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心理学论文

影视心理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心理学论文

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由于英语大多是从初中开始要求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应试的压力,很多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这个较长的学习时限中,没有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乐趣,更多的是将它看作是任务来完成,从而忽略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精读、轻泛读”,将阅读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词汇、句法等方面,而没有注重背景知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本身对阅读不够重视,加之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他们在阅读上存在障碍。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词汇量不足,词汇记忆方法不得当;(2)阅读量不足,课外阅读缺乏,阅读能力差;(3)阅读习惯差,或“指读”,或“唇读”,或“回读”、“重读”,或“译读”,或遇生词即查字典,造成阅读速度缓慢;(4)背景知识欠缺,无法建构图式框架,望文生义;(5)阅读教学停留在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忽略语篇结构和语篇语义的完整性,使学生产生语篇障碍;(6)阅读目的不明确,动机不强,阅读主动性差。

二、利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在阅读领域的发展看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教授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释信息的过程,我们理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以往传统的重词汇、句法的教学模式。

1.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主要包括概念能力、处理策略和图式知识。图式知识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心理语言模式中,主要是依靠处理策略影响阅读效果。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要经历两个阅读过程,一个过程是将阅读的信息从书面转移到大脑,另一过程则是新的知识在读者大脑中透过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得到吸纳和消化,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加工。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读者在前一过程中对新信息进行寻找和挑选,在后一过程中,读者的头脑在固有知识的引导下,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和综合,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验证、补充和分析,完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阅读教学效果。

心理语言学尝试从知觉、动机、记忆、智力等角度去解决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理论合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动因。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那些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缺乏热情和情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迅速。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对阅读过程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他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预测、确认和修正的过程。他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则是,阅读者应该有选择性地接受阅读篇章中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预测文章的大意,而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改变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动参与者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诙谐生动的教学语言,亲和、平等、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及自觉性等内在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进入角色内心,投入情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以情启智,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寻欲望,促使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明确阅读目的,增强阅读动机。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由于缺乏阅读的目的性,教师又多是阅读的主导者,将本应该属于学生去积极寻找、主动思考、努力解答的问题和信息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被剥夺亲自理解、分析判断、推断对比、评价总结的机会,就很难尽快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吕生统,蒋菊,1997)。由此可见,阅读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失阅读目的,将无从确立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释”理论认为情感是语言过滤器,学习者的动机会将部分外界语言输入筛选出去,降低语言学习的质量。因此,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效率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

(3)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基础。

Treisman(1960)认为人脑中存在一套处于巨大网络中的多条目词汇体系,网络中词汇间的距离越短,词汇之间的关系也就越近,激活越快。实验表明: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上下文效应)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词频高的词更容易被提取,于读者而言,将低频词变成高频词可以通过增加词汇重复出现的次数来实现。语境效应在阅读理解中则是指上下文语境。结合上述几个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打破孤立学习词汇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照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如词汇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另外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构词法,如通过添加常见词缀构成的派生词,使学生在掌握常见词缀含义的同时能够更容易掌握派生词的含义,从而在阅读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词汇量联系上下文更准确地猜测生词的含义。②增加词汇出现的次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阅读大量与课文内容尽可能相关的材料,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提高新词的出现频率,从而摈除传统阅读课中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记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词汇。

(4)注重背景知识的传输,构建图式框架。

Rumelhart认为理解就是选择能够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与变量约束的过程(陈贤纯,1998)。阅读过程是在新信息与图式逐步匹配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读者对文章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头脑中的图式就越丰富。而当读者在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背景知识更好地解决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问题。构思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两种。形式图式主要指读者对整体篇章框架结构的认知。文章类型不同,其篇章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果读者能从篇章模式把握整体框架,即便没有逐句阅读整个文章,也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内容图式则包括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政治历史状况、当地风俗等方面。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读者与作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图式时,文字带来的障碍往往可以轻易克服,而且随着读者对内容图式的深入了解,也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扩大选材面,选取涵盖政治、科技、文化、娱乐等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

(5)通过语篇线索,引导学生对文章更好地认知和理解。

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线索是学生正确理解词汇、句子以及语篇的基础和依据。句子只有用在语篇中才能发挥交际功能和价值,才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好的通道。因此,只有当读者正确理解了文章的语篇结构,理顺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汇和句子。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手段: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首段和尾段。特别注意每一段的主题句,并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连接、过渡方式。段落间的连接与过渡方式主要有连接词、表替代重复意义的词或词组、平行结构以及表示强调意义的词或词组。②讨论段落大意,同时预测下段的内容,然后阅读下段,检测预测正确与否。然后再重回原段落,利用语篇结构理解段落中词汇及句子的意思。因此在这部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主要段落句子间的连接词,掌握段句子间内在的关系,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效了解段落文字的大意。

(6)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略读、详读、预读、寻读、推测上下文含义等。在阅读课中,学生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的学习、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训练则不太重视,经过笔者长时间的教学发现,培养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实践,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试能力,也能帮助其提高阅读效率。

三、结语

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优生 过于自信 情绪波动

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然而却忽视了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学优生存在的问题较少,因而教学过程往往集中于辅导差生,并将这种教学观念认为是教学公平性的体现。其实不然,学优生虽然在总体上心理问题较少,然而依旧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学优生往往过于自信,容易盲目骄傲

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处于青春期,学生往往有着爱表现自己的趋向。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些学生由于其在学习成绩方面十分优异,因此一直都是教师以及家长中的佼佼者,其长期生活在喝彩声中,在教学过程中听多了教师的表扬以及鼓励,其自我感觉十分好,正是由于这种生活以及学习环境往往会导致学优生过于自信,有时甚至是自负更有甚者目中无人。学优生往往乐于接受一些积极性的评价,然而对于一些批评或者是教育意见往往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对于一些初中生物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过于轻视,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也漫不经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优生的自负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教师在进行“植物的有性生殖”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优生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如“萝卜和甘蓝体细胞内染色体数均为9对,将二者杂交,可育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应是多少?”让学优生多思考问题,认识到自身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

二、学优生抗挫折能力不足,情绪波动较大

学优生往往都是在家长以及教师的呵护中长大的,习惯了家长以及教师的表扬,就像生活在温室中的花朵,从小就养尊处优几乎就没有怎么碰到困难和挫折。这些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学优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这些学生往往过于注重教师对其的评价,其情绪往往与教师的评语相挂钩,一旦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或者某一次考试的成绩不乐观,出现落榜现象,这时往往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面对挫折解决挫折能力较差等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优生抗挫折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对其意志力进行磨练,增强其抵抗挫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后,向学优生布置一些高难度问题“为什么竹林在长期无性生殖后会大面积开花?”让学生无处下手,再由教师对其进行逐步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多选用激励性话语,从而达到磨练学生意志力的目的,增强其抵抗挫折的能力。

三、学优生缺乏反思的意识,不易看清问题

教学是一个解决学生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然而教学并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心理承受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除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生还可以依靠自身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要想让初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优生则更是难上加难,学优生往往多会过度地注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很少会去自主的去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这也是由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并且锻炼其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以“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进行完教学后,让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划出其不懂的地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其在这一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自身问题。

四、学优生缺乏实践的经验,易变成书呆子

教学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其主要作用是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然而对于一些学优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在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方面都较为缺乏,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变为死读书,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情境问题,让其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挂钩。同时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以小组单位讨论问题,以培养学优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相处能力。例如在进行“植物种子的萌发”这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4个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大豆种子的结构进行观察,在让学生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了解玉米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培养学优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习较差的学生外,还需要加强对学优生的关注,及时了解学优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整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考文献:

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需要是人从事活动的内驱力和诱因,是人积极的源泉,而中国大学生意识到的基本需要依次为求知、友情、建树和自尊自立等.以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高等学校教师只有把国家要求及高等医学教育需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才会产生内驱力而去行动.内部动机指儿科学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会不断地追求知识的意义,并理解周围的事物.在儿科教学中应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产生根本性变化.临床儿科学是儿科诊断与治疗,所讲授的内容基本是以基础理论为主,即授课形式上以获得言语信息为主,但传统的儿科学教学是以学科分块的形式讲授的,往往造成知识分离,内容衔接差,学生难以把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难于在短时间内接受儿科学的临床知识,不能形成整体思维及临床思维特有的能力,从而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院校一般将儿科学课程开设在外科学及内科学之后,而儿科学有些疾病同内科学大同小异,造成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儿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理,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并辅以真实病例及实习课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明,指导学生如何联系儿科病例进行思维,即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儿科学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如金钱及名誉等外部诱惑而激发的动力.学习活动是满足动机的手段,儿科学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儿科知识本身,而是儿科学习成就以外的外部奖励,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利用外部动机鼓励学生学好儿科学,但必须注意外部动机并不出自学生本身的兴趣,故一旦消除,学生很可能放弃儿科学学习.兴趣是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而言,它则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1],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2采取激励措施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人的及痛感均在大脑中形成,当人体某些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时大量的感觉细胞发生变化,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会在其中引起正面或负面性质的、具有一定强度特征的、纯生理性的情绪性反应,或称情绪状态.因此,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身需要关系的反映,它构成心理活动的背景,对人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学生每天都经受不同的外界刺激而产生相应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既是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现象,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学习情绪的好坏是外界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学生内心体验,这种心理状态可以转化为学生对外界认识活动的主要激活因素和调控因素,影响或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行为,所以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保证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采取激励措施.

2.1影响激励是指教学人员及教学管理者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以调动其学习兴趣的方式.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品德、风度、能力、水平和实干精神等均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主要因素.这要求教学人员及教学管理者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2情感激励是指教师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朋友式关系的方式.教师应做到生活上关心、心理上沟通且学习上指导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目标上有认同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心理学认为,教师必须喜欢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使学生不但尊敬教师,而且从内心喜欢自己的教师,这种师生感情的建立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到温暖,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沟通和共鸣.延边大学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的教师年龄多数在45~55岁之间,而学生多数在23~25岁之间,因此师生之间较常存在沟通障碍,故教师应多想方法接触学生,了解其内心想法,理解和关心他们,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包括教材的呈现、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讲演法仍是大规模集体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按照平均效果来设计教学[2].采用以讲演方式进行大规模授课的方式时首先教师用自己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相联系,从以课堂及教材为中心方法,逐渐过渡到以问题及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上,从而达到掌握重点,了解一般,少而精,使相关知识得以融合贯通的目的,还应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将启发式及讨论式的讲课模式带到课堂,做到自我学习,自觉提高.

4记忆阶段

记忆阶段是指尽可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阶段.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逻辑记忆力显著提高,可充分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和实质,并对所学内容能进行主动分析综合,掌握内在联系,进行记忆.根据此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比较、综合及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强化记忆.在儿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此类例子,如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比较及各年龄段惊厥原因的比较等.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因素合为统一体加以考察的方法,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0.

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心理问题;家庭成因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浮出,其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家庭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2/3。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机构,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的价值观、管教态度以及处理亲子之间关系等均具有影响深刻而又不易为人所察的特点,一旦出现偏差,即易引起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

1.家庭因素与学生心理问题

1.1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情感障碍的学生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过度焦虑。在中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有过度焦虑的学生,一般是教师和父母心目中的好学生、乖孩子,他们老实,顺从,守纪律,学习努力,能严格要求自己。过度严肃、紧张的家庭气氛及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其重要成因。

1.2性格缺陷

主要是包括以我为中心、猜疑、怯懦、嫉妒及急躁等,这些障碍主要和家长不恰当的“爱”有关。这类孩子容易产生惟我独尊、骄傲自满、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

1.3意志行为障碍

主要有意志脆弱型缺陷、问题行为、退缩行为等。如吮吸手指、咬指甲和早期的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退化行为,主要原因是幼年时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长大以后由于一些情境刺激(紧张、焦虑等)而出现这些行为。

1.4品行障碍

此类问题多发生于18岁以下青少年,其基本特点是当事人的行为明显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公共的利益。当前,中小学生常见的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说谎、偷窃、破坏及对抗等,这些问题都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关,模仿、强化是其心理成因。如说谎,孩子最初犯了错误(如打碎了花瓶),在家长的讯问下承认了错误,结果被家长痛责一通,以后他做事可能会小心,但如果做错了事必定会以“说谎”来逃避惩罚。

1.5心身障碍

有哮喘病、头痛等,这些和家教过严及过分保护有关。如家长强迫孩子去做一件事(上学、做作业等),孩子极不愿意,但又不能拒绝,便说头痛或咳嗽,以此得到家长的同情,不但避免了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还得到父母的疼爱,下次再碰到类似情形,身体马上“生病”配合,这就形成心身障碍,即由于心理原因产生的生理疾病。

2.学生心理问题家庭成因的深层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当的教养方式、管教态度,日益疏远的亲子关系,冷漠的家庭气氛,无一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而这一切都有其自身的深层次原因。

2.1集体潜意识与角色潜意识的交错,决定教育行为。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的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人不自觉的意识。虽然意识不到,但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家庭中,由于父母特定的地位与角色,又有其独特的集体潜意识和角色潜意识。

同时,作为孩子的父母,又有着角色潜意识,传统的“三纲五常”、“光宗耀祖”观念并未因我们提出反对而就能在意识中剥离出来。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连在一起,孩子有出息父母风光;孩子没能耐,考得不好,“真丢我的人”,则又成了父母的心病。

2.2心理投射与心理定势的互动,影响教育态度及方式。

心理投射是把自己内心不能接受的冲动、态度和行为转移到别人或周围事物上,它是人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家长的心理投射,是指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感觉、动机、愿望放在孩子身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去自己未得到的爱,今日更多地给予孩子,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童年”,因此产生了“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工作,家长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身体没病就够了;另一方面,自己失意希望孩子成功,这是把孩子看作“理想自我”的化身,这种把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做法,必然影响到其教育态度及方式了。

此外家长还普遍存在一个心理定势,那就是一旦有了孩子,就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希望,把精力倾注于孩子身上,为了孩子甚至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他们把自己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有的甚至还大打出手。这种定势的极大危害就是,家长付出了全部精力,自然苛求丰硕的回报;而被“爱”所“浇灌”的孩子则不堪重负,心理压力极大。咨询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也多是“我考不好,如何面对父母,他们为我付出了多少精力”之类的焦虑。

2.3父母养育态度与方式制约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父母的养育态度与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对孩子行为结果的角度看,可把家长的教育态度区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积极的教育态度主要有:关怀、爱护、温暖、奖励、讲理等;而消极的管教态度或行为包括:过分严格、拒绝、不一致、溺爱、期望过高、权威、体罚、威胁等。教育家在对台湾有关的研究的分析发现,消极的父母教养态度与行为不利于子女的生活适应,促进子女的偏差行为,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大都是不好的。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等人的研究肯定了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见下表)。母亲如果是采取民主的养育态度,则其子女就显得合作、独立、直爽、善社交等良好的个性特征;如果母亲采取消极的养育态度,子女就显示出适应不良的特征。

母亲的养育态度与儿童的个性

母亲态度儿童个性

1.支配性的消极、依赖性、顺从、缺乏主动性

2.干涉性幼稚的、癔病、神经质、被动

3.娇宠性任性、幼稚、神经、温和

4.否定性反抗、暴乱、自高自大、冷淡

5.不关心性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

6.专制性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性、服从

7.民主性合作、独立、直爽、善社交

3.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立体化的推进,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渐突出,家庭因素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对于这方面的探索必然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能力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社会生活中,语言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语言家认为,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各项交际活动服务。培养交际能力是现代教学法最有现实意义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在英语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某些学生对英语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错,但是在具体情景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某些人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不愉快。究其原因,主要是跨文化教学缺失造成的。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而言,如果不以跨文化教学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永远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因此,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必须与文化背景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和体现交际教学法的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点的介绍,更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交际教学法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文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开展交际教学。这样,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实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介绍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

2.逐步改进教学方式,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引入日常英语教学中,从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有大量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情景教学法,用实物、图片、模型等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把握时机,随时讲授文化背景知识。或者将这些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跨文化交际专题让学生练习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

3.把英语同母语进行比较。

用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作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如英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沉默寡言”,不善于交谈。如果想与他们交际,不能按中国人的习惯和他们交谈,可以根据英国的天气多变,以“It’s a fine day,isn’t it?”引入。

4.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

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人们用握手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实现语言、情感的有效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5.开展多样性的练习活动。

学习和掌握英语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西方色彩的活动,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如英语角、辩论赛、演讲朗诵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进入英语语境,通过交流提高对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与体验,使文化教学与交际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因此,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进行有目的的文化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社会文化能力。如果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