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像艺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影像传播;纸质媒介;数字媒介;网络时代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72-01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点对面”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点对点”的发散型立体交错式。信息传播的通路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传播主体趋向多元化。所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任何能够上网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络上自由和传播信息。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影像话语权的消逝,才使得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影像的传播。而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影像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影像一直是被媒体牢牢控制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影像的数字化传播对个人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人类传播史上,个人第一次拥有了对影像信息的权。
新媒介主要是指传统媒介如纸媒、电视、广播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依附的数字互联网的整合体现。新媒介资源应该说是属于新媒介企业,是新媒介企业在向社会和受众提供各种精神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所支配的能够实现新媒介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所谓新媒介融合是指以新媒介优势资源为主导,依照其它媒介的各种特性。比如说延续时间及影响力等,把各种媒介企业的市场、资金、人才、技术设备、机构、机制、管理的优势资源充分合理的加以配置,统筹组合运用,使之形成为有机的整体,以实现新媒介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来增强新媒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为。
以数字媒介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的资源整合为电视、广播、报纸等等各种传统媒介不断交融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技术基础,也使其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当然,新媒介是最核心的部分。从传播价值理论来分析比较传统媒介和数字新媒介对广告价值评判和广告运作流程的差异可以非常明晰的看出:传统媒介是把广告价值与委托企业的商品消费收益的价值来衡量传统媒介企业经济收益并作为其主要的评价标准,但商品消费收益价值的不断变化和广告自身价值的贬值又使得传统媒介企业很难把握其价值评价标准,传统媒介运作过程中对价值分析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和自身消耗等因素使得其收益价值模糊而不确定。而数字新媒介在发挥自身新技术的优势基础上将广告价值最大化和其企业收益价值标准传递的迅速性以及数字技术可交互的优势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使得新媒介企业以最少的价值资源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对广告业主和新媒介企业本身形成准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和良好的互动及共赢,也使得传播从业者从术业专攻到独当一面。
数字媒介信息资源是指以网络传播者为主体,以网络传播为目的的指向和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网络所承载的客观事物所发生的相对变动或者与变动相关的各类信息,是具有网络传播价值的表像和潜在的信息之和,是新媒介机构服务的基础,新媒介资源是提高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介资源的重点目标,按照新媒介资源形态来分,当然它可以分为文字、图表、影像、声音以及符号等等,目前新媒介信息传递和使用方法主要有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等等,由于新媒介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和多样化,数字媒介呈现出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动指数强等特点,为新数字媒介信息资源融合提供了有利时机。融合不是数字媒介产业发展的终点,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于信息传播领域产业融合的研究触角。
数字新媒介以技术为主导把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两者优势互补,数字媒介市场呈现出媒介大融合的局面。
在资本高度集约传播的形式下,媒介产业的横向和纵向融合使我国媒介业逐渐的走向大媒介时代。跨地域传播,这是媒介纵向融合的表现,也就是将跨地域内的电视传媒,报刊杂志和数字新媒介的传播资源进行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跨地域的网上融合,靠融合所形成的特有优势来打造的视听网络新媒介形式。
社会跨入信息时代以后,大众媒介的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态度是几多欢喜几多愁。由大众媒介频频暴光的社会不良事件使人们体验到社会的道德危机,但肩负通过真实性信息的传播促进社会的公正的大众媒介,有时也身陷道德危机之中。最显见的原因是,大众媒介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把商业利益作为行使媒介权力的主要价值取向,成为少数个人和集团谋利的工具,从而导致媒介权力应有道德正义力量的不断衰退。
【关键词】煤矿采矿;两软一硬;支护机理;支护设计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2012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35多亿t,其中大部分为井工开采。井工开采需要再地下开挖大量的巷道,“两软一硬”煤层是指煤层比较坚硬,但是顶板和底板比较软,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某矿7#煤层开采过程中,周期来压步距为12m,其工作面老顶属于坚硬顶板,底板属于松软岩层,属于典型的“两软一硬”煤层。现场支护密度很高的情况下,开采工程中仍然出现采面整体支护强度偏低的情况,给煤矿巷道掘进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影响了采面的正常接替,是该矿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工程概况
某煤矿7#煤层位于-420m水平,煤层直接顶板多为厚而坚硬的灰白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K1大占砂岩),东北端及中部零星部位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伪底为炭质泥岩和灰色根土泥岩。煤厚0~11.57m,平均3.73m。煤层结构简单,属较稳定偏不稳定型厚煤层。煤层赋存标高+250m~-430m,埋深90~755m。原采用Φ22mm×1800mm的锚杆全长水泥药卷锚固,间距0.4m,排距0.8m,特种加固措施为在顶部布置3根Φ14mm×6m的钢绞线锚索,排距2.5m。该支护方式在巷道开掘后60d就出现较大变形,难以维护。
2 锚杆联合支护机理
锚杆支护的形式主要有锚网、锚梁、锚钢带和锚网梁等等,是一种主动支护方式。锚网支护系统涉及到支护设计、掘进施工、支护材料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巷道锚杆支护设计的基础是对锚杆支护机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井下的开挖工程,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由静水围压状态变为临空自由面的法向受力,引起了巷道周边的岩体产生法向位移,于是巷道进入被持续破坏的过程,破坏首先是从巷道临空自由面开始向巷道内层层剥落。巷道位移产生后,破碎岩体又产生反向弹性应力,然后再次形成应力平衡。要形成这种应力平衡,就必须保证煤岩体的完整性。锚杆主动支护效果恰恰是体现在锚杆的预应力,当锚杆置入围岩体内时,预应力能够使破碎岩体承受一定的弹性变形,形成具有支护作用的应力拱。前人研究的组合梁理论、松动圈理论、锚杆桁架理论的核心思想都是在失去稳定的围岩上,通过锚杆等施加一个约束力,结合锚梁网等整体提高破碎围岩的抗剪切、抗压强度。锚杆对围岩体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①锚杆对围岩体施加的预应力,提高了围岩的完整性,增加了围岩的抗变形能力;②锚杆锚固于岩体深部,锚杆具有一定拉力,可以悬吊不稳定岩层;③锚杆阻止了岩层间的相对滑动,增加了破碎岩体之间摩擦力,形成组合梁。
3 “两软一硬”工作面顺槽巷道支护设计
3.1 工作面顺槽支护方案及参数设计
机巷顶锚杆设计参数:锚杆选择:顶板锚杆杆材选用螺纹钢等强预拉力锚杆,加M型钢带、金属菱形网联合支护,锚杆规格为:M24-Φ22×2400mm。考虑巷道宽度、围岩岩性等,设计取锚杆间排距为900×800mm。锚杆预紧力不小于60kN,锚固力不低于120kN。
煤巷帮锚杆设计参数:巷道两帮采用螺纹钢等强预拉力锚杆、金属菱形网,锚杆规格:上帮M24-Φ22×2400mm,下帮M22-Φ20×1800mm,σb=420MPa。帮锚杆间排距为900mm×800mm,加π2型钢带和金属托盘,每根锚杆采用两节Z2550型中速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锚杆预紧力不小于30kN。锚固力不低于40kN。
锚索设计参数:锚索的长度取为6.5m,锚索间距为2.2米,距巷道中心线1.1m各安设一根锚索,锚索排距与锚杆排距相同为800mm,见图1。
3.2 回采期间的巷道支护效果
0114工作面机巷在回采期间的总体变形量较小,根据巷道内观测点的观测,一般两帮变形在300mm左右,底臌量一般在400mm左右。巷道各段变形量不一,根据巷道内设的变形观测点的观测,巷道U型棚支护段两帮变形一般在1000mm,底臌量在600mm左右,顶板下沉量在300mm左右;巷道锚网支护段两帮变形量在900mm左右,底臌量在600mm左右,顶板下沉量在200mm左右。矿压观测表明,采用锚网索支护有效的维护了巷道的稳定,“两软一硬”煤层工作面顺槽适于采用锚网索这一主动支护方式。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矿区的锚杆使用量达占到了巷道支护的90%以上。锚杆支护是我国煤矿支护方式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支护方式,锚杆支护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破碎围岩的支护效果,同时能够减轻工人的支护工作量,是一种高效、经济、安全的支护技术。现场实测的数据表明:锚网带索联合支护从技术和效益两方面都明显优于单一支护,能够满足“两软一硬”煤层支护要求,控制了高地应力复合顶板突出煤层巷道的强烈变形,提高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抑制了冒顶和片帮等情况的发生,保证了巷道安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依恋;注意偏向;依恋风格
“依恋”的概念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他把认为“依恋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后来有大量的学者开始对依恋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也逐渐从婴幼儿向青少年乃至成人扩展。近二十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开始关注不同依恋风格群体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所存在的不同,本文拟从已有的研究入手,对成人依恋和注意偏向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一、理论背景
(一)成人依恋。依恋理论认为,在童年早期被敏感反应、及时照顾的儿童往往认为周围的人们是可以依靠的,即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工作模式对待他人;而被忽视或虐待的看护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将导致其对他人的不安全感和信任缺乏,他们对待他人是一种消极的工作模式。Bowlby认为,这种工作模式就好比一个无意识过滤器,外界各种刺激信息通过个体的这个过滤器,产生出各自不同的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成人依恋风格。依恋焦虑个体倾向于过度激活依恋系统,夸大对亲近的需要,而依恋回避个体则倾向于抑制亲近,压抑与依恋有关的想法和需要。
(二)注意偏向。个体对特定刺激的选择性注意称为注意偏向(Attentive bias)。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即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性,个体并不能对外界所有的刺激信息进行加工,而是有选择的对其中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的,成为认知加工过程的首要影响机制。注意成分理论认为,这一机制的作用分别是对选择了的相关信息的注意,和对没有被选择的无关信息的抑制。Fox等认为情绪障碍人群在注意成分上存在普遍缺陷,某些激起其情绪的刺激使得其注意力集中或注意抑制受到影响;注意的图式理论认为,注意受刺激与个体头脑中的图式结构匹配程度高低的影响,当刺激与头脑中的图式匹配程度较高时,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加工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在有情绪障碍的个体身上更容易发生。
二、依恋风格对注意偏向的影响
依恋风格对个体的人际交往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情绪障碍。有研究认为,依恋理论对构建情绪障碍的产生机制有理论意义,但目前情绪障碍研究同依恋研究相对孤立。鉴于选择性注意对情绪障碍产生的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依恋风格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的影响。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不同依恋风格对个体的注意偏向确实存在影响。
(一)安全依恋和非安全依恋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偏向。已有研究表明,安全型和非安全型个体对依恋相关信息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偏向。高焦虑个体和高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信息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安全型个体不会对依恋相关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即安全型个体在不同信息上的注意偏向没有差异,基本的趋向是一致的;而非安全型个体对依恋相关信息会产生注意偏向。
(二)依恋风格只对依恋相关信息产生注意偏向。有研究表明,由于依恋信息作为外界刺激,与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图式相匹配,因而非安全依恋个体对依恋相关信息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对非依恋信息不会产生注意偏向,即依恋风格一般情况下只会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产生影响。
(三)两种非安全依恋风格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根据依恋理论,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的注意偏向应当会出现明显差异:高回避个体在亲近他人、信任他人、依赖他人时会感到不舒服,因此预测他们会倾向于将注意力偏离依恋相关信息;而焦虑高分个体特别害怕被他人拒绝、抛弃,因此预测对于依恋相关信息,他们会过度敏感,即根据依恋理论预测,依恋回避风格个体应当会回避与依恋相关的信息,而依恋焦虑高分个体应该对依恋相关信息表现出较强的关注。然而有研究表明,依恋焦虑个体可能由于害怕依恋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如拒绝、伤害等,他们对依恋相关信息非常敏感,会随时警惕着那些与依恋相关的信息,表现出对依恋相关信息较强的关注;而依恋回避个体,看似他们应当回避依恋相关信息以减轻由于令人厌恶的刺激引起的不良情绪,但实际上,他们在对这些依恋相关信息做出回避策略之前,首先是注意到了这些信息的,即依恋相关信息会比其他信息更引起他们的警惕,他们的回避行为是发生在他们注意到这些词语之后的。因此无论是依恋焦虑还是依恋回避个体,都优先对依恋相关信息产生了注意偏向。
三、结语
探索依恋背景下注意加工机制及过程对明确依恋关系的内在心理模型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将依恋风格与注意偏向联系起来进行的研究还很有限。已有的对依恋风格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所使用的实验范式并不统一,各实验范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研究手段也较有限,因此反应出的信息也有其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采用各种不同的注意偏向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被试选择、测量工具选择、自变量操纵等方面均更进一步挖掘,对依恋信息的选择注意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探索,以便与已有研究相互比较印证,使结论更为科学,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郭薇.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 杨吟秋.成人依恋风格和婚姻质量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太极拳与注意转换的概念,从横向研究、纵向研究两方面综述了太极拳可以提高人的注意转换的能力,改善人的注意与反应,尤其是对青年有促进执行功能的发展和延缓老年人执行功能衰退的作用。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研究对象、干预时间、实验设计与过程都有所欠缺,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太极拳;注意转换;对比
太极拳作为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具有多种提高认知的功能,已受到国内外的大量关注。它的运动方式与呼吸吐纳,特别适合儿童和老年人参加。已有研究报道太极拳对注意转换的提高作用,但他们的研究不是以它作为单一目的。本文从行为学与ERP等技术的角度,综述太极拳对注意转换的影响,探讨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太极拳与注意转换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运动养生方式,具有节奏缓和、强度适中、老少皆宜等特点,可以同时健身、健心、养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人的反应、注意、记忆等功能。在缓解压力、调节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注意转换又可称为任务转换、认知灵活性等,是在多个任务或情景下,认知资源的相互转换的过程。注意是人接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完成动作等的重要条件,在日常生活和特殊任务中需要多种信息的识别与任务的切换,注意转换的支持极为重要。
二、太极拳对注意转换的影响
1、横向研究
张楠楠等选取了两组受试者,[1]一组为参加太极拳半年以上的中老年人,另外一组为无锻炼习惯的中老年人。两组受试者分为3个年龄段比较。锻炼组又按锻炼时间小于3年、4至6年、大于7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锻炼组的平均反应时间、手叉运动的总时间、正确次数、平均时间得分显著大于对照组。说明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判断速度、反应速度、转换能力等,以及对自身的感知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在锻炼组内比较来看,练习太极拳少于3年的中老年人手脚运动平均时间显著大于锻炼4-6年的中老年人,说明锻炼太极拳3年以上,手脚运动平均时间减少,反应与转换能力提高;练习太极拳7年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反应时间、手叉运动总时间和正确次数、手脚运动平均时间显著优于锻炼少于3年的,说明长期太极拳锻炼对注意转换能力、反应速度有促进作用。
蓝永生等选取了大于1年的长期太极拳锻炼的实验组和久坐大学生的对照组,[2]采用ERPs技术测量他们的相关事件电位P300的潜伏期、峰值和反应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P300潜伏期、反应时显著小于对照组;两者P300峰值无显著性差异。锻炼组的P300潜伏期与对照组的差异,说明在练习太极拳后,认知速度加快,反应与转换能力提高;两组的P300反应时差异极显著,说明太极拳锻炼组从刺激出现后,机体接受刺激,经过大脑的处理加工,再到做出反应整个过程的时间缩短,太极拳提高人的注意转换和反应速度;P300峰值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由于受试者都是大学生,神经活动灵敏,对于注意力的分配都能够有较好的表现,所以没有表现出差异。
2、纵向研究
赵红霞随机选取2组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3]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进行9周、每周4次、每次1小时且强度在中低等的太极拳训练,控制组维持日常活动状态。结果显示,不一致的刺激类型的行为学数据上,实验组错误率显著小于控制组;且在太极拳干预后,错误率减小,说明反应抑制能力提高。说明太极拳可以提高注意转换能力,在干扰项中更集中于目标。实验组在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刺激类型下,各电极点的P300振幅都有所增加,其中C3、CZ、C4、P3、PZ、P4电极点的振幅最为明显,说明顶区和中央区在实验中参与性最高,激活程度最高。从具体点的数值来看,实验组C3、CZ、C4和P3、PZ、P4的P300幅值大于F3、FZ、F4和O1、OZ、O2;实验组中央区的CZ高于C3、C4,顶区的PZ高于P3、P4,说明P300幅值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现象;对照组中央区和顶区的幅值较为明显。从脑地形图上看,实验组的在不一致的刺激类型下的前后测额区、中央区和顶区的激活程度明显加强,且左叶与右叶同时加强,中央区和顶区加强程度更明显;而对照组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刺激类型的前后测中央区和顶区的激活程度也有明显加强,这可能是由于控制组参加了运动课程、社团活动及其他因素导致。实验组在不一致的刺激类型下基测与后测在P300幅值有显著差异,后测的幅值比基测的高,实验组比控制组的P300幅值大,说明太极拳可以提高注意分配的能力,促进注意转换的能力。
王乾贝等将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4]干预组进行每次最少40分钟、每周最少4次、3个月的太极拳训练,对照组维持日常运动。结果发现,干预组的TMT-A得分在干预后明显提高;对照组TMT-A得分没有变化。说明太极拳可以显著提高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的注意转换能力、反应速度,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执行等功能。
杨利杰等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5]都采用同样的治疗过程,太极拳组另外进行共3个月、每周2次的太极拳锻炼,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太极拳组P300潜伏期、幅值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太极拳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的认知恢复,改善认知障碍,提高注意转换能力、反应速度,将太极拳锻炼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三、小结
通过以上横、纵向的行为学与ERP等技术研究发现,长期太极拳锻炼的人显示出在行为学数据上的优势,表现在外在注意能力的提高,ERP技术则确切的反映注意、反应的速度,体现可测量的注意转换能力。说明太极拳锻炼有效的提高反应与注意转换,并能长久保持提高效果,而短期的练习提高作用较小,作用消退明显。有研究认为太极拳可以提高P300幅值,而有的则显示无相关性,还存在争议。
四、问题与建议
已有的研究讨论了太极拳对注意转换的影响,有较多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研究对象上,以上研究选取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大学生和中老年人,行为学研究主要受试对象为中老年人,而ERP等技术的受试者主要为大学生,以老年人为对象的ERP等技术的研究较少,今后可以将更多的老年人纳入研究。
在干预时间上,6-12周的太极拳干预对注意转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的效果不足以造成持续性的变化,可以将干预时间延长。很少有研究在干预后一段时间内,测试太极拳对D换的影响的消退,今后可以从效果保持方面来研究。
在实验设计与过程上,有的实验过程短缺,造成数据失真,应严格控制对照组的活动,完成整个实验。大多数研究采用的太极拳干预内容、时间、强度等存在差异,较难比较之间的关系,今后可以设定可比较的锻炼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行为学的方法,运用各种量表,也可以与ERP、EEG、fMRI等技术相结合,共同探讨太极拳对转换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楠楠,吕晓标,倪伟等.长期太极拳锻炼改善中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7-9.
[2] 蓝永生,赵敬国,蒋艳杰.太极拳运动提高大学生认知功能的研究―来自P300的证据[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4)93-96.
[3] 赵红霞.太极拳运动对练习者执行控制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4] 王乾贝,绳宇.太极拳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68-72.
[5] 杨利杰,周清安,王林等.太极拳影响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康复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8)1-3.
关键词: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综述
随着市场竞争逐渐由企业间竞争向供应链间竞争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者开始关注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就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来看,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故供应链的协调也得到各方关注。供应链协调问题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而供应链协调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制就是收益共享契约,它能够协调供应链成员的收益和风险。
一、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概况
在收益共享契约机制下,供应商以较低的批发价格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而零售商分享部分销售收入给供应商,从而实现供应链成员间的协调。供应商实行这种策略的原因是降低零售商的进货成本,刺激零售商增加订购量,从而实现供应链系统收益最大化,然后通过分享零售商的部分收益,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润的合理分配。
二、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本文将有关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文献归为以下几类。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
对称信息是指供应链各成员的私有信息对所有成员共享,否则,就是不对称信息。瞿英等人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的由一个供应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协调问题。文章建立了弹性需求下的收益共享契约模型,探讨了当零售商边际成本信息不共享时的供应商最优收益共享策略,并分析了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各方收益变化情况[1]。
(二)多级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
目前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级供应链,层级越多,研究的复杂性和难度也越大,对于多级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供应链。但斌等人研究了一个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构成的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构建了运输过程中依赖运输时间的新鲜度和损耗比例模型,分别求出供应链各级成员的最优期望利润以及收益共享契约协调下的利润分配[2]。
(三)基于决策者风险偏好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
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决策者所采取的决策,所以研究不同风险偏好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施国洪等人研究了一个风险中性的供应商和具有损失厌恶的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在供应链遭遇突变风险的情况下,收益共享契约仍能够协调该供应链,并且零售商的损失厌恶程度越强,契约参数的上下限越大[3]。
(四)考虑努力水平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
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销售商的努力行为,销售商的努力水平是影响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庞庆华等人研究了需求受努力因素影响的三级供应链协调问题,解释了单纯的收益共享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原因,通过引入回馈与惩罚策略可以解决单纯的收益共享契约无法协调的供应链协调问题[4]。
(五)考虑与其他契约机制相结合
由于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复杂,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单一的收益共享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需要与其他契约联合使用。刘桂东等人研究了随机市场需求下的三级供应链协调问题,设计了联合应用收益共享契约和回购契约的协调机制,分析证明了通过设计合理的契约参数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并能实现供应链收益的合理分配[5]。
三、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有关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思路,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而且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收益共享契约还有很多课题值得去研究和探索。今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考虑生产能力、资金、服务水平约束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
目前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假设条件一般都是生产能力、资金、服务水平无限,很少有文献考虑生产能力、资金、服务水平不足的情况。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的实力往往是有限的,如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很多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实证研究
在当前的收益共享契约研究中,大多都停留在模型计算和仿真阶段,很少有相应的实证研究去证明理论研究的正确与否。因此加强现实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实证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跨国企业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
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跨国企业,而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国内供应链。在跨国企业供应链的研究中,引入国际贸易因素,运用收益共享契约进行协调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四)考虑实际成本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
目前研究中一个常见的假设是在契约的实施过程中不会产生显著的成本,但在供应链契约协商初期会产生协商成本,在契约实施中产生监控成本,信息共享和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会产生成本。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这些实际发生的成本,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情况。
参考文献:
[1]瞿英,王芳.非对称信息下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协调问题[J].商业时代,2012(13):
[2]林略,杨书萍,但斌.时间约束下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55-62.
[3]施国洪,曾月凤,陈敬贤.损失厌恶供应链应对突变风险的收益共享契约[J].工业工程,2012,15(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