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研究生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课程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方案实施及案例陈述等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协助学生完成案例,教学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效果优良。通过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PBL;案例教学法;研究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50-03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三大目的是知识结构、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其中科研和创新是重点,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才能在知识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使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正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Teaching,CBT),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CBT教学法具备明确的针对性、良好的启发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与职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BT教学法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应用于已经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专业基础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案例完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问题指导或启发。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从一个真实情境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可发挥其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等综合素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组成、结构和形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仪器设备及应用。课程内容涉及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热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方法等多种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多个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对研究生后续科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通过将PBL和CBT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教学实践,学生评价认为在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方法及创新思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案例的提出
CBT教学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提出的案例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是案例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对教学案例的范围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将其分组,案例范围约定在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功能材料三个领域内的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表征。每组学生可以自选或由教师指定具体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小组都是自选案例,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生自选案例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为材料的各类和应用领域非常宽广,可能会出现教师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胜任教学指导,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案例的完成
案例的完成^程,实际上是基于不同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为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构成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
1.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分析需要从一个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该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从而引申出后续的问题。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案例中,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往往是设计方案的核心问题,一切方案设计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或者是核心问题的先导问题,通过对该先导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案例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在小组讨论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当给予引导与启发。例如,针对“蒙脱性尼龙6”材料的结构分析,可以提出“蒙脱土的结构是怎样的?其在尼龙6中的分散状态如何?能够使用什么测试方法进行表征?”等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材料结构、分散理论及测试方法进行学习,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设计方案。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案例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过多的引导与启发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有损害,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引导与启发,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过程,从关键问题的提出、测试方法的选择与相互配合等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文献的阅读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参考文献的核心以及设计方案的有效借鉴,教师在小组讨论中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或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案例设计。例如“某文献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同吗?”“某文献的设计方案合理性如何?”“某文献的设计方案有什么缺点?”等问题,并且在完成测试实验后,将实验结果与文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组讨论需要所有组员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对其他组员的意见提出自已的看法,这就需要所有成员都必须仔细研读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小组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每个组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必要的。教师在指导和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组员的发言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3.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的本科基础比较复杂,来自于很多不同的本科专业,其所学基础知识有很大差异,例如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有来自于化学类、物理类、化工类以及材料类的本科专业。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因此,案例的完成过程对研究生而言,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结构重构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对以前未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例如无机材料的晶体结构及表征、高分子材料的半结晶结构及其表征、功能材料的光电基础知识等内容,可以针对研究生的不同背景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消化,进而内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
三、案例陈述
案例完成后,需要制作电子讲稿在全班进行陈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讲解,并且将实验结果与方案设计进行对比,讨论实验方案的有效性。陈述后由学生提出问题,陈述人或小组成员回答。陈述的效果与陈述人对案例的熟悉程度、语言表达能力、讲稿的制作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有关。因此,陈述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益。
四、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具体包括案例论文(教师评价)占30%、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占20%、组内评价(成员互评)占20%、陈述过程评价(学生评价)占30%。通过问卷调查和学校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大锻炼,对自已的综合能力有提升,80%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外学习的压力比其他课程大,85%左右的学生愿意向低年级的学生推荐本课程。
五、教学反思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能够掌握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方案设计、独立完成相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参与的小组讨论和陈述答辩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非常接近学科前沿或实际生产,教学效果优良。但是,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用时长与课程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研读文献、讨论方案、修改方案、验操作、结果讨论等,中间还需要教师参与、指导,而实践课程学时比较少,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造成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比较大。如果同时有多门课程实行类似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学习压力大。二是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而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不仅包括实践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基础理论讲授内容,因此,课程所有教学内容不宜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问题引导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案例完成与学习的效率,教师会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但过多的问题引导又会损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少而精”的引导性问题,真正从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转变。
参考文献:
[1]王艳等.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重要性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22-223.
[2]胡俊开,付P.基于PBL教学法的案例教学新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93-194.
[3]梅虎.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69.
关键词 案例课程 学生主导 驱动机制
一、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概述
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指由学生自行“备课”“授课”“组织课堂”以及“评分”的教学方式。该模式包括任务分配、案例开发、案例讨论、案例评价四个环节和一个驱动机制,在驱动机制的作用下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紧密衔接顺利进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激发出来。笔者所在学校的物流案例分析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四年级开设,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该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由于面临就业的压力,普遍表现出焦躁不安、学习积极性低的现象,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该课程的授课。
二、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一)任务分配
任务分配是第一个环节,也是关系到后三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该环节采取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包括分组、选题、教学进度安排以及评价机制的制定四个方面,该环节安排在开学的第一、二周,需用6个学时左右。
第一,分组。根据《物流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班级人数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一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避免了搭便车的现象。
第二,选题。教师根据专业设置与教学目标给出案例方向,所给出的案例方向一方面要涵盖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架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科的前沿性以及与实践相结合,一般设置16~18个案例方向。
第三,学时分配。笔者所在学校,本课程计划课堂学时72学时,实际有效学时大约在60学时左右,任务分配需要6学时左右,学期末课程总结需要4学时,剩余50学时,每个案例平均占用3小时的课堂学时。
第四,评价机制制定。制定评价机制的目的是督促学生认真、按时完成案例开发并参与课堂讨论。评价机制只有在学生全面了解并认可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激励、监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评价机制。
(二)案例开发
案例开发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内容是否完整、充实、恰当,课堂讨论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以及课程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开发。此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案例的编写,属于课外教学部分,不占用课堂学时。要开发出好的案例,就要对案例的含义、性质以及编写要求作出明确界定。
一般可以把案例分为描述评价型和分析决策型两大类。[1]描述评价型案例详细介绍了事件的全过程,包括前因后果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学生只需对案例中的做法进行学习,以及给出简单的定性的事后评价。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对事件进行完整的介绍,提出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显然,后者在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上强于前者,对已经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学,非常适合使用决策型案例。
(三)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主要的课堂教学环节。该环节分为案例陈述和课堂讨论两部分。首先,由学生向全班同学陈述由本组开发的案例,然后组织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并最终得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基本不做干预,完全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一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组织课堂,对学生的观点意见不做评论。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争执不下或难以解答时教师才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四)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属于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在案例讨论之后,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两部分。学生互评的具体做法是:在每次案例陈述前从班级学生中随机选出对此次案例进行评分的“评委”,评委的数量要合适,评委过多会导致评价时间过长而影响课程进度,评委太少会导致评价不够充分而影响评分的公正性,一般评委的数量大约占到班级人数的1/5,评委在评分时需说明评价的指标及标准。教师点评要做到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由案例引发的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有待改进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三、驱动机制
(一)驱动因素
设置驱动机制首先要找到驱动学生学习的核心因素。一般认为课程成绩会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毕业证乃至学位证的获取,是驱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所在学校,课程成绩由期末考卷成绩和平时成绩按7∶3构成,这种卷面成绩占比较高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产生短期行为。实际上学生平时的努力才是促使其知识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严格平时成绩的考评,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进而形成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因此,合理、具体、可量化的平时成绩是驱动机制的核心。
(二)平时成绩评价指标
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作业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成绩三个部分构成。
考勤反映的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可以用出勤率来衡量,当然出勤率高并不代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出勤率只是一个保障性的评价指标,即它只能促使学生来到课堂,单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作业成绩即对案例的评价,包括案例内容、案例讲解情况两方面,作业成绩由学生互评时学生评委给出。课堂表现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一般很难量化,通常来说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上课比较认真,善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可以把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担任评委的次数作为量化学生课堂表现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
用F表示学生平时成绩,采用如下方式计算:
F=40%X+60%(Y-Z)
其中X为作业成绩,Y为课堂表现,Z为出勤率。满足如下限制条件:
0≤X≤100,Y≥0,Z≥0,
(Y-Z)≤100,0≤F≤100
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课堂表现和考勤成绩占平时成绩的60%,Y≥0表示学生课堂表现成绩没有上限,即不限制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Y-Z)≤100表示学生可以通过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来弥补由于缺勤带来的成绩损失,既起到督促学生出勤的作用,也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
四、结语
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包括任务分配、案例开发、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四个环节和一个驱动机制。除了任务分配环节,教学过程的其他三个环节基本由学生完成,学生既扮演“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是教学对象。该教学模式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对学生平时成绩的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有效的平时成绩考核机制不仅可以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从2013年起,笔者所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物流案例分析》课程的授课开始采取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至今已经连续实施了3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每堂课的出勤率平均达到98%以上,独立完成作业的比率达到100%;学生的演讲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李元辉单位为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林秋平单位为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李元辉(1977―),女,新疆人,硕士,讲师,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财经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4JG0206。]
关键词:教学案例;土木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西安工业大学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模拟或重现生活中的场景,把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分析思考的案例,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为一种获得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课程设置中的学位课主要应是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基础课,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教学内容的差异未进行相应的区分,使得“专业型”研究生蜕变为“学术型”研究生中的差生。以往研究生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形式也较固定,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造成大部分研究生在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缺乏。事实上,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而言,更应偏向实践和应用,更应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基于以上考虑,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一、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与定位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对其在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西安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工大”)地处丝绸之路起点,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研究方向,紧密结合了土木工程行业的特点和西安工大的实际,这些可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在该领域某一方向上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以导师群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
在教学案例的准备和实施阶段,成立多学科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充分利用各导师的专业优势,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完成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在导师群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导师。企业教师来自于企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或科研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全部都主持和参与过企业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工作。经校企双方商定后,由学校(或学院)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中聘任,并签订指导合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可成立指导小组,共同研究和解决学生专业知识和企业实习阶段的各种问题,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积极作用,为教学案例提供丰富的素材。结合校内导师专业理论、教学方式上的优势和企业导师具有丰富工程经验优势的基础上,由校内导师针对所教授专业课,理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点,企业导师根据校内导师所提供的要求,搜集和整理案例素材,提供给校内导师,并与校内导师共同讨论和完成教学案例的编写,提出针对案例核心知识的工程现状、针对案例核心知识的工程问题,讲解案例核心知识的基本原理与典型工艺过程原理的演示。
三、案例教学的开展
在实践环节保持校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在大纲内要求结合案例教学,课程内容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课外主动吸纳学生进课题组参与实践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工程实践活动及竞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按照新修订的培养计划,增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大纲,在某些专业课程大纲上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内容和要求。针对培养计划中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充分对比分析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通过对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案例教学需求的探究,论证其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基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理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给出合理而具体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背景,理论教学深入浅出,实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同学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过程实施当中,应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各课程案例教学知识点内容;进而对各案例内容进行组织和设计(包括:工程现场状况、实际工程问题、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各工程典型施工工艺原理及过程演示);通过多媒体播放案例涉及的工程现场情况;以实际工程为载体提出案例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工程视频和大量工程图片,以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概要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最后,重新审视上个案例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完成针对上述问题的技术报告。
四、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核心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
以培养计划修订为契机,重点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建设案例库、使用案例库、将案例库内容运用于教学中等问题。选取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和《工程结构抗震学》为教学实施对象,通过亲身参与教学,将案例教学理念与方法带入教学课堂,组织实施,并听取多方反馈意见,以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在案例教材及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咨询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学校其他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并将这些专家纳入到案例的编制体系中去。最终,建立起一批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教程,建立案例库教学体系。一个比较典型的工程案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完整的工程背景,施工工艺及流程具体、清晰,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且与知识点有很好的切合度,工程效果明显,工程时效显著,施工及工后档案完整。一般情况下,选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和工程破坏案例,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且会留下深刻印象。项目参与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初步提出案例教学的方案,采用二级学科例会、导师群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提出课程案例教学优化方案,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并通过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案例及教学过程。最终,使研究生能够将学到的土木工程基础理论与方法用到实际工程中,解决工程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 西方行政学说 研究生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e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bstract Fu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for example,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rone to errors, the system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nd achieved results, based on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recommendation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西方行政学说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相关专业的通识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行政学分析方法,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增强公共管理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以行政学、管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为主,在详细介绍西方行政学说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西方行政学说自19世纪末形成与创立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客观分析西方行政学说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夯实自身的行政学理论基础,丰富学科历史知识,并通过对西方行政学说进行经验借鉴,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更好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①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知识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努力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或问题,创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努力完善课程体系,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
1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容易存在的误区
1.1 作为理论基础课程而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不同时期的多位行政学家、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学说,而且每一时期的学说都有着丰富内容和不同特点。课程总体上看知识量大,部分学说较难理解,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介绍清楚课程内容,课堂教授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思路限制在各种行政学说理论上,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机。实际上,无论哪个时期的理论学说,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也对当今时代的公共管理实践极具启发意义。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行政理论的同时结合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分析理解,以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2 讲授经典理论而没有与时俱进
由于与西方学术界在研究问题和路径上的差距,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涉及的部分知识略显滞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经典行政理论,而忽视对公共行政学领域最新理论知识的介绍,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适用性将会削弱,与当今时代出现脱节,教学的现实意义将大大降低。在知识发展和科技进步日益迅速的今天,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活动,保持时代敏感性、坚持与时俱进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大学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需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采用新方法、新案例诠释传统理论,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现代化教学方法工具使用不当
如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在高校中得到普及,教师上课通常都已采用PPT、影片等来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实质,出现了PPT照搬课本内容、用播放影片替代讲课、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杂等现象,这些极不利于有效的课堂学习。
2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努力完善课程内容
一是及时更新课程理论内容,结合公共管理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完善授课体系。要求授课团队教师做到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关注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在教材选用上,选用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在精选一本经典专著作为指定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一系列配套教材和读物,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关注领域内核心期刊动态,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与学生一同探讨,相互促进。二是不断完善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将经典行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选案例一方面需紧贴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时效性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需紧扣课程理论内容,充分运用西方行政学说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教学团队时刻注意搜集合适的案例材料,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案例库,比如选择“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政府雇员制改革”、“党政机关行政成本过高问题”等作为案例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
2.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录像演示法等教学方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讲授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并坚持在教学中做到“五个结合”:(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对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进行精讲,要求学生精读指定教材,吃透每个行政学说的主要思想,同时对书中其他理论学说以及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广泛阅读,以拓宽思路和知识面,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教材内容学习与最新研究成果研讨相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多为经典成熟的行政理论学说,同时也意味着相对陈旧,因此在教授的同时需对同领域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思维。(3)课堂讲授、研讨、交流与课后自学相结合。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将近三十位学者的行政理论,其中部分学说内容较为深奥,学生仅靠课堂学习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在课堂听讲、讨论的基础上,课后反复阅读教材,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练习题和案例题,巩固听课效果。(4)理论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研究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增强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教学过程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将诸多经典理论根据时期、内容等组合设计为六个专题,安排学生在学习每个理论学说的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每个专题之后综合运用理论做案例分析讨论,做到融会贯通。
2.3 坚持综合考核方式
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采用复合型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倾向于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定成绩的考核,但对于西方行政学说这门研究生课程来说,单纯闭卷考试达不到最佳考核效果。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一般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因而要求他们对各时期的行政学说作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养成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学团队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笔试+作业与讨论+课堂报告+课程论文+出勤率”的复合型复合型考核方式。(1)笔试。无论考核方式如何变化,对于基础专业课来说笔试都是最基础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各时期各学者的行政学说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论述和分析的能力。(2)作业与讨论。每一个专题的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案例,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所学和查找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在下一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作业质量和课堂讨论表现给出学生成绩。(3)课堂报告。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在合理分工下进行相关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分享,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程论文。论文写作是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热点选择和课程理论相关的论文题目,在期末时提交论文,并将论文成绩作为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5)出勤率。严格课堂考勤制度,将出勤率纳入期末成绩。
2.4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成为了有效的教辅媒介。网络教学平台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基于WEB 等平台把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网络环境,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需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仿真多媒体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供学生体验和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知识,在实践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②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资料、多媒体课件、课程作业、学生课程论文展示、课程论坛等模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了解课程基本情况,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下载思考题、案例分析题并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提问以及参与论坛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3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3.1 课题体系逐步完善
自开设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以来,教学团队始终致力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将此最为打造精品课程的重要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每学年定期修订教学方案,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包括1本指定授课教材和10余本配套读物的教材体系,完成较为完善的授课PPT课件40余个,思考题35套,建设起拥有近百个案例的案例库,教学资源大大丰富。对于西方行政学说史上涉及的经典学说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授课过程中详略得当,专题教学体系科学越加明晰,能够较好地传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2 教学方法日益成熟
在教学团队不断的探索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录像演示、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主,辅助以复合型考核方式以及实习调研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案例教学方法日臻成熟,通过越来越多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情景模拟和调研实习相结合,通过情景设置模拟日常公共行政管理中常出现的事件让学生予以解决,并适当组织学生到合作的实践基地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成熟,模块设置科学,学习资料丰富,师生越来越适应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有力的教学辅助平台逐渐形成。
3.3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对课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该课程目前已形成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组成的5人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近年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年轻教师初到教学团队时博士刚毕业不久,理论基础好但教学经验欠缺,经过了几年的授课锻炼,以及通过听老教师授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方法、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逐渐成长为教学团队的骨干,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在注重教学的同时,教师们还获得多项相关领域的课题项目和教改项目,发表多篇教改文章,科研和教学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
3.4 学生好评成果丰富
随着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成效逐渐显现出来,学生表示很喜欢老师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学生可以归纳总结所学概念,并对其中较为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用专业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得到了较为综合的能力锻炼。近三年来,共产生研究生课程论文90余篇,其中部分优秀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得以发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学术成果。还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组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充分锻炼了学术科研能力。
4 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效基础上,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组将继续补充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教师团队、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努力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在继续加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改进完善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进修和让其独立承担项目等方式,加强对学术骨干的培养。(2)加强国际国内交流,采取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做法,积极加强和国际国内知名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科研交流活动,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本课程的学术水平。(3)完善网络教育,实行网上教学,充实网络资源,为师生教学与科研创造丰富、开放、便捷的资源库,开展网上学术争鸣。
注释
一、课程背景与面向制造业与汽摩产业的项目导学定位
我校针对本科机电类本科专业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等机电类课程,于2010年,通过学院组织的广泛调研,参考国内多所重点大学课程设置,对机械工程涉电类专业研究生开设了《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体现研究生在机电方向的专业特点,在与本科课程进行衔接印证同时,进行伺服驱动技术的深入研究。
由于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择业行业背景主要是广义的制造业,特别是汽车摩托车产业这一特点,因此《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重点将向这一方向偏重,通过与企业工程案例紧密结合,以面向制造业和汽摩产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教学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课堂教学为企业服务,是本课程建设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基于案例导学的课程教学框架
《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是我校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地面武器机动系统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现代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动态设计、总体软硬件设计、伺服系统数字仿真等重要问题的能力。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系统地介绍伺服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机械谐振和摩擦对系统的影响与补偿、系统的稳动态设计原则与实现,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元件、电机及电力拖动、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伺服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掌握时下典型流行伺服系统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能熟练进行基于PLC的运动控制系统、基于PC运动控制卡的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工程设计研究人员。
课程的理论性以及涉及传递函数、稳态设计、机械谐振、动态设计等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借助于工程科研项目的实践性来进行合理疏导,以实现抽象知识的有效串联,激发学生对《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的后劲儿。
在与本科相关知识的衔接上,进一步注重糅合工程设计实例,进行抽象理论的理性化解。如在进行第二章“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教学过程中,将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化为负载的分析计算,再化为力学的分析,进一步化为公式与定理应用的数学现象,一步步抽丝剥茧,简化复杂的伺服系统设计理论和过程,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解决了现有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均是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图1所示为以“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章节为例,基于案例导学的《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框架。
如图1所示,在进行伺服系统稳态设计章节教学时,简略引入“数控机床开环伺服进给系统的PLC控制”、“PLC在数字伺服电机控制中的应用”等实例进行与本科《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技术》等课程的知识渗透与验证;引入“BBF-SPG系列主轴伺服驱动系统 刚性攻丝 任意点定位”、“直流伺服电动机控制数控机床工作台”进行负载分析、执行元件选择、检测装置选择、信号转换电路设计等知识点的抽象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引导与有效梳理;深入引入“摩托车喷漆伺服系统案例”、“高精度交流伺服定剪系统”等实际企业工程项目进行一个伺服系统稳态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快速上手经验、注意禁忌等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大大缩短企业的二次培养时间,加速人才的成长。
三、教学实施与效果
基于《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论性,以及传递函数、动态设计、线性与非线性补偿等知识点的抽象性,我校《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了辅助基于案例导学的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现场教学。由于课程教学学时有限,现场教学转为开放现场的教学方式。通过基于运动控制系统的现场教学,使学生从系统组件元件软件,建立关于伺服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
2.强调创新能力,讨论启发式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重中之重,具体方法为结合教师的企业工程背景,安排学生对一个具体伺服系统设计案例,课外广泛搜集网络资料,对此进行消化理解,提出多种方案,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讨论、启发,教师点评其优劣,将学生在课题上的发言及表现能力作为评定其成绩的重要依据。
3.综合运用网络手段。我校《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通过网络教学,建立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作业库,以及专题BBS等功能,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全程上网,并做到每三个月对上网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学生可以通过重庆理工大学的校园网随时查询有关课程学习的最新参考资料。各专题BBS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建立的如负载分析BBS、补偿BBS、机械谐振对系统影响及补偿BBS、随动系统传递函数BBS等专题模块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得到了逐步培养。
四、结语
我校基于案例导学的《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法,把教师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效。从进入企业的毕业生反馈看,该课程理论不抽象、实践不生拗,进入企业所接触即为课堂所学所用,大大缩短了企业的二次人才培养。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每学年派1~2名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兄弟院校在“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与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冷静分析,不断总结,期望能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伺服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柳青.面向汽摩产业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39):149-154.
[2]杜柳青,余永维,周康渠,米林.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42-44.
[3]生龙,马晓雨,郭云飞,王星亮.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6):98-99.
[4]郑传涛,叶玮琳,杜巧玲,王一丁,张大明.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6):131-132.
[5]胡雷,高明,胡茑庆,李俭川,秦国军.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价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