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器械应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范文第1篇

方 法

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抽调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按照《医院感染管理部分》评价标准项目及指标,实行现场查看,询问等方式,逐一进行对照考核。

结 果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中发现,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知识方面,对新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标准,技术指南等了解不够,知识老化陈旧,消毒,灭菌概念不清。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多兼职,无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不明确,未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相关科室消毒隔离制度,有的制度未做到及时更新。

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抽查临床科室的样品与器械科核对购入产品的相关证件及招标记录,发现大部分医院没能做到统一采购,有的证件不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有过期现象。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不明确,物品摆放混乱,未做到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清洁用品分开存放。手卫生设施不到位,无流动水洗手设施,水龙头数量不够,无干手设施,无快速手消毒液;医务人员在职业防护中,无隔离衣,无护目镜,无冲眼设备;存放皮肤消毒液的容器没能做到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消毒剂;无菌敷料缸未注明开启时间,不能保证24小时内使用;注射时一人一针一管一带的执行率不到位;隔离技术操作不规范;地面的清洁未做到湿式清扫;空气消毒时,紫外线灯安装不规范,未做到及时清洁,辐射强度的测试未检测,照射时间记录不详实等。

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能做到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统一回收处理,但因各个乡镇卫生院地域分布广,不能做到两天1次地回收。医院内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不健全;医疗废物分类不清;存放医疗废物的容器、包装袋不符合要求,大部分为民用筒和民用包装袋,无利器盒,医疗废暂物存处多为临时设置,医疗废物的警示标示不规范,转运登记及交接内容、项目记录不完整。

手术室产房等重点部门的管理: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明确,无隔离手术间和隔离产房;无菌物品管理不规范,物品摆放混乱,大部分医院将手术用品放置在手术间内;无统一管理的供应室,灭菌器械多为手术室人员兼管,灭菌器及操作流程不符合要求;有的灭菌物品用消毒薰箱进行灭菌,有的部分器械用消毒液浸泡等。

讨 论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涉及诊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这段时期内,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消毒与隔离、手卫生措施的落实、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诊疗环境的洁净度、患者及进入医疗机构其他人员的管理等,任一环节发生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乡镇卫生院属于一级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溥弱环节,需引起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新医改方案中,国家致力于发展农村三级卫生体系,农村乡镇卫生院是最重要的一级,特别是新农合政策实施以来,一级医院的患者数及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着人才的问题、贫困人口问题、经费投入不足等社会问题。表现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最突出的是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清洗设备、消毒设备、监测设备、卫生冼手设备等;18个乡镇卫生院的床位20~50张,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兼管医院感染工作,由于人员紧缺,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多流动,在医院感染学习方面没能做到及时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导致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等没能及时更新,同时医护人员对最基本的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该遵守的操作规程、常规等医院感染措施落实不到位。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①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③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2]。目前乡镇卫生院无上级行政部门统一验收的合格的消毒供应室,给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

因此,农村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主要是在于观念的转变,领导重视,组织保证,培训学习,基础设施投入,基本措施到位,基本流程规范,同时加强检查和督导,是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设备;管理;维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医院设备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国内不同医院的设备管理质量有着很大不同。小规模医院受其自身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医疗设备的管理较为粗放,主要是由医院院长或者分管院长负责,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管理的设备资源也越来越多,使得很多部门从单一的管理中分离出来,对医院设备管理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以不断促进医院设备管理的质量,推动医院设备管理的专业化发展。但是现阶段随着各类现代医疗设备的引进,医疗设备的管理模式却没有进行更多的改革发展。首先,医院设备在维修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有些稀有的专业医疗设备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不仅会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而且可能给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此外,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很多医疗器械的维修技术要求较高,如果仅仅依靠医院内部维修人员难以有效解决,这就要求医院医疗设备时

必须事先与购买厂家约定后售后维修问题,确保设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维修,恢复使用。

其次,现代医院设备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包括医疗器械的验收、出库、养护、信息查询等都存在疏漏,没有具体负责到个人,管理工作较为粗放。比如很多医疗器械的管理人员对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库存、出库等没有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导致医院内部不了解相关医疗器械的具体使用次数,也无法估计合理的维修时间,养护工作不到位,不利于现代医疗器械的维护和长期使用。

二、设备维修管理优化

1、故障处理流程优化

处理故障时,要详细记录故障的信息、有利于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维修效率。准确填写《故障信息表》、《故障维修情况表》。各科室定期总结分析数据,并完成《故障总结报告》。技术人员维修后要把表格记录交给负责人审查、存档。《故障维修情况记录表》可以提供许多信息。一是反映维修人员的效率,为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通过统计分析备品备件的使用情况,为各科室申报备件采购提供参考,并了解部分易损件的更换周期,有利于以后的维修决策。三是定期统计各类故障的发生数量,能分析出最常见的一些故障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尽量降低设备故障率。还可据此研究故障的维修方法,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还可有针对性的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高效处理设备故障能把损失降到最小,对故障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能够帮助操作和维修人员积累经验,能够从源头上杜绝类似故障再次发生。流程见下图所示。

2、设备维修流程优化

设备部门的维修组负责调配全院维修队伍。日常工作范围由制度明确规定。负责设备技术验收和保修期内的维修记录,保修期结束前的设备运行总结和维修记录,记录重要零配件的来源和使用。维修人员对分管的设备,尽可能采取下修方式。出现复杂故障或者相关配件缺乏时,维修人员应通知设备使用部门采取应急方案。维修人员应把无法解决的问题、返修率较高的设备和报废设备及时上报。维修人员应和使用人员保持畅通的交流,全面了解设备运行状况。维修人员与厂家技术人员保持沟通,及时反馈和学习常见和特殊故障的处理方法。若厂家分管设备的技术人员有变动,维修员应及时更改备案并联系,保证设备零配件的供应。维修借阅的技术档案应及时归还,不随设备档案存放的设备技术资料由维修人员管理。制定严格的设备检修工作流程,能保证维修工作顺利实施,使之处于严格的管理中。设备检修流程中要做好备件的登记,若被忽视,会导致备件数量统计失误,备品或太多或闲置,严重影响检修。备件的详细记录为预防性检修提供了准确数据。设备检修工作流程见下图所示。

3、设备运行保养优化

针对医院职工在设备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方维修、他方使用”的观念,自主保养体系的目标是增强职工的主人翁,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此体系有助于设备维护,同时能够提升设备人员技能。医院原有的设备管理观念导致设备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维护,使用寿命会被人为缩短,增大了设备故障的几率,可能干扰诊疗的正常进行。设备不能随便违背其相应的性能、技术参数和适用范围进行使用。设备只有做好平时的保养、,并及时处理好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情况,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建立自主保养体系能更好地满足A医院连续性诊疗的需求和营利。A医院可结合实际情况改进设备的维护保养,推行三级保养:a、一级保养:设备使用科室指定负责人每天除尘、校正设备基本参数。b、二级保养:设备科技术人员配合、指导其它部门的人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内部清洁、校正设备的技术参数。C、三级保养:设备科技术负责人联系供货厂家对设备定期维护、校正设备参数、内部除尘、设备机械部位加油和除锈等。使用、保养流程见下图所示。

三、设备优化管理的注意事项

其一,准确收集人员培训的需求。包括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具体流程、需教授的技能。根据医院远期的发展规划与目标,把培训需求的内容细化,明确各岗位、各部门需求。摸清全院人员的现有水平,明确提升的目标。

其二,培训前加强沟通。部门技术负责人和职工要多沟通,详细了解职工设备操作维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职工对培训的期望。在针对性培训中师生要多多研讨。培训后进行总结,由部门负责人监督并跟踪落实情况。医院的维修工作除了技术要过硬,科室间的沟通也很重要,维修工作会有事半功倍的良好循环。

其三,更新培训技术、方法。培训时应据学员情况和培训内容,采取合适的培训方式。研究哪种方法更有利于职工接受新知识,而非呆板的全部采用主讲式的培训方法。其四,重视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培训后要做好效果的评估,查找不足,加以改进。评估可根据下列内容进行:参与人员对培训内容和老师水平的反馈意见;考试所体现的掌握程度;培训结束后一段时问内工作实际提升的程度;参与人员对整个部门工作的改善程度。职工培训中要填写《培训申请表》、《培训反馈表》和《培训考核表》。医院培训的组织部门要做好培训内容、目的、指标、老师、经费和时间的安排。《培训反馈表》针对培训内容做出反馈。《培训考核表》反映了整个培训的效果,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

其五,日常管理中采取多项措施防止技术人员的流失。医院对外与兄弟医院、卫生学校及高校医学院均有合作项目,长期合作培养后备技术人才。医院对内实行设备科主要技术人员一人带多人的日常维修学习模式,维修时一人缺岗,可迅速由他人顶岗;重要的培训均由设备科技术人员和设备使用科室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防止技术独享,并能弥补因个人理解偏差造成的技术学习偏差;较大型的新设备因机型复杂,功能繁多,可在学习初期将培训内容分解,分别由多个技术人员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单项的针对性学习,之后根据设备运营实际现场组织技术人员观摩、参与并交互学习;医院每年定期对优秀技术人员进行评选,据评选结果进行奖励,并定期举行讲座,邀请技术优秀人员为其他人员传授技术学习心得和方法,激励技术人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结束语

现代医院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医院领导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医院内部设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依照器械设备的特点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医院设备管理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赫阔.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

[2]常晓军.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探讨[J].民营科技,2014,02:110.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医疗护理工作逐渐趋于复杂,而且影响神经外科护理的因素有很多,进而使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会潜在一些医疗风险。医院的神经外科病人较多,而且病情较重,再加上病情变化较快,很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进而导致医疗纠纷。所以,在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尽最大努力降低护理风险,从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同时这也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内涵与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有效规避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对策,希望对今后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2护理风险的内涵与基本特点

护理风险指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可以会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从对患者造成的损害程度来看,可以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然而,从护士的职业特点上来说,护士导致医疗事故的概率较大,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护士几乎全天都工作的患者身边,护理和医疗器械的操作次数较多;第二,医疗行为实施的主体就是护士,并没有人对护士的行为进行检查和纠正错误。

3影响神经外科护理的因素

3.1因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掌握医学知识程度不同,所以,对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或者是医护人员没有告诉患者病情和护理行为,也或者是由于告知方法不妥当进而导致患者和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可能会造成医患双方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

3.2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的大多数患者长期处于昏迷或者身体瘫痪的状态,必须长时间卧床,有些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导致大小便失禁,长此以往,对病人皮肤产生刺激,有可能会造成压疮的出现。

3.3对于脑外伤患者来说,在患者做完手术之后,往往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加上床挡,或者未使用压束带,也或者是陪床人员没有留神,可能会有坠床的事故发生,进而可能使患者病情加深。

3.4现如今,由于审计外科具有工作任务量多,且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大多数需要抢救等特点,进而使医护人员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长时间进行超高压、高负荷工作,那么直接会使医护人员不能集中精神投入到工作中,造成对病情判断错误,严重的甚至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

4有效规避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对策

4.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发现,由护士导致的事故发生的次数要远远高于医生或者其他人。所以,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就是对医院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进而使护士在护理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想尽一切办法来减少风险的出现。同时,在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中,还要穿插一些关于安全护理的方法和措施,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护理风险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法律教育,掌握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是能够借助法律武器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2认真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护理流程

建立完善的制度是避免医疗纠纷的前提条件,然而按照要求执行制度是减少护理风险是基本保障。医院可以建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将重点放到制度落实、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同时还要随时了解和掌握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责任心等情况。并且还要制定合理的护理流程,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方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必须使每一个人都要充分掌握护理流程,还要定期考核医护人员,了解他们对护理流程的熟练程度。

4.3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

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与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变相增加护理风险出现的概率。一旦护理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服务态度较差、缺少经验等,将直接对风险发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定期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医生对护士也要进行指导,每一季度都进行理论考试,鼓励护士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学习,及时了解医院发展的趋势,同时更要注重培养护士严禁的工作作风。

4.4确保仪器的使用安全

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患者具有较低的免疫力,特别是侵入性操作占大多数,医疗设备很容易被污染,这样一来,将直接增加医院其他人员感染的概率,对仪器进行专门保管,护士要每周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并且认真做好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修理,从而确保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时器械能够正常运行。

5结束语

总体说来,现如今,我国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医疗护理工作逐渐趋于复杂,而且影响神经外科护理的因素有很多,进而使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会潜在一些医疗风险。医院的神经外科病人较多,而且病情较重,再加上病情变化较快,很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进而导致医疗纠纷。由此看来,对神经外科护理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教育,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预防风险的意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并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规避一切可能出现的风险。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急状态;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5日

应急状态包括很多种,包括自然灾害型和突发的公共卫生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等,一旦发生,对生命可能有较多的伤害,如受伤或死亡。在这种应急的特殊环境下,对医学护理的要求是快速有效的救援,竭尽全力的进行生命抢救、保护。这既是应急状态下的现实要求,也是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一)急救专科人员的短缺。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他突发事件难以预料,且发生快,造成原因多,且危害大,因此造成的疾病、创伤种类繁多、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介入进行急救。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医院与应对救援配套的急救专科护士多为空白,尚未对急救专科护士进行深入研究。我国也尚未建立相关部门认可的培训基地和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在这方面,我国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局势,相应的专科急救护理人员短缺。

(二)参与救援人员文凭程度偏低。在相关调查中显示,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这使我国的应急救援水平偏低,可能会影响救援的质量。相关人员由于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有限,对遇到的病种,创伤种类、病情的判断可能不正确或不准确,造成抢救不及时而延误救援时间耽误病情。

(三)医疗器械装备的不足。落后护理装备的质量和先进性是检测护理实践和科研水平指标之一。在应急状态下,先进的护理设备和足够护理设备数量能够保证护理救援的质量和数量。若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可能会影响护理人员对所救援伤员的伤情判断,限制处理措施的实施。而此方面国外已有较为先进的水平,例如将信息通讯技术整合到护理装备中、自动化的现场救治和对卫勤指挥的加强,对救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四)灾害医学教育缺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相关的灾害教育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际系统化的培训水平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使医护人员在救援时可能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的教育,使其在救助现场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达到尽可能救助生命的目的。另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也使相关人员缺乏在应急救援状态下的心理素质。护士可能缺乏灵活运用鼓励性、安慰性的积极治疗语言,缺乏使用肢体语言产生熟悉、信任、亲切等感觉能力。

二、提高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效果的措施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台风、海啸等)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土地山河的破坏,可能会让部分生命瞬间消失,并造成大量的人员受伤。与此同时,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毁坏,与外界和周围联系中断。社会型突发事件发生时,周围群众因恐惧或避免受伤而远离现场。此时,灾害区和周围地区的护理人员就应发挥自身力量,首当其冲的投入到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去。

(一)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心态。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心态是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最短时间内参与到救助中去,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保证受灾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救助,以保证更多生命的保全。医护人员的全身心投入,给群众的不仅是一种带头作用,给普通百姓以精神支柱,更是弘扬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宗旨,诠释了医护人员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二)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应急状态下,除了要求医护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外,对医护人员还有在救助时的不分医生护士,尽可能地应用自己的知识救助。普通的医学工作中,医护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和分界,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因各种原因(如病患分散、医护人员有限等)导致不能按照常规普通的医学工作处理。因此,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要不分职位工种,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使之获得最大的救助。另外,要做好一个优秀的医护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护理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身体素质不仅仅要求身体健康,耐受力强,且在心理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应急状态下进行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尽可能地解决应急状态下遇到的困难。例如,在地震震区,水电缺失、药品不足、医疗器械短缺、医护人员不足的状态下对病人做出较为正确的救助措施。有良好的救援知识技能,才能准确地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检查、实施救助措施,例如对体温、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参数的判断或在这些生理指标参数缺失的情况下采取的救助措施。

(三)采用多种护理措施。穿插融合的护理模式在灾害现场或突发事件现场,伤员除了有身体上的伤害,在经历一场灾难后,亲人的罹难、自身的身体创伤使患者情绪改变,或悲观失望,或对生命的渴望更甚,多种情绪交织,是患者情绪不稳定,一时低落不语,一时亢奋不安。此时,医护人员不仅要及时对患者的创伤进行处理,减轻其病痛,尽可能地保护生命,保证生命质量,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陪伴患者,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情绪举动发生,而让之前的救助失去意义。另外,对患者的护理要全面,饮食、药疗、检测等要认真积极负责。

三、提高应急状态下护理救援质量的对策

护理人员素质是将礼仪、道德、知识、文化修养等融合的整体。要提高救援质量,必须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增加急救护理人员数量,提高专业急救人员素质。急救护理队伍的扩大,首先要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广泛的宣传能够让人们更了解此领域的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在灾难频发的今天,人们对灾难的认识更多,但却不够全面。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急救队伍中。在选拔急救人员时,要对相关的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加以考核,选拔适合急救的人员加入,壮大急救护理队伍。

(二)将应急护理日常化,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在日常护理时,将应急护理与之结合,此举有利于应急状态下的生命救援与保护。在日常的诊治护理过程中,医生与护士相互熟悉对方的工作,避免在应急状态下工作的不熟悉造成护理、诊治的不正确、不准确。

(三)加强急救装备建设和急救物资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应急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护理装备的研发配备得到了提高,质量与数量也有了一定的保证。但由于各类条件的限制,仍使装备有笨重、实用性不强等缺点。在配发应急装备的同时应该让护理人员熟悉了解装备的使用方法、基本性能等。

(四)建立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并有科学的管理系统。在应急状态下,科学的管理系统指挥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够提高应急救援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探索、持续改进,才能适应今后的各类突发事件。

(五)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应急救援中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全面完成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奠定基础,创建了各类情况结合的急救护理训练模式。

四、讨论

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高危期,医院护理人员作为应急救援管理和护理的主要力量,要对现场急救做出准确的伤情评估、分类、转运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济生,刘红,鲁风菊.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12.21.11.

医疗器械应急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儿护理;安全管理;细节管理;满意度;安全事件发生率;应用效果

在医院安全管理中,儿科是工作重点。由于患者年龄偏小,身体机能较弱,缺少自我保护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对治疗的依从性不高,很容易由于看护不周导致坠床、烫伤、跌倒以及服药错误等安全事件,影响患儿的康复,引起护患纠纷的产生[1]。细节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专业素养。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细节管理,能够针对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针对性预防,从而使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得到提升,避免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再采取处理措施的被动性[2]。回顾分析本院儿科实施细节管理前后的常规护理工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在儿科护理中实施细节管理前后的护理工作,研究资料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120例患儿以及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128例患儿。2017年1月—2017年12月患儿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试验组。对照组男75例,女45例,平均年龄(2.56±0.26)岁,平均病程(5.85±2.49)d;试验组男79例,女49例,平均年龄(2.49±0.28)岁,平均病程(5.12±2.37)d。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不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恶性肿瘤以及传染病等疾病;所有患儿家属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本次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支持。排除标准:排除依从性差患儿;排除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患儿。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儿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护理安全培训及管理措施:回顾分析我院过往3年的护理安全事件,由护士长、护士组长以及护理人员(3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组成的细节管理小组交流讨论制定出预防措施以及紧急预案[3];护士长对护士培训细节管理理念以及儿科护理知识技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发放儿科护理标准化操作手册以及安全事件预防手册,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护理人员自觉履行职责,并不断优化护理工作细节;明确护理人员的具体职责,优化护理交接工作;护理人员叮嘱患儿家属安全注意事项,争取患儿家属的积极配合。(2)环境安全管理:保证医院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消毒,排放好警示标识,将注意事项张贴在病房醒目位置;为患儿准备围栏床,并在休息时将围栏升起;为了防止患儿出现吃饭、饮水、洗澡等烫伤情况,设定防烫伤卡,加强病区巡视,督导专人看护[4];对于腹泻的患儿,护理人员定期检查患儿局部皮肤,指导患儿家长做好皮肤清洗工作,定期更换床单被罩;患儿家属不在身边时要安排专人全程看护,清除病房中患儿能够接触到的危险物品[5]。(3)健康宣教:健康教育方式有:科室自制健康教育册;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定期组织住院患儿家属沙龙活动,培训家属患儿规范洗手,简单的消毒隔离知识,减少患病机率;由高年资护士承担健康教育班,对不同疾病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按照标准洗手流程操作;定期采用空气消毒机和含氯消毒液进行病房消毒及用消毒液擦拭护理过程中接触到的医疗器械;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强化消毒隔离的重要性,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6-7]。(5)用药安全:科室制定安全用药制度,要求人人熟记并落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身份识别制度;细节管理小组护士之间班班督查,护士长每周抽查;细节管理小组成员熟练掌握药物使用说明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属说明,并定期观察患儿用药期间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异常反应要立即停药,采取应急措施并上报主治医生。(6)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当日主动与其沟通、做游戏、讲故事,与患儿做朋友,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和陌生感;了解患儿的性格和喜好,在患儿出现不当行为时及时制止,并采用患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干预,耐心沟通,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降低患儿的痛苦[8]。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机体痛苦以及自控力弱而不配合,因此,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学习进行情绪疏导和行为干预的方法,科学进行逆反心理护理,避免由于情绪和不当行为导致安全事件发生。在干预的过程中要与患儿家属互相配合,并通过病房其他表现良好的患儿对其进行正面影响[9]。

1.3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患儿安全事件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满意度采用问卷评分法,分为用药说明、日常巡查、沟通、环境卫生以及护理服务5项,每项满分20分。不安全事件包括坠床、烫伤、跌倒以及服药(未服或服错)。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发生不安全事件总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对用药说明、日常巡查、沟通、环境卫生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不安全事件总发生率0.78%低于对照组15.00%,P<0.05,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