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企业估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4月16日曝出“毒胶囊”至5月10日,上证医药指数不降反升,上涨了5.2%。即使是事件的核心企业通化金马(000766.SZ),其股价也只是在一周之后才破位下跌。
负面新闻难掩业绩增长。根据一季报,在两市175家医药企业中,共有23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而亏损的只有16家,行业状况看上去依然很美。
业绩向好是不争的事实,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据统计,医药板块虽然已从公募的前十大重仓板块中消失,却连续两个月位列私募的前五大重仓板块。
为何公募私募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态度出现如此分歧?医药产业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不确定性?哪些医药类上市公司会“结构性”的跑赢市场?
增速放缓不减机会
实际上,除了通化金马直接受到了冲击,青海明胶(000606.SZ)和东宝生物(300239.SZ)两家“涉胶”企业的股价,却借“毒胶囊”上演了一涨。
“毒胶囊’只是个插曲,不会影响医药行业的大趋势。”广发证券一位分析师如此评论。而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也对《英才》记者表示,“整体上讲,‘毒胶囊’事件对医药板块的影响不大。”
“现今的医药行业处于调整过渡阶段。”郭凡礼认为,随着日后包括《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基本医药目录》、《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医药产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不过,另一位行业分析师则对《英才》记者称,与其它板块相比,医药行业可谓增速较快,但与前几年相比其增速有所放缓。“2008—2010年大致在30%,2011年就已经降到了20%,或许是因医改覆盖面提高带来的产业黄金期已经过去了。”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医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840.3亿元,同比增长22.7%,较去年全年增幅下降约6个百分点,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6.7%,高出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
上述行业分析师认为,医药板块仍然富含投资机会。“医药行业正趋于整合,国家也在推动药企整合的步伐,未来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医药企业。”
政策趋紧
虽然增速依旧高于工业增速的平均水平,但“政策”却造就了医药板块最大的不确定性。政策环境“趋紧”是几位分析师的一致判断。
工信部于年初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4月发改委又公布了《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而科技部的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安信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2012年负面政策将延续,但政策环境好于2011年。超预期的负面政策可能会是药品价格流通环节差价率管理办法,在各地的强力推进和国家药品定价方法中对区别定价的大幅度调整。
“相关政策确实比较严格,不过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不好说,其具体的执行情况尚有待于观察。”另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除了政策方面,郭凡礼认为医药板块还存在着其他的不确定性:“比如铬含量超标、药品出现抢购荒等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整体降价及降价幅度过高,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上升幅度不确定以及药品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也有所放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进程。”
看好几类医药股
自2010年末开始,医药板块已经持续调整了一年多时间,在估值得到修复之后,医药上市公司是否能够重归升势?
“现在医药板块的估值只能说是比较合理,算不上低。”广发证券分析师表示,如果从行业增速来判断,合理的估值应该在20倍市盈率以内。
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化学药品原药同比增长13.6%;化学药品制剂同比增长21.8%;中药饮片同比增长32.7%;中成药同比增长30.2%;生物生化药品同比增长18.1%;医疗器械同比增长24.8%。
“在医药行业的几个细分板块中,中药和医药商业最具投资价值。”前述分析人士认为,医药板块的其他几个细分领域尚未处于最佳投资阶段。“比如化学制药企业,其药物可能不是独家的;医疗器械公司的估值一直居高不下;而我国的生物制品大多是疫苗,疫苗又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药,相关企业所倚重的主要是行政壁垒——生产疫苗需要批文。相比较而言,中药大多是独家品种,更易于推广。”
根据Wind资讯统计,消费股中增持较多的股票有五粮液、燕京啤酒、伊利股份等食品饮料股,上海医药、东阿阿胶、华兰生物、复星医药、浙江医药、云南白药、同仁堂等医药股,青岛海尔、海信电器等家电股。其中医药板块表现最好,如康美药业上半年涨了15.78%。东阿阿胶的涨幅为32.93%。
“喝酒”出效益
金融危机后,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消费及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消费80指数在2009年的反弹中涨幅达到102%,明星股也在此过程中诞生。以古井贡为例,今年1月份以来连续上涨,截至8月31日,涨幅高达68%,是名副其实的黑马白酒股。
从二季报数据来看,茅台、五粮液、古井贡、山西汾酒、青岛啤酒等已成为基金“豪饮”的重仓股。虽然都是白酒飘香,但具体“喝”哪种酒,“味道”大不同,其中古井贡这只白酒中的“黑马”,早早便吸引了券商和基金的介入。今年以来业绩表现突出的如天弘、东吴等基金公司从中受益匪浅。二季报显示,天弘基金旗下的天弘周期策略基金重仓持有古井贡,占资产净值的3.15%;天弘永定价值成长基金对古井贡的持有率也占资产净值的3.13%。
天弘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员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认为,在一线酒涨价后,二线酒投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这些酒类股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看法。
不少基金经理认为,经济结构转型期间,重工业行业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将会逐步下降,消费及新兴产业将会在这轮经济结构转型中迅速崛起。大消费的医药、食品饮料及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仍然是未来重点配置的对象。随着四季度消费旺季的到来,白酒行业还将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医药股大爆发
与白酒股相比,医药股更是如日中天。二季度,上海医药、东阿阿胶、华兰生物、复星医药、浙江医药、云南白药、同仁堂受到基金的普遍增持,走势相当亮丽。以大牛股华兰生物为例,根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共99家主力机构(基金95家、一般法人4家)持有华兰生物,持仓量总计4.83亿股,占流通A股的83.76%。
今年,医药作为唯一的融合了“消费”、“防御”和“新兴产业”三重概念的行业,投资机会颇受推崇。
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王栩认为,未来10年,医药行业将受益于民众对于健康的关注日益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预计我国医药行业将步入年增速超过20%的黄金发展期。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4.52%提升到6.5%,政府支出比例将超过40%,医药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同时,“新医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估算数据,新医改每年带来至少2000亿元的药品消费。另外,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按照人口老龄委的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人口的医药消费占整体医药消费的50%以上。
人的一生中,80%的药品消费是在最后20年发生的,这预示着今后10年,医药消费将飞速增长。同时,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医药消费需求激增和患病比率的上升将极大地带动医药消费的增长。现代环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也导致慢性病增长。根据卫生部报告,慢性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6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慢性病将造成直接医疗费用超过5000多亿美元。
王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选择医药股的标准较为简单,就是高成长,“我们认为,如果其估值水平能够与成长性相适应,甚至简单地按照PE估值方法投资,只要每年持续保持50%的增长,40到50倍的市盈率就是合适的”。
王栩说:“优质的医药企业,确实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应该是具备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比如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空间;其次,在市场营销方面,能够有效地把产品送达到医院、OTC等;第三,有把握政府事务方面的能力,比如新药的审批、药品招投标、药品定价等。”
布局四大领域
7月市场迎来久违的上涨行情,但8月市场再度陷入震荡之中,市场观望情绪越来越浓。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银华先锋成长基金拟任经理李宇家颇为乐观地说:“市场的底部有三种类型――价值底、政策底和经济底。现在看来,价值底和政策底已经形成,由此可以判断,A股市场的阶段性底部出现。但要想真正出现大的趋势性行情,还要等待经济底的出现。因此,下半年市场还是震荡向上的格局。”
李宇家认为,首先,从市盈率角度看,2005年和2008年股市进入底部时,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差不多在12、13倍左右;今年6月份的时候,实际上A股市盈率也跌落到这样的水平。所以从估值角度看,市场已进入相对较低的区域。
其次,从产业资本消极定价角度来看,随着“大小非”解禁,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定价权逐步提升。2007年市场持续上涨时,“大小非”的减持较为集中,而等到2008年市场接近底部区域时,就出现了“大小非”增持的情况。今年5、6月份,产业资本再次出现净增持,金额虽然不多,但说明目前的股价水平对产业资本已有一定吸引力。
再次,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历史上,重点公司股息收益率超越国债收益率时,都预示着重要底部的来临。2008年这种情况比较明显,今年5、6月份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李宇家认为,在“调结构”背景下,未来股市中表现突出的将集中在大消费、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和区域振兴这四大领域。
李宇家说:“首先是消费领域,包括传统消费领域和新兴消费领域,尤其是在新兴消费领域里,投资机会更多一些,包括移动互联网、教育文化娱乐、专业连锁、医疗保健等。”
“其次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
一、雪津啤酒的并购溢价
雪津啤酒公司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莆田市。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啤酒企业,雪津啤酒成立于1986年,上世纪90年代后期,雪津啤酒的规模不断扩张。2002年,雪津啤酒兼并福建三明日月星啤酒有限公司;2005年,雪津啤酒投资建成年产10万吨的雪津啤酒(南昌)有限公司,迈出了挺进全国战略性市场的实质性一步。到2006年,雪津啤酒总产能90万吨,位居福建第一、全国第八,是福建啤酒行业的龙头老大,在福建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5%,在江西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8%。
雪津啤酒的发展受到了多家啤酒巨头的青睐,有多家啤酒大腕向其投来橄榄枝。出于战略考虑,雪津啤酒的控股方最终决定将雪津啤酒转让,并希望雪津啤酒能找到最合适的并购对象,不仅要卖一个好价钱,而且可以确保雪津啤酒的高速发展。
通常的并购通过谈判方式进行,买卖双方在谈判桌上直面博弈。与常规转让不同的是,雪津啤酒采取了类似于“拍卖”的公开竞价方式,而且进行了两轮竞价。参与雪津啤酒股权公开竞价的每个竞买人,都有两轮均等的报价机会,但第二轮报价必须以第一轮的最高价为起点,这就保证了竞价的充分性。
在第一轮竞价后,购买方最高出价为40多亿。随后以第一轮的最高价为底价进行了第二轮竞价,最终达到了58.86亿元。2006年1月23日,雪津的国有和非国有股东与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达成协议,以58.8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雪津啤酒100%的股权出售给英博啤酒集团。这个价格是雪津啤酒净资产的10倍。10倍的溢价在啤酒行业的并购中极为罕见。
雪津啤酒能卖个好价钱,产权市场功不可没。由于产权市场的开放性,雪津啤酒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战略伙伴,也正因为全球啤酒业巨头的参与,竞争才变得如此充分,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才得以充分展现,让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雪津啤酒走上市融资的路子,不可能募集到这么多的资金;如果雪津啤酒不是在全球的范围内寻找买家,也不可能以这么高的价位成交。
雪津啤酒高溢价成交,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雪津啤酒的溢价率达到1000%。近60亿元人民币的总转让价,相当于福建省历史上股市总筹资额的近30%。另外,由于在并购协议中与英博集团约定了“注册地不变,税收不变,品牌不变”三不变的重要条件,雪津啤酒仍然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支柱企业和纳税大户。在品牌方面,虽然雪津品牌转让给对方,但由于啤酒行业地域性很强,约定了 “不能限制雪津啤酒的发展空间和雪津品牌的扩张”,这就确保了雪津品牌可以长期保持。另外,由于双方约定在数年内不能裁员,这就保证了管理团队和就业队伍的稳定。
英博集团之所以出高价把雪津并入麾下,是出于在中国战略布局的考虑,此举将会加强英博集团在华南的市场领先地位。并购完成后,雪津将成为英博集团在中国位居前列的销售品牌,使其在中国年啤酒总销量达350万吨。
二、雪津啤酒高溢价与企业市场价值实现
雪津啤酒的高溢价变现让我们反思企业的市场价值到底是多少,而且如何才能充分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这个问题。如何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无论用什么方法,企业的真实市场价值总是难以评估的,企业的市场估值是一门综合而艰深的学问。通过评估对企业进行估值都是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进行的估计,只要规则发生改变,企业的市场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化。有人把评价企业和其市场价值比作灵魂和肉体,二者虽然有时是融为一体的,但也可以完全分离。
在雪津啤酒的并购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思路,就是虽然企业的价值可以通过资产重置和未来收益折现等多种方法来评估,但充分市场化的并购往往才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佳途径,并购溢价则是体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好方式。目标企业要让自己的市值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地利用市场和采取恰当的方法,让企业的价值点被充分挖掘出来。
从根本上说,企业的价值受企业未来创造财富的能力决定,比如同一行业的两个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同样是每年创造200万元的利润,但一家企业的资产是2000万元,另一家企业的资产可能只有200万元,后者创造财富的能力是前者的10倍。所以,如果把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占用的资源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函数,企业创造财富的差距便能体现出来。
企业价值评估的困难还在于行业经营模式的差异。比如在医药行业,我国某些老字号厂家的经营模式和西方医药企业完全不同,它们的竞争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很难进行横向比较,说谁的竞争力更强。对它们的市场估值,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
企业的情况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企业去做IPO,虽然面对的投资群体广泛(既有个人投资者,也有机构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各方博弈形成的市场均衡点不一定是企业价值最大溢价的均衡点,因为市场买菜的老太太投资者和专家投资者对企业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一些企业来说,IPO未必是企业市场价值实现的最好方式。对于雪津啤酒来讲,如果做IPO,绝对不可能获得10倍的溢价。
企业价值往往决定于并购企业而不是目标企业。从投资成本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建立一家新啤酒厂每吨产能的成本为2000元左右,按雪津啤酒被并购时90万吨产能计算,建设一家与雪津相同产能的工厂需要的投资成本为18亿元左右,与58.86亿元的交易价相比,18亿元显然更为廉价。但英博为何不通过直接在福建建设新厂的方式实现扩张呢?这主要和啤酒行业的特点有关。啤酒是地域性很强的产品,由于交通成本的限制,一般销售半径只有几百公里,因此,啤酒行业很容易创造地域品牌,而雪津啤酒作为福建省成熟的地域品牌,无论是品牌还是销售渠道在当地都已经很成熟。更为重要的是,在所有并购对象中,雪津啤酒对于英博来说价值是最大的,因为在所有的收购对象中,雪津啤酒对于英博在地区战略中最重要。
三、并购高溢价多由于并购方盲动
从财务的角度给并购溢价定义,并购溢价就是购买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双方理解不同,并购企业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与目标企业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常常相差甚远。并购企业往往更具有发现目标企业价值的能力,在并购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并购公司的决策者们需要弄清楚他们的公司能接受多高的溢价。而目标公司则需要计算和猜测收购公司的最高价格容忍度。对于目标企业来说,出现的并购者越多,出价就越有竞争性,价格向上推动的动力就更大。最终的并购溢价是在并购双方之间在对多种细节进行讨价还价后博弈的结果,这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地位和决心。对于购买和出售双方来说,专业财务顾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专业的财务顾问可以通过设计创新性的交易方式,为交易双方创造价值。
为什么许多并购事件都以并购方支付高额溢价成交?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并购方的过分自信,所以在评估并购机会时会犯过于乐观的错误。他们提出,某一个特定的并购企业或许不善于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常常是对其估值过于自信。一些研究者也指出并购高溢价往往是对市场前景过于乐观或对企业的协同效应期望过高。对市场前景和公司业务发展的过高估计似乎会给公司带来无穷的现金流入。而协同效应也不一定是正面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企业规模扩大会增加管理成本等。
根据统计,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并购都损害了购买企业的价值,而被收购企业都因为收到溢价而获得好处。由于并购者过分热衷于放弃内部成长而通过收购来获得发展,面对和自己相似的企业,买方常常过快地和过多地认为自己了解这个企业,并有信心使其盈利增长。而出售企业也会利用购买者的这种心理抬高价格。
在很多时候,对并购企业而言,没有单一的、正确的价格。因此,问题不是绝对地说并购者是否出价太高,而是并购者是否出价高于收购对象公司的价值。一般而言,不同并购者的出价是不同的,而且和被收购企业的要价也经常是不同的。最终,成功收购一家公司的关键是是否可以弄清楚自己支付的最高价格,而且要守住这个价格底限,不能盲目和冲动。否则,只会给并购方带来负担甚至是损失。但在实际中,多数交易者们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四、并购溢价受多重因素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并购的高溢价主要源于目标企业对交易流程的巧妙设计,以及并购企业对并购后的情况过于乐观,并购企业愿意支付高于目标企业内在价值的溢价。如果把雪津啤酒的案例推而广之,分析很多相关的并购案例,从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资源要素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资源要素整合可能带来的变化,规模经济、品牌提升、以及预计的税后净利和负债水平等角度分析,可以加深对并购溢价的理解。从这些方面来说,雪津啤酒都是十分优秀的,英博集团敢于支付高溢价完全有自己的判断。
对雪津啤酒的案例进一步讨论,笔者认为,虽然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并购溢价的主因,但其影响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外,还包括并购双方的心理期望、并购后的股权结构、并购后的整合成本等方面。另外,企业并购对资源要素的整合有效地提高了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尤其是企业组织、管理体制与形式、企业文化等隐性资源要素的有效融合与创新,可以大大提高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这是对很多并购企业保持乐观并有时过高期待的原因。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研究与开发费用化资本化
AnalyzeofR&Dexpenditure’saccountinghandlinginnewaccountingstandard
Abstract
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issuedonFebruary15,2006hasmadecertainmodificationonaccountinghandlingaboutR&Dexpenditure.Themodificationevidentlyreflectsthetrendofinternationalizationofaccountingstandards.Itshowsourcountryfocusonthestrengtheningcor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verymuch.ThisarticledealswithacomparisonbetweennewandoldaccountingstandardaboutR&Dcost.Italsomakesaanalysisoftherationalityofthemodificationanditsinfluence.
Keywords:newaccountingstandard;R&Dexpenditure;expenses;capitalized
一、序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改进产品和创新产品,不断进入新的市场,增加收入和利润。同时,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过程的组织,有利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的改进,有助于企业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的提高,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及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上投入重金。例如美国知名企业微软公司在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末的研发支出费用就为48亿美元,比上财年增幅达4%。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平均比重为2%,其中美国高达2.53%,而我国的比重仅为0.83%。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研发活动将会日益增多,企业的研发费用也必将大幅增加。
研究开发费用的使用和处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业绩。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会计界的关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作了重大改动,这一举措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以及对新准则的分析,阐明新准则下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文件综述,列举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方法以及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该部分内容的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准则修改的动因;第四部分为新旧准则对该部分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第五部分为新准则的意义及影响;第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小结;第七部分列示了本文主要参考的文献及书目。
二、文献综述
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国家的会计规定有所不同。以下几个国家比较具有代表性:
(1)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将研究与开发阶段区分开来,因此规定:对于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期间确认费用,并且不应在其后的期间确认为资产。对于开发费用则规定当项目开发费用符合特定的五个条件时,才确认为资产,否则就确认为费用。(2)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类似,其中消耗固定资产的费用可以资本化,而对开发费用则是有条件的资本化。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出,在支出当期予以费用化;而开发支出原则上应予以费用化,但在符合特定的五个条件时可以资本化。(3)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一般列为当期费用,但如符合规定的条件,也可以按递延费用处理。(4)日本的会计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预计未来收益超过该项费用),才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注销。(5)美国是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和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规定:为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所有支出均应列为费用。但是第86号公告对此做出了一些补充说明,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计算机软件的研发支出可以确认为资产。(6)德国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规定与美国基本相似,是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费用化。
在新准则颁布之后,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新准则中研发与支出项目会计处理进行了一些研究。曾爱民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新旧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研究》中对此问题已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新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在于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开发费用资本化符合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等。但同时,他也提出了新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缺憾,如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等。何梦园在《关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一文中对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划分,大致分为“费用化”、“资本化”及“有条件的资本化”三类。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周燕在2005年6月刊的《财会月刊》上发表的《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我见》着重分析了科技型企业的特点,讨论了该类型企业在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此外还有很多文章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不加赘述。
三、新准则修改的动因分析
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企业的一项特殊活动,它的定义以及特征是新准则对于研发活动会计处理的规定进行修改的依据之一。此外,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完善的,因此我国经济以及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也是促使准则修改的重要原因。
(一)、研究与开发活动定义的要求
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由此可见,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活动。研究活动更加侧重于在理论上的探索,其性质是不具备足够确定性。而开发活动则更侧重于在实践上的应用,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性。由此可见,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同定义与性质决定了新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支出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二)研究与开发活动特征的要求
从广义上来讲,研究与开发活动属于投资活动,因此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征,但研发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特征:
⑴高风险高回报
研发活动包含着很大的产品技术创新成分,是一种尝试性的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⑵确认困难
首先,研究与开发活动本身前后相继、互相渗透,难以严格区分。哪些活动属于研究活动哪些属于开发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全凭主观判断。其次,在研究与开发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以及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力。这些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评估和确认和计量。因此对企业而言,研发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
(3)过程复杂,投入巨大
研究与开发活动需要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从前期的策划、评估到实际操作直至最后实际应用,可想而知其中报多许多步骤合资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个不断调整、修正的动态过程。这期间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许多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甚至达到营业收入的10%以上。
(三)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对企业和会计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毫无疑问是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普及应用,人们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地经济环境中——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的发展。其特征是知识资本化、资产无形化、高度的增值性等。与这些特征相对应的现象是高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下面的表格充分说明了这些产业的高速发展趋势。
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研究与开发活动。由研究与开发活动特征可知,这必将导致研发费用的大量支出。下面表格为部分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2004年)
表3-2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2004年)
资料来源: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5/2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部数据整理:国研网数据中心
由表3-2可知,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支出在全球都处于增长趋势。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对研发费用支出的增加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必将对企业的会计处理产生影响。因此,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促使新准则变更的重要因素。
四、新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处理的对比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前,我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相类似。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全部作为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我国2001年出台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全部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予以费用化,等到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再依法将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而新准则中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的具体规定前文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我国2006年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研究阶段的支出(简称研究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简称(开发支出),在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具有市场或该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新旧准则中关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1、旧的准则的处理方法主要参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而新的会计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更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
2、显而易见,新旧准则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研发费用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完全的费用化,相比之下,新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取了有条件的资本化。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才可进行资本化处理。
3、费用化方法(即旧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稳健性原则。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中,研发过程中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只有依法申请取得而发生的费用(例如:注册费、律师费等)才能资本化。这种方法考虑到了研究开发活动未来的不确定性,与研发活动自身的特点与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遵循了稳健性原则。
资本化方法(即新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配比性原则。研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新的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发明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进步的产品。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主要意图是在未来获得丰厚的收益。一旦研发活动取得成功,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例如技术专利、商标权、产品外形专利等,可以预见即会给企业在以后的若干会计期间带来可观的收益。如果不对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开发成功后,因研究成果产生效益导致收入增加,但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却为零,使收入与费用不配比,这样就会影响核算的正确性和企业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难以解释企业未来拥有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因此资本化的方法主要体现了配比性原则。
4、对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方面,相比较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资本化的处理方式会导致近期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增加。这是因为对研发支出的费用化金额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的利润有上升的趋势,从而影响所得税的金额。
5、在反映企业真实价值方面有所不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显然更为合理。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与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按照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只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才能予以资本化,计入成本,而自行开发与研究费用进行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相对于大量投入的研发费用而言,注册费和律师聘请费的金额微乎其微,如果这样处理,势必造成大量的开发费用没有被正确计量,明显低估了资产的价值。费用化到处理方法在开发过程中会虚减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潜在虚增了企业利润,这就难以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
五、新准则修改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这次新准则的修改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日渐紧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增长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经济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信息若不具有兼容性和可比性会给商业活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德国戴姆勒-奔驰。在此案例中,按德国会计准则,戴姆勒1993年的利润是1.68亿美元,而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戴姆勒当年却形成了大约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由此可见积极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使会计信息在国际化的经济活动中具有可比性是十分必要的。在原先的会计准则下,会计上的差异经常会给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活动带来诸多不便。能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会帮助扫清我国对外贸易交往和合作的一些障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等活动的发展,为融入经济全球化消除“语言”上的障碍。
(2)新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不同于原先的费用化,但也不是完全的资本化,而是有条件的资本化。这种处理方法更为合理:
①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虽然说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并不一定在当期产生经济效益,多数情况下是在未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一旦研发活动成功,其成果就是企业的一项资源,能够被企业控制,其成本及在研发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也能够可靠计量,符合资产的定义。并且正如前文分析,新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处理能够避免低估资产价值的情况发生。
②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区分了研究与开发阶段。作出这种区分是十分科学和必要的。这是因为研究活动注重理论上的探索,在研究阶段前景并不明朗,能否会带来经济效益非常不确定。这一阶段发生的支出即是当期应负担的费用。而开发阶段的活动更加有目的性,已经由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相对来说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较高。根据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同特点将开发过程中的支出视情况进行资本化,而不是完全费用化显然更符合权责发生制。
③符合配比性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开发费用在开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若一概做费用化处理,那么开发期间的利润相对就低。而开发活动成功后所取得的回报数额较大,其经济收益又往往会在此后若干会计期间持续,这样一来在以后若干的会计期间内收入会大幅增加,但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却为零,使收入与费用不配比。这样就会影响核算的正确性和企业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开发费用资本化可以克服上述不足,体现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④协调了相关性与谨慎性的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搜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工作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谨慎性的原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向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原准则中所规定的处理方法即单一的费用化能很好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损害了相关性原则,而如果只是单一的资本化虽然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性原则,但又忽视了谨慎性原则。新准则中对于研发阶段的支出处理属于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很好地协调了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既可以避免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
(3)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之相伴的则是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企业支出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是原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种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必然引起开发阶段利润的下降,造成管理者业绩下降的表象。管理者不愿引起投资者不满,难免减少开发经费支出。这种做法的后果是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使企业失去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可以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提高企业在开发投入上的热情,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实现长期的同向增长,使公司进入良性循环周期,提高企业价值水平。特别是对于研发费用较高的那些企业,例如IT企业、医药企业等,将会使权益增加,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即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纵观近年来的美国、日本、香港及中国内地的股市,不难发现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它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足以说明一个企业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其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费用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无疑会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动力,从而更多地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消极影响
虽然新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其带来的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加大了会计人员工作的难度。虽然新准则中规定了研究与开发的不同定义,区分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但区分这两个阶段的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加之研究与开发活动本身就是相互渗透的,且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十分的复杂,专业性强,对于技术专业知识欠缺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清楚的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显然十分的困难。而开发阶段的支出也是有条件的资本化,这又增加了会计人员判断的难度。例如准则中有“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这样的描述。可是现实中即使是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也很难确定的说开发出来的产品就一定有市场,更别说是仅仅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可见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更多地是要靠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2)新准则增大了科技及创新类企业利润操控的空间。正如上文所述,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等,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这也就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为了达到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企业可以要求会计人员根据需求“合理”的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从而对利润进行操纵。
(三)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
研发支出的资本化,会优化相关公司的资产结构,提升信用评级。虽然从理论上讲,这只是会计信息的变化,公司基本面并没有受影响,证券市场的估值不应该大幅变动。但是一般而言,由于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导致公司的会计利润会有所增加,每股净利润就随之增加。每股净利润正是投机者重点关注的会计信息。一般投资者对于每股净利润大幅增长背后的原因并不深究,这一估值心理将被市场资金利用。可以预计在新准则影响的初始阶段,相关公司的股价会有较大波动。(四)案例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准则的修改对相关企业的影响,以G中兴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中兴通讯成立与1985年。1997年,中兴通讯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首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同年实现合同订货额340亿元人民币。2005年,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惟一的IT和通信制造企业率先入选全球“IT百强”(InformationTechnology100)。公司的主营业务有:无线产品(CDMA、GSM、3G、WiMAX等)、网络产品(xDSL、NGN、光通信等)、手机终端(CDMA、GSM、小灵通、3G等)和数据产品(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四大产品领域。可以认为,中兴通讯是一家比较典型的高科技企业。
根据G中兴2006年度会计报表披露,集团2006年度的研发成本为2,832.7百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为12.3%,每股折合2.95元。按照新的会计准则,G中兴的研发费用,相当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而应该予以资本化。2005年度,G中兴按照香港准则编制的报告,便因为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不同,其净利润较之境内差距巨大,而国内新准则对于开发费用的资本化要求比香港2005年的修订准则更宽松(HKAS38无形资产)。即使公司采取稳健原则,尽量降低资本化的比例,也会对当期利润(2007年利润)形成重大影响。假设公司在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与香港报表相同,则表5-1表示了在不同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数据:
表5-1—不同会计准则下G中兴净利润与净资产数据(单位:人民币千元)
与G中兴相类似的G东软、G用友、G航信等IT行业的公司,新准则的应用对他们最近年度的净利润都将带来较大影响。另一个受该准则影响的行业医药行业的研发费用支出虽然占销售费用的比例没有IT行业高,但因为产品生命周期长,后续年度的摊销较小,因而对开始几个年度净利润的影响也很可观。
六、结束语
对研究与开发活动定义与性质以及目前经济环境的分析使我们了解了新会计准则修改的动因。可以说正是研发活动的特殊性质以及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采取这样一种有条件的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对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差异。对新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之后,使我们对新准则的特点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已经把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活动对企业而言将不再陌生。可以预见,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会逐渐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会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的研发活动上。这必然要求会计工作者更加翔实、准确的记录和披露相关信息。因此,准确的理解并应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颁布)
[2]尹丽萍肖霞,《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修订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曾爱民,《会计研究》,《新旧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研究》,2006.9,《会计研究》
[4]《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重庆大学,
胡颖,2002
[5]WhyR&DisIncreasinglyInternational,JoanPenner-Hahn,UniversityofMichigan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
[6]ResearchandDevelopmentExpenses:ImplicationsforProfitabilityMeasurementandValuation,AswathDamodaran,WorkingPaperofNewYork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