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2003年“SARS”的爆发暴露出了我国医疗废物管理的严重弊端,于是卫生部等几个部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的废物。在我院手术室是产生医疗垃圾的重要科室,主要有血液、体液、手术附属物及其他医疗废物,其特点湿性感染,不易清洁和消毒,污染性强。自2007年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科以来,我院比较重视医疗废物管理,特别是手术室的医疗废物管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16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58-02
Primary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management of medical wasteWANG Xiao-Qin1,LI Xiao-Qin2Gansu Province Huachi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Branch Code:745600
【Abstract】In 2003,the outbreak of SARS in China exposed the serious shortcomings of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So the Ministry of Health,and several other departments have jointly formulated and promulgated the Regulations of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Provides:medical waste is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in health care,prevention,health care and other activities which have direct or indirect infectious,toxic and other hazardous waste.In our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is an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medical waste generated,mainly blood,body fluids,surgical adjunct and other medical waste,infection characterized by moist,easy to clean and disinfect contaminated strong.Since the 2007 establishment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Branch has been more emphasis in our hospital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in particular the operating room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adopted a series of strong measures,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Operating room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手术室废物主要包括:感染性废物:注射器、输液器、手套、血液、体液、冲洗液等。损伤性废物:针头、小瓶、刀片、缝针等。2009年1-12月,我院共实施手术756例,共收集医疗废物1175kg;其中注射器、输液器、手套、锐器,共计75kg。血液、体液、冲洗液等1100kg。
1.2实施方法:
1.2.1管理方法:制定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登记及消毒隔离制度;建立手术室感染管理小组;组织手术室工作人员及后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废物收集、分类、运送等具体实施方法,废物的危害性及自我防护意识,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深入科室督察指导。
1.2.2处理方法:严格分类收集和转运,并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示,建立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设置了2种以上颜色的污物袋及容器,医疗垃圾用黄色袋,生活垃圾用黑袋。使用的污物袋采用坚韧耐用,不漏水的可降解胶袋。必须先毁形,浸泡消毒后待污物袋34时封口转运。后勤人员认真核对种类,数量并填写登记本,双方签字后统一密封运送到废物中心焚烧,每日一次。转运过程中严防废物暴露、泄露、遗失。收集人员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手套、穿水鞋,做好个人防护。
2.结果
2.1由于制定了各项措施与制度,手术室无感染病例发生。
2.2通过手术室医疗废物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手术室的院内感染控制,达到了清洁消毒,隔离的目的。是医院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同时防止了污染,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2.3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转变了观念。
2.4改变了以往注射器,输液器楼梯走廊随处可见的现象。
3.讨论
3.1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废物时必须按程序密闭包装,统一装在加盖的专用桶内,严防二次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病房;感染;护理管理
医院普外科每天均接收数量较大的患者,同时还具备人数流动密集、多种疾病以及大部分患者开展创伤手术等各个方面特点,所以,病房受到感染的概率非常高。病房出现感染带来的危害很大,在降低患者存活率的同时,还使住院患者承受来自身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并且医护人员需要承担的工作也不断变大,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减少病房出现感染现象,确保患者疗效,对于普外科的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1]。近3年我院对普外科病房开展了护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其感染出现率,还能够确保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现对其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普外科2010年接收并进行治疗的2036例住院患者中,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有139例,占6.82%。但自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普外科开展了护理管理,该段时间内接收并治疗的6489例住院患者,只有78例患者出现了感染症状,占1.2%。
1.2方法 我院工作人员对普外科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归纳导致病房产生感染情况的原因,同时概括本院采取的护理管理方法,将护理管理前后病房的感染现象进行对比。
1.3护理管理
1.3.1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我院普外科的住院患者大多数需要开展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留置管道的患者远远大于50%以上。根据相关的研究说明,造成患者出现感染现象的原因中,留置管道的影响最大。所以,在手术前后以及整个过程坚持无菌操作原则很有必要。
1.3.2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携带很多细菌,若其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在给医院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危害的同时,还会加快传染性疾病的发展速度。所以,护士需要对医疗废物实行正确的解决,确保其能够被全部回收。
1.3.3定期开展避免院内感染培训 医院按时给普外科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从多个方面使其充分掌握感染与避免感染的有关知识,目的在于推动全部的工作人员一起努力,降低医院病房受感染现象的产生率,确保院内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1.3.4保持个人卫生干净 医院散布有大量的细菌,医护人员身上本身携带的细菌也比较多,其在给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如果不注意对双手开展消毒,非常容易致使患者出现感染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给患者治疗前洗手和消毒[2]。
1.3.5科学使用抗生素 医院通常采取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感染进行控制,因为其属于最为理想且效果较好的方法。但是医护人员在给患者用药时,不能够出现习惯性与模式化用药的现象,另外其还需要保证药物的质量,尽最大的可能避免长时间的治疗。
1.3.6确保病房环境整洁 护士每天早晚时间需要对病房开展清洁消毒措施,消毒过程中必须坚持无菌操作原则,已经消毒的物品根据具体时间储存在无菌柜中,并且按照其属性进行摆放,派遣专业人员管理,而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消毒。
2结果
我院普外科使用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后,其病房感染出现率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并且和2010年对比,其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证明,普外科病房产生感染现象受到来自多个原因的影响,但可以总结为4个原因:①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后,医生一般会给其采取使用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法,甚至治疗过程中还存在联合用药的现象。但是很多专家指出,对患者使用过多的抗生素,不仅使其原来的主菌群遭到破坏,同时还减少治疗效果,进一步加大其感染现象的产生率。②医护人员没有全面了解感染知识,其开展相关的医疗器械工作极容易产生错误。若器械消毒不全面就应用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致使患者产生感染现象的可能性;医疗废物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含有的细菌会大量繁殖,也会使患者受到感染[3]。③普外科接收的患者大部分需要开展急症手术治疗,包含很多种疾病,每天人数流动庞大,所以致使医生与护士接治患者时,通常很容易忘记注意个人卫生,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感染。④医生一般在术后对普外科患者开展具有侵入性特点的操作,医护人员一旦操作时没有坚持无菌原则,或者其长期操作,均能够加大患者感染几概率。
由上可知,普外科患者疗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病房感染情况影响,而造成病房被感染的原因有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对因素进行监测,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护理管理,确保病房环境的质量。另外,医护人员对于避免病房出现感染现象作用很大,医院必须对其开展相关的培训,此方法不仅能够减少病房感染几率,还可以给护理质量提供保障,进一步使患者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明驹,史莉,宋涛.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管理与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0(03):125-126.
【关键词】质量控制体系;医院护理;护理安全管理;消毒隔离管理
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依赖于医院整体护理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有效[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的科学管理方法[2-3]。从过程质量控制到结果性质量控制,持续跟进,从体系中反映出患者在治疗、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用制度约束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4]。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分析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工作年限1年以上;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剔除护生、规培生。根据以上条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后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9名,女191名;年龄18~52岁,平均24.94±4.67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6.42±4.21年;职称:初级职称143名,中级职称54名,高级职称3名;学历:专科117名,本科83名;科室:外科57名,内科53名,妇科37名,产科31名,儿科22名。实验组:男11名,女189名;年龄:19~51岁,平均25.03±4.57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41±4.00年;职称:初级职称140名,中级职称56名,高级职称4名;学历:专科110名,本科90名;科室:外科60名,内科54名,妇科36名,产科27名,儿科23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照组有效考评人数195名,实验组有效考评人数192名。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每季度根据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环境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对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及整改。
1.2.2实验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及修订质量控制考评标准。①成立院护理质控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组成,负责全院护理质量标准修订及完善,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效果,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②各科成立护理质控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成员,根据医院护理管理总体要求,结合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区管理制度、措施、工作指引;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做好日常动态检查和全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于“护士长管理工作记录本”;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改进护理流程;对本科室的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每月一次报护理部。③个人质量管理。全体护士是护理质量的操作者,是自我管理责任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确保护理质量是整体质量基础。主要职责:按照医疗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按护理质量标准做好自我管理,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④科室质量管理。护理组长每班检查,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日常工作缺陷、安全隐患,并动态记录于“科室三级质控登记本”,及时改进,消除隐患。⑤院部质量管理。护理部、质控小组人员日常随机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⑥质量控制分析反馈。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质量分析,对科室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日常检查及季度全面护理质量考评完成后针对存在问题逐项提出整改意见,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落实整改。将各检查结果汇总,形成全院护理质量情况分析,对普遍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落实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包括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2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包括无菌物品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3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3)急救物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越高。(4)护理技术达标率:由护理部统一制定考核手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最后统计每名护士护理技术达标率,达标率越高护理技术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摘要】 目的 加强普通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方法 应用5S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经典步骤对医疗垃圾进行管理,完善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的制度、流程和职责,并由专人不定时检查整改。结果 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分类明确,容器选择合理,处理及时到位,人人知晓收集流程,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结论 5S管理法能有效规范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
【关键词】 医疗垃圾;普通病区;5S管理法
“5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独特管理方法,5S是5个日文的简称,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1]。医疗垃圾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对医疗垃圾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疾病扩散的重要环节和途径[2]。医院一大部分的医疗垃圾是在普通病区产生的,所以普通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此,我们医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运用了5S管理法管理医疗垃圾的收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普通病区医疗垃圾收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各类医疗垃圾之间混放或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
生活垃圾是指:病人或医务人员用过的生活废弃物,如报纸、瓜皮果壳、纸巾、杂物等。医疗垃圾又可分为: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病理性垃圾、化学性垃圾、药物性垃圾。由于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对垃圾分类概念不清或习惯不良等原因,经常会出现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严重违反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医疗垃圾收集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1.2 部分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认识不够
部分在职医务人员、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不熟悉,处理程序不了解,意识不强,无相关的奖罚制度,导致各类垃圾随意丢弃、垃圾满出桶外、垃圾无分类放置等不规范的现象。
1.3 各病区缺乏医疗垃圾收集的制度流程
1.3.1 垃圾无定量管理,经常会发现医疗垃圾过满洒落地上,垃圾运送人员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下病区输送垃圾,工作人员不知医疗垃圾在病区内的允许储放时间,无法起监督提醒的作用。各类医疗垃圾无封口、无标签、无分袋的现象屡屡出现。
1.3.2 病区内缺乏专人管理医疗垃圾,各类垃圾桶无定位放置,无明确的标识,无定时监督自查的措施,未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导致院感检查均出现较多的问题,存在不安全现象。
2 5S管理法的实施
2.1 管理目标
病区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在职临床医生护士、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都要重视医疗垃圾带来的危害,明确医疗垃圾分类,分清医疗垃圾储存容器,正确收集医疗垃圾,人人知晓医疗垃圾收集制度及流程,杜绝院感发生。
2.2 实施前准备
首先成立科室5S活动管理小组,由院感护士担任组长兼总负责人,全面监督管理科室医疗垃圾收集情况,再由全科人员参与,并召开动员大会,学习5S管理相关知识,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尤其是保洁人员也要参与。做到人人知晓“5S”,人人参与“5S”。
2.3 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1)整理:对科内所有医疗垃圾产生区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理,根据临床各个空间的主要用途,将垃圾收集桶分为需要与不需要,将需要的垃圾收集桶留下,不需要的丢弃。严格按医疗垃圾的分类标准准备垃圾收集桶。通过整理,各个空间都非常干净,无遗留死角,无不必要的垃圾桶。
(2)整顿:首先结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建立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及流程、奖惩制度,并上墙明示。将配置室、诊疗室及垃圾处置室等垃圾产生较多的区域列入重点管理区域,设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以5S的“三定”原则,即“定点、定容、定量”,结合临床实际操作的简便性及不违反无菌原则的标准来确立垃圾桶的放置地点,结合垃圾的分类、垃圾的量,确定垃圾桶的种类及大小,分别标上标识,并严格按要求定量管理(要求垃圾桶满2/3时需及时倾倒)。垃圾桶的种类可按颜色分为:黄色(感染性、损伤性、药物性、病理性、化学性)、白色(一次性物品外包装袋)、黑色(生活垃圾)、红色(放射性垃圾)。
(3)清扫:责任人每天对各区域的垃圾收集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将不规范的现象记录或拍下照片,制作多媒体并加以点评或下达反馈意见书[3],每月汇总一次,月初晨会后进行全面反馈,并与个人考核挂钩。
(4)清洁: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班严格按照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和流程执行,严格垃圾分类,保持各个区域环境整洁不留卫生死角。
(5)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5S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强调人人按制度行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工作中养成尽职尽责的习惯[4]。在刚开始实施阶段组长需增加督促检查的力度和次数,检查结果与个人考核成绩挂钩,对于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再大会讨论整改,渐渐养成人人“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达到人人“5S”的好习惯。
3 效果
通过对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进行5S管理法后,科室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类医疗垃圾分类明确,各个垃圾收集容器、放置地点符合院感要求,标识明确,各个区域环境亮丽,无卫生死角,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4 讨论
4.1 提高了全体医务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相关知识的认识 通过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相关知识,人人知晓垃圾分类,标识明显,彻底杜绝了垃圾混放现象。既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也降低了院感的发生率。
4.2 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垃圾处理相关制度及流程 在细化医疗垃圾处理制度及流程的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和讨论,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3 改善病区环境提升医院的形象 实施5S管理后,病区的环境整洁、舒适,无卫生死角,无臭味,提升了病人及家属对科室和整个医院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从而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
4.4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通过5S管理活动,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人人养成按规章制度行事、认真负责、相互监督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工作主动性,提升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玲,.5S管理法在手术间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2):97-98.
[2] 艾德梅,鞠建新,王颖.医院医疗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38-38.
[3] 黄晓琴,汪玉霞,张林,等.“五常法”在洁净手术室保洁维护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31-532
各乡镇卫生院院内感染控制现状
基层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控制知识缺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1]。但对卫生院检查督导过程中,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式调查发现,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从未接受过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对医院内感染概念不清,不知道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控制具体工作不了解。
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无规范的操作流程,无菌管理薄弱,无菌技术不规范,病房消毒隔离不严格,医疗废物销毁不符合流程。无医院感染控制负责人,无菌物品高压灭菌无专门的供应室,工作由其他人员兼职。
消毒技术规范执行不力:淡忘无菌观念,忽略了无菌操作原则,如无菌操作前不洗手、配置液体时不戴口罩、更换输液瓶时瓶盖不消毒、静脉穿刺不成功二次穿刺不更换针头、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等因素造成医院内感染。在隔离技术、消毒、灭菌原则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如治疗室、产房、手术室消毒只有紫外线灯管,而紫外线灯管的强度却无检测手段,无法确认紫外线灯管是否达到合格消毒强度。灭菌物品包内无灭菌效果测试纸条,无菌包经高压灭菌后是否达到灭菌无法认定。化学消毒剂品种少,要用乙醇、碘伏,这些消毒液配置、使用浓度是否准确也从未监测。无效和有害化学消毒剂还在继续使用,如新洁尔灭用于妇科检查会阴消毒,来苏儿用于持物钳的浸泡消毒,甲醛用于产房、手术室的空气消毒。
基础设施及环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门诊输液房间拥挤,各种疾病患者同处一个房间输液,病房无自来水设施,医护人员操作前无法常规执行六步洗手法,厕所没有水冲洗,患者提输液瓶上茅厕。所有经消毒的区域和高压灭菌锅均没有进行微生物检测。
滥用抗生素现象现象很普遍: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各级医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而在乡镇卫生院则更甚,其使用率>72%,二联以上抗生素平均使用率>28%,如过度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的使用昂贵抗生素等。这不仅增加了细菌的耐药菌株,而且也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对策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控制标准: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医用废物管理制度及处理流程等。
进行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医护质量考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危,因此控制和预防医院内感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应该高度重视。首先应成立医院感染委员会,选派专职人员外出学习培训。举办医院内感染学习班和知识讲座,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的危害性。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医疗垃圾处理流程。在门诊大厅、输液室、病房张贴健康教育宣传画、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洗手的学问、戴口罩的益处、流行病的传播途径、怎样防止院内感染等知识。
安排专职人员督导检查:指定专人承担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信息上报并作动态分析,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环境空气、各种无菌包、高压灭菌锅等检测取样,标本送上级医疗卫生部门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本院医护人员。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每月统计、通报抗生素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切实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①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对于产房、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部位应重点管理,严把出入关、随时清洁,紫外线消毒每天1次,每周过氧乙酸熏蒸2次,并做空气采样细菌培养,详细记录培养结果。换药包、手术包、产包要求一人一包一用,用后24小时内以消毒-清洁-灭菌的流程处理。凡经高压灭菌的包,均要求一包一卡一监测,保证灭菌质量,保障患者安全。②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紫外线灯管定期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监测其强度,强度
改善基础设施,保障患者安全:改善就医环境,扩大医疗用房。隔离治疗传染病患者,设置儿科门诊输液室,保护易感群体。停用土厕,改建水冲式厕所,保障医院流动水供应,减轻医院环境空气污染。设置专门物品消毒供应室,按流程消毒灭菌,保障无菌物品的供应。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感染管理方法》中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和联合用药原则:对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对不明原因发热,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特别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菌药,正确掌握围手术期用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最佳给药时间是是麻醉诱导期或术前30分钟给药1次,即可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特征,对以下几种情况可联合用药:病因未明的严重患者;较长期用药;细菌产生耐药可能者;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使毒性较大药物剂量得以减少者;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2]。每月统计、通报每位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情况,引导督促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
总之,乡镇卫生院应加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标准的制定与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开展目标监测。注意掌握医院感染控制的新动态,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医务人员健康。
参考文献