面医院在医疗质量、医疗技术、硬件条件及医院规模等方面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外资医院及盈利性医院的竞争以及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日渐提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外,国际医院管理的先进经验及运行模式也引入了国内医疗市场,其突出特点是机制灵活、讲究效益、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因此,医院管理不再是原来那种自我封闭的组织与安排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与有限的资源约束,其任务是努力实现在较高的劳动效率基础上的良好经营效益,其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即医院管理从内部管理转移到外部与内部相统一的经营模式。

1.2 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突显 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医疗领域,医院的经济管理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不再视同于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而是作为一种涵盖财务管理,内涵与外延极大扩展的科学管理方式。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从被动、弱化、机械的具体工作,逐渐转变并强化为一种主动、有效、且广泛应用的医院管理方式。医院的管理机构也必须不断适应医院发展和经济管理职能拓展的需要。医院原有的自下而上逐级由财务处(科)、院务部向院领导负责的单一管理机构已逐步变迁,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的改变和管理职能的拓展,医院的经济管理机构还将由隶属形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向财经职能多样、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变迁。

1.3 医院经营管理职能进一步拓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利用市场规则,科学计划和合理获取资源,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医院管理的职能不断拓展,已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从注重对上级拨款进行预算管理,逐步转变为成本核算管理。随着医院经营性质的划分与确定,医院管理职能将更加注重于市场和供求的分析及预测,注重筹资、投资的论证与决策。医院经济管理职能将主要围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注重医疗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在内涵上不断深化、外延上不断拓展,从而向更高、更广的层次上发展。

1.4 医院管理手段急需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医院的管理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普遍建立了局域管理网络。医院的经济管理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解除了会计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为医院经济管理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医院经济管理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使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促进医学科学与临床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管理信息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经济管理手段与医院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更加科学有效。

2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创新

医院经营理念的内涵,一是指医院的使命和宗旨。它主要阐述医院为什么而生存,即医院生存的价值取向,是为患者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是医院的最高理念,是医院全部经营理念的灵魂;二是指医院的目标。主要是指医院长期的根本性的价值目标,包括医院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是医院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从理论意义上讲,大致包括4个方面:(1)经营理念是对医院的所有活动的价值规范。它规范了医院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责任,或者说规范了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价值基准,是医院经营的基本依据。(2)经营理念是医院发展目标的指南。它指明医院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3)经营理念是医院经营决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4)经营理念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经营的价值取向,是凝聚和指导医院医疗、护理、技术人员行为的经营价值观[2,3]。

2.1 社会效益观念 医院经营活动的方向、性质、责任决定了其首先要体现社会性、服务性,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医院必须具有这样的战略思想:不仅应当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且能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必须把社会责任作为最高目标,而把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目标放在其次。

2.2 市场经济意识 首先是诚信,必须树立珍惜信誉的思想,医院信誉是指医院在其有形资产的基础上,能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要求医院把自身的组织声誉、医疗声誉、服务声誉,看作是医院的生命,作为一种医院的观念性无形资产。其次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获取医疗资源,使医院做大做强。

2.3 不断创新精神 创新是医院生存发展之本,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采用的重要经营思想。创新是医院制定有效经营战略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思想要求医院将追求卓越、追求风格、追求独创、追求新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医疗产品及市场等领域开发创新。

2.4 人本主义思想 当前很多医院把以人为本作为处理内部成员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医院把所属人员视为医院的内部公众,认为他们既是医院医疗活动的直接提供者,又是医院各种活动的直接当事人,把他们作为医院各项功能运转的原动力。在现代医院管理经营理念中,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为患者服务中去,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经营原则、医疗产品。

2.5 与时俱进观念 医院管理经营理念是一个动态的价值观体系,它会随着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创新或调整原有的理念。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这一大背景,医院在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过程中,应当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观念,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理念。

3 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创新

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时代趋势,不论是国有医院、外资医院还是商业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根本之道。医院是一种服务性机构,患者就是我们服务的顾客,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化经营最重要的目标。企业化经营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成本会计及责任中心,设定年度目标,对目标的实现实施奖惩,同时运用科室责任经营制刺激大家的荣誉心和责任感,以发挥最大的潜能。

3.1 成本管理 先将总成本按重要程度细分,然后按照不同的会计科目排列,最后依据不同的成本类别及会计科目完成成本明细报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分摊可依据各科室所承担的工作量或获得的医疗收入占总工作量或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如水电开销可按各科室的面积、床位、病人数或医疗收比例来计算。此外为提高成本分析的准确性,还应制定单项成本分析单,内容包括:作业流程、消耗器材、参与人员、使用设备、设施的种类及其使用年限等,再进行汇总,可计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这需要工作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配合填写。

3.2 目标管理 医院为贯彻实行经营理念应设定发展目标。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应尽量避免制定抽象的目标,因其无法追踪考核也无法评估成效。例如“提高医疗水平”、“增强管理能力”等。真正有效的目标管理应是鲜明有力,可量化、可操作,具有可行性,与大家利益相关且有一定挑战性,例如:“年医疗收入增长率”、“床位周转率”、“门诊病人增加数”等,这些目标的设立都有数据作为依据,便于评估调控。

3.3 绩效管理 医院应当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当各科室达到各种量化的目标或完成各项指定任务时,医院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个别单位未能达到量化的目标,首先要减少其奖金数额,施加一定压力;其次医院应协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案,采取应变措施,以促其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

3.4 完善院科两级核算体系 首先要调整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以期达到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实际统一。其次是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可移植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建立责任制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成本信息反馈体系。第三是制定成本控制措施。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差旅费、公务费等实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控制支出、节能降耗的目的。

3.5 实施资本运营管理 首先是建立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第三是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第四是改革筹资方式。可采取租赁设备经营,吸引社会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盘活存量资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 建立适应现代医院要求的经营机制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必须要建立医院经营机制。经营机制是在经营活动中,医院与外界各经营单位之间以及医院内部各个经营部门和经营环节上下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经营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全部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宏观效应的总和。分为由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所形成的市场经营机制和适应内部经营环节所形成的内部经营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机制[3~5]。

4.1 经济补偿机制 这是任何一种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经营机制。医院经营活动中,在经济上不断有所消耗,需要同步得到补偿,不同的补偿模式和补偿水平,就形成不同的补偿机制,这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基本规律。医院经营的经济补偿分为有计划补偿和市场补偿两个方面,前者指上级行政拨款;后者指通过医院的经营活动,从医疗市场上得到的经济补偿。当前主要是加强后者,通过调整医院本身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及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来完善经济补偿机制。

4.2 经营竞争机制 由于医疗市场具有特殊性,应认识到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同一般商品市场自由竞争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在医疗机构之间,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发展、医疗市场开拓,乃至医疗价格等方面进行经营竞争。还要在医院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在质量保证、技术进步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形成必要的经营竞争。因为经营需要竞争,竞争促进经营,这是一条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

4.3 分配激励与经营动力机制 所谓利益分配,是指除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利益分配之外,还包括职称晋升和政治荣誉等精神激励。不论物质利益分配或精神激励,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机制,使利益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同时,还应该遵循“需求优势转化规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强化经营的动力机制。

4.4 医院经营的自我约束机制 医院的经营活动应该置于国家法制、社会规范和经营者自我约束条件之下,否则就不会有正常的经营秩序或者不能走上正确的经营轨道。经营约束机制是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医院经营活动的各方面约束条件的建立,都需要以自我约束为基础,包括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遵纪守法的自我约束、信守合同等经营交往规范的自我约束等。从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来说,完善自我约束机制的实质,就是要遵循自律性规律进行经营。

4.5 医院经营的质量保证机制 医院质量保证机制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医疗资源利用等软硬环境下形成的质量保证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决定因素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综合效应的总和。质量保证机制与各种经营管理机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因为前述各种经营机制都包含着质量保证的内涵,而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则需要以各种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基础。医院领导班子应明确质量保证机制的指导思想,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完善院内经营体制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形成和完善质量保证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祖铭.现代医院管理适应新经济形势的若干思考.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9(2):117-118.

2 陆怀远.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实践.现代医药卫生,2005;21(8):1028.

3 陈晓红,张士涛,宋益平,等.新世纪医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2(18):65-68.

医疗质量保证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化;责任心;技术;沟通

最近一些年全国的医院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发展的还有大量医疗的投入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已成为医学技术先进的必要保障,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是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保证的关键,是医疗设备使用完好率的保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通过加强管理为临床科室提供良好的设备保障及技术支持是医学工程处人员工作的工作重点。需要发挥任何设施设备的最大价值都在于规范的操作流程与平时的维护保养;而事后维修是一种被动的维护,并不能提高设备的价值含量,也不能确保医院的安全运行;为尽可能的保障医疗设备安全,医院医学工程处应该加强管理手段对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的预防性维护,检测与校准,临床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技术提升等方式以保证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保障所获临床信息的质量,提升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价值。

首先是建立信息化跟踪管理模式。大量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不能仅靠个人记忆或纯经验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用医疗设备而的性能状况,实时动态监测,确保仪器处于安全,最佳的工作状态是信息化今天的必要前提。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导入预防性维护方案的内容和程序,技术与方法,时间间隔与频率,应按相关规范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窗口动态显示设备运行参数,周期性地对仪器进行一系列科学的维护工作,以确保仪器安全地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设备事故导致伤害和医疗事故,医疗设备的数量和复杂性在增加,相关设备台帐管理到位必须到位。通过信息化管理对设备要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风险评估,采取工作监测和改进,设置制定导向性培训和教育,加强持续改进,进行年度的评估和持续改进方案修正。计划性维护要依据设备的特性,使用年限、使用率和故障率酌情调整,与非计划性维护同时使用,建立设备库,详细注明每台设备名称,型号,注意事项,设置信息系统自动提前提醒装置。

其次是加强医学工程处人员建设管理。医学工程处人员的管理是整个医疗设备安全的重点,任何实施都是需要人员去处理。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两点:责任心与技术能力。教育医疗设备维护人员加强责任心,严格操作规程,实施分区分包与全院综合协调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大家克服人员短缺,工作量加大,管理手段变革等引起的一些列困难,要求医学工程处工程师必须落实“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标准,加强责任心教育与考核机制,实行相应制度性的激励体制。

医学工程人员技术的提升除了需要本人积极要求上进,主动学习外,也需要我们院方或科室组织多种多样的在职培训,现场培训,外请技术指导等,提高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素质。提高维修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尽量避免人为原因产生的故障。要与兄弟单位及同行多交流,参加厂商新设备或升级设备后的培训,使用,保养,调试,维修等方面的培训。

技术的提升结合责任心的加强能有效提高设备的使用价值,如在PM外观检查,清洁与保养,更换检查,安全检查,功能检查,性能测试校准,特别带电设备的维护,注意漏电等方面。设备细小的变化在管理人员看来都是设备非正常工作趋势的体现,通过及时调整参数,改进操作方式,更换易耗原件等简单易行的方式低成本的解决潜在的问题,达到预防性维护的最佳目的。

再次是加强临床使用科室的管理。医疗设备的使用者是临床医技或医护人员,每个人对设备的理解可能不一样,操作的程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实践证明,很多报修故障都是由于操作不当,设备不熟,参数设置不准等引起的。

同时也要让临床每个科室指定专人负责自己科室的设备统计与管理,切实了解自己科室的设备情况。这样也有利于医学工程处工作的开展,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对设备状况做大了然于胸。

最后与设备商技术人员保持必要的联系沟通。医疗设备大多的是高科技,高精密的仪器,需要几个专业性的人员,这些能力是院方技术人员不能完全达到的;我们的设备也不是买完了就没事了。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设备的升级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多与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沟通,以便了解设备的历史记录,同系列设备的常见故障,这样可以及时处理一些应急事故。另外大型外包设备的维护,如CT,DSA等也需要多与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学习设备的一些特性,维护方法等充实我们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改善管理方式,提高设备的保障能力。建议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多参加设备商的技术交流活动,产品的或升级技术宣讲等。通过借外力来提高我们医疗设备的保障能力。

医疗仪器管理活动即医疗设备供应保障和以应用安全与治疗控制为内容的技术保障;科学的管理,正确的操作,定期PM工作是安全有效使用仪器的保证。所有这些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我们通过加强管理的手段不断提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完善自身预防性维护的制度、规程、计划和流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设备商和使用着充分的双向沟通,以此来提升我们医疗设备管理的水平,让医疗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谢松成, 徐伟伟主编. 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10)

[2] 袁丹江 主编.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务实[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